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苍石是不是作家?

盘龙踞虎两相宜,千古风云变幻奇。

一座石城凭掌握,情知芥子纳须弥。

【舒贵生】: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江海诗词》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主席的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将历史上专门形容南京地势雄伟的“虎踞龙盘”一词,推向了世人面前,并一直以来为世人所吟颂、所传扬。南京城“虎踞龙盘”这一称谓,其典故出自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当时他同吴国的皇帝孙权在论南京的地势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南京,古称金陵,又称建业和建康,是六朝的国都。金陵东边是冈峦绵延的钟山,象一条巨龙似地盘延着,西边是巍然屹立的石城,象一只猛虎似地踞坐着。而“蟠”字多写作“盘”字,于是在诸葛亮之后,一般就把“虎踞龙盘”这句成语来代表南京。而如今在南京这“虎踞龙盘”之地,收藏家陈洪锦先生就有幸收藏到了一枚“虎踞龙盘”奇石。只见在一枚长江国画石之上,神奇呈现着一幅“虎踞龙盘”的精彩画卷,观者无不为之赞叹,为之称奇!

包括长江国画石在内的中华国画石,形成于遥远的古生代,故而又称古生石画。这类奇石一般为不规则形岩板,表面光滑,石质紧密,常见有白、黑、粉、淡绿、褐黄等色纹,呈现出山水、原野、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宛如国画,色彩、图纹丰富多变,形象丰富而神瑰,在构图、运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极具中国画特色,体现出“石不能言最可人”的优美意境。纵是再顶级的国画大师,亦难以完全描摹。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形成的艺术品,每一方都是不可仿制的孤品,因而受到了国内外藏家的喜爱,曾被中国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克林顿。

这枚“虎踞龙盘”国画石,大致呈方形,且有一定厚度,故显得丰厚而肥硕,很有气势,石上呈黄、白、黑、粉灰、褐等多种色彩。石面上方稍偏左的“猛虎”以黄褐色居多,而石面下方最底端稍偏左的“祥龙”则以白色为主。石上方的这只猛虎虽坐踞于山石之上,但其虎视眈眈地望着山岭远方的神态,恰似一副猛虎出山的雄姿,好不威猛。而石下方的祥龙,则露出了个龙首及前部龙身,在不大的龙头上,嘴巴、鼻子、眼睛、耳朵、眉毛、胡须、龙角等应有尽有,尤是其幽黑的双眼目光炯炯,拔云开雾,傲视前方,一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态势。

那只雄踞而欲奔的猛虎,那条盘旋而伸展的祥龙,同时呈现在一石之上,真可谓宛若天开画卷,将古都南京的地势风貌那般神奇、那般不可思议地展现了出来。这是一种天然的巧合?还是上苍的造化?这个答案其实也不难解答:奇石之奇之美,永远深藏于天地之间;而真正发现奇与美内涵的,应该是藏家独到而犀利的眼光!

(藏石:陈洪锦,撰文:姜晋)

【姜晋】:作家、收藏家、鉴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文学、文史类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中国传统文玩》《慧心雕龙》等20余部著作。


《王维胜话陇原》第四十六篇

天下少林,无人不知,少林武术,无人不晓,可是说起河南登封,知道的人相对地少些。其实登封是个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城市,除了人所共知的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外,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中岳嵩山铸就五代同堂地质奇观,1500余处文物古迹记载着华夏文化久远。佛道儒三教融通荟萃,彰显了兼容并蓄的人文品格。

但是我们的关注点在史逾八千,华夏根源禹都阳城

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定都阳城即今登封告成,登封、告成的由来则因公元696年武则天嵩山,中岳,大功告成而得名,颁布诏书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选择这里建都,是因为登封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

若论禹都阳城的遗址,不能不说如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著名的启母阙。汉武帝为纪念大禹之妻,在嵩山下修建启母庙。启母阙本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与同在登封的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东汉三阙

阙,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是一种特殊的类型。阙一般有、阙身、三部分。阙的种类大约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等

河南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立着两根由大块方石头垒成的门柱,上边刻着打猎,农耕的浮雕画。这汉代石阙,叫启母阙”。

要说清楚启母阙,还得从启母石说起。

座汉代石阙的东北面,矗立着一块几丈高的大石头,这块石头叫启母石 据《淮南子》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老婆涂山氏变成巨石,后来巨石裂开生出一个男婴,取名启,即后来夏朝的开国之君。西汉时,汉武帝游嵩山,为这块石头建了一座庙,即启母庙。东汉时,颍川太守朱宠在庙前建了启母阙。

为涂山氏的儿子叫而这块巨石是夏禹的妻子涂山氏变的。所以后人都把这块巨石叫启母石这块巨石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嵩山南面,西自龙门,东到禹县有一条大河叫颍河。

颍河一泛滥,两岸就变成一片汪洋,什么庄稼不能长。禹就带领身怀有孕的妻子涂山治水。大禹为了把洪水排出去,就在登封县的萼岭口一带凿山他打算把嵩山南面的洪水引进北面的洛河,然后再让它流到黄河里去。

禹根据水的流向和山川地势,打算在嵩山西侧的轘辕关凿条渠,排汇洪水。

可是那里山高石厚,要凿通一条渠,必须用很长时间,夏禹急得食不甘味。

有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朦胧中,忽然看见从山上下来了一只大黑熊,用嘴顶住大山,腰一躬,脚一蹬,大山塌了半边,洪水就从那里流走了。

禹一高兴,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他心暗想,为了治理洪水自己要能变成梦中的黑熊该多好哇.!于是,他到处寻访变黑熊的法子。他这种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动了上苍,玉皇大帝就施展法术,让夏禹在开凿渠道时变成了一只黑熊。

从此以后,在治水工地上,变成黑熊的禹翻山越岭,快步如飞,凿石运土,力大无比,大大加快了治水进度。但是,他始终没有把自己变熊的事告诉妻子涂山氏娇。

大禹每天忙着开山凿石,没工夫回家。他顾不上吃饭,就叫妻子涂山氏娇给他送饭。他为了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变熊的事儿,就跟妻子约定:只要她听见敲鼓的声音,就去给他送饭。涂山氏娇知道丈夫辛苦,就按照他的嘱咐办事。

每天,当她听到咚、咚的鼓声时,就赶快撑着木筏子,把饭给大禹送到开山的工地上去。这样,夫妻两人虽说都很辛苦、劳累,但心里很快活。

有一天,大禹在山坡上行走的时候,一不留心,脚下踩动的几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刚好掉在鼓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大禹因为忙,走得急,也没在意,只管上山去了。涂山氏娇一听到鼓声,心里纳闷:今天丈夫为什么吃饭早了呢?大概是特别累,饿得也快了吧!于是,她就赶快把饭做好,急急忙忙撑着木筏子给大禹送饭去了。

谁知道,当她来到山坡前,左等右等,也不见大禹回来,就往山上爬去。

她来到山上向下一看,只见有一头大黑熊,正在山下用力凿石推土,开挖河道。它把头往前面一伸,腰向下一躬,两腿一蹬,伸出两条巨臂,用力朝山岩上一推。 轰隆隆——一声响,山石塌下了一大片,倒在水里,溅起几丈高的浪 花。大黑熊这才直起腰来,看看新开出来的山口,乐得眉开眼笑。

这时,涂山氏娇一见却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的丈夫大禹,怎么是一只大黑熊呀,平时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呢?一时间,她不知道怎么办好,就提起饭篮赶快往家跑。一路上,她又羞又急又气。当她快到家门口时,心里一阵难过,娇万万没想到丈夫竟是一头黄熊精,自己嫁之为妻,岂不可羞、可耻!几乎晕倒。她勉强支撑住,往家门口的山坡上一站,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再说那只大熊,到了晌午,又变成原来的样子。

大禹伸展一下胳膊,抖抖身上的灰土,来到大鼓跟前,敲起鼓来。可是,他敲敲,等等;等等,敲敲,好久也不见妻子送饭来。他想,一定是出了事,就赶紧往家走。大禹回到家里,里里外外找不着妻子的影子,只见家门口的山坡上,多了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还放着一篮子饭。大禹这才明白:原来妻子已经变成岩石了。

这时,大禹后悔不该把自己变熊的事儿瞒着妻子。他又想:妻子已经怀孕很久了。这一来,咋办呢?我没有儿子,谁来跟我继续治水呢?想到这里.他就急匆匆地走到巨石前面,苦苦哀求道:“念在我们夫妇的情分上,请留下我的儿子,我不能没有儿子,我求求你啦!……”

禹跪在地上,泪如雨下……突然一声晴天霹雳,大雨倾盆,“咔嚓”一声巨响,女娇所化巨石下端从中破裂,从裂缝中滚出一个婴儿来,而且是一个男孩,在风雨中呱呱哭个不停。儿子因石启而生,故取名为“启” 启长大了,就跟随父亲一起疏通河道,治理洪水,终于使黎民百姓摆脱了水患。

