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的主人公的具体做法和原因?

  • 4.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中老年人感动,它再次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

    切忌不要蹉跎岁月。(删去“切忌”或“不要”)

    B.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也让人们从参赛学生的身上看到了

    传承中华文化。(在“文化”后加上“的希望”)

    C. 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

    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删去“为基础”)

    D.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

    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把“描绘”改为“勾画”)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题号  分值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   9分    (每小题错、漏、多1字均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⑴   1分   千里共婵娟

 ⑵   2分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⑶   2分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⑷   2分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⑸   2分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    4分   ⑴干涸    ⑵禁锢    ⑶莫衷一是   ⑷即物起兴

(每个词语1分,错1字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    2分   B (应为“寻求”)

4    2分   D(应把“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把“描绘了一幅”改为“构想了一条”)

5    4分   参考示例:灯——黑暗中一丁点儿的火星,也可以点燃希望的明灯。 /  海——接纳每一滴水,成就了大海的辽阔。 /  路——人生之路,在我们各自的脚下。  /  超——“召”示你,不停地“走”,才能超越别人。  /  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迟——落伍,有时仅仅是你比别人晚走了一“尺”。   /   功——成功=工作+努力。       劣——凡事想设法“少”出“力”,到头来只能差人一等。 /   令——“今”天努力多一“点”,明天才有资格指挥别人。 (能够根据字形特点阐述2分,有意蕴2分。)

6    3分   ⑴通“饲”,喂   ⑵用鞭子打    ⑶面对  (各1分)

7    3分    译文: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原句中词语译错一个扣0.5分,译文不通顺酌情扣分)

8    3分   A(应为“环境对人才”的作用)

9    3分   A(A项:喜欢; B项:他/表反问,“难道”;  C项:买/集市;  D项:超过/到,经过)

10   2分   于是退而疾耕 / 疾耕则家富 / 家富则市得良犬

11   3分  参考示例1:碰到问题时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示例2: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参考示例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必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参考译文: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他觉得)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相识的朋友。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可是家里没钱无法得到。有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说:“为什么?”那人不说。猎人自己思考,岂不是我努力耕作有收获得到钱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之后)他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 ,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的道理)。

12  2分   举例子     逻辑(顺序)

14  3分   参考示例1:例如娱乐行业,互联网平台最大程度地加强了广告效应,但它无法改变有些影视节目、娱乐节目质量低劣的本质问题。   参考示例2:例如在医疗行业,挂号平台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但它无法改变“就医难”的本质问题。中国专业医生太少,病人太多,其根本矛盾在于医疗资源的稀缺。    参考示例3:例如在餐饮行业,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善于将饭店的流程设计互联网化,将店面装修时尚化,但是却没有能力做出好吃的食物。(对比之下,DM的沃森超级计算机,可以将每一种食物的营养物质和气味进行全部排序,然后制定出菜单,做出从来没有食用过的食谱,兼顾口味和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15  3分   两个短句独立成段能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表意功能,阅读时基本上是一词一顿,让读者放慢阅读速度。这样的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篇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意思对即可)

16  4分   ①路远。每日早上5点起床,上山20公里4个小时,下山2小时,回来天已黑。②天寒。零下49摄氏度,冰天雪地。③少衣。风雪灌入棉衣棉裤,冷得连骨头缝都响。④食差。用白布缠两个窝窝头贴在肚皮上以免冻成硬块咬不动,就着雪吃窝窝头。(意思对即可)

17  3分  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急于改变家贫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意思对即可)

18  4分  文章写“他”17岁时因家庭贫困与伙伴到东北林场拉木头,一个月赚回1000块钱改变家境的苦难经历,“自渡彼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以此为题,通过比喻凸显“他”的奋斗精神,又形象地表现出“自渡”在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意思对即可)

19   40分  参照第3页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评分(请老师们务必参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评分,避免随意性;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规范。) 

1   2分   老舍   骆驼祥子

2   4分   主人公原来健壮、要强、吃苦耐劳、充满生气,后来变得自怜自私、闲散懒惰。(2分)

祥子买车又失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苦干三年凑足钱买了新车被大兵没收;第二次,

辛苦攒来买车的钱被孙侦探诈去;第三次,用虎妞的钱买车,后来卖车安葬虎妞);心上

人小福子自杀。(2分)

