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联网形式下的混合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互联网+经济形式下的分享经济成败?
如何看待互联网+经济形式下的分享经济成败?
凯旋的号角
现在互联网+经济很火,但是如何评判分享经济的成败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很大,但是并不是常人无法窥探,今天志哥就试着跟大家聊聊评判分享经济的几个角度。为什么要谈这么大的话题呢,这关系到一些创业经商的价值取向问题,如果你的企业你的事业能够有足够大的格局,我相信发展前景是相当广阔的。1、解决贫富两级分化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民生问题,也是国家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风险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就是贫富两级分化。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曾经说过: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因此当我们兴冲冲的冲向未来经济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控和规避风险,所以未来的经济必然还会重点考虑民生问题,未来的企业必定是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2、提高民族凝聚力问题。当中国以第二大经济体出现时,中美的抗衡与冲突就成为必然。如果看到这个根本点上,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周边的问题那么多,也就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机遇与挑战”共存。中国的崛起,不是简简单单超越美国就行的,只有真正让全世界受益,才可能化解潜在的风险,才可能真正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当中国以命运共同体来慢慢撬动周围资源,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中国自身能不能担起这个重担,是个现实的考验。正如经常讲的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分享经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仅仅是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愿景,而是国际形势所迫!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面临不可逃避的挑战,还需要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引领世界。3、有效利用资源,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题。虽然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资源有限也是残酷的事实。以浪费、消耗资源来赢得一时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算是合情合理,但是以巨大代价换来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经济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子孙后代的长远考虑,健康的生态环境就是无价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建立与完善具备普世价值的教育体系,解决文化引领问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有更多的人从繁忙的岗位上解放出来。网络和机器智能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会发挥不可想象的作用。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等等只有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会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的场景。大量的劳动力从工作岗位上解放出来固然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即便社会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健全,国民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好,若是没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引领,社会的稳定就存在巨大隐患。社会不怕闲人多,就怕迷茫的人被蛊惑!未来社会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会越来越残酷,所以共享经济需要建立具备普世价值的教育体系,通过与第三产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结合,来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天谈的话题有点枯燥,但却值得有心人去认真思考。毕竟这是我们创业所要面临的环境,只有看清楚大的格局,才能更好的找准自己的空间,有眼光的人都懂得顺势而为。你说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凯旋的号角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授授以渔
作者最新文章“ 互联网 +”时代的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 
我的图书馆
“ 互联网 +”时代的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 
& & 记者:胡教授,您好!您认为互联网+
时代教学变革,将出现什么样的特征?
胡小勇:谢谢您的好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形态进入混合学习,这是一场范式转变,时间或长或短,但终将来到。从技术促进教学的角度来看,出现了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发展到信息化教学、“+互联网”教学的情况;现在,又有了向“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技术手段更加智能化,教学的生态更加开放,教学结构得到重组,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学习更加泛在化,愈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认为,一方面从变革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教学,与“+互联网
”时代的教学所迥然不同的最关键特征,就它将会“ 颠覆关系、改变结构
、影响数量级”。同时,另一方面,要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学习,也不意味着任何学习都必须是“互联网+”的,我们不能完全排斥其它的传统教学形态。在“互联网+”时代,面对面教学方式,一样也有它独特的用处。这两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学习将迈入混合阶段,线上线下
O2O 相融的混合式学习形态,成为了大势所趋。
& & 记者:您说O2O 的混合学习要成为大趋势
。能不能谈谈具体的观点?
& & 胡小勇:O2O 在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
Offline,通常也叫做“从线上到线下”。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商业。不过现在已经非常广泛,延伸到了更多领域。就教学来说,O2O
是指充分融合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堂的互补互动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混合式教学。通俗地说, 混合学习是一种把“ 刷脸”和“读屏
”相融合了的学习形态。如果只是"face to
face"的“面对面刷脸”,课堂有点儿审美疲劳,资源有限;但如果只是“读屏”,海量级的信息核爆也会让学生变成“屏奴”,陷入信息的数字汪洋无法自拨。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的优点对接一下,会有其妙的答案产生。和面对面教学比,混合学习有几方面的好处。第一,是能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
,这是最显然易见的事情。在混合学习中,学习环境变得弹性化。学生不只是在学校和课堂,在图书馆、家里、地铁上……只要能够连上网的地方,都可以学习。学生可以线上自主学,
主动点播感兴趣的教学资源, 在网络社区参加讨论; 也可以在线下学,
在课堂中研讨,接受面对面的辅导来解决问题。第二,是能够把“向资源学习”与“向人学习”相结合。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主要通过两大类途径,一类是向各种资源自学,一类是向各种人学习。在常态课堂,学生主要是“向人学习”
,但教师的精力和课堂的资源都有限,老师没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网络中的海量资源,有效解决了“向资源学习”的服务瓶颈。第三,是拓展了学习的参与人,让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常规课堂的参与人有限,对应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混合学习通过联通网络,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融入了第四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社群学习”。《地平线报告》
的创始人约翰逊, 他认为“ 混合学习将是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
”。他说,“在基础教育领域里人们谈的是翻转课堂,在大学里谈的是混合学习,但其实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方面都是一样的。任何的课堂类型,无论是在线课堂还是传统课堂,都应该有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
& & 记者:您刚才说混学习融合了线上与线下
。这就是“混合”的最大内涵吗?