启母石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

  《孤独的》是一本由柳小瑛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一):品味孤独

  品读孤独 ——读柳小瑛集《孤独的骑士》   刘武道 在金城教书育人的八零后平凉庄浪籍青年柳小瑛,利用业余时间,在青灯相伴的孤独和寂寞里,怀揣梦想,笔耕不辍,终有所获。2017年年底,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他18万字的散文集《孤独的骑士》。 我和柳小瑛因文学结缘,通话聊天中,感受到他是个热心人,有心人,幽默之人。品读《孤独的骑士》之后,我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原来,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是一种状态,孤独也是眷顾文学的特质。会享受孤独的人才能直面人生、心怀苍生、悲天悯人;会享受孤独的人才能感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和深刻。柳小瑛没有孤独,何来《孤独的骑士》?何来至真至纯的智慧之文? 《孤独的骑士》诠释了柳小瑛的孤独,犀利的观点,独到深刻的见解。精准优美的语言,酣畅淋漓地表达和叙述,正是他“孤独”的写照。他扎根故土、陇东大地和他工作生活的大都市,俯察天地,仰视芸芸众生。第一辑“率性见情”33篇散文,是他在文庙、云崖寺、龙泉寺、青海湖和故土之上,彷徨沉思,对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风景的怀念、追忆和思考。第二辑“随笔驰骋”21篇杂文,是他描绘世态百相、针砭时弊、见肉见骨、淋漓尽致的性情驰骋之作。他的耐读、隽永、干净、洗练。 初读他的散文《拜谒文庙》《永远的》《青海湖散记》《云崖寺行记》《大姐如母》《父亲的柔情》《书生潦倒》《一生知己》《敬畏死亡》《十年》《孤独的骑士》《下跪的尊严》等优秀散文,让我有种“江船火独明”的寂寥感、“独钓寒江雪”的落寞感和“怒发冲冠”的冲动感。那是一种孤独和隐痛,看不见摸不着,但深入人心。柳小瑛做过大学校刊编辑、网刊平台编辑、家教、记者和语文老师,他在《十年》中写道“十年来,我以自己的执着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我以自己的认真负责塑造着自己,我没有像我的不少同学那样过上富丽堂皇的日子,可我不自卑,因为我活出了我的价值和尊严,人生总有隐痛,不忘初心坚持就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他在《我的读书史》《悲伤并未远去》《父母的田园》《遥远的高尚》《教师,当明确自己的人生观》等散文里展开了自己对于生命、生存、死亡、担当、责任、社会和教学的思考。这是一个文学写作者的坚守,一个思想者的天性,也是一名教师的职责和担当。 真正富有艺术气质的人,骨子里都带有一种天生的孤独和痛楚。他在《悼念吾师刘廷璧》《让死活下去》《一支笔,一个世界》《引渡》《呓语人名》等文中,无时无刻不在写着痛楚、孤独、挣扎和坚守以及对大爱之情地表达礼赞。他用浓墨重彩的笔墨,书写了故土情、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质朴隽永见情见性的散文作品,如一杯杯飘着香气的茶,心思缜密,构思巧妙,字字珠玑,沁人心脾,真情流露,读来令人动容,时而感动,时而欣慰,时而有喜有悲,时而掩卷遐思。他是一位游子和赤子,也是一位孤独的骑士,更是一位大无畏的斗士,其杂文随笔语言犀利,观点鲜明,痛斥鞭挞国民的劣根性,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百态的假、丑、恶等现象,深刻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读来入木三分。读他的散文,经常读出一种孤独,一种冷寂,一种无奈,那典雅的文字后面却又藏着一个温暖深情的灵魂,寄托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的担忧,对芸芸众生的关爱,对文学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柳小瑛对文学太过热爱了,他写文章是严肃严厉的,又是苛刻的。他害怕写不出好作品,所以他是孤独的。他对文字的那种敏锐感和对社会的洞察力,使得他的文章有一种让人心疼的穿透力。透过真情流露和带有哲思文字,可以感悟到一种大爱,他的散文既温暖又疼痛,水深而潭静,墨浓而自绿。正因为有对故土人情民俗深深的眷恋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才能写出如此深情的散文作品来。 《孤独的骑士》这本散文集,确实让人心生敬意,应该祝贺和鼓励他。显然,他在文学创作上开垦的这片土地,有了喜人的收获。我心怀期待,祝愿他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思想和艺术的锤炼和沉淀之后,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好在柳小瑛的写作是安静的心灵书写,不张扬,不功利,始终扎根于孤独之中。 我相信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二):我所认识的柳小瑛一一兼读《孤独的骑士》

  认识柳小瑛老师,是在十年前,那时是2006年的秋天,网络写作刚开始,女儿在平凉博客为我建了个人网页。

  那时我用手写板写博客,几乎天天更新,因为,那时孩子们还没成家,我有大把时间写自己喜欢的风土人情。

  某一天,我文字下有一个叫石上柳的访客留言评论我的文字,新颖的观点,精炼的语言,让我以为他是一个中年人,因为,他的学识渊博。就去看他的博客,原来是个青年人,马上产生了好感,用现在时髦话说,才俊一枚。

  印象深刻的是,因为我离开学校有三十年,当时也没有认真学过标点符号,对此,我的文字里一直有病句和错的标点,为此,石上柳老师多此提出,让我改正,我不得不又去翻字典学习用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但是,一到实际我又犯错,让我很不好意思。他呢 ,见我无可救药 ,也不管了,呵呵。

  在平凉博客的日子,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可以说,他当年写的优美文字,让我看重和仰望。

  后来,好像是2010年的春节期间,他来平凉走亲戚,问我是否在平凉,我非常高兴地说,我请他吃饭,尽地主之谊。

  那是一个雪后的中午,阳光明媚,我约他在广场见,然后去庄浪暖锅店一叙。

  第一次见,沒有陌生感,他戴眼镜,斯文,谦和。是心中的性情之人,他礼貌,深得我喜欢,他是八零后,比我儿子长三岁,所以,我有一种母性的喜爱。

  以后,平凉博客关闭,我们又在新浪博客给各自文字安家落户,往来继续。

  喜欢他的才华,喜欢他的大气,喜欢他的悲怜情怀,喜欢他叫石上柳,多么诗意的名字。常常去他新浪博客,在他的家园寻找精神食粮,体味他人生境遇,见证他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诠释。

  特别感激他对我写文字的关心,他送我的一套《木心文集》让我认识了一个饱经岁月风霜的老人和才情作家。

  祁云建了平凉家长之家,柳小瑛老师是精英家长,他讲微课,现身说法,让广大家长很是欢迎。

  他为我们仨琴和几个才女讲的《在这里遇见美丽》让我感激。

  他用富有磁性的男声朗诵了我的小诗《祭,不悔文学》,让我感动到落泪。

  有一种人,有潜在的优秀和实力,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日子美好的叙述。他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新书《孤独的骑士》出版了,我的案头放着他亲笔签名的赠书,我轻轻地翻阅,静静地聆听一个孤独骑士的心声。他写亲情,在《父亲的柔情》中他说自己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成长的。

  他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父亲站在雨中等他。看到书中这一节,我流泪了,因为,我能理解一个父亲的心,牵挂,盼归,祝福的心。

  雨中的乡间路上,父亲一锨一锨地修路……此情此景,一个纯朴可敬的父亲跃然纸上。

  《写给我的女人和孩子》一文,他写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我对他的妻子一一豆玲玲女士,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她在柳小瑛贫穷时一无反顾地嫁给他,和他建立了温暖的小家,然后为他生儿育女,支持他写作买书……不得不说,她是个好女人,是一个优雅的才女,是一个贤妻良母,我敬重她,赞美她。

  他对妻子和宝宝的爱,书中字里行间种植的密密麻麻,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男人情怀和对亲人的温暖。

  因为书名是《孤独的骑士》,所以,我特意拜读这一章节,"孤独,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唯一圣梯,让我孤独吧,因为我注定属于另一个世界”,摩罗如是说。

  我所认识的柳小瑛老师,在十年时光里精进文学,从小我走向大雅之堂,他的美文不时在各大刊物平台亮相,他是有出息的人,我的眼光是没错的,不信,你拭目以待!

  我们是文友,是十年之交的挚友,又是相伴在文字里温暖的人。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柳小瑛老师在我心目中都是诗意的,都是男神级的才子,都是那个让我喜爱的石上柳。

  柳之媚,柳之韵,柳之千古在世间,多美的柳,我喜欢。

  合上《孤独的骑士》,我想说,爱文学的人,都是孤独的。同时,你是幸福的,因为你的善良,因为你是一位好老师,上苍赐予你一切都是圆满的!

