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一篇文章,里面是一个人的沈冰自述 九 文章(虚构的),与普通人理解的情感相反,跟踪ta的医生。

-&br&&br&我想用这一篇文章阐明社交的本质,从而在根本上终结所有的社交问题。&br&&br&这篇文章一共七千多字,写到最后的时候我有一种预感,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br&&br&.&br&&br&&br&&p&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b&「&/b&&b&共情社交」&/b&,一种是&b&「&/b&&b&功利社交」&/b&。&/p&&br&&p&&b&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b&&/p&&br&&p&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p&&br&&p&&b&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的减少;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b&&/p&&br&&p&——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还有为什么两个原本社会地位一样的人,其中一个发达了之后就会疏远另一个的原因。&/p&&br&&p&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b&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或是当他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b&&/p&&br&&p&我们可以看到,&b&在生活中那些越成熟、越独立的人就越是对共情社交不在乎。&/b&&/p&&br&&p&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足够完善,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他们都不需要“朋友”来给他们提供支持。&/p&&br&&p&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说了,那还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热爱社交的“交际花”,这又如何解释呢?&/p&&br&&p&那是因为,那些交际花要么只是单纯地喜欢「和很多人一起玩」这件事而已,就和一个人喜欢骑马、喜欢打球一样。&/p&&p&他就算不和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样。&/p&&p&即便他长期的喜欢和某一群人一起玩,那也是因为就像你骑马时特别喜欢某一匹,打球时某一球拍用的最顺手,仅此而已。&/p&&p&只不过是当面向的对象变成人时,也多多少少的会被掺杂上一些情感的因素。&/p&&br&&p&要么是他建立这么多的社交关系只是为了筛选出足够有价值的「功利社交」的对象,他在做的事情只是依托着“社交”这一表象进行互利伙伴的挑选与关系建立罢了。&/p&&br&&br&&p&&b&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b&&/p&&br&&p&这种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开始挑选玩伴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p&&br&&p&比如在班级里面大家都倾向于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p&&p&我们都喜欢和不会欺负我们、不会抢我们东西的人一块玩;&/p&&p&如果你的干脆面每天都分给一个小朋友一半而他却从来不分给你,那你最后会放弃这个朋友;&/p&&br&&p&&b&随着一个人心智的完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会越来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b&&/p&&p&即一段社交关系能带给他怎样的利益,和这个朋友继续交往有没有价值,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饭还有没有必要。&/p&&br&&p&「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p&&br&&p&一&b&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b&(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在人际交往中的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信息的范畴内。)&/p&&br&&p&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递。&/p&&p&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个基本要素。&b&人们产生功利社交行为之前基本上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当我和你产生社交时,我们的交流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闲扯和浪费时间的各说各话。&/b&&/p&&br&&p&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理解双方所表达的意思。&/p&&br&&p&你和一个没玩过LOL的人谈论补刀和打野技巧,和一个不懂金融的人谈股票,你给一个廉洁公正的领导送礼希望提拔你,那么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意义的。&/p&&br&&p&&b&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b&&/p&&br&&p&这个价值水平并不仅仅只是指社会地位。它依据的是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评判标准。&/p&&br&&p&比如你是个百万富翁,你最喜欢看别人翻跟头,那么一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乞丐还是白领还是小商贩对你而言都是有价值的。&/p&&br&&p&那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也同时渴望一个有钱的朋友,那你们的价值水平就算是“对等”的。&/p&&br&&p&而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视金钱如粪土,他只喜欢会踩高跷的朋友,那你这个百万富翁对他而言就是无意义的,你们的价值水平就并不对等。&/p&&br&&p&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差距极大,你很清楚这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利益,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对于你而言就是无价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舍弃。&/p&&br&&p&&b&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会下降到几乎为零。&/b&旧的社交关系只有在两个人还能够产生有效交流的前提下才能继续维持。大多数情况是:你的那些比你强的朋友默默地舍弃了你,而你也悄悄地舍弃了那些比你弱的朋友。&/p&&br&&p&当我们能够分清这两种社交时,其实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因为许多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就在于人们对于社交的认知是不清晰的。&/p&&br&&p&一个最常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把这两种社交类型混为一谈。&/p&&p&最常见的就是:有&b&一些人认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b&&br&&/p&&br&&p&比如:&/p&&br&&p&因为你在国外,你的很多朋友不给你代购费找你帮忙代购,你拒绝,他们就说你不够朋友;&/p&&p&因为你是学英语的,你朋友找你帮忙翻译论文,你费心费力帮他弄完最后连句谢谢都没有;&/p&&p&因为你是学摄影的,朋友就让你“免费”给他拍照,并以“不就是按几下快门么”为理由;&/p&&br&&p&这些都是典型的分不清社交边界的表现。&/p&&br&&p&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一向是将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混为一谈。&/p&&p&“朋友就是要相互帮助的,朋友就是要互相麻烦的啊”这种观念在国人身边普遍流传。当你的一个“共情朋友”向你提出“功利需求”的时候,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p&&p&这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往往还会被美其名曰“够义气”、“显得亲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p&&br&&p&所以在中国「经营人脉」的方式就是「拉关系」,先和你套近乎,成为“朋友”以后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对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p&&p&这本质上其实就是:试图通过建立「共情人脉」来从对方那里获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换。&/p&&br&&p&&b&正是因为「中国式边界不清的社交」模式,才会令很多人迷信于“人脉管理”,“为人处世之道”,“社交技巧”等等这些「无用」的鸡汤。&/b&&/p&&br&&p&那些所谓的面试时捡了纸团获得了好工作,谈生意时对方看你很有礼貌就和你合作等故事,全都是没有过真正的社会经验、或是忽悠涉世未深的学生的YY鸡汤而已。&/p&&p&老板、HR、需求方等没有人是傻子,&b&当一个价值比你高的人决定是否要和你建立&/b&&b&「功利性」社交关系时,那只取决于你在这段「功利关系」中是否有足够的价值。&/b&&/p&&br&&p&老板招人最根本的看的是你能否将工作做好,即便在考虑你的品行时也是在借此衡量你在工作岗位中的价值和是否足够稳定。有礼貌、会说话等这些只能是在你「价值足够」的前提下才能起到一点儿锦上添花的作用。&/p&&br&&p&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观念对于人们思想的革新,现在的中国那些过去的社交观念正在逐渐被革新,无论是职场、情场、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的思维都更加的偏向于现实性、且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渐的更加清晰,过去的那一套靠“情分”来办事的法则已经在逐渐失效。&/p&&br&&p&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比如当你难过时可以要求他陪伴你,当你无聊时可以叫他一起玩,当你开心时可以拉着他一起疯。&/p&&p&&b&但是当你们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际时,你应当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b&&/p&&br&&p&你的朋友再有钱,当你危难时他借钱帮助你这从来都不是理所应当的、这也绝对不是他的“义务”,你应该对此怀有感恩,并写下欠条算明利息。&/p&&p&至于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这钱白送给你不要换了,那是他的事情,你应该意识到的是「共情朋友」从来都没有义务对你做出「功利性帮助」的必要。&/p&&br&&br&&p&而这同时也意味着,&b&当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边界的需求时你完全有百分之一百的权利拒绝他。&/b&&/p&&p&&b&决定是否帮助他的选择权完全在你手上,你不应该为他的不幸或问题负责,你也完全不需要在拒绝了朋友的请求时心怀愧疚,而对方也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利因为你不帮助他而指责你。&/b&&/p&&br&&br&同时由此还可以延展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b&不要讨好别人&/b&。&br&&br&这个讨好不仅只是那种明显的、或是病态的低姿态对别人无底线的讨好,而是一切形式、一切场合、对任何人的讨好都是——&b&无用的&/b&。&br&&br&当人们在面对价值比他高的人时,几乎都会本能的感觉到不同程度的「自卑」,这种自卑是源自于动物本能的对危险的恐惧,因为自然的生存法则是比你强大的个体拥有杀死你的能力和权力。