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微信漂流瓶成瘾成瘾的能力,你有吗

关注微信成瘾(图)_网易新闻
关注微信成瘾(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关注背景  如今,不但是在大街小巷、公交车上,甚至是在家里、在饭桌前甚至在床上,满眼尽是“低头族”,不少人沉浸在微信的世界里忘乎所以,被冠名为“微信控”。难怪不少亲人朋友都感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就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沉迷刷屏,夫妻、亲人之间没有交流,懒得倾听,手机已俨然成了“第三者”。
  “微信控”的产生,正成为最新、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他们整个人被手机“俘虏”了,吃饭时捧着,坐车时拿着,如厕不离手……微信似乎构成了整个生活,一切的交际与消遣都可以在微信上实现和达成,手机上的消遣和“聚会”几乎占据了所有闲暇时间。日复一日地“晒”和“刷”,仅仅是社交方式的转变吗?“狂刷”与“滥晒”的出现,背后是怎样的心理诉求?
  微信成瘾
  在刷屏中犯病
  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了,如果不时时瞄一瞄手机里的微信、微博就会心痒……可是,就在你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的时候,它却在悄悄地损害你的健康。
  伤害1:视疲劳
  现在,随处可以看到拿着手机的“低头族”,他们或是在刷屏看微信,或是在手机上煲韩剧。然而,双眼老盯着巴掌大的屏幕,眼睛不疲劳才怪了。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科副教授杨晓指出,长时间看手机对眼睛的伤害很大。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眼部睫状肌处于调节紧张的状态,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调节痉挛,更容易导致视疲劳。看手机时间一长,手机里的字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面前的物体,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现象。这些都是眼睛睫状肌调节失灵的表现,是由视疲劳所致的。
  其次,手机的屏幕色彩鲜艳,而且亮度过高,在玩游戏、煲剧时精神高度集中,闪烁的光线造成视网膜视细胞及大脑中枢的过度刺激,更容易引起视疲劳。而且小孩子玩手机时,姿势也会很随意,趴着、躺着、侧着,这样的姿势会令双眼的焦距不一致,出现双眼配合方面的困难,可能引起双眼近视度数不一,甚至斜视。
  此外,玩游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屏幕,不自觉间,眨眼频率会显著减少,使泪液蒸发过多过快,造成眼干、眼涩等问题,导致“干眼症”,这些正是眼睛过度疲劳的表现。在临床上,将长时间操作电脑、手机等视频终端引起的视疲劳称为“视频终端综合征”,重者还会引起重影、视力模糊,甚至头颈疼痛等并发症。
  伤害2:腱鞘炎
  在手部某些肌腱的外面包着一层纤维组织,称为腱鞘。它具有维持手指的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动的功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副教授唐勇说,整天捧着手机,沉迷于发微信、玩游戏,长时间、快速、频繁地用手指在屏幕上做点、画、拨等动作,易引起手指、腕部的肌肉和关节过度疲劳而受损,最终引起腱鞘发炎。因为当手部固定在一定位置做重复、过度活动时,肌腱和腱鞘频繁发生摩擦,导致水肿、纤维性变,活动时会引起疼痛和运动障碍。
  出现腱鞘炎尤其需要注意,因为腱鞘炎除了疼痛,还会导致关节发育畸形,长期指间关节固定于屈曲位,可导致关节囊挛缩。
  唐勇指出,不管是发微信、发短信还是打游戏,10分钟左右就必须休息一下,改变姿势。可以旋转手腕两分钟,这样就可以运动腕部肌肉,恢复血液循环。如果已出现疼痛,可以通过热敷进行理疗。
  伤害3:颈部肌肉慢性劳损
  玩手机的都是“低头族”,脖子耷拉过度,身子不自然地弯曲、颈部越来越前倾,这使得颈部胸锁乳头肌随之不断向前拉伸,长时间过后就会处于慢性充血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压迫椎动脉而诱发颈椎病,造成慢性劳损。
  我们知道,颈椎有生理弯曲,如果没有生理弯曲,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这被称为颈椎反弓,这常常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长时间上网或低头看手机,都会牵拉颈椎,导致正常的生理曲线变形,甚至反弓,最后导致颈椎病。
  伤害4:影响睡眠
  很多人在临睡前喜欢在床上玩手机,上网、看小说、玩游戏、发微信。玩手机就好比婴儿在睡前要喝奶一样,成为一种睡前习惯。然而,广东省人民医院睡眠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却指出,睡前玩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因为手机屏幕发出的强光线,对人体褪色素的生成有一定的影响。据研究,在床上看手机会令褪黑素生成总数减少22%。而一旦人们的褪黑激素受到了抑制,直接影响的便是人们始终处于浅睡眠,甚至大大减少了人们的睡眠时间。
  张斌说,如果经常地、长时间在床上玩手机,还会导致入睡时间的推迟。比如,平时11点能入睡,因为玩手机可能12点还未入睡,而真正入睡的时间有可能推迟到凌晨1点。这就打乱了人体的生物节律,导致失眠的问题出现。(张华)
  微信控
  在亲近中疏离
  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很久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发微信、语音、自拍、刷屏,心不在焉!