胡小勇:我更想说的是,混合学习不只代表着技术概念上的线上线下“O2O” 。今天我们看混合学习,看 Blended
learning,应该把“混合”的内涵看得更加丰富。混合学习,不只是在线和面授的混合,也可以是多种先进技术的混合,可以是高低技术的混合;它可以是各种教学资源,是传统“实体”资源和网络“数字”资源的混合;更可以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混合,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混合,
甚至可以扩大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混合,多维教学目标的混合。就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说,到底谁好?这其实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答案。打个比方,我们同时出远门,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这不代表走了远路的人就会晚到,因为大家的行路技术手段不同,有人可能开车走,有人可能靠两条腿。但是,我们也很难讲开车的人就一定先到,因为路上可能有堵车,可能没导航。所以,一是选好线路,二是在特定路段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用"混搭方式"才能又快又好。有人曾经做过研究,
在那些将单纯的网上学习与单纯的面授教学进行效果比较时,
两者差距并不明显,而在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中实现最佳的协同作用,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认为,看混和学习的核心内涵是要站得高一点,远一点,放宽视野,根据学习的动态需求,将各种学习方式和技术无缝对接,才能发挥"1+1&2"的效果。我更倾向于把混合学习看作是一种形态,它在具体落地时,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
& & 记者:那么,混合学习应该如何落地呢?目
前有没有好的模式和手段?
& & 胡小勇:
今天说的混和学习,无疑是有融入信息技术的。混合学习,有各种表现形式。但是,如果有了两条腿,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学习就能在落地时站稳,走好。这第一条腿是技术途径,第二条腿是教学模式。其实,《地平线报告》,已经给了我们好指引。新媒体联盟的高教版
地平线报告》,预测"混合学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近期趋势,将会日益普及。它同时预测"翻转课堂"和"自带设备(BYOD)"会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广泛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应用。我们再看看
K12 版的《2015 地平线报告》。它同样预测一到两年内, 中小学将更多地采用混合学习,
同时预言"自带设备"也将是被广泛采用的近期技术之一。而对于翻转课堂,K12 版的《2014
地平线报告》就已经预测它要是将要风行的近期学习技术之一了。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就是“自带设备”
。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手提、平板、 手机等等这些数字终端, 带到学习和工作场所。
它满足了学习的泛在化和移动化需求,已经成为移动学习最重要的数字入口。有了
BYOD,信息时代的混合学习才能随时和互联网"加"上。翻转课堂, 叫 Flipped Classroom。 翻转课堂中的
“翻转”,指的教学时序的翻转,
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实现了“课上教师讲,课后学生学”到“课前学生学,教师再根据学情教”的教学时序转变。我个人比较喜欢"翻转课堂"这种译法,它让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教学时序的翻转,而不是误以为颠倒了课堂的物理空间。我的观点是:"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学习是趋势,BYOD是它的最重要技术手段,翻转课堂是
它最 典型的 教学模式 。”
记者:近年来,翻转课堂受到了极大关注,您能具体谈谈它的特征吗?
