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左?

[摘要]《百家姓》共收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古时,小朋友们不仅要能背诵,还得说出其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和历史名人。

《百家姓》相传是宋代人编写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说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而在今年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中,“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大姓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对照排名榜寻找自己姓氏的排名,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按理说,赵姓并不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它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原来排名第一的姓氏,为什么从赵姓一下变成了王姓?一部字数不多的《百家姓》,其实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

起源 《百家姓》是何时何人所作

说起《百家姓》,我们都不陌生。民国以前,它更是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作为童蒙读物,它曾是每个儿童入学后必须诵读的书目。

《百家姓》共收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古时,小朋友们不仅要能背诵,还得说出其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和历史名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这部《百家姓》,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游》的一段注里写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当时,《百家姓》在乡村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必读书目,可见其流行程度。

钱文忠推测,《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位“知识分子”。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记载,《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此印证了这一说法。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为411个,如今收录504个姓的版本,其实是后人增补过的。

为何以“赵钱孙李”四姓开头

《百家姓》中,开头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是因为这几个姓在当时人数较多吗?

有读者认为,《百家姓》是北宋初期的人编写的,“赵”是当时的皇姓,随后的“钱”代表有钱,“孙”代表子孙众多,“李”则代表桃李满天下,合起来就是老赵家不仅有钱,子孙繁衍旺盛,门生也遍布天下。

《玉照新志》记载:“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

对此,钱文忠介绍,《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姓氏的记载

其实,在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姓氏的专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关于姓氏的记载并不少。

战国时期,赵国的史官编写了一部《世本》,主要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等。可惜,《世本》原本早已散佚,今人看到的是清代的八种辑本,合称“世本八种”,其中以雷学琪、茆泮林的两种辑本最好。

《百家姓》是“四字经”,西汉时期,有人曾编纂过一部《姓氏急就篇》,除开头外,全文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俗称“姓名三字经”。这部书在宋代以前十分流行,也对《百家姓》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百家姓》问世之后,后人又先后编写了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而如今人们最常见到的《百家姓》,其实不是宋朝时的原本,而是清代的一部《增广百家姓》。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这部《皇明千家姓》的编纂时间,估计眼尖的读者能猜出来。明代的皇帝姓朱,该文的第一个姓自然非“朱”莫属了。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编写了一本《御制百家姓》,这部著作也是四言成句,但前两句分别以“孔”“孟”开头,是尊崇儒家的意思。

汉族有《百家姓》,古代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如《女真字目百家姓》和《蒙古字目百家姓》均以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而成,但它们并没有流行起来。

变迁 从“赵钱孙”到“王李张”

“你老几啊?”回答:“请查姓氏排名榜!”这样的对白常常成为小伙伴们的谈资。据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关于姓氏的统计分析文章是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武洁和杨建春所写,文章数据主要援引自国家统计局负责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全国前20大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前20大姓氏的人口占比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我国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超过2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14个。其中,“最大姓”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7.1%。

文章称,姓氏在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姓氏显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样性。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东部地区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东北部占12.2%。

在我国姓氏人口超过一万的复姓仅有11个,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欧阳,全国有90.1万人,其次是上官,有7.5万人,第三是皇甫,有5.3万人。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姓氏来源包括图腾、部落或国家名称、官职、皇帝赐姓以及避难改姓等多类。”华中农业大学民俗社会学教授萧洪恩介绍。

专家分析,国人熟知的《百家姓》次序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等贵族姓氏先后成为百家姓前几位。

“百家姓排行榜的变迁,其实是一种从政治学意义向统计学意义转变的象征,也是贵族化大姓倾向朝着平民化平等意义的转变,如今国人的姓氏,不管排第几,没有高低、贫富、贵贱之分。”萧洪恩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曾经多年研究中国人姓氏的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他认为,中国人的姓氏主要起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这才形成了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

关于姓氏,民间也有不少地方民俗传说。例如,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少关于家族世仇、同姓不婚等的描述。专家分析,如今,世仇不婚等不合时宜的观念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摒弃。

萧洪恩认为,对于姓氏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观念的强烈认同感。当前一些外国人也有取中国名字的现象,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专家表示,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在众多姓氏中,不光有单字姓、复姓和双字姓,还有字数更多的姓,字数最多的姓是十字姓“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西藏有这个姓。