&br&&br&因此当人们讨好别人时,其实最根本的动机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有第二个动机是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获得对方的好感,获得称赞,获得亲密感,获得对方掌握的信息,获得对方手里的资源,等等。&br&&br&有很多人被自己总是会去讨好别人而困扰,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总是习惯性的会在别人面前摆出低姿态这一点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会在面对别人时不由自主的放低自己的位置。他们很想不再去讨好别人,但却又总是控制不了自己。&br&&br&实际上任何一个惯于讨好的人只要理解了一点之后马上就能停止讨好了。&br&他需要理解的就是——讨好无用。&br&&br&&b&讨好起不到任何作用,讨好不会令别人喜欢上你,讨好不会令别人接受你,讨好不会令别人看得起你,讨好不会让别人愿意平白无故的就帮你,讨好不会令别人把有价值的信息透露给你。&/b&&br&&br&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这只取决于你自身的价值和你所用的手段。除非你只是一时的把讨好作为一种手段去和别人拉近关系,否则你只是在做着一件很蠢的事。&br&&br&因为讨好不仅无用,还会令别人认为你是低价值的,你越讨好越是会不受人待见,你越讨好越是会被别人不当回事。&br&&br&你理解了社交的本质,你理解了别人如何对待你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你是谁、取决于你的价值,然后你还需要学会一种交际方式,你就能不卑不亢的和别人相处了。&br&&br&这种交际方式叫做&b&「对事不对人」&/b&。&br&&br&我们绝大多数人在与人相处时都已经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做价值评判与动机揣测,同时还会很容易在情绪出现波动时严重影响到理性和思维逻辑,尤其是在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由“讨论”变成“维护自己的观点”。&br&&br&&b&从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别人沟通时停止对别人人格或价值上的评判,而仅仅是阐述事实。&/b&&br&比如:小李你这个工作做得不好而不是小李你这个人真没用;&br&阿强你在我危难那次没帮我而不是阿强你真没义气;&br&小赵把狗熊推粪坑里了而不是小赵真是个智障啊;&br&&br&从别人对你的角度而言,&b&当别人说你某事做得不好、某一行为有失分寸、某一场合举止失礼时,你应当理解为那的确只是对你的行为的评价、而不意味着对你整个人的否定。&/b&&br&&br&而同时,&b&当一个人在与你沟通时总是对你做价值评判,或是借由一件事情攻击你、否定你,你应当意识到这绝对不意味着真的是你不好,而是对你做评判的人愚蠢且被情绪冲昏了头脑。&/b&&br&&br&如果你发现和一个沟通时经常会由就事论事的讨论转变为由情绪控制的攻击,那你应该直接放弃在今后和这个人交流的必要。&br&&br&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每次当我告诉别人:你最好放弃这个朋友、也许绝交是更好地选择、你应当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的时候,他们总会觉得我的这种观点太无情、太自私了。&br&&br&他们认为我对「友情」太过不尊重了,对待朋友也太过的随意。假如是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的话也能轻易放弃吗?再说如果按照我的这种对待朋友的态度那估计身边的朋友会很少很少。&br&&br&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b&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做你的朋友的标准从来就不是“你们认识了多久”、“你们的感情有多么深厚”这些问题,而是随着你的成长也在改变着的你的新的择友标准。&/b&&br&&br&要知道「人是会不断改变」的这句话是在意味着,随着你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你的社交关系也必然要随着有所改变。&br&&br&而且在你没有明确自己的择友标准和交友原则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朋友其实只不过是“碰巧和你相遇的一些人”而已,你们只是因为每天见面,一起玩,一块聊天,然后就成为“朋友”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理论上来说你遇到的任何人只要和你相处的时间足够久就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了。&br&&br&所以实质上很多人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恰好认识了的人」而已。&br&&br&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门槛、符合你的一定要求,并且由于社会交际的随机性,再加上每个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b&每个人其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b&&br&&br&因此在对待社交时我们应该持有的一个心态是开放式、不强求、&b&以自己的需求和评判标准为主导的。&/b&&br&&br&同时我建议你「尽可能的减少无效社交」。&br&「当你的心智足够成熟/感觉自己在和一些朋友相处感觉很累/或者是你自己已经很清楚你不想再和某些人继续交往下去但碍于面子又不好直接终结关系的时候,你应该直接终结这些关系」。&br&&br&&br&当然很多人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说:以自己为中心怎么可能交到朋友,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有求于人的时候你还能以自己为主导?&br&同时他们可能还会担心:减少了朋友、很很多人终结了关系,那如果被群体排斥了怎么办?遇到了问题没有人帮忙怎么办?&br&&br&所以接下来的这个建议至关重要,并且也是我为你写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b&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b&&br&&br&要注意,我绝对不是在玩成功学、心灵鸡汤那一套吹嘘努力的重要性、鼓励你追求成功。相反,我的观点是:并不是人人都要成功,人应该做他自己,应该追求「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去迎合别人。&br&&br&所以这个「提升自己的价值」是建立在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前提下。&br&&br&只有当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你在做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够遇到「真正」的朋友。&br&两个都在伪装,都在表演,都在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真的成为朋友的。因为他们都没有见到真实的对方,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磨合,又怎么可能成为朋友呢?&br&&br&所以这整篇文章都是为了让你明白:&b&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b&&br&&b&社交和朋友不重要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不需要在意这些,而是因为「朋友」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是在你「做好自己」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伴随而来的。&/b&&br&&br&&br&所以虽然我前面的话语写的虽然有些偏激和看起来好像有些极端,但实际上我绝对不是在告诉你你可以完全不在意人际关系了,你就完全的无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非常强硬,不是这样的。&br&&br&你永远要记得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最起码的原则是:&b&不要主动去得罪别人。&/b&&br&&br&&p&我希望的是,你通篇看下来之后能够对社交这个概念有一个真正的理解和透彻的认识,然后你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才能轻松自然,不再拘泥于人情礼节、不被别人道德绑架,不错误的为别人的问题负责。&br&&/p&&br&&br&&p&其实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需要朋友。&/p&&p&他们仅仅是从小被教育、模模糊糊的就被大人灌输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关系”这种概念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要多和别人交友的这种设定。&/p&&p&并且,社会将没有朋友、不爱交际就定义为“孤僻的”、“奇怪的”,大人们都会认为孩子不爱交际就是不好的。&/p&&br&&p&实际上随着逐渐的成长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社交需求真的并没有那么的重要。&/p&&p&可能我们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并不是友情带来的快乐和开心,而是不得不伪装的痛苦,和早已疲惫的应付。所以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要勉强自己。&/p&&br&&br&&br&&p&就像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读书,他们没有并不想多么成功,他们也不想做个好人,他们觉得衣服随便穿穿就好,他们觉得没必要为了权力地位金钱什么的活的那么累,他们想要的可能是那些只有少数人才想要的,他们并不想去关心房地产、汇率、股市等这些概念,他们可能觉得买房子装修好麻烦还不如租一辈子房子比较轻松,他们可能觉得并不需要亲密关系所以单身一辈子更自在,等等。&/p&&br&&br&&p&但是他们却在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下,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追求着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伪装成自己并不想成为的人,挑选“别人会觉得好看”的衣服,做着“别人”会羡慕的工作,为了“物质”或是“稳定”而和一个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结婚。&/p&&br&&p&他们日复一日的这样生活着,她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被痛苦和迷惘折磨着。&/p&&br&&p&他们来找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质问自己怎么了,他们迫切的想找到答案,为什么自己不开心,为什么自己活的这么累,为什么自己总是时常会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不如意和痛苦,为什么自己总是很纠结很矛盾。&/p&&br&&p&其实答案很简单:&/p&&br&&br&&p&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活着。&/p&&br&&br&&p&他们并不真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在迎合别人的眼光,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为了让伴侣不离开自己,为了不丢失一份能户口的工作,为了不去面对自己所害怕的事物,为了避免错误和别人异样的看法,为了避免“未来”的风险,为了为“以后”做打算,为了…………&/p&&br&&p&这样的lists可以列到无限长,只要你还是要拒绝成为你自己,只要你还是要拒绝为自己负责,那么任何理由你都可以拿来当&b&借口&/b&。&/p&&br&&br&&p&但是现在只要你愿意真正的活过来,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不再为了别人而活,只要你理解了人生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可以卸下那些伪装,你可以试着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制定开始新生活的计划,你现在就可以成为你自己。