胡小勇:翻转课堂,课堂翻转。按当下流行的说法,翻转课堂算是一种“互联网+”的课堂新形式。翻转课堂是技术支持下,对传统经典课堂结构的重心前移和流程再造。但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结构,并非今天才有。在"翻转课堂"概念出现之前,已经有许多老师开展过类似的实践,比如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记下疑问;老师收集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突破;以及还有一些诸如基于导学案的课程实践。这些“类翻转”的教学下,都隐含着翻转课堂的结构。不同的是,在传统的“先学后教”模式中,课前自学主要靠的是文本材料,而今天的翻转课堂则采用了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微视频。互联网+时代,老师有了许多帮手:数字终端、云平台、学习分析等新技术,它们能帮助老师更快更好的开展“以学定教”
。我认为,翻转课堂,实际上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结构在信息时代的重生。翻转课堂是混合学习形态网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一种模式。作为混合学习的典范,翻转课堂要根据实际条件动态地寻求最佳“混搭”效果。实际上,翻转课堂包含了多类元素的混合。从技术条件看,翻转课堂可以用云平台、学习分析这些高大上的新技术,也可以用黑板投影这些传统的"老"技术;从学习方式来看,翻转课堂混合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学习、社群学习;从教学资源来看,翻转课堂混合了优质的微课资源和各种传统资源。
& & 记 者:国内对翻转课堂褒贬不一,不乏争议
。您对翻转课堂持何理解?
我认为,翻转课堂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信息时代的翻转课堂从美国而来,而中美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在中小学不能简单地移植翻转课堂结构。世上没有一个万能的“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课堂,也没有一个成功的方法可以套用到所有课堂。翻转概念固然诱人,有效设计、创新应用才是王道。清晰地了解翻转课堂的
特征内涵,是进行翻转课堂的第一步。但只了解翻转结构还远远不够,老师们还要了解实操方法,
同时结合具体的技术条件和教学实际进行不同环节的优化设计,
进行高质量的混搭设计。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技术条件用心去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才能打造成功的“翻转课堂”
。我认为, 在开展翻转课堂时,一是要深入思考它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儿?不能用一种赶时髦和随大流的心态去做翻转课堂, 结果形似神离;
二是要研究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是什么,并如何去创造这些条件?三是既要了解翻转课堂的“基本式”,也要研究各种有效的“变式”
。我们有根据不同的技术条件和学科特点,梳理了几种翻转课型,分别是常规翻、连堂翻、课内翻、单元翻与原始翻转,它们的适用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博客中,具体分享了这些成果和课例,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关注。
者:最后,对一线老师开展翻转课堂,开展混合学习, 您有什么建议吗?
胡小勇:教学形态向混合变化,这倒逼着老师的角色要变化,能力要变化。混和学习放大了课堂的时空。"时空拓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老师对课堂的干预控制更难了。老师要从在课堂上教、
靠个人经验评、 站在讲台前讲, 变为融入到学生中 “导学” 、 借助大数据 “诊学” 、隐于云端后“助学” 。那么,怎样把握有限的
分钟课堂,又怎样指导无限的网络学习?怎么平衡各种学习要素?老师要有更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驾驭混和学习。不管是翻转课堂,
还是其他类型的混合学习,
最终落脚点都要放在确保学习的有效性上。学情多变,实无定法,没有谁可以给出照搬适用一切的"规定指南"。所以,我想与其说老师要学会有效开展"混合学习",不如说老师要学会灵活"适变":一是适需,just
in need,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二是适时,just in time,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三是适量,just in
enough,给学生提供适量的资源;四是要适度,just in
moderation,动态调节不走极端化。学会开展"适变"的学习,让各种要素不只是物理上"混搭"在一起,
而是化学上"融合"在一起,取得最优化的深度学习效果,这才是混和学习的真谛。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互联网+”时代重新思考学习方式
当下的儿童所经历的生活和学习与我们成人已是截然不同了。
&&当下的儿童所经历的生活和学习与我们成人已是截然不同了。对于儿童来说数字技术已经是其生活的一部分,而对成年人来讲,是我们在“使用数字技术”,而且大部分成人存在技术使用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待数字时代的儿童。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其诗歌《昨天的名字》中所写的:“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与开放大学教授克拉夫特(Allna
Craft)在《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中特别指出,数字时代的儿童与青少年具备四个关键特征:多样性、娱乐性、可能性和参与性。也就是说,数字技术为儿童生活带来丰富的多样性,促进儿童不断自主建构,娱乐成为生活的延伸。各种数字设备,为儿童高度的参与性创造了大量机会。数字技术所营造的环境为儿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比如自由的广泛选择、与他人合作、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想法等。当然,克拉夫特的这些研究还不能完全概括数字时代儿童的特点。不过,我们已经能很明确地看到,当下儿童的成长环境以及其个性需求已经和我们当年不一样了,我们不能再用昨天的逻辑来思考、研究今天的问题。
&&比如,关于数字阅读。基于传统纸媒阅读与学习理念的人,大多认为儿童应该拒绝电视和网络。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着数字原住民的教育,普遍认为纸质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但伴随着纸媒与电子媒体成长的数字时代儿童的观点却截然不同,他们完全接纳和喜欢电子阅读,认为电子书“成本低,节省纸张,非常环保,又便于携带”“互动性强,便于随时随地下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改变字体的大小和颜色”,等等。
&&因此,面对数字时代的儿童,我们必须具备理性精神和开放的心态,不能非此即彼,用极端的观点对待他们。我们应该把儿童放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中来认知,把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有效融合,用混合式、融合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儿童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引领数字时代的儿童健康成长。
&&课堂,设计新的学习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融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在线课程学习等学习模式将越来越多地走进校园。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新的学习路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通常要经过“吸收”与“内化”两个关键阶段。传统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吸收知识,课外通过做作业等形式内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实际上,知识内化阶段对学生来说面临的困境很多,需要教师及时指导。鉴于此,我们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吸收”与“内化”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翻转”,即课下“吸收”,课上“内化”。这样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翻转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模式等,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个性化掌控学习。
