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治国理政第二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国网民的意识

在互联网上治国理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派别
我的图书馆
在互联网上治国理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派别
作者=乐媛、杨伯淑来源=《二十一世纪》 网络BBS(Bulletin Board System)论坛作为中国大陆网民政治讨论最为集中的公共空间,对社会政治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在网络讨论中出现了诸如“小左”、“右愤”、“五毛”和“网特”等群体身份标签。“小左”、“右愤”顾名思义,不难理解;“五毛”被网友认为是政府雇用的网评员,试图引导网络舆论,据说发一帖能得五毛人民币,故得此贬称;“网特”是网络特务的简称,被网友用来指称受雇于境外反华势力的网络活跃份子,以诋毁中国政府和中国形象为目的,频繁发帖子旨在引导网络舆论。以上各种身份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于政治意识形态角力的敏感度,而网络上出现大量的历史翻案帖子则更让我们无法不去追问:历史上的左右意识形态是否仍然影响甚至主导着目前的网络政治讨论?在新的时代语境里,中国左右意识形态的论争如何反映在网络政治讨论之中?  对互联网政治论坛的深入研究,首先应该了解这些论坛内存在的政治派别。因此,本文以“政治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为切入点,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强国论坛”(简称“强国”)和“猫眼看人”(简称“猫眼”)这两个BBS论坛进行考察,旨在描绘网络BBS论坛政治讨论中派别划分的全貌。  互联网论辩的主要流派  我们选择“强国”和“猫眼”这两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时政BBS论坛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多级抽样的方式对这两个论坛2008年1月的首页主帖和对应的回帖进行数据收集,共获得主帖的有效样本394个,回帖1,243个。并且,我们在以下操作化的基础上由两名编码员对数据进行了编码分析,交互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测试结果也达到了内容分析的基本要求。为了增强我们研究发现的效度,我们在以下的讨论中展示了一些样本中的典型跟帖。  由于左右意识形态往往与特定社会背景下所争论的重大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尝试引入“政治倾向”这一变量来测量网民在针对特定议题争论中所具有的态度倾向。根据文献部分的梳理并结合当前社会语境,我们分别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这四个维度上对数据内容进行议题分类,并增加了目前网络上尤为关注的“大众媒体”、“历史问题的重新评价”和“自然生态环境”共十四个议题(见表3)进行分类编码。由此进一步通过关键词与回帖讨论来共同确认帖子言论的政治倾向。此外,我们还依据网民所受中西范式之影响,通过区分对待“中国”(政府/民族)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态度来进一步划分“激进”和“温和”的维度。由此,我们发现如下五个政治倾向:  激进左:支持强大统一之中国(民族),反对目前中国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强烈批判传统文化,并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表示反感;  温和左:支持强大统一之中国(民族),支持目前中国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崇传统文化,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表示反感;  中间:持中立或无明确态度;  温和右:支持中国政府的合法性,但反对过份强调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立场,主张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提倡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借鉴;  激进右:反对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反对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立场,强烈批判传统文化,并极力推崇效仿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数据分析  (一)左派论坛与右派论坛  我提出假设一:“网络BBS政治讨论中,存在左右意识形态分别占据主流声音的左派论坛与右派论坛。”表1首先展示了在“强国”和“猫眼”上不同政治倾向的分布。  可以看出,在“强国”的主帖中,温和左派占46.5%,激进左派占28.5%,左派言论所占的比例高达75%,是该论坛的主导声音;而在“猫眼”中,激进右派所占比例最高,为30.4%,其次是温和右派,占18.0%,右派言论共占48.4%,成为该论坛的主流声音。