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怎样可以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自己身边200米以内的人

QQ 圈子为什么会让我们震惊?实名社交网络会不会重塑一代人的隐私观?
体验 QQ 圈子,我认识的人,想认识我的人,我关联的人,我忘记的人都被一一圈出。在一个机器比我们更懂我们的时代,透明是进化的需要吗?
按投票排序
对于互联网社交实名化发展,是否会导致隐私暴露以及相关的争议,一个核心的考虑点是:诚实诚信=/=无隐私。我不说假话、不做坏事、不准备杀人,不表示我需要光着屁股上街来证明,这个要是都不区分,就别讨论隐私暴露是否的问题了。 分明是互联网太初级,隐私保护慢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却被解读成我们需要放弃隐私。界逻辑好奇怪。就像那个不懂微博的人民干部不小心把微博当成了调情的短信,你是怪我们不闭眼睛、还是怪他有伤风化?人类从光腚到穿衣到住在房子里,越来越需要安全私密空间而不是相反,互联网创业机会也会在此。 Q圈子在加强联系的同时,必须加强隐私保护,大家还记得之前sougou搜人服务和几个校友录泄密事件的结局吧。补充:在实名或者准实名的平台上,公开的行为能够减少欺骗,这并不表明,用户不应该或不需要有私密的行为、内容和空间,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用户不愿意公开的隐私应该得到保护。未来,隐私的定义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它不是剥夺隐私的理由,技术手段能促进信息交流,也能加强信息保护再补充:对于qq圈子本身,我的惊讶程度远低于许多朋友。从技术角度讲,qq圈子只是对历史信息简单的归总,价值信息的挖掘能力并没有表现出来。对于我这种不喜欢直接填写信息,却基本以固定id和固定友群交际,我的交流内容是非常具有固定性和真实性的,但它能够总结出来的圈子,对于我还差得很远。再再补充:
隐私界定来自于:1法律或约定俗成,2可能涉及到名誉、财产安全。因此,隐私不只是个人的选择权问题,就好比生命权在一些国家不完全是个人选择权一样,因为,个人可能没有足够能力判断和维护隐私权。对于隐私,我个人的态度:1、社会、技术进步,隐私保护在增加,而不是减少。这是文明的方向而不是相反,动物才赤身裸体,所有行为在众目睽睽之下,而人,随着技术条件进步、文明观念的更新,恰恰以私有化一些行为来达成自己与群体的更好的协调性。有所不为方能有所能为。2、不要把诚信与隐私混淆。诚信指不隐瞒、造假别人应该知道的,是个人行为对群体产生何种影响的公告义务。3、隐私与诚信构成社会交际内、外的两个边界,保证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合理平衡。
经常学习申音老师的观点,受益良多,但对申音老师这次的自问自答不敢苟同。 申音老师的论述里面有一个基础假设:人类要适应科技,科技在“选择”人类。错了!原因有三:1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挑选顺从她的科技,科技发明和产品浩如烟海,但是最终留存下来被人广泛使用不足万一。多少自作聪明的科技领先产品灰飞烟灭,反倒是冰淇淋蛋筒、创可贴、便利贴等无心之作笑傲至今。顺人性者生,逆人性者亡。2 确实科技在演进,人心也会思变。但同样是变,别忘了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时间。人观念的改变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其变化的时间尺度远大于科技之演进。一个“不合时宜”的科技产品要期望通过教育用户来获得成功先要想想自己能存活多久。3 人性虽会改变,但未必是单向的改变过程。申音老师认为人类的隐私观念是单向变化的,就像女孩子的裙子一样越来越短直至齐至A与C之间。这有何根据呢?文化与观念是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方方面面各种因素的合力,因此不存在产生正反馈机制的土壤,这和科技的发展轨迹是有根本不同的。政治观念、婚姻观念、性观念等在人类历史上都向钟摆一样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来回摆动。为什么人类对于隐私就一定会越来越开放呢?@醒客 老师答案中的一句话深得我心:分明是互联网太初级,隐私保护慢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却被解读成我们需要放弃隐私。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互联网的发展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现在所知的互联网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形态。不要拘泥于当下的表象并做简单的线性延伸,想一想我们的未来还有多少种可能吧。
我说说我为什么震惊呢。这事儿要是人人推出个人人圈子,或者 QQ 校友推出个 QQ 圈子,我一点都不会觉得怎么样。关键是,QQ 这个软件是匿名的,结果现在他居然根据每个人的备注,根据每个人的分组,甚至我不知道有没有根据聊天记录,给「强硬地」实名了。如果是后台实名的话,可能每个聊天软件都在做,因为这些大数据会更方便广告精准投放之类的服务。但是 QQ 圈子这个东西比较吓人就在,腾讯把这个东西公开了,感觉有点向在对用户说:虽然你们是匿名用的,但是我们知道你是谁,我们知道你家人是谁,我们知道你朋友是谁,我们前女友是谁,你和谁都聊过什么,我都知道。感觉有点像一个示威行为。找到一篇《QQ产品团队解读QQ圈子》的文章我们期望“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可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一种“难交新朋友,忘却老朋友”的尴尬处境中。现在社交网络类的网站和软件,正在努力地帮我们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可以添加相当多的好友,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这似乎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我们还是管不过来。可是,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把我们的生活圈子(包括过去的、当前的、正在进入的)直接地在社交网络中列出来呢?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识别我们多年来积攒的好友,有些也许已经淡忘,但是当把他们放回到他们所在的圈子中时,那些忘却的姓名将再度清晰;我们也可以利用圈子中人脉的力量,去寻找失散多年的好友;我们也可以跟旧时的玩伴分享现在的故事,他们也一定很渴望知道我们的近况;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只需要加几个QQ好友,圈子就能为我们展示更多的潜在好友,帮助我们快速地融入新的环境……是啊,为什么不呢?QQ圈子,就这么诞生了。这个给用户「帮忙」的想法其实有点奇怪。如果一个人和我之前发生过联系,可是已经不在我生活圈子里了,那么其实找回来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很多时候还会让双方都感觉尴尬。就像 3Q 大战中,360 被批评是因为它是一款安全软件,不应该利用自己安全软件的优势,来恶意报错竞争对手的东西。QQ 本质上是一款聊天工具,那么由 QQ 来做这种 SNS 该干的事情,是不是有点越俎代庖了呢?
