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村有种树郭橐驼传叫桐树,但和网上的图片不一样

红网 - 百姓呼声 - 双峰县三塘铺镇金桥村红旗组朱余庆恳求政府解决住房问题!
| 市州直达(-------------) |
&即时滚动 >>
此页使用了内帧,需更高版本的浏览器支持。
双峰县三塘铺镇金桥村红旗组朱余庆恳求政府解决住房问题!
<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221971 发表于 &02:44:00
『标签:&->&』
  尊敬的湖南省各位领导、娄底市各位领导、双峰县的各位领导们:  您们好!我叫朱余庆,男,现年76岁,系双峰县三塘铺镇金桥村红旗组人。  日之以前,祖孙三代,全家七口住在这有着两百多年历史、六代人生活过的八间土砖屋里,其中五间主要的住房是在百年前用土砖所建,早已破烂不堪,危乎其危。经数十年的风吹雨打,左邻右舍的废弃房因无人管理,几年内先后倒塌,我们住在这危房里日日心惊胆颤,尤其是在多雨的春季!  2010年春雨连绵,镇里和村上领导多次冒雨来我家检查,看到这几间危房,秉着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关爱之情,动员我赶紧搬迁,把危房拆掉重建,以免发生重大事故。日,村主任邓泽青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于是第二日便请示国土所的领导们,一同来到我家考察危房。领导们一致说,这已经是危房中的危房了,非常不安全,要求我们立即拆掉,并安排由50岁以下的人帮忙拆,以免危房倒塌,告诉我们下星期三(日)去国土所拿拆迁批条。  正在这时,组上亲房有几个人看国土所来了一群领导来我家,第二天便向国土所告状阻拦我们拆房。后来三塘铺镇的领导电话通知村主任邓泽青,说有人向国土所告状。于是邓泽青主任亲自来到我家,告诉我一定要拆掉,村上不会阻挠。在向村里领导写报告,并获批准同意后,我们就动手拆掉了危房。  在我们拆完危房,缩小面积,把地基打好后,一不留神,邓桂珍就把进来的马路挖烂,并种上了好几颗水桐树,将道路堵塞,不准行车。村上对这一行为竟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的行动加以制止!无奈之下,我只好去找村委书记朱伟全,他建议我这事要找负责国土的村主任邓泽青。我先后数次前往邓泽青领导家中,想讨个说法。第一次邓泽青主任跟我说,这是你和亲房之间的矛盾,我与你这个八旬老人没有任何关系。第二次不闻不问,不予理会。最后,村里的老党员在开党会时说,朱余庆同志为村上和组上做出过较大的贡献,如今将危房拆迁重建,道路却被挖断阻拦,村里干部为什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制止。  村干部们告诉我,如今这社会没有法律可讲,全都是靠关系和金钱,并希望我向邓桂珍低头认错,求得她的支持。可我近一八旬老人,一生没做过任何对不起别人的事,还经常为帮助村民而东奔西跑,如今临了却是这个下场。我心有不甘,又多次上访三塘铺镇国土所,司法所,综合办,想求得个解决办法。领导们同我讲,这是你们村里自己的事情,我们不会阻拦,你们村里约定好一个时间,我们就过去协同处理。回到家后,我们同邓泽青主任说了镇里领导们的说法。可村里领导根本就没有安排任何时间来解决此矛盾和问题。  村里不出面解决,于是我又前往县信访局。在了解完情况之后,县信访局的领导们电话通知三塘铺镇,10多日之后,三塘铺镇的刘双伟领导到老村委书记陈金吾家,想了解具体的情况,并约定凡是对我有意见的亲房村民同我一起到朝阳责任区解决矛盾,我马上点头同意。  后来,镇里的肖治国领导、邓泽青村主任,还有挂点责任区的领导都到了,可那些对我有意见的房亲人却一个都没有在场,领导们说他们喊不动,叫我亲自通知,这相当于叫我一个近八旬老人挨家挨户去求。  