  微信除了让交往更方便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关注与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姜美俊博士认为,微信之所以流行,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如见面、电话等,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便捷了;其次是使用面更广,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更及时,而且是免费的。
  微信除了让交往更方便之外,它还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现在,邻里之间即使住对门都未必认识,实际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却非常远。这往往让人失去了认同感。而微信却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解决了都市人现在人际交往缺乏的问题,一刷新朋友圈,认识的、熟悉的人在上面发着各种生活日常,给别人点“赞”和接受到别人的回复,就跟平常碰面打个招呼、聊两句一样,满足了人们渴望被认同的需要。微信的各种群和朋友圈又能够增加认识的人之间的社交往来,甚至给不熟悉的人相互接纳和认同的平台,在网络上营造了一种人际关系活跃的氛围。
  “狂刷”源于逃避孤独
  人们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互动,让自己与朋友更加贴近,以驱散自身的孤独感。
  不过,任何事物都应注意有度,一旦过度,问题就会产生。就拿微信来说,当“狂刷”与“滥晒”出现的时候,微信控也就随之产生。人们天生有被关注和被认同的需要,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成就感。即便是普通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他们的表现欲甚至是出名的欲望,都因为微信这个平等的平台而获得满足。
  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志中表示,“狂刷”源于人们的空虚和渴望交流。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害怕孤独,但现代社会造成的隔阂,减少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忙碌的生活让人“孤独”的时间越来越多。当微信或其他网络社交软件营造了一个活跃而熟悉的群体时,“孤独”会促使人一遍一遍地刷,就是想看看微信里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且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互动和链接,让自己与朋友和熟人更加贴近,以驱散自身孤独感。
  “我们看的不是微信,是避免寂寞”,有人这样说。“我无聊的时候就看微信,这样可以很好地打发时间”,有人那样说。
  韦志中表示,当代人的生存需要基本不再成为问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微信控”们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们的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自己这些高层次的需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奇心,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在微信自由的环境里,人们平时被制约的偷窥别人的好奇的本能,和主动吸引别人的本能,又得到支持和放大。
  “网络成瘾”向成年人蔓延
  “网络成瘾”原来多与少年儿童挂钩,但随着“微信控”的产生,已经让这种瘾蔓延到成年人群中。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成瘾呢?才算过度呢?
  “网络成瘾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可获得性;另外一个是人格特征。”姜美俊表示,并非所有人都会网络成瘾,但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舒服时,甚至不惜与亲戚朋友反目还是要达到这种目的,具有强迫性的时候,就有可能已经是网络成瘾了。微信是一种社交软件,但同时也是以网络为平台实现的,别以为只有玩游戏玩得不能自已时才是网络成瘾,如果早上起床不刷微信就不舒服;当朋友圈没更新时,就不断一遍遍地刷新;每件事物都要拍照上传朋友圈时,就不得不警惕是否有成瘾的倾向。
  姜美俊提醒热衷于微信的人群,尽管网络的便捷为你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上也更容易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容易互相了解和无所不谈,但网络上的交流实际上是剥夺了人们面对面正常交流的机会,对个人成长、交流能力的锻炼都无益。尤其是现代社会,有社交焦虑的人群逐渐扩大,网络社交的出现在一方面似乎缓解和帮助他们解决社交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并不能解决社交焦虑的问题,必须在现实中克服才能解决。
  (谢哲)
本文来源: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运行时错误
“/”应用程序中的服务器错误。
运行时错误
说明: 处理您的请求时发生异常。此外,对第一个异常执行自定义错误页时发生另一异常。已终止请求。过度使用微信会成瘾 你会情不自禁刷微信吗?