360虽然也不咋的,但是有句话还真说对了,腾讯无时无刻不在收集用户隐私。以前还弄片叶子挡一挡,现在光明正大利用收集到的用户信息了。老太太靠墙喝稀饭看表-无耻卑鄙下流到了极点。你要透明你透明去啊,我招谁惹谁了,干嘛把我弄透明。老子我就想捂的严严实实的。你要想我透明,先上奏吧,老子愿意了,就准你奏。我不愿意,你让我透明了,问候你全家。
所谓QQ圈子令人震惊,这也算不小心摊牌了吧,它让更多人清楚意识到,当我们在网上无忧无虑地尽情冲浪,事实上大家都在“裸泳”一样,你觉得自己躲在屏幕后面猛击链接,或发送一堆龌龊下流话很过瘾,没人知道你是谁,但那是你身边的自然人,“法人”如Google Twitter Facebook这样的技术巨擘每天在监视着你,它不会像你的朋友一样见到你的裸体后兴奋的高喊:“快看,这家伙光着屁股!” 相反,它不会主动告诉你它注意到你的赤裸,它甚至会刻意隐藏自己的在场证据以尽力降低你对周遭环境的觉察度,但有一天你发现电商网站越来越了解你了,随便登录一个网站推送到屏幕上的个性化广告都精确定位了你的“用户需求”,LBS越来越好用、分享越来越简单你不禁感叹起技术的伟大;是啊,今天当你打开亚马逊的页面,取代京东当当铺天盖地式的促销横幅、弹窗的正是基于浏览记录的“个性化”推荐,你甚至不必再发愁该买些什么了——仅仅是根据你的网站浏览记录推荐还好,那假如你在该网站外的一切搜索历史习惯、偏好,也被一并整合进来了呢?先拿主导了国内输入法市场的搜狗举个例子吧。你有了一个搜狗邮箱作通行证,那么你就可以自由同步自己的一切打字习惯到了搜狐的云端服务器了,这很方便你可以云同步自己的输入法偏好和个人常用词典到任何一台其他机器,你觉得只要下机前登出别教别看到就无所谓了,多方便呀你禁不住诱惑登入开始享受”云上的日子“了,太好了搜狐也是这样想的,至少她希望你是这样想的,因为它知道自己要像上帝一样了解你的一切想法了,它承诺它只在经过您同意的情况下在后台搜集您通过键盘敲入的关键词并且还不对应您的专属账户,多好啊,最好它别对应我,谁知道呢?好,那么搜狐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输入法不简单,它知道用户想要什么了,这是比搜索引擎更早更基础的一个数字化入口,甚至你不在警惕性最高的web端的,而是在非常隐私的word或记事本,Evernote里敲几行私密日记人家也可以截取关键词,那么搜狗的搜索就有了独一无二的资源,搜狗地图、搜狗音乐特别搜狗搜索都会受益:它搜集到关于你的一切,你却搜不到它的野心。然而终究搜狐是门户里江河日下了的,它的业务也不断收缩微博最鸡肋盈利都要靠游戏撑,前几天好不容易弄个自家节目模仿个O' Brien的talkshow人都丢到太平洋那头去了,那太平洋那头既然有更先进的技术和创意,他们会怎么使用技术,又如何对待用户隐私的呢?说Google十项全能选手或是耍得十八般兵器都太保守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谷歌差不多吧,自己主营加上频繁收购各类大众消费级或企业级公司布局整个互联网软件市场,硬件用安卓和摩托罗拉切入恰到好处,最后推出G+、+1这样的社交产品完成大一统更是水到渠成、民心所向,配合Google AdSense,Google Analytics等一干数据处理分析服务对你的历史记录、选择偏好了如指掌。3月1日谷歌通告说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旗下所有服务的隐私政策将会统一,太好了,以后你的Youtube视频推荐可以根据你的搜索记录提供了,你在Google Music云端听了一首歌被你分享或者竖起了大拇指,很快再到某电商网站直接就给你推送出整张专辑原价14.99现价仅售9.99(美帝喜欢9.99不像我们喜欢998),谷歌地图和谷歌纵横这种地理位置手机服务就不用多说了吧(最近听说谷歌正要申请根据手机通话背景音推送广告了,我觉得谷歌已经真是做到了索尼的make.believe之境界)……这个名单可以很长……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开放这些信息供改善什么”用户体验“,但你真的累了,工作了一天消耗了你的全部精力,你不想再思考判断选择,只想躺在电视面前做个沙发土豆,你懒得更改设置早已习惯用下一步加快速度,至于隐私政策、网站使用协议?省省吧,你给我多少钱我帮你读那么长的文章啊?是啊,谷歌需要给你多少钱,可以让你略过冗长的抒情和令人绝望得缩成一条线的滚动条呢?你按捺不住躁繁情绪跑向服务台问,“可以免费使用谷歌服务然后还不看协议吗?” 看着你焦急的脸,她微笑着告诉你,“别犹豫,只要狂击下一步就可以啦!”——看,多体贴、多人性化啊!引用这篇文章【It's not all about you:What privacy advocates don't get about data tracking on the web】里的一句话,“ If what you are getting online is for free, you are not the customer, you are the product. ”谷歌的社交产品失败过很多次,但终究它敌不过社交化的诱惑,Facebook正从社交化逆袭而来,苹果有Siri重新定义了搜索,大家都想更了解你,你是太阳么,地球非得围你转?可惜消费者往往还就是自我为中心的,“咦,你怎么这么了解我,知道我想要什么,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冰淇淋?不管怎样,谢谢啊!”
