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腾迅会员,无聊啊,想看电视剧蜀山 太无聊了。

如何评价腾讯的真人秀节目《我们 15 个》?
《》是一档由腾讯视频与Talpa联合研发制作的生活实验类节目。《我们15个》第一季平顶之上,是一个一切基于真实生活的实验节目。15位背景迥异的陌生人离开自己原本的生活,在荒芜的平顶之上共同生活一年。
按投票排序
197 个回答
这个节目的荷兰版深深地震撼了我。在这我谈谈观看荷兰版的感受。节目开始,情况各异的15个参加者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回家取一箱东西,大家立马傻了,不知道该拿些什么,因为箱子的空间是有限的,你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说,这东西对我自己的价值,对他人的价值,短期价值,长期价值,情感价值,使用价值等等,马上就变得很难抉择。参与者回到家后整个家庭乱作一团。有个老哥要找他记忆中在哪儿有些绳索,整个家翻了个底儿朝天。回到营地,大家都带着自己的木箱子,只有一个老哥没有,因为他是个流浪汉。他来营地的那天起就一直光着脚。我住在阿姆斯特丹,荷兰的冬天还是很冷的。团队里的人形态各异,什么背景的都有。有以前搞装修的老头,这个显然是个必须的元素,有会做饭的阿姨,事实证明得厨房者得天下,还有学生,上班族什么的。我接下来说下内容的亮点。首先这个节目没有剧本,所有的内容都是自然发生的。整个状态有点像楚门的世界,24小时直播, 但区别是系统中基本没有摄制组的干预。除非队员出现互相厮杀这种极端情况,通常是不会介入的。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是未知是这个节目的基本概念。1.爱情节目开播没多久,里面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荷兰人的身高世界第一,哥们至少一米九几,姑娘一米七大几吧,总之荷兰少男少女的身材都跟尼玛模特似的,非常养眼。回到正题,青年男女们当然会互相吸引,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契机。就是有一天他们找了个废弃的浴缸,在下面点上火,哥们儿跳进去洗了一通,身材非常好,但明显没练过,不是刻意而为之,然后妹子来了,脱得剩下内衣跳进去和哥们开始泡泡浴。过一会儿俩人就亲上了。后来有一段时间他们发生了争执,但哥们在后来搭建的浴室中在镜头下把妹子征服了。在我一个中国观众看来这个是有点太露骨了,但你懂得,还是非常喜闻乐见的。再后来两人还是起争执,但哪对情侣之间没争执呢?而且还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在大约夏天的时候,两个人经历了那么多以后,哥们向妹子求婚了,看得我老泪纵横。两人的结果我也交代一下。哥们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但是有点脾气,最后被新加入的队员选择离开,所以他必须走。这一幕非常心碎,因为你从开始看到这段感情一点一点成长,到最后修成正果,中间有那么多艰辛,就像你自己亲历的一般,非常难过。最后都结果就是姑娘,也就是小伙的未婚妻直接跟随小伙退出了节目。再说一段感情,就是刚才提到的流浪汉,哥们进来的时候多少年都是光着脚的。但是呢,他和另一个姑娘相爱了。两人滚了床单以后在一起了一段时间,但是流浪汉开始认为这段感情不是感情,只是激情,所以她告诉妹子说咱们分开吧,但后来又在一起了。流浪汉在后来投入非常多得感情,但结局是妹子不愿意这么下去,决定放弃。试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有谁会爱上一个流浪汉,哪怕他善良,哪怕他能懂你的心。但在这种条件下,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价值都不适用了,这让我很感动。2. 天下刚才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得厨房者得天下”。这个不单单发生在荷兰,在土耳其版本中也发生了,就是掌握厨房的人往往有着很多权利和价值。因为规则,定期会加入第16和第17个人,这两个人会和大家一起生活,表现自己是怎样的人,如何给这个小社会创造价值,然后原始团队投票留下一个,然后这个留下的人要决定原始团队中的一个人滚蛋。有意思的是厨房的大妈从来没有被提名过,这个职业设定超级稳定。另外一个比较容易得到权利的工种就是造东西,比如说你是个木工,你在初期会得到大量的话语权和无限的敬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你的权利会缩小,因为社会不需要继续搞太多建设了,而其他有盈利能力的人会变得更重要。开始有个大叔,我记得是搞装修的,他基本构建了整个营地的物质基础。这让他说话非常有底气,而且老哥嘴也挺大,能说,经常让大家沉浸在他大声的论断当中。他有点刀子嘴,典型的荷兰人什么都要伸张,然而大家又无可反驳。第一他说的没错,只是难听,第二他的确是那个懂怎么建造的人。最后老哥中途发现自己得癌症了,休息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离队,大家哭成SB。老哥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的基本是个严厉,有知识有技术的父亲。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家有绝对的权威,但也有温情的一面,他得离开让我非常难过。老哥离开以后又来了一位木工,专业能力卓绝,但和癌症老哥不同的是他不太说话,觉得不错就去做,闷声发大财那种主,瞬间赢得了广泛的支持。最后他也离开了,但我忘了是什么原因。3. 金钱在这个社会中经济系统是非常简单的,它不是独立于外界存在,而是有联系但又相对独立,所以不会出现过分的经济问题如通货膨胀或紧缩。我简单的说一下你就明白了。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原始资本为2500欧元,两头牛,一些鸡,打不了多少电话的预付费手机卡和诺基亚板砖非智能手机(好像是带手电功能那种)。这2500欧元在节目初期在非常快的时间就基本花光了,原因很简单,没有压力,也没有控制成本的概念。像大学生一样,月初见什么买什么,到月底泡一个星期方便面。所以当务之急是创收。创收在荷兰版里出现了好多不同的方式,我就说点我记得的。厨房,厨房大妈除了做饭给大家吃之外,很快变成了明星项目。团队举债把厨房装修一新,邀请外部观众来吃饭,居然尼玛开了个餐馆,马上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人心也野了,开始搞其他的项目。演唱会,在餐馆的成功之后,得到第一桶金的团队拿去做荷兰人擅长的东西:文化。在商讨之后,他们决定募集演唱会,邀请艺术家共同表演。盈利方式为贩卖门票和饮料。结果又是非常成功,赚了一大笔。演唱会我印象中开过两回。演唱会中一个队员的声乐天赋被肯定,后来她得到一份合约,录制了单曲,然后在官方app上售卖这些音乐,从而盈利。金钱也带来了很多困惑,随着物质的极大富足,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济困难时期怎么花钱会造成很大的争论,怎么做事儿也会引起争论。比如说有个哥们瞒着大家把修好的拖拉机给卖了。拖拉机这个东西在当时基本是可有可无,但将来可能是重要生产工具,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金钱也同时成为一个引起争端的终极议题,比如说大家衡量你对团队做出的贡献,想的就是你为我们创造了多少收益。但事实上生活中金钱不是全部的东西,比如情感,比如给他人提供便利,但这些很难度量,会被大家忽视。其他的我暂时还没有概念,如果有新的东西我会继续贴这得。谢谢大家关注。Sorry for the long post and here is a potato.