东南网8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实习生 陈雪妹 黄柳洁)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就在男朋友身边,然而他却在玩微信,微信才是我们之间的"第三者"。每次约会他都在玩微信,像犯了毒瘾一样,我们经常因为这事吵架。”福州网友@木木雪儿说。
微信是公众常用的社交软件。据微信官方统计,去年50%的用户每日使用微信90分钟,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
你,玩微信上瘾吗?
“斋戒”: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
上个月,一场吸引了来自IT界、金融、大学等领域85位体验者的“社交斋戒”实验落下帷幕。所谓“斋戒”,即“戒”微信,每天使用它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实验参与者李秋澄,在15天的“斋戒”中,只有1天使用微信超过规定时间。而在此前,每天刷微信两三个小时,是李秋澄的生活常态。“一有空就习惯性地点开它,而且常常是秒回别人信息。”李秋澄说,参加实验,一开始很不适应,“心里总是痒痒的,忍不住要点开微信,就像兜里有烟却抽不了,很难受、很痛苦”。但坚持下来后,他又坦言“后面阶段很轻松”。
实验后的李秋澄尽管还玩朋友圈,但多了一份理性,不再沉迷,而是有节制地使用。
李秋澄在网络上为此收获了很多的点赞:“我也应该试试斋戒,看是否能够适应。”“不能再沉迷社交网络了。”“实验很棒,有警示意义。”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网友对“社交斋戒”提出质疑:“微信只是个工具,斋戒没必要。”“这项实验就是个噱头,沉迷与否依人而定。”“短短几天的实验,很难取得实际效用。”
调查: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会情不自禁刷微信
记者对身边50名朋友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中,45名受访者认为微信给生活带来了便捷,超半数表示会“情不自禁刷微信”,每天使用的时间超过2小时。而造成“情不自禁刷微信”,有多重原因。
大多数人反映,自己将刷微信当成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刷微信怕错过有用信息。不少人忘带手机或手机没电,没法看到亲朋好友的最新动态消息、朋友圈最新资讯等,就会焦虑、心慌、不知所措。
热衷于发朋友圈的人,将其当作获取社会关注与认同的方式。“微信朋友圈如同一个舞台,通过精心挑选生活事件,利用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主动呈现个人信息和状态,以构建一个立体的、良好的自我形象,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同、肯定和嘉奖。”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王宇瑾分析说。
而热衷于刷朋友圈看别人“秀”的人,则希望借其确认自我。福州市民黄峰说:“朋友圈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个圈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而与不同人进行比较之后,也能更准确地确认自己的价值。”
专家:过度使用须预防自我迷失和人格分裂
“微信瘾”有何危害?如何戒瘾?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辅导员陈莹认为,过度使用微信会导致微信成瘾,除具有一般网瘾的危害外,还会有自我迷失和人格分裂的倾向。但所有社交平台的存在,均有它的利弊,适度是关键。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医生陈振沅指出,长时间用手机看微信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手机屏幕荧光会加速眼球晶状体老化,提高得白内障的风险。长时间保持低头姿势玩游戏,还会造成骨骼肌疲劳,长此以往,有可能引起颈椎病等慢性运动系统疾病。
泉州中医院的张贻强建议,玩微信30分钟左右,最好就要活动颈椎,预防疾病发生。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林升栋教授告诉记者,微信脱瘾的方法至少有两种。首先,可以从时间的规划上来戒除。在时间控制上要由短到长、循序渐进。先给自己一个短时间不看手机的规定,比如先坚持半小时不看;然后,一天有三次半小时不看;之后,养成1小时或更久不看、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习惯。其次,兴趣转移,培养新的爱好作为微信的替代品。比如运动,在运动的时候最好不带手机;或者画画、看书等。
记者手记&&&
做一个理性的社交网络人
在这个“人人微信”的时代,不管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办公室、饭桌前,放眼望去满是“低头族”。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只是一种社交工具,我们不能成为工具的奴隶,而要做它的主人。