且二者政治倾向具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因此就主帖而言,这两个论坛已经形成了左、右派言论相对聚集的情况。  表2则显示了“强国”和“猫眼”回帖中的政治倾向分布。可见,在这两个论坛的回帖互动中,政治倾向的分布与主帖趋于一致。“强国”的左派言论依然占据主流地位,达到52.2%。“猫眼”回帖的主流政治倾向还是偏右,占48.2%,且二者在政治倾向上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主帖和回帖的数据检验都支持了假设一的观点。  (二)网络左、右派论坛的差异  我们的假设二提出:“左派论坛与右派论坛在所关注的议题上具有显著差异。左派论坛更偏好‘民生福利’和‘社会平等’议题,右派论坛更偏好‘自由民主’议题。”为此我们对比分析了“强国”和“猫眼”在内容类型和议题上的差异。在内容类型的比较中,尽管这两个论坛具有显著差异,但由于二者同作为时政论坛的定位仍具有共同特点,如在“政治”和“社会”类的话题中都表现出高度关注,因此我们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主帖议题分布的比较上。  可以看出,“国家政策与政府效能评价”是左、右派论坛共同关心的议题,分别占31.5%和20.6%,位列第1。不同的是,“强国”对于“民生福利”(11.0%)与“社会平等与贫富差距”(10.0%)较为关注,分列2、3位。而在“猫眼”中,除去包含非公共议题的“其它”(13.4%),则更关注“历史问题”(10.8%)和“民族国家与对外关系”(9.3%),分别位列3、4位。此外,我们还发现“猫眼”较为关注的“自由民主”(7.2%)和“个人自由”(4.6%)却被“强国”置于末位(第12和15位)。而在“强国”中较为关注的“毛泽东及其思想和政策”(5.5%)和“改革与市场经济”(8.5%)则被“猫眼”置于末位(第12和15位)。总体而言,这两个论坛对这十四个公共议题的讨论都很集中,并且,它们在公共议题的偏好上具有显著差异(p<.001),数据结果支持了假设二的观点。  互联网左、右之争的讨论  (一)网络政治派别的分化  我们的假设一得到支持,对于理解目前中国网络公共空间中观点的互动与分化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网络公共空间能否成为公共领域”之所以被持续热议,与互联网能够促进草根民主的乐观期待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新的媒介技术赋予人们愈来愈强的信息“过滤”以及“自我选择”的能力,也使网络公共空间政治分化的问题凸现。桑斯坦认为,商议的实质在于“与别人分享身份认同”,由此人们也容易倾向于在群体成员原本认同的观点上趋于极化,“商议领地”中的极化立场将进一步导致不同意见群体的分化en。而网络上特殊利益群体的存在和他们培育的“在线公众”(online public)的壮大,也恰恰反映了该群体成员具有集体的意识形态。因此,网络左、右派论坛的存在反映了网络政治讨论中的意识形态有朝群体间分化和群体内同质化发展的倾向。例如,在我们抽到的“强国”样本中,网友“红色土地,青青草”对朱学勤认为“左派的边缘化不乐观”的观点这样响应:  中国的左派,处境可谓“悲惨”。基本是草根阶层,无权无势,连一块可以公开发表意见的主流平台都没有。……如果改革开放是“大好特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又何须在意几个草根左派的“指责”?朱学勤们难道就不相信,会有“受益于改革”的广大群众站出来替精英说话?捍卫改革让左派们闭嘴?!  在这个帖子的讨论中,回帖表达了对楼主的强烈支持,甚至还有网友赋诗道:“红色土地青青草,目光锐利刀法好,揭露右派假民主,逮住朱儒开一刀!”可见,在网络政治讨论中不仅已经出现派别分化,甚至容易出现态度极化。由于“分化”往往被视为对理解异己观点的可能性造成限制,可能增加敌意甚至是暴力,从而对公共领域甚至是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因而我们对另一种正面的观点,即互联网的匿名特征“将协助人们克服身份边界,更加自由和开放地沟通,从而促进更加文明地意见交换”持怀疑态度。在我们的样本中,著名左派ID“数学”的帖子就曾在“猫眼”遭到右派网友这样的“围殴”:  极右:“原来是著名的瘸腿政论家数学写的”  xjg101:“你的比喻简直是白痴加白痴,狗屁都不懂,还赞助拉选票呢。去拉狗屎吧!!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愚蠢的!!”  fujo11:“对楼主这样的小人,更需要民主制度的监督和任免机制,否则,他手中有权,比现在的腐败份子更坏。”  ……  李景鹏指出,人群中的“派别划分”往往基于“某种特殊的共同利益”、“某些共同性的认识”或“某种特定的价值观”。网络政治派别的分化也在提醒我们,意识形态作为争夺合法性的工具,往往与阶级、利益集团和党派斗争相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利益群体产生分化。许多人开始对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产生不同的态度取向,并选择符合自己或所在群体利益的意识形态来支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们认为,目前网络政治讨论中出现的基于意识形态之争的派别分化现象,与当前甚至是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紧密相关。  (二)意识形态之争与社会变革  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假设二,即左、右派论坛在议题上具有显著差异,左派论坛更强调“民生福利”和“社会平等”,右派论坛更强调“自由民主”。这种鲜明对比在某种程度上左证了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关于“已经变得激进的保守主义遭遇到已经变得保守的社会主义”的论断。然而,就中国而言,我们也认为左右之争并非如他所说的那样已经成为“陈词滥调”。  事实上,在中国如火如荼的网络政治讨论中,左右意识形态的观点碰撞与分化,恰恰构成了目前网络政治讨论中最重要的话语内容。围绕着“该不该改革”(激进左派往往认为不应该改革)与“如何改革”(激进右派尤其强调应该建立美式民主制度)的焦点问题,“左”与“右”表达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们“强国”的样本中,左派网友就曾对右派主张的“民主的普世价值”发表过这样的典型看法:  既然你们代表“普世价值”,你们做的利国利民,那么,就该自信你们一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说到此,不得不提某些人拒绝承认的事实:毛泽东时代,不允许“反对毛主席”的,不是毛泽东本人,而是自发的广大的群众。  而在我们“猫眼”的样本中,右派网友在〈谁最喜欢美国?〉的讨论中则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刘健:“虽然美国总是冒着某种代价替中国最底层的百姓着想,总是对中国施压让官员们对下层百姓好一点,可是,农民和下岗工人们怀念的是毛泽东……”  虾米时代呀:“奴才们的主子最喜欢美国。当奴才们穿着前面缝着‘忠.勇’背后缝着‘S.B’的制服,排着队高呼着‘打倒美帝’的时候,阿哥和格格们却在迈阿密的沙滩上悠闲的晒太阳。”  gwenwen:“其实美国是个符号,是他标榜的民主制度,有些人喜欢美国的环境,大多数人更喜欢美国的民主制度。”  从以上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左”与“右”的争论何其激烈,但作为激进派,无论是对毛时代的怀念,还是对美式民主的热爱,它们都分享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当前政府或现行政策路线的不满。而且从其它的定性数据中我们还发现,激进的左派和右派同样表达了对儒家传统的批判态度。不可否认,网络政治讨论中的左右之争,已经开启了人们对历史变革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就关于“五四精神”的话语斗争,顾昕认为,评价历史的活动由来已久,而且这种活动又总是同当下的关怀直接联系起来。左派论坛中大量涉及的文革、大跃进等毛泽东时期的政策路线,以及右派论坛中不断涌现的对抗美援朝、历史上的汉奸等事件或人物的翻案,都表达了对当前官方话语的解构,同时也被打上了历史上党派斗争的烙印。然而,当每个网民都带着不同的个人经历和利益诉求参与到网络讨论中时,政治话语变得复杂了,而网络政治参与的前途也由于意识形态冲突背后的利益动因而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优秀的辩论来自于自我管理  个体网民如何对待自我利益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其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被寄予希望的中国网络政治讨论是否可能暗示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从一开始思索美国民主制度的时候就强调“公民拥有权利,却不可肆意放纵,自由首先在于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合法追求和支配个人利益”。那么,中国网络政治讨论中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自我或所在群体的利益?个体网民能否超越一己私利,在诉求公民权利(citizenship)的同时又具备公民应有的文明质量(civility)?又是否能够做到理性反思,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避免观点的极化?  本文作为初探性的研究,旨在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即在政治派别划分的基础上回答网络政治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对“强国”和“猫眼”的对比分析,支持了左、右派论坛的存在及其议题上的显著差异的假设。这也为我们将来的研究议程提供了路径,即在网络政治派别划分的基础上:(1)进一步分析网络互动中的政治极化和语言暴力现象;(2)考察理性反思的言论能否在讨论中培育起来并赢得关注;(3)结合外部结构因素,挖掘形成舆论的动力机制;(4)针对同一媒介事件(events)所引发的多种层面问题(issue)的讨论进行案例分析比较,从而探寻网络公众议程的建立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共生关系。经济观察报书评eeobook阅读有难度的文章,每天成长一点点
馆藏&2661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周宏仁:中国进入网络时代
周宏仁:中国进入网络时代
转载者按:真正的大家之言,绝对值得一读[顶]!