  2017年12月3日夜匆写于平凉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三):梯田王国里游走的仗笔骑士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四):让时间去沉淀——评《孤独的骑士》

  “石上流”实在是可以很贴切的概括这一本让人动容的散文集。如《序》所写:“石上流,有股子说不出的清透感和坚韧感。碧涧泠泠、枕流漱石,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清丽,魏晋风的快意。”

  关于情怀。只要是看了这本书的人都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老师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创作心情。老师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拼凑文章,他所着眼的是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看到的触碰到的琐琐碎碎,在心中沉淀,在意中升华。对于恩师的追记,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感悟,对于家人朋友学生深沉的爱都是这本书的主题。老师是性情中人,是俗世陶渊明,曷不委心任去留,既然在人世上,不仅要当个局内人,还要当个旁观者,这样对于俗世的感情,恰恰也就会成为创作一片心灵净土的期许,也许这就是石上流的情怀。我相信不会有多少作家真的在创作自己想创作的东西,在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感情。别人需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予什么。而老师的文字,无需满足任何社会要求或者任何人的需求,老师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成就了这一本让人深陷其中的大作。读完后,我对山水油然起敬,我对生命肃然,我对万物苍生的沉沉浮浮会像一棵树一般默默注目。这本书的情怀在我这年轻的灵魂中种下的便是这种成熟和坦然。我也是个浮躁的孩子,但是当我静下来从书中品味到的不是人生的苦味,而是人性的甜味。

  何为人?在书中我看不到多么丑恶的面目,即使是个骗子,也被描述的有声有色。面对人,我们的态度有时候确实过于消极。我们不能金戈铁马,成为盖世英雄,我们甚至比一颗坠落的流星还要微不足道。我们所作所为或许只有自我才能认可。但是正是如此的渺小,我们妄想着,努力着,自然也会成为孤独的骑士,虽然对自己无能为力,但还是怀着对尘世刻骨铭心的爱。处境虽然如此,情怀也未曾动摇。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驰骋沙场,成为自己的盖世英雄,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人生灿烂如流星,即使是陨落,是转瞬即逝的绚烂。面对恶人,独善其身,做个有情怀的知识分子;面对欺骗,平淡予之,做一个有风度的性情中人,这才是一位有思想力的人的伟大。我愿意成为光素,耿耿恒虚碧,如此皎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我想这便是孤独的骑士的心情,这便是一位虽然普通但是悲悯、浩然的知识分子该有的气度。

  关于五味人生,酸甜苦辣咸便是人生五味。酸,是洛河淌过心头深深的家乡情结,是妻子生子受哺育之痛时发自内心的心疼。甜,是面对着年轻青涩但不成熟的学生时候的点点滴滴,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并且自己慢慢老去时的感慨。苦,是人生奋斗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是在一座无情的现代的尔虞我诈的城市中感受到的苦楚。辣,是尝尽人间冷暖后舌尖上的酥麻,是面对人情世故时不知所言束手无策的疲惫。而咸是人生最平常的状态。对于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有的平淡,有的轰轰烈烈,有的时咸时淡,有的寡然无味。这本书中,让我尝尽了老师生命中的这五味,仿佛自己也是个成年人,泪眼汪汪的目睹有共性的人生。如果注定要面对这五味,我所能做到的也就是秉持一颗平常心,随心所欲地活着,即使苦涩也会微笑。

  关于审视自我,作为一个从小吃饱穿暖家境优越无忧无虑的孩子,我从我自身审视到的只有虚无缥缈的幻觉。我想出国去见识更广的世界,我想倾听有趣的人阐释他们另类的观点,我想成为一只鸟,活在风里云里,日夜绘画歌唱创作沉醉,舒舒服服的过完一生。可是,这本书让我审视到了自己的这种优越家庭的孩子才有的幼稚。现在,我开始回头凝望我的家人,我在默默地观察他们的笑脸,他们真诚的爱着我,让我迎着阳光成长,但我直到现在才真正认真地看他们,去感悟他们的苦涩。我的梦想还在心中,因为有家可回的孩子才可以在外面漂泊。我的家人还在心中,因为只有真心实意爱家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有故事的人,有理想的人,有抱负的人,有可能性的人。我逐渐放下了自己的天真,如果生而为鸟,我愿做一只鹰,孤独而傲然。但我也会做一只会回巢的麻雀,与温馨和美好紧紧依偎依靠。我忽然找到了一个人的根,一个将步入社会的少年的根。

  对于这本大作,我也只是匆匆读了一遍,没有一篇一篇深刻地认真地思考老师的心情,感情。我也只是个18岁的孩子,没法完全参透一位有风骨的作品中全部的真谛。要说此书有什么缺点,我只想说缺少的只有时间的沉淀。而我相信这本书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五):“冷思想”与“热精神”的淬火——评柳小瑛散文集《孤独的骑士》

  “冷思想”与“热精神”的淬火——评柳小瑛散文集《孤独的骑士》

  思想界一贯是讲究冷静的,而且越是冷静,越是出成果。 精神界却完全相反,越是相信什么,越是迷信癫狂。读柳小瑛的作品,一类是温软的情怀透着一丝冷峻,一类是犀利的批判中,却又散发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不矛盾,因为他总是在审视,一面在剖析自己的思想,揭露人性的劣根,另一面在解构世俗的丽藻和人生的顿悟,这种破立自如的运思,成了《孤独的骑士》“冷思想”的特点;柳小瑛,姓名若江南女子婀娜扶风,现实却为执鞭任教的西北汉子,这也不矛盾,他端持知性,却不缺乏耿爽,以笔为剑,成了他创作历程的“热精神”索求。

  笼统的归纳柳小瑛的创作风格或者直接地概括《孤独的骑士》都是不对的。柳小瑛的率性在我大学期间,包括毕业后都是一贯的作风,我总体的感觉就是率性的笔墨总能甩出一道犀利的光芒。而他沉默中的思考总是惊人的——《永远的史铁生》中,柳小瑛对于史铁生性格明朗、欢乐、睿智和幽暗的人生喟叹,当生命溘失不及触动所膜拜每一个灵魂的时候,史铁生最关心的不是人生没落,而是器官的捐献,“这一天,铁生终于以自己的无私与坦荡,宣告了死亡的热烈与喜庆”。这不是给名人盖棺定论,而是体悟一种“人格”和“写作”高度融合的境界。这就是柳小瑛看待生活最透彻的观念。可以说,柳小瑛的创作的眼睛是明晰的、深邃的,正如史铁生的人生光环,不是亮丽光辉,而是震撼道德。史铁生捐献器官比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厚重,刺穿的光芒就是批判当代一些文人的矫揉造作和轻浮虚夸。《美人计,照出男人丑陋相》中,柳小瑛从历史的尘烟中扒开一面最呛人的豁口,“三十六计”中,唯独“美人计”让男人们心惊肉跳又痴醉神迷,甚至从古至今层出不穷地屡屡中招。男人的气宇轩昂和至深城府在美色面前,如履薄冰却又铤而走险,这是一种十分污浊的侥幸心理。“这点出息,强大时玩女人于股掌,弱小时求女人于裙下,黔驴技穷之后,拿女人当枪使”,一则无辜女子成了深明大义的典范,一则却背上“红颜祸水”的恶名,唯独“美人计”显得历史荒唐、男人丑陋。柳小瑛的笔总能入木三分,他的思想就是理性挥舞的皮鞭,不仅打得历史长河泛起水花,也能很有风范地教诲世人。《死亡面前,制度不过一张纸》中,孕妇难产在即,因丈夫受到曾经遭遇诸多不公平“事实”的影响,他拒绝在医院手术单上签字,周围的人群集体失声,冷漠对待,一张“免责单”最后因没有签上“肖志军”三颗字而让本该平安分娩的妻子命丧黄泉。貌似丈夫肖志军害死了妻子,可是,到底还是“签字”制度成了横亘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一堵冰冷的高墙,直接导致悲剧的发生,反思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执行制度的人的推责劣根心理。柳小瑛总是很冷静地思考问题,很理性地分析现实,这在文学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

  柳小瑛的笔触并不是“冷墨”到底。大学里,他除了文学青年的光环,也是全校的相声“笑星”,每周举办文学沙龙人满为患,大多数是来看柳小瑛表演的。此为题外话,但不失为一种佐证,一个温柔到骨头里的男人总是善于经营自己的幸福。柳小瑛《写给我的女人和孩子》一文中写到“女人,真是我们一辈子去尊敬与呵护的人”,这是他的爱情观。“女人真是世上最苦的人。如果说这世界上真有死去又活过来的人的话,那么这个人首先是女人,生孩子之时是她们的受难之夜,她们生一次孩子等于死过一回,死一次,抓回两条人命,一条是孩子的,一天是她自己的,这等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柳小瑛细腻情感的触发点正是对性别的换位思考,对母性根源性的体贴和敬重,这种包融爱情和亲情的凝结,也是柳小瑛创作的热情回归。《大姐如母》中,柳小瑛轻柔的笔触,勾画出农村孩子几乎雷同的命运,大多早年辍学,年幼稚嫩却担着沉重的家庭重负,照顾弟妹,持家喂养,文化程度低但又懂事,经历平淡却性格坚韧,这种“楷模”般奉献的人,成就了当时许许多多的农村大学生。《二姐出走》中,将二姐悄然离家出走,几乎是戏剧化的人生经历与自己童年恶作剧作对比,细微中却发现天生不安分和叛逆性格的二姐竟然到处打听“高考秘诀”,暗地里买糖给这个曾经极不接纳她的弟弟,只因她打听到吃糖高考前可以缓解紧张心理。“她除了笑,还会很用心地待我好。她对我的爱,总是这样一些拙朴的小恩小惠,但我却时时能感受到一种大爱”。这种姐弟亲情的延伸对于任何人是浑然不觉的,但在二十年后才知晓,让做弟弟的几乎泪奔,这种巨大的情感张力,在柳小瑛的细小的文字中,显得磅礴和恢弘起来。《父母的田园》中,从童年对父母劳作的记忆写起,满满的怀乡之情和父母的身影缠绕,“这片田地,有时像人一样,身份屡屡遭遇变换”,但始终无法离开的依然是父母对于它的照料,“我不知道,父亲母亲是怎样打理这一方田地的。漂泊不定的身份使我无法看清他们打理田园的过程,我每次看到的,只是他们打理的结果。结果,是绿色的,盎然的。”从精神的这一端漂移,又从生活的那一端拉回,恍惚中,田地“活了”,父母打理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田园,更是一家人幸福的精神世界。