&/p&&br&&p&其实当你真的开始去做,不,甚至是你当你开始考虑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你所畏惧的那些其实都并不真的都是那么的困难,很多问题也并不是无解的而是只要你愿意去做,都的确是有解决的办法的。&/p&&br&&p&问题只是在于你有没有愿意去解决问题的决心而已。&/p&&br&&br&&p&那么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已经在头脑中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他们对于什么叫做“做自己”,怎样“成为”自己这个问题还是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因为当他们在思考怎样做自己的时候马上又会冒出来下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自己要做什么才算是“做自己”呢?&/p&&br&&p&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所谓的“自己”根本就不存在。&/p&&br&&br&&p&那既然自己不存在还怎么做自己?&/p&&br&&br&&p&不需要想这个问题。&/p&&br&&p&让自己放松,让自己感到舒服,吃你爱你的食物,买你喜欢的衣服,看你爱看的电影,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着急,慢慢来。&/p&&br&&br&&p&这就是活着。&/p&&br&&br&&br&&p&-&/p&&br&&br&(关于怎样成为你自己,我在这个回答里有详细阐述: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确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 风墟的回答 - 知乎&/a&) &br&&br&&br&&p&其它回答推荐:&/p&&br&&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a&&br&&/p&&br&&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优秀的沟通思路?&/a&&br&&/p&&br&&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进行良好的情绪管理?&/a&&br&&/p&&br&&br&&p&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炼己者(fengxuwake)&/p&&img src=&/v2-f238687ebaa89b7b0070a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f238687ebaa89b7b0070aa_r.jpg&&
- 我想用这一篇文章阐明社交的本质,从而在根本上终结所有的社交问题。 这篇文章一共七千多字,写到最后的时候我有一种预感,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 . 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
&p&&b&Abstract&/b&&/p&&br&&p&首先,自闭症是一个谱系(&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Autism_spectru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utism spectrum&i class=&icon-external&&&/i&&/a&),因此要精确定义自闭症是非常困难的。我打算说说我个人的一些观察和一个未完成的假说。我主要通过将自闭症中可以和面盲症对照的部分,将这两类认知缺陷作为正常人的两个极端来进行定性分析,最后根据 Jeff Hawkins 的计算模型建立一个简单的唯象概念模型。&/p&&br&&p&&b&1.&/b&&/p&&br&&p&需要明确一点,我在这里讨论的&b&&u&自闭症&/u&&/b&和&b&&u&面盲症&/u&&/b&都是狭义的,主要通过 Statistical Inference 的观点来定义的。为了给出这个定义,我选择了 Daniel Wolpert 建立的非正式术语。对于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TED 的视频:&/p&&br&&p&&a href=&///?target=https%3A///talks/daniel_wolpert_the_real_reason_for_brains%3Flanguage%3D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niel Wolpert: The real reason for brains&i class=&icon-external&&&/i&&/a&&/p&&br&&img src=&/cb899bee539f11f116ac81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cb899bee539f11f116ac81_r.jpg&&&br&&br&&p&根据他的观点,大脑的认知能力主要是为了解决预测的问题。由于使用部分信息进行判断,大脑的预测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预测会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假阳性(False Positive),就像狼来了这样的假警报;另一类是假阴性(False Negative),就是狼真的来了但是大家无动于衷。对于大草原上的人类而言(&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Evolutionary_psycholog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volutionary psychology&i class=&icon-external&&&/i&&/a&),假阳性的危害要远小于假阴性。在涉及生存问题的时候,False Positive 只是增加心理压力和运动量——听到风吹草动就吓得逃跑了;但是 False Negative 则会危机生命——被草丛里面的蛇咬了可能会毒发身亡。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同时会犯这两类错误。&/p&&br&&p&和理论计算和还原论者所关心的理想化问题不同,在自然环境中 False positive 并不全是有害的,一定程度的 False positive 有利于产生联想和归纳。人脑的 False Positive 倾向还可能促进了迷信和神话的构成,最终导致了宗教和部落的发展(&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210177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金枝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Jeff Hawkins 的认知理论可以定量地解释这些现象,但是跟正文的讨论关系不大,因此我会在后面再讨论。&/p&&br&&p&本文讨论的狭义&b&&u&自闭症&/u&&/b&,被定义为对 False Positive 的低容忍。很多自闭症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复性偏好,以及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识别物体和他人。有兴趣的可以参阅一些高功能自闭症的自述,例如:&/p&&br&&p&&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686321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的IQ150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f04a170d44a1_b.jpg& data-rawwidth=&325& data-rawheight=&4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5&&&br&&p&除非特别说明,我所说的自闭症都是指这样的狭义自闭症。&/p&&br&&p&&b&2.&/b&&/p&&br&&p&我是个面盲患者,经过我的长期跟踪调查,我也有家族病史。我对自闭症的兴趣也来源于&b&&u&面盲症&/u&&/b&的跟踪研究,因为有些人直接断定自闭症很多都是面盲症。从症状来说,这些描述是正确的,很多自闭症患者不能通过面部分辨他人的身份。但是我认为有必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面盲症。&/p&&br&&p&首先面盲症的研究比自闭症少很多,最早关于面盲症的研究都是获得性的,而非遗传性的。其实两种面盲症的机制完全不同,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考相关文献。有一个面盲患者花了很多时间来自己研究,他的网站有很多有用的信息:&/p&&br&&p&&a href=&///?target=http%3A///faceblin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ace Blind! Bill's Face Blindness (Prosopagnosia) Pages&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1be936f6e161bbfff6efb656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1be936f6e161bbfff6efb656_r.jpg&&&p&我只想讨论我这种遗传性的面盲症,即几乎没有影响正常生活的先天性面盲症。大部分先天性面盲症都不知道自己有认知缺陷,因为这些患者的认知能力是健全的,通过各种补偿机制能分辨身边人的身份。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新闻报道(&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4caedc7a01008c5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互联网与面盲族的故事&i class=&icon-external&&&/i&&/a&)才知道有面盲症,而真正能确诊的不多(不能分辨韩国明星的面部根本不是面盲症好不好,参考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Cross-race_eff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ross-race effect&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我的观点是,这类面盲症患者的认知缺陷和自闭症是相反的,他们对 False Positive 的容忍程度很高。以我个人为例,我并不是不能识别其他人,而是擅长于发现不同人之间的相似程度。换句话说,我经常会觉得其他人看来完全不同的面孔是相似的,我经常会觉得在人群中看到了熟人。但是由于这种错误让我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失去了信心,最终我依赖其他机制来精确地识别他人的身份(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我在咖啡厅里面仅仅通过声音正确识别了接近十年没有见过的一个前雇主)。&/p&&br&&p&因此,这类先天性面盲症的特点是接受 False Positive,因此他们的面部识别率很差,以至于他们放弃了用面部特征来识别他人。有些线索提到了面盲症患者的阅读能力较强,我个人觉得是有可能的。我只有很少的样本,包括我自己和直系亲属的下一代,他们和我一样喜欢阅读,能够自己编故事自娱自乐,会自言自语让其他人觉得很怪异。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这些人脑洞比较大。&/p&&br&&p&除非特别说明,我所说的面盲症都是指这样定义的先天性面盲症。&/p&&br&&p&&b&3.&/b&&/p&&br&&img src=&/55a22bd64ad00f00b2b594626cbe88e8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5a22bd64ad00f00b2b594626cbe88e8_r.png&&&br&&br&&p&现在我建立了两个对偶的认知缺陷的定义,它们都是由认知能力相关的 False Positive 容忍程度所确定的。现在我可以做一些对比来解释其差异,它们对应的是一个典型的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Continuum_%2528measurement%25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ntinuum (measurement)&i class=&icon-external&&&/i&&/a&(再随便找个轴就能凑龙与地下城的九宫格啦,不过就真的跑题了)。&/p&&br&&p&跟据 Jeff Hawkins 的观点,我做一些简化和归纳(我说过,我是个面盲,就喜欢这个):大脑皮层在学习模式的时候总是在做归纳(Generalization),而大脑皮层在识别模式的时候却是在做细化(Specialization)。