编者按:“专家视点”栏目是本年度新推出的重点栏目,本期特别邀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老师撰写了文章,希望能与读者分享信息化领域热点问题的专家见解,开阔视野,同时为院所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有所启示。
从中国目前的网民人数和结构,以及网络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来看,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基本同步地进入了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作为一个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网络化的性质上与各国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在网络空间的功能、性能和发展程度上有所差异。
一、中国网络化的进展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做出了大力发展互联网的英明决策。随后着手建设的一些基础性的、全国性的、基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网络,开启了中国进入网络化社会的历史进程,奠定了中国走向网络化社会的基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同凡响的、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过去15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网络化的进展远不止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已经渗入到中国国民经济的血液里,而且,正在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每一个“器官”,甚至每一个“细胞”,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一)中国网民数量和结构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1,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超过2011年30.2%的世界平均水平甚多。自2006年起,每年普及率平均提升约6个百分点。我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0.2%的世界平均水平。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0.3%,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1.6%2;云南、江西、贵州等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的省份,互联网普及率尚不足25%,但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1.1%。
CNNIC的统计表明,10岁至39岁人群占了中国网民总数的82.2%,即约4.22亿人。其中,10-19岁、20-29岁、30-39岁网民各占26.7%、29.8%、25.7%。按照国家统计局2005年1%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3,这个年龄段的互联网上网率已经达到了75.4%,他们是中国公民中最具活力、承载最重的中坚力量。学生占中国网民的30.2%,约1.55亿人,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舆论群体。按照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4,学生网民已经占到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75.1%。个体户及自由职业者占中国网民的16%,约8200万人,是互联网上第二大的舆论群体。分居第三、四、五位的是企业/公司职员占9.9%、无业/下岗/失业占8.6%、专业技术人员占8.3%。
2012年中国新增网民中,农村网民占51.8%,超过了城市。农村网民总数达到1.46亿,占全体网民比例的27.1%。农村网民成为中国农民接触、认识、理解外部世界的先锋,对中国农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非凡。
虽然中国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中,网民的比例已经接近饱和(分别为96.1%和
90.9%),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很大;但是,另一方面,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网民,占到中国网民总数的30%;月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的网民,又占去中国网民总数的29.8%。显然,中国的互联网已经不是少数精英或者知识分子的互联网,而是真正的以普罗大众为主体的互联网。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9.9小时,平均每天约2.84小时,相当可观。互联网络在中国5亿多网民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达到3.88亿。与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年轻群体。2011年底,10岁至39岁人群占了中国手机网民总数的89.5%,即约3.19亿人。其中,30-39岁人群比例在2011年有明显上升,显示出手机网民年龄的增长趋势。目前,中高收入群体手机上网的使用率增长较快,而手机网民的学
历结构正在由高学历向中低学历发展,由高中学历人群向小学及初中学历人群发展。但是,手机网民在中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仅为36.5%,比例相对较低,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2012年6月,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0.7%(3.80亿),而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则上升至72.2%(3.88亿)。使用手机终端的上网率首次超过台式电脑。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与移动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发展趋势一致。众所周知,2008年全球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首次超过台式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成为固定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一、中国网络化的进展展的里程碑;2010年全球手机的数据通信量首次超过语言通信量,凸显了手机功能的重大转变以及移动互联网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趋势,因为对于用户而言,它实在太方便了。随着运营商与网络用户的博弈的进展、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各大互联网服务商就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展开的激烈竞争,中国手机网民一定会进入一个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真正展开一个移动互联网唱主角的新时代。
(三)中国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根据CNNIC的最新统计,即时通信(使用率80.9%)、搜索引擎(使用率79.4%)、网络音乐(使用率75.2%)、网络新闻(使用率71.5%),是中国互联网络的四大应用。从各种统计数据来看,交流互动、信息传播、信息获取成为处于第一梯队的互联网最主要的应用。“媒体分子化”的局面在中国已然形成。
截至2011年底,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手机即时通信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使用率最高的服务,高达83.1%,用户量年增长率达44.2%。2011年12月底,我国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19亿,使用率为62.1%;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使用率为48.7%;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使用率为47.6%;电子邮件用户数量为2.64亿,使用率为47.9%。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信息传播和互动的主要形式,快速、简单、互动性