&&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通过三个阶段设计新的学习路径。第一个阶段“内容设计-开发课程”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的呈现,以确保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基本上能够学懂。第二个阶段“自主学习-问题反馈”追踪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及效果。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要关注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环节。教师设计微习题和学习反馈单,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通过网络在线反馈系统轻松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科学数据,为课堂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第三个阶段“展示交流-拓展深化”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师生共同交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展示,检验课前学习的质量,并在师生多向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和拓展学习内容。
&&在这个新的学习路径中,前两个阶段在课外完成,第三个阶段在课堂完成。需要说明的是,新的学习路径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学习路径,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路径进行必要的补充,针对课程难点、重点和核心知识,基于“微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前置学习。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翻转学习”,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探索新的学习路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质效。
&&课程,与生活深度关联
&&脑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会更容易被理解,知识也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现它的意义。从儿童认知世界的特点看,儿童认知世界是整体的、不分离的,是生活的,是真实世界的,更是经验的。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对这个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在现实生活中去感知体验。因此,学习不应该局限在个人的头脑中,应该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世界去理解、去解决,学习必须与生活连接。构建与生活关联的课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将为课程与生活的深度关联提供更多可能。
&&项目型课程就是连接生活的课程,目前这种课程形态在欧美发达国家运用广泛。项目型课程是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世界的主题,并在精心的学习设计基础之上,师生共同进行较长时期的基于现实生活的开放性探究。也就是按照“主题-探究-表现”来进行统整式的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综合素养。
&&笔者曾有幸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届微软全球创新教育大会”,在与全球300余名教师交流与竞赛中深切地感受到,在欧美发达国家,“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已是学生天然的学习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已是学校基本的课程形态,“用技术支持学习”突破学习困难已是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
&&因此,构建基于现实生活的项目型课程,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置于一种真实的背景中去学习和运用,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师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需要重点关注的课程形态。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发挥技术的什么作用?总结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主要是发挥技术的“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作用,为师生搭建沟通平台和提供支架工具,让技术成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支持学生的学习变革。通过学习社区、视频会议、即时通等工具为师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通过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是推进新技术支持的全科教学运用。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学科中,整体推进以智能终端、无线互联等新技术运用为特征的课程改革,让新技术的应用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构建数字教学文化,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然后是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课程,构建混合学习模型。如,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依据学科课程特点开发在线课程,建立“网络在线学堂”,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的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学习,并通过学习分析,给学生个性化指导。其次我们变革学习媒介,推进数字教材建设,让“动”起来的教材记录学生的学习路径,让学生参与体验式的自主、互动、探究的智慧学习。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想境界是: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人”和“课程”,聚焦人的发展和构建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综合素养的课程体系,数字技术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和课程的构建。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我们变革思维方式,重新思考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内涵,赋予教育新的活力,从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作者简介: 唐晓勇,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
编辑:未闻
扫码变身小作家
惊喜大礼抱回家
未来网为中央新闻网站&如有新闻线索请发至邮箱:
来源:中国网 作者:伦晓璇  08:15
来源:环球网  08:02
来源:环球网  08: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富田  04: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杜洋  04:3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刚  04:30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客服电话:010-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