这些都是你主动提供给各大网站的,有了社交按钮,你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喜好,UGC让你生成了对别人说是垃圾但对“有心人"是金矿的社交宝库,你的线上活动随时被记录着但你却很自信的以为你的东西很小众没人在意,好吧当它们悉数整合到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社交圈子里去呢?你在谷歌搜索里敲入了泰国菜,过两天使用了基于Google Maps的某Location based Service就推送给你一条500米内一家泰国餐馆的优惠信息,精确吗?好用吧,还有折扣哦,买卖双方双赢啊,三方各取所需,不在话下,还是谢谢啊谷歌撒下天罗地网,被这样一张大网罩住当然是有利有弊的,当然了只要谷歌不在股东的盈利压力下违反”不作恶“信条你是很安全的,不过什么是恶呢?公司为股东鞠躬尽瘁地服务、谋福利当然是正义的”善“了,如果借了人家的钱做买卖回不来本,这才是太大的”不义”,没办法为了天经地义的“正义”,相信谷歌这样的活菩萨吧,相信它会以它教你大吃一惊的、革命性方式重新定义“善&恶” 的……回到QQ圈子,你在QQ圈子里或者Google Circle上圈了几个熟人,你没想跟太多人分享自己的生活这是你的风格,但圈子这东西不是双向社交的,你可以选择不公开内容但任何人都可以被圈,有一天你终于被某位朋友的朋友发现并圈了进去,而她正好是你不想面对或不愿意走得太近的人,怎么办呢,她很急切地想了解失散多年的你最近是否安好,她通过共同的朋友还是知道了你的IM或邮件地址,或者某幅其他人相册里的图片下她用评论的方式回复了你,你觉得很难缠但是真的不想理会,你发现自己的隐私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了,但阅读及几十页的隐私政策真的很头疼,你来这里是放松、分享生活的却不想反被其扰,终于你受不了这种暴露和由个人信息失控而产生的无力感想要注销账户却发现不可能,至少理论上上了网的东西一定可以被技术引擎检索存档,就像你知道你在回收站点了“清空”,但过两天想找回来的话只需要下载一个软件就能DIY一样;如果你不是要竞选总统就不必过多担心,但社交媒体网站永远希望你更加活跃,表达更多,做个廉价的啦啦队志愿者帮着推广,至于报酬嘛,特权、徽章怎么样?不仅如此,当你发布了文章或评论“赞”了某一产品服务,使用了某款G+(Q+)应用,还很可能在应用页面推荐给你的朋友,你听了一首歌可能不小心设置就自动生成了一条信息,就不用提那些龌龊的你试图“从未被发现”的线上行为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你分享给圈子里的朋友的信息可能以另一种方式被朋友有意无意传递发布出去,这是你无法控制的,理论上技术或许可以控制但多数人没有那个能力或意愿或精力去控制,同时这种隐私保护本质上是反互联网的、反自由传播精神的,反互联网的私密社交产品最近开始走俏,比如Path和国内的模仿者,但它不可能达到Facebook的量级因为它阻碍了传播、降低了社交活跃度。至少你身上富含的商业价值是一辈子的金矿,别总太小瞧自己,跟那些大企业世界500强好好虚心学学,人家就用从来不因为“钱”小而不追逐,终于用消费者七嘴八舌口口相传的“口碑”积少成多换来了“金杯银杯”,当然少不了大家都配合,比如UGC晒单或者乐呵呵地去参加有奖征文,“我和XXX品牌的故事”……至于说机器能不能比我更懂自己,这个话要说的严密些更清楚:机器绝对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商品需求”,只要你老实向Google Facebook这类企业坦白,并积极抢先体验各类“隐私不设防则有赏”的实验室级应用炫耀之“转发并@ 五位好友,那么就放心相信机器吧,它绝对能比你更了解你的消费需求。如果说你作为一个人,我不认为它有能了解你的一天。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活着,而不是商业品牌或商品的附庸,那么技术无法统治你,机器只能统治像它自己一样的、没有自由意志的机器。
关于QQ圈子的胡思乱想1,人类社会是从“黑暗森林”时代发端的,《三体II》里说得很明白,生存是第一目的。我们无法判定一个陌生人对我们是善是恶,我们也无法判定对方能否判定我们是善是恶。谁也无法预测对方行为。所以,隐藏自己观察别人是第一需求,猜疑链因为距离和沟通的鸿沟而产生。
人类的互相信赖,仅仅存在于拥有同一血缘、同一生长背景、同一语言的社群中。但是,自然给我们人类的大脑,只能让我们维系150个左右的好友。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有好友慢慢地被淡忘。社交之所以是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为了消除生存恐惧减少互相猜疑。2,“档案时代”才是最可怕的,老大哥在看着你,但你不知道老大哥是谁。在“1984”式的国家里,每个人都有一份档案,但你不知道那份档案到底写得是什么,因为档案里最要命的是你的上级给你的评价,而这些评价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影响到你。于是,伪装变得很有必要。在越森严的体制里,双重人格者越多。我一直认为人事部门是个很神奇的部门,他们有一套秘密语言。他们的权力正是来自于这种信息不对称。3,“网络时代”,GOOGLE和COOKIE会记录你的一切行为。Facebook和微博,会把你的Newsfeed上墙。中移动会把你的手机号码出卖给分众无线。君子不处暗室,既然无所遁形,还不如自我显形。如果你越透明,通过你这个点的链接就越多,通过你传递的信息就越多,你的网络影响力就越大。无论是TWITTER还是微博,加V认证的人虽然仅仅占了社交网络总用户的极少数,但却主宰了信息的流动4,“移动时代”,你想定位别人,就得让别人定位你。有一个暗室游戏,一群人在暗室里互相摸索,不准发出声音。试图彼此找到对方,手拉手形成一个圈子。