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主流。
我国搜索引擎用户已经达到4.07亿,是2011年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79.4%,且使用比例在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有所增加。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也说明互联网络日益成为大众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的工具。
网络新闻使用率呈现连年下降的态势,已经从2009年底的80.1%下降至2011年底的71.5%。低学历人群的增加,拉低了整体网民的网络新闻使用率,从2009年底的80.1%下降至2011年底的71.5%。
除了网络音乐之外,网络视频(使用率63.4%)、网络游戏(使用率63.2%)、网络文学(使用率39.5%)等构成网络应用的第二梯队,是网络最为重要的另一类应用。考虑到中国超过5亿以上的网民人数,上述任何一类应用都有数以亿计的用户,足见网络对改变人们生活和娱乐方式所起的作用。
与网络经济发展有关的网络购物(使用率37.8%)、网上支付(使用率32.5%)、网络银行(使用率32.4%)、团购(使用率12.6%)、旅行预订(使用率8.2%)、网络炒股(使用率7.8%)等构成了中国网络应用的第三梯队。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突显了网络在网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其中,网购用户年增长率为20.8%;网上支付年增长率为21.6%;旅行预订用户年增长为16.5%;而团购用户年增长率则高达244.8%,都远远超过了中国GDP的增长速度。
(四)中国政务网络的发展
中国的电子政务网络已经覆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90%以上的市,以及80%以上的县。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都建成了局域网,多数单位建设了本系统的专用网络,重要的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网运行。2007年,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投入运行。目前,政务外网已经连接77个中央政务部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08个市(地、州、盟)和1751个县(市、区、旗),地市级和区县级覆盖率分别达到92.5%和61.3%,连接到政务外网的各级政务部门数量总数达到24400多个,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连接部门最多、规模最大的政务公用网络。
在地方政府方面,北京和上海已基本形成全市基础网络平台,各区县的统一政务网络平台也已建成并接入市政务外网平台,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初步成型。河北省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络横向连通所有省直部门,纵向贯穿省、市、县三级。广东省建立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上覆盖到县级单位。黑龙江、河北、青海、内蒙古、广东、陕西等省份均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
中国网络化的电子政务建设加速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项能力的提升,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金关、金税、金盾、金卡、金财、金审等信息系统工程,已经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治国理政的能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离开了这些系统,我国的国民经济系统已经无法正常运行。
中央和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已经达到100%,地、市级则达到99.1%,区县级超过85%。政府网上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普遍具备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三大服务功能,政府网上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已逐步形成,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办理。网上信访、领导信箱、在线访谈、行风热线等网上互动栏目普遍建立,政府网站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各级行政服务大厅、政府呼叫中心、公共信息亭、市民卡等普遍应用。移动政务应用也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全国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总计逾100万个,覆盖
率超过70%。
政府部门、公私企业、事业团体、乃至家庭和个人的各种业务专网及其应用在中国已经不计其数,难以一一赘述。
二、网络化与中国经济社会变革
中国在进入网络时代的同时,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也正在形成。围绕着网络将各种重要的机构和业务活动组织起来,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历史性的趋势,网络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而且,网络的不断发展不仅持续地改变着生产和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也时时地改变着权力的运行和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一)网络化与经济变革
今天,中国经济系统运行的显著特征是:经济活动向网络空间迁移,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效率,而且改变了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信息时代的经济是在网络上运行的经济,无论从宏观或是微观的角度看,均是如此。网络化对于中国经济变革的影响极为深远,既包括对所有的、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改造,也包括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
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从研发到生产,从管理到经营,无所不包。数字化对于经济变革的影响表现在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CAX)的广泛应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又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等。实际上,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CAX以及各种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扮演的早已经不是“辅助”的角色,而是唱了主角。目前,CAX等技术在中国的许多企业中已经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网络化已经成为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创新的主要方向。CAX、ERP、CRM、SCM等,发展成为基于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的、重要的企业应用。网络化还带来了许多重大的应用创新。数字化的成就被网络所放大和延伸,借助网络而达致无远弗届的应用。数字化异地协同研制平台、多部门异地关联设计与制造协同、全行业最优能力集成等等,成为网络化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采用这些技术,中国的航空工业企业使飞机机体设计迭代周期缩短70%以上,机体设计周期缩短40%以上,而飞机整体设计周期则缩短50%以上。