  哲学家叔本华说:“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柳小瑛的文字很有思想性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将自己融入精神王国的城池,不论站在哪个角度,生活总能给柳小瑛一种艺术赏赐,柳小瑛也能冷静地“巧手”雕琢,这种对生活“细微”的撷取,也让他今后的创作有了巨大的“宝藏”。不思考的人,生活往往是空虚的,柳小瑛的“冷思想”其实就是一种慎重的思考,他的“热精神”就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席国平,甘肃省青年作家、诗人,系西部散文家学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农村,出版有诗集《时间偏西》、新闻作品集《方才说记》,曾从事教师、编辑和记者等职业,现供职于某地党群机关。)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六):丰富题材覆盖下的个性化表达——品读柳小瑛《孤独的骑士》有感

  翻开书先粗略地翻了翻,知道了柳小瑛老弟的笔名和QQ名一样,也叫石上柳。这名字与真名比起来,颇具江湖气,不太安分,你想啊,石头上长了一棵柳树,很有意思吧,这倒与他颇具野性粗犷的精彩文字合拍。当翻到他的“随笔驰聘”版块时,发现内容里有对传统的挑战,对文章模式的挑战,也有对自我的挑战,读来很有个性。看到这里想起《读者》乡村版编辑马文若女士对我说的话:“写字作文的人要始终保持叙述忠诚和对汉语言的革命态势”。不能抱着安分之心,用陈腐酸臭的假斯文,端着架子言不由衷地应命趋时。文章得放浪形骸,闪展腾挪,思接千载,心骛八极,多一些原始期待,就会自然勃发!多一些自家感受和独有智识,就会俯仰由性,歌哭随己,真情真性,直抵文学本质,这样的文章才有读者,才有关注量!看着小瑛的文集,想着大刊编辑的经典感语,觉得一个生长在红旗下的新青年,玩结构,玩幽默,玩逆向思维,玩超越自我,把文字玩得激情万丈,火花四溅,一身锋芒,真的有一种飞翔在高铁的旋风中读一本优美的童话书般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散文的文体边界并不清晰,它像空气,无处不在,又难以被抓住。法国思想家蒙田说:“散文无明确形象、布局、顺序和比例,纯粹由偶然决定。”如书中的《有一种爱,叫助纣为虐》、《庆阳校车事件》、《我是教师我羞愧》、《美人计照出男人丑陋相》、《牛皮哄哄牛皮客》,等等,等等,光看这些题目,就会有吸引人的新鲜感。仔细认真地品读完这些章节后,突然觉得石上柳真的不简单,一个不喜欢常态,不喜欢克隆,不喜欢模写,不喜欢定制,更不喜欢顺杆子爬的青年业余作家。能把喜欢的文字嚼烂了,捣碎了,弄黏糊了,再按自己的想法重新烹调,重新结构、重新涂抹、重新塑造,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独一份的石上柳制造,很意外地展示出预想不到的惊喜!文集里的有些文章确有一种透明感,读后让人久久回味,如他写史铁生的这章。他是用诗人的目光读史铁生,读史铁生的内心世界,他是用诗的语言抒写自然和史铁生的命运,并且真诚简单地寻找并歌唱属于自己的平平仄仄......

  虽然平凉文坛中备受瞩目的依然以马宇龙、李满强、何小龙、马路明、孙志勇、周斌等功力深厚的“实力”作家为代表,但柳小瑛老弟却是非常有潜力的新青年作家之一,陇原庄浪的秀丽风光、洛河的清纯甜水孕育了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小瑛老弟是从乡村的庄嫁地里长出的一棵不同凡响的谷子,是从大山深处升起的一颗绽放异彩熠熠生辉的星星。他也是一个低调、乐观的人,尤其是他作为一个非职业化的作家,对名与利看得十分的淡然,从不过多苛求,让人由衷的钦佩。他的文章用词清丽而圆整,清深而意远。他满腹珠玑,衔华佩实,在教书育人的繁忙中笔耕不休。纵观整部文集涉猎较广,无论是写亲情至爱、唱颂城乡变化,还是即兴拾遗感悟,以及观秀丽山水时的情燃。都是他的真情流露和心底感情的发芽,先不说他的游山玩水的激情让人多么的心旌意夺感奋不已,只读他写父母亲的章节,就让人泪眼婆娑,泣不由己。

  小瑛是喝庄浪的水长大的,根在洛河,是庄浪的洋芋、小麦养育了他,他稔熟故乡庄浪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情颤意俏,所以,当他面对春华秋月,庄稼果木时,便有了一份激情,一份执着,一份幽深,任诗意在心间姿意飞扬。任真情在笔尖流淌!因而,读他的文章,真的让人心胸开阔情燃意飞,不经意间在云卷云舒中释放。之所以如此,缘于他观察生活的细微而深刻,总能在平凡事物间和景色中发现攝人心魄的精髓与筋脉,如《二姐》、《父亲的跪拜》、《大姐》等用句巧妙,表达的情思真挚灼人,丝丝入扣,激胸荡腑,令人泣不成声。又如他的几篇游记随笔。能从多彩多姿的风景中醒悟到生活真谛,以丰富的题材覆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为特征让游记变成另一种思想的再生,这是需要真功夫和知识积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瑛老弟也是一位苦行僧,尽管他有着优秀人民教师这个尊贵身份,但他随行的背包里没有装满珍珠玛瑙,他的每一次远行都变成了思想和文字的豪华旅游。我通读了《孤独的骑士》里所收的全部作品,作为一个刚迈入文学殿堂不久的“老”作者,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本文集里的五十多篇作品都有诗的语言、诗的情思、诗的形象、诗的感悟、诗的意境,而且可贵的是,小瑛老弟没有故作深奥、故弄玄虚,也没有去表现那些庸俗、粗俗、低俗的东西,没有炮制宣扬假恶丑的“无节操垃圾”,而是自然朴素地书写自己的所恋、所思、所感,写自己真挚的爱情和梦想还有亲情。

  杰里·克里弗道:“创造力遵循的那些规律往往是非常寻常而且互相矛盾的。”反复咀嚼小瑛老弟的文集,觉得他在创造力的再生分配上,往往在规律性的互相矛盾中,碰撞出第二世界璀璨的火花。从而在理性思维下,按照一定的规律,惯性似的放映作家本人对生活的发掘和传达出作品里的可再叙述性。这里并不是说小瑛老弟的文集写得多么多么地好,没有一点瑕疵。文集里有些句子就过于时髦,脱离了文章的本意!但这都不算什么大的病灶,我想他以后会注意到这些的。只是感到他已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抒情和亲情是人类最强烈、最炽热、最纯洁、最深挚、最美好、最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尽管过去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写过,但它仍然可以常写常新,永远也写不完。由于年轻和阅历的不足,小瑛老弟还没能把他的笔尖触入到社会更复杂更丰富深广的领域、更奇妙无比的境界。希望他把《孤独的骑士》的出版当作一个新起点,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用骑士般的孤独满怀信心地出新创作,为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更耐读的新作品......   我们期待着......    2017年12月13号于兰州耕耘阁 贾录会,又名贾惠。现在兰州漂泊。生于潜夫故里甘肃镇原,平常喜欢读书看报,有时也提起笨拙的笔,写下心灵的感悟,作品散见《中国诗选刊》《甘肃诗词》《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西部商报》《平凉日报》《陇东报》《雁苑诗潮》《甘肃联合大学报》等等报刊杂志!对于写作,只能说是一种爱好,是心灵的一种释放,还是新手里的新手,还要用心去描绘青春的光华。一如既往地从背影里多种庄稼,在城市里多望故乡...... 诗观,把那些曾经和经历,把那些泪水和梦想,用文字记录下来,随岁月慢慢一同老去……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七):淡——评《孤独的骑士》