作为节目第一季的心理顾问,我昨天去了踏平顶,实地看了下,跟那边的导演和工作人员聊了聊,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先说说那地。那地还真是世外桃源,风景好,关键还难找。去那地方要先坐车到半山腰,然后换四驱吉普,山路又窄又陡,普通两驱车根本上不去了。平顶的居民想跟下面的村民换点技能,或者开个培训班什么的,估计悬。到了平顶之后,还是有些震撼。他们在山坡上凭空搭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演播室。如果不是走动时颤抖的地板提醒我自己正悬在空中,里面的各种布置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写字楼。这个演播室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我问了下,虽然平顶的居民只有15个,平顶外面却大概有两百多人在为这个项目忙碌,大部分人和这些平顶居民一样,要在深山老林工作一年。这个节目还是比较酷的,因为按我妈的说法,“这批人得多无聊,才会吃饱了撑的,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那种地方呆一年。”酷嘛,不就是有钱了,做点头脑正常的人不会去做的事,尝试下不一样的生活。聊天的时候,我们说起这个节目的两个看点:第一个是”生活实验“。这是节目组一再强调的。我想我们这些俗世中的人,经常会有一些“把生活清零,让一切重新开始”的冲动。谁知道真有人去做了,还砸大钱做,那还真值得看看。第二个是”孤独和陪伴“。平顶上的居民在这一年都很孤独,虽然也会有矛盾,但总需要相伴取暖。而我们这些看节目的人,尤其是那些看24小时直播的人,也会觉得这些选手好像就在身边,因为这些事就随时随地发生着。这也是一种陪伴。看了这几期节目,有一些想法:(1)关于争吵。(我就不用si bi了)。这几天平顶的居民经常爆发一些激烈的争吵。有人以为是导演故意选了一些容易激惹的奇葩的人,诱导激烈冲突的情节,让节目更好看。其实并不是。导演也很委屈,按选人导演自己的话说,是”蛋碎了一地”,节目情节大部分都没在他和节目组的预料之内。对于平顶的争吵,观众会归为选手性格原因,说谁谁谁不好,其实我觉得更多是情境性的,大部分是压力和食物短缺导致的自控力下降啊。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退行”,是说人在某些情境下会退回孩子时的状态,以孩子的防御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最常见的“退行”是哭泣和争吵。还有什么比回到原始社会,更容易让人产生退行行为的呢。而且这些争吵的点,都是用来防御自己弱点的。人在脆弱的时候,会把任何评价当作对自己的攻击。比如黑妹发生争吵的时候,就会说“别以为我小就XXX”,然后老太太会说“别以为我老XXX”,其实哪里,人压根没在乎这个。(2)关于脏话。选手最近喜欢在节目中飚脏话。导演和整个节目组都有些焦虑,说中国国情不允许啊。我觉得从心理减压的角度,脏话其实对这些选手特别有用。一来脏话可以发泄压力,二来脏话可以让他们在全新的生活中和以往的生活建立联系。“找回与以往生活的联系”,这个主题其实非常重要,有点像我们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就想找找有没有老乡或者朋友,他乡遇故知,当然很亲了。你想啊,现在这帮选手面临的是与以往生活几乎完全割裂的生活环境,24小时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而脏话一定是他们以往生活中最放松最自然的情境中才说的,这能让他们找回一些以往生活的的感觉。再者,脏话也是一种反抗嘛。他们心里未必这么想,但说脏话其实也有一部分是针对剧组的我猜。很简单的道理,选手仍然会认为生活是剧组安排的,困难是剧组设置的,做点让剧组不爽的事来显示下自己的力量。重点倒不在让剧组不爽,在让自己重新感觉自己有力量。(3)关于和剧组的关系。这个节目中,剧组当然是想把自己置身秀外,但其实他们做不到。选手心里未必会有观众,他们没机会和观众见面互动,但选手心里一定会有剧组。在这个节目中,剧组有点像“父母”的角色,选手有点像孩子,既要依赖,又要反抗。或者他们也会把剧组理解为“上帝”(多么契合原始社会宗教的起源)。虽然剧组不经常出现,但是选手知道剧组存在,知道剧组在看着他们,甚至潜意识里却觉得,剧组在主宰他们的生活。不过和上帝不同,他们并没有对剧组有足够的敬畏。怎么在依赖和反抗中重夺控制感,这事在戏外了,但很有看头。比如今天早上我看直播,我看到有选手在议论,这事是剧组安排不对啊,给我们安排头病牛,又不能挤奶,又不让卖,还让我们贴钱给奶牛看病,太不合理了。可能以后的麻烦事还有,比如钱真用完了,剧组准备怎么办?我猜他们心里对剧组是有期待的,就像期待政府救市一样。(4)关于不确定性。所以这个节目,对整个剧组都是一个重大考验。最大的考验也是最大的看点:不确定。平顶的选手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剧组其实也不知道,这会带来焦虑和不安,但也会带来新奇和期待。昨天有个负责媒体的姑娘跟我说,等这一年结束了,她一定要去找个心理医生。我问她是压力太大吗,她说不是,一年以后,这种新奇的感觉没了,生活重新回归正常和确定了,那该多无聊。想想也是,跟这种不确定性相比,生活是多么按部就班。这节目也许成了可以被载入中国史册的真人秀节目,也许没过几个月就黄了。人会在意志达不到的地方,看见命运。有这么大的变数要交给天意,这么想想,这节目简直有点形而上的悲壮意味了。(5)关于选手。闲聊的时候,我说我还挺喜欢刘希的。有人说最开始大家都刘希都挺喜欢刘希的,但是发现她在背后说一些人的小话,很多人对她的印象变了,她的人气有些下降。我觉得没啥。最初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出于自己的想象和期待。但总有一天,这种想象和期待会被现实打碎,尤其这种让缺点无处藏身的节目。当我们再次喜欢上某个人,是出于了解。出于了解的喜欢是真实的。如果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这么多缺点,就没法了解他们,也就没法真正喜欢上他们。先说这么多。关于选手的心理状况,以后撰文另说。我像是知乎派去帮大家探班的,不过我和导演组达成共识,我并不是秀的一部分,我的工作是幕后的,大家别指望会在平顶看到我。(另我的工作职责不包括帮这节目写软文,所以这些感想也是我随便写写。导演组和媒体组的人居然压根不知道我在知乎的账号……如果有公关看到,念在我码字辛苦,能给我打点稿费吗谢谢。)
买完 3 个月的节目会员,现在后悔了。买会员是因为对这个节目的设定和起初几集的好感爆棚。我向来对荒野生存、极限求生这类节目或者故事很感兴趣,尤其还有人性考验和社会实验这种成分的,简直是想想都流口水。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 15 个普通人在山上从求存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想象之下就觉得刺激。有没有那种《帝国时代》里刚开始只分到一个小破城镇中心和小脏农民,慢慢发展经济、建功立业,终于成为帝国的感觉?或者《模拟城市》里刚开始只有几个小屋,最后四处都是摩天大厦的感觉?对于 15 个人来说,他们的社会角色不同,在一起生活肯定有各种火花出现,原本在社会上不起眼的工人、蓝领和在社会上作为精英、明星出现的人,在这种环境下肯定有角色置换。而关于集体生活的各种需要讨论的事项,究竟是用民主方式解决,还是用议会方式解决,都会是特有意思的尝试。从第一批选角上,就感觉很有趣了。吊车司机鞋匠私营企业主户外领队健身教练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心理学在读博士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流浪者模特/拳手退休财务主管时尚设计师算是 cover 了不同维度的很多社会角色。前几期也比较有意思,大家有热情度,在很多问题上有冲突,但都在积极想各种办法解决,也(看起来)在考虑很多后路。由于是全程 24 小时直播,他们每天在做什么、说什么,一览无余,所以观感也很刺激。结果,到现在第十几天开始,整个剧情已经彻底崩坏了。跟想象中完全不同:首先,不仅角色设定中的脑力劳动者放弃了体力劳动,很多体力劳动者也不干活了。且不说设计师、博士、大学生等几个人天天没事做叨逼叨,所谓的大家长户外领队(老鬼)也每天睡懒觉、起床就插口袋看大家干活,拳手在吹牛逼说说韵事,其他人都无所事事。