参考示例:⑴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如:“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体现了祥子的吃苦耐劳、乐观自信。⑵心理描写,如:“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体现了祥子的乐观自信,充满生气;“当初咱倒要强过呢,有一丁点好处没有?”表现了祥子从要强、奋斗到绝望、堕落。⑶环境描写,如:“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等环境描写反衬了祥子乐观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和决心。(回答两种描写方法即可)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 一3 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5.文面整洁,书写优美。
2.不足500字,每少50字扣1分。
3.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错字不计),最多扣3分。
4.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分。
5.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者扣1—3分。
6.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人名的扣1—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接受不了中国民歌。这主要因为民歌大多是吟咏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太土了,它们似乎只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喜欢的是欧美和俄罗斯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少数流行音乐。但是在我经历了一些爱情以后,在我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更能感动我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

      ②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中国民歌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是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请你快点把门打开,我想和你谈恋爱!”(歌曲《叮咚》)时,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我的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几乎晕倒。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③兄妹相称还凸显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的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④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地老天荒的守候。《敖包相会》、《草原之夜》、《走西口》、《赶牲灵》、《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莫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讯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爷们儿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春天,站在延安郊外的高坡亲眼目睹了陕北只生长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TV是《东方时空》推出的《赶牲灵》;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掩饰在方言里的爱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⑤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实事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北京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西北姑娘。

      ⑥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劈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北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姝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和健康,还有一种喜洋洋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心理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一个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幻想气质的理想。

    ⑦深入到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中国民歌,我常常有种幻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婉约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忍受一生孤独……

    16.请分别概括对中国民歌作者认为“我接受不了”和“更能感动我”的原因。(4分)

    17.中国民歌“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3分)

    18.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画线句的含义。(4分)

    (1)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2分)

    (2)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2分)

    19.从本文涉及的下列民歌意象中任选两种,分别说明它们所表现的中国民歌的特点。(2分)

    20.请赏析第4自然段画线句。(4分)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构思巧妙,从民歌入笔,探寻了歌曲特点及其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向往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感情。

    B.对民歌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作者欣赏经典的外国歌曲和中国民歌,批评流行的泡沫爱情歌曲。

    C.文章所描写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歌曲,反映了在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景。

    D.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

    E.文章以“沿着民歌往回走”为题,表现的文章主旨是:歌曲应回归原生态的本土民歌,爱情应回归原生态的纯真爱情。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大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在年近花甲之时,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可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起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两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和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而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和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对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⑴“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

    ⑵“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依据文章内容,如何理解“人生如戏”这句话?(4分)

    文章表达多处用了对比,其中虎门销烟和流放伊犁的对比就是突出一例,请简要说说这一对比的作用。(2分)

    A.本文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为线索,概括描写了林则徐坎坷的人生经历,赞美了林则徐忍辱负重,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读来感人至深。

    B.文章第四段,作者描写了林则徐被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C.说到林则徐,人们往往想到虎门,却很少有人想到伊犁。因为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铸造了林则徐一生辉煌,而伊犁则是林则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剧。

    D.第六段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了林则徐无论是仕途通达,身居高位,还是遭到流放,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慷慨悲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性格。

    E.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而后穿插林则徐的流放经历,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大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在年近花甲之时,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可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起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两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和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而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和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对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18.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请你整合文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⑴“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

    ⑵“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9.依据文章内容,如何理解“人生如戏”这句话?(4分)

    20.文章表达多处用了对比,其中虎门销烟和流放伊犁的对比就是突出一例,请简要说说这一对比的作用。(2分)

    A.本文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为线索,概括描写了林则徐坎坷的人生经历,赞美了林则徐忍辱负重,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读来感人至深。

    B.文章第四段,作者描写了林则徐被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C.说到林则徐,人们往往想到虎门,却很少有人想到伊犁。因为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铸造了林则徐一生辉煌,而伊犁则是林则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剧。

    D.第六段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了林则徐无论是仕途通达,身居高位,还是遭到流放,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慷慨悲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性格。