没有任何关系,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的我只好前往双峰县国土局,并出示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以及地基图,领导说,老人家,你只管放心的建,这是宅基地,不需要任何的批条和经费,只要村里干部批准就可。可日,邓泽青领导就已经亲笔签名,表示情况属实,同意建房。如今房亲人多番阻挠,村干部却只是口头上应允,没有采取任何的实际行动来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  现在,两年多过去了,我们全家只能住进拆迁房后的四十多年的狭小土砖房里,里面杂物多,冬受寒冻,夏受炎热,真是度日如年。家里小孩们好几年都没有回来过春节,担心没有地方住。这几年春季雨水多,房子明显已出现多条裂缝,岌岌可危!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今我却连栖身之所都没有。按理说,湖南农村危房改造,每户都有补助,我们并没有要求政府的补助,可得到的却是冷淡与不理会,究竟公里何在,人心何在?我想:人生在世,难得十全十美,即有人喜欢,也有人厌恶。我曾经在基层当过二十多年的干部,虽然没有多大的功劳,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今极个别人因对我有所成见,故借此机会进行报复,使我建房不成,我真是想不明白。我心灰意冷,本来眼里的希望慢慢成了失望。  没有任何关系、绝望之下的我,想到了网络、媒体和微博,我非常非常希望在这篇文章发布之后,能有好心的领导与我联系,解决这个困扰我几年的房屋问题,带给我人生的一丝希望。非常感谢!  时间:2010年春-至今  地点: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三塘铺镇金桥村红旗组  人物:朱余庆与王端元夫妇  联系方式:
网友20:要狠
你都70多了,还留命做皇帝?
小八路王二小: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还是会有很多毒瘤干涩的老百姓的生活,希望地方政府能更好的为平民老百姓当好父母官
:网民肯定很奇怪,为什么不让建?在地基打好之后,他们就开始阻拦,以多欺少,以众欺老,在马路进口处种树!
真是太可恶了!其它村民都建了房子,都建设新农村,可却阻拦别人建房,霸道!无耻!
网友49:怎么没有人解决?
政府的人呢。怎么没有人解决的?
正在..输入.你懂得:争取保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网友09:极度愤慨
这个社会太邪恶了!!!
洪江区才是真洪江:支持老人家,求强硬领导支持
村民建房,村民拦路,看似亲房,胜似路霸,领导虽好,却不强硬。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据有理,无所作为
网友40:好人啊
我是彭局长下属李谦予副局长的女儿李颖,彭局长对下属及员工关爱有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领导的温暖。小女子怀孕一事,本是自家操劳之家事,而彭剑平局长却亲自指挥带队,命其下属单位妇保院贺院长、王书记精心安排,&鉴定为男孩后,于日凌晨3:40(老桥徐瞎子、徐半仙掐指算出的吉时“寅”时)提前剖腹产出“龙子”!在服务上也为我一家人提供最大的方便,小女在此感激涕零,代一家人跪谢,网上盛传彭局长各种不好传闻,彭局长为小女子办事,未收过我家人一分钱好处,这样的好官哪里找?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zengzhu:行动成事
人老实,就会被人欺负太萎缩对方更加矫盛,行动起来,纸老虎就会趴到在地
李莎:强烈恳求政府解决两位好心老人的住房问题!!!