笔画最少的姓为一,一是傈僳族姓,由乙姓衍化而来。笔画最多的姓为30笔。

除了百家姓以外,还有很多姓氏少见而且特别。“第五”姓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古代中国曾经有过从“第一”到“第八”的姓氏,其中姓“第五”的人数量较多。目前“第五”姓大多已经衍化成“第”姓或“五(伍)”姓。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趣的是,这七件事也是七个姓氏。柴姓、米姓分别约占全国人口的0.058%和0.035%;油是傈僳族姓,山东省多此姓;盐姓在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酱姓源出不详,台湾有此姓;山西扶风、四川成都、台湾、上海等地有醋姓;茶作为姓有槎(chá)、屠(tú)两音,云南省多茶姓。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不仅是方位词,也是中国人的姓氏。

  种,古代就是指姓氏。据我国最早介绍姓氏著作《元和姓纂》记载:“种,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后。魏因避难改为种氏。”从战国魏时至今种姓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种”没有其他注解和读音,读作(chóng),也没有简体和繁体的区别,作为姓氏就是这种写法。到了近代,“種(zhǒng,zhòng)”简化为“种”,“种”便成了多音字。但是作为“种(chóng)”这个读音仍然被解释为姓氏。种姓是一个人数比较少、分布比较散的一个姓氏。北宋版《百家姓》和2013年最新版的《百家姓》里,种姓都未被收录在册。记者翻阅许多资料,终于找到了1982年的统计数字,当时全国使用姓氏为1436个,种姓排序第436位,全国大概不到4万人。在周口,种姓主要分布在项城市郑郭镇种营村、束庄村、苏庄村等,其他县市区的种姓人基本都是从项城市迁出去的。

得姓于封国 元末冀州出

位于文家街道西南部,益寿河西畔,东北距离文家街道办事处驻地9公里的业家官庄村,现有居民 224 户,851 人,有宫、左、张、刘、王、林、耿、贾诸姓,全村耕地 1436 亩,主产蔬菜、小麦、玉米,其中经济作物多是韭菜和山药。

相传,明末李自成部下的叶将官,弃官为民在此立业成村,故名叶家官庄,后因谐音演称为业家官庄。7月11日,为探寻左姓在我市的发展渊源,记者来到该村,左氏18 世族人左其忠对照族谱,向记者讲述了左氏家族的起源,以及在我市的发展情况。

“据左氏家族族谱记载,我们始祖名为左世刚,元朝末年由冀州(今河北省)枣强左家河庄迁出。左世刚生二子:左仁、左智,左仁又生子左逊,左逊迁居章丘后繁衍生息。左智生有四子名为左源、左渊、左海、左滨,洪武年间,散居他乡此后便没有居住在一起。”左其忠介绍,左源祖后徙居山东昌乐焦疃左家庄;左海徙居潍坊北桥子村;左滨祖徙居蒙阴左家旁峪。而他们的一世族左渊徙居益都(今青州) 杨姑桥村,以诗书继世,以耕耘传家,其后人又迁居我市,现在寿光各支系,即为原益都左氏后裔。

左其忠介绍:“族谱清晰地记录着,我们寿光的左氏为始祖左世刚的第三个孙子,左渊的次子四世祖左茂堂的分支,是从青州杨姑桥庄迁居寿光田家庄扎根立户的。而田家庄现在隶属圣城街道,该村目前 110 户居民近 500 余人,其中左姓村民有230多口。”

左氏迁居田家庄后为了 更 好 地 生活,后人又多有外迁者,目前我市田家庄村、大尧村、业家官庄都有左氏族人的分布,数百年来左氏一族共繁衍 22 世,田家庄村与业家官庄左氏族人都在 200 人以上。另外,近几年,左氏家族人才辈出,也多有学有所成者落户国内各大城市,成为左氏族人的骄傲。

国有史,族有谱,都是为了记录过去,以示后人。而修族谱更能显出族人尊祖敬祖,联宗识祖,承先启后的诚心,也为宗族团结之要纲。记者了解到,我市左氏族谱,自民国二十四年增修以来,族谱原由族人左廷福保存,因其为生计所迫去东北谋生,后由左麟东保存谱书。