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常常挫败。但在一个光明敞亮的房间里,你看得见别人的行动,别人也能看得见你的行动,这就是定位。你想加入圈子,就必须让圈子了解你。你在变化,圈子也在变化,这是一个互相吸引,互相寻找的过程。5,中国社会的奇特性导致了我国一直是个装逼和双重人格盛行的社会。在虚拟的交友社区里,撒谎是个低成本且必然的事,你是农民大叔,也可以号称自己是军官大校。人性使然。如果没有一起扛过枪打过炮坐过牢,再怎么喝酒吃肉称兄道弟都是不可靠的。早期的QQ,更像是在玩黑暗丛林中牵手的游戏。今天的QQ,已经是70后主流人群的标配。交换QQ和交换手机号一样正常。未来可能更进一步,没有QQ号,没有手机号,你的脸就是ID。走出黑暗丛林,你就必须出让自己的部分隐私。6,社交网络时代,需要重新定义我们的隐私观吗?过去的中国社会只有禁忌,没有隐私。对于官员,学历是隐私,财产是隐私,婚姻是隐私,家庭成员是隐私。对于韩寒,方舟子认为你不需要隐私。GOOGLE+不仅知道你是一个优秀的游泳老师,同时还有一群好基友。只有当我们越开放,我们越承认自己的弱点,我们才能越清晰地划定边界。电影有分级就意味着界限。没有分级,就没有标准,或者任由权力胡来。A片和PG13并不可耻,因为这是人性的欲求。不分长幼,都能接触到QQ圈子需要开关,也是对隐私的分级,我们希望开放多少让外界知道。显然,你开放的越少,能看到你的人也就越少。对于总统克林顿,莱温斯基的脏裙子也是需要公开讨论的话题。7,罗斯福讲,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恐惧往往来自于未知,技术的超前常常让人类无法适从。纺织机被发明后,失业的英国手工艺人要砸烂机器。电视被发明后,伟大作家悲叹阅读。机器人被发明后,人们担心机器人成为“终结者”。多利羊被发明后,人们担心克隆人统治世界。没有能拍照的手机,没有可以恢复的硬盘,恐怕就不会有冠希兄的狂欢和艳照。更自由,当然更危险。8,从IM到SNS再到弹性社交网络,虚拟社交在倒逼真实社交,不仅仅是复刻,更是扩张。我们的大脑只能维系150个人正常交往。不断加速的流动性,导致我们社交圈新陈代谢加速。200年前,你还没牵过手的女子可能已经指腹为婚。但今天你还记得自己牵过几次手。50年前,婚姻是一辈子的事。今天,婚姻是一时兴起的事。借助计算云,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的人,进入更多的圈子,效率更高地从相爱到分手。因为不再有漫长的互相试探过程,古典主义的美感无可挽回地消逝了。9,技术想要什么?技术是人类身体的延伸。技术要更聪明,机器想要读懂人性,就要喂给它更多的信息。所有的个性化推荐,都是建立对你个人信息孜孜不倦的挖掘整理重构上。总有一天,机器会比你更懂你。因为它知道你不知道的,它也知道别人和你是如何互相影响的,不需要你开口,那是潜意识引导的行为。没有一个机器老大哥的存在,只有一个MATRIX,我们都是从其中孕育而生。我们的智慧,取决于群体智慧的提升。远离圈子,我们会很安全,很孤独,很无聊,很笨蛋……10,作为社会化灵长类动物,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而非“遗忘”。火、电、炸药、互联网、手机这些令人恐惧玩意,最终都完美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技术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和好奇,但这是人类的宿命。我们就是抵挡不住蛇和苹果的诱惑。但我们并没有下地狱,因为恐惧总是让我们先想到最坏的可能,并提前设计出类似《三体》中持剑人的防御机制。这就是原子弹并没有消灭人类,反而使世界和平得以延续。按照KK的说法,技术的总体好处可能永远只比坏处多1%,但这就足够,关键是高度警惕和持续优化
其实呐,这么多天,我只想对QQ圈子的产品经理说一句话:不要臆断你的用户需求。好吧,你们都说了很多,我也说两句。1、其实问题的本身不在于QQ圈子是否实名了。而是在于,QQ真的展现了自己过于强大的算法——你的关系链,不管你自己是否清楚,反正我清楚了。圈子的产品经理也说了,恩,人本身只能靠自己记忆200人以内的社交圈子,但是QQ圈子可以帮助你记忆除此之外的社交对象。可是,您忽略了一点,就是,社交是一个分层次的行为,有 点头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还有不打不成交,以及遇人不淑的交。好嘛,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人里,哪些是我的兄弟,哪些是我的朋友,哪些是我的敌人,你帮我记个什么劲啊~如果你也不能通过算法区分出我是想通过圈子找到别人,但不想别人找到我,你推出这个功能又是为了嘛呀?2、假设,用户对关系链并不care,而care的是实名,那问题依然存在。实名或许是SNS的趋势,但绝对不是IM的趋势。QQ这么多年来日渐增长乏力,正是因为大多数用户使用QQ的时间太久了,久到90后的QQ联系人里可能都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里认识的人,但人的社交需求绝对不仅仅是在维系已有的关系链,还在于开拓新的关系链,而互联网的乐趣在于,我可以把陌生人社交的风险降到足够低,也就是所谓,在互联网上,你永远不知道对方也许是条狗。这个话即使放到今日,依然可以印证陌生人交友需求存在的合理性。人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决定了如果有条件,可以先把自己放于暗处,待明面上的风险被验证或者被解决后再现身。实际上,实名从来不是IM是否有价值的评判标准,因为我们并非只有一种交流工具,对吧?QQ上聊的投缘,互换资料是常见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还没有搞清楚与对方是否投缘,我就要把我重要的联系方式之一透露给对方,那么实际上又回到了第一点。