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蛙12F2.8超广角镜头适合拍什么拍星空,风光片怎么样

  近几年,国产镜头大有崛起之势,无论是镜头的做工还是光学素质,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品牌甚至已经生产出了规格相当高的产品,比如在2015P&E(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展会上,就有三支国产镜头获得业内高度评价,让大家对国产镜头有了全新认识,这其中有一款就是老蛙的LW-FX 15mm F4.0 WIDE MACRO广角微距镜头。该款镜头号称史上第一款具有微距以及移轴效果的广角镜头,适合风光、建筑、微距、人文以及生态等题材拍摄。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老蛙这款能够实现1:1微距拍摄的15mm F4镜头的性能。目前这支镜头的官方报价为2680元,综合性价比还是不错的。

  老蛙镜头由安徽长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并研发,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光学产品生产、销售以及研发于一体的新兴技术产业,他们的主要产品包括单反镜头、转接镜头、取景器、车载镜头和监控镜头等。长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诚信经营、开拓创新”为企业理念,“专业务实、科技创新、服务客户、奉献社会”为发展目标,依靠精湛的技术生产出了非常不错的光学产品。去年,长庚光学依靠老蛙60mm F2.8镜头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为中国光学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老蛙15mm F4 macro 1:1镜头(下文简称老蛙15mm F4镜头)产品包含老蛙15mm F4镜头、包装盒、遮光罩、保修卡以及说明书。其包装盒采用蓝色与白色的色调设计,正面印有logo以及产品样片的直观,背面印有该镜头的参数,用户可从包装盒上了解该产品的参数属性。老蛙15mm F4镜头保修卡正面印有用户信息填写栏,背面为产品保修的相关注意事项。老蛙15mm F4镜头产品说明书分为中文、繁体字以及英文三种翻译。


老蛙15mm F4镜头光学结构


老蛙15mm F4镜头全开光圈下的MTF函数曲线图

  老蛙15mm F4镜头是一款微距兼具移轴功能的超广角镜头,不仅能够拍摄宏伟远大的风光,也可以拍摄微小细腻的近物。该镜头采用9组12片的光学设计,其中包含了3片高折射率玻璃和1片低色散玻璃,且每块镜面都采用低反射多层镀膜。老蛙15mm F4镜头最大光圈为F4,拥有14片光圈叶片,能够让焦外更佳柔美且拥有迷人的星芒。

  由于普通微距的景深很浅,能充分的体现昆虫或者被拍摄物体的细节,但是我们无法知晓此昆虫或者物体的所处环境,当我们想了解周围的环境信息时,将无法用普通微距头来体现,换句话说,我们就不知道昆虫的生息环境,拍不到真正的生态微距片子。众所周知,只有广角镜头的大景深才既能拍摄主题,也可以体现周边环境信息,但是单反相机的法兰距离太长,广角镜头的焦距只有法兰距离的一半不到,这样镜头结构就必须采用前部是非常强负光焦度,后半部分采用很强的正光焦度,结果就是,入瞳距离就进入镜头内部很多,也就是物方主点进入镜头内部很多,因此,就算物体很接近镜头,但是离主点也很远,导致倍率上不去,所以,要想超广角产生高倍率是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了解决主点过于靠里面的问题,老蛙采用了与目前其他厂家不同的结构,第一片用了正透镜,且在第一组里面用了连续两片的高折射率负透镜,在保证负光焦度同时,也保证了体积小(厚度也变薄),主点靠前的要求,同时后方紧接着用了两片比较后的正透镜作为光线过度,消除过多的相差,才得以实现超大广角的同时,实现了高倍率的设计。

?最大光圈F4,最小光圈F32,,拥有14片光圈叶片;
?采用9组12片光学结构设计,包括3片高折射率玻璃、1片低色散玻璃,所有镜片均采用低反射多层镀膜;
?可以实现移轴效果,上下平移±6mm(适用APS-C画幅);
?可以实现微距效果,最近工作距离为4.7mm;
?全手动镜头,拥有对焦环和光圈环
?适配EF卡口、AF卡口、PK卡口、E卡口、A卡口五种相机型号;
?全金属制造,重量约为410g。