不是说好先建造家园、确保温饱的吗?到目前为止,所有人的生存完全依靠节目组提供的 5000 元启动资金。这些钱目前还剩下 1700,而大家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吊车司机(老刘)提出的农场的建议被诸多聪明人们可行性分析后(“家禽成活率多少?性价比如何?开销预算怎么样?”)否决了。然后呢,聪明人们有什么主意没有?有。卖奶牛啊!让网友捐钱啊!开培训班让小孩来上课啊!实在不行我们这都火了,当旅游景区收费算啦!没错,没有人想到用真正创造价值的手段去赚钱。如果就是看你们天天在镜头前叨逼叨,然后就给你们捐钱,养活你们继续看你们叨逼叨,那这个节目得多傻逼,观众得多傻逼。没主意怎么办。居然一切如旧。哦,不对,他们趁机还花钱花力气去改造了厕所、用上了电磁炉、吃上了肉。在资源紧缺、马上断粮的前提下,现在你午饭或者晚饭时间打开直播,还能看到大家饱餐,有人竟然还能吃撑了。吃完就在那歌舞升平,你教唱歌她教跳舞,声音洪亮、步伐矫健,生怕吃掉的卡路里不能给玩光。玩的间隙,还有各种派别冲突、观念冲突。为了一句话就吵个翻天简直是每天必备的调味料。在这种状态下,频频出现信号中断,大约是导演组在训话。但没有用。因为农民工伤重退出,节目组新选了一个特靠谱的农场主小哥去帮忙,很多人猜测是为了拯救节目。结果新人刚到就被孤立,大家继续歌舞升平,只有他自己在干活。哦,顺便还可以看下无奈的小哥和气势汹汹女老板的对话:小哥:为什么不用灶台做饭,非要用电磁炉?女老板:因为我们柴湿不好生火,我们的胖胖(个体户,现在做大家的厨师)坐在这边烧火晒脱了好几层皮。小哥:遮阳篷加大啊......小哥:那里有只鸡?女老板:哪里?小哥:你们鸡的数量对吗?女老板:我们没数过啊。...女老板:我们这里有野鸡、野兔、野猪!小哥:野猪进不来吧......以及和傲娇女鞋匠的对话:小哥:把这个泡沫弄成一粒一粒的,用来种地。女鞋匠:用它干嘛?必须今天弄?你今天干什么?小哥:我去那边翻地。你还有别的事儿?女鞋匠:有。洗澡。然后女鞋匠就走了,一脸嫌弃,还嘟囔了一句:居然叫我做这种事。所以你看到了,这个节目目前发展的方向跟我的预期没有一点符合的。不光大家并没有求生存的意思(化妆、洗澡、买马桶、健身【没错,不干活也要健身】、唱歌、跳舞、玩杀人游戏),在议事上也毫无进展,会议开起来混乱不堪,口齿伶俐的说得算,没什么准则和规矩。大家的冲突也都集中在“谁领导谁”、“我看你不爽”和“我觉得肯定行”上,而不是“怎么赚钱”、“断粮了怎么办”和“究竟如何议事和分配任务”上。如果继续是这样的尿性,腰斩是肯定的了。只希望不管是节目组还是选手,可以吸取这些天的教训。最后附张图,这几天大家热议的,一身都很脏的小哥在干活,两个从不干活的人在边看边讨论干活的积极性(“我从来都是觉得行动比语言重要”“我也是”)。
你们城里人都有病?一直在想,要是把这些娇生惯养的城里人放到农村来会咋样,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看到之后,我只想说,以前觉得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现在觉得你们城里人都有病!!!你们怎么不早点集体吃药,What are you 弄啥嘞!!!一大傻:没电买啥电磁炉资金有限,电都没有,还斥“巨资”买电磁炉弄啥?15个人集齐设计师艺术家户手工艺人时尚达人……难道电磁炉买来做装饰?这品味不敢恭维……二大傻:饿死也得买马桶人靠地养,地靠粪养。这个顺序不能变,人还没得吃,首当其冲买马桶?太不科学,城里人的思想果然搞不懂。再说,粪是庄稼宝,离他长不好,屎拉粪坑里发酵当肥料养地,还能多产一碗米。三大傻:见草就割闲得慌一块草地巴掌大,长成了还不够一头牛一年的口粮,现在不是割掉就是踩成路,活生生给糟蹋掉不说,也不知道把草场分区域给牛活动,一次性全部造腾光,下一茬草长的时候,牛吃什么?四大傻:又要牛儿奶,又要牛儿不喝水他们知道奶牛一天吃多少饲料喝多少水产多少奶一年生几胎出生小牛有多重吗?看样子不知道,邻居相处三天,一口水不给喝就算了,天天挤牛奶挤出乳腺炎,多么痛的领悟。事实上,一头正常的奶牛一天需要十五斤精料四十斤水五十斤奶一年一胎小牛平均八十斤。然并卵,一说挤奶都说会,一说养牛都呆瓜了吧。五大傻:厕所必须光线好说到搭厕所,我也是呵呵哒。蹲坑拉粑粑离开马桶他们都不会!不挖茅坑就算了,平顶这么大,总有一个角落不属于摄像头,偏偏你就搭在摄像头正下方,还是个敞篷时尚款。一个还不够,煎饼果子来一套,再来个室内的……话说,没有卧室没有厨房没有隔断没有排污系统整个一览无余的大仓库,你的便便要咋处理?六大傻:宁愿喝脏水也得拿地下水洗脚 山顶的地下水经过各层土壤和繁茂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被层层过滤,干净无污染,纯天然可饮用,这帮城里人智商太低太有主张,偏偏跟你反着来,地表水拿来吃,地下水去洗脚,不过微量元素丰富的地下水泡脚是不是挺养生的?七大傻:锄禾日当午肌肉不能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三伏天越来越近,下地干活更得注意防晒不能耍帅,光着膀子,一是容易晒伤,二是容易被草叶树枝划伤,三是光膀子直接接触太阳直射,比穿宽松的夏装更热,得不偿失。八大傻:命都没了也要健身 庄稼活是最好的健身方法,除草练臂力,施肥练体力,播种练投篮命中率……还没有搞好基础建设,就开始浪费资料搭健身奢设施!!!!平顶可不是养生会所、休闲度假村……九大傻:吃喝拉撒一张床,你是奶牛你活该有山有草有山泉,这么好的天然条件,还把牛关牛棚圈养太不人道。老牛天天看着三尺外的青青草场却不能撒欢儿打滚儿该有多煎熬,况且吃鲜草长出来的奶跟吃干草长出来的奶可不一样。十大傻: 鸡就必须军事化管理鸡是用来下蛋的不是用来列队的,能散养为什么不散养?散养的鸡不容易生病,活的时间长,因为活动范围不受拘束,经常出去觅食,锻炼一身好肌肉,纤维韧性比市场上的肉鸡好,所以更好吃,而且母鸡产蛋量高质量好(落蛋鸡不算,经常把蛋落在你找不到的草丛里),公鸡哪天高兴了,宠幸几个母鸡,说不好,还能孵出几个鸡宝宝。12月份1月份因为天气寒冷,鸡不产蛋,小鸡更不容易存活,趁现在多下蛋,多生几波受精的小鸡蛋,为实现鸡生蛋蛋生鸡的伟大事业做好准备。十一大傻:火不能灭我任性简易灶台是平顶上产出的最实用的一个东西,但是农民出身的郭道辉,做的还不够好,一是和泥没放草料,多雨天容易把泥垒的灶台冲散,二是没有炉箅子,烧火浪费柴,多烟火不旺。平顶看样子干柴不多,烧完了你们该咋办。十二大傻:风箱不用摆着看有风箱都不用。现在几乎没有人用到丑丑的木风箱,甚至见到了也不认识,虽然只是一个空空的木箱子加上一个绑了一圈鸡毛的毛头组成,但它却是普通农家必不可少的灶具。灶台和风箱结合,省柴又省力。平顶上那个破旧的风箱,被他们拿出来参观一番又压箱底了,就没有人知道拔几嘬软软的鸡毛,修缮一下就可以让风箱继续工作吗?十三大傻:我游泳比鱼游泳重要这块池塘被我承包了。守着一片池塘,除了洗澡,还是洗澡。活水水质多好,池塘深浅又适中,养鱼种莲藕都是不错的选择,然并卵,他们什么都没有做。大傻Plus:就知道喊饿不种地种田要知节气,开车要懂离合。这是农民种地的生存法则,但是他们没有……6月底,生长周期短的玉米还能赶上最后一茬种植,他们没有……6月底,种植麦茬红薯虽然产量会降低,但还来得及,他们没有……6月底,青菜芹菜毛豆豆角茄子……一包种子几块钱,短期内可以成熟的蔬菜,他们没有……人随节气变,保证吃上饭,平顶这么大,辟个菜园子,长出来的菜估计都吃不完,但是他们没有……临时抱佛脚收入还谈不上,比起坐吃山空等断粮,起码也能解决温饱他们不懂?没有基本的生活经历,学历再高也等于零。《我们15个》集齐设计师艺术家农民工兵哥哥户外达人时尚达人手工艺人资深生活体验者……都说一种思想加一种思想能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然而事实并不见得,天天能些仗哩熊事,不是买电磁炉就是买马桶,粗茶淡饭忍两天,土坷垃刮刮屁股会怎样?没有危机紧迫感,干活扎堆不出活,一盘散沙坐吃山空,还能笑得跟地瓜秧烤火似的也是种境界!只是你们这样,让农民伯伯们情何以堪!没有基本的生活经历,学历再高也等于零。《我们15个》集齐设计师艺术家农民工兵哥哥户外达人时尚达人手工艺人资深生活体验者……都说一种思想加一种思想能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然而事实并不见得,天天能些仗哩熊事,不是买电磁炉就是买马桶,粗茶淡饭忍两天,土坷垃刮刮屁股会怎样?没有危机紧迫感,干活扎堆不出活,一盘散沙坐吃山空,还能笑得跟地瓜秧烤火似的也是种境界!只是你们这样,让农民伯伯们情何以堪!好了,吐槽完了神清气爽!