尊敬的双峰县党委、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领导:&&&您们好!&&&我是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党员游子,每当看到家乡日新月异,深刻感到党委、政府所作的英明领导及辛勤努力,对此包括我在内所有外地游子和家乡人民无不拍手称好!并且更加拥护和支持您们的各项工作。然而在这全国为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大好形势下,却有正义感家乡人告诉我,在三塘铺镇金桥村出现了违法的、不和谐的、不道德的怪事。下面就简单介绍给各位领导:&&&金桥村红旗组有两位名叫朱余庆、王端元的老人,年近80岁。朱余庆老人曾经当过多年、多届的正直、负责的生产队长,为集体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是集体和国家的有功之人,他在附近及周边乡村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儿孙满堂,子孙孝敬,理应安享晚年,但如今他们却没有容身之所、立锥之地。本来他们有一老土砖房子,夹于四邻中间,由于邻居已建新房(老人没有阻拦甚至帮助)对原来的老房不管不问(老人多次劝其拆房,邻居就是不拆),任它随意倒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位老人的房子已不堪多年折磨而成为危房。每当下雨时,朝阳片区领导和村委领导都到老人家做工作,要他们从速搬离。尤其是2010年是中国多雨之年,也是老人受灾之时,老房业已成为高度危房,住在里面随时将会有生命危险,片区及村委领导极力要求拆建。并办好了村级签字盖章手续同时声称不需要四邻签字同意就可以建房。为此老人和他们的子女没有顾虑地不等不靠不拿国家一分钱,于2010年七月开始拆掉老房,准备建新房,然而在镇上报批时却遭到邻居家无理阻拦,必须他们签字同意才能建,而且在马路(建房必经之道)中间栽树,不准四轮车通过。对此老人多次向村支两委要求调解处理此事,村支两委有些领导惧怕邻居人多势大,或干脆同流合污没有公正调解此事,老人只好向上一级领导反映此事,上一级领导下来只听四邻一面之词,混淆了视听,认为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把责任推卸到老人不愿到四邻家签字。事实上这是四邻的阴谋鬼计,反正我方人多,指使其中有人不签字,你方房子就是建不成新房,我就是要虐待你没有房子住。我前面不拆老房目的就是要拿我的老房来倾倒你的老房。这样的歹毒之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事已拖延两年有余,老人的生存权也践踏两年有余。村支两委及上一级领导难道就是这样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吗?就是这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吗?就是这样以人为本、解决民生的吗?老人建房是旧房拆建,没有侵占集体土地,更没有侵占邻居的地盘,完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民生利益无小事,老人住房是大事。老人是遭受天灾人祸(四邻老房任意倾倒)的弱势群体的一员,是受害者。解决老人住房的这一基本生存需要,是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个有良知的人的道德水准,谁家没有父母,人人都要老,都需要得到他人的照顾,特别是我国已进入老年人社会,敬老、养老、助老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和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及组织应尽的义务。作为老人的子女帮助父母建房,孝敬父母哪里有错,不但没有错,搞新农村建设应该大力提倡,才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的农村。这些邻居的所作所为不但违背全社会基本的尊老、敬老、助老美德,也违反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更违背了目前国家、省、市、县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有关精神的规定。如果让这种行为猖獗,必将败坏农村社会风气;不利于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及村民当家作主权利充分实现;更会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还会严重影响党在农村群众中威信和形象。因此此邻居这股恶势力及其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不应当在新农村社会及和谐社会中滋生、发展和壮大。为此党和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压制和打击。老人的不幸遭遇已得到了不少亲朋好友、正义村民的同情、愤懑及支持,已准备动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手段之解决。   综上所述,为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为了新农村建设,为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请有关领导抽出宝贵时间调查此事,实事求是妥善公正公平处理此事,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新农村建设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如果邻居势力太大,导致您们都无法处理,我及正义人们只好将此事继续向上一级领导反映,向各大媒体反映,向党中央反映。给力处理此事。&&&&&   一个关心家乡建设的游子及正义人们
jackLI:老百姓就是肉肉啊
村民建房,村民拦路,看似亲房,胜似路霸,领导虽好,却不强硬。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据有理,无所作为
shazhou:好心人
帮帮老人家吧
温迪:支持老人家
希望朱余庆与王端元夫妇的住房问题快点得到解决,好好度过晚年
网友39:希望政府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希望我们的政府能真正的为百姓办实事,而不是做那些表面工程!!!
网友13:还是贪官多啊
唉,还是贪官多啊,还的继续整顿!