背景 最近国产相机镜头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眼帘,如果说沈阳中一光学专攻人像大光圈镜头的话,那么安徽长庚光学就是在广角风光镜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CHH已经有位朋友通过众筹拿到这枚镜头了,所以这篇不是首发(sad),我是在预购的时候第一时间下单,原本说要等到十一月底发货,结果几天前客服跟我说已经准备发货了,不过赠送的滤镜架会在以后单独发出。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启明、长庚:金星(又名太白星)晨在东方,叫启明,夕在西方,叫长庚。
「老蛙」之名则取自MAO的《七绝·咏蛙》
10组16片(玻璃非球面2枚,异常分散玻璃3枚)
最近摄影距离(物像距离)
开箱 真空食品包装。若发现漏气或破损请勿食用,并至小卖部调换。

遮光罩和镜头盖都是塑封在真空袋里面的

遮光罩是金属,镜头盖是塑料的

副遮光罩不可拆卸,高度正好能盖过前镜片,应该是做保护用

这个LOGO真的没什么品位……

镜头屁股很干净,很有佳能的感觉。

没有金属触点,所以相机无法记录镜头的EXIF信息(尼康相机内无CPU镜头的列表里面没有12mm,只能设置为13mm)

遮光罩卡槽内有一小块橡胶,当金属遮光罩装上时,手感很好。(比起中一光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镜身上的印字看上去质感不是很好

「合焦方式采用了主合焦组和辅助合焦组两组配合对焦」


对焦时前镜不动,后面在伸缩。18cm时全部缩进

与尼康20mm放在一起,老蛙竟然还要小一点

与尼康16-35放在一起

测评 从窗口望出去拍了一张。光圈F8

最后 老蛙12mm是尼康目前能使用的最广非鱼眼镜头了。预售时的价格(送滤镜架)不算很便宜,但是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 可以上100m滤镜(滤镜架还未收到,暗角是否严重未知)
  • 畸变确实控制得很好(并没什么卵用)
    • 眩光和紫边是最大的问题
    • 个人一直不喜欢金属的镜头,我甚至认为镜片换成树脂的也无妨,控制重量很有必要
    厂商一直声称要达到零畸变,不过我认为适马的社长山木和人说得很对,目前畸变已经能够通过后期软件很方便地解决,开发镜头的重点应该放在其他方面。另一方面,个人认为国内厂商可能由于知识储备问题,镀膜工艺(可能)比不上国外的厂商,所以只能在零畸变上下功夫。不过值得称赞的是,这款镜头的畸变控制确实非常好。

    「滤镜架使用情况更新在60#楼」


要说135全画幅(36×24mm)啊,就是有一个好,作为最成熟的相机画幅系统(当然这是从胶片时代继承过来的遗产),可以适配的镜头数量比其他画幅多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丰俭由人,便宜起来有佳能50/1.8这样的神物,真要玩坠暴力的,也有各种规格残暴的镜头可以任大家选择。

之前我说过由于135画幅在大光圈镜头上实在是优势太大,导致在底小于645残幅(44×33mm)和645全幅(54×40mm)一圈的前提下,依然拥有着自动数码系统里最强的弱光画质和虚化能力。但是实际上135画幅的另一点也是这个系统的优势之一,那就是——焦距的广阔性。

很久以前适马就推出了两代12-24mm f/4.5-5.6,站住了等效12mm视角(约122°)这个制高点,后来除了徕卡M口上的福伦达12mm定焦,再无超越者……然而这两年,这类暴力大广角镜头却突然开始井喷,先是佳能的11-24mm f/4L再度刷新了相机系统视野极限的记录(不过不只考虑原生卡口镜头的话这个记录也只是持平,645全幅底+Alpa 12 FPS机身+17移轴可以做到等效11mm f/2.6),然后是今年的适马新品12-24/4ART,延续数年的12-24终于有了更新;再就是国产镜头的新星——老蛙12mm f/2.8了。

这几个镜头摆在一起看一看,三支变焦镜头的总携带长度都差不多,身为定焦的老蛙12/2.8明显小一圈。不过如果算总体积,佳能11-24和适马12-24ART由于过于“肥胖”,还是比右边的两支镜头大了不少,而且握在手上十分沉重。

这种规格的镜头就不要做平面前组的春秋大梦了……虽然都是凸起的灯泡头,但是对滤镜的支持的,四支镜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的滤镜支持规格如下:

佳能11-24:需使用专门的180×180mm滤镜支架和方片滤镜。

适马12-24ART:只有少数品牌有专用支架,使用150mm滤镜,比如NISI。

适马12-24II:可以使用专门设计的150×150mm滤镜支架系统。

老蛙12/2.8:可以通过原厂转接环使用圆片滤镜。

在滤镜使用的方便程度上,老蛙12明显是最方便的——95圆片的便携程度相比150甚至180的大方片来说简直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95的圆片还可以方便的转接给其他小口径镜头使用,虽然也比较麻烦,但是相比硕大的方片,还是方便很多。剩下三支需要用方片滤镜的镜头,12-24II受益于口径较小可以用150×150mm,这个规格还是有很多厂商在做的,包括物美价廉的几款国产品牌(为避免广告嫌疑在此就不提名字了)。适马12-24ART的滤镜规格未知,但是兰拓菌猜想也必须用180mm滤镜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那么大一个前组),这两支镜头在滤镜选用上,还是受限颇多。

四款镜头的遮光罩都是固定不可拆卸型,镜头盖都是桶形扣式,适马12-24ART取消了前代中的APS-C对应遮光筒设计,估计也是因为现在这种规格的镜头大家基本都会拿来用在全幅上,而不是兼职做APS-C的18mm广角。

镜头盖。后面三款都是靠摩擦来固定,佳能11-24的镜头盖有一个内捏式卡扣。

理论画质测试——分辨率由于这几款镜头的最短焦距实在是太短,转接环和E卡口本身规格的限制使得如果用老的MB4+A7R2方式来跑分的话容易使得报道出现偏差,所以这次我们改用原生卡口的佳能5DSR来进行测试(本身参测的三支自动头都是原生EF卡口,老蛙是尼康口但是尼康转佳能是小内径转大内径理论上不会影响画质)。RAW转无压缩TIFF出图,所有锐化和降噪参数关闭。

读取某个位置的分辨率数据时,使得镜头在相应的位置对焦,以排除部分镜头的场曲问题导致读数出现偏差的情况。

由于这次换用了5DSR来进行测试,故所得数据和以往评测中的数据没有直接对比价值。

本环节所有测试均为MTF50分辨率(50%还原度下的截止空间频率),单位LW/PH(线宽每图高)。

11mm焦距这个焦距是佳能11-24的个人秀,我们就来看看它在目前135系统极致视角下的表现吧。

单从读数来看这支镜头在最广角端的画质还是可圈可点的——配合5DSR的高像素,在中心全开画质上就轻易达到了3000LW/PH这个极为优秀的水平。但美中不足的是边缘画质一般,离开中心之后就开始明显下降。不过对于这个规格的超级广角镜头来说,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水准。其最佳光圈位于f/5.6~8,适合风光拍摄。

12mm焦距老蛙这支镜头的焦距也是12mm,所以这里的对比有全部的4支镜头。

佳能11-24mm f/4L依然保持了极为优秀的中心画质水准,但是到了稍微离开中心的地方之后就被适马12-24ART所反超。不过到了边缘,它的优势就又回来了。老蛙12倒是像场均匀度可圈可点,但是整个像场内的分辨率都不算高,不过胜在平均,而且全开光圈即可接近最佳画质(虽然实际的最佳光圈是f/5.6),作为一支星空星野用头还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老的适马12-24II,中心画质也是尚可,但是边角崩得几乎不能看,并且收缩光圈也不会有多少好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适马12-24II的f/4,实际光圈是f/4.5,为方便比较,放在了f/4的柱状图里。

16mm焦距到了16mm,其实就是超级广角镜头和一般超广的分野了——普通的高性价比超广角镜头一般都做到了16~18mm,而且拥有相当不错的画质和规格(佳能16-35/2.8L III、16-35/4L,尼康18-35/3.5-4.5G等)。但是超级广角镜头既然是变焦,那么各个焦段的画质就是一定要考察的,何况纯粹的广,11、12mm这样,有时候会很难构图(尤其是没有合适前景的环境下)。

在这个焦距下佳能11-24/4L和适马12-24/4ART的表现几乎是持平的(中心稍差一点,边缘反超),甚至连老态龙钟的适马12-24II,其表现也绝对不是说不过去的水准。

三支镜头的最佳光圈都在f/5.6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适马12-24II的f/4,实际光圈是f/5.0,为方便比较,放在了f/4的柱状图里。