在网络日益成为各种生产型或服务型企业日益重要的创新和竞争力源泉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化根本改变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成为中国各行各业最为突显的产业属性之一。中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已经开发的各种规模和不同种类的、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已经使许多行业,如金融、通信、民航、电力、钢铁、石油、航空、电子等,成为真正的信息时代的产业;也使很多行业正在发生别开生面的变化,包括许多制造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政府、教育、农业等。
网络化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的新兴产业,特别是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以电子商务为例,2011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6万亿,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约7800亿,网购用户达到1.94亿人,网商数量达到8300万。电子商务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现代物流、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至2011年12月底,通过淘宝网实现直接就业的人数约270.8万,另外带动物流、支付、营销等约770万人间接就业。2011年,淘宝网每天的包裹量超过800万,全国约60%的宅送快递业务和约40%的网上支付业务因淘宝网的交易而产生。中国没有任何一家传统企业能够对国民经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威力所在。
(二)网络化与政治变革
网络化开拓了政治活动的新空间,成为各政党、政治派别、利益集团从事政治活动无比重要的空间和必争之地。
中国互联网的急剧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扩张,使网民与公民身份正在日益走向重合。网民已经成为走在网络时代前沿的公民,已经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和权益保障诉求。争取网民的大多数,成为争取政治角斗场的胜利的前提;争取网心与争取民心具有一致性。
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非常明显。这是公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网络空间的反映。所谓“网络民意”不再是一个明晰的概念,因为网络民意同样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元性。事实上,不存在网络民意分化的问题,因为总体而言的“网络民意”,代表的就是中国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本来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一个社会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因此,网民多数,如果在数量上是准确的话,实际上就代表了公民多数;网络的主流民意,如果不是被操控或虚假的“民意”的话,实际上就代表了公民的主流民意;尊重网络主流民意就是尊重公民主流民意。网络化为执政者听取真正的民意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为有利的掌握“民之所欲”与“民之所恶”的条件。
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正在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而发生急剧的变化,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政府的政策、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种类型的即时通信手段的发展和广泛使用,造成的“媒体的分子化”,正在改造原有的、非网络社会的信息的不对称性,逐步做到人人都有知情权,人人都有发言权,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并因而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在“人人都有知情权、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情况下,传统的治国理政的方法可能走不下去了。政府需要利用网络化这个强而有力的工具,使政府的政策和举措,在出台之前先广泛征求、准确把握民意;出台之后获得执行情况的反馈,适时地进行再调整。这样,政府治国理政的过程,就由一个开环的、政府下达指令而公民执行的过程,变为一个闭环的、公民执行并不断反馈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公民与政府互动、参与治国理政的过程,一个民主政治的过程。这将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变革。
网络空间为各种反华、反共的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各种政治派别,特别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提供了渗透、造谣、污蔑、诽谤而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有利条件,使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更加复杂化。这些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利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唯恐天下不乱,以达到各种各样的、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平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从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网络空间保卫国家安全和信息安全,狠狠地打击各种敌对势力,非常必要,也必然得到全体网民的拥护。与此同时,如何在打击网络上各种敌对势力的同时,又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网民的正当权益,成为对执政者的智慧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网络化与社会变革
快速发展的网络化进程,正在改变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国社会关系的构造。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建立,首先是在家庭之内,其次是在亲人(亲戚)之间,再次是在邻里之间。上了学,通过学校有了同学关系;参加工作,通过单位有了工作关系;接触社会,有了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一个人,终其一生,接触的人、建立的社会、人际关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常有限。农业社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况,如今已不复存在。
工业社会虽然增加了农业社会中建立个人社会关系的维度,但却远不及信息社会通过网络化而将建立个人社会关系的维度推广至理论上的无限。理论上,今天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与全球网络上的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建立起某种关系,而不论他们的历史渊源和空间定位如何。这种构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维度的变化,已经导致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巨大变革。各种网络上的、虚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正在按目的、信仰、利益、兴趣、偏好、性格、行为、行动等在网络上形成。这些组织,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或利益,可能比传统的人际关系或传统的社会组织更具亲和力和凝聚力。这些组织,聚散似流水而无形,显然更具动态性。
网络化带来的快速、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使各种利益集团为达致各种目的的社会动员更具效率。利用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与网民在物理空间进行核实的时间差,各种利益集团可以制造谣言和虚假信息,形成更具煽动性和欺骗性的社会动员能力。因此,在网络化的时代,建设一大批在网民心中具有公信力的“权威”网站,成为打击各种敌对势力造谣破坏、制造事端的最重要的手段。
