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罗斯之战唐军怎么才能够打赢?

大唐西域是一个让很多人魂牵梦绕的名词。无论是在小学的时候读到的边塞诗歌,还是放假后去电影院看的关于西域的电影,无一不在描述着当年的辉煌。但是随着李唐王朝的衰退,其对西域的控制力也在减弱,直至消失殆尽。不过,当我们重新审视唐朝对西域的羁縻制度时,我们会发现它失去西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玄奘西行路线图,当然中国人最熟悉的那个“西域”还是《西游》里的那个

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虽然是中原王朝中最强大的,但是历代在改革开放之前,能做的只是让少量关内的居民前往西域。以龟兹都督府为例,只有“户四千九百七十四”,于阗毗沙府有“户四千七百八十七”,而焉耆府更是只有“户一千一百六十七”。①

为了增加西域的人口,历代都想尽了办法,不过对西域土著来说,最多的还是关内的流放犯。如赫赫有名的李白就是流放者的后代,因此没有地方官能推荐他去当官,只能终生流浪,想办法结交大员。②类似李白这种有不少家资的还算好,更多的是家产被剥夺的罪人或者充军者,说白了就是古代版的劳改犯,这对唐朝政权对西域的影响是极其不利的。

李白的诗歌每个中国人从小学甚至学龄前就会背诵,但是他的家世却没几个人知道

和南方的百越不同,西域或者说中亚地区的文明程度更高。其夹在印度、两河、东亚三大文明板块之间,有时候欧洲的文明也会通过一些途径传入,如古国楼兰就是典型的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西域文化类型。因此,和没什么见识的百越诸族相比,西域人无疑“身经百战”见太多了。更为重要的是,汉人往南方的移民虽然也有不少流放者,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了躲避战乱而进行的举族迁徙。他们有着完整的文化传承,到了新家园立刻就开始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看着这些邻居们过着丰裕的日子,山里林间的土著们自然也不是傻瓜,不断地模仿和沟通就成了他们的日常。千百年之后除了极少数人口外,大部分留在平原地带的所谓“南蛮”都被同化了,至今江浙地区的土著血统都是来自那时候的。

当然汉人和南方土著的血缘差距并不大,所以面容上不会有一些人以为的那么大的差距

而前往西域的移民就惨多了,他们的所在地等于他们的劳改营,土著们的日子普遍比他们过得好。或许碍于唐朝军力上的优势,他们暂时对这些移民无可奈何,但是等唐朝的势力衰退,土著的骑兵立刻就切断了“劳改营”之间的联系,用不了多久就能拿下。因此想要长久地统治西域仅靠来自关内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必须和当地人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制度才有可能做到。

中国政体的局限性无法和西域本地人达成一致

类似这种几万人的少数族群统治多数当地人的做法在世界上其实不乏先例,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大洋彼岸的诺曼人,几万诺曼人统治着数百万盎格鲁·撒克逊人。

诺曼征服从某种程度可以说开创了真正的英国

诺曼人为了保护自己,在英格兰修筑了大量的城堡。③但是他们也知道武力能征服土地,却征服不了人心。因此征服者威廉从一开始就选择保留大量英格兰当地的制度,例如盎格鲁人的习惯法以及一些原有的政府架构。最为重要的是将英国纳入欧洲大陆的政治系统,大大强化了封建法的让诺曼人和当地的英格兰人通婚。因此即便是失去了大陆的领地后,这些法国人的后裔在英格兰本土能够继续生存。

威斯敏特大教堂外的狮心王查理

而唐朝对西域的做法依旧是传统的羁縻制度,对于习惯了中央集权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个极大地负担。因此,在长寿元年王孝杰再度收复四镇之后,狄仁杰和崔融关于是否放弃镇守四镇展开了争论。狄仁杰《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就写明了:“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④

事实上唐朝被后来人诟病无数的藩镇制度就是用来“治疗”这个问题的。

到了玄宗时期全国的镇兵已经达到了49万,而战马达到了8万⑤。仅仅是战马,每年就需要消耗的粮食898.91万石⑥,过于巨大的消耗再加上漕运时不时地阻断,让长安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借以节省开支⑦。