3、所以说啊,用户可能的确存在一些需求,但并不表示这些需求都应该被满足。说难听点,用户还希望如果交了会员费,每个月你给我点Q币呢,但是没记错的话,这事儿好像在06年之前就停止了。那你倒是开通了给我嘛。或许腾讯的技术已经非常强大,通过各种信息的分析可以获得很多对用户似乎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在发布这些内容,或者将这些内容产品化之前,请听听用户的声音,他们需要吗?他们真的需要吗?4、说起用户行为,我相信google、sougou、360……每家互联网公司都多多少少拥有那么一部分,甚至全部,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含蓄的国度,您还是要悠着点,不要太操之过急,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真的。虽然我非常理解圈子产品经理的出发点,绝不是坏的,可是,风险评估上,有些托大了哦。
对QQ圈子的质疑其实重点在于:你开始的时候没有要公开我的信息,所以我同意把隐私信息交给你,现在你突然说要公开了,而且是完全不经过我同意地公开,我想不公开还得先下个QQ圈子再关闭,这不TM的无耻下流嘛,跟当年手机某些服务一个德行啊直接送你3个月试用不主动关闭就开始扣钱我TM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就被同意了啊!!相对而言,新浪微博由于从一开始就设定默认所有人的关注关系都公开,我们就知道分寸了,什么话可以说什么人可以加,直到新浪脑进水了弄个什么悄悄关注,其实这已经足够让人窝火的只是比QQ圈子略逊。再说Google圈子,完全跟QQ圈子两码子事啊,人家内是自己划分的圈子啊圈子圈子之间完全区隔开包括留言啊相互关系啊神马的,这才确确实实是我需要的网上社交方式啊,我希望可以跟朋友跟同事跟家人同事保持良好信息沟通,但在朋友圈里没有爸妈看到没有同事看到我可以尽情发挥做个真实的自己,这是其他社交网站做不到的也是最贴近真实社交生活的,再说一遍,这才确确实实是我需要的网上社交方式,可惜Google被封了。
这个圈子的功能,最大的特色不是让用户去参与如何圈住朋友,如何寻找自己的圈内朋友,如何让更多的圈子找到自己。。。而是赤裸裸的告诉用户:“我知道你的圈子!”腾讯公布这些数据得要多大的勇气才行啊!或许,这些未来社交的一个方向,但是这样的超前卫的思想不是网络用户所能接受的。这样透明的化的社交,可能会直接带动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一次变革。
我想网络还是需要给我们一个不用装得环境。 我发现随着QQ好友的增加,自己越来越难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1、当我父母也开始用Q,并加了我以后,我再也不敢在上面发布一些对生活消极,朋友间能看懂,担心父母误解的脏话。2、当领导加了我的Q后,我发现我不能在上面写对公司的一些意见。3、当下属加了我的Q后,我发现我觉得她们直接把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对公司的一些意见写出来很傻。如果真实的生活圈子全部堆在一起,把距离感全部抹去,我觉得这违背的社会学。毕竟有些话只能对一个圈子里的人讲。如果以后找工作,QQ成为人事部门考察的一个标准,那QQ就会演变成一个装的地方。那QQ得存在就值得怀疑了。如果QQ圈子全面开发,我想大家都会用它,因为不用它就证明自己心虚。 而且大家会很好的用它,在上面装成三好学生,但我想那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这是我自己写的一篇分析,原文地址: 先说结论:QQ圈子从功能逻辑上,是将用户过往使用QQ的绝大部分互动行为记录间接展示在几乎所有人面前。而这些行为记录,往往是私密性的,而非公开性的,而且往往涉及的不止这个单个用户个人,而是拉成了一张关系网,网上的人都无法避免。  OK,然后一条一条来论述:①为什么说QQ圈子是将不止一个用户的过往绝大部分行为记录的间接展示?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来自QQ圈子产品经理对这个功能的解读:   根据QQ圈子的设计理念,可以认为人际关系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以某个人为中心点,可以观测到TA的流动轨迹是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的逐步深入而后逐步淡出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早时间进入的圈子会逐步被边缘化和淡化。所以,QQ圈子要通过圈子功能帮助用户重构过去经历过的圈子,优化用户好友关系管理,做到“结识新朋友,不忘旧朋友”。  要实现这个功能,需要怎么做?根据文章:第一步,找到可能的圈友;第二步,分圈。  不是实际参与项目的人员,我无法切实地描述这个功能的详细实现方法,只能根据文章做出个人的推测。  I.“找到可能的圈友”  根据QQ圈子那篇文章的说明,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好友关系进行的检索。原文是这么说的:  『众所周知,QQ使用的账号是QQ号码。正是QQ号码,天然地成为了寻找好友的障碍——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QQ号码是多少。但是,我们相信,如果他们有QQ号码,总会有人知道。而这些人,就藏在我们的好友列表中。换句话说,那些失散多年的好友,很有可能就藏在我们的好友的好友(下文称为潜在好友)中。』  也就是说,在启动“寻找可能的圈友”的功能时,QQ在替我们执行的任务,是检索了我们的好友关系(这部分我们自己也可以检索到)以及检索我们的好友的好友关系(这部分我们本来可能永远不能,或许也不该检索到)。