    E.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而后穿插林则徐的流放经历,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方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憾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近花甲之时,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卿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皇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了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的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然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对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有改动)

    16.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请你整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

    (2)“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7.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5分)

    18.(1)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3分)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为线索,概括描写了林则徐坎坷的人生经历,赞美了林则徐忍辱负重,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读来感人至深。

    B.文章第四段,作者描写了林则徐被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是为了更充分的表现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C.说到林则徐,人们往往想到虎门,却很少人想到伊犁。因为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铸造了林则徐一生辉煌,而伊犁则是林则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剧。

    D.第六段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了林则徐无论是仕途通达,身居高位,还是遭到流放,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慷慨悲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性格。

    E.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而后穿插林则徐的流放经历,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接受不了中国民歌。这主要因为民歌大多是吟咏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太土了,它们似乎只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喜欢的是欧美和俄罗斯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少数流行音乐。但是在我经历了一些爱情以后,在我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更能感动我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

      ②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中国民歌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是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请你快点把门打开,我想和你谈恋爱!”(歌曲《叮咚》)时,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我的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几乎晕倒。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③兄妹相称还凸显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的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④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地老天荒的守候。《敖包相会》、《草原之夜》、《走西口》、《赶牲灵》、《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莫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讯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爷们儿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春天,站在延安郊外的高坡亲眼目睹了陕北只生长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TV是《东方时空》推出的《赶牲灵》;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掩饰在方言里的爱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⑤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实事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北京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西北姑娘。

    ⑥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劈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北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姝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和健康,还有一种喜洋洋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心理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一个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幻想气质的理想。

    ⑦深入到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中国民歌,我常常有种幻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婉约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忍受一生孤独……

    9.请分别概括对中国民歌作者认为“我接受不了”和“更能感动我”的原因。(4分)

    10.中国民歌“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3分)

    11.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画线句的含义。(4分)

    (1)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2分)

    (2)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2分)

    12.从本文涉及的下列民歌意象中任选两种,分别说明它们所表现的中国民歌的特点。(2分)

    13.请赏析第4自然段画线句。(4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构思巧妙,从民歌入笔,探寻了歌曲特点及其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向往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感情。

    B.对民歌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作者欣赏经典的外国歌曲和中国民歌,批评流行的泡沫爱情歌曲。

    C.文章所描写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歌曲,反映了在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景。

    D.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

    E.文章以“沿着民歌往回走”为题,表现的文章主旨是:歌曲应回归原生态的本土民歌,爱情应回归原生态的纯真爱情。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天津市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接受不了中国民歌。这主要因为民歌大多是吟咏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太土了,它们似乎只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喜欢的是欧美和俄罗斯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少数流行音乐。但是在我经历了一些爱情以后,在我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更能感动我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

      ②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中国民歌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是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请你快点把门打开,我想和你谈恋爱!”(歌曲《叮咚》)时,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我的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几乎晕倒。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③兄妹相称还凸显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的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④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地老天荒的守候。《敖包相会》、《草原之夜》、《走西口》、《赶牲灵》、《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莫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讯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爷们儿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春天,站在延安郊外的高坡亲眼目睹了陕北只生长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TV是《东方时空》推出的《赶牲灵》;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掩饰在方言里的爱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⑤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实事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北京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西北姑娘。

    ⑥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劈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北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姝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和健康,还有一种喜洋洋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心理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一个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幻想气质的理想。

    ⑦深入到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中国民歌,我常常有种幻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婉约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忍受一生孤独……

    1.请分别概括对中国民歌作者认为“我接受不了”和“更能感动我”的原因。(4分)

    2.中国民歌“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3分)

    3.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画线句的含义。(4分)

    (1)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2分)

    (2)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2分)

    4.从本文涉及的下列民歌意象中任选两种,分别说明它们所表现的中国民歌的特点。(2分)

    5.请赏析第4自然段画线句。(4分)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构思巧妙,从民歌入笔,探寻了歌曲特点及其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向往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感情。

    B.对民歌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作者欣赏经典的外国歌曲和中国民歌,批评流行的泡沫爱情歌曲。

    C.文章所描写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歌曲,反映了在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景。