  “淡”字,一半是水,一半是火,水火本不容,却被造字者巧妙地融合贯通在一起,意蕴深邃。   淡,是水与火的缠绵,火与水的较量,是碰撞,是交融,虽不互融,却能带来温暖,带来清凉。淡,是朋友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不温不火,淡定从容,轻描淡写,若有若无的完美结合。淡淡的情,淡淡的心,安逸于淡淡的我们拥有淡淡的彼此。我生命中,对“淡”字情有独钟,于是我特别喜欢“淡”字。一个“淡”字,是淡然的心境,也是淡淡的心情,更是人生的境界。   在爽朗的午后,在落日的黄昏,我用眼睛读你,用心灵品你--《孤独的骑士》。赏不尽你的精彩,在平常、平凡、平淡的生活中,你鸣奏出自己最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那是生命中多么珍贵的闪耀啊!我没想过要给你写评论,因为我文学底子薄弱,不想招来非议。但当我读到你文中提到的董天坛、陈祺龙、张新璧、柳旭蔚、文春霞、张胜荣、芦苇等文友,以及已故的刘廷璧。因了我也是淡淡地喜欢他们,忍不住提起笔来,写下这淡如水的文字。   我曾经也写散文,但让我满意的没有几篇,就改写诗歌了。但我知道散文不同于小说、诗歌。小说是以人或事为中心,要会讲故事。诗歌有诗歌独特的审美规范,那便是想象。想象也可以叫虚拟,一种精神自由,天马行空,任其驰骋,活灵活现和神思飞扬的美!还有就是复杂的感情,写诗的人,多数是痛苦的,诗是情感的产物。诗人的感情是最浓烈的,和世界平行,和世界对峙。写诗的人大都自闭、自傲、自高、自大,做出的事,说出的话,是正常人不能理解的。比如人家说我写的好,我就谦让,暗自高兴。说我写的差,我也不生气,差就差嘛,写文章的哪有全部是好的!但偏偏有人说我无病呻吟,我就不高兴了,呻吟啥啊,又不是叫床,说呻吟就呻吟。话又说回来,你呻吟一个出来看看啊!   散文记人、叙述或写景、状物,都是为了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受。写散文,要和生活有距离,还必须心静,戴花冠是有浮躁之心的,浮躁了写出的散文都是骗人的。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逸闻趣事,吹牛骂人你争我斗的娱乐新闻。散文都通俗易懂,读一篇散文,没必要解读太细,写散文还是寂寞的修行,为心灵而写。再插一句吧,因为我是写诗的。有人说“看不懂的诗才是好诗”一说,我是不赞同这个观点的,用比较形象的话来说,看不懂,诗就是个屁!若孔老爷子弄些看不懂的东西来游说诸侯,恐怕还没等他自动放弃,就已经饿死了。没有读者的肯定,一切都是枉然,千万別抱怨读者的水平,时下很多所谓的诗人都抱怨读者读不懂他们,事实上,让人读不懂的东西不是好东西。散文也是,没有思想、情感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   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最大的欣慰是有文可读。读到一篇好文,我就会很兴奋,很好奇,有对作者情感的揣摩,于是各种七荤八素的情绪也会接踵而来,想了解作者背后的秘密,文章存在的秘密。我读小瑛的散文,有种淡淡的情愫。我淡淡地欣赏小瑛写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像雨后的彩虹,光彩夺目又清新典雅。   小瑛写史铁生和陈希米夫妇,还有蔡文姬,无不染上个人的情感色彩。小瑛之所以写得美,是由于他的写作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意,能触动人的心弦:“懂得,只有互相懂得,才是同类。”说话能听懂,眼神能看懂,心思能读懂。精神在一个层次上,生活在一起才有价值和意义。   读一篇好的散文,如促膝谈心。小瑛写“大姐”和“二姐”,我没有被大姐的好学和如母亲般的爱所感动。我心疼二姐,真挚的情感表达,令人动容,真实的文字很沉重。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都写过亲情,但是有的人一下笔总是大词高蹈,以为声音高就是感情深,其实不然,无真情,感动不了自己,也感动不了别人。对于“二姐”来说,父母的无视,家庭的冷落。也就是说一个被家庭冷落了的人,一个被亲人冷落了的心,在萧杀的庭院里,寂寞孤独地长大,不叛逆才不正常。好在通过二姐的离家出走,亲人都意识到了,才没有造成遗憾。   小瑛写旭蔚,毋庸置疑,除了熟悉和欣赏旭蔚外,还有尊重。他把旭蔚当做榜样,可以说旭蔚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小瑛,不然不会写得那么详细。我想,小瑛若把旭蔚写成小说,把人物的形象来龙去脉以及故事的情节和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完整地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头有尾地呈现出来,一定很精彩。而作为散文,他只写了旭蔚如何做出选择,拜师学艺,刻苦勤奋,命运的转折和成功的片段。这些细小的镜头,如一道穿透黑暗的光线,感染着我,在文学和艺术的道路上,一定要奋力向前。   小瑛写给他妻子和宝宝的,那种爱已经渗透到了生命里,一旦文字触发,对他来说,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撼动人心的。文中爱的力量不是每个人都能用文字抵达的,这除了他的才气之外,更重要的是真情所至,也是终极之爱。   俗话说,相由心生。如果说文集的装帧是表相,那么,书名应该是作者之心,《孤独的骑士》是孤独的。小瑛孤独潜行的同时也给了他忍韧、禅定、精到、智慧的佛法超度,形成了他柔而不弱、曲而不折甚至有些决绝的秉性。孤独是他写文的入口,也是写文的出口,在他的生命里,一定有一间孤独的小屋,那是他“金屋藏书”的地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当今社会,乍一看,还以为读读书,想想美女,想要的金钱就来了,一时间褒贬难断,万念俱起。其实这句话是出自宋朝皇帝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字里行间启示我们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观念去理解,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学能,便可投身社会,教书育人。   我和小瑛是同乡,又是同龄,都是农民的孩子,经历过同样的艰辛乃至苦难,现在又在同一个城市,关系自然、平淡。他的职业是教师,家安在刘家峡,来去匆匆,日夜兼程。我们很少有时间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开怀畅谈!小瑛写了好几篇有关老师的文章,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老师也是我永远不忘的亲人,我在这写首小诗送给小瑛以及当老师的朋友们:   迎着朝霞,你走进教室的门   每一节课,像春天的微风   获得力量,获得新生   伴着月明,你踏进晚休的归程   每一张笑脸,都闪烁着繁星   溶进青春,溶进生命   早也匆匆,晚也匆匆,你为何忙个不停?   白塔风光,五泉胜景   心像水一样透明   连黄河母亲你也不去亲近   柳荫如盖,草坪茸茸   你用心浇灌稚嫩   你眼中只有一个丽人   捧着一本本书籍,你为何这样痴情?   哦!我知道了   你说知识能使人全新   你的职业是那样神圣   你要给世界一个绿色的梦   便要浇灌更多的新生命   你知道盲人最懂得光明   所以四十五分钟你分秒必争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二十日草就于兰州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八):《孤独的骑士》序言——我其实更喜欢唤他石上流

  我其实更喜欢唤他石上流,有股子说不出的清透感和坚韧感。碧涧泠泠、枕流漱石,颇几分江南水的清丽,魏晋风的快意。

  石上柳是他的笔名。

  谁家的柳树这么不会挑地儿长石头上啦?我问他。他只是笑,不说话,这场景清晰得像是在昨天,一回首,却已是10年前。

  10年前,他青春年少,而我,已是瘦损了年华。柳小瑛是他的本名,我一直不知道,约略是相识一年后有次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我才懵懵懂懂对上号的。石上柳很是男儿英气,柳小瑛像个女孩子,这两个名字我都知道,但从没认为是同一个人。

  平凉博客是10年前这块土地上喜爱文字的人们最纯、最真、最瑰丽的梦。这里有幸集结了大批量的、各领风骚的文人以及伪文人。石上柳属于前者,而我属于后者。他一支笔在博客点击量排行榜最高处长袖善舞,呼风唤雨,指点江山。我在系统后台灰头土脸,审稿,编辑,评论,常常熬到半夜。所以,我见证过他的光鲜与亮丽,而他,不曾见证过我的惨淡与狼狈。

  文字里往来结缘,不见得是性情相投伯牙子期,但也很能说上几句,彼此打趣打气,也彼此欣赏欣慰。

  真正见面,却是时隔三年后。

  那时平凉博客已经停办两年了,呼啦啦大厦倾,多少点击榜上的风云人物在此后无声无息静静消失。接到石上柳的电话,很是意外。

  他说在平凉,想见一面,这就更意外。

  石上柳老家是庄浪,他比我更是本乡本土人,有许多的同学老友,再加上他性情极好,为人处事也好,很得人缘,身边很是聚了一大瓢瓢儿的忠诚粉丝,就算在平凉,想接见也轮不到我呀。

  嘀咕归嘀咕,却还是去见了。地方定在南门什字一家茶庄,是建军先生精挑细选的,说是茶不错,歌也不错。常规来说应该搞得场面大一些,隆重一些,以显诚意。可石上柳有预见之明的提前强调过,不想有太多的热闹,所以也没约其他什么人,就我们三个。想想,这也挺不错,有茶,有歌,对影成3人,好歹也沾点雅气。弄太热闹了,推杯换盏的,俗了。

  掐指算来,这是10年间与石上柳唯一的一次见,印象相当深刻。

  再有联系,又是一个5年,是源自于做公众号。

  他开创了“心在江湖”,跟我约稿子,说想上哪篇哪篇的。

  很是意外,他说的那些稿子我自己都忘了,我有写过这样稿子吗?随口跟他说,大盘小盏大菜小菜的都在那儿了,您随便取食。

  这是2016年3月份的事,当天上午,他发来了链接,说已经编辑排版好了,让我审审看,若有不满意就重排,若满意,他就在平台发布。

  当时实在忙没顾上看,隔了两小时他又催,没看,但是给他说,你做主。

  他估计是猜到我还没看,说,那你就先忙吧我再等等。咦,出乎意料呀,一般人不这么出牌的,这倒让我有些些不好意思了,赶紧地,停下手里头的事,点开链接,嗬,大吃一惊……漂亮啊,漂亮惨了(此处的“漂”要读重音、爆破音,小品里口水飞溅三千寸的那种爆发才有感觉)。

  很不起眼的一篇小文章,被他精心排版,精心配了主题图片,精心做了专题栏标,精心写了作者简介,从整体布局结构,到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再到文字的配色,底图的搭配……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实在是美人西施范儿,服气了。