然而,物理空间已有的“权威”媒体或者已有的媒体的版图,在网络空间可能完全被重绘。物理空间的强者在网络空间可能不再是强者,而一些网络上的弱者或者“无名之辈”,可能在一夜之间一炮而红,成为新的“意见领袖”。因此,政府只有真正地知道“民之所欲”与“民之所恶”,取信于民,才有可能建设真正具有公信力的“权威”网站。
显然,网络化所带来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巨大变革,已经对传统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四)网络化与文化变革
网络化已经对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无远弗届的、实时快速的传播,使传统的中国文化更受到多元、多价的社会文化影响。
信息化使文化符号数字化。文化的存在依赖于人们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数字计算机的发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的“符号”。数字、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符号”的数字化,使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急遽扩张,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新文化的发展。毫无疑问,信息化极大地加速了各种文化符号的传播速度。中国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的普及,在极大地丰富网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化正在创造一种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新文化,即网络时代的文化,包括信息文化、电子文化、网络文化、虚拟文化、手机文化等等。网络语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们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受到网民的偏爱,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而发展,并相应地催生了网络语言学。计算机和网络在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人类在物理世界的所有的文化的成果,包括道德、信仰、风俗、艺术、美学、哲学、法律等等,都正在承受着网络世界的评估和检验,视其取舍和创新,而逐渐形成网络时代和网络社会的新文化。这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文化,除了正在形成一类新文化产业之外,还在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传播的载体,对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演变与扩散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网络空间成为中国国家力量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以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时代。网络在今天成为一个突出的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问题,是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所引发的当代信息革命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农业革命将人类由原始社会导入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将人类由农业社会导入工业社会,所曾经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变革,我们就不难理解和预测,信息革命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导入信息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些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有些现在已经发生了,有些正在发生,有些则将要发生。中国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国步入网络时代,就是这种正在发生的、巨大的经济社会变革之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空间开始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信息时代来临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也成为“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一个要素”。目前,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和科技活动,几乎都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空间还将继续快速发展,对国家和全球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人类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只是随着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进入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网络空间也已经成为治国理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要素之一。中国的繁荣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安全可靠的使用网络空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紧迫的经济社会难点问题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空间提供的快速、便捷、低廉的解决方案。因此,“一个开放、互通、安全和可靠的未来网络空间”,是中国国家利益之所在。保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可靠,也是中国国家战略追逐的目标之一。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国家安全打造一个开放、互通、安全和可靠的、长治久安的网络空间,至关重要。
发展、安全,这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的中国,必须更加关注的两大主题。
周宏仁:196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84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机系控制科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中国航空研究院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型号线负责人。1984年起,先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其间,曾在国际、国内多个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并在国内数所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担任顾问教授、兼职教授和研究员。曾当选为四川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外事委员会委员。1990年5月起,任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跨区域高级顾问。2003年2月回国,担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第一副会长,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等,并兼任联合国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高级顾问。2008年9月受聘兼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化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战略管理、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等。
(摘自:《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动态》2012.12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