自闭症的刻板行为提高了 Specialization 的准确性,但是却降低了 Generalization 的适用范围。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部分自闭症患者具有让普通人惊讶的记忆力(&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Eidetic_memor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idetic memory&i class=&icon-external&&&/i&&/a&),他们在画画的时候几乎是逐像素拷自己的看到的场景。我没有太多关于面盲症 Generalization 的证据,但是我很希望(wishful thinking only)我的音乐很糟糕跟我的认知缺陷有关系。&/p&&br&&p&自闭症和面盲症都有面部识别障碍,但是他们的机制是相反的。对于自闭症患者,由于偏好细节缺乏归纳能力,他们会把同一个人当作不同的人来看待;对于面盲症患者,由于归纳能力强忽视细节,他们会把很多人当作同一个人来看待。&/p&&br&&p&而对于一个没有认知缺陷的人而言,有正常的细节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识别熟悉的人脸(在几百毫秒以内,这个我完全做不到,请参考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N17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170&i class=&icon-external&&&/i&&/a&),从而维持一个有效的社交圈子(受到邓巴数的限制)。因此,我可以推断,狭义的自闭症、正常人、面盲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谱系。在这个谱系上,每个谱线上的个体对 False Positive 容忍程度都是接近的——而这是由一系列的基因型决定的表现型(有兴趣的请参考 Richard Hawkins 的 &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140114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Extended Phenotype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我的假说可以这样归纳,对于正常人而言,认知能力中对 False Positive 的容忍程度在正常范围内,其基因的频率分布是稳定的(没有一个所谓的最优值,或者是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Evolutionarily_stable_strateg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i class=&icon-external&&&/i&&/a&);但是在其两极的边界上,其表现型会有一定的偏差,这导致了两种极端的认知缺陷,分别是自闭症和面盲症。但是不同的是,自闭症会影响生存和基因传播,而面盲症几乎是无害的。有意思的是,两种认知缺陷的频率是差不多的,都是 1%~2% 左右(个人的观点,在发达国家自闭症被高估了,而面盲症被低估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最极端的自闭症依然是自闭症,但是最极端的面盲症很可能不再被当作面盲症了,而是被当作完全缺乏认知能力的白痴或者有癔症的疯子了。&/p&&br&&p&我的结论很简单,面盲症并不是严重的认知缺陷,但是研究它有助于帮助理解自闭症谱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子集。面盲症和自闭症是人类认知能力进化的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一种基因突变。为了更好地干预(以及将来可能的基因疗法)自闭症患者,我们需要对整个谱系进行研究,而不应该用一种过于简化的还原论观点来看待(用 Prigogine 的话来说,需要在统计层次上进行思考,而不是从个体上思考)。&/p&&br&&p&&b&4.&/b&&/p&&br&&p&Jeff Hawkins 的书:&/p&&p&&u&&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On_Intelligen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n Intelligence&i class=&icon-external&&&/i&&/a&&/u&&/p&&img src=&/bfd4f43d343fb6dfbce7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fd4f43d343fb6dfbce74_r.jpg&&&br&&p&关于 SDR 的论文(预印本):&/p&&br&&p&&a href=&///?target=https%3A//arxiv.org/ab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arxiv.org/abs/&/span&&span class=&invisible&&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f57ba76dd996cc3aad679_b.jpg& data-rawwidth=&61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f57ba76dd996cc3aad679_r.jpg&&&br&&p&我第一次读到 On Intelligence 的时候特别兴奋。虽然我早就知道这本书但是却没有深究,不过这也是件好事,那时候 Jeff Hawkins 还只有直觉和理论框架,没有实际的数学模型和工程实现。我不想言过其实地夸大他所取得的成就,仅逐字引用我过去的读书笔记:&/p&&blockquote&&i&如果 Jeff Hawkins
是对的,新皮层能解决的问题是严重受限的,也难怪现代科学依赖符号系统和书写系统。新皮层的 False Postive
倾向也许是迷信的生理基础。正是因为新皮层的预测引擎试图解释一切,概率理论和量子力学才会显得如此的晦涩。&/i&&br&&i&但是 Jeff Hawkins
也可能是错的,新皮层的自反馈系统以及和老系统的整合也许更加重要。在他的模型和实现中,没有出现情绪调节和所指。多巴胺等递质对智能系统的调整是如何实现的?自我认知和更复杂的意向层级是如何实现的?是否能具备语言能力和符号计算只是跟新皮层的规模有关,还是涉及到新的基因或特殊的蛋白质?&/i&&br&&i&Jeff Hawkins
太酷了,仅仅是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就已经是跨时代的。更何况他还把这些理论变成了工作系统,并付诸实践。也许在 Numenta
工作的基础上,上述的很多困惑都会得到解答。&/i& &/blockquote&&p&不过我不打算讨论 Jeff Hawkins 的认知理论,而仅仅讨论 SDR,因为它非常简单可以直接做理论计算,而且对它进行定量分析也非常容易。我用 Mathematica 做了一些简单的符号计算和数值计算,还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数据源做了一些数据实验,重现了 Jeff Hawkins 的大多数结论(当然我的目的和 Jeff Hawkins 完全不同,我还对它做了一些改良)。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读论文或者进行计算,我需要提醒的是 Wikipedia 上的误差近似公式是错的。&/p&&br&&p&Jeff Hawkins 通过 SDR 回答了一个计算神经网络无法回答的问题:如何在一个有噪声的环境下进行相对可靠的存储和计算。人类的感知系统非常糟糕,否则不会有所谓的 Hi-Fi 工业不停地骗钱;人类的硬件(准确的说是 wetware)很不可靠,神经元随时可能会失效,而且脑细胞不停地会死掉。但是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都很正常,有些人被子弹击穿头部都能正常生活(你可以试试拔掉一个内存条或者射击一下硬盘,后果自负哦)。SDR 作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数据结构,却可以重现人脑的这些性质。满足一些条件(请参考原始论文),SDR 可以承受很高的内源性噪声,即数据结构本身出现了错误,同时可以精确地识别模式;SDR 可以承受很高的外源性噪声,只使用信号中的部分特征就能可靠的识别模式。我不是一个单纯的还原论者,所以我并不是想说人的大脑神经组成的网络是个 SDR 或者基于它的 HTM,而是建议:&u&SDR 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最小化的&b&概念模型&/b&&/u&。&/p&&br&&p&SDR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超参数(hyper-parameter),也就是使用输入信号的多少信息进行计算。这个超参数是离散的,但是为了方便讨论,我假设它是一个连续量。如果无视输入信号的任何信息,或者说使用 0% 的信息,那么这个 SDR 是平凡的完全没有用的,因为它的结论跟输入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使用信号的所有信息,或者说使用 100% 的信息,那么这个 SDR 也没啥用,因为它要求噪声也被匹配(这时候它等价于 Bloom-Filter,对于无损的计算环境而言,软件工程师们兴奋地宣布它没有 False Positive)。如果要精确,那么这个比例应该尽可能高;但是由于噪声的存在,这个比例高到一定程度就会让 SDR 变得过于“挑剔”。我先假定存在一个基因型控制了这个超参数(这个假设肯定是错的,但是并不阻碍这个思想实验),那么由于进化的存在,这个超参数一定会在合理的范围内,所以我们的祖先能够比较迷信地幸存下来(所以我们会有祭司和宗教,这是个必要的代价)。但是在这个合理范围的边界上,就出现了一些比较奇怪的个体。面盲症就是那些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使用较少信息进行预测的个体,这些人倾向于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善于总结规律成为呼风唤雨的神棍,在自然环境中可能并没有优势,但是在社会环境中就未必是坏事了;自闭症就是那些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使用较多信息进行预测的个体,这些人善于观察细节并且可能宣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虽然他们很可能更加精确和更少犯错误,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受到了严重干扰,对于独立特行的猛兽未必是坏事,但是对于人类这样的社会生物来说是灾难性的。&/p&&br&&p&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仅仅看了 Jeff Hawkins 的一本书,就联想到可能跟自闭症和面盲症有关系,然后杜撰了这么一大堆文本。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是有一个或者几个基因所确定的,而是由一个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所影响的,跟我们的生长、发育环境也有关系。就连我的自闭症有害假说都可能是错的,也许在大草原上,一个高冷独立特行的男性猎人更容易传播基因。我得坦白,如果有人能拿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概念模型或者计算系统,我会是那些最兴奋最高兴的人之一。&/p&&br&&p&对于人类的认知机制和相关的缺陷而言,SDR 肯定是过于简化的模型。我第一天看到 Jeff Hawkins 的 HTM 的时候,就断言 HTM 实在是过于简化了。但是概念模型的价值正是在于其简单有用,毕竟我们都是还原论教育训练出来的灵长目动物,我们的直觉无法处理过于复杂的模型(比如狄拉克方程)。还原论和简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乐观的原教旨主义者。&/p&&br&&p&&b&5.&/b&&/p&&br&&p&接下来的讨论是我的一些延伸讨论,跟自闭症关系并不大。&/p&&br&&p&我使用超参数来描述一个控制 False Positive 的控制参量,那么很自然的问题是,这个超参数是否能调整?我怀疑在发育过程中,这个超参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也许存在一个自适应的基因调控机制来帮助人类的幼儿学习语言和社交技能,因此婴幼儿可以发展出母语优势,并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对于史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可能更大)。&/p&&br&&p&是否可以用药物来调整这个超参数?目前看起来是很困难的,虽然在另外一类认知障碍中,药物是有效的。在卡尔萨根的宇宙一书中,萨根提到了双向躁狂症,患者的情绪在极度悲观的抑郁和无所不能的狂躁之间振荡,用锂化合物就能缓解症状(&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Lithium_%2528medication%25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thium (medica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情绪是由神经递质所调控的,比如多巴胺和血清素,而不是由神经元连接的活跃数量所激活的。