20mm焦距到了20mm就不算那么广了,不过依然是实用性可以的小广角焦段。

到了20mm,那个强势的佳能11-24又回来了。适马12-24ART过了自己强势的12~16mm焦距之后,画质衰减相当明显,可能是镜头的设计采用了类似放缩像场来进行变焦的方式。无论是中心还是边缘画质,各个光圈下均被佳能11-24甩开了一段不小的距离。

佳能11-24和适马12-24ART的最佳光圈均在f/5.6~8,适合风光拍摄。老的适马12-24II,依然在疯狂的崩边角,而且收缩光圈带来的改善也比较有限。

24mm焦距24mm就是参测各镜头的长焦端了。变焦镜头一般两头会用得比较多,哪怕是超级广角也不会例外(比如我就突然想拍一个稍微远点的场景然后回去裁图呢)。

24mm下佳能11-24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适马12-24ART则堕落到了一个跟老款12-24II区别不大的水平。11-24的中心最佳光圈是f/5.6,边缘最佳光圈是f/8,实际上用f/6.3会比较均衡?(笑)。

色散、暗角与通光量测试色散

色散在画面中一般会表现为高反差边缘的紫边或绿边。一般可以后期消除,所以只要不是太严重或者超广角镜头的长曝使用(此时树枝之类高反差边缘的摇动拖线会导致色散花掉,难以后期消除)。

由于超广角镜头其垂轴放大率的倒数(1/β)比较大,各个波长的光线所成的像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大小差异,其倍率色差一直是个比较头痛的问题。所以本次测试只计算各镜头在各个焦距下的倍率色差。

倍率色差的特性之一就是难以通过收缩光圈消除(收缩光圈不会改变像的大小),所以大家就不用纠结测这个表用的是多大光圈了……而且介于上面提到的原因(1/β较大),其色散控制不可能像中焦堆料镜头一样控制到3~5μm的极端优秀水准,能压到10μm就已经算极好水准了(佳能新大三元16-35L III都没做到这个水平)。看测试结果的话,色散控制最好的是适马12-24ART,尤其是在稍长一点的焦距上,已经相当接近10μm的极优秀基准线,跟它长焦端的崩溃解析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还真是特喵的矛盾啊)。其次是老适马12-24(这个特性也是家传的?),长焦端做到了13μm的不错水准,但是……广角端色散反而最差,喂,你这个特性,要你何用。。。

佳能11-24和老蛙12的色散控制差不多,23μm左右的普遍水平。在使用的时候,ACR开图进PS之前,最好仔细的用自带功能去一下色散,否则会无比蛋疼。至于长曝色散,11-24这种头长曝用起来极其不便使用机会并不多,所以算是……因祸得福?

暗角在画面当中一般表现为边缘失光,但适当的边缘失光可以渲染画面气氛,所以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后期虽然可以校正暗角但需要硬吃传感器的宽容度,对于画质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而后期加暗角则没有什么限制,所以这一项还是越低越好。

暗角控制方面,适马12-24/4ART一骑绝尘,各个焦段均取得了明显优势。排第二的是身为定焦的老蛙12,同样f/4下的暗角比11-24轻一点。11-24@11mm和适马12-24II@12mm的暗角处于同一水准,都是比较严重的黑角表现。3.5EV的暗角就意味着校正起来要吃掉最大3.5EV的传感器宽容度,在本身宽容度就比较紧张的佳能机身上,这还真不是个小问题。好在拍风光的时候,收缩光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暗角问题。

畸变在画面当中表现为直线的弯曲,分为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两种。后期可以几乎无损(需要丢失一点锐度)的校正,所以也是只要不太严重,就无需过分关心。

老蛙12当初宣传的时候就号称“无畸变”,但是严格的标板测试表明它还是有一点点畸变,只是0.14%已然是极其优秀,平时拍摄建筑什么的肉眼看几乎完全看不到有什么弯曲。虽然其他几支镜头的畸变从数字上看也不大,但是畸变是百分比数值,其原始数值跟视角挂钩——所以畸变上的一点差异在超广角这里会比中焦大很多(适马12-24II的畸变读出来也就0.82%,但是看着畸变比读数3.x%的Batis85暴力多了)。只不过,数码时代畸变也不是什么重要的画质参数,点一下校正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优势,只能说,生不逢时吧……