很多人都诟病唐朝对地方太过放纵,其实那都是逼出来的

但就算如此放权了,和欧洲依旧有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唐朝的节度使们看似权力很大,但是依旧受到很大的限制,理论上只有军事权力,但是没有立法权,更没有监察等权力。哪怕到了中唐,除了河朔三镇之外,其他地区的节度使也就是唐朝皇帝的高级打手而已。一直到黄巢颠覆了原有的系统,才算是把“藩镇”的力量彻底释放出来。

这种情况下,安西四镇很难真正和当地人打成一片。虽然“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⑧但是维持西域对于日渐衰落的唐朝而言依旧是个巨大的负担。或许唐朝可以册封一些节度使,但是绝对不会允许在自己真正的辖区中有一个“国中国”,哪怕他们确实个个都如于阗一般忠诚。

因为高仙芝等人无法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财政来源,再加上高仙芝本人“性贪”,于是“以石国无蕃臣礼”出兵攻打,然后“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这令人窒息的操作迫使西域各国投奔黑衣大食,引兵攻打安西四镇,这才有后来赫赫有名的怛罗斯之战。

出土于敦煌的于阗国王像

反观欧洲的封建制度有着明确的定义,就是“两个自由人之间的契约”,所谓贵族就是“被契约束缚的贵人”。这套系统看似松散,但是在异族环绕的时候却远比中央集权来的有效。例如十字军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仅靠着五千军士和雇佣射手加一千名圣殿骑士⑨,就在号称拥有三十万大军的萨拉丁手下坚持了数十年时间。⑩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假设的结论了:那就是下就是,如果不对当时现有的移民制度等进行真正深入有效的改革(地方藩镇话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即便时候没有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王朝也无法做到对西域的长期控制。

唐朝虽然下放部分权利将西部的领地拓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是却缺乏足够的人口去消化它,糟糕的生存环境加上落后的移民制度,让西域的汉人非常稀少,想要维持统治只能靠当地人。

可惜中国缺乏欧洲那种封建制度,要么是几乎没有任何统治的羁縻,要么就是直辖,不存在“自治”。以至于富庶的西域成为国家的负担,连狄仁杰这样的名臣都建议为了国家财政而放弃安西四镇。一旦朝廷接济不上了,难保安西的军队会不会和高仙芝一样去“捞外快”,导致西域各国离心离德。

所以一个国家扩张到了这个地步,必须要将权力下放,不可能再维持过去那套集权制度。成吉思汗的帝国最后一分为四,大英帝国的总督权力几乎等同于国王,都是为了“治疗”大帝国的“肢端肥大”。

可惜这个问题一直到唐朝灭亡那天都没能想明白。

② 《李白的籍貫和生地》

④ 《全唐文》卷一六九

⑤ 《唐代粮食问题研究》p148

⑥ 《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二》

⑦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奸臣传》p6348页

怛罗斯之战是唐玄宗时大唐的安西都护府与来自中亚的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之间不期而遇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葱岭以西、接近哈萨克斯坦塔拉兹的附近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年)。以阿巴斯军队的大胜告终。

关于这场尘封在历史之中的战役,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揣测。最大的话题无疑是:如果唐军获胜,世界格局会因此改变吗?

怛罗斯战役根本无足轻重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军事失败

怛罗斯战役其实是当代人通过网络普及化后,进行史料整理与早期大数据分析搜索,才从故纸堆里找出来的一场战役。也就是说,在唐代到民国之间的漫长时间里,这次战役的胜负对于中亚的穆斯林和中国来说,都是无足轻重,根本无人重视。

怛罗斯战役爆发时,刚刚建国不久的早期的阿巴斯王朝,全国方面全军不过15万。其中近一半的主力,也就是约700000人,部署在西方和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峙。此时的哈里发艾布·贾法尔身边只有30000人在临时首都安巴尔附近驻扎。此外开国元勋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10000人在巴士拉以北一带驻,离开中亚腹地还很远。真正的中亚驻军分布在东西呼罗珊的首都木鹿和木鹿鲁兹,能出动的兵力也不过10000人。