即便我们能找到方法来影响这个超参数,其效果也需要很长的时间生效,而且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p&&br&&p&仅从数学模型和计算上,我证明了 SDR 可以被推到极限。在没有噪声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出性质优异的 Polymorphic SDR,其超参数是可以动态采样调整的。作为数据结构,SDR 之间是可以直接进行计算的,或者说 SDR 可以是兼容的。但是,对于两个不同人的神经结构,大脑皮层的空间结构是由基因和环境所决定的,其编码规则(或者说语义)几乎必然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它们是不兼容的。因此,即便有可能通过扫描人脑结构提取神经树突中编码的信息,我们也没办法直接把这些信息直接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脑中(只要你相信 SDR,请忘掉一个神经元对应一个实体或者概念的假说吧)。我怀疑,上述过程甚至对于同卵双胞胎都是不可能的。我甚至只能悲观地断言,除非按照一定的保真度复制整个大脑结构,我们不可能有效地重现某个人的高级认知功能(比如记忆)。&/p&&br&&p&说句题外话,虽然 Jeff Hawkins 在工程中使用的 SDR 具有非常严格的数学定义和计算模型,但是仅从字面上来说,大脑神经网络几乎天然地具备稀疏性(Sparsity)和分布性(Distributivity)。现在非常流行的 Deep Neural Network 也是基于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 的。不过,想要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可能需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数学背景。&/p&&br&&p&&b&6.&/b&&/p&&br&&p&了解自己的认知极限是有益的,尤其是在自己存在真实的认知缺陷的时候。&/p&&br&&img src=&/adfe0f03da7_b.png& data-rawwidth=&1547& data-rawheight=&8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47& data-original=&/adfe0f03da7_r.png&&&br&&br&&p&我一直怀疑自己有轻度的 Bipolar Disorder,但是大概是另一个 false positive。但是我受到周期性的 Imposter Syndrome 影响,不定期地会感觉到自己是个骗子,智商非常低(跟学术界的顶尖玩家比起来,这是残酷的事实)。在这个阶段,我会喜欢听各种无病呻吟的摇滚乐,看怀旧电影和美剧,偶尔会有写小说的冲动。有几年我非常厌恶这种状态,妄想通过加班或者做家务来熬过去。最终我接受了自己,假装自己是个困在人类大脑里面的外星人(Teaser: My alias is an alien from Futurama),安慰自己必须容忍这些 wetware 的缺陷。我发觉看看美剧没什么坏处,《真探》里面 Cole 的形象让我感觉到自己还是个心理相当正常和积极的人:&/p&&blockquote&In eternity,
where there is no time, nothing can grow.&br&Nothing can
become.&br&Nothing
changes.&br&So death
created time to grow the things that it would kill and you are reborn but into
the same life that you've always been born into.&br&I mean, how
many times have we had this conversation, detectives?&br&Well, who
knows?&br&When you
can't remember your lives, you can't change your lives, and that is the
terrible and the secret fate of all life.&br&You're
trapped by that nightmare you keep waking up into.&/blockquote&&p&所以我会匿名地在知乎上写一些奇怪的文字。&/p&&br&&p&&b&7.&/b&&/p&&br&&p&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自己心智的囚徒,所以我们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二元论(&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Dualis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ualism&i class=&icon-external&&&/i&&/a&)。&/p&&br&&img src=&/a5ff83e3c68e101e77242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5ff83e3c68e101e772429_r.jpg&&&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I'm human. I have a thousand flaws. I break down. I get up or I
don't get up. I get lost. I make the same mistakes over and over. I
have scars and wounds. Sometimes when I can't bear them anymore, I
drink. You can't fix me. You can't fix any of us. You can't make us
-- &The Prisoner (2009 Miniseries)&
&/code&&/pre&&/div&&br&&p&我很少看反复地看同一部美剧,但是我至少看了三遍 &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320029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囚徒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Dreamer 这个设定实在是太酷了,但是成为 Dreamer 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当然可以假装每个自闭症患者在自己的内心中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我们也需要面对现实,就像男主角那样做出最终的判断。&/p&&br&&p&有时候,尤其是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也想退缩到墙角,像 Numb3rs 的男主角那样躲在地下室里研究 NP=P 这样的问题,不去跟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打交道。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和逃避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毕竟是社会动物,失去了社交技能很难独立生活。&/p&&br&&p&所以,研究自闭症就是在研究我们自己的认知极限,帮助自闭症儿童就是在帮助这个社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超越自私的基因的束缚,去面对存在的荒谬,想象和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引用 Ilya Prigogine 的话作为结束语:&/p&&blockquote&&i&我们不能离开受污染的城市而迁居高山,我们必须参与明天社会的建设。用斯科特(Peter Scott)的话来说:“世界,我们的世界,要不断拓展知识和价值的疆域,超越事物的已知性质,想象新的,更美好的世界”&/i&&/blockquote&&br&&p&&b&■&/b&&/p&&br&&p&我并不是自闭症的研究者,我的身边也没有长期追踪的案例,请不要把我这里提出的猜想当作实证的科研结果。即便在将来,这个猜想得到了部分证实,它也仅仅对狭义的自闭症定义有效。此外,我对自闭症的理解来自于互联网上零碎的信息和耶鲁大学的公开课:&/p&&br&&p&&u&&a href=&///?target=http%3A///special/opencourse/autism.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耶鲁大学公开课:自闭症讲座&i class=&icon-external&&&/i&&/a&&/u&&/p&&br&&img src=&/a0e2fd5352eaea073d4b323eb6664712_b.pn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3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a0e2fd5352eaea073d4b323eb6664712_r.png&&&br&&p&我建议对自闭症和认知科学有兴趣的读者看看这个公开课。另外,我需要强调一下,不要因为对自闭症了解就认为自己可以做自闭症的诊断,请参考实际的诊断手册并且找专业人士介入。如果有可能,患儿的家长最好去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做诊断和干预治疗。请&b&&u&不要把确诊的自闭症患儿当作普通孩子来关怀和教育&/u&&/b&,这是错误的并且可能会耽误干预。由于自闭症跟认知发育相关存在一个有限的时间窗口,患儿的家长有必要自己去了解相关的前沿知识和干预方案。请相信专业人士,因为这是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最好的选择:&/p&&br&&img src=&/b5dd57b077b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b5dd57b077b_r.jpg&&&br&&p&欢迎转载或者在此基础上做任意的演绎——如果这有助于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但是请注意我并没有任何图片的版权或者授权,我会不做任何通知地编辑、删改原文,我也不会承担任何连带的责任。作为匿名的代价,我不会关心署名权或者 Credit。&/p&&br&&p&&a href=&///?target=http%3A//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reative Commons&i class=&icon-external&&&/i&&/a&&/p&
Abstract 首先,自闭症是一个谱系(),因此要精确定义自闭症是非常困难的。我打算说说我个人的一些观察和一个未完成的假说。我主要通过将自闭症中可以和面盲症对照的部分,将这两类认知缺陷作为正常人的两个极端来进行定性分析,最后根据 J…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caojueming/p/4723553.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程序人生的寂静欢喜&i class=&icon-external&&&/i&&/a&&br&&p&标题起得太大咯,是在故作老成么?&/p&&p&“程序人生的寂静欢喜”——怎么看都感觉像是某位已故计算机大师的墓志铭,可却偏偏被一个菜得抠脚的毛头小子拿来当做人生寄语——也是日了狗了!&/p&&p&人都没生过,谈什么人生!?&/p&&p&莫怪我,我偏要“奢谈”一下!&/p&一.记叙&p&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我根本就不喜欢写程序。&/p&&p&打高中数理化就不好,什么排列组合、圆锥曲线、电磁场中一带电粒子、水溶液中的水解电离,困扰我有如梦魇。&/p&&p&高考时,祖坟上冒出一缕青烟,数学创历史新高考了88,理综破有史记录考了200,数据不仅太美太感人,而且大吉大利、元亨利贞!终于,我以总分522分考上了一所梦寐以求的2本就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02班——命中犯2!&/p&&p&可是对于编程其实我是拒绝的——大一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心理学,大二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哲学,大三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中医——结果,《离散数学》挂了,《数字逻辑》挂了,《数据结构》挂了,《编译原理》挂了——恨不得自挂东南枝!&/p&&p&人在做天在看,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曾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曾笃定“心所愿力毕至”,“有志者事竟成”;曾夙愿“天授其赋必赐其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是,一个冷峻若紫电青霜的问题劈面而来:不写程序又能干嘛呢?