过度沉迷虚拟社交的危害,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这里无须多言。每个人都有社交、游戏、娱乐的需求,前提是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学会节制。
对于“社交斋戒”,没必要叫好,也无须抨击,持一颗平常心就好。毕竟这只是一场实验,效果如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实验给我们带来的提醒和警示作用。
微信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我们没有必要完全隔绝它。要做的只是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做一个理性的社交网络人。
作者:程枝文 陈雪妹 黄柳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微信朋友圈成瘾的影响与机理
  [摘要]随着微信使用的大众化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传播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以微信朋友圈成瘾为例,分析用户微信朋友圈成瘾背后的机理,阐述微信朋友圈成瘾产生的负面影响,期待人们对微信朋友圈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理性使用微信朋友圈。 中国论文网 /1/view-7481800.htm  [关键词]微信成瘾;微信朋友圈;虚拟社交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媒体新闻受众负面偏好及其影响研究(YCSW2015194)”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微信在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微信化生活的负面后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对青年人而言,一时不打开微信,不关注朋友圈或在微信朋友圈上“刷”存在感,就会焦虑、心慌、不知所措。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2016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在大学里,学生上课玩微信,这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病态,还影响健康。手机上很多都是只言片语,90%都是碎片化,系统高雅的内容太少,提升不了人的知识结构和阅读体系。”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基于传播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知识分析用户微信朋友圈成瘾的背后机理,阐述微信朋友圈成瘾产生的负面影响,让人们对微信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而合理使用微信朋友圈。   一、微信朋友圈成瘾的特点   微信朋友圈是一种虚拟化、媒介化与商业化的圈子。从最初的关系建构看,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熟人朋友之间的“强关系”,但从现实生活来看,其实这种关系本质上仍是虚拟世界中的一种非常脆弱的“弱联系”,达不到强化人际关系与沟通感情的目的。第一,微信朋友圈里的语言碎片化、随意化,大量的信息堆砌却不具备一个完整的沟通本文特点,更谈不上有深度的思想与感情交流。“圈”里信息内容局限化,要么是“流水账式”简单的生活场景记录,比如旅游、美食等,要么是具有猎奇、低趣味与搞笑等特点的视频与图片。第二,微信朋友圈里的注意力分散化,话题关注瞬间化,关注点转换快,对每个话题都是“蜻蜓点水”式的交谈。第三,微信朋友圈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各种兜售信息泛滥,沟通交流被商品气息淹没,最可怕的是个人隐私的泄露以及微信诈骗时有发生。最后,微信朋友圈能使人生活幻化,导致人在虚拟的交往中迷失自己,让虚拟的朋友圈取代现实生活。微信成瘾者好像瘾君子,被这个电子社交媒介所“麻醉”,整天变得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不再去参与现实中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人际交往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成瘾是指个体对某一特殊活动或者行为产生的重复性的、强迫性的或渴望性的依赖行为和习惯,即使明知这种依赖行为或习惯会对个体的健康、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造成伤害,仍然重复。华莱士认为,“成瘾就是对某一行为产生的敏感、另类冲动下的长期倾向或意向性条件”。依据成瘾的定义,微信成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微信使用有强烈的渴望或强迫性;第二,长时间地依赖微信,已对人造成伤害,减少或停止使用时,人会烦躁、易怒、睡眠障碍、注意力难集中等身体与精神不适;第三,对微信动态变化极其敏感,影响了现实交际、学习与工作,微信朋友圈成为逃避问题与缓解不良情绪的路径。