网友44: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自在人心
: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忙解决
新农村建设,房子是民生之基,住房是第一要务。大家将心比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忙解决一下问题,着手去处理这些,否则,70多岁的老人住房问题很难解决。
bsbkk:房亲素质差
这房亲自己建了房子就看不惯别人做房子,素质也太差了。。
网友00:支持老人家,求强硬领导支持
和谐社会靠每个人去创建,国土审批必经程序是要四邻签字,如这个别人不能代办的程序自已都不去履行,去到处反映上访,那如何保证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是第1 - 20条评论,共有34条评论。
?(*)代表必填项目
网上昵称:
(中文不超过8个字,英文不超过15个字符。公开,不可修改)
真实姓名:
联系电话:
其他联系方式:
家庭地址:
*发言主题:
上传图片:
此页使用了内帧,需更高版本的浏览器支持。&(大小限制200K内)
*发言内容:
扫一扫,关注红网《百姓呼声》官方微信!红网《百姓呼声》栏目提醒您:
1、所有内容,一经提交,均无法撤消或修改,请您慎重对待每一次发言;
2、在必要时,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3、所有留言本站在未调查核实前,概不负责其真实性。教师郑琦:平凡小事中的不平凡人生
>>>>>>>>>>本页
教师郑琦:平凡小事中的不平凡人生&&& 新华网讯 湖北宜昌当阳市退休教师郑琦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长期担任一年级语文、音乐课教师及班主任,最高只担任过一任五年级班主任。在他的履历里,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接送学生过河,走村串户家访,为贫苦孩子垫付学费……这些事情,在每一位人民教师身上,都可以找到。郑琦的不平凡,在于他立足本职岗位,把这些平凡的小事不间断地坚持做了几十年,在平凡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郑琦老师看到“林果大王”阮建平收获的青李子不禁喜上眉梢。9年前,湖北省当阳市庙前镇清坪河村青年阮建平以一分之差中考落榜,心灰意冷。在郑琦老师的帮助下,他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之火,成为当阳市果树种植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
  2000年,郑琦老师从井岗小学退休后,卖掉了原来的住房,创建了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发展为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在他的精心筹划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活动中心篮球、羽毛球、单双杆、吊环、乐器、电视、电脑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青少年读物、少儿画册、文学名著、科普书籍、期刊杂志等各类藏书达3000多册。每到放学之后和节假日,活动中心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土,他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打球下棋,读书看报,种树养花。
  下面的文字,是采访湖北宜昌当阳市退休教师郑琦的部分录音整理。听一听这位65岁老教师的独白DD 我是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初师毕业,文化水平有限。40多年来,我教过五年级语文1次,一至四年级语文几次,一般教一、二年级语文。我从来没想过当典型,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会获得这么多荣誉。当了典型,我感觉压力很大,只能干好,不能干坏。要问我有没有担心年纪大了,没人接班,孩子们会不会没有人管了,我还真没想过这些。我只想在有生之年,把教育未成年人这件事做好, 社会上有这么多热心人,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孩子们,有更多的人参与平凡的小事。
  采访先进典型人物,循例是要做些准备工作的。但这次的采访对象湖北宜昌当阳市井岗小学退休教师郑琦,却使我们作了难。他的履历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长期担任一年级语文、音乐课及班主任,最高只担任过一任五年级班主任。”
  显然,这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郑琦的乡亲们,桐树垭村口蹲着聊天的村民也同意这个说法。不过他们提出一个问题,用村民阮吉成的话说:“郑琦老师的确很平凡,但郑老师走在路上,有谁不敬重他,又有谁不主动和他打招呼呢?”
  在农村,这就叫“口碑”。接下来的采访,使我们对郑琦老师的平凡,以及因对这平凡的坚持而获得的敬重,有了直接的认识。我们记下几天来的所见所闻,为乡村教师郑琦画一小像,立此存照。
  永远的“孩子王”
  2005年5月27日,桐树垭的清晨风有些凉。走过一池睡莲,一个红砖小院,院墙低矮,当庭两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花坛里栽种着一些不知名的花儿,高矮杂然。