&/p&&p&然而我根本就不会写程序!试想,一个打字只能用到右手食指、左手食指和左手无名指的人,敲代码时是多么捉急!试想,一个高数补考考了19分,满脑子宏大叙事的理科弱智,写程序时是多么脑洞大开!&/p&&p&后来去公司实习,遇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要使用&u&&b&&a href=&///?target=http%3A///ESFramework.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SFramework&i class=&icon-external&&&/i&&/a&&/b&&/u&通信框架,当我第一眼看到了开发手册上的如下句子时,我就知道,春天不会再来了!&/p&&p&&b&客户端通过调用ESPlus.Application.Basic.Passive.IBasicOutter接口对应的方法以及预定其相关的事件,就可以完成基础功能或得到相关状态改变通知。我们可以从 ESPlus.Rapid.IRapidPassiveEngine暴露的BasicOutter属性来获取IBasicOutter引用。&/b&&/p&&p&接口、预定、事件、暴露、属性、引用,你们一个一个来,我还大概能明白,你们群起而攻之,我便委地如泥了!&/p&&p&&b&重载的Query方法(带有CallbackHandler参数的)在发送请求信息后,不会阻塞而继续向下执行,而框架在收到对应的回复信息时,会回调CallbackHandler委托指向的方法。由于调用线程与回复回调的线程不是同一个线程,所以称这种机制为回复异步调用。&/b&&/p&&p&再当我看到“重载”、看到“阻塞”时,我彻底愤怒了!而紧接着映入眼帘的“委托”、“回调”更使我出离愤怒!最后“线程”、“异步”更令我万念俱灭,心如死灰!&/p&&p&从此,我便以一种菜得抠脚的姿态狼狈不堪地行走在险象环生的程序世界里。莫非是寒更雨歇,葬花天气,猎猎北风袭单衣;荒原寂寂,远听猿啼,近看寒鸦起;鬼影幢幢,步步惊心,不知今夕何夕。&/p&&p&好多次我都想,别瞎费劲了,你不是写程序的料!真正适合写程序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p&&p&于是乎放弃。可是不写程序又能干嘛呢?好歹读了四年大学,何况拉弓没有回头箭。还是要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p&&p&终于,苦水的浸泡痛彻了肌肤,磨练了身心,同时也浇灌出了涅槃之花!&/p&&p&某天我突然发现,那些原本看来佶屈聱牙的技术文档如今看来却直白如话,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语法如今却能够熟练运用,那些原本看都看不懂的源码如今也能够在自己指下流淌,实习之前我连循环语句都写不对,如今却也能用&b&&a href=&///?target=http%3A///ESFramework.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SFramework&i class=&icon-external&&&/i&&/a&&/b&和&b&&a href=&///?target=http%3A///OMCS.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MCS&i class=&icon-external&&&/i&&/a&&/b&等框架开发出像样的网络通信应用。&/p&二.议论&p&更重要的是,从当初的不喜欢、不擅长、不自信,到而今能够怀揣着一颗欢喜之心来写程序,能够以乐在其中的心绪来开启自己的程序人生,这不仅是我收获到的莫大财富,更是我把握住的莫大幸福!&/p&&p&胡适先生的名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真理无穷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在每一寸的前进中始终获得欢喜。编程之路并非坦途,我们也并非天赋异禀,&strong&然而那个最幸福的人,并非是玩转代码的编程高手,也并非是亿万家资的IT精英,而是那个在流年中始终以欢喜之心书写代码,又通过书写代码恒久再获欢喜之人!&/strong&&/p&&p&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嫁郎要嫁有情郎——有情饮水饱,无情龙肉都无味!入行也是一样。入了所爱之行,举手投足皆得欢喜;入了所憎之行,坐卧立行尽是苦悲!嫁郎的幸福不在于嫁郎所获得的富贵荣华,其根本在于郎本身。那些通过嫁郎以获取外在利益的女子,她们充其量只是获得了生意上的成功,而根本没有获得婚姻本身的幸福,而这何尝不是一种买椟还珠?同样,那些以工作作为纯粹手段的人,他们也从来没有获得过工作本身的幸福快乐。&/p&&p&由此看来,我想恐怕对于绝大多数的程序员而言——你不是真正的快乐!&/p&&p&所有程序员恐怕可以粗略的划分为这五种状态:&/p&&p&&b&1.不爱,但是迫于生计&/b&&/p&&p&&b&2.无感,反正亦步亦趋&/b&&/p&&p&&b&3.热爱,但却身心俱疲&/b&&/p&&p&&b&4.狂热,打了鸡血一般&/b&&/p&&p&&b&5.欢喜,毕竟乐在其中&/b&&/p&&p&你是属于哪一种呢?&/p&&p&如果要我来选,我一定会选5,因为唯其如此才能获得程序人生的个中真昧,才能拥有彼此交融的内在完满。而其他的几种状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残缺的。&/p&&p&也许我们写程序总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各种外在的目的,但是写程序时的那份小确幸的欢喜,却始终是我们精神飞鸟的栖息地。 正如孔子赞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p&&p&罢笔时风烟俱净,但愿自己刚刚开启的程序人生能够无关风月,寂静欢喜。&/p&
标题起得太大咯,是在故作老成么?“程序人生的寂静欢喜”——怎么看都感觉像是某位已故计算机大师的墓志铭,可却偏偏被一个菜得抠脚的毛头小子拿来当做人生寄语——也是日了狗了!人都没生过,谈什么人生!?莫怪我,我偏要“奢谈”一…
不请自来,知乎首回强答一发。&br&&br&本人现大三,主修心理学。&br&个人认为心理学对于这个占世界人口总量近四分之一的国家之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仔细想想自己的生活及其外延,心理学无所不在,无论是细枝末节还是主干要道上都有这门学科的体现,&b&只是许多人选择视而不见&/b&。&br&&br&针对题主所描述的网上对这门学科的消极评价,结合自己走上这条路所看过经历过的现象,私以为导致这样状况的原因有三:&br&&br&&b&&u&1. 因为无知,所以无视。&/u&&/b&&br&每逢假期,作为一条在校狗,同学身边亲朋好友是如何“误读”并“误导”学心理这个问题,便成了圈子里的有趣话题:&br&&blockquote&“哟小伙子都长这么大啦来阿姨看看,学什么的?”&br&“阿姨好,我学心理学的”&br&“哦,以后是不是当咨询师啊?”&br&“我们的确有临床和咨询方向,是一种选择。”&br&“厉害啊!那你告诉我有什么问题,我现在在想什么,我一天吃几次饭...”&br&“...”&/blockquote&&br&上述对话作为心理学院学生在课业之余自我调侃的经典桥段之一,所反映的是一种公众对心理学这个标签的刻板印象。然而这样的&b&刻板印象持有群体真的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b&,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公民的文化积淀和涉猎广度在整体性地提高;在正常的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人,我想多少都应该知道心理学不仅可以针对异常心理,也可以如哈佛幸福公开课一般为个体的健康积极心理而致力吧。有心人或许再进一步去探究,会了解到心理学有种类纷繁,涉及各个方面的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行为统计,工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 每个分支学科下都有自己业内的权威期刊,有那么一群学者为寻找假设,求得真知而夜以继日;也有那么一批学子为求知而坚持不懈。本人喜欢认知领域的研究,做过的实验和课题大多与注意有关;我们可以打开一个学术搜索引擎,键入“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就可以知道仅仅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就有多少人研究。并且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源于认知,但是其涉及范围可以是发展(e.g. 婴幼儿选择性注意所体现的意识性)、测量(e.g. 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评估)、工程(e.g. 驾驶行为中的注意资源分配模式)等等。也就是说,心理学上一个四级小问题,可以引申出多种假设,而这些假设又往往源于我们的生活,却又在学术意义上高于生活:&b&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其心理现象机制的自然科学;&/b&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魅力之所在。&br&&br&所以,&b&真的不是因为“心理学专业性不强”或“心理难就业”,只是这样想的人或许本身就不太了解心理学内涵有多深,外延有多广,甚至是不清楚心理学究竟做什么罢了&/b&。因为自己不了解,所以也就可以持有一种唯心唯我的态度,以“我思故我在”的视角来看待心理学的诸多就业或是发展问题。&br&&br&&br&&u&&b&2. 有所经历,不正当归因&/b&。&/u&&br&三年前报志愿的时候,也和题主一样,被网上如潮般的消极评价吓了一跳。说实话,不少评价来自于类似“学长学姐”和“过来人”这样的角色存在。但现在混过三年,觉得自己当初没被吓倒也是万幸;做出这样评价的人部分会处于一个“基础不牢靠,满嘴放大炮”的状态下,也就是当自己闹不清楚该如何从现象中抽象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编写程序实施,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析而说明假设,如何说明自己的研究是可靠可信的这样的情况下,便强行去尝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找工作),如此以来,心理学专业所培养的人如何掌握自己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关于心理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觉得这篇文里说得很好:&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3Fid%3D%26jumpfrom%3Dweibocom%26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头条文章&i class=&icon-external&&&/i&&/a&)那么失败或是说不如意也就是意料之中了。&br&&br&有了失败的经验,不去总结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纠结于问题来源,是这类个体的共性,也就是一种“消极的外部归因模式”,即“导致我不成功是因为外部社会不重视心理学,心理学在这个国家没地位、没用,而因为这样的现状我也得不到好结果”,不得不说,许多时候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产生的。&br&&br&我想有人应该会将心理学专业就业分析贴出来反驳,个人觉得心理学就业现状较其他学科相对滞后作为不争的事实,其所反映的并不是这个学科固有的否定特质,而是对这个学科产生认知并以之与产业对接的过程存在的纰漏所导致,而&b&这恰恰是心理学的“沉淀成本”&/b&。不是说“心理学是朝阳产业,需要等待”,而是说往往能在狂沙巨浪中反复淘洗而主动寻找机会的,才能获得真金。&br&&br&举个例子,我其实也不打算将来以心理学传统职业门类中的某一项作为自己的事业,因为说实话经过&b&自我同一性&/b&的探索之后,我发现了更为符合自己个性且能满足各种诉求的道路。闲着的时候自己喜欢做各种平面设计,因为详细学习过国内外字体、版式的&b&眼动研究&/b&,同时有普心在讲视觉时教给的&b&颜色理论&/b&等,我能比同龄阶段的非心理学同学更快地掌握设计潮流,并且理解其理念与构造。同时因为我系统地学习过&b&测量与统计&/b&,我能胜任基础性的&b&调查研究与分析&/b&;因为要编写&b&实验程序&/b&,心理学院的学生掌握了专业内、外的编程工具和语言,&b&VC / MATLAB / PYTHON 等编译工具&/b&,对于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至少会一个... 你看,心理学不存在专业性强不强的问题,只是你有没有的问题。&br&&br&总之,不正当的归因往往会将人陷入一个虚无主义的灰色循环之中,终害人害己。这里引用《中国合伙人》中的一句台词:“掉在水里你不会淹死,待在水里才会淹死。”更何况心理学不是水塘,是能供人乘风破浪的汪洋一片。&br&&br&&br&&b&&u&3. 跟风,人云亦云。&/u&&/b&&br&面对这样的人,我的内心是崩溃的。&br&小标题1里的是有自己的意识和理智,只不过因为缺乏实证而走偏,&br&跟风的人,我想就只有一种连他们自己都想得到的解释了吧——&b&从众&/b&而已。&br&&br&&br&以上是个人对负面评价这种现象的看法,至于心理学对国家重不重要,想用两张图不言自喻就好了:&br&&img src=&/5eb64eed0fc4c7e0ab7fd6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img src=&/6df72d583cb67201eda877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br&“有人就有心理学”。(答主, 2016)&br&&br&&br&另,强行安利我院~&br&&a href=&///?target=http%3A//psych./&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sy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欢迎报考