    D.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

    E.文章以“沿着民歌往回走”为题,表现的文章主旨是:歌曲应回归原生态的本土民歌,爱情应回归原生态的纯真爱情。

  • 科目:3 来源:导学大课堂必修三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苍崖翠壁,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长亭外,老林边,欢啭迎迓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若干年前,我在三湘四水滞留过九载,其间,也曾两次云游湘西,记忆中,绝对没有他的存在。他是水面滉漾的波纹,早已随一阵风黯然消逝;他是岩隙离披的兰芷,早已被荒烟蔓草遮掩。那年月,山林镇日沉默,阳光长作散淡,潭水枯寂淒迷;没有一帆风,因牵挂而怅惘,没有一蓑雨,因追念而泄密。

      而今,千涧万溪都在踊跃汇注沱江;而今,大路小路都在争先投奔凤凰。站在沱江镇也就是凤凰县城的古城墙上闲眺,你会惊讶,泼街的游人,都是映着拂睫的翠色而来,然后又笼着两袖盈盈的清风而去。感受他们(其实也包括你自己)朝圣般的净化,饶你是当代的石崇、王恺、沈万山,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嫉妒,嫉妒他那支纤细的笔管究竟流泻出多少沁沁的芗泽,并由此激发感慨;与桃花源秦人洞后那似是而非的人造景点相比,这儿是真正的“别有洞天”。

      不在乎生前曾拥有什么样的高堂华星,只要这曲巷仍有他的一所旧居就行;不在乎一生动用过多少文房四宝,只要这红尘仍有他的文字飘香就行。沈从文自个儿说过:“‘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在乎生活上的得失,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好眼力,也是好定力。难怪,当我在从文旧居仔细端详他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相片,发现,镜框里的他一律在冲着你微笑,而且是他生平最为欣赏、最为自负的那种“妩媚的微笑”;不管换成哪一种角度看,他的微笑始终妩媚着你。

      在旧居小卖部买了一册沈先生的文集。随便翻开,目光落在了一句成语“大器晚成”上。——究竟是书上写的有,还是我的错觉?——说他为大器,嗯,肯定没错。说晚成,就颇费思量。从文其实是早熟的,中年未尽就已把十辈子的书都写完。从文当然又算得是晚成的,崛起在他被同代人无情抛弃之后,被竞争者彻底遗忘之后。冷落并不可怕,时髦更不足喜,沙有漏毁了时间未废,抽刀断水水自长流。早在一九三四年一月,从文年甫而立、乳虎初啸之际,他就在返乡途中,写给新婚爱妻张兆和的信中断言:“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公平自在山川日月。一九八八年,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记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碑的阳面,刻的是他的剖白: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碑的阴面,刻的是他一位至亲的敬诔: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理解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第一段中“你便仿佛一头闯进沈从文的领地”,“沈从文的领地”指________;

    ②第六段“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倦游归来”指________。

    沈从文是否属于“大器晚成”?作者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这篇文章用沈从文墓碑的碑文结尾,作用是:

    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第二段“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意思为人们从不知道沈从文,后来,他突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第二段“他是水面滉漾的波纹,早已随一阵风黯然消逝;他是岩隙离披的兰芷,早已被荒烟蔓草遮掩”,这里采用比喻的写法,表现了沈从文有一段时间远离现实生活。

    第三段“而今,千涧万溪都在踊跃汇注沱江;而今,大路小路都在争先投奔凤凰”,这里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们因敬仰沈从文的人品与文品,纷纷到他的故乡旅游。

    第三段用桃花源秦人洞后的人造景点,衬托出诞生并滋养了伟大作家沈从文的凤凰县风景更美。明赞凤凰县的风景,实际上是在颂扬沈从文。

    本文语言典雅,句式整散结合,音节和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 科目:3 来源:陕西省宝鸡中学学年度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掉,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时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人的,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尤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愿望,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尢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憾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街”遣戌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至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笔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施着多病之躯,为伊犁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鱼虾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种,开荒屯田,他新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富避趋之”,而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令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了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铸就了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 ,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2004年第12期,有改动)

    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请你整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

    (2)“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6分)

    (1)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4分)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分)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本文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为线索,概括描写了林则徐坎坷的人生经历,赞美了林则徐忍辱负重,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读来感人至深。

