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管家―设置―qq管家找不到卸载程序后天联网管理,我的微信现在后台连不上网,以

  有这样一位女专家,近日宣称多种病症根本不存在――这些病症都是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登记并有诊断标准的。在质疑当今医学界对这些病症的错误处理方式后,给出了她独有的“教育治疗”方式,建议患者去看医生前“一定要慎重”,向患者及家属推荐读她的书来治疗患者――“患儿将至少减少一半”(指“精神癌症”自闭症患儿)。  这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销量确实很大,作者尹建莉。据称销量350万,荣登作家富豪榜。但是,销量大能说明什么呢?在中国,曾被众多人追捧的东西,后来都被证明什么都不是,不是吗?即便尹确实在教育方面是专家,但尹没有任何医学背景,更不要说行医资格,凭什么能批判医学界,对病患提出治疗建议?  如果有人说癌症不存在,白血病不存在,那么普通人不会相信。因为前有某XXX组织靠修炼治病,后有神医张吃绿豆把病吃回去。普通人都知道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病症。但是如果把病症换成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神经系统疾病呢?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来看看被她炮轰的病症有:“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抑郁症像儿童多动症一样是个谎言! ”、“感统失调症,我不认为有这样一种病! ”、“孤独症是空口无凭的一种猜测!”。从上面这些病来看,她所批判的病,都是中国文化习俗里不愿接受的神经系统疾病,普通大众知之甚少,也很难理解,因此她的惊世骇俗的治病理论,竟然很有市场,得到众多尹粉的支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作家与残疾人群论战--为“呵护”还是为销量?  尹建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以3500万销量荣登作家富豪榜,女儿品学兼优,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名牌大学生。  自闭症(孤独症),国家残疾人目录归类为精神残疾,是婴儿期就阻碍发展的严重精神疾病。因为自闭儿与正常儿童外形无法分辨,却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常人无法理解的怪异行为,易被不了解自闭症的人士所误解,可能被当做捣蛋鬼、缺教养、恶意攻击者,更有病友吐槽表示自家青春期自闭症患儿被误解为流氓,还有自闭儿在学校被歧视造成精神分裂症,等等。因此,自闭症残疾人生存最重要之处在于社会普及自闭症常识,避免误伤,但这一点在当前中国仍属荒漠地带。  作为自闭儿家长,我一直关注尹对自闭症的看法,因为她作为一个在育儿方面有影响力的人物,宣传的观点会直接影响到自家自闭儿的生存环境。14日早有网友转发尹建莉删博、删百度搜索的消息。出于职业习惯的角度考虑,懂得在百度搜索删除不利信息的人,在网络营销方面必定不是新手。因此我自已重新审视分析了这一论战的过程,尽量客观的描述出来,参与过的就不要看下面一大段话了。  先前,尹通过网络陆续发表针对尚未被医学界攻克的几种精神类疾病的观点:“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抑郁症像儿童多动症一样是个谎言”、“感统失调症我不认为有这样一种病”。按尹自已的说法,曾有多动症家长写信抗议,但她觉得家长行为不能理解,仍坚持自已的观点。4月7日,尹发表微博称,“孤独症是空口无凭的一种猜测!”。尹的观点皆颠覆医学界常识,同时在4月2日“国际自闭症日”这一敏感时间发布,立刻引起自闭症人群的关注。尹的微博正常仅有数十条评论,但涉及到自闭症的短时间飚升到千余,大量的自闭症患者及家属访问尹的微博。在微博论战白热化的时候,4月12日,尹发表最后一篇长文,再次表达对自闭症的质疑,并表明自已的观点:孩子自闭可能是教养问题;不能轻易带孩子看精神科医生;孤独症可用教育治疗;家长要多学习,改变态度,不失时宜的用黑体加重字向自闭症人群推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叮嘱要买正版)。并表示,通过读书学习,“孤独症患儿将至少减少一半。――原话”  现在让我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1、自闭症及其它精神疾病市场有多大?是否如尹建莉所言不需要?  尹在博客长文中质疑自闭症首要论点就是自闭症发病率,可见尹对自闭症群体人数非常清楚。联合国估计中国有700万自闭症患者,这些患者家庭为治病求医问药,如果一本书宣传说能有一半机率治好他――若确属实――卖700万册没有问题,是你卖三年书的两倍。多动症我不懂,不懂的事情我不乱说。但如果按尹的书里所说“高达4%—5%”,这比自闭症更高出4倍多。  此外,还有尹一揽子打倒的抑郁症、感统失调症,不需要统计了,尹是这些疾病人群数据统计的专家。  各位说,这市场是不是“不需要”?  2、尹建莉是否有向自闭症、多动症等人群推销书的意愿?  有,百分之百。  尹在她的书里特意加入了多动症的章节,她亲自在博客里宣传,任何人都能看到,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写出的。  尹在书里加进多动症的内容,难道不是特意给多动症病患群体看的吗?难道是给正常健康家庭看的?  尹作为一个作者,推销她的书,拓展她的客户群体是正常的事,正常健康孩子家庭饱和了,可以考虑病患儿家庭嘛!  这样就完全能够理解,尹为何要在网络上炮轰自闭症、多动症、抑郁症等等症了。书商在自已微博里发贴,远远不是聊聊天那么简单的,对吧?  尹在与自闭症群体口水战的最后,祭出了最终长文,并在关键之处用黑体加重字毫不避讳的劝说自闭症要多学习,多读书,什么书?就是她的《好妈妈赛过好老师》,体贴的告诉你要买正版,并承诺至少可以减少一半自闭症患者,即50%的机率治好您的孩子,相当诱人的条件,我都心动了!(自闭症专家如果看到可以惭愧到自尽了)  商人毫不忌讳说“推销”,但文人爱面子,她不说推销,她只说要用书来“呵护”你,殊途同归,一个道理。当然,推销书是正经事,这一点我们应尊重。  3、为何对自闭症“无知”的人能“呵护”自闭儿?  在受到自闭症群体愤怒的抵制后,尹建莉最后不得不坦言,她对自闭症是无知的。  但奇怪的是,无知的尹建莉不仅能给患者提出重要的治疗建议(不看医生),还能下结论说自闭症是可以通过教育治疗,最后水到渠成的归结为用学习《好妈妈胜过好专家》的教育方法来治疗自闭症患者。  ――这一切我看不懂,你能懂吗?  4、尹建莉真的能“呵护”自闭儿吗?  医学界自1943年至今70余年无数专家研究自闭症,虽然有了各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好,所以自闭症号称“精神癌症”。而尹作为一个门外汉,有什么资格谈治疗自闭儿?有什么能力谈治疗自闭儿?OK,即便你是天才,那你究竟有没有真的用心试图去“呵护”自闭儿?  我告诉你们,确切的说,没有。  知道自闭症常识的人都知道,典型自闭症患者不会模仿、不注重环境,他们没有学习能力,必须尽早人工干预治疗,6岁前是黄金治疗期,如果错过后果很严重。  假设按照尹建议的尽量不看医生,错过了黄金治疗期,就耽误了孩子一生。  假设按照尹书中所讲的教育理念,“不干预”,“让孩子心灵自由”,没有学习能力的自闭儿将长成一个白痴。  最具讽刺效应的是,尹建莉在博客中说,“但事关孩子的事,一错就可能误一生。”。确实如此!  尹建莉在这一由她挑起的与自闭症人群的口水战中,始终以优雅的姿态在云端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但是被她拯救的人群却几乎所有人表现出愤怒、无奈、抓狂,有自闭症妈妈坦言“气得睡不着觉”,于是乎也不可避免的出现网络上许多自闭症群体过激的言论,也落了尹所言的群体面貌令人可怕的口实。  这一不可思议的不合逻辑的现象出现,只有两种可能:1、尹的关注点只在她的书,她即不知道自闭症人群需要什么,也不想知道,仅仅是按设计的剧情安排,一切为了销量。2、尹对事情的看法表现出强迫性思维,自说自话,偏离常识,不懂理解对方感受,或许她本身就应该检查自已是不是一个具有自闭症倾向的患者。
    为什么病患群体如此愤怒?尹可能至今也不懂,因为她根本不了解这些病就在信口开河  改天我还要写:为什么他们如此愤怒
  帮你顶一下!最近实在太累,就不多说了。
    支持楼主!
  最近因为尹的事,耽误太多工作了,我先忙下工作,我会继续关注这个事的。
  关爱自闭儿,抵制尹建莉!!