  65岁的郑琦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与我们一一握手。他似乎还不习惯与人握手,满脸涨红,拘束地搓着手招呼我们进屋。他的脸上除了慈祥,再也找不出别的。我们试着从他那双和年龄极不相符的年轻的眸子中,阅读这个退休教师的故事。
  1958年,郑琦从当阳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做小学教员的母亲送给即将走上三尺讲台的儿子八个字:“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正如那个年代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这个和雷锋同龄的年轻人主动提出,要到最艰苦的边远山区任教。18岁的他来到了当阳最偏远的陈垸乡王家(土加旁)小学。在这个连公路都不通的地方,郑琦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
  1963年春,郑琦调到当阳漳河小学。有一天,附近的几个孩子跑到学校的菜地揪蚕豆叶,校长赶来“抓贼”时发现菜地旁站着学校的一名少先队大队委员。校长激怒了,认为这名学生见到有人损坏公家财物没有制止,应当给予记大过处分。在那个年代,记大过将是伴随一生的“污点”。
  郑琦当时是少先队辅导员、校务委员会成员,他当即表示反对:“孩子还小,有错可以批评教育,这么处分太重了!”校长不能容忍郑琦的顶撞。1964年11月,学校以“抗拒学校领导”为名,开除了郑琦的公职,他回家当了农民。
  这一走就是15年。14岁到39岁,人生中最黄金的时间里,郑琦没能从事他最钟情的教师职业。有人说他“不值”,郑琦却说:“我耽误的虽然有十几年,但学校的一个错误决定,会影响那个孩子一辈子。”
  1979年9月,历经坎坷,郑琦被落实政策重上讲堂,到烟集小学任教,一年后调到井岗小学。年过40的郑琦被任命负责学校少先队工作。他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文艺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寓教于乐。他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几年间,“乡间小鸿雁”为乡亲们投递报刊信件2万多件;看到农村孩子没有什么课外活动,放学就等于“放羊”,他先后建起9个校外“少年之家”,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井岗小学少先队被中国儿童报授予“勤巧小队”荣誉称号。
  1984年,郑琦被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他光荣地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少代会。在这次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报告讲到“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丽的事业”,郑琦听后激动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抱定了终生献身于红领巾事业的决心。”
&&&& 1999年秋,郑琦离退休只剩1年时间。女儿、儿子都劝他和老伴到城里住,照顾着方便些。郑琦不愿去,他动员老伴和他一块留在农村:“住楼房,像是关在鸟笼子里,不舒服;大家生活、观念都不一样,万一婆媳关系处不好,倒不合适!”
&&&& 老伴知道丈夫打的什么主意,她知道,丈夫这一辈子就喜欢做孩子们的工作,他离不开孩子们,他想把耽误的15年在退休后找补回来。
&&&& 郑琦有个“大胆”的想法:建一个像城里那样的活动中心。
&&&& 为了实现这个梦,郑琦卖掉旧居,在距三国古战场――长坂坡不到5公里的地方,买下了桐树垭村水牛山下的一栋“连三间”农舍。郑琦和老伴着手对房子进行装修改造,几个过去的学生也赶过来帮忙。
&&&& 老两口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几天下来,手上磨得都是血泡。不过,成绩也是显著的:一共搬走了100多方土石,平整了800多平方米的场地。他从儿子车上锯下一块铁板,从废品回收公司买回两段钢管,焊成一个跷跷板;老两口还请来瓦匠砌了个水泥乒乓球台;选那较粗的树枝桠上装了一副吊环和秋千;建起了藏书3000多册的图书室。
&&&& 2000年10月,郑琦的“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挂牌成立了。从此,那些双休日、节假日呆在家里的孩子们,那些家长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的孩子们,都慢慢被吸引来了。他们在这里荡秋千、打球、下棋,在这里看书读报、学文化,在这里练书法、学画画、唱歌跳舞、种花植树。
&&&& 几年后,校外辅导站扩展成了活动中心。为建这个活动中心,郑琦先后投入了5.6万元,花光了自己全部积蓄的郑琦,至今还有近万元借款没有还清。
&&&& “搞这些没有报酬的,”郑琦说,“我退休后有工资,一个月1200多元,在农村算不错了。什么都不做,白拿这么多钱,我心里不安。”
&&&& 采访郑琦时,记者见到了1987年6月11日出版的《宜昌报》。纸张泛黄的旧报纸醒目地刊登着一篇通讯《孩子王――记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郑琦》,那一年,郑琦47岁;18年后,65岁的退休教师郑琦还是一个“孩子王”。
  师爱无限
  郑琦的日记中写着这样一句话:“只有对孩子们倾注全部的爱心,才能呵护其心灵,拨动其心弦。”
&&&& 1980年秋,郑琦到井岗小学工作。开学头一天,细心的郑琦发现,年级20多个学生的鞋子、裤腿全都湿淋淋的。放学后,他护送学生回家,途经瓦家河时,只见这些七八岁的孩子卷着裤子、提着鞋子,歪歪扭扭地行走在一排淹在水中的小石墩上。郑琦的心一下子紧缩了,他急忙跳进河中一个一个地将学生们背过河,20多个学生背下来,河水混着汗水,衣衫透湿!