然后再根据与我们关系很好的好友找到与他们关系很好的他们的好友,然后推送到我们面前。  II.“分圈”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部分,一是谁被分到这个圈子来,二是圈子的相关标注。  A.谁被分到这个圈子来  在这个问题上,QQ圈子使用了“找朋友”算法:  『找朋友”算法只使用了QQ号码之间是否为好友这一最简单而直接的数据……“找朋友”算法只使用了QQ号码之间是否为好友这一最简单而直接的数据……在算法里,每个圈子都在通过“找朋友”让自己变得更好。这里“好”的标准,也就是让圈子内的好友联系尽可能地紧密,而与圈子外的好友则尽可能地没有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就不仅仅是用户自身的互动关系,还包括用户的朋友的互动关系,既然提到了联系的紧密度,我们可以猜测,在计算的过程中,除了是否为好友关系外,是否涉及具体聊天内容记录尚不能判断(很可能不涉及),但每个用户节点之间的互动频次至少是会被记录下来的。而这个包含互动频次关系的呈现,就是圈子结构。为了呈现这个结构,后台调取了大量的用户关系数据。  嗯,在这里,强调一下,这个呈现,是圈子结构,呈现给谁?单个用户。呈现的内容是什么?和他关系较好的多个用户的互动频次关系。当然,是以一个把算法隐藏在其后的圈子界面的方式间接呈现的。  看到问题了吗?为什么,单个用户,可以查看到(哪怕是间接查看到)和他关系较好的其他用户的其他互动关系?  B.圈子的相关标注  实现方法原文: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识别圈子和圈友,我们还设计了特别的算法,尝试为圈子和圈友提供参考名称。在算法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隐私。例如,在一个圈子里,只有大部分圈子成员对某一个圈子成员都使用严格相同的备注名,这个备注名才会被聚合出来。而且这个备注名也仅仅只展现给这个圈子中的核心成员。所有的名称也都经过了非常严格和全面的脏词、敏感词等的过滤。』  在实现时,具体参考了多少资料,我无法准确定位,但是可能包括用户在腾讯产品线上填写的各种个人资料(QQ客户端、Q-Zone、朋友网等等……)、加入的QQ群组信息,还会包括用户加入的QQ群组中的其他人的共同特征信息、和用户有互动行为的其他用户给用户的备注信息等等等等。  不用多说,最终呈现的,又会是来自用户本来不应知情,来自其他人共同标注整合完成的信息。②为什么说QQ圈子将会把上述信息展示给几乎所有人?  首先,从QQ圈子的设计理念来看,设计者是希望为用户找回随着时间推移被淡出的圈子结构以及圈子中的成员。那么,在关系检索的强度和逻辑上,采用的必然是一种“对弱关系的强还原”,通俗的话说,就是尽可能把所有相关的关系都还原出来。  那这种还原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就是只要你或多或少参与过某个群体的某些活动,那我就能给你这个群体成员的群体资料。  正如上文所述的,思考怎么找到圈子里的人,设想的出发点是很不错的,也是六度空间理论的极佳践行。但是,仔细想想,这套似乎很自然的逻辑,是建立在一个什么基础之上?“我的朋友的朋友,很可能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应该得到他们的消息”!那么,换个方向,有没有可能“我的朋友有一些朋友,是不希望被我知道的,或者不希望成为我的朋友的”,那在现有的关系推送系统之下,这些关系如何被保护?  然后,再从上述的算法逻辑来看,虽然设计者声称(或许设计过程中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了很多隐私方面的保护,但是,在整个算法中,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两点:  I.对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的区分:很可能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因为数据来自群体形成的海量匿名数据,所以已经默认这些数据不会指向某个特定个人,却没有考虑过这些私人信息很可能指向某些本不应公开的私人群体。  II.对圈子关系的主动防御:在弱关系形成的关系群中,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A希望通过B与C建立关系,但是C不希望自己因为和B的关系被暴露在其他人面前。在QQ圈子的整个算法过程中,只考虑了这个情况的前半部分,没有考虑后半部分的防御需求。  那么,在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很容易得到“如果我知道C很可能在某个圈子中,那么我就可以通过圈子这个桥梁与Ta建立联系”这种结论。基本上,这很容易实现,那么,基本上,也就等于,我因为在一个圈子里,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想办法看到我。③为什么说QQ圈子调用的信息是私密性的而非公开性的?  在上文中,我曾多次提到QQ圈子检索的信息中有很多是私密性的,包括用户间关系、互动频次以及备注。  在这里就要讨论一下,私密性和公开性信息的区分了。  其实还是比较好界定的,只显示在自己账户覆盖范围下,而不会出现在其他账号覆盖范围下的特定信息,肯定是私密性的。在沟通中,只属于沟通双方可见的信息,对于双方来说,是私密性的。对于所有来访者或由站点、服务商等上一级管理单位限定的以某个产品或服务为聚合点的用户群体来说,都可以看到的信息,是公开性的。  当然,这里面还没有考虑小范围公开这种情况。但是够用了。  具体到QQ中,聊天记录是私密性的,我的好友列表是私密性的,我的备注是私密性的。我的朋友网公开资料是公开性的,我的QQ个人简介和个性签名是公开性的。等等。