  从此以后,所有回合的往来,我惯常的漫不经心收敛的一丝一毫不剩。

  再后来,也就是3月18号,我正式开通了公众号。

  这下,联络频繁的不像样子了,大清早大中午大晚上,不定时的各种打扰,太多太多的不会呀,后台各项功能怎么用,文章怎么编辑才能那么好看,还有些必须用到的图片处理软件、文字编排软件,都叫人头疼。

  他一样一样答的很仔细,我只问了a,他会从a说到b,再说到c,还说到d,为了让我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和明白,他在手机上、电脑上截图,然后醒目红线勾了,一张一张再发来。

  名师出高徒,他是名师,我不是高徒,但好歹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有他全程监、陪、教,公众号做得很顺,很快有了个眉眼,原创功能、打赏功能相继而开。

  也是他第一个发来祝贺,第一个留言,第一个打赏,第一个私信反馈,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哪些需要注意的,哪些需要保持的。诸如此类点点滴滴的情意恩意越积越聚越多,越多越叫人忐忑……建军先生当年就为这批过我,说不承人情,不受恩惠,是心智极不成熟的表现。多年后,却是依然。我跟石上柳说,以身相许报恩太Low了,要不,你指定个人,我采访,我写,然后给你的“侠骨柔情”专栏原创首发,算是我的一点点报答。

  他很快就回话了,说,一直一直有这想法,只是看你太忙,不曾开口。难得你肯写,我哪有往外推的道理,那就我吧,哪有把这么好机会让给别人的道理。今天我着手整理整理,明天把文集发你邮箱里。

  啊?我傻了吧唧张大嘴,牌不是这么出的啊。

  我发了个头上滴汗满脸赤红的小图片给他,他发了个露满十二颗大牙哈哈大笑的给我。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文集是7月13号发来,我不在平凉。

  7月15号到家,第一件事是开电脑,查收文集。

  下载,打开,吼吼,又是大吃一惊!

  18万字呀,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柔情蜜意的,犀利尖锐的;写人的,写事的,写自家宝宝的,写社会万象的——18万字的容量,相当于18个作家的风格,不是吃1斤的吃惊,是吃18斤的吃惊。

  整本文集分了三辑,第一辑率性见情,第二辑随笔驰骋,第三辑小说微言。三辑的划分,很是到位。

  第一辑,40篇,主要是生命和生活中的重要遇见,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风景,都是石上柳生命中切肉连骨的那部分,他的恩师刘廷璧先生,他的父亲母亲大人,他的大姐二姐,他的女人,他的孩子,他的书。这一篇一篇一个字一个字汇聚而成,是石上柳鲜活而丰美的生命河流。他的恩师刘廷璧先生才华横溢英年早逝,这是平凉这块土地的大损失。先生去了的时候,平凉众多文人去吊唁、送别,并各展所长写文以祭,我也是其中之一,此类文章真心读了不少,可大多只配得个不予置评,甚至有一些文让人替先生各种不值,即便是写得很好的、社会风评很高的那些,也没有一篇能及得上石上柳的这一篇,应情而生、以情而动人的悼文多了去了,可在至情至意里透发风霜刀剑之气的,非石上柳莫属。

  他写妻子,写茫茫红尘中独一无二唯属于他的那个女人,他写道,“女人真是世上最苦的人。如果说这世上真有死过去又活过来的人的话,那么这个人首先是女人,生孩子之时是她们的受难之夜,她们生一次孩子等于死过去一回,死一次,等于抓回两条人命,一条是孩子的,一条是她自己的,这等于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个丈夫,能够像体验自己母亲生自己时候那样疼痛的、悲悯的、仰敬的心去共情于妻子,这该是怎样的心莲在绽放?又该是怎样的巧慧在布施?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柔情蜜意写给宝宝的,和血蘸泪写给蔡文姬的……呵,不能再继续了,不然的话会写得长过石上柳整本文集了。

  第二辑,25篇,是针砭时弊的,是二郎神的第三只眼,能鉴出世态百相,丑陋的,豪放的,自作孽不可活的,还有大热门的校车事件,医患关系——真正的随笔驰骋,性情驰骋,三两句见血见肉亦见骨。

  第三辑,8篇,从容布局,娓娓推进,从标题起策划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像朋友一样堕落”,标题就很是耳目一新,内容虽然是老套的校园暴力,可第一人称述来,静静的述,静静的述一个暴烈暴虐、不甘堕落又心甘堕落的故事,叫人不知不觉就代入进去,成为了那孩子,成为了那孩子的父亲母亲,一口一口冷气吸着直疼进骨髓里。还有“风居住的街道”,干练的短句,极有节奏,把苍山白屋外那一点点的魏晋情怀,弹奏的尽致淋漓。

  常规的说,读文评文,是要有好有坏、有扬有抑的。

  可,我这人就有这么个毛病,非我高度认同的人,其文不读,也不评。

  凡我愿读,甚至愿评的,我就只讲好的,各种好,花香十里不及的好,天上地下无穷的好……有不好吗?没看见,我只嫌我夸的还不够好,不服气?不服气咬我啊涅?鄙视?随你了。笔是我的,字是我的,意是我的,心是我的,规矩不规矩的,管他个毛线,自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了。

  对了,石上流泉,是一曲古琴的名字。

  扼腕啊,可惜我不会弹,不然,以之敬献给石上柳,意韵合,风骨合,端得是千钟美酒,一曲石上流。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九):洛河云水见苍茫——读柳小瑛《孤独的骑士》

  我今年去庄浪参加活动,跟着文友们去看了庄浪梯田。我发现,庄浪的群山逶迤,山后面隐藏着山,一座山刚冒出来之后,另一座山又迫不及待地兀立;至于那水,顺着沟渠流淌,要么扯成银色的长线,要么团成洋洋的一泓,而水们似乎互不相通,各走各的道,山在水上,水偎山流,山势分合,水跟着山因势赋形。而山上的梯田,如同摊放的书页,书页上的庄稼就像密密麻麻的字符,一株庄稼就是一个汉字,一行庄稼就是一句话,那块块梯田就是一个个段落。风吹来,那些字符随风而倒,风过去,字符又挺起来,书页上的文章气脉贯通意境深远。那个时候,我深深地震撼了——为这摇曳多姿的山,为这涓涓流淌的水,更为这里耕读山水穷尽一生的黄发垂髫、青壮红粉们。