&&&& 这一背就是三年。村民们心里不安了,他们发誓:不吃不喝也要为孩子们修一座桥!52岁的郑琦课余赶来与村民们一道垒砌被急流冲毁的石墩,蹲在冰冷的河水中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
桥修好了,村民们称它为“尊师爱生桥”。
&&&& 郑琦任教的学校都是偏远的乡村小学。他总想给山区的农村孩子们一种和他们父辈不同的东西。
&&&& 郑琦喜欢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他的学生都太小,看不懂“论语?侍坐”中“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涵义。天气好的时候,他爱带孩子们去爬山,孩子们累了跑不动时怎么办?唱歌!
&&&& “跑跑跑,跑跑跑,努力向上跑;暖风吹,太阳照,今天天气真正好;花儿开,鸟儿叫,我们努力向上跑!”就这么一路唱着、跑着,所有的人都能爬到山顶,没有一个孩子掉队!
&&&& 郑琦“偏爱”自己的农村学生,他要让自己的学生拥有城里学生拥有的东西。
&&&& 有一天,几个孩子在宿舍里看到了一份《辅导员》杂志,封底是男孩子海军裤、女孩子荷叶边裙子的图片。郑琦对同学们说:“这是校服,虽然我们乡下没见过,但城里的许多孩子都有。”孩子们羡慕地用手抚摸着美丽的图片,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郑琦说:“只要我们想办法,也能穿上这样漂亮的校服!”
&&&& 揣着这个梦,郑琦带着同学们开垦山上的荒地,利用学校闲置的农田种水稻、种花生、点黄豆。丰收的季节到了,同学们挣了一大笔钱,郑琦高高兴兴地给他们量尺码,寄出汇款单。在其他农村小学还不知道校服是什么的时候,井岗小学的孩子们已经穿上了从北京订做的校服。
&&&& 许多年后,孩子们还记得,全校学生第一次穿上校服的那年“六一”儿童节,庆祝仪式格外庄严。晨曦里,郑琦老师像往常一样戴着红领巾高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同学们用比平时大了无数倍的声音响亮地回答:“时刻准备着!”
&&&&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激动地流下热泪。20年后,已经成为当阳市东门小学音乐教师的杨静回忆说:“眼泪不知不觉就涌出了,这是一群农村孩子战胜自卑,实现梦想之后喜悦的泪。”
&&&& 说起来,这个漂亮的音乐教师的人生历程,正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那时候,郑琦是杨静的班主任,他同时还教全校的音乐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井岗小学只有一台破旧的脚踏风琴。郑琦发现杨静乐感特别强。郑琦来到杨静家,建议她妈妈买台电子琴,帮助杨静学音乐。杨静妈妈问:“农村孩子学音乐有啥作用?”郑琦生气了:“农村孩子怎么了?只要是块料,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就不能耽误她。”杨静的妈妈沉思了一阵,大声说:“音乐我们不懂,但我们相信你郑老师,只要你觉得她行,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
&&&& 妈妈为杨静花100多元钱买回了电子琴。从此,郑琦有空就教杨静练指法。初中毕业后,杨静考上了当阳师范学校音乐专业。
&&& 时至今日,杨静仍很感慨:“如果不是郑老师,我中学毕业后也许会像村里其他的女孩一样,嫁人、种田、打工或围着灶台转……”
&&&& 郑琦说:“如果发现了一块玉而不去雕琢它,就是教师的失职。”
&&& 不断延伸的“责任半径”
&&& 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门口的牌子特别“多”:“当阳市公安局庙前派出所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当阳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桐树桠校外辅导站”“校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基地”……
&&& 每一块牌子都意味着一份责任。
&&& 郑琦把自己的“责任半径”划得特别长。他说:“我要一辈子对孩子们负责,要对孩子们的一辈子负责。”
&&& 在郑琦的活动中心,有一名特殊的“常驻学生”,他是14岁的魏明(化名),医生说,这个孩子的智力只相当于4岁的孩子。