私密性的信息,是应该被保护,不被以任何直接或简介的方式展示呈现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拿雪球或微博来做对比了,为什么用户对微博类产品的推荐不会那么恐惧?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微博目前的算法还不够准确那么简单。  我们观察QQ和微博的产品形态,虽然二者都以沟通交流为主要功能诉求。但是,QQ做的是P2P沟通,即点对点,即使是QQ群,也仅仅是将交流限制在不多于500人的范畴。而微博的产品形态,是单向可定制的传播交流,用户在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心理已经对发布在这个产品的内容会被任何人看到这种情况有了预期。(某些把微博当QQ的用户也已经受了教训)即使是这样,如果微博能够让第三方看到用户对某人的备注、私信,同样会引起恐慌。  以上。论述完毕。    那么,从QQ圈子的发布得到的用户反映,能够得出什么启示?个人总结了一些:  ①在进行推荐算法的源数据选择时,要做好私密性信息和公开性信息的区分,这是需要从之前已经给用户呈现的产品形态中总结的,而不可以根据功能的需要,随意地就把私密性信息改为半公开甚至公开的信息。备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放到雪球,某些容易被混淆的信息可能包括:用户个股备注(公开)、目标价(公开)、自选股(公开)、收藏(公开)、持仓操作(私密)……  ②在进行推荐时,尤其是敏感信息推荐时,对用户有告知义务,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为用户提供屏蔽或者防御的机制。  ③仔细分析用户的需求,这是双向的,除了分析某一部分用户是否有需要找到的需求之外,还得考虑另一部分用户是否希望被找到。  以上,好久没写长篇大论的人的一点感触。不保证完全准确,欢迎讨论。
1.备注和分组的信息,我只是为了方便自己使用,而不是为了提供给腾讯用来开发商业权益完全属于腾讯的社交网络 - 腾讯圈子。在使用备注和分组信息的时候,我没有被告知,这些信息将被用作商业用途, 如果我知道腾讯会把这些信息用作商业用途,那么我不会提供这些信息。2.我不太懂这方面的法律,不清楚我的聊天的内容,我的备注和分组的信息是否属于我的隐私,如果算是隐私,那么我的隐私在对方未征得我同意的前提下,用作商业用途,是否触犯了什么法律。3.如果我选择不用腾讯圈子,是否我的隐私信息就不会成为腾讯圈子的信息源。我猜测很可能的情况是,即便我不用腾讯圈子,那么我的信息腾讯还是照样会使用,那么对于我来说,不用也只是起到眼不见心不烦的作用,此刻,我也仅仅是个鸵鸟而已。4.我离不开QQ,因为我有很多社会关系沉淀在QQ上,没办法单独的不用QQ。腾讯利用这样的一个很多人离不开的IM平台,可以完全不考虑用户的意志,强推这样那样的产品,跟用户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平等沟通的渠道,算不算是一种霸权?吐糟完毕,喝点水。
QQ圈子出来的第二天体验了一下,当时是彻底震惊了。曾经小学初中高中有一天不喜欢的同学、被忘记的同学全在里面了。后来又仔细关注了大家对它的评价,发现震惊的不止我一个人。其实,可能是网民习惯了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上网,突然间对于所谓的“实名制”有点接受不过来。举两个例子:1、很多人在百度贴吧上用一个别人认识不了的名字发帖子回帖,也许更多的用户会去发很多有关色情的帖子,这个时候没有人认得出来他是谁他就没有什么压力,但是突然有一天,实名了,然后用户发现他发过的这些帖子被人甚至是自己认识的人发现,面子上一定十分尴尬,内心也十分慌张。2、这个例子是我亲身体会的。我一个同学,申请了一个QQ号码跟我身边的同学聊天,还说她就是何丽英(我名字),同学问我这事我才发现我背了黑锅,但是只是个别同学问我这事,我能道歉,但我不知道这个假何丽英到底跟了多少人聊天、聊了什么内容,这方面我压力很大。后来我就跟那同学要了这QQ,这事就这么过去了。那天体验QQ圈子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个QQ号码在上面,并且备注是我的名字!我当时特别慌张,我就想赶紧把那个QQ号注销了。我当时的心理状况就像被别人发现我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我觉得很没有脸面对大家。当然了,QQ圈子不排除有这些问题。更多的还有一些知乎上的前辈反应说找到前女友前男友以及自己感觉到像在大街上裸睡,有些反应过激烈的甚至说要上诉。其实我觉得,大家反应越是激烈,腾讯的QQ圈子所受关注度越是高,我个人认为QQ圈子很有发展前景,至少他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净化网络环境(这个要扯很远就先不说)。有一天学弟发表一条说说表示对QQ圈子的反应,我就跟他说腾讯知道得太多了,比它知道得更多的只有党了。当时我就在想,会不会腾讯也把各位用户的QQ聊天记录也保存下来(如果是这样子,那些在网上把妹的人、搞什么坏事的人可要小心了呀),为它下一个产品做铺垫也有可能。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腾讯QQ圈子让大家看到了几点:1、腾讯向各位网民展现了它收集整合资料的高度有效性;2、网民已经从骨子里习惯了“见不得光“的上网行为,就好像封建思想已经刻到旧社会的人的骨子里,这时候大家应该清醒一下了;3、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走向有可能一步一步向实名制迈进,这对于提高网民素质将会是一个有力的措施(个人的看法,希望大家指教);暂时只是想到这些。