  这就是前人们所说“庄山浪水”呀,具体而言指的是实际意义的群山众水。在我看来,庄山说的是庄浪的男人们,浪水说的就是庄浪的女人们。庄就是伟岸高耸,拔地而起,雄伟峥嵘;浪就是浪漫而多情,活泼可亲,贤惠善良等美好意思。庄浪独特的地貌哺育了男人如山如岳,顶天立地;女人如水如流,温婉可亲。得山水之灵秀,纳文艺之滋养,你可以想象庄男浪女的如诗如画,如酒如醴。对于他们,想怎么爱就怎么爱,爱用哪个美好的字眼描摹都行。庄男浪女的好,你写不出来,你也说不出来。他们的好在骨子里,在风神里。恰是这个原因,我大胆推测,对于现实人生,现实自我,个性自我,有一种春神醉酒的喜悦感,而且有种现实人间的悲悯之情。这是庄浪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文脉是夯实人类思想的基石。几代代垒石,几代代砌墙,几代代描龙绘凤,庄浪的文化长廊,正是在几辈子文化人前赴后继中筑就的,因此厚重而大气,内敛而敦实。在我熟知的庄浪文友中,仙逝的刘廷璧先生就是分量很重的一块石头,他生前写了大量的诗文,在洛河的滋润下,诗集《微雨尘梦》,以及散文集《素履》凸起了高度,既是秀美的云崖寺,也是突兀的紫荆山。有人说廷璧先生的文章有着“自持的人文精神、深切的人性剖析、浓郁的文史情怀”,这是知己对刘先生佳作的精辟概括,也是对其人思想的深度总结。在此,我就不多评价了。刘先生驾鹤西去,我原想庄浪的文学种子断绝了,再没有人像他那样拼着热血一腔珍重文学了。可是,当我几次怡情庄山浪水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刘廷璧式的雅士们还在文学的殿堂里苦吟索句,如王晓春女士、孔繁昌先生、周德育先生、柳旭老师、诗人刘小荷等人,这些优秀的“庄山浪水”们毅然擎起“艺术之树常青”的文学旗纛,固守着这个救赎灵魂的文运末路。   失望是希望诞生的墓穴,苏醒是梦寐过期的床榻。人生的艰难困阻其实算不了什么,比起灵魂的涅槃浴火那就微不足道。卑微的灵魂是经不起打击的,当世俗的恶风苦雨一重重袭来,很多人都倒地不起,但有些人依然痴守着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屏障,挺起了脊梁,直面着来自远方的呐喊,点燃黑暗深处最明亮的火焰。柳小瑛是庄山浪水哺育的默默的耕耘者,没有陈家洞的险拔,没有朝那湫的深邃,他的眉眼极像庄浪泥土里的洋芋蛋,不漂亮,不潇洒,看起来有点木讷,走在人群里,就像在泥土里撇了一块土疙瘩,悄然混迹于泥土中。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柳小瑛,这个相对于王晓春等本土作家而言,走出家门寓居省城的作家,胸腔里倾泄而出的那种情怀,已不复是昔日吴下的阿蒙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真正地做到了胸怀乡土而放眼化外了。可是,有谁理解国士的情怀呢?廷璧先生是庄浪走得很远的一个人,他是孤独的灵魂,诗文酒穷伴一生,要不是这个精神支柱,先生的灵魂祭坛早就崩塌了。世俗的事情,糊涂的人看不懂,唯醒者面对这个世事惨淡的现状时,空有智而无力,空有才华而不能实现大抱负,这才将所有对世事冷漠,对人性龌龊的悲愤化作酒入愁肠,酒入诗稿,留下不甘寂寞的篇章,那才是国士应有的襟怀。所以,对于世俗来说,一个刘廷璧可有可无;对于文学而言,刘廷璧是弥足珍贵的。假设在危难之中有一盆熊熊燃烧的炭火,那么先生可以熬过这个严冬的。可是,上苍是吝啬的,是板着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庆幸的是,上苍总算没有泯灭最后的良知,刘廷璧先生文字和魅力的薪火,驱散了诸多学子心中笼罩的雾霾。之后呢,还有式微的浮渣和喧嚣存在,而真正能重拾廷璧先生遗留的笔墨,独行的也许只有寓居省城的柳小瑛了。他和庄浪的文学巨擘们牵手同行,在既熟稔而又迥异的路上,吐着热血,点上油灯,蘸着自己刚性的墨汁,在文学的字里行间踽踽独行,形成了自己温润如玉的独特气场:小瑛有仁,他写《文庙》,缅怀孔夫子的大智无言,写他“不愠不火不急不躁,静静观看人间的喜剧悲剧与闹剧”,写《永远的史铁生》,说史铁生“就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坚毅执着与高风亮节,也照出了当代一些文人的轻浮虚夸与急功近利”,小瑛以史铁生为圭臬,表现一种浩然的铮铮铁骨。小瑛有义,他克制着悲痛的心情怀念刘廷璧先生,他说廷璧先生“怀忧国忧民之心,憎恶扬善,显大慈大悲之心”,不因先生的落魄而生轻慢意;小瑛有礼,他践行父亲的传统,跪拜神灵之后,认识到了父亲身上,“有一种亘古长存的爱”,让他永远仰望跪拜;小瑛有情,他对“父亲”、“大姐”、“二姐”,皆是出于骨肉亲情,让家人在他的文章里熠熠生辉;当然,小瑛还是个有情调的人,虽然离开故土日久,但他并不曾忘记身后的“庄山浪水”,他写“云崖寺”、写“洛河”、写“父母的田园”,这些篇章都表现了他的赤子热肠。当然,小瑛也有愤怒的时候,他揭穿“美人计”,鞭笞“牛皮客”、痛斥“制度”……正如张胜荣女士评价的“他如鲁迅一般以笔为刀,割去化脓腐朽的痼疾”。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瑛的文字充盈着庄山的风骨,浪水的意蕴。   读塞万提斯的名著《》的时候,我就在笑,笑完之后我很想哭。堂吉诃德三次出发周游全国,他骑着一匹瘦马,手握长矛,心中爱恋着他的情人,开始了他的骑士生涯。去创建扶弱锄强的骑士业绩,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堂吉诃德攻打磨坊风车,认为它是巨人,又挑战羊群,认为是敌人的军队,见到酒囊,他说是鬼。他的名声来自他所有的历险,他在任何地方都像在拉曼差一样知名。这个不可思议的历险的人一生疯狂,但清醒地死在他相爱的杜尔奇尼娅德托波索的手臂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个可笑的人物:具备了一切骑士的装备,可是他却找不到对手,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作疯子遣送回家。我就想,我们这些写作的,包括柳小瑛难道不是堂吉诃德的翻版吗?瘦马和长矛就是我们手中的笔墨,磨坊风车、羊群、酒囊以及杜尔奇·尼娅德托波索这不正是我们情何以堪的文学吗?回想写作初期,经过的历程,遇到多次写稿投稿,在写作过程中的九盏熬油,板凳坐烂,望眼欲穿,对文学的痴爱,对文学的怨恨情仇,对文学的至死不悔,有谁知道?还有谁能够理解呢?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老先生在一千多年前得出的刻骨名言,到了今天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刘廷璧是堂吉诃德,柳小瑛是堂吉诃德,还有很多唐吉可德们在文学的田园里废噎忘食撰写生命的华章。作家史征波说,世上诸艺,唯文最苦。我信之。语句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段落是一句话一句话积累起来的,文章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码出来的。文章里哪个字不是情,不是眼泪,不是鲜血?作者用刀子划开自己的胸膛,剔出心脏,蘸着最热的血在白纸上写着最真实的话——这些话是原创的,不加粉饰,原汁原味的,是充满人性初始时的美言善篇。所以,小瑛说:“文学因此对我,是美丽品质和高尚人格的象征。”爱文学的小瑛,对文学爱得死去活来,爱得一塌糊涂,爱得竭斯底里。这种爱没有毒素,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攻击性。  堂吉诃德式的人,真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所以,我笑堂吉诃德的傻,干嘛费劲八脑地做自残的事情;我哭堂吉诃德的笨,干嘛精疲力尽地做自虐的事情。假设做个政客,至少还能干出点让人看得见的形象工程;做个娼妓,至少皮肉生意还能混得华枝招展;做个商贾,至少还有一身铜臭味;做个农家呢,还能“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堂吉诃德,你图的是啥呢?我想,柳小瑛就是撞破南墙的人,真是基于此,他给自己的书命名为《孤独的骑士》。看到书名,看到书的装帧设计,我明白了:小瑛身上的堂吉诃德式的烙印已经深入骨髓无而无药可救了。虽然其行为显得滑稽荒谬,可他的本性正直善良,嫉恶如仇。《孤独的骑士》里很多文章都有很可贵的品质,这些品质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他有一种孜孜不倦,历万劫而无诲地去实现自己所抱定的理想的执着精神。海很大,很可怕,但是精卫毅然决然衔西山的木石,投入万顷碧波中。小瑛是西欧的中世纪的堂吉诃德,也是中国神话里的精卫鸟,“捧着一颗心来,带着一幅锦去,这是文字对我们的期待,也是文字能给予我们的回报”(见《一支笔,一个世界》P254第四段),表述喜怒哀乐,表达快意恩仇,表现灵魂的影子和生命的礼赞。   小瑛二十年前有出书的梦想,二十年后付诸出版,跨度春秋几十年,这很不容易了。参观“庄浪梯田建设博物馆”的时候,文友们说,当年我们庄浪人建设梯田,几代人不懈地移土造田,庄山浪水换了新颜,你看山也翠,地也平,如雕如塑,如诗如画。视线之内的庄浪梯田现今让父老乡亲足以食果腹衣遮体了,而小瑛在精神层面修筑“庄浪的梯田”。今夜,在灯下,看着《孤独的骑士》,我似乎在庄山浪水里逡巡,一轮明月升了上来,穿过树杪,浪水哈达一样斗折蛇行,柔情地盘桓在朦胧的庄山间,好美的月亮,好美的庄山,好美的浪水呀,云崖寺的钟声响起来,紫荆山的经幡飘过来,天地动容,万物肃静。 芦苇,原名于凌鹏,甘肃灵台人。创作散文、随笔、诗歌作品约百万字,著有散文集《行走的芦苇》。其文章多用白描手法,叙述精练,情感细腻,极具可读性。

  《孤独的骑士》读后感(十):徘徊于文学殿堂外的追梦者—读柳小瑛《孤独的骑士》印象

  每天拖着疲惫的躯壳行走在红尘陌上,被俗世的烟火熏染得失去了青春的光彩。当一段苍绿流年爬过眼角眉梢,我不断追问自己:人到底为什么而活?仅仅为了一日三餐奔波,那未免有点愧对上苍给我们的这一副躯壳了。我相信,除了那些行尸走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有人贪恋名利,悠游官场商海,迎来送往,滚爬摸打,实现着自身的价值。有人潇洒出世,寄情山水,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放逐与回归。有人热衷于闲适恬淡的生活,在品茗赏花中推送着日月,活得简单快乐。 有人痴迷奢华的浮浪生活,终归迷失在灯红酒绿的夜色中。有人甘愿清贫,把自己交付给孤独和寂寞,在如豆的青灯下义无反顾地踏上艰辛的追梦旅程。我想小瑛则属于后者吧,他一直怀揣文学的梦想,十多年来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终于有了今天丰硕的收获。《孤独的骑士》就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我和小瑛因文字结缘,未曾谋面,在相识的两年多里他一直亲切地喊我大姐。我对这个小弟的了解全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文字。知道他是庄浪水洛人,在外打拼不易,做过报社记者,先后在刘家峡、武威、兰州等学校任教。对于我们这些端“铁饭碗”过安逸日子的小城人来说,我总为他朝不保夕的漂泊生活感到惋惜和担忧,甚至有点同情。好在他是个有闯劲能干的小伙子,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在喧闹的都市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娶妻生子,小日子过得幸福而滋润。好在他的精神世界富足丰盈,读书写作,教书育人,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得生机盎然,硕果累累。当有一天他告诉我出书的打算并发来书稿时,为他欣喜的同时,我更为自己思想的保守和目光的短浅而羞愧。而他的故事也更让我坚信一句话:只要是金子,搁在哪儿都会发光。

  每逢读小瑛的书稿,我便被一种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愫包裹着,有钦佩,喜悦,兴奋;有纠结,自责,五味杂陈。走进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一次次为他细腻的感情、心怀天下苍生、富有担当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感动;也一次次为他观点的犀利、见解的深刻独到、语言的酣畅淋漓而拍案叫好,更为自己能否完成他嘱托我为其书作一篇小序而惴惴不安。身为只读过三年师范的小学教师的我,给一个大学毕业经常有文章见诸报端的高材生写评论,着实让我受宠若惊,但更多的是感激和纠结。之所以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这篇作品,生怕辜负了他的一番美意。但每当看到那一篇篇至真至纯,闪烁着智慧的思想火花的文字,我又情不自禁地有种想表达的欲望,那就权当狗尾续貂吧!