    楼主所讲的尹建莉的一些言论,已经被尹吓得删光光了!  看她在微博上说道过歉了,我很欣慰!但是我去她的博客万言书里找内容时,怎么 也找不到,ctr-f查找“道歉”都没有找到,倒是她卖书的地方用粗体字非常明显。。。  虽然她删光了所有关于自闭的言论(除了卖书的最后一篇),但是早都有人拍照了,可以百度:“尹建莉 自闭“找到。
  和当年泥鳅教母马悦凌比如何啊?中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骗子横行,自己长个心眼不被骗也就算了,想帮别人?恐怕非但不会感谢你,还会因为显露了自己的愚蠢而对你恼羞成怒呢 =_,=
  Q: 自闭症是否父母管教过严而引发?  A:按WHO对自闭症的定义,必须是3岁前出现症状的才叫自闭症。后来幼年期的管教怎么会引发婴儿期就存在的病呢?  尹建莉持此观点,可能因为她会穿越。  Q:自闭症的发病率为什么越来越高?  A:自闭症这一类幼儿精神性疾病对诊断水平要求很高,与其说发病率,不如说是检出率。60年代的中国检出率为0,不代表不存在自闭症。  显然检出率和诊断水平是成正比的,越落后的地方检出率越低,越发达的地方检出率越高。  自闭症诊断水平最高的美国,报道的数据为150个小孩有一个“自闭症谱系”患儿。而“自闭症谱系”不仅包括典型自闭症,还包括同类型其他疾病。大家常用的BT下载发明人科恩就是自闭症谱系中的Asperger综合症患者。  Q:如果碰到自闭症小孩,我该怎么办?  A:自闭症孩子给人感觉冷默、孤独、不关心别人、自私,事实上这是他天生人际、社交能力的缺陷。他们脑部功能受损、先天上语言表达、社交技巧、行为表现及学习能力比较不足,当他自玩自的、自言自语或答非所问时,不表示他讨厌你;做危险的事情,不表示他是故意的;模仿同学说话,不表示他故意捉弄人。当他对交待事项没反应时,请提醒他但不代替他完成;如做出危险动作时,请告诉他安全的动作或尽速通知家长。  Q:读尹砖家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对预防自闭症有好处吗?  A:她本人说有。或许她的书是魔法书吧!  Q:读尹砖家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对治疗自闭症有好处吗?  A:没有!千万不要。自闭症患儿普通没有模仿、学习能力,或能力低下,必须积极干预治疗。这与她“不干预”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
  支持楼主,公开的讨论和研究,看到双方的观点,才能找出真相,这里肯定没人删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讨论
  关爱自闭儿,坚决抵制尹建莉!!!
  关爱自闭儿,抵制尹建莉。我们一起行动。
  现在的出版商  现在的图书  现在的作家  都是炒作!!!!!!!!!!!!!
  顶起!
  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对生命做所有事情  文/郑晶心  因为一本书的成功,尹老师就把自己的教育观点视为至高无上的宝典,成  了可以应用于生活所有方面的最高法则。可是,生命是自然的,无论是何种形  式的生命,它都是自然的产物,教育只是后天人类为了生存的便利创造出来的  一种手段。教育可以完善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在社会更好生存的种种法则,但教  育绝对不能够对生命做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所谓正常的生命,还是所谓自闭症  的生命,它们都是自然想要带给人类的某种讯息。尹老师承认自己没有专门了  解自闭症,掌握知识不多,但仅凭自己“强烈的直觉”和简单几条的判断方法  就可以断定自闭症是由于后天教养不当造成的,简直是高傲之极。男生可以踢  足球,女生也可以踢足球,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教育做到的,但从天性上来  讲,男生比女生更适于踢球吧?教育可以让人在某一领域做到专业,做成专家  ,但教育不一定能够让他成为大师。成为大师,是需要某些天性的东西在里面  的。有了天性的东西,或者就说是天赋吧,加上教育,成为大师的机率才高。  一定也有诊断失误的案例,这是一定存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从来没有  告诉我们凡事非黑即白,凡事绝对的,尹老师这么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怎么  可以犯以偏概全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人真的是很容易膨胀的,尤其是当她取得某个领域的成功时。因为自己一  本关于教育的书的超级畅销,尹老师就相信教育是万能的。其实,在咱们中国  ,尹老师的书也只是讲了她如何成功养育了一个女儿的事。如果她再养一个儿  子,或者再养另一个女儿,她这本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未必就适用了。国外很多  育儿书的作者都是养了三个四个五个的,所以他们的书都观点平实、朴素,没  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尹建莉在向读者推荐教育书目时,是把自己的书放在第一位置来推荐的,  这一点我信她并非为了金钱,而只是出于她迷信自己的结果。我是读过她的书  的,并且还写过书评,然而,就我看来,她的书并非可以放到她所推荐书目第  一的位置。我觉得,她的书之所以可以成为超级畅销书,只是因为她搭了中国  应试教育体制的车。是的,就是这样,尹建莉的书之所以会超级畅销,其实讲  的就是“如何巧妙应对应试教育,取得成功”的故事。尹老师是推崇中国传统  文化的那么我相信她一定了解太极,她这一本书满篇满目写的都是如何与应试  教育打太极的方法。中国的家长们太可怜了,在应试教育的“鸭梨山大”下,  在无法出逃的困境下,只好寻求与应试教育巧妙周旋的种种方法,既可以让孩  子完成应试教育,又可以让孩子不那么痛苦。尹建莉的书恰恰迎合了这一点,  所以她的书一下子火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妈妈只是一个会打太极的  妈妈呵。然而,在中国当前如铁板一块的僵化教育体制之下,有一个会打太极  的好妈妈确实会令孩子减轻痛苦许多啊。所以,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依然会火,依然会拥有超级多粉丝。但是,她的第二本书出来,情况如何就  不好说了。甚至,我自己还会不会去买,都不能确定了。或许还会去买,但一  定是抱着一种实在没办法的好奇之心;也或者,看一看目录也就算了,连好奇  心都没有了。因为至少,她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心态还是真诚的,想与家长们  分享她的教育心得,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女儿的母亲;而第二本书,她已经是  一个专家了,并且开始迷信教育万能的专家了。这个时候,这本书会呈现什么  样的面目,真的是不好说了。
  在这里谴责湖南卫视,为了收视率,把科学当成了大神,一个百科神说节目 ,先是台湾的林博士,弄得长沙红苕比猪肉都贵,牛奶就是给牛喝的,弄得不少家庭不敢再喝牛奶了,后一个张悟本,搞得更神奇了。
  先顶一下
  老百姓无解
    自闭症确诊标准
  现在国内这类事情太多了…真的累了…懒得说了…支持楼主一下…  
  尹的言论无异于:癌症还没找到明确的致病原因,所以癌症是子虚乌有的,而且很可能癌症是子女不孝,家人不爱才导致的,所有家有癌症病人的家属都应反省,就这意思
  刚刚看到尹博客里申明:  我从未说过绝对没有孤独症或多动症,对于我不了解的东西我从不把话说满。但我相信它被严重夸大了,夸大的后果就是很多没有病的孩子被划入了有病的范围,他们的人生因此病态。  尹删掉了微博中与自闭的所有贴子,幸好有网友保存过:    说自闭症是空口无凭的猜测,尹是作家,她不知道这是说没有自闭症的意思吗?最后顶不住自闭症家长的抗议,改口了,说是“夸大”。一个根本没去做个调查的人,你怎么知道夸大了呢?  即便尹说夸大一词,也是因为被患者围殴,不得不退步  看看尹说其它病症的词: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  “抑郁症像儿童多动症一样是个谎言! ”  “感统失调症,我不认为有这样一种病! ”  ----她怎么不解释一下,这些病是夸大的意思,还是没有的意思?尹是作家,语文不会学的这么差吧?
  顶住!!
