自然性资源形成的景观,是属于公共景观理论常识公益品,还是经济买卖品

(1)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政府宽松的商业经济政策。(4分)
(2)中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3)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分) 影响:忽视了经济客观规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4)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2分)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坊市制度的崩溃”等等。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口外国的工业品增长很快,而出口的初级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增长速度更快,这表明中国逐渐被卷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当中,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导致“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第二小问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4)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需要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考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经济
点评:根据近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在掌握中国社会经济史专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四个结合:
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相结合,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经济发展对当时政治统治的决定作用和政治统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②经济史与思想文化史相结合,以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③中外经济史相结合,以中国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比较分析同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异同及原因。
④古代经济发展与当代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古代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古代经济发展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与教训。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
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10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10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9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7分)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2)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
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一个自强奋进的东方民族,一个日益强盛的伟大国家,以特有的胆识和远见、包容和胸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
(5)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洪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2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街道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材料三&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2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4分)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3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外商控制中国市场的主要手段。(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1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3分)关注公益,关注人民网(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3分)材料二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7分)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6分)-乐乐题库
& 商业的发展知识点 & “(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习题详情
14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3.6%
(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3分)材料二&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7分)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6分)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出现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3 分,答出3 点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山东省济南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依据材料一中的“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可以看出宋代的城市大规模出现,其经济功能增强。“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可以看出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据图片内容可得出,宋代出现了瓦肆等娱乐场所。(2)依据材料中的“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英国的城市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可以看出英国城市发展迅速、起步早。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可以看出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进行也促进了新型工业城市的兴起。(3)依据材料中的“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可以看出是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第二小问注意从经济方面分析通商口岸的双重作用。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商业的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
与“(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相似的题目:
(8分)阅读下列材料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期的手工艺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北方的土特产是马、犬……,这些地区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商、周时期的工商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什么不同?(2分)(2)作者认为当时的市场有什么作用?(2分)(3)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请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其商业政策及其后果。(4分)&&&&
(16分)经济现象能够透视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上述材料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6分)明朝出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欧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缙绅官僚,此时也多“以货殖为急”,或开官店,或营高利贷,或贩盐走私。……达官显贵、亲王公侯、外戚权阉也往往借势经商,皇家也开有皇店。——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中国古代经济通史》(2)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年)年代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年534697191619610328000年463908018628469136103153(3)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6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材料四&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美国。——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3分)(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2分)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4分)&&&&
“(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3分)材料二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7分)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3分)材料二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7分)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6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