阿拉伯式的军队主要分布在阿巴斯帝国的西部

由于阿巴斯王朝是伊斯兰化的波斯和中亚贵族建立的王朝,所以中亚本土居民对于传统的阿拉伯人其实非常痛恨的。在王朝建立的早期,中亚的阿拉伯人很多就遭到了波斯人、粟特人、突厥人与其他各东伊朗系土著的清洗。所以,与唐军在怛罗斯交手的穆斯林军队,实际上以波斯和中亚本地人为主,与哈里发到伍麦叶王朝时的阿拉伯军队也是不同的。

大量中亚土著血统的士兵支撑着阿巴斯王朝的东部

至于高仙芝手里可以动用的唐朝军队,去掉各类河中和突厥的辅助部队,就是不会超过20000人的规模。唐朝军队在建国早期依靠的是与农业地产绑定挂钩的府兵制,这样的制度在长期大规模用兵后,势必因为军户们的入不敷出而自行崩溃。

所以,唐朝军队在怛罗斯的时代,已经开始进入募兵制时期。这样也就严重限制了军队的数量,尤其是地处西域这样的化外之地,兵力投送与补给输出都是辐射范围的外围末端。这样一支偏军,对于大唐而言一样不是伤经动骨的。

唐朝在中期开始就依赖募兵制度

阿巴斯王朝的主要对手都在西部

阿巴斯王朝与唐朝根本不可能以对方为主要敌人。

阿巴斯人当时需要面对前朝伍麦叶王朝的残余力量。在欧洲和小亚细亚半岛的拜占庭帝国,一直威胁着阿巴斯王朝的叙利亚和两河领域北部。还有中亚各地区的当地政权,都对于这个新生的王朝很不感冒,以至于爆发过大规模的联合起义。他们都是阿巴斯的主要敌人。

一句话,忙不过来。甚至阿巴斯王朝内部也需要平衡和重组波斯系贵族与两河西亚地区的阿拉伯贵族问题。阿拉伯帝国特有的部落基础制度在当时已经开始显现出弊端,伴随着统一权威的衰退而来的就是不同部落之间的内战。

当然,唐朝自己也没空来管中亚的事情。别看好像打赢了怛罗斯,就能在吐火罗-巴克特里亚地区站稳脚跟了,实际上高仙芝的部队根本无法获得国内的增援。虽然大唐在名义上是已经将疆土扩张到了吐火罗斯坦,也就是过去的巴克特里亚,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地区。但从他们对波斯萨珊王朝的末代王子卑路斯的支持力度就能明白,唐朝已经没有多余力量去参合中亚了。

理想中唐朝版图的最大化状态

对于家大业大的唐朝而言,北方草原地区的各个突厥势力经常降而复叛,东北部边境上的契丹与奚部都不是好对付的善茬。西南地区也有积聚力量而起南邵,四川以西就是体量更大、更凶悍的吐蕃。所以,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怛罗斯,一大片危机四伏的吐火罗,又有何重要意义呢?

安西都护府的实际控制力不会大于此图范围

已经崭露头角的突厥势力在中亚很有影响力

至于夹在唐与阿巴斯之间的那些中亚地区国家,都是不会轻易偏向任何一方的。这么多年来,他们除了与阿拉伯人不断交战,和唐朝的关系也并不紧密。

其中的典型便是因为怛罗斯战役中的背叛唐军而出名的突厥葛逻禄部落。他们在怛罗斯战役前,一直都是中亚地区,抵抗阿拉伯势力与穆斯林文化入侵的生力军。

高仙芝屠杀的石国,则是粟特人昭武九姓国家的代表。他们可以选择投靠唐朝势力,也不会介意委身于阿拉伯帝国之下。一切权衡因素,都看谁提供的条件更为舒适。

粟特人速来以经商而闻名,商业路线的畅通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在唐朝,他们的地位几乎是不可替代的。由于一直习惯于压制汉人经商,大唐王朝的陆上对外贸易就仰仗经验丰富的粟特人来完成了。加上唐朝本身没有严格的宗教因素,所以粟特人普遍还是更愿意亲善唐朝,而不是西面的某个宗教政权。奈何唐朝在中亚的经略非常不给力,无法在实际上给予昭武九姓们以足够的支持。

粟特人的商业才华在大唐更加吃香

如果觉得唐朝仅仅想通过暂时抵挡住阿巴斯的扩张势头,就能控制中亚,进而改变历史,基本上是想太多了。历史的进程决定了唐朝在中亚已经没有时间来好好经营地盘。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很快将北上西域地区,力量分散的阿巴斯军队和势单力薄的唐军都无力阻挡。就这点来看,双方最终都没有机会再大打一场。

更何况,南邵的崛起与国内的安史之乱都将轮番上演,唐朝的统治者只会感到朝不保夕,还有什么精力去思考世界大局?