  我们办公室的三八们就喜欢捧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有“好妈妈胜过好医生”  现在看这作者这么狂的口气  想必写的也就是那些吸引眼球的东西而已
  关于儿童多动症和尹建莉,到底哪个是谣言???求粉碎!  夜巡  出处:/post/142507/   10:38:43  昨天在微博上看见的,说某个叫做尹建莉的,为推销自己的“畅销书”,宣称什么儿童多动症就是个谎言,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疾病。/weibo/%25E5%25B0%25B9%25E5%25BB%25BA%25E8%258E%2589?&topnav=1&topsug=1  到底儿童多动症是谣言,还是这个尹建莉是的说法是谣言呢?  我觉得吧,有些谣言没危害,比如说某某食物对某疾病有好处,我觉得作为一个吃货,多吃口菜也没什么危害;但如果谣言说某某食物可以治愈某疾病,那么就可怕了,很可能会有人干脆就指着它治病,拒绝治疗了。张悟本之流便是如此。  同样,尹建莉推行的这个观点,如果是说她的书对病症有帮助,那么也没i什么问题,但如果说不用治疗,只要学习她书的办法就可以治愈,而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危害性就很严重了。毕竟这是和孩子们息息相关的,而且貌似她在很多家长中还有市场。  有人说,傻逼不需要通行证,只需要墓志铭。但如果他想着给别人写墓志铭,那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么?  到底目前医学上,对儿童多动症到底是怎么看待的?  -------------------  看看吧,尹不只是被自闭症群体质疑  先前和多动症也一样打口水战。为了避免被人说我诬限或者又来招删贴抵赖,我来截个屏:  尹一直在攻击自闭症群体素质不高,是不是多动症群体也不高?  或是只要和尹作对的人,都是素质不高?  
  其实她就是想用这种炒作来提高书的销量而已,看来是故伎重施了
  好文章。  怪不得看到一句话:做人别太尹建莉。
    尹建莉微博上关于抑郁症的言论    尹建莉微博上关于抑郁症的网友评论
      尹对感统失调的似乎被她自已删除了,不过要感谢万能的谷哥,总是有踪迹的  原来尹早在2009年就开始坐诊了啊
  太有才了,时刻不忘记提醒人家先看书,神书啊,看来是,无所不能
  @偶四韩勤
9:10:00  有这样一位女专家,近日宣称多种病症根本不存在――这些病症都是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登记并有诊断标准的。在质疑当今医学界对这些病症的错误处理方式后,给出了她独有的“教育治疗”方式,建议患者去看医生前“一定要慎重”,向患者及家属推荐读她的书来治疗患者――“患儿将至少减少一半”(指“精神癌症”自闭症患儿)。  这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销量确实很大,作者尹建莉。据称销量350万,荣登作家富豪榜。但...........  -----------------------------  写的好!!!  真后悔当年买她的书,被书名唬住了,她的方法用在我自己孩子身上根本没用,教育原材料不同。  尹建莉就是想给自己的教育光环增加一个神话,让更多普通人膜拜她,非要把心理问题儿童和自闭症扯在一起,用个案曲解整体,结果没逮着黄鼠狼反而惹了一身骚。  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闹着玩,站在树上往下面人头上撒尿,大人们没和他计较,说了两句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个人,孩子又朝他头上撒尿,这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表扬他然后呵呵笑着走了,众人都不解;孩子更加得意了,觉得自己能干又聪明,过了一会儿来了第三个人,是个彪形大汉,孩子又冲他头上撒尿,大汉怒吼一声,抓起孩子,把腿劈开分为两半。  残忍的中国古代故事,部分剧情和这次事件类似。
  @尹建莉的微博: 是啊,叹息@上善若水的麻麻:尹老师我有时觉得有些家长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被确诊为有病,这样在社会中就可以享受做为弱势群体在道义上高高在上的感觉,大家必须时刻关注并同情他们支持他们而不能批评,否则就会被舆论认为欺负人。  -----------------------------------------------------------------------  看看尹大妈的人品吧。  她是三真的认为有家长会为了“享受做为弱势群体在道义上高高在上的感觉,”把自己的孩子定义为自闭症的。  良心被狼吃了。
  原文:.cn/s/blog_69f138c701015aou.html  《蜗牛不放弃》作者,一位自闭症妈妈的文章  请尊重你没有看见的事实  张雁  尹建莉女士:你好!看到你在博客上发表的《关于“孤独症”这件事》,我认为你对于孤独症的诊断及康复教育的现状缺乏起码的了解,而你的轻率论断对公众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我们先看自闭症的定义: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1943年最早由Kanner以“情感接触中孤独性障碍”为题报告了本征。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所造成的,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  再看临床症状:在乳儿期就极为孤独,不愿与人接触,患者成长过程中少言寡语,言语交往能力差,固执任性,墨守成规,反对做任何改变。对玩具等某些物体,过分依恋,不能分离。另外情绪不稳,对刺激反应过度或不足。诊断主要依据上述典型临床症状。  请注意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婴儿孤独症”(Children Autism),一般在三岁以前就发病,而且在乳儿期就有了言语障碍、社交障碍和行为上的刻板表现。这时最容易被察觉的是语言落后,一般一岁以上不说话的孩子家长会着急,医生也可能去建议看成长发育专科或是神经内科。但仅仅说话晚是不可能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医生需要在问诊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与家长交谈了解孩子平时的行为,然后才是填写让家长填写量表,根据量表做出评估。通常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医生不作确诊,只将怀疑提示给家长,并希望家长通过康复教育使孩子能得到改善。  我想说的是,孤独症的诊断是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的,孩子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容易被贴上标签。误诊的情况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漏诊。因为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孤独症”而不去就诊,耽误了孩子早期干预和康复的时机。不少家长为了排除孤独症的怀疑把国内著名的专科医院都走遍了,他们做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被误诊”的,但可惜只能面对现实。  再谈谈你所谓的直觉与常识。关于“为什么幼儿园和学校里没有那么多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有些家长已经指出了,因为相当多的孤独症孩子上不了幼儿园和学校,他们在特殊教育机构里。事实上能在培智学校就读的孤独症孩子都是程度在中等以上的,如果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孩子培智学校也可能拒绝接受。他们在哪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孤独地生活着。但,并不等于他们不存在。   关于孤独症的发病率为何急剧上升的问题,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要提醒你的是:孤独症属于发育障碍,它是一个谱系的概念,本身也有不同的亚型,有些亚型是最近才发现并归类的。医学的发展的确诊断出了很多我们以前没听说过的病,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病以前没有,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40-50年前有几个人听说过癌症?难道意味着它不存在?  至于你那些关于基因的浪漫推理实在是令人惊讶。你有什么证据认为孤独症的发病率是在下降呢?基因的演变和淘汰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自从现代医学确立以来有多少与基因有关病症,他们的发病率都下降了吗?  关于“把教育的问题推给医院”,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也极少发生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因为不管你去哪个医院,医生都会告诉你“孤独症没有药物可以治愈”。恰恰相反,孤独症的康复教育是特殊教育当中发展最快的一类,北师大公益研究院的调查了全国二百多家民办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其中68%的创办人是家长。他们用全部的心力担负起孩子康复的使命。  在早期干预技术上,教育、科研人员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出应用行为分析法等多种康复教育方法。如果你没有耐心去了解,至少不要去抹杀这些专业人士付出的努力——你没看见,但并不等于不存在。  早在本世纪初自闭症的诊断量就在逐年上升。因此联合国在2007年决定将每年的4月2日设立为“世界自闭症日”,呼吁人们提高对自闭症的认识,早诊断早干预,给自闭症人士更多的接纳与关爱。多年来国内的自闭症群体为了孩子们的入托、就学、成年托养的权利奔走呼号。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支持我们,而不需要有人高高在上地施舍“关爱”,远离现实地指导。如果你的言论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我想可能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宣传倡导活动是多么不够,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养育了一个普通的孩子和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作为一个作者,我在六年前写了《蜗牛不放弃》,讲述这个群体的生活故事。我也读过您说的那些书,它们的确能够帮助我调整心态,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但是它不能让我的孩子学会正确地发音、协调地运动和在集体环境当中学习——康复教育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要养育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我需要学习的技能和付出的努力是你想象不到的。  还是那句话,你没看见的事实,并不等于不存在。  最后,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希望你在展示你的善良无私的时候,能够同时展现一点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知错就改的勇气。爱不是挂在嘴上说说就算的,它需要用生命去践行。
  无所不能的尹专家,也许再早出生几个世纪,世界会因她而改变呢。
  @偶四韩勤  09:15:53  1、自闭症及其它精神疾病市场有多大?是否如尹建莉所言不需要?  2、尹建莉是否有向自闭症、多动症等人群推销书的意愿?  3、为何对自闭症“无知”的人能“呵护”自闭儿?  4、尹建莉真的能“呵护”自闭儿吗?  ...........  -----------------------------  楼主问的这些个问题  尹建莉肯定不会回答你  呵呵
  我从来没看到有人在我面前杀人,所以杀人犯是不存在的,这是尹建莉体吗?
  @晚秋的燕子
22:32:01  我从来没看到有人在我面前杀人,所以杀人犯是不存在的,这是尹建莉体吗?   -----------------------------  她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
  这么多人批评尹建莉  是不是因为她的书销量大  所以招人眼红呢?