通光量在测试当中以T制光圈来进行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测试的只是过镜头光心的通量,镜头的暗角问题并没有考虑在内,所以对于整体曝光的影响,还需要结合上面的暗角测试来综合判断。

光通量(T制光圈)方面,本身f/制光圈就大一档的老蛙12/2.8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但是,T3.39如果缩小一档的话就是T4.81,实际上如果大家都做f/4,国产镜头的镜片通光率还是会差一点,只不过差得不夸张了。f/4的两支镜头里佳能11-24比适马12-24ART在通光上好了一点点,标称光圈f/4.5的老适马12-24II在这个测试当中处于垫底水平。

色彩倾向测试由于这几个超广角镜头对自动对焦的需求几乎为0(不上架子LV手动慢慢对你拍什么风光),而且秒表在视野当中会太小,测出来的数据误差很大,故本次不做机械性能测试。成像风格测试方面,这几个镜头谈焦外的话只能手动滑稽……所以,单测个色彩倾向吧。

方块是理想值,圆圈是实际值,如果方块和圆圈或者两个圆圈的连线指向全图的中心,说明它们之间实际上只有明度的差异,拉个曝光就能回来,并不是典型的色差特征。影响比较明显的是圆圈的左右摆动这种。

图中的数据点由实到虚分别为佳能11-24/4L、适马12-24ART、老蛙12、适马12-24II,其实几支镜头的发色倾向都还是比较接近的,硬说区别的话就是10、17、18三个色块,佳能和适马的镜头对于粉红色的表现会好一些(然而这个镜头几乎不会用来拍人像,所以并没有什么卵用)。风光常用的蓝色绿色,只在11号色块区别明显(佳能11-24和适马12-24II的绿色会带点黄)。蓝色方面,基本只有明度上的差异。

最后……到了写文章的时候才拍脑袋想起来,超广角镜头的成像风格测试虽然焦外不需要测,但是另一个参数在实际拍摄当中很重要——星芒的形状和长度,然而,写文章的时候镜头都不在手边了也没法补……下次再测超广的时候注意这点吧,表示忏悔,本垃圾错了。

测完之后,最能松一口气的应该就是这支镜头了,我的皇位还能再续N年……独一无二的11mm广角、除了16mm端稍有点弱之外全程最强的素质、原厂镜头信仰BUFF……都是选择它的重要理由。至于不选择它的理由,第一是价格太贵(上市一万八,现在也得16000多点才能拿下,可以买三支16-35/4IS……),第二是这个头真的是佳能专属,尼康肯定没法用,索尼也没有好的转接方案,哪怕用MB4环也是崩边严重。所以说这支镜头,注定是生活在传说当中的一支,目前来看还足够佳能用户吹个好几年……不差钱的话,就买吧。虽然现在还没有高画质机身来搭,不妨期待一下明年的5Ds

这个镜头基本算是卖出了适马Art系列的最贵价格,也使得我们在测试之前对它的素质报了极高的期望。但是实际测试下来,表现并没有价格看起来的那么美,广角端打不过11-24,长焦端崩得又相当严重,至于拿了第一的16mm……只用16mm为啥不买原厂16-35 f/4?不过这支镜头的优势,第一是有尼康口,可以搭配D810机身,Excited。第二是价格虽然不低,但是比11-24依然便宜一些(官方限价9999,可能私聊问问店家会便宜个几百块钱)。这个规格的镜头就别想着转索尼用了,尤其是试图用MC-11来转的,当心被教做人……

实际上这个镜头也是一枚规格帝,唯一做到了12mm f/2.8规格的超级广角镜头。从实测表现来看这支镜头的定位明显是星野而不是日常风光,全开光圈就可圈可点但是收光圈提升不大;全像场均匀性好;畸变近乎完美,通光量也不差(跟蔡司15/2.8基本相当),还可以接平面滤镜,复杂环境下弄个95的UV再也不怕磕碰,兼职个超广长曝也比其他三支镜头方便很多。至于体积优势,虽然是明摆着的事实,但是定焦跟变焦比体积…总觉得哪里不对。至于缺点,极限画质一般般应该算一个,还一个就是……外观实在不好看啊,个人愚见。

这支镜头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大概3800元),缺点是……除了便宜全是缺点。除非你只是想花不多的钱买个12mm视角,否则真的不推荐这支镜头,人嘛,总是要有点追求的不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广角镜头适合拍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