这个问题下好多心理学专业的人啊。我看到@动机在杭州老师是节目顾问,好奇就看了。总结下,这节目的核心就是把一群人剥掉社会属性,扔到荒岛或者任何与世隔绝的地方,然后重建人类协作体系。 至于节目的观众,有机会以一种建模的方式,看到人与人相处中的许多问题是怎样产生出来的。我跳着看了几集,感觉与其说是孤岛实验,不如说是监狱实验。适合初入职场的人看。孤岛和监狱的区别在于,孤岛的生存需要的是完全独立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外部支持,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凭借自己在文明世界的知识和记忆重建一切。而监狱实验则不然,监狱和外界世界(监狱管理方、探望者)并没有完全切断,并且还要想办法尽可能的从外部世界获取必要资源。在这个节目中,监狱管理方就是剧组,而探望者则是和这个小社会进行各种交易的小贩,也是主要的外部资源输入者。但这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所有人都被剥离了原有属性,且资源永远处于极度稀缺的状态。这导致了节目参与者无时无刻不处在争夺资源的状态中,人性中所有的负能量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于所有人来说,“他人即地狱”。“监狱”和“孤岛”的区别,在于“隔绝”的程度不算太高,平顶上的小社会和外部社会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接触(小贩,拜访者等),而且由于生产资料有限,光靠挤奶和种菜无法独立维持生存,平顶上的人需要通过和外界以物易物的形式来换取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所以节目进行到现在,荒野求生技能也不是平顶上最重要的技能,反而是人际沟通和处理矛盾的能力最为重要,这一点和职场颇有共同之处。人都是环境的因变量,我们平时风度翩翩,是因为现实世界资源并不稀缺,我们很容易就能获得各种物资支持。但在节目设置里的那个资源匮乏的环境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变的很紧张,会不断的有人挑战权力分配体系、利益分配体系和议事规则,而这种挑战是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这和职场很像。到目前为止,我观察到的几个刺头儿、以及与人协作存在问题最多的人,都已经退出了节目,而这都是15人的小部落自行博弈的结果。如果这是一个真正的原始部落,离场者的下场绝不是只是退出节目这么轻易。而在真实世界的职场里,这类失败者的结局也是政治生命的终结或是被直接炒掉。其实我很理解,为什么节目里的人那么矫情,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很容易就会崩溃的。这其实都是因为,对于这15个来说,在那个环境里,这些“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情。有两位节目参与者,在节目里吹胡子瞪眼天天你死我活的,结果双双被淘汰之后,回到现实世界又成了特别好的朋友,这就是被当时当刻那个环境下的条件约束所造就的。现实又何尝不是呢。我敢说大部分职场敌人最初在职场以外的地方相识,很可能会是很好的朋友。而原本私人领域的好朋友或是亲人爱人,一旦放到和自己一个职场环境里,也会随时爆发矛盾,让原本亲密的私人关系变成自己以前从未想象过的样子。初入职场的人,或是职场外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工作任务能产生那么多的负能量,为什么人和人之间那么容易产生矛盾。为什么人和人之间存在着那么多的误会、过分解读、无法沟通。 但只有身处那个环境才会知道,许多事情看似荒唐,但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往往是站在自身角度最佳的博弈策略。开个脑洞,如果把知乎上那群大v,也扔到一个岛上去,然后用摄影机24小时拍下去,应该会很有看点啊。
六月的时候,这个节目邀请我为他们写一篇稿子,在开播的时候做做宣传。我答应了,却一直没有动笔。我自己对这个节目关注,更多是出于专业兴趣的原因。但我始终找不到用符合大众兴趣的宣传点。被「野外求生一年」的噱头吸引来的观众,和那些憋着看「孤男寡女相处这么久,会不会发生点什么」的围观者一样,我担心他们的兴趣最多支撑一两个月。一旦发现节目并不如先前预期的惊险、火爆、动人,他们的兴趣就会放回到明星之间撕名牌上。制造夸张的期待并没有长远好处。但我恰恰喜欢这档节目的真实感。真实的意思,有时就是琐碎和乏味。我们被很多节目培养出来的观影习惯,是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看得到高潮和反转。选手在一开始表现再怎么糟糕也无所谓:笨拙,慌张,缺乏经验,做饭连火都生不着……我们知道这都是最初的铺垫,反正用不了几个广告的时间,就能其乐融融地吃上火锅了。但《我们15个》是彻底的直播,情节走向连节目组自己都没法掌控,而且节目长达一年,就算结尾很好又怎么样呢。我没法把这种漫长的,琐碎的观看体验推荐给大家。总不能说:「都来看这个节目嘛!结尾超级有爱,真的,你们只需要追上一年!」如果你去追他们生火这件事,你可能会百无聊赖地追一整个晚上,然后他们居然真的一整个晚上都没有生起火来!你只好心有不甘地睡去。——始终等不到一段正能量的,功德圆满的高潮画面!这会让你对这一整晚上的意义发生怀疑。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追上一年,你可能会比选手更早崩溃掉。事实上我就听过不少人说:不如一年以后直接看个结尾就好了。我觉得也有道理。综上,我一直没有想好推荐这个节目的立场,也就迟迟没有动笔。但最近,情况出了一点变化,也许是时候讲一讲我对这件事感兴趣的原因了。关注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平顶遇到麻烦了:15人开始内斗,划分了派系并产生了牺牲品。刘洛汐惨遭淘汰,平顶上矛盾大爆发,好几个盟友要负气出走。这样的矛盾不是一两天的事,而以如此集中的方式表现出来,甚至让节目组备受压力,这是第一个月的小高潮。 老师作为节目组的心理顾问,临危受命,也感到压力山大,少有地找我们商量对策,甚至开玩笑说「需要买保险」。因为直接介入到这一片混乱中,说不定会挨揍。所以,现在我认为有必要写出我的想法了,也是给动机老师支支招。我认为现有的麻烦不全是一件坏事,关键看你从谁的角度来看。从一部分人的角度来看是混乱,从另一部分人的角度来看也许是胜利。但是从整个团体的角度,故事可以有另一个讲法:它终于开始变得好看了。这个节目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在于它不惜代价地,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个团体,这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不啻于一大片宝藏。在现实生活中,再没有任何一个渠道可以让人如此真实地接触一个团体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了:大小适宜(15人),目标明确(活下去),设置清晰,又与外界保持着富有弹性的边界。欧文·亚隆提出,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因此对它的观察,不仅会帮助我们理解这15个人的平顶团体,同样也有助于理解学习团体、工作团体、创业团体。在这里,我的说法好像把团体当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这一观点是由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提出的。他对于团体的关注不针对某个人,而认为团体作为整体有其独立的意志。团体有自身的目标,自身的构成形态,自身的运作方式,自身的生命周期,甚至自身的病(比昂称之为「团体神经症」)。心理学家Bruce Tuckman提出的模型认为,团体工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会出现以下四个阶段:Forming(形成),Storming(暴风骤雨),Norming(规范),Performing(执行)。现在来看,《我们15个》这个团体正依照次序,经历着激烈冲突的Storming期。所以团体中的一个人淘汰了刘洛汐,他是在替整个团体排除刘洛汐。——团体排除她并不是针对个人,只是团体需要如此。同样地,一个人对这件事爆粗甚至想动手,也是在替整个团体出气。团体常常这样,一边做事,一边又会产生复杂的感受,就靠不同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冲突来代谢。不理解这一点,就只好从个性的角度来理解平顶上的这场冲突:小宝如何,新人如何,刘洛汐如何,甚至节目组如何……这样就失去了对整体的观察。那不只是小宝和新人的摩擦,与刘洛汐本人的好坏也没有必然联系。团体成员表达的感受或行为,永远是在团体的动力下产生。这叫做「角色抽吸」:个体被团体推动,变成团体需要的一个角色,甚至与他一贯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懦夫在某种因缘际会下也可以变身为一个勇士。团体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需要的角色。 老师说她不能理解参与者的情绪激动。在她看来,那不就是一个节目嘛。