  支持楼主
  nEZ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阿部规秀
09:20:53  这么多人批评尹建莉  是不是因为她的书销量大  所以招人眼红呢?  -----------------------------  有想象力,不过书卖得好的人不止她一个哦,当然,凭直觉理直气壮否认科学的目前只有她一个
    每天都要来顶一顶
  @晚秋的燕子
22:32:01  我从来没看到有人在我面前杀人,所以杀人犯是不存在的,这是尹建莉体吗?   -----------------------------  @傻傻的笨女人-17 08:57:43  她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  -----------------------------  她是这么说的,但不是这么想的。这样说是为了引起争议,让大家注意她,她的书才好推销。她想的是用手段来推销自己,就像一些明星脱衣服只是策略,而不是目的。目的只有一个知名度和人民币。
  @阿部规秀
09:20:53  这么多人批评尹建莉  是不是因为她的书销量大  所以招人眼红呢?  -----------------------------  照你的逻辑,可以这样推论。很多人批评张悟本,是不是因为他太出名,所以招人眼红呢?张悟本不是神医,是神汉,对于坑蒙拐骗不批评,难道还要赞扬不成?
  回复第16楼,@北国真之春  在这里谴责湖南卫视,为了收视率,把科学当成了大神,一个百科神说节目 ,先是台湾的林博士,弄得长沙红苕比猪肉都贵,牛奶就是给牛喝的,弄得不少家庭不敢再喝牛奶了,后一个张悟本,搞得更神奇了。  --------------------------  湖南卫视就是一个骗子电视台。  
  @马甲好看吗
18:13:03  回复第16楼,@北国真之春  在这里谴责湖南卫视,为了收视率,把科学当成了大神,一个百科神说节目 ,先是台湾的林博士,弄得长沙红苕比猪肉都贵,牛奶就是给牛喝的,弄得不少家庭不敢再喝牛奶了,后一个张悟本,搞得更神奇了。  --------------------------  湖南卫视就是一个骗子电视台。  ......  -----------------------------  +10086
  @阿部规秀
15:45:52  我们办公室的三八们就喜欢捧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有“好妈妈胜过好医生”  现在看这作者这么狂的口气  想必写的也就是那些吸引眼球的东西而已  -----------------------------  是啊,这个作者无知狂妄,有了点点成绩,尾巴就翘到天上,还拒不认错,恶毒揣测自闭症家庭,素质差极了,看她的书能培养出什么有素质的孩子?  她能在这个社会上混到一点名利,关键是会装逼。所以,看她的书培养出装逼的孩子应该没问题。
  孤独的成长  /documentary/society/e1a23-fef6-447f-85f9-8aae3bccb1d0.shtml
  有些人不承认ADHD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医学症状,但是事实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ADHD,也就是大陆所说的“多动症”,列为正式的医学名词。本人强烈反对“多动症”这种不合适的译名,这个名称会造成很多误解,正确译名应该是“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症”。  所谓“多动症是不被权威认可”这样的说法,已经误导了很多人。但是很少有人去了解,这种说法里所谓的“权威”是哪些人?有多少人?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担当“权威”这个名称?  就国内来说,这个说法比较出名的来源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她在书的最后一章称“多动症是个谎言”。实际上,她只有一个实例来作为直接的论据。在这个实例中,一个被诊断为重度多动症的孩子,经过她对孩子整个家庭四个月的教育指导,实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很怀疑这个例子只是出于一个被误诊的孩子。在对多动症诊断要求中,特别要求排除很多干扰性因素,其中就包括由于家庭暴力造成的心理异常。但是这个孩子的就诊过程并没有提到过家庭暴力问题,这已经是误诊的成因;其次就是他服药三个月都没有任何效果,这实际说明孩子不是生理方面的问题,很有可能是被误诊了。拿一个可能被误诊的病例来说明某种疾病不存在,无论怎么看,都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  当然,她还提出了不少间接的、转自他人的论点,来说明多动症是不存在的。不过在这些单方面的阐述中,我了解到作者在对ADHD的常识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加强了解的地方。比如说:  作者指出多动症的诊断是轻率和简陋的,尤其是主要的诊断工具行为量表:“量表似乎是一种客观诊断手段,它最能让人相信医生诊断的准确性。真是这样吗?下面三个量表是被国内多家医院及中国儿童健康网、儿童博客网和中华育儿网等相关医疗网站采用的。……几乎所有儿童的正常行为都成了“临床表现”!按这几个量表来判定,“多动症儿童”岂止是上面提到的患病比例,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得成为“患儿”吧……”  实际上,她所列举的三个量表(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都不是ADHD诊断中常常使用的正规量表。美国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确实是ADHD诊断中常用的量表之一,但是该表按照需要的不同,有几十个到百多个问题,从来都不会用什么只有九个问题的“简化表”;所谓的“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更是个莫名其妙的机构,除了网上能找到它的名字,没人说得出它在中国多动症医学方面有什么官方地位,这种机构的量表会成为多动症诊断的主要工具?美国精神病协会倒是真的有发布过ADHD的诊断表,名称是DSM-IV临床诊断标准,这也是目前最推荐使用的量表之一。但是,该表的内容和作者列举的内容迥然不同。  这三个莫名其妙的多动症诊断表非常不准确,但是确实在网上满天飞——看看发布它们的源头都是些什么机构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以讹传讹之下,居然被人当成多动症诊断的主要工具,确实让人啼笑皆非。引用它们作为多动症诊断方法不可靠的证据,更让人哭笑不得。几乎每一个真的到医院就诊的ADHD儿童家长都会告诉作者,他们填的量表不但内容和作者提到的三个表完全不同,而且里面的问题之广泛、选择之多足以让他们写完后手都酸了。  作者还强调,用来治疗ADHD儿童的中枢兴奋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连续服用中枢神经类药物两年的小孩,比对照组儿童平均身高低1.5厘米,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材矮小。怎么没人告诉作者NBA的球星科曼是吃这个长大的?看着他的身高,你能联想到“矮小”吗?实际是这类药物会造成孩子胃口不佳。如果发育期营养跟不上,当然会比其他孩子矮小些,但这个问题只要家长在饮食上多花点心思就能解决。  作者又提到:美国心理健康国家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神经学研究显示,不服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药品的儿童右脑大脑皮层在7岁半的时候达到最大厚度,而用药儿童达到右脑大脑皮层最大厚度的时间比非用药儿童晚3年。也就是说,服用哌醋甲酯类药品,影响了儿童的智力发育。实际上,该研究的对照组是不恰当的,没有在ADHD孩子中选择服药组和非服药组对照,而是选择正常儿童和服药的ADHD儿童对照。最近我国有研究人员发现,ADHD儿童普遍比正常儿童发育迟缓,大脑头盖骨达到正常儿童的厚度要晚3年。这说明,3年的发育迟缓差距,只和ADHD症状有关,而和有没有服药无关。  作者还称“日,搜狐新闻网转引《法制晚报》消息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通告,在年间使用治疗ADHD药品的病人中发现25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同时,一份FDA报告显示,治疗ADHD药品还使用药者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危险几率上升了千分之一,比如用药患者会出现听觉幻觉、无端怀疑、狂躁不安等精神病问题。FDA建议,利他林应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警告,提醒人们这类药品可能会增加用药者死亡以及身体和精神伤害的风险。”  实际上,该通告是2006年发布的。FDA的通告中说明,死亡的人,包括那19名儿童,主要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部分是未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  治疗ADHD的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有加重作用,这是该药物正常的药理现象,说明书上早就有说明和警告。但是出于对患者负责的思想,FDA还是要求在警告中加上了以下字样:  已见有结构性心脏异常或其他严重心脏病的儿童和青少年使用中枢兴奋药治疗ADHD 发生猝死的报道。
  中枢兴奋药可引起平均血压和平均心率中度升高,在个别患者中出现大幅度升高。  在考虑给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使用中枢兴奋类药品前应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大家可以自己对比一下作者的文字和FDA的文字在实质内容上区别有多大。  最后,我还要提醒一下大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简介是这么写的:尹建莉,是一位教育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她真的是一个好妈妈,也应该是一个好老师,但是,是不是一个有资格谈论医学问题、并推翻一种疾病的存在的人呢?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  出处:/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92993&ordertype=1&page=3  这是一位多动症在2009年对尹建莉写的认真、专业的批评,但是直到现在,尹建莉还在向多动症患者推销她的书  让我们来看看,爱心、无私掩盖下的尹建莉,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病人的质疑!!!!!  --------------------------------------------------------
  转发:ModuliSpace的微薄  
  /documentary/society/e1a23-fef6-447f-85f9-8aae3bccb1d0.shtml  凤凰卫视视频,社会能见度 孤独的成长
  @tumitumi-18 01:21:00  转发:ModuliSpace的微薄    -----------------------------  有思想的文章,能看穿伪装下的真实
  早在2009年就有人对尹建莉关于多动症的质疑之声:  http://hetao83./entry/
    这是在《新语丝》网站收录的,多动症(ADHD)支持者反对尹建莉的文章。
  壹基金:早期干预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壹基金儿童发展部:#壹基金蓝色行动# 徐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主任医师。她认为,自闭症能从临床诊断走进实验室,对自闭症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目前的治疗虽无药,尚可医。最有效方法:尽早筛查、尽早诊断、尽早康复训练(尽量在两岁之前),不要被动等患儿而要主动去发现#2012年自闭症遗传与流行病研讨会#   转发(38) | 评论(9) 4月17日12:03 来自FaWave   转发(27)| 收藏| 评论(9) 4月17日13:01 来自新浪微博
  见利忘义尹建莉
  @耐耐心心
20:50:24  见利忘义尹建莉  -----------------------------  她是为销量故意这么做,或是大嘴巴无意这么做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明确:  不懂装懂为病人提建议,开药方,就是不义!