不请自来,知乎首回强答一发。 本人现大三,主修心理学。 个人认为心理学对于这个占世界人口总量近四分之一的国家之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仔细想想自己的生活及其外延,心理学无所不在,无论是细枝末节还是主干要道上都有这门学科的体现,只是许多人选择视…
谢 &a data-hash=&e37963dbb4dad2d20825fc4& href=&///people/e37963dbb4dad2d20825fc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柯& data-hovercard=&p$b$e37963dbb4dad2d20825fc4&&@刘柯&/a& 邀。&br&赞同 &a data-hash=&c72aaf00c55c00fb3a2c6ae& href=&///people/c72aaf00c55c00fb3a2c6a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Enya& data-hovercard=&p$b$c72aaf00c55c00fb3a2c6ae&&@Enya&/a& 的答案。&br&&br&下面是夹带私货的个人体验:&br&(有时真想回炉重造去学计算机啊,出来之后想读什么专业都行)&br&&br&首先,要知道使用编程是要干嘛。其实有些甚至不需要用到编程语言。&br&1. 分析数据&br&Excel:上手非常快,数据的简单处理(数据透视表是好物),画图表等等挺容易的,可以用作数据first look。函数、VBA那些就稍高级一些,我自己没用过,正式的数据分析就转用其他软件了。&br&&br&SPSS:大部分社科类和部分行为实验常用的分析数据,很多文章中报告出的统计结果都是用SPSS 得出的。分析包基本可以用于常用的比如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等等。SPSS也可以用它自带的syntax编写分析过程。&br&&br&JASP:这里郑重大力推荐这个软件!虽然是近几年新出的,还处于开发和完善过程中,但应付常规分析已经足够,上手易度堪比Excel数据透视表。JASP 与SPSS的核心很相似,但是前者更为简化了操作界面。想想看打开SPSS分析栏后那一长条的选项,而JASP只列了最为常用的几种,以及对应的bayesian方法,清晰明了:&br&&img src=&/8064d9cdfa2d35ab32ebf2d_b.png& data-rawwidth=&1186& data-rawheight=&1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6& data-original=&/8064d9cdfa2d35ab32ebf2d_r.png&&&br&关键是,它的结果界面不像SPSS一样是写出来就完了的!你可以即时更改参数,结果页面即时更新,再也不会出现往上翻好几页寻找到底哪次分析才是你需要的了!!也再也不会重看结果时想不起来到底怎么分析的了!!数据复杂一时难看懂?随时把各种变量拖进去画主效应画交互作用,各种随心改变全鼠标操作,出结果的速度就取决于你的手速!读入数据只需要.csv文件,之后数据和结果页面并排排列在同一个窗口,可以保存为同一个.jasp文件,再也不用.sav .spv .sps傻傻分不清楚!&br&正因为功能集中轻便,软件打开速度比SPSS快得多得多。最最关键的是!!它是免!!费!!的!!!!&br&官网:&a href=&///?target=https%3A//jasp-stats.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ASP | A Fresh Way to Do Statistics&i class=&icon-external&&&/i&&/a&&br&(目前发现唯一不方便的地方是JASP导入后不能再针对数据进行修改,比如添加个变量算个平均数什么的,目前只能重新导入新的csv. 开发组说预计五年内能把修改数据功能加上去=。=)&br&(话说问题是编程语言吧,安利得太开心好像有点跑题咳咳)&br&&br&R/R studio: 终于说到纯靠编程的软件了!免费,开放平台(意味着有很多前人写好的功能包),限制很少多难的分析只要你知道算法就能自定义出来,甚至可以外接其他语言的程序包(比如做贝叶斯分析和建模的程序包rstan就是外接到C++的stan)。就我所知很多建模的人用R来跑simulation。软件本身也是轻便型,平时可以用作强力计算器(咦&br&&br&Matlab: 作为数据分析软件来说,同样是纯编程,数学功能强大,有些开发的程序包可带GUI(比如SPM)。个人感觉编程的可读性比R舒服一些。不过同事说matlab的画图太丑了=_=||&br&说到SPM,正如其他答友所说,这个是脑神经研究的主要软件之一,基于Matlab。它虽然不是最用户友好的,不过听说一般新分析方法常常都会先用SPM开发,可见还是相当强大的,随后再迁移到其他脑成像分析软件中——BrainVoyager, GUI同时也有Matlab程序包,视觉化做得很好的一个软件;FSL,这个没了解过;AFNI,貌似是基于Linux?&br&&br&Python: 常常与Matlab拿来相比,一个相当大的优点是免费。之前因为有ipython notebook这种即时记录结果的功能,藐视了Matlab好一段时间。不过Matlab2016的新版本也加入了这个功能(估计真是被逼出来的)。&br&&br&SAS:这个估计不太常用?我也只在统计课上学过。(那一天终于回想起同时学SPSS,SAS和R的恐怖)&br&&br&2. 编写实验程序/刺激材料&br&E-prime: 主要是GUI,可以用VB编入一部分逻辑过程,不过并不十分灵活。&br&&br&Matlab (PsychToolBox): 刺激呈现软件最常用的软件,灵活强大,不多说了。&br&&br&Python: 不太了解有没有像上面PTB那样重点开发和使用的实验程序包,至少我上课的老师教的是他实验室自己编写的程序包。&br&&br&选择软件/编程语言学习,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用途,另外就是能弄到哪些(免费开放的啊要license的啊)。我自己的经验是,纯为了学习而学习编程是很难达到实际使用需要的水平的,所以最后都是要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熟悉(所以如果确定以后研究中只会使用到问卷研究,费大力气折腾PTB就有些事倍功半了)。如果确实需要用到编程,我能想到的稍微省事一点的办法,就是找适用性强的一两种开始(比如Matlab或Python),等熟悉了之后迁移到其他语言和软件就会相对容易一些。&br&&br&顺说,目前我行为实验(视觉刺激材料)是用Matlab编实验程序,中途Excel看初步数据趋势,Excel整理原始数据CSV(被试数不多所以就复制粘贴10分钟),Matlab筛选和计算各个自变量条件下的因变量以及各种计算生成整理后的csv,导入JASP分析以及Excel作图。核磁共振用BrainVoyager + Matlab辅助。上统计和建模课用R。&br&&br&最后,JASP真是好物!安装之后我就没再用过SPSS。再次强推!
的答案。 下面是夹带私货的个人体验: (有时真想回炉重造去学计算机啊,出来之后想读什么专业都行) 首先,要知道使用编程是要干嘛。其实有些甚至不需要用到编程语言。 1. 分析数据 Excel:上手非常快,数据的简单处理(数据透视…
自己给社团微信号推的。不做广告,所以没有二维码了。文章主要是整理书单所以很多地方借鉴豆瓣,侵删。&br&———————————————————————————————————————————&br&&p&世界读书日过了,读书还要继续!接下来再读什么心理学书呢?&/p&&p&如果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者担心世面上的书籍良莠不齐误入歧途,那么接下来的书单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选择。&/p&&p&经过一天的奋战,小编终于整理出了一份比较全的心理科普书单&内容简介,请各位看官过目。&/p&&p&书目较多,篇幅比较长,小编给分了个类——心理学入门、自我提升、恋爱心理学、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治疗。大家就对号入座哈。&/p&&strong&一、心理学入门&/strong&&br&&p&这里主要介绍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专业最基础的课程,也是认识心理学的好帮手。&/p&&p&&strong&1&/strong&&strong&、《心理学与生活》 &/strong&&strong&理查德·格里格&&/strong&&strong&菲利普·津巴多&/strong&&/p&&p&两位大师合作的普通心理学读物。津巴多擅长的是社会心理学,而后加入的格里格则专长认知心理学(这里有没有感觉到心理学主流思想的变化呢)&/p&&p&津巴多也独著了一本《普通心理学》, 相比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更加贴近津巴多本人,风格更为随性,阅读的趣味性更强(《生活》一书已经很有趣啦)。&/p&&p&&strong&2&/strong&&strong&、《对伪心理学说不》&/strong&&strong&基思o&/strong&&strong&斯坦诺维奇&/strong&&/p&&p&基思o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目前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p&&p&如今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书籍,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和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读的心理学书少如何不被骗?该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p&&p&&strong&3&/strong&&strong&、《怪诞心理学》&/strong&&strong&理查德·&/strong&&strong&怀斯曼&/strong&&/p&&p&书中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许多生活中的趣事儿——你走路的方式会透露出你的哪些性格?为什么女性的征婚广告最好由男性来写?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为什么女司机更容易超速行驶(书里的,同志们别打脸)?书中凝结了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晶,作者匠心独运,深入浅出,读者可以不用学习太多的心理学理论便能用心理学的思维来看待生活中的点滴。&/p&&p&&strong&4&/strong&&strong&、《社会性动物》埃利奥特·&/strong&&strong&阿伦森&/strong&&/p&&p&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p&&p&《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p&&p&&strong&5&/strong&&strong&、《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strong&&strong&古斯塔夫o&/strong&&strong&勒庞&/strong&&/p&&p&古斯塔夫o勒庞(Gustave Le Bon),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p&&p&《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书中剖析大众的疯狂、盲目、冲动和从众,深入浅出,让人们真正读懂群体心理。&/p&&p&&strong&6&/strong&&strong&、《路西法效应:&/strong&&strong&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strong&&strong&津巴多&/strong&&/p&&p&心理学经典实验。一群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受募到斯坦福大学精心布置的地下实验室——“斯坦福监狱”模拟“犯人”和“狱卒”,实验为期两周。然而仅仅过了一周,被试受到了角色规范的强烈影响,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接近崩溃的“犯人”。&/p&&p&在强烈的情境影响下,人们真的会像上帝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背离伦理道德,堕落成恶魔吗?