这说明,在平顶的团体中产生了角色抽吸。他们的激动超出了部分观众的认知,这是在暴风骤雨阶段,几个成员替整个团体发出的吼声。这个声音是什么呢?表面上是在说:「唯一做事的人走了,以后怎么办?」但是,如果仔细琢磨「唯一」和「做事」这种说法,就可以发现这里埋伏了之前沉积的恩恩怨怨。从他们个人的角度来看,老子就是豁出去了,把话挑开,借这个机会算一把总账!而从团体的角度来看,这个团体在第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郁积了太多的委屈和愤怒。它需要塑造一两位代表,让这些负能量炸一炸。换句话说,团体决定,之前的很多东西需要在此了结了。有时候,为了度过这个时期,团体会选择排除掉一个过于拔尖的人。——这种排除可以很隐蔽,比如在创业公司里,常常是这个人负气出走,大家扼腕叹息。这对个人来说当然很不公平,假如我们自己是当事人,也许会不无委屈地想:「看看没了我,你们会多么惨!」好像《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师父淘汰了,回到老家花果山,暗暗等待有一天师弟们搞不定了上门求助。诡异的是,现实中的结果,往往是团体反而发展得更为平衡,要么是招了新的人,要么是剩下的人反而振作精神,要么是暴露出问题的严重性后,引入了更高阶的调控。很少会因为缺少了唯一的支柱而崩塌,反而容易形成新的合力。这种事我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这个团体也可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把它目前遭遇的压力传递给节目组——「喂,裁判!你再不吹哨我们就罢赛了!」这是它摆脱困境的另一条突围之道。这样一说,孙铭在先前的违规翻墙,也可以看作这一策略的前奏,逼迫节目组不得不一再打破「作壁上观」的态度。这个团体的任务既然是求生,而生存压力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节目组的限制,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冲破这种限制。——个人并不这么想,但团体会这样做。团体也说不定在酝酿一次大的换血。截止到这一刻,我不清楚另外几个人是否决心退出。但我认为,从团体的角度来看,一次大的换血起码比彻底的分崩离析要好。新陈代谢本来也是团体的功能之一,当内部的分裂产生之后,最好的策略不是弥补,而是像细胞增殖一样,干脆地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平顶之上,一部分分出去,然后再各自吸纳新鲜的血液。单看平顶上剩下的人,会有新人涌入,而新人们无法形成联手相抗的威力,老人们也没必要再将精力白白地用于内斗。团体便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统一。分出去的人也许觉得不公平。但团体不会计较这些。你也许会从小到二人关系,大到国家社会的经验里,验证前面的许多说法。团体经验总是相通的。这是《我们15个》让我最有收获的地方。度过Storming阶段之后,能否顺利进入Norming阶段?我对之后的发展也感到好奇。这个团体像一头受困的野兽,前面一直在自我撕咬,受伤不轻,却也觉察到了自己的力量。谁也说不清未来一年还会发生什么,接下来我可能会在专栏里定期写一点文章,从团体动力的角度跟踪它的变化。
更新4. 淘汰机制大家看到了,首次淘汰对团体攻击性的释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团体变得非常的行动化,很多人出现过激行为。在动力性团体中,无需引入淘汰机制,团体已经火药味十足了,在当前团体中,竞争与受伤的感觉已经随着团体进程快速出现,淘汰机制的引入,会让这个感觉更强烈,同时也给了这种被迫害感以及自我保护的愿望一个付诸行动的机会,小团体明争暗斗,接着复仇的主题将会占据主导。因为淘汰机制的引入,使被淘汰的人成为团体竞争和政治斗争的替罪羊,仿佛驱逐出某些人,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愤怒就会消失,但实际上,一个成功的团体治疗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让成员逐渐的意识到,自己排斥和恐惧的,正是自己的一部分。在团体治疗中,起作用的正是这个逐渐理解和容纳对立面的过程,反省自己的情绪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驱除让自己不快的东西,才是通向团体进程更加深入和更具建设性的途径。淘汰机制会让早期非常不稳定的团体雪上加霜,其实在这样一个无结构无领导的团体中,并不像其他的选秀节目需要淘汰来刺激成员的内在冲突,增加看点。幺蛾子已经很多了,节目组需要让团体慢一点,稳定一点。------------------作为一名无结构心理治疗团体的团体治疗师,当我发现一个节目勇敢的把一个团体的动力与进程展示在电视节目上时,觉得很震撼也有些兴奋,同时也为这个节目捏了一把汗。从我的团体治疗的经验上看,这个节目的一些基本设定,是节目现状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人员组成的影响是次要的,节目设置决定团体动力的发展方向。本文更多的是中立的从团体动力的视角来看待整个节目,而非分析成员个性特征与具体团体事件,如果没兴趣可以自行折叠。从团体动力的角度,我们会看到这个节目的设置有如下特征:1. 无结构15人团体所谓有结构的团体,是指,团体在聚会过程中,有事先明确的团体流程以及主题,也有一个控制这些流程和主题的团体主持人。无结构的团体反之,不预设主题,不设定流程,一切全凭组员自由发挥。平顶的15人属于无结构团体,团体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有结构的团体中,组员在规则和流程之下,通常选择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尽量服从团体给自己分配的任务。在无结构的团体中,团体会带给成员更大的压力,在团体的开始阶段,每个人都要面临一群陌生人目光的审视,会有些不安,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像有结构团体中那样“应该做的事”来掩盖焦虑与不安,会加重成员的焦虑与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一般大家都会选择找一些事情做,像节目中“在平顶生存下来”和“在平顶成就一番事业”这两个(分歧很大的)主题的产生,实际上代表的是团体在寻找一个能够缓解当下人际焦虑的团体目标的努力。为什么《爸爸去哪儿》要平和的多?不是因为明星素质有多高,而是因为人家有结构。2. 无领导团体在无结构的动力性团体治疗中,通常由一到两个受过训练的团体治疗师来作为团体领导,治疗师(们)通常很节制,通俗点说就是特沉默寡言,甚至有时当团体陷入沉默时他们都未必开口说话,他们会在团体中避免过多卷入自身,从而更清晰的观察到整个团体的互动特征与过程发展。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治疗师更像是透明的,治疗师能看见成员,成员却近乎“看不见”治疗师。治疗师的“透明”同样会给团体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团体也会自己寻求解决方案,最常见的情况是,有成员开始跳出来成为“领导者”试图引领团体,其他成员开始跟随。这样的过程在平顶15人团体中也是类似的,当最初招募他们进来的剧组开始透明之后,15人浮现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找到一个领导者。在团体中成为领导的人以及跟随着,领导产生的方式,以及更换的过程,都反映出可以反映出整个团体对待权力以及权威的态度。实际上从团体动力的角度,真正的领导者其实是节目组,只有节目组才有权变更设置和规则,这正是动力性团体的团体治疗师的角色,团体所有成员在一开始时的设定都是1/15,他们是平等的,因此当任何人试图成为领导者时,他所面临的实际上肯定是很多的或明或暗的攻击。这也是早期团体混乱的核心原因之一,就好像15个孩子,爹还没死,就有孩子要当爹,在一片混乱之后,团体无意中暗合了中国长兄为父的传统伦理,选择了一个年长男性成员作为领导者,团体权力才进入相对稳定状态,但团体的权力斗争,竞争与攻击的主题还将持续下去,谋反篡位以及相关小团体所造成的更具破坏性分裂现象,也可能会很快出现。如果此种混乱还会持续,节目组可能需要可能赋予被选举成为领导的人一些特殊的权力,可以让这种早期无领导团体的乱世局面变得更稳定一些。3. 观察者(观众)设置因为这是一台电视节目,因此在节目组---15人---观众,这样的链条中,观众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而这个群体,才是真正让节目组最头疼的群体,进入偏执认同情绪的观众,将可能成为导致节目失败的最核心因素。当看见 @动机在杭州 的回答,我的第一感觉是,节目组病了,需要临床心理专家帮忙诊断分析到底发生什么了,希望解决问题。节目组的困扰可能在于,我做了那么细致的筛选和准备,为何会这样?但其实在无结构,治疗师较为节制和透明的动力性团体治疗中,这样一个团体过程是一个相对正常的,成员之间尽管有张力,但这些张力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困扰的一部分,随着团体进一步深入,这些张力和冲突会在治疗师的适度干预和解释之下,成为促进团体成员成长的重要材料。节目组的焦虑主要是因为认同了观众(观察者)的强烈的情绪,在团体治疗中,有时候出于教学或者是给团体成员一定反馈,我们也会设置一些观察者(观察者坐在单向玻璃外观察团体过程),但这些观察者被要求要中立,避免自己情绪卷入。