  把这个也顶起来!
  @刘若英老公  10:20:17  支持楼主!  -----------------------------  -----------------------------  +3
  @tumitumi-19 12:06:55  把这个也顶起来!   -----------------------------  这个可以不用顶,时间有限,那边顶起来就好  我会贴出一些有点用的图片什么的  如果觉得有用帮忙转贴过那边就好
    ------------------------  原文地址:http://hetao83./entry/  早在2009年就有人对尹建莉关于她的“两片药”治多动症的质疑之声:  ------------------------
    ------------------------  原文地址:http://hetao83./entry/  早在2009年就有人对尹建莉关于她的“两片药”治多动症的质疑之声:  ------------------------
    -------------------------------------  王旭明:北京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到京郊农村插队两年;之后考上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丰台第七中学从教7年;1991年进入《中国教育报》当记者;1998年从报社总编室主任的位置出来,任职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2003年4月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日,任语文出版社社长。  该文是王旭明针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评价。  也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尹作出“张悟本”似的判断。当然,我这小吊丝是不能和王老师相提并论的。  ---------------------------------------
  王这篇文章我也看过
  其实在中国 教育才应该是根本。科学和民主才是立国之道。  而现在的教育都是教些什么东西。
  尹见利的营销之术,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说是不懂自闭症却乱开药方,趁机推销其书;抓住社会负面现象,大谈特谈教育,指责家长教育适当,忽悠不知如何做妈妈的粉丝,趁机推销其书。其实,真真看过幼儿教育学、儿童发展等书的人,就可发现她的书不过是夸大父母失责的小儿科,登不得大雅之堂,如果让儿子、女儿看了,只能增加对父母的仇视。就以尹这次拿自闭症说事开始,先是恶毒的讽刺、侮辱自闭症家长“风光”,开出药方,推销其书;然后又以无知者无畏向自闭症家长道歉,道歉过程中又恶语中伤残疾人想享受“高高在上”地位,继续推销其书;口中说不再说自闭症,却不断发出恶毒之语,刺激自闭症家长跟进,同时抓住社会热点,大谈特谈,及时推销其书,请看链接、请看多少页等。见利忘义、道德沦丧,中国家长的悲剧,中国教育的悲剧。
  记得最初在网上看到尹女士那篇著名的清明和自闭症日话题的微博时,当时特意留言评论:“看到很多评论,我想不客观的微博还是删了最好,不会误导大家,同时也可避免很多纷争”。只可惜小小的我的建议没有任何回应,不久还看到了关于家长因为强势导致离婚,孩子得了自闭症反而换来很多赞助和荣誉,以至于活的很风光的微博。这让我不得不再次关注事态的发展,因为这个描述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对自闭症家长们的一种伤害!为了消除不明真相的人对自闭症群体的误解,我试着告诉大家真相,结果很快就被“光荣”的拉黑了!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是我们不肯放过尹女士,整个事件到最后已经和她个人无关。很多家长们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依然给大家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和给予很多科普的链接,只是希望换来多一点的理解,可以让孩子们以后有个更包容和接纳的环境。因为尹女士也算是公众人物,她写的书大部分的读者是妈妈们。而妈妈们如果对自闭症有着错误的认识的话,必将影响她们的孩子对这个群体的认识。而星儿们是和她们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世界里,所以感谢那些志愿者和家长们,没有放弃,虽然势单力薄,但依然努力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换取星儿们未来一个公正而有爱的世界!
  神奇的中国,神奇的人群就是神奇的土壤。取象比类式思维不除,骗子就不会绝迹。一个张悟本倒下去,一万个张悟本站起来。  天津电视台和广播里天天卖特效药。
  中国环境土壤就适合出这种妄人和骗子。可叹蒙昧群众还顶礼膜拜,容不得半点质疑。
  天涯这边准备做一系列关于自闭症的活动,
科普自闭症的知识。  天涯的工作人员联系我,希望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把这个专题做的更有深度。  我建了一个QQ群
对此专题敢兴趣的家长或热心人士可以加群参与讨论。
  @pupperts
07:41:31  中国环境土壤就适合出这种妄人和骗子。可叹蒙昧群众还顶礼膜拜,容不得半点质疑。   -----------------------------  顶礼膜拜,这个词并不夸张。看看尹今天的微博:  ------------------------------  
  分享莲灿的博文:关于“孤独症这件事”,我为什么反对尹建莉 推荐给@头条博客 http://t.cn/zOOYQLA  关于孤独症的事过去了好几天,一直懒得写点什么,早上接到我一个多年未见面的好友电话,聊了一会儿,她突然问了一句我始料未及的话:   “咱们孩子没事吧?”  “你是说——哦,我女儿挺好啊!既健康又聪明,活泼开朗,还满脑袋的开放性思想……”  朋友听了,长长吁了一口气,继而笑道:“那你没事掺和孤独症干什么,这也不像你的风格啊?可吓坏了我!”  朋友尽管如释重负,挂了电话后,我还是感知到了她依然是略存疑虑之心的,跟朋友解释吧,却也一言难以说得明白,所以我还是决定写点东西,哪怕聊作记录而已。  且看下面两幅截图:
  这是引发此次孤独症讨论的“肇事微博”,犹记得,当时看到我所尊敬的教育专家发出这样的言论,吃了一惊,尽管之前她对于抑郁症也有过类似的评论,但孤独症与抑郁症显而易见是大有不同的。  据我所知:对于教养不当引起孤独症这一“冰箱妈妈”理论,上世纪40-60年代曾经被广泛认可,造成了很多母亲不堪压力而被离婚,甚至自杀。直到Rimland发表了《婴儿孤独症》一书,指出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很早出现,对患儿及家长的精神分析治疗往往无效,单卵双生发病率远高于双卵双生等现象,至此,人们才认识到孤独症成因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推测,意识到以后天的父母教养及家庭因素来解释孤独症的成因过于武断。后来又有研究,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流行病学调查也确认,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3%,远高于一般群体,存在家族聚集现象……也许因为诸多这样广泛的研究,直到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为:孤独症与父母后天教养无关。  对于尹老师发出微博的第一条,我以为她许是对孤独症具体症状欠缺了解。对于第二条,间接指向孤独症圈子里某位著名女士,这引来了很大愤慨。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女士的儿子是重度自闭症患者,她将儿子培养到现在的状态,给了很多星儿家长以极大的鼓励,将她视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似乎也不为过火。这样一条微博,尹老师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和认知,但在孤独症群体里,他们有理由认为这条微博不仅披露了个人隐私,而且对他们群体也进行了间接诋毁,所以招来了星儿家长们的群体抵制。  一直认为尹老师发出此种论调,背后一定有她更为广博的学术认知作为基础,她的书我读过,她的微博一直在关注,通过她的很多观点甚至可以看出,她的教育理论受蒙台梭利影响很大。  蒙台梭利早期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她对智障儿童教育的理念,最早接受的是法国医师伊塔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这里有必要介绍下伊塔,他是法国一名医师,在看到一名与世隔离的野男孩的新闻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想要研究他的智力是多少,可否被教化?因此当野男孩被送到巴黎时,伊塔和一位精神科权威医师皮尔共同参与了调查。野男孩的感官功能退化的厉害,几乎连香水味和恶臭味都无法分辨,皮尔医师归纳出一个结论:这个野男孩是无法根治的白痴!  但伊塔却非常反对皮尔的说法,他认为野男孩的低能是未融入社会所致,有可能教化提高。  为了证明此观点,伊塔对男孩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教育,分别改善了他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功能。五年之后,野男孩已经蜕变为仪容整洁,有感情,甚至能看懂几个字,并大致了解人们对话,也能用纸条沟通的人。不过,可惜的是他会说的话很少,含混的声音也无法与人沟通,伊塔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最终放弃了继续教育他的想法,之后由政府基金支持,野男孩同管家葛林夫人同住,四十岁去世。(虽然故事以此结束,但这显然不影响伊塔实验的成功性。)  伊塔以此写成了一份实验报告《丛林之子》,这在后来成为了蒙台梭利的教育蓝本。  