总之,微信朋友圈成瘾就是指频繁的、重复地、长时间地沉浸在其中对“圈”里的变动非常敏感,以致产生严重依赖并迷失其中的行为状态。   二、微信朋友圈成瘾的负面后果   微信成瘾者将朋友圈看作为生活的仪式,把现实生活与微信虚拟生活融合一起,把吃、穿、住、行完全“秀”到自己的相册与微信圈里。同时,发各种信息、图片、微视频等,如果别人不参与评论,他们自问自答,甚至让别人“挽尊”,想着在圈里“刷”自己的存在,从睡前到起床,这种博得存在感的方式,势必加剧“微瘾”。笔者在广西某高校校园内随机访问了100名大学生,超过90%的学生都表示如果没有微信,会心慌,每隔大约10分钟就要打开微信。此外,根据微信运营商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用户的主体多是18-35岁的青年人,其中以学生居多。年轻的微信用户为了在这种“圈子文化”中掌握话语权,不断制造话题,引起关注与回应,甚至把猎奇的见闻琐事也发到圈里。疯狂上传、转发各种图片、视频,无节制的猎奇搞笑,成为上瘾者的倾向。朋友圈微信成瘾者对“圈”里的变动非常敏感,只要发现“圈”里有新动向,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打开微信浏览。此外,很在意“其他朋友”的行为与状态,圈内其他朋友的一张图片、一句留言、一段视频,都会引起成瘾者幻想,刺激其敏感脆弱的神经。   (一)微信成瘾使交往媒介化   微信朋友圈里的语言碎片化,信息杂乱堆砌,随意性的话题与观点,再加上注意力的瞬间性与分散性,都使微信语言文本不具有完整的思想表达性。从现实看,微信用户确实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和朋友圈的朋友交往,但从交流效果看,微信用户只是在向朋友圈里输出自己的话语,而内心真正接受别人输入的却很少,导致越参与微信朋友圈,心理情感越内卷化。微信朋友圈关系是一种“形聚神散”的关系,其实这种联系很脆弱,互动交流也很弱。   (二)微信成瘾阻碍人的社会化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参与社会、过公共生活是人的社会化的途径,融入社会是交往的最终目的。而微信在本质上仍是一种虚拟交往,参与者过度依赖这种虚拟社交,会迷失于“别人建构的虚拟世界”而精神幻化,导致人精神孤独。交往是需要情感互动的,由于微信朋友圈先天的技术缺陷等特点,微信朋友圈交往是对人的社会化一种消解。   (三)微信成瘾影响正常生活   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多以个人生活、猎奇、低趣味性、商业推销与心灵鸡汤的内容居多,复制性建构起来的“共享文化”,却没有文化内涵,正如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先生讲的“提升不了人的知识结构与阅读体系”。朋友圈微信成瘾者却深陷这种“共享文化”中不能自拔,逃避现实中的学习与生活,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与秩序,妨碍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三、微信朋友圈成瘾的机理
  用户为什么会对朋友圈微信成瘾并患上依赖症呢?用户上瘾不是偶然形成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是多因素造成的结果。这里基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等方面知识,采用“过山车循环”理论来分析微信朋友圈成瘾背后的机制,这一过程分成四个步骤点或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时空场景刺激阶段。这一步骤点好比过山车的底点。一个刺激源促使人想摆脱现阶段情绪的谷点或者想“秀内心喜悦”,这个刺激源是“外部场景因素”与“内部情感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外部场景因素包括公交站台、地铁、卧室、教室等等,内部情感因素是人的情绪,因每个人都有孤独、无聊、恐惧、愤怒、好奇、嫉妒、怀疑、喜悦、憧憬等情绪的时候,况且这种情绪问的转化可能随时发生。当“外部场景因素”与用户的“内部情绪因素”相匹配时,朋友圈微信就成为人想摆脱此时谷点的诉求途径,来暂时缓解负面情绪或释放喜悦心情。   第二阶段是成瘾行为发生阶段。刺激源出现,使个体不断诉诸微信朋友圈,强迫个体想从过山车的谷底到峰值最高点。著名理论家B.J.福格说,“一个行为发生的条件是,你同时拥有做这件事的动机和能力”。如果“外部场景因素”与“内部情感因素”不断刺激用户,微信用户就会不断浏览朋友圈各种信息,参与评论别人的观点、照片,分享自己的观点,期待别人的“点赞”与回应。   第三阶段是奖赏。就像过山车的最高点,也是产生下一个刺激源的起点。这一阶段是令人兴奋激动的,奖赏包括成瘾者受到“圈”里其他朋友的关注、认可、点赞,更令个体欣喜的是可能收到红包或代金券等等。微信的开源式运营和奖赏发生的不可预知性,更增加了人们参与其中的热情。这就像买彩票,玩家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注是赢一块肥皂,还是中大奖。奖赏的不可预测性和它发生的随机性,共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它使得成瘾行为不停反复发生。   