但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是没有权力要求观众中立的,观众才是真正的爷。然而这些爷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投射一些强烈的情感到15人之中,强烈的爱一个,或强烈的厌恶一个。这些过于真实的场景出现在电视上,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都显得过于真实了,我们是“和谐”的民族,一个这么不和谐的电视节目,是不可能被大多数观众喜爱的。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大面积的攻击乃至谩骂其实对很多观众是有意义的,其实很有可能很多人会边看边骂,骂着也还会看着,原因很简单,河蟹国家,到哪儿找这么畅快的骂的机会?不信看看社会新闻的下面的骂声一片,大家反思一下可能就会明白,那么生气干嘛要点开看呢?是什么让他们无法停止去点击社会新闻呢?原因并不总是因为大家多正义,而是因为骂着其实很爽。对比着团体治疗,简单谈这么几点,一是想让网友了解一下无结构的动力性团体治疗,二是希望这个耗资巨大的节目能办下去。一个搞社会学的网友的答案,着实也让我感慨---他说我们搞研究的梦寐以求的实验环境却被一个电视节目实现了。但既然做了,花了那么多钱,就还是要坚持下去。就像我们做动力性治疗团体一样,尽管有很多困难和冲突,治疗师也有可能会被攻击。但团体也会在狂风暴雨之后,突现彩虹,温暖和依恋也会与分裂和攻击并存。无结构动力性团体因为其直接面对人性最深处的脆弱与困难,因而带来对成员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在这样一个可以随时撤退和替换目标的浮躁时代显得非常难得。因此希望节目能够走下去,毕竟是一个相对真实的节目。成功往往容易,但真实却总是很难。---------------
最早是从 那里知道的这档节目,一直觉得挺有意思。上个月意外收到了工作人员的邀请,到平顶参加了意见领袖观察者沙龙,有幸与多位专家一起讨论这个节目。大家坐在会议室里,跟观众每天看到的平顶现场,只有一墙之隔。编导指着不远处的一扇门说:一门之隔,两个世界。(杜莎夫人蜡像馆既视感,左四
)节目组如此兴师动众,邀请大家远赴平顶,主要是因为当前阶段节目呈现的一些“问题”。概括地说,大家想弄明白:“15个‘能人’聚到一起,为何集体变普通?”从观看体验来看,《我们15个》里的“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不光是网友吐槽,节目组捉急,就连平顶居民们自己,也是对现状颇有不满。但这些人又确实是现实生活中的“能人”,他们的能力在平顶之外早已得到了证明。但当他们在平顶上安营扎寨以后,大家也看到了“1 + 1 & 2 ”的现象。所以他们很想知道:“这15个人是否代表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如何评价中国人的创造和建设能力?这是应有的水平,还是集体拖延症发作?”(是能量爆发,还是集体变傻?)(是能量爆发,还是集体变傻?)平顶居民“集体染病”了吗?从节目来看,很多人会觉得平顶居民患上了“集体拖延症”。居民“小宝”曾说:“我要建一个厕所,预计需要两天。”11月30号,伟大的厕所终于竣工了。那期节目的标题叫:《这帮人用157天盖了个厕所》。发快递可能又是一个“拖延症”的例子。平顶居民们可以用电脑上网,但上网时长和站点都受到限制,只能用于工作。他们在京东上开了网店“平顶大市场”,出售自己的设计或艺术作品。“双十二”活动中,热情的网友购买了大量物品。可网友的热情被龟速的发货泼了冷水。因为要跟快递预约上山取件的时间,还有打包等原因,直到29号,积压的包裹仍有300多件,31日他们又在处理快递单上的填写错误,许多网友都是在2016年才收到了双十二的血拼成果。以上只是两个小例子。更普遍的现象是:节目初期居民身上那种热情不见了,那种条件艰苦却跃跃欲试的干劲不见了。大家似乎普遍陷入了迷茫和梦游状态,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也不确定未来该怎么走。不过任何时候,替别人贴上“拖延症”的标签,都是要冒风险的。“拖延症”其实并不是精神医学或心理学当中的诊断名词,而只是一个网络名词,是国内网友对严重拖延问题的一种戏称,是一个比喻。认真划分起来,只有后果有害又本可以避免的推迟,才算真性拖延行为。而这个“后果”是有利还是有害,其实只有跟当事人自己的目标来比较,才有意义。所以在正式语境中,咨询师很少会武断地判定来访者:“你这个属于拖延,那个不是拖延”,更不会说“你是拖延症患者”、“这是病,得治”一类的话。拖延的判定权,都是当事人自己的。当事人心里怎么想,他们想要什么,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有时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更不用提别人了。从节目当中,从演播厅和会议室里,我们都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但上帝造人时,也把内心的隐私权赋予了人类。局外人往往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至少,没有必要把平顶居民看成是染病集体。我们只能说,我们看到了无数的推迟,其中有多少属于拖延呢?不好判断。理想中的平顶是什么样子?十五个人可能会有十五个想法。大家见解不同,方向不同,一个人不接受另一个人的目标,很难说成是在“拖延”。你的平顶理想对我有什么意义?我凭什么要为它而努力?你的理想实现不了,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后果”呢,尤其在你还吐槽过我理想的情况下?共识达成之前,进度缓慢就是必然。暂且不管有多少推迟属于真性拖延,平顶之上的推迟原因,仍然有迹可循。从平顶宫斗到过度乐观有时如果双方不和,就算我自损八百,也要跟你杠上。拖延就来了。在《拖延心理学》里,有一种拖延叫“争夺控制权的斗争”:“对掌控感十分敏感的人或许不喜欢任何规矩,他们会抗拒任何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对他们中的有些人而言,拖延成了他们获取掌控感的一种方式。”另一种叫“弱势者的权利”:“拖延也可以带来报仇的快感。如果你受到某个人的伤害、欺负、怠慢或者背叛,你可以利用拖延加以报复。那个时候,拖延就成了你让这些人感到痛苦和烦恼的手段。”后果有害就一定是拖延吗?也未必。有一种推迟叫必要推迟。小宝说预计两天就能盖好厕所,但他真的有这样一个能力,只花48小时就真正完工吗?在预估任务花费时间方面,我们往往容易乐观。时间管理领域,有一个“侯世达定律”,前半部分这样说:“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这一点,很多人都有体会。更狠的是这个定律的后半部分:“即使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侯世达定律,依然无法避免。”侯世达定律又叫三倍定律。因为很多人发现,他们做事的实际时间,是预估时间的三倍,甚至更久。涉及有难度或者不熟悉的事情,尤其明显。超出预算的时间,我们看成是推迟,但其中因为过于乐观、因为高估能力低估限制而产生的部分,只能算是必要推迟。这种现象不应归咎于执行中的拖延,而应算是计划时的失误。申通快递取件慢,也算必要的推迟。要做的就是在网店卖货时,就提前告诉网友,山上发货确实不便,需要久等。小宝是农场主,在山下盖厕所也许只需要两天,但平顶属于新环境。准确预估时间的能力,都是在反复的实践当中练出的直觉。“能人”是否就一定有能力?有时推迟是因为拖延,有时推迟根本就是因为能力不够。说到能力,我宁愿从我老本行专业(进化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刚进会议室时,隔着玻璃就能看到隔壁监控室里密布的屏幕,真是360度无死角,妥妥地一座大型野生动物园:(图小了看不出,现场一眼看到百余个监控画面,顿时像在看野生动物园) “能人”就是能力不错的人。但怎样判定能力?恐怕只能从目的来反推,从结果来定义。从进化的角度看,能力其实是一种适应。平顶居民们各有其技能和特质,这是一套套行为的策略集,跟环境、跟场景匹配了就产生好的结果,就叫能力了,否则最多叫潜力,不会成为我们日常语言里的能力。谁有那么多闲工夫,要去追根溯源?在日常对话中,我们永远都只看表面,只看结果。定义一换,悖论就出现了:既然这些人还没有很好地适应平顶,就贸然贴上“能人”标签,是不是太早了?如果说能力因环境而异,那么对这些尚未充分展示能力的居民,我们就以“能人”来期望他们的表现,是不是太一厢情愿了呢?能力可以从无到有,可以发展出来。那么它储存在哪里呢?表面上,它是储存在每个人的大脑和身体里。但我觉得更多是在人跟人的关系当中,不但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更因为平顶“建设”一类的宏大叙事,靠各自为战的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从认识到熟悉,从熟悉到信任,所有的良性关系,都可以推进这个过程,也都可以算是能力发育的一部分。这就是宝贵的“社会资本”。换句话说,很多能力其实是“网线”,只是我们的眼里,从来都只有“终端”。这样来看,“能人”们在平顶之上的能力的确被高估了。他们曾经做出的成绩,有很多是平顶之外社会资本的果实,而那些并不能打包携带到平顶之上。进入平顶那刻,一切从头再来。所以下一次,当你羡慕某位牛人时,不妨想想看:他所处的行业平台怎样?他的人际圈子如何?他的团队状态好坏?他的资源来自哪里?他昼阅夜读与之对话的今人古人,又组成了怎样一支智囊团?许多能力都储存在网线中,难怪你就算比他努力,也做不出他的成绩。同样,这世上一定也有很多人,比你努力很多,却照样比不过你。说到团队,