基于对伊塔和伊塔的跟随者赛根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以及自己对智障儿童的教育经验,蒙台梭利在都灵的一次大会上,公开提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这一论断。  而此后蒙台梭利潜心学习,将教育从智障儿童推及到普通儿童,不仅对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和冯特的实验心理学观点有所学习,同时还对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等自由主义的教育思想有所吸收。  直觉主义?看过尹老师长文的都对尹老师的“直觉”提出了很大的批评。我不知道尹老师是否承袭直觉主义哲学,但我先讲讲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在柏格森看来,“实证科学的职能就是分析,就是运用符号进行研究。因此,即使自然科学中最具体的科学,即关于生命的科学,也只能限于研究生物的可见的形式,即他们的器官和解剖学上的要素,在这些形式之间进行比较,把复杂的形式归结为简单的形式……它们永远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并且他还说:理智的特征就在于它天生地不能理解生命。他认为,只有直觉才是把握或认识宇宙的本质即生命或绝对真理的惟一工具。显见,直觉主义与实证科学是有很多相悖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反科学的。  相信了解蒙台梭利到了这里,也就多少能看到对蒙台梭利非常信任的尹老师对于抑郁症、多动症、孤独症的微博发言语出何来了?也不难理解其认为“科学鸦片”的认知来源、以及反对你们大量提供孤独症数字资料的初衷了。  我个人认为,笃信任何有争议的理论,其实都无可厚非,毕竟真理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所以,在这一点上,希望很多人能给予尹老师以理解。  接下来我们看尹老师关于孤独症的万字长文。我是基于以上对尹老师的理解看了长文,但是看完我却无法认同,且陷入个人对其的恼怒之中。  第一,从尹老师的直觉论来说,我觉得也许秉承的哲学思想不同,拿直觉说事未尝不可。但接下来的数字论证,却让人实在难以苟同。  比如尹老师举的某位四处演讲的教育学者的例子,我也从直觉说,我知道是谁,而且我们认识,只不过尹老师的文中是“她”,而我认识的是“他”!我想说的是,一天三场演讲也是可能的,尹老师的简单数字推论完全忽视了数字背后事物的多面性。所以说,数字分析不能以个人眼见为证,还有眼不见却存在着的很多隐数字。比如,幼儿园见不到自闭儿是因为他们入学困难,此种种,很多人已经举例了,不多说。  第二,尹老师举了津巴多监狱实验的例子,以此来例证贴标签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我想说,这个类比套用不太得当。首先,津巴多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监狱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以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其次,结论是显然的,津巴多后来写了《路西法效应》,阐释了平凡的好人堕落为恶魔的七个社会化过程:1、无意间迈出第一步;2、对他人去个性化;3、对自己去个性化;4、推卸个人责任;5、盲目服从权威;6、不加鉴别地服从群体规范;7、袖手旁观,漠不关心,对恶性消极容忍;再次,应该注意到,这些病态行为被诱发,背后却是各种特质,包括角色、规则、规范、人物及地点的匿名性、去人性化的过程、服从命令的压力及群体认同等许许多多特质的综合作用,才构成了在这行为脉络中运作的情境力量,而不仅仅是贴了标签那么简单!  所以我认为,要类比,也要纵观孤独症的治疗方法,去类比七个社会化过程,而不是笼统的简而单之的贴标签论。尽管我看过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学》,他提过贴标签的负面意义,但我不觉得这与孤独症这么一个重大疾病有甚大的借鉴意义。  第三:蒙台梭利的局限性显而易见!而她的局限性,在尹老师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在儿童发展观上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辩证统一的观点没有阐明,虽然她也注意到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只把它们放在从属于遗传的地位,因而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而我个人更认为,这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中“白板论”一说在其背后起作用。其实尹老师的很多观点,已经佐证了这一点,比如“璞玉”说,比如“种地”说。  我们现在来看“白板论”,洛克的“白板论”将人的心灵看作一块白板,这块白板消极地等待着环境之手的涂抹与描绘,也就是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即现在,我们常听到很多心理学教育学学者们提及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给予了他们什么样的童年,也就为他们后来人格的形成绘制了基本底色。  这种“白板论”是相对于笛卡儿的“天赋论”提出的,很快针对“白板论”,莱布尼茨又提出了 “大理石花纹说”,他用一块有花纹的大理石而不是一块空白的板比喻成人的心灵,他说人的心灵的初始状态既不像洛克所说的那样是一块完全一色的大理石或空白的板,也不象笛卡儿所说的那样,一开始就有些清楚明晰的观念或原则,而是颇像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基于“天赋论”到“白板论”再到“大理石花纹说”,先天后天的争论一直存在不休。  其中进化心理学搜集了数以百计的人类普遍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影响着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并且表明许多心理特征(例如我们喜欢吃油腻的食品,关注社会地位和拥有大胆的性关系)实际上更适应早期环境中进化的需要,而不是当前环境中的实际需要;发展心理学表明婴儿对物体、意向、数字、面孔、工具和语言具有一种潜在的把握;行为基因学表明,禀赋在人的早期生活中便已出现,而且一生当中也相当稳定,一种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他们的基因不同,在某种情况下,特定的基因与认知、语言和个性密切相关;神经科学表明基因组含有丰富的生长因素、轴突引导分子和细胞粘连分子,它们在人类成长过程中帮助大脑形成各种结构,它也含有使学习成为可能的可塑性机制。  这些发现不但表明大脑内部与生俱来的组织不容忽视,而且还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先天和后天这对概念。  当然,先天和后天并不是二者择其一的关系。  许多育儿方面的科学研究一致表明:在父母与子女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打孩子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就容易有暴力倾向;有威信的父母(既不娇惯孩子,也不过分苛刻),孩子品行端正;和孩子常勾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语言能力较强。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父母的言行决定孩子的言行。  但是他们却很少考虑:为什么机械工程师中女性人数不足50%,这种同一职业中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可以完全归结为偏见和潜在的障碍。还有一种难以明说的可能性,即一般的女性不像男性那样愿意从事与人无关的职业!  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这之间几乎没有人提及,更不要说验证,父母教养与子女行为形成之间的关系,其中多少与先天的基因有关联?  第四:谈到基因。尹老师也谈到了基因,对于基因尹老师的认知显然停留在达尔文时代,很多人已经提出了尹老师对基因的研究有误,其中星儿家长“秋语秋歌秋爸爸”是国内著名大学基因研究方向的博士,我想他对于基因的认知肯定比尹老师要深刻很多。  我个认为,孤独症患儿里男孩高出女孩的比率达4倍之多,实际上已经不是白板论能概括了,显然基因论更能解除我心里的疑问。  事实上,行为遗传学家利用对双胞胎和养子女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基因相同)如果被分开抚养,还是非常相似;普通的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只有一半相同的变异基因)更为相似;生物学意义上的同胞兄弟姐妹比收养的兄弟姐妹更加相似。  这个发现在许多国家,大量证实这样研究结果的例子反复出现。所以,至此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既受到基因的影响,又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上一辈人,兄弟姐妹往往很多,排除虐待忽视等极端的例子,同一文化内相同家庭里长大,他们在智力品性和个性上,是有极大分别的,所谓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就是这样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我自己相信,一个家庭内部教育孩子的不同只是孩子之间不同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有机体的成长必定使用了复杂的反馈循环,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模板,即使随机事件能够改变成长的轨迹,但轨迹是被限制在族类功能模式的范围里的。”  第五:尹老师对孤独症给出了“毛孩”这样一个直觉概率,这与目前美国发布的大约1/100的比率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缺口,其实基本上否定了孤独症!  