    文章第四段,作者描写了林则徐被流过程的艰辛曲折,是为了更充分的表现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说到林则徐,人们往往想到虎门,却很少人想到伊犁。因为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铸造了林则徐一生辉煌,而伊犁则是林则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剧。

    第六段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了林则徐无论是仕途通达,身居高位,还是遭到流放,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慷慨悲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性格

    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而后穿插林则徐的流放经历,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首部以内蒙古河套平原闻名遐迩的水利与农耕文明史为题材的3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多家省市区卫视频道热播。通过对以主人公王土地为代表的河套开发先驱兴修水利、开发河套经历的刻画,生动再现了河套平原拓荒、垦殖的历史,揭示了自强不息、尊重科学、务实创新、和谐包容的河套人文精神,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碰撞和谐共处的魅力画卷。

  传奇色彩的近代兴修水利、开发河套重要历史人物作为打造影视精品的首选素材

  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明中向记者介绍了《我叫王土地》的筹拍初衷:随着河套文化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国内权威学术机构、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河套文化投来关注的目光。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借鉴《乔家大院》、《闯关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2005年年底开始,选准极具传奇色彩的近代兴修水利、开发河套重要历史人物作为打造影视精品的首选素材。为了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巴彦淖尔各界人士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将开发河套先驱们的传奇故事搬上电视荧屏。拍摄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是为了深入挖掘河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美誉度。随着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河套文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和更广领域得到了展示和弘扬。

  《我叫王土地》原名《大河套》,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联合筹备,上海智尊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该剧以河套的近代开发史为主线,以我国近代黄河后套的主要开发者之一王同春等一系列人物为原型,展现了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河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商兼水利专家王土地的传奇人生。他历尽艰辛用最原始的开渠方式引黄灌溉开垦河套土地,创造了“塞外江南”的富庶河套胜景,被誉为“河神”。

  《我叫王土地》剧本创作历时近3年,主创人员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和推敲。特别是通过对以王土地为代表的河套先驱们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经历的展示,为观众展开了原始、荒凉、神奇、富饶的河套平原上,苦难、坚韧、悲壮的第一代拓荒者的群景画卷。该剧的创作受到文化部、中央电视台等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加盟并担纲创作,2008年7月27日正式开拍。

  《我叫王土地》导演张多福介绍说,主人公王土地用最古老的开渠方法创造了大气磅礴的河套胜景。他在成功后不忘广赈天下,并拒绝外国敌对势力诱惑拉拢,在日军侵略中华民族的危亡之际,不惜断渠毁田,展现了崇高的个人品格和民族气节,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力。这部电视剧历史厚重感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让全国的观众充分了解河套平原的风土人情,了解河套人的勤劳和智慧。

  “这部剧具有现实意义,是一部很真实的电视剧”

  从做演员到亲自执导电视剧,张多福与古装剧可谓有着不解之缘,然而此次张多福选择接拍《我叫王土地》,他表示:“在刚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我觉得这部戏能拍出农民热爱土地的精神,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这部剧具有现实意义,是一部很真实的电视剧。我做过很多古装剧,现在大量古装剧、宫斗戏都是编造的,剧情太假经不住考量。《我叫王土地》不同,这部剧在开拍之初就定位为史诗般的厚重大戏,它的主人公和事迹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包括剧中王土地所开的渠,在当地都可以找得到,王土地也是实实在在的人物。”

  张德福说:“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围绕土地展开,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这部电视剧中,劳动的精神得到了尊重、热爱和发扬。这个故事很感人,具有西北豪放的特色,草原、沙漠等这些都能体现西北的风土人情,这些题材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不了解。通过这部电视剧,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北,了解河套地区和它的风土人情。”

  谈到王土地这一角色,张多福告诉记者:“在刚接到剧本的时候,我其实很喜欢李强演的黄锦绣这个角色,他很霸气,又对杨春妮一往情深,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角色,而后来随着剧本的修改,加上演员的精彩表演,王土地、杨大义等角色我也很喜欢。王土地是一个前后反差很大的角色,从刚到后套的诙谐幽默到后来被尊为‘河神’的大气。最初考虑过很多演员来扮演王土地,想到此前林永健扮演过农民角色,加上他喜剧演员的身份,最终选定林永健。每部作品都会有它的遗憾或不足之处,这部剧在创作之初,很多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都力求达到电影的震撼效果,但由于拍摄地多在内蒙古等地,天天都要和风沙做斗争,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场景和效果还是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完美。”