&&& 2004年春,魏明的父亲要到广东打工,临行前找到曾教过儿子一年级的郑老师,恳求他能教孩子认几个字。郑琦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学生,接下来的教育过程异常艰难。
&&& 10个橘子吃3个还有几个?再从树上摘来2个放在一起一共有几个?从一个一个数橘子,到学会扳指头。别的孩子认个拼音几遍就记住了,魏明要教上百遍,过几天还要巩固上百遍才能记住。
&&& 一年过去,魏明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字也写得方方正正了。
&&& “将来孩子的父母都是要老的,得让他学会自立呀!”郑琦手把手地教魏明扫地、浇花、种菜。一开始魏明把垃圾都扫到自己脚上,郑琦一次次躬着病痛的腰,给孩子擦干净鞋,再教。
&&& 孩子的进步使魏明父母惊喜得流泪,他们要感谢郑老师。好说歹说,郑琦只愿收下150公斤大米和1000元生活费。
&&& 对于自己的学生,走到哪儿他都要管。1996年,郑琦曾经教过的学生阮建平中考落榜,心灰意冷,到处闲逛。对于这个孩子,郑琦的评价是:成绩不好人品好,热爱劳动。这一农村孩子身上最普通的优点,使得郑琦一直都对他的这个学生抱有信心。
&&& 郑琦找到阮建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家后面不是有一片荒山吗?开发出来种上果蔬,就成了金山。”
&&& 阮家的果园倾注了郑琦的太多心血。阮建平不懂果树技术,家里又穷,郑琦掏钱帮他订了两年的《农家顾问》等杂志;郑琦和阮建平一道丈量、抽槽、挖渠……如今,阮建平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种植大户,每年纯收入五六万元。新修了两层小楼,屋顶架着太阳能热水器,地上铺着瓷砖,装修得不比城里差。
&&& 对于思想上出了岔子、行为上有问题苗头的少年,郑琦更是全力去感召他们。郑琦常说:“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
&&& 双休日,郑琦创办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了乡下伢的乐园。
  17岁的雨禾(化名)原来是郑琦家的常客。2002年秋,郑琦突然发现雨禾好长时间没来了。一打听才知道,雨禾的父母亲闹矛盾,且各奔东西外出打工去了,仅留下刚刚10多岁的他辍学在家。这个父母双全的“孤儿”,今天吃东家,明天喝西家,不久便和外地的几个“混混”混在一起,人称“狗都嫌”。 郑琦不嫌,他将雨禾接到家里,为他买来牙刷、脸盆等生活用具,让他住下,他不让他的学生无依无靠到处流浪。
&&& 以后的日子里,郑琦每天带着雨禾,到雨禾家里帮他重新收拾已经破烂不堪的家,和他一起将已经荒芜的责任田开垦出来,种上粮食和蔬菜。看到年过花甲的郑老师为了让自己有个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雨禾开始转变了。
&&& 今年初,雨禾外出打工了。前不久他给郑琦打回电话说,现在每月能挣300多元工资,能养活自己了。
&&& “要不是郑老师把我从犯罪的边缘拉回来,我真不敢想象今天是个什么样子。”懂事的雨禾感激他的郑老师。
&&& 4年来,郑琦创办的活动中心帮助、关爱未成年孩子260多人,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 日,我们的采访就要结束了,因为郑琦老师当天要到北京去,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一大早,郑琦就睡不着了,他告诉我们,21年前参加第一次全国少代会,出发前的头一天晚上,他也在床上翻了整整一夜“烙饼”!
&&& 老伴李应香也被“连累”着早早起了床――许多“要紧事”得跟她交代交代:“六一”期间,借书的孩子多,要做好登记,叮嘱他们一定要写读后感;脚踏风琴旁的《歌曲集》注意收好,小心被孩子们撕毁……
&&& 哼着少先队队歌,退休教师郑琦对着穿衣镜,郑重地系上戴了一辈子的红领巾。
&&& 这就是郑琦老师,他的身上,寄托着乡村教师所有的正直、善良、宽厚和仁爱。&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存在(556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古世纪种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