的回答里,已经提到Tuckman的团队四阶段:Forming(形成)、Storming(暴风骤雨)、Norming(规范)、Performing(执行)。Storming阶段,在项目管理领域常译作“动荡期”。很明显,平顶居民目前仍处在动荡期。选举那一次,他们也曾有机会跳出此阶段,因为有威望高、比较服众的大哥级成员,遗憾的是他没有主动争取选票。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充满了阴差阳错。自然选择只是指明方向,进化的原材料却是每一次随机的突变。要说明的是,动荡期可长可短,甚至进入执行期的团队,回退到动荡期也不是没有可能。成员更迭,就经常会触发回退。目前平顶居民的更替极其频繁,除了每月固定的淘汰规则,更多的是居民违规或因场外因素而自发离开。才一百多天下来,首发15人,唯胖虎硕果仅存。这无疑是把刚刚结痂的伤口一次次撕开。这种变动,对团队成员的影响,只要看每次有人离开时大家哭成一团的画面,就不难理解。再加入的新人,可能也不会对一个稳定的成员组成再抱希望。这种情况下,超越动荡期是难上加难。“集体拖延症”?不是因为人多,而是因为人少节目组使用“集体拖延症”这个词,颇有根据社会学实验提出假说的意味。而联想到节目的背景,这个词也很容易让人觉得,这个“病”是因为结成了集体。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群人原本不该这样啊,简直是15条龙变成了15条虫。我们再次联想到“中国人心不齐,喜欢窝里斗”之类的说法,似乎要怪就怪人多。其实这恰恰弄反了,问题不是人多,而是人还不够多,还没有多到想法足够类似的人能一起办一件大事。平顶建设滞后,要看具体原因。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小宝路过准备建房子的队友,却没有参与。他对地基的深度有不同的标准,对房子的长远设想也不一样。如果不是15人,而是1500个人,要为一个特定的想法找到足够的成员,就容易多了,也许房子很快就能建成。现在呢?人手太少,一年过后节目又要结束,到时候房子能否建好都不一定。在生态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最小可存活种群”,数量少于这个,注定走向灭绝。那么对平顶而言,要做成某个重大项目,是否也有一个临界人数?这其实也是一线城市,跟二三线城市、小镇乃至农村的区别所在。足够密集的人口,才能包含更多的可能性,让小众的事情也能找到同类。许多文化创意类的从业者,在小地方根本生存不下去,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那座卤煮豆汁之城里,自强不吸,厚德载雾,霾头苦干,再创灰黄。——你以为他们愿意呢?从“拖延公式”看平顶节目组邀请每位参会者都提一些建议。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很多分析是从理论出发的推论,再往下提建议,就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不揣冒昧,在此妄议。先从“拖延公式”说起。在心理学和时间管理之外,行为经济学家们也深刻洞察了拖延。加拿大学者斯蒂尔(Piers Steel)总结了800多项研究,提炼出一份拖延公式:U=EV/ID。概括来说就是:信心越足,或者任务越有意义,就越不容易拖延;而越冲动分心,或者回报越是遥遥无期,则越容易拖延。从信心、意义、冲动、分心和回报周期来看平顶,会得出有意思的结果。居民初上山时,无不是信心万丈,要建出一片新天新地。这信心固然能让他们勇往直前一阵子,免于拖延,但只有信心永远不够。对于开拓性目标来说,乐观是有好处的;可对于日常后勤类的“防御性”目标来说,信心太足却不是件好事。毛泽东所说的“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大抵也是同义。居民们迅速吃到了险恶环境和内部争斗的苦头。他们的伙食,一度连饲料都比不了,因为饲料起码还讲究营养平衡。食物短缺和压力造成的自控力下降,
和另外一位老师都已提到。自控力下降以冲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带来的绝对不只是吵架频发,拖延也属必然后果。好在后来,这方面逐渐改善,至少跨年和来客时饭菜丰盛多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因素是分心。“拖延公式”里一般把冲动和分心联系在一起,认为越是冲动的人,就越缺少做“枯燥的正事”的耐心,转而去做好玩却不重要的事。也许是因为网络时代分心太容易了,这成了公式里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平顶之上呢,网络被压制到最低限度,返回网吧时代,而且只能商用。这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如果能穿越,回到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的“拖延症”会不会自动治好呢?持这种猜测的网友不在少数。但很遗憾,拖延成因太多,九头蛇不会因为掉一个脑袋就死翘翘的。平顶就是实例。意义永远是拖延问题的核心。作为人类,我们的身体以饭菜为食,精神则以意义为食。平顶一年期满后,居民们的成果如何分配?他们一年耕耘,在荒山上留下的成果,会被大笔一挥抹掉吗?这其实就是存在主义的基本问题,构成了人类的基本焦虑。死亡的必然性,消解着凡人的意义感,让人倍感荒谬和无助。然而人的寿命相对漫长,普通人通过一种“漫长感”,自然回避了这份焦虑。我们很少看到谁年轻时就写遗嘱。平顶则不同。节目只有一年,现在时间又已过半,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想让平顶居民多搞建设,减少内讧,想让他们在生存需求之外,折腾出些别的名堂,就得让他们发现某些相对“不朽”的东西,不会因为撤离平顶而失去的东西。那又会是什么呢?平顶未来,或可乐观在沙龙上,制片人和导演都直言,对居民的表现是有预期的。这个表态让我略有惊讶,但也很快理解。依我看,这种预期固然有跟荷兰版比较的原因,却跟“中国人行不行”的民族情结毫无关系。节目不只是一场生活实验、真人秀,也是一个商业项目。如果居民的撕X大战旷日持久,平顶却改观寥寥,观众必将逐渐流失。如果节目不好看,缺少点击量,没有收视率,不但是商业上的失败,也代表着一项非常有想象力的探索的夭折。那就真的太可惜了。沙龙上有人提出“多个平顶PK”的设想。竞争当然可以让居民更有动力。但这对原规则的改动太大了,也未必能有那么多资金和人力。当然可以让腾讯跟阿里和百度挑衅一把,BAT各自选出代表队,在平顶、凹顶和凸顶上展开三国杀。好吧那样一定热闹,可好好的一场生活实验真人秀,就降格成了综艺节目游戏环节。我敢肯定,那一定不是制片人想要的。其实如果真有足够多的资金人力,多做几个平顶当然很好。团队发展的进程当中,随机性扮演的角色太大了。样本多了,早进化出稳定秩序的概率必然增大。大自然正是这么干的。没有智慧设计,只有一个又一个分立的族群,各自为战,各显其能,优胜劣汰而已。可毕竟只有一个平顶,就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平顶相对于地球来说,又只能算个微型系统,人少地少钱也少,能干的事太少,意义的载体极其有限。要在内部找出点“不朽”的东西,还真是难为居民们了。但谁又规定了,这个“不朽”的价值参照,要局限在微系统内部呢?许多信教人士生前苦行苦修,有些则是舍身投入圣战,是因为他们对死后的归宿有信念。他们确信修行或圣战能让他们进入天堂,而天堂从来不属于他们日常生活的内部。平顶居民们怀念和憧憬山下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是对宗教功能的一次隐喻。尘世一切既不重要,不如早点为未来做准备,为下山后的生活做打算。居民上山的初心,是平顶之外的世界教给他们的;居民下山后的收获,他们获取的评价,也是跟那个更大的世界息息相关的。父母家人、亲朋好友,每次客人的造访都惹人泪奔。平顶之外,才是决定平顶之上的根本力量。因为平顶毕竟不是孤岛。无数个摄像头对外直播,就已经注定了它是更大世界的一部分。这一点,网友倒是一直清楚。唯独平顶居民们在山清水秀饿肚子当中,在对镜头的熟视无睹当中,在网络访问不便当中,忘掉了这个基本事实。相对于荷兰原版来说,中国版节目里的选手,普遍被认为“不够独立”。因为父母亲友因素,而提前退出节目的人太多了。这固然造成了许多不便。但又何尝不能作为一件好事?也许中国人就是那么在乎别人看法。平顶外各方的关注,正是塑造平顶的主要力量。笔者在结束文章前,看到最新的节目,乐观的希望已见端倪。崔叔向大家介绍了网友对他们的期待,说2016年要把重点放在建设上,大家目前还比较支持。日阳和小宝频繁吵架,日阳的大表哥来探访时,力劝他俩和好。大表哥在劝日阳时,杀手锏不是别的,正是日阳的家人对他的担心。这都是“平顶之外”对“平顶之上”的塑造。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抱有一份谨慎的乐观。如果节目组确实意识到了平顶之外的影响,那大方向就不会错了。居民们彼此“撕”了那么久,该降的期望也都降了,放弃幻想以后或许能组成一支有效的队伍。观众对居民们的期望值也逐渐回归理性了。平顶的未来可以更美好。对于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节目,我保持关注,乐见其成。你呢?