昨天又去圈子里面转了一下,明显低调很多。感觉现在圈子正在变成一个中性产品,初衷好像想让你发现你自己都已经遗忘了的圈子,通过给圈子固定名称的方式,如我的一个常聊好友在软件所,圈子从软件所里面推荐了一批好友出来,取名为”软件所“,昨天再去看的时候,名称已经换掉了,只显示圈子1,圈子2。大概这就是对用户激烈情绪腾讯所做出的应对吧,但个人看来,这是极其没有必要的。做不做是一回事,做出来了又畏首畏尾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某一天,qq变成了国企,和三大运营商并驾齐驱
害怕真实关系的,可以不用。但真实关系,机器替你维护着。跑不了。不怕真实关系的,会乐于使用。qq越来越真实交友了。所思所想,所关心的,也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好友。这是形成了真实社交网络的大优势。qq做微信,应该算是对QQ陌生交友特性的补充。QQ号反而多了手机号的私密特性,虽然很多人老换手机号QQ号,但多数人只有一个QQ号,只有一个稳定的手机号。当qq号无法对应一个真实的好友时,多个备注名和分类,就会指向到同一个ID。腾讯记录这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谈不上隐私大暴露。你不备注,你记不住加的半生不熟的人。gmail当年根据你的邮件内容推送广告,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对隐私最大的侵犯。现在好像大家习惯了这种侵犯。是一种假侵犯。facebook同样如此,虽然facebook曾经想在广告上做得更灵活,但还是害怕隐私这种“说不清楚的事情”而放弃了很多。QQ很讨厌,讨厌到你扔不掉它。更进一步说,在数字时代,隐私是很奢侈的东西。哪怕你不参与任何暴露隐私的网络社会活动,也会因你的真实社会关系投射到网络上,投射到数字介质上,而暴露你曾做过的一切。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张柏芝等女星的所有照片,不过是人之本性的体现,在数字介质上存储的,不过是正常的生理需求的记忆。与该事件有关的人等,根本就想不到,会因一块硬盘,而导致早期的社交活动,被暴露到公共领域,并引发对数字隐私的思考。QQ记录的,是你在一个网络空间的全部行为。如果你害怕这种隐私,唯一的办法,可能是放弃所有互联网行为。但,谁又能做到呢?很多年轻的朋友,用微信,用陌陌,寻找陌生人,超越普通社交,这本身就是在修正我们的隐私观。所谓的天亮就分手,从上世纪末开始建立的青年社交关系的变革,同样反映到工具的利用上来。完全害怕一个工具,不如修正自己的观点。
qq圈不过利用每个QQ号自己的“好友分组”“qq群”“朋友网”(就是原来的QQ校友)里的信息而已,哪有那么玄乎?不要真以为腾讯有啥牛逼算法。咱们每个人自己的分组,群,朋友网信息,加上QQ之间的聊天互动频率这些数据,得出现在的QQ圈信息,不算什么。如果真有啥牛逼的算法,应该得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我的看法:腾讯认为QQ圈子是用来寻找自己以前的好友以及管理自己的好友,这是QQ圈子所能提供的核心价值。但是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到底有没有这个需求,这种渴望是否强烈?他们到底有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寻找和那么多好友?如果想要去寻找和管理那些好友,有没有比QQ圈子更加合理更加方便的方式?QQ圈子是否让习惯了QQ匿名的用户对QQ的实名感到不适应?
其实以前的好友,忘记的并且真正想要了解的不多,如果我想要了解,人人网,朋友网一搜即可;我认为其实QQ圈子提供的功能是:我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以前的生活和自己有过交集,或许和他聊聊也挺有趣的,幸亏QQ圈子让我找到了他。其实这种功能对用户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我认为娱乐而已。如果腾讯真正想要做好实名这块,朋友网值得投入(虽然目前她还有很多问题)。至于大家最反感的隐私问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根本感觉不到,而QQ大部分的用户都是普通用户,对于QQ圈子的看法,是她带来的新鲜感大于对她的不适应。但是对于较为高级的,利益关系复杂的用户来说,隐私成了他们最头疼的问题,他们可不认为QQ圈子是个好玩的东西却更像是一个危险品。所以我认为,QQ圈子可以做,但是应该针对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更灵活。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作为普通用户,我从来没有考虑腾讯什么创新不创新,霸道不霸道的,我以前恨腾讯,是因为很多意见领袖都在恨他。舆论会左右很多人的看法,所以腾讯还是要好好伺候高端人士。
仅是个人愚见,欢迎大家批评。
我有两个QQ,一个平时会更新动态,微博说说里会和朋友聊些相对隐私的内容;另一个工作用,不更新动态。QQ出圈子后,发现QQ空间的最近访问者中出现了我不想见到的人,我分两个QQ,就是想让自己有些隐私,现在全没了,感觉赤身裸体被最不想看到的人看了够。现在腾讯微博里的内容我全删光了,QQ空间,说说设了问题,日志全放进了私密日志里。
我的猜测:腾讯的QQ因为偷窥用户隐私,越来越被用户所抛弃(即使它现在不再偷窥了)。所以打算开发新的业务。看看周围,网络社区现在很火就也进来插一脚。他大喜,狗改不了吃屎,把用户隐私当自己私有财产的臭毛病仍然没改。我现在已经不怎么用QQ了,除非业务需要。每次打开QQ,眼睛斜瞟见硬盘灯狂闪的样子,就有种不详的预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现身边的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