姑且不说这个否定直接否定了全世界数多年来多少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神经学家、病理学家等等研究,先说说这个否定的正确性有多少?也许在尹老师哪里是百分之百,但在我看来,只是百分之五十的对赌而已。这其实都不要紧,但要紧的是抛出有颠覆性的理论,再未得到论证以及实践检验之前,可否将之作为正确理论面向公众发布?更可怕的是,发布后还给出了结论性指导,比如怎样诊断“孤独症”,怎样预防“孤独症”,以及看哪一类书!  这样的指导性结论,有前提假设在其中隐含,其中之二就是,孩子是白板一块,父母具有全能的力量,可这前者是真理吗?后者现实吗?  别说是孤独症,就是其他类疾病,如果不采取辨证方法看先天后天,一味强调后天可以改变,认识不到共有基因影响、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等相互关系,不假思索地将一切归为父母的培养,靠后天可以颠覆性地改造很多东西,我个人认为,本身就是极端的。  第六,为什么支持星儿家长们抵制。  这个真不想说太多,这些天很多人看到了这些妈妈们“死咬不放”,认为他们只是为了争个错对胜负!实际上,将心比心就知:如果你有一个星星儿,你一想到在你临死之际,要将孤苦无依的孩子置于误解重重乃至歧视的社会里时,是怎样一种感受?大约只有四个字来表达了吧——死不瞑目!  他们当中有人近乎偏执地一遍遍科普,尽管也许在尹老师看来,这些科普相对于心理学甚至哲学范畴来说,都是可以不屑一顾的“从现象到现象”的分析而已。可他们还在重复,为的什么?为的只是尽可能地抵消尹老师类似于曾经在美国几十年前被否定的“冰箱妈妈”理论带来的消极影响!  他们当中还有人提出恳求,希望尹老师修正博文,尤其是后半部分。他们对漏诊和误诊所能造成的后果之间做了衡量,其中最简单的类比即是:蒙台梭利的育儿理论,实际上就是从智障儿童而来最终普及到普通儿童的,那么,即使误诊了,给予的特殊教育也概能推至普通儿童。所以,他们坚决认为,误诊并不可怕,但漏诊了,对于一个争分夺秒要对抗的疾病来说,后果也许不堪设想!  而在遭到诸多这样的抵制批评后(当然还有很多不当言论),尹老师删除了前面数条微博,且表示了道歉。我本人以为,一切也随着尹老师的坦诚之言,其中的误会,也就渐渐消弭了。但很快尹老师又发了如下微博:  此时,我只想到傲慢与偏见这个词!傲慢与偏见是如何产生的?我相信还是秉持方法论的不同而产生的。  我相信尹老师的悲悯之心,但我不觉得因为悲悯就有权利恶猜他人,毕竟对这么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疑难病症,至今还没有公论。而以尹老师发布的万字言论来看,我认为她掌握到真理的可能性寥寥。掌不掌握真理且不说,就说作为公众人物,发出这样的言论,难道就没有想到过,会很大程度上加深社会对孤独症儿童及家长的偏见?实际上,跟帖中很多认识不清的言论,我们看到,已经造成了对星儿家长们的二次伤害。  在对于公众人物发表言论上,我个人觉得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微博虽是一个自媒体,但是却是个公共平台,对于一个有数百万读者数万粉丝的公众人物,发表看法尤其是论断时,需要慎言。抛出质疑,有理有据,便可接受,但是抛出质疑,理论依据方面却又诸多瑕疵,被众人指出后,却依然给出了指导性建议,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这里有个抑郁症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些东西:  1979年,42岁的内科医师奥谢罗夫因为出现抑郁症状,被送进一家私人医院。他要求药物治疗,但遭到拒绝。医生对他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精神治疗,希望他能退回到童年时最初创伤发生的那一刻。  奥谢罗夫等不及了,他转诊到另一家医院,接受了药物治疗,3个月内,他好转出院,但妻子已离他而去,合伙人也将他逐出诊所。  婚姻事业双双失败的奥谢罗夫将第一家私人医院告上法庭,理由是对方拒绝使用已被证明为有效的药物,耽误了他的治疗。仲裁委员会判决被告赔偿25万美元。双方都提起了上诉,但在最终判决下达前,案件以一个保密的赔偿金额庭外和解。  奥谢罗夫为什么能获得赔偿?出庭作证的一位哈佛精神病学家的证词或许能说明缘由。他说,被告所使用的心理疗法的效果从未经过对照试验验证,药物的疗效则已通过对照试验确定,而对照试验是科学的最终标准。  所以说,对于普罗大众来讲,无论哪个学界的争论都是漫长的,而疾病不等人,到定论哪一天,谁也等不起!既然在当下,他们唯一能选择的只能是经过对孤独症对照实验后确定的方法,那么,请尊重他们的选择。任何的诛心论,无疑都对他们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而任何对孤独症无对照经验的方法论,都有可能造成恶劣的误导!  以上是我对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写出来只是想说明自己基于此看法参与了抵制的原因而已。我不是任何专家,只是一个家庭妇女,言论自然有我自己的狭隘性,专业术语很有可能都有用之不当的地方,欢迎来砸,但切莫作为任何建议来看。  (备注:文中关于基因以及先天后天的很多说法,引用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约翰斯通讲席教授,同时为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斯蒂夫·平克先生的《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  转载完毕
  @tumitumi-21 01:56:16  这里有个抑郁症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些东西:  1979年,42岁的内科医师奥谢罗夫因为出现抑郁症状,被送进一家私人医院。他要求药物治疗,但遭到拒绝。医生对他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精神治疗,希望他能退回到童年时最初创伤发生的那一刻。  奥谢罗夫等不及了,他转诊到另一家医院,接受了药物治疗,3个月内,他好转出院,但妻子已离他而去,合伙人也将他逐出诊所。  婚姻事业双双失败的奥谢罗夫将第一家私人医院告上法庭,理...........  -----------------------------  尹老师直接一句:我又不是医生。我承认我无知。然后继续向读者推荐她的多动症,抑郁症,自闭症的书  -----------------------------
  @tumitumi-21 01:53:27  基于“天赋论”到“白板论”再到“大理石花纹说”,先天后天的争论一直存在不休。  其中进化心理学搜集了数以百计的人类普遍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影响着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并且表明许多心理特征(例如我们喜欢吃油腻的食品,关注社会地位和拥有大胆的性关系)实际上更适应早期环境中进化的需要,而不是当前环境中的实际需要;发展心理学表明婴儿对物体、意向、数字、面孔、工具和语言具有一种潜在的把握;行为基因学表明,禀赋在...........  -----------------------------  越看越觉得那砖家是个渣
  /techforum/content/838/1/28666.shtml  自闭症家长秋爸爸的访谈
  尹建莉应该道歉
  这个天涯贴没来顶过,lz 辛苦啦
  有关自闭症孩子的10件事
  1.他首先是个孩子;
  2.他的感觉系统是失调的;  3.他的“不肯”和他的“不能”是不一样的;  4.他通过字面意思理解语言;  5.他的词汇有限;  6.他非常需要视觉导向;  7.他需要关注他能做到的事;  8.他需要帮忙进行社会交往;  9.他需要帮忙找到情绪失控的原因;  10.他需要无条件的爱。
  这教母,那教主的,无非是些tok秀罢了,能蒙人一时
  @耐耐心心
19:14:57  尹见利的营销之术,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说是不懂自闭症却乱开药方,趁机推销其书;抓住社会负面现象,大谈特谈教育,指责家长教育适当,忽悠不知如何做妈妈的粉丝,趁机推销其书。其实,真真看过幼儿教育学、儿童发展等书的人,就可发现她的书不过是夸大父母失责的小儿科,登不得大雅之堂,如果让儿子、女儿看了,只能增加对父母的仇视。就以尹这次拿自闭症说事开始,先是恶毒的讽刺、侮辱自闭症家长“风光”,开出药方,推销其......  -----------------------------  说的太好了,击中尹见利的要害。
  转载!!!  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对生命做所有事情  文/郑晶心  尹建莉随着她书的超级畅销,已经超级膨胀了,像一只饱涨的气球高高、  高高地悬浮在上,用低垂的目光注视着下面的芸芸众生,不时对那些诚心请教  的家长们叹息,说不尽的怒其不争:你理解我在说什么了吧/唉,你当初是怎  么选的,选这么个人!  因为一本书的成功,尹老师就把自己的教育观点视为至高无上的宝典,成  了可以应用于生活所有方面的最高法则。可是,生命是自然的,无论是何种形  式的生命,它都是自然的产物,教育只是后天人类为了生存的便利创造出来的  一种手段。教育可以完善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在社会更好生存的种种法则,但教  育绝对不能够对生命做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所谓正常的生命,还是所谓自闭症  的生命,它们都是自然想要带给人类的某种讯息。尹老师承认自己没有专门了  解自闭症,掌握知识不多,但仅凭自己“强烈的直觉”和简单几条的判断方法  就可以断定自闭症是由于后天教养不当造成的,简直是高傲之极。男生可以踢  足球,女生也可以踢足球,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教育做到的,但从天性上来  讲,男生比女生更适于踢球吧?教育可以让人在某一领域做到专业,做成专家  ,但教育不一定能够让他成为大师。成为大师,是需要某些天性的东西在里面  的。有了天性的东西,或者就说是天赋吧,加上教育,成为大师的机率才高。  