至于阿巴斯王朝,他们当然有可能输掉怛罗斯。但请别忘了,他们在中亚地区有广泛的兵源来源,也能依靠雇佣大量突厥人和粟特人来给自己当兵。波斯的语言、制度和文化,在19世纪俄罗斯人大举入侵前,都是中亚文明的顶层建筑。论号召力,愿意亲善中亚的阿巴斯统治者,绝对在文化隔阂较大的唐王朝之上。

阿巴斯王朝最终将培养起自己的突厥军事力量

如果大家都想继续争霸下去,可能是波斯文化基础的阿巴斯人,在中亚更能聚集力量。介时,唐朝不仅会迅速的丢掉吐火罗斯坦,连西域的殖民地可能都要被逆推了。(完)


阿拉伯人没有什么系统的评价,因为恒罗斯之战其实并不大,对双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

当时阿拉伯人和大唐都在向外扩充,争夺的重点是中亚。

结果双方在恒罗斯打了一战,今天看来并不不算大。

唐军实际作战部队也不过3万人,其中2万人是唐军,另有1万是助战的番军。另外还有3万番军是负责后勤的,总兵力大概是六七万人。不过,实际作战部队不多。


阿拉伯军队兵力至今还有争论,但一般部队总数至少超过10万,西方一说是接近20万。但阿拉伯实际作战部队也没有这么多,大概是一半,也就是5到10万。

就兵力对比来看,唐军其实只有2万多人,而阿拉伯军队至少有5万,其中至少三四万是阿拉伯人。

其实,当时阿拉伯人的力量很强,纵横中东、印度北部和中亚,集中10万大军根本是小意思。更别说,中亚很多国家本来就是他的藩属国。

虽然唐军也有1万多番军支持,但不可靠。

所以,实力上,阿拉伯人明显占优。


结果就是,首先高仙芝唐军2万多配合番军1万多人,约三万多大军,长驱直入700公里,围攻恒罗斯城。

阿拉伯守军赛义德·本·侯梅德部有1万人,坚守城市,等到齐亚德·本·萨利赫的援军主力赶到。

此时阿拉伯军队数量远远超过唐军,兵力有一倍的优势,开始内外夹击,同唐军决战。

唐军也是身经百战的,步兵给予阿拉伯人猛烈打击。


双方激战5日,唐军毕竟数量少,开始占下风,支持不住。

这个关键时候,同唐军协同作战的番军葛逻禄部见势不妙,突然倒戈。

这导致唐军作战体系崩溃,大败。

高仙芝率部逃走,最终只剩下几千人,损失了接近2万兵力。其中一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


此战阿拉伯人获胜,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之后阿拉伯人和唐军没有冲突,大体保持均衡。

这主要是,当时阿拉伯人内部有严重问题,教派斗争严重,实力派互相厮杀。恒罗斯之战的阿拉伯大将齐亚德·本·萨利赫,也被政敌杀死。

同时,阿拉伯人西线还有埃及、拜占庭等很多敌人,根本顾不过来。

加上唐军此次虽败,不过损失一二万人而已,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所以阿拉伯人根本没有趁势东进,仍然维持之前的地盘,大唐也是一样。


至于大唐来说,这次失败算不了什么,重整旗鼓再战就是了。大唐打突厥,也是胜少负多,最终还是打赢了。

事实上,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可见,大唐西域的实力早已恢复。

关键在于,大唐随后和阿拉伯人一样,出现了内乱,也就是安史之乱。首都长安都被叛军攻破,国家实力急速衰退,无力再去管中亚的事情,直接放弃了西域。

另外,阿拉伯人和大唐还有共同的敌人,就是刚刚崛起的吐蕃。


所以无论是唐代历史,还是阿拉伯历史,对于恒罗斯战役都一笔带过。

今天西方史学家也认为,这不过是两大国边境的一次普通的军事冲突而已,对历史没有什么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被阿拉伯打败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