 “左氏族谱自民国二十四年,五修族谱至今已近六十载,此间本支系,人丁兴旺,分支很多,尊卑伦序,年轻人多难分清,亲者渐疏,疏者渐远,故增修族谱,已成当务之急。为尽承先启后之理,顺敦宗睦族之义,1994年正月,我族田家庄左麟东发起第六次增修族谱之倡议,左万基、左希舜、左希周等积极响应……” 这是1994年左氏族谱谱序的一段话,上面清楚记载六十余载未修谱成为族人的一大心事。

在十六世族人左麟东、十七世族人左希周倡议组织下,1994年左氏一族六修左氏族谱,这次修谱的范围有日照、胶州东关,我市田家庄、大尧村、业家官庄村等支系。此次续谱也使得我市左氏各支系族人欢欣鼓舞,大家积极行动,统计列表经过数月就完成了续谱的大事。其后, 2010年 《山东左氏族谱概要》 的修编更是让我省的左氏宗族齐聚一堂,上面也记载了之前的五次修谱,首次为清康熙58 年,第二次为清雍正4年,第三次为清乾隆58年,第四次为清同治10年,第五次为民国24年。每次修谱不少族人都为此付出了心血,每次修谱又为家族历史传承增加了一份厚重。

2010山东左氏齐聚一堂

记者了解到,2010年山东左氏家族齐聚一堂共商族事,并印制了《山东左氏族谱概要》,而我市田家庄左氏族人左希周参加了此次聚会。族谱收录了迄今已考察到的山东境内左氏族人的历次族谱续修情况,主要理清了个支脉的迁居时间、始迁始祖、始祖播迁地,人口繁衍及居住分布等有关资料 。其上记载,临朐左氏为一世祖左世刚支系;济阳县为一世族左厚支系;临淄一世祖左清支系;沂南为一世祖左六公支系;苍山左氏为一世祖左勃支系;乐陵市为一世祖左君弼支系。

山东的左氏族人目前分布在章丘市、昌邑市、昌乐县、青州市、寿光市、寒亭区、沂源县、济阳县、莱阳县、临淄区、沂南县、苍山县、乐陵市等地。临朐县左世刚支系,于元末,自河北枣强县迁居山东;临淄区左清支系,于明初 1369 至 1423年间,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山东;济阳县左厚支系,明朝洪武年间自河北枣强迁来山东;沂南县左六公支系,明朝初年自莒州 (今莒县) 迁居沂南;苍山县左勃支系于明永乐初年,由苏淮地区落根山东;乐陵市左君弼支系于明永乐二年自陕西迁来山东。

关于左姓的迁徙,史料记载左姓在西周时有左儒,春秋时鲁有左人郢、左丘明、左师展,晋有左史,战国时燕有左伯桃。可见在先秦时期,左姓已活动于西周之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及鲁(今山东省西南)、晋(今山西省)、燕(今河北省北部)等地。

西汉时,左氏族人多位身居要职,其中一位为郡守九卿的琅琊人左咸,另一左咸后赐爵关内侯,子孙袭爵留居长安。另外,由于淮南王外家姓左,故有左吴、 左修事淮南王。 此表明左姓在此际已定居于今安徽南部一带。 东汉时南方的安徽、 四川、 江苏等地已有左姓人定居。

魏晋时期, 左姓在今山东、河南等地繁衍迅速,后昌盛为左姓济阳郡望。南北朝至隋唐,左姓逐渐播迁于江东各地。宋元以后,左姓在江南分布地更广,两湖、两广等地均有左姓人入迁。明初,山西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清初,两湖之左姓入迁四川。如今,左姓在全国人口分布中河北、山东、江苏、四川四省占半数以上。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的官吏左彻曾帮助黄帝铸造三鼎于荆山之阳,而黄帝在鼎成之日与世长辞。左彻悲痛难当,拿来黄帝的衣冠,几杖进行祭祀,以慰黄帝在天之灵。左彻之举得世人敬重。据说左彻为古时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立国之人无传,故左姓人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左其忠介绍,左姓还有出自姜姓之说,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据《广韵》所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后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也有以职官名为姓之说,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再者还有人认为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如明、清云南永昌府腾越亭(今腾冲)、蒙化府等土司有左姓,系彝族。(记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百家姓500姓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