一定也有诊断失误的案例,这是一定存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从来没有  告诉我们凡事非黑即白,凡事绝对的,尹老师这么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怎么  可以犯以偏概全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人真的是很容易膨胀的,尤其是当她取得某个领域的成功时。因为自己一  本关于教育的书的超级畅销,尹老师就相信教育是万能的。其实,在咱们中国  ,尹老师的书也只是讲了她如何成功养育了一个女儿的事。如果她再养一个儿  子,或者再养另一个女儿,她这本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未必就适用了。国外很多  育儿书的作者都是养了三个四个五个的,所以他们的书都观点平实、朴素,没  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尹建莉在向读者推荐教育书目时,是把自己的书放在第一位置来推荐的,  这一点我信她并非为了金钱,而只是出于她迷信自己的结果。我是读过她的书  的,并且还写过书评,然而,就我看来,她的书并非可以放到她所推荐书目第  一的位置。我觉得,她的书之所以可以成为超级畅销书,只是因为她搭了中国  应试教育体制的车。是的,就是这样,尹建莉的书之所以会超级畅销,其实讲  的就是“如何巧妙应对应试教育,取得成功”的故事。尹老师是推崇中国传统  文化的那么我相信她一定了解太极,她这一本书满篇满目写的都是如何与应试  教育打太极的方法。中国的家长们太可怜了,在应试教育的“鸭梨山大”下,  在无法出逃的困境下,只好寻求与应试教育巧妙周旋的种种方法,既可以让孩  子完成应试教育,又可以让孩子不那么痛苦。尹建莉的书恰恰迎合了这一点,  所以她的书一下子火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妈妈只是一个会打太极的  妈妈呵。然而,在中国当前如铁板一块的僵化教育体制之下,有一个会打太极  的好妈妈确实会令孩子减轻痛苦许多啊。所以,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依然会火,依然会拥有超级多粉丝。但是,她的第二本书出来,情况如何就  不好说了。甚至,我自己还会不会去买,都不能确定了。或许还会去买,但一  定是抱着一种实在没办法的好奇之心;也或者,看一看目录也就算了,连好奇  心都没有了。因为至少,她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心态还是真诚的,想与家长们  分享她的教育心得,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女儿的母亲;而第二本书,她已经是  一个专家了,并且开始迷信教育万能的专家了。这个时候,这本书会呈现什么  样的面目,真的是不好说了。  没想到自己一下子会写这么长,看微博上争来争去,只是想对尹建莉说:  尹老师,莫忘初心呵,你当初是为了什么写第一本书的,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去  写作的,永远不要忘了它,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拥有一颗母亲的心;还有,生命  是辽阔的,自然是深沉的,永远不要忘了我们需要对它们葆持永远的敬畏。
  好贴,绝对要支持下!!~~
  感谢尹建莉的书,帮了我和亲戚的大忙,很多所谓病,其实就是家长教育有问题
  @阿部规秀
15:45:52  我们办公室的三八们就喜欢捧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有“好妈妈胜过好医生”  现在看这作者这么狂的口气  想必写的也就是那些吸引眼球的东西而已  -----------------------------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很冷静的看了作者的书,发现她并没有否定自闭症的存在。她只是说没有那么高的机率而已,楼主大可不必那么激动。
  @阿部规秀
15:45:52  我们办公室的三八们就喜欢捧着“好妈妈胜过好
”,还有“好妈妈胜过好医生”  现在看这作者这么狂的口气  想必写的也就是那些吸引眼球的东西而已  -----------------------------  @私爱-04 17:13:13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很冷静的看了作者的书,发现她并没有否定自闭症的存在。她只是说没有那么高的机率而已,楼主大可不必那么激动。  -----------------------------  我想尹老师也只是质疑夸大了那些疾病的患病率吧,社会把很多 没有那种病的小孩 也划定为患者了,她觉得这样对这些小孩的成长是不好的。  各方争鸣吧,其实这方面并不是真正吸引读者阅读购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的原因,前面她教育女儿的心得体会才是真正吸引大家的原因。  就算尹老师对于孤独症自闭症等的言论是有误的,楼上那么多人也没必要一棒子打死,她的很多教育理念和方法确实有效,这是最重要的。
  楼上说的真好,我不知道那些批判尹建莉的人有没有认真看过她的书,如果不了解就随便去批评,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自信啊?作者只是告诉我们妈妈的重要性,不要总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另外告诉我们如何做个好妈妈,并且告诉我们很多自闭症患者其实是误断,为什么不肯反思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而要去听一个医生的各种判断标准?一本38元钱的书可以让我们学到那么多,很多人不愿意去看这些,非要去花更多钱去报各种班,唉。  
  @tumitumi2012 84楼
01:20  @耐耐心心
19:14:57  尹见利的营销之术,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说是不懂自闭症却乱开药方,趁机推销其书;抓住社会负面现象,大谈特谈教育,指责家长教育适当,忽悠不知如何做妈妈的粉丝,趁机推销其书。其实,真真看过幼儿教育学、儿童发展等书的人,就可发现她的书不过是夸大父母失责的小儿科,登不得大雅之堂,如果让儿子、女儿看了,只能增加对父母的仇视。就以尹这次拿自闭症说事开始,先是恶毒的讽刺、侮辱自闭症家长“风光”,开出药方,推销其......  -------------……  -----------------------------  为什么很多人不肯承认自己教育的失误呢?凡事有果必有因,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是不是和家长教育有关呢?尹建莉只是这样友善的提醒大家。当然不排除先天性因素,但是先天的毕竟是极少数的。真心建议大家仔细阅读她的书,不要妄加评论。  
  @tumitumi2012
01:20  @耐耐心心
19:14:57  尹见利的营销之术,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说是不懂自闭症却乱开药方,趁机推销其书;抓住社会负面现象,大谈特谈教育,指责家长教育适当,忽悠不知如何做妈妈的粉丝,趁机推销其书。其实,真真看过幼儿教育学、儿童发展等书的人,就可发现她的书不过是夸大父母失责的小儿科,登不得大雅之堂,如果让儿子、女儿看了,只能增加对父母的仇视。就以尹这次拿自闭症说事开始,先是恶毒的讽刺、侮辱自闭症家长“风光”,开出药方,推销其......  -------------……  -----------------------------  @vicky-07 10:47:02  为什么很多人不肯承认自己教育的失误呢?凡事有果必有因,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是不是和家长教育有关呢?尹建莉只是这样友善的提醒大家。当然不排除先天性因素,但是先天的毕竟是极少数的。真心建议大家仔细阅读她的书,不要妄加评论。  -----------------------------  为什么您不肯承认您对''自闭症''这个医学名词知之甚少呢?凡事有果必有因,您这样没有任何证据的随意推测(别人存在教育失误还不肯承认)是不是跟你对尹建莉的盲目崇拜有关呢?  我也是友善的提醒你,''自闭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发育障碍,是生理障碍而非心理疾病。也就是说,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严重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但绝无可能培养出''自闭症''。真心仔细的读完此贴的每一个楼层,或者在百度维基百科查询一下''自闭症''的定义,就再也不会说出''先天的毕竟是极少数''这样贻笑大方的话了。
  @石灰墙壁
06:01:18.0  为什么您不肯承认您对''自闭症''这个医学名词知之甚少呢?凡事有果必有因,您这样没有任何证据的随意推测(别人存在教育失误还不肯承认)是不是跟你对尹建莉的盲目崇拜有关呢?   我也是友善的提醒你,''自闭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发育障碍,是生理障碍而非心理疾病。也就是说,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严重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但绝无可能培养出''自闭症''。真心仔细的读完此贴......  —————————————  你们从整本书就看到了她对“自闭症”的理解?没看到她的教育方法吗?让更多的人能读到她的书,学习她的教育方法=更多的人读她的书,买她的书,她就能赚更多的钱。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更多的人看她的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站在儿童的位置思考问题。  
  就会拿“自闭症”说事,难道你就是百科全书,什么都懂。用脑子去思考问题可好。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管家找不到卸载程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