第四个阶段是一个刺激源的出现。微信成瘾的关键在于用户能够贡献他们自己的一些要素:一条消息、一句评论或点赞、一段视频或一张图片,促成下一个刺激源的产生。以相册分享为例,比如某个个体上传了自已的一张照片,接着他会收到“圈”里其他朋友的点赞或评论,然后微信运营系统会推送消息,鼓励他上传新的照片或视频,这就会促使“宜家效应”的发生:他会更加有动力,上传更多的照片或视频,不管是关于景点旅游的视频,还是品尝的美食。另外一个结果可能他是受众,当他看别人的视频或照片时,由于微信朋友圈能使人产生幻想与精神幻化,他可能会嫉妒、焦虑、羡慕、烦躁等等,这样下一个刺激源就产生了。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过山车循环系统”,让用户在这一路径中不断经历过山车的低点与高点,情绪在焦虑、摆脱焦虑、暂时兴奋与喜悦、重新又跌人焦虑中循环。一旦微信朋友圈用户形成这样一种行为习惯,就具备成瘾的特点。   结语   正确使用微信,是健康生活的需要,是人融入社会的需要。微信用户,尤其青年学生,大多知道如何使用微信朋友圈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增加自己的关注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明白微信成瘾带来的隐患与负面影响。过度沉迷于微信朋友圈里的虚拟社交,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伤害,降低人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严重的使人脱离现实生活,影响人的社会化。所以,揭示微信朋友圈成瘾神秘面纱下的运营机制与机理,提高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让用户成为工具的理性使用者而不至于被微信俘获成为其奴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医药代表如果微信成瘾,后果有多可怕?医代变学霸的秘密说给你听医药代表如果微信成瘾,后果有多可怕?医代变学霸的秘密说给你听百合微瀾百家号作为一枚医药代表,我曾经长期陷入一种无限恶性循环的状态,微信成瘾,无法集中精力,就算打开助力我提高业绩的助手——好医代app,我在把手机扔床上的下一秒就不记得学到了什么,任何计划或者思考持续不超过两天。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状态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的生活所最适应的刺激水平,远高于学习对我而言的刺激水平。嗯,更直白点讲就是——学习对于我而言太枯燥了。为什么我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呢?为什么我无法长时间做一件事呢?因为我不缺刺激啊。无论是执行计划,设计日程,长时间去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面,都是需要忍受长时间低刺激过程的。但刺激又是如此地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想做完一件事,可能要避开几十上百个刺激的陷阱。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我本来想在手机上订计划,却被朋友圈夺走了注意力;我本来想查资料,却被冒出来的国际新闻带跑了不知多久。怎么办呢?作为一枚医药代表,学习多么重要。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以下方法对我来说很有用,分享给大家:这篇文章一共讲了两件事情:1、一个人所适应的刺激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全局变量,是像楞次定律一样,难以在短期内跃变的。2、并不是低刺激就能学习,而是【你所适应的刺激水平 — 你目标对你而言的刺激水平】的绝对值小,才更容易投入目标学习。可能对一个学霸而言,学习就是一件高刺激的事情,他适应了高刺激反而是一件好事。这两点怎么理解呢?往下看:——举个例子,你玩了一上午手机,对应的刺激度是50,然后突然把你关到小房间里只给你一本课本,适应这个条件对应的刺激度是30,但由于刺激水平难以跃变,你只会选择和你所适应的刺激度相匹配的事情——比如在书上画画,而这对应的刺激度是45。但如果你打了一上午游戏,对应的刺激度是70,这个时候就算你在房间里选择在书上画画(刺激度45),也很有可能画得极为烦躁,因为即使你去做这个环境里最刺激的事情,也无法满足匹配上你所适应的刺激程度。所以,想要将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到底,一定要在做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之后再拿起书本。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百合微瀾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愿我们都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摆脱微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