可能会有些偏题,这是我在15个论坛里发的帖子,粘过来作为我个人知乎的第一回答。每个人都还在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替整个平顶考虑考虑。现在当务之急是什么?保存住自己的生存线。缺什么?食物和资金。食物,怎么来?拿钱买?发展农牧业啊?资金,怎么来?卖皮具?卖奶牛?利用观众,等着观众买单。观众想看到什么么?看到你们天天闲着没事干,唱歌?打拳?瞎扯?空想?观众想看到的是你们积极向上!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劳作,一起奋斗。不是你们天天闲着不务正业,小团体勾心斗角,背后说坏话,扯逼。有力气健身,有闲功夫做没用的木屐,天天唱歌,围着厨房偷吃的。少开点会吧,开了会,讲讲完事,没下文?有什么用??你们怎么不一起下地劳作啊?分什么组?项目组?手工组?有用么?想那么多项目?演唱会?健身基地?拳击训练?CS营?你们能不能站在观众的角度?或者节目组的角度想想?不到1个月,你们空想的这些,会有人买单么?除了亲友团?节目组也肯定不会同意的啊。即使在努力往一个项目上做,至少你们拿出点成绩啊?所有人往一处使劲啊。要开演唱会?排好曲目表,定好人,打扫好场地,该干的都要干一些啊?其实节目组替你们真的该想的都想好了。你们都干了些什么啊?开局半个月了啊,才把地图画出来,这应该是前三天就做好的事情啊探索地图了么?有把所有节目组准备的道具都收集齐利用么?小板车,手推车?半个月了才从草丛里发现?拖拉机能犁地不?仓库里的应该是压面机吧?拾掇拾掇用用试试啊?还有那么多液化气罐?空的满的?我看你们做健身的时候提的挺费劲啊。种地的菜没长出来,野菜收集收集啊,野兔?蛇羹?奶牛都被你们养病一头。该干什么?厕所?不需要么?就算开了演唱会,来看的人不上厕所?不需要资金,三天就做好。几个人动动手,有什么不愿意做的?皮具是真的可以赚些钱,初期也只能这样,可别想着能赚太多。节目组不可能说让亲友团几千几万的买了给你们供资金。别空想了。就算做皮具,那你们就定好了加油做啊,半个月才出了几个产品?唉,壮劳力都不下地劳作了,你们能混过一个月么?还等着节目组开外挂?即使开了挂,你们有好好利用么?顺便吐槽下,还是少开些外挂吧,笔厂都来了,没救的。偷偷抽烟,可能还私藏手机?你们是真的在作秀吧?是真的在演节目吧?我这也上着班,干着活,还要替你们操心。唉,想到哪写到哪,瞎说一通。大家看看就好。我想在说说对每个人的看法吧。也枉费了我看了这么多天,写了这些废话,算个总结。按着现在的排名吧,顺便也打个分,可能不全面,也许会后补。1、老刘,90分。很无奈。假使多一些人和他一起劳作,这都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饭可能都吃不饱,还被人说不让多吃,鞋子貌似也不行。是不是还发烧了?自己扛着呢?你是前期的主力支柱,你不能倒下。即使话语权可能都没有了,默默干农活。为你赞一个。观众喜欢你,是真的。2、刘希,50分,没叫逼你下地干活,做皮具,你就好好做吧。不要演戏了。3、LLX,65分,骂你的人不少,但至少你在我眼里还能及格,你做的事情大家也都看的见。你也少演点戏。没用的。少点空想,多做实事,虽然你的奶牛也外出治病了。记得剩下的这头多喂点水多喂点饲料。你这两天下地干活,还是从我这加了不少分。4、老鬼,55分,作为一个户外领队,你不配当平顶的队长。就算你能混过初期,又怎样?迟早你是要被淘汰的。你可能是最阴的一个。天天睡觉?你为什么不下地干活?你这半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你觉得观众会喜欢你么?5、小宝,80分,火腿男。但第一眼我看到你,更觉得你像哈利波特。开了外挂带着火腿进来,点了三把火,火把熄灭了。现在也有点倦了。但你还是有想法的,要去落实。厕所厕所,该做一定要做。你有点子但要勇于推行。6、辣妈,70分,聪明,能看明白一切。不瞎参合。也愿意下地干活。后期看好你。等待着你的马甲线课。7、黑妹,60分,还是太年轻了。有时候很幼稚。要眼里有活,多做些,别被人当子弹使。8、兵蛋,55分,你是壮劳力啊,手又没伤。你要是跟着老刘,做好二把手,听从命令,发展农牧业,我也不会给你打分不及格了。有点让人失望。被子在这点成豆腐有用么?健身的力气能拿出来锄地去么?9、鸽子,60分,外联靠你啊,也有点让人失望。加把劲,做好该做的,多替平顶想想,帮好小宝。10、胖胖,75分,伙食保障,大厨。至少你现在的工作是做的很到位的。还教教大家唱歌,音乐课堂我听了2节,换声区的课讲的挺好。知道你也困难,巧夫难为无米之炊。但干重体力活的人饭量还是要保障的。收拾好厨房区域,强烈禁止偷食浪费。发展后期你要寻求变化,才能保住自己。11、邓碧莹,60分,有点忽略感。没很注意到你。就知道你昨天晚上和鸽子聊自己的家室哭的很伤心。可能还是有点在演戏。二厨辅助胖胖也还行。自己加油吧。找准自己定位。12、易秋,65分,一来就手伤,等于损失个人一半战斗力。下地干不了活,皮具单手也做了些,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实力。头发很有艺术感,洗个头还要2个女人帮你,剪了吧。13、谭姨,60分,年龄最大,干了一辈子财务。管好那点钱还是没问题的。有时也有自己的意见。但你是怎么被选进来的啊?体验生活来了?农家乐?种种菜浇浇水,玩玩,过2月你可以回家休息了。14、拳击手,50分,渣男?野店男?天天讲你的那些泡妞把妹前女友,有意思么?你又不缺胳膊断腿,你是重劳力啊,能干些活么?把你打拳健身的力气用在锄地上。做点正能量的事可以么?15蘑菇头,55分,画家。设计家。平顶半个月了,你刚来时能画个地图么?现在画的这些个人肖像,可能会有用,也许是节目组安排铺垫的,但重活也不愿意干,出去一圈开了外挂回来就顶了可能一天半,打回原形了。依旧如此。唉,估计会被骂,就这样吧,半上午过去了,自己的工作一堆没干,说了这么多废话。
参加过初试,视频。相亲都没问那么细——包括生存技能,价值观,脾气秉性,为什么要来参加节目云云。我说我是编剧,日子跟节目里过得也差不多,拉到鸟不拉屎地方自己呆一年不会疯,顺带还能生产点剩余价值。编导说我们这发电都困难,可不能自带电脑啊!(我犹豫了。少写一年挡我多少钱?)编导看出我的犹豫,说那你就当编剧啊,干嘛来我们节目。我说我想体验人生不行啊,多看点奇葩。(又犹豫了,写剧本可能比参加节目红的快。)之后又问了毛200个问题,导向其实都是“你是否有撕逼潜质?是否能撕逼得好看?”聊到后来,我们双方都觉得对方情绪太稳定了,可能不适合合作。以下是对话节选——编导:你会害怕在节目里跟陌生男孩发生感情么?我:我是双性恋。编导:......你怎么知道?我:喜欢一个人不应该在乎TA的性别。编导:说的也是。你有什么想问我的么?我:就一句,卫生巾怎么办?编导:可以自己挣钱。我:......how?编导:生产材料来自大山。我:卖谁啊?编导:村民能进来。但你们出不去。我:你觉得…村民会稀罕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编导:那就看你的本事了......我:我卖他艺术品吧。编导:好主意,视频看你形象还行,结束后记得发张全身近照。这很重要。我:好的。视频结束。突然想起来:1、我没有全身近照。2、家里没人邻居都上班了。3、自拍够不着。面试失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电视会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