《路西法效应》未必会给你答案,但是津巴多深刻的反思一定会给你深刻的感受。&/p&&br&&strong&二、自我提升&/strong&&br&&p&这类书籍将有效引导我们面对消极的情绪、或者更好地管理自身的情绪、调整思维,以过上更幸福、智慧的人生。&/p&&p&1、&strong&《伯恩斯新情绪疗法》&/strong&&strong&戴维·&/strong&&strong&伯恩斯&/strong&&/p&&p&戴维·伯恩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疗法最重要的发展者之一、“伯恩斯抑郁状况自查表”发明人,也是运用认知疗法、不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先行者。&/p&&p&该书提供并引导读者逐渐谙习一些特别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技巧,以帮助读者们战胜不良情绪,如忧郁、焦虑、悲伤、挫折、内疚、紧张、羞愧、自卑、孤独。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此书将成为让心花再次怒放的阳光。&/p&&p&&strong&2&/strong&&strong&、《真实的幸福》&/strong&&strong&马丁·塞里格曼&/strong&&/p&&p&马丁o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哈佛幸福导师本o沙哈尔的导师。&/p&&p&想知道自己真的幸福吗?怎么科学地回答央视的世纪之问?这本书将给你答案。独特的是本书包含众多的测试,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优势,维持并增加人生的幸福感。&/p&&p&&strong&3&/strong&&strong&、《追寻生命的意义》&/strong&&strong&维克多&/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弗兰克&/strong&&/p&&p&《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重扬斗志以拯救自己内在世界的精神利刃;同时也是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p&&p&4、&strong&《时间心理学》&/strong&&strong&津巴多&/strong&&/p&&br&&p&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执著于时间表和任务表,但是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不能最有效地利用时间。如果你也被此困扰,大师津巴多会给你指点迷津——不同于泛滥的成功学和伪心理学,该书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开车要看指示牌,读书也不能误入歧途。&/p&&p&&strong&5&/strong&&strong&、《自卑与超越》 &/strong&&strong&阿尔弗雷德·&/strong&&strong&阿德勒&/strong&&/p&&p&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后因分歧与弗氏告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p&&p&该书是一本揭示自卑感根源之书,但是其目的却在于超越——通过调整人的优越感目标来改善或者避免人的自卑心理。当你在走向人生巅峰的路上感到迷茫和疲惫而坐下来休息时,它会是你有巧克力外壳的指南针,既可以指明方向,又能给予能量。&/p&&p&&strong&6&/strong&&strong&、《焦虑的现代人》&/strong&&strong&卡伦·霍妮&/strong&&/p&&p&卡伦o霍妮(Karen Horney,),德国出生的美国女精神分析学家,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p&&p&她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p&&p&&strong&7&/strong&&strong&、《走出忧郁:一部让世界瞩目的希望之书》&/strong&&strong&安德鲁·所罗门&/strong&&/p&&p&安德鲁o所罗门,先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及英国剑桥耶酥学院,艺评家,忧郁症患者。&/p&&p&书名列的flag或许有些大了,但是忧郁这一情绪人皆有之且唯恐避之不及,要说世界瞩目似乎也不过分。&/p&&p&其实更令人看重的是希望——忧郁是一座绝望之城,爱、智慧与意志力的伟大力量,是支撑你穿越时空茕独的力量。不再身陷重围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只要走过地狱,就会发现天堂。这便是希望。&/p&&p&如果不幸陷于忧郁,前人安德鲁,一定会带你走出迷途。&/p&&p&&strong&8&/strong&&strong&、《思考,快与慢》&/strong&&strong&丹尼尔o&/strong&&strong&卡尼曼&/strong&&/p&&p&丹尼尔o卡尼曼是位非常“不务正业”的心理学家,2002年与阿莫斯o特沃斯基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p&&p&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p&&p&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p&&br&&br&&p&&strong&9、《直视骄阳》 &/strong&&strong&欧文·&/strong&&strong&亚隆&/strong&&/p&&p&作者欧文·亚隆被评选为美国三大心理治疗学家之一,咨询界泰斗。&/p&&br&&p&作者在七十五岁高龄时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又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除二十三个实际案例和诸多文学名著、电影作品中的例子以外,作者还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死亡虽是宿命,但是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得到拯救,生命的意义也不会随死亡而凋零。&/p&&br&&strong&三、恋爱心理学&/strong&&br&&p&大概半个月之前有一个妹纸问小编要有关恋爱心理的,今天终于可以贴出来啦!&/p&&p&&strong&1&/strong&&strong&、《害羞心理学》&/strong&&strong&津巴多&/strong&&/p&&p&不止和恋爱有关,但是很有用就贴这里啦!&/p&&p&羞羞的事情每个人都经历过,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害羞吗?害羞是一种天生的遗传基因,一种后天养成的性格特征,还是特定环境下的情绪反应?女生和男生谁更容易羞羞?怎么样可以避免害羞,去表达自己的爱?如果还不知道,请让津巴多大师教你如何告诉你喜欢的Ta。&/p&&p&&strong&2&/strong&&strong&、《重建信任:&/strong&&strong&爱与背叛的心理学》 阿莫迪欧&/strong&&/p&&p&阿莫迪欧(Amodeo,A),美国婚姻与家庭注册治疗师。&/p&&p&爱情中存在许多可能的狡诈与欺骗、危险与背叛,亲密关系虽然甜美,但有时却并不健康。恋爱中的人必须承认这一点,才有可能找到真爱并享受爱情之欢愉。&/p&&p&《重建信任:爱情与背叛的心理学》以一种温柔的方式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读者应对爱情的阴暗面,勇敢面对生命中难以避免的拒绝与背叛,抚平内心深处的伤痛,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增加在恋爱中的安全感,更清晰地看到爱情的本质并呵护一段珍贵的感情。&/p&&p&&strong&3&/strong&&strong&、《爱的艺术》&/strong&&/p&&p&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p&&p&重磅压轴,心理系的漂亮妹纸推荐。颜即正义!&/p&&p&好啦是人家学霸啦。&/p&&p&《爱的艺术》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p&&p&弗洛姆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其实不止爱情,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但是我们可以从爱开始。&/p&&strong&四、亲子关系&/strong&&br&&p&这里是小编觉得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板块。毕竟要不了几年我们就要做父母啦(如果已经是那么恭喜)!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要为孩子着想!&/p&&p&父母关注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许我们可以抛开功利和世俗不去煞费苦心让孩子获取智力和资源的领先,但是至少要给他们身心健康的童年,那么对儿童心理的了解恐怕不可或缺。&/p&&p&&strong&1&/strong&&strong&、《妈妈的心灵课》&/strong&&strong&唐纳德·W.&/strong&&strong&温尼科特 &/strong&&/p&&p&——快乐做自己,快乐带小孩。&/p&&p&唐纳德·W.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专家。&/p&&p&该书是作者的经典作品。温尼科特教授探讨了童年时代的基本人际关系,他从母亲与婴儿间的爱谈起,并认为这是人格健全的关键。他以轻松简单的口吻,揭示哺乳、哭泣、游戏、独立和害羞等日常行为中所蕴涵的心理机制。他特别强调父母天赋心智与性格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并告诉我们:本着自己的天性去实现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模式。&/p&&p&&strong&2&/strong&&strong&、《与内心的小孩对话》金伯利o&/strong&&strong&罗斯&/strong&&/p&&p&金伯利o罗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作者与记者。&/p&&p&父母可能因为人格障碍或者不正常的情绪而不欲望或者负能量发泄到孩子身上,使得孩子各类心理和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造成童年心理创伤并留下心理阴影。该书是治疗童年创伤的良药,也是预防父母的孩子心灵造成影响的保险。&/p&&p&&strong&3&/strong&&strong&、《爱恨与修复》 &/strong&&b&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 琼·里维埃(Joan Riviere)&/b&&/p&&p&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儿童心理治疗的过程,总结出诸多有关人的情感起源和潜意识的发展规律。该书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抛开了研究过程,直接给出了干货答案。嗯,有关下一代的教育就应该这么毫不含糊地直击要害。&/p&&br&&strong&五、心理咨询&治疗&/strong&&br&&p&单独地列出这样一类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看病和体检——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如此。&/p&&p&但是小编没有直接使用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概括,因为国内和国外有所区别。国外的心理咨询师可开处方,既做咨询也可以开药方,但是国内的咨询师只能进行咨询,当情况严重时会移交精神科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因为国内外意义不同,故特此区分。&/p&&p&&strong&1&/strong&&strong&、《登天的感觉》&/strong&&strong&岳晓东&/strong&&/p&&p&岳晓东,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是国内唯一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p&&p&《登天的感觉》已经成为书林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畅销证明了中国人对真正优秀的心理学图书的渴望,书单中出现的国人名字也令小编激动不已,所以请允许小编自私地把他的书排在了第一位。书中讲了作者做心理咨询的真实案例,在处理这些心理案例的过程中,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的自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