  对于这次出演王土地一角,林永健颇有感慨地说,王土地原本是个小人物,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成为一代英豪。在看过剧本之后,林永健查阅很多资料,被王土地的原型王同春等人物传奇的一生所深深地吸引,所以在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上下了不少的功夫。“王土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的个性张扬,有人物感,有命运感,有历史纵深感,虽然后来成了河套最大的地商,其实是纯粹的农民出身,但就是凭着对土地的敏感,他开凿了八条大干渠,成就了自己,也造福了千秋万代。”林永健对自己这个不同以往的角色,充满了表演热情。“我相信自己能够拿下,而且能够让老百姓满意,让河套文化发扬光大。”林永健说。

  为了使肤色更像那个时代的农民,演员忍着酷暑有意晒太阳

  林永健说:“这部戏拍得太苦了,为了反映真实的历史场景,剧组跨越内蒙古、山西、宁夏三地长途转场,而且都是荒漠、草原,地理环境很恶劣,我们天天都要和大风沙作斗争,嘴里耳朵里都是沙土。王土地这个人物演起来倒没什么难度,就是拍摄条件太苦了,拍了这么多戏,我敢说这是我用心最多、受苦最多的一部作品。第一次看片花的时候,我在很多工作人员面前落泪了。”

  有苦亦有甜,在拍摄《我叫王土地》的过程中,大家公认的第一喜事就是林永健喜得贵子。当谈到儿子,电话那头便传来了林永健爽朗的笑声:“当了父亲才知道,我自己会这么宠孩子。”而为了纪念此次拍摄,林永健还给儿子起了个乳名叫“小土地”,对此他解释道:“叫‘土地’听着皮实,我希望孩子将来长大了也做个脚踏实地的人,就像剧中的河套人一样,不忘本,不浮华,一步一个脚印。”

  林永健还自曝导演在开拍前一星期让演员搬着板凳坐成一排集体晒了三天太阳,“每个人几乎都从蒜白肉晒成了黑又亮的牛腱子肉,红通通甚至爆了皮,到最后基本上不化妆就能和角色外形非常相符了。”前段时间热播的《林师傅在首尔》其实是林永健在拍完《我叫王土地》之后接拍的作品,林永健说:“当时晒得黝黑的‘王土地’一进新剧组,把化妆师吓傻了,第一天就塞给我一大堆洗面奶和面膜,叮嘱我一天敷两次,敷完面膜还要往脸上抹一种药膏,不能出门不能晒太阳,折腾了半个月才算恢复了。”

  在电视剧《我叫王土地》里,因为要涉及到骑马的戏份,部分演员还进行了骑马训练,以便能熟练地将骑马的戏份演好。为了更加真实地再现当年场景,剧组还聘请了当地人担当民族风俗助理,并一起探讨在拍摄中需要注意的民族风俗习惯。

  希望能用音乐把主人公那种奋斗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我叫王土地》除了电视情节得到观众喜爱外,该剧的主题曲也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片尾主题歌《骨子里的浪漫》和插曲《月亮高高云中藏》的作者是李柏,这位音乐人表示:“我希望能用音乐把主人公那种奋斗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谈及电视剧《我叫王土地》的音乐制作,李柏表示,该剧片尾主题歌《骨子里的浪漫》他创作了3天,“创作需要灵感,但更重要的是构思,有了好的创作思路,一首曲子也许10分钟就可以完成”。

  片头曲中使用了有百年历史的蒙古族歌曲《鸿雁》的旋律,剧中配乐也使用了蒙古族音乐特有的呼麦、长调、马头琴等元素,真实再现了很多河套文化的特点。

  《我叫王土地》的插曲中,还收录了一首蒙克的成名单曲《草原请你来》。有网友这样评价:“如果不是《草原请你来》这首歌曲,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我叫王土地》,也不会知道这段来自草原的历史!”(记者 边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头琴独奏马头琴传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