  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说流畅生动如珠玑的语言是它得体的衣饰,那激情饱满的真挚情感就是它的骨血肌肤,而犀利的观点,睿智精妙的思想就是其精魂。小瑛的文字恰恰就具备了这三点。为了方便阅读,我把《孤独的骑士》下载在手机中,一有闲暇时间就打开读几章,每次体味把玩那些质朴而又充满哲理的文字都是一种享受。仿佛徜徉在山林,临溪听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你沉醉不知归路;又似宁静的夏夜打开窗户,习习的凉风拂过脸庞,仰望苍穹内心恬淡宁静,无欲无求;更像是在半梦半醒中耳畔传来幽幽的箫音,时断时续,如泣如诉,悠远缥缈。“他是为逃避而来到这园子的。来了,便再也没有走出去。这一片废弃而荒芜的园子,宿命一般注入了他的灵魂。自此他已很难分清,到底是灵魂走进了地坛还是地坛融入了灵魂;抑或,是地坛安放了他的灵魂,他的灵魂又收纳了地坛,因而使心灵如地坛一般旷远幽深,地坛又如他一般睿智旷达。”(《永远的史铁生》)又譬如,“他来这园子原本是为了逃避一个世界,可他却找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让他双腿瘫痪痛不欲生,这个世界让他日渐安详趋向成熟。那个世界想让他死,这个世界不光让他活。那个世界只问结果,结果是死亡之狱;这个世界只讲过程,过程是天堂之路。天堂之路乃是人间小径的延伸。人间小径承载着一个人进入天堂的梦想,怀揣梦想,心态安详,何处又不是天堂呢?”(《永远的史铁生》)作为当代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史铁生的一生可谓是坎坷而苦难的。他一生与轮椅相伴,与病痛为伍,当他处在人生最苦闷的低谷时,是地坛收留了他。他在这个园子里日复一日的想啊想,几十个春秋过去了,他终于想明白了诸如“人为什么而活”这样伟大的哲学命题。世间的因缘就是这样,也许你错过了昨天那枝花,在你沮丧失落时,忽然会欣喜地尝到今朝这壶茶。看来上苍是公平的,它既不会多给你,也不会少给你,他夺取史铁生健康的同时,却又给了他一个善思而聪慧的头脑。小瑛对史铁生作品的解读,没有拘泥于文字,而是透过文字用自己的灵魂去膜拜另一个高贵的灵魂,读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悟,其分析之透彻精辟,见解之独到,语言之精炼,让人佩服至极。

  其实,在小瑛的作品中,这种闪烁着睿智与思辨的思想火花随处可见,俯首可得,“夕阳之美,正是因其近黄昏,正如火柴之光,正是因其刺穿黑暗;流星之美,正是因其打破永恒。”(《思想絮语》)“小学,就是小小的矮矮的破破又烂烂的几间房舍。大学,就是大大的高高的珠光宝气的几百幢豪宅。”“乱世既出英雄又出贼寇。英雄头顶的光环是在鲜血的泼洒下日见鲜红的。”“如果人是一盘充满仇恨的沙,那么人必死于相互地残杀。如果人是一只充满欲望的球,那么人必毁灭于欲望的极度膨胀。”(《英雄的血腥》)读他的文章,你不仅仅得到的是知识,是文学的享受,更是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点化。

  在《孤独的骑士》里,最打动我的莫过于他质朴文字下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一个优秀的文字耕耘者,能打动读者且贏得读者的认可,绝不是靠多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华丽优美的语言来取胜,而是他的思想以及流淌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让人产生共鸣。相对于近年来网络流行的所谓美文而言,小瑛的文字没有过多辞藻的堆积,没有无病的呻吟,没有浮躁,没有矫情,反而是这种洗尽铅华的直白与本真。这种内心世界的真诚剖析与自然流露,更让人刻骨铭心,回味悠长。

  与小瑛交往两年多,经常读他空间的作品,这些文字常给人一种厚重沉雄的感觉,让你觉得那不是出自一个青年之手,而应是一位阅尽人世沧桑的智者的杰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写出这么稳重练达的文字?直到读了《孤独的骑士》后,我的疑虑才得以消除。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硕果,离不开他自己多年来对文学的痴迷与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样日益喧嚣的环境,在这样日益浮躁的社会,追求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他或者我,在昏黄的灯光下,做着触摸灵魂逼近心灵的挣扎。坚持文学,坚持诗歌,其实是坚守心灵的高贵与自由,也是追求心态的热烈与安详。”(《阳光走在风雨后》) 他嗜书如命,如蜜蜂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琼浆,从小是村子里孩子们刻苦好学的典范,而“大学几年对书爱得狂热,爱得日胜一日,爱得饥肠辘辘”。正是对知识的狂热与对文学的痴迷,让他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夯实了文学功底。但他并不是一个只知低头盲目啃书不辨真伪的“书呆子”,他在不断地接纳、吸收,不断地比较、甄别,不断地选择、思考,而在外奔波打拼的日子又让他饱尝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因而使他有了比同龄人更成熟、更厚重、更深刻的感悟。除此之外,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有个爱读书、会讲许多诸如《薛仁贵征东》之类故事的农民父亲的熏陶,还有恩师们的耳提面命,耳濡目染,还有一帮如柳旭蔚、陈祺龙、夏子文等亲如手足、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鼓励与帮助。“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憨厚而热忱的人,一个对我有恩的人……我的每一篇文字,他都是那么用心地读,用心地评。”“我在想,是不是我身上有旭蔚未竟的深切希望,才使他对我如此关爱?我也在想,是不是我就是旭蔚青少年时的影子,我现在所走的路正是他当年极力想走的路?倘若真是如此,我所能做的便是不懈奋斗实现心中夙愿,很好地去回报与感恩旭蔚!”(《一生知己》)长期的知识积淀、生活的磨砺与亲友师长的扶持,成就了今天的小瑛。因此,他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通读《孤独的骑士》这部书稿,我个人认为作者主要表现了三大主题:

  一、对爱的礼赞。读小瑛的文字中,你无时无处不感受到这一特点,这部作品以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亲情、友情、爱情,特别是那些隽永质朴的散文,如一杯杯热气蒸腾的香茗,你在品咂中唇齿留香,清冽醇厚,绵密悠长。你会随着他的文字时而感动,时而流泪,时而欣慰,时而惆怅,你会和主人公一起忽悲忽喜。这些率性的文字,全是真情的流露,“一向在我心中高大威严的父亲,自从忍辱下跪之后,便失去了在我心中神的尊严。但从此之后,我却更加敬重父亲。因为我读懂了父亲的跪拜哲学,我认识到了日渐苍老的父亲身上,有一种亘古长存的爱。这种爱博大高深,让我永远仰望跪拜。”(《父亲的跪拜》)父亲的忍辱跪拜,让儿子瞬间长大,读懂了这种亘古长存,博大高深的父爱。“先生的死,让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写作此文,我用了三天,可是我的大脑始终一片混沌。先生文章,字字珠玑,可惜我这拙文,难以描摹先生俊采神韵,我所能做的,只是表达我的沉痛哀思。”(《悼念吾师刘廷璧》)“我和妻子因缘相会,相濡以沫,耳鬓厮磨,亲同形影……她是我的依托,我是她的归宿,她的天和地。”(《敬畏死亡》)还有《写给我尚未出生的宝宝》系列,让你看到一个男人细腻的心思,真挚的情感与博大的爱。其实,他的杂文,也表现了另一种别样的大爱,他像一位斗士,痛斥国民的劣根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无情地揭开他们愚昧的面纱,进行辛辣地嘲弄与讽刺,使其警醒。正因为爱之深,才痛之切,一个赤子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大爱一览无余。

  二、对故土的眷恋。在浩瀚的文学长廊中,“乡土情结”一直是个千古不老的话题。故乡是一个人生命里最初的记忆,它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游子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有多显贵,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那是每个人的根之所在。没有了故乡,游子们便是无根的浮萍,空中的飞絮。小瑛也不例外,在他的作品中,时时处处都有着故乡的影子。是的,他的故土是闭塞而又贫瘠的,没有江南水乡的富饶与诗情画意,没有大漠的苍凉与雄奇,但这里有生他养他的父母,有他童年的生活足迹,有他一生难忘的亲朋师长,还有他曾经挑过水的山路与跪拜过的山神庙,更有他父亲生机勃勃的菜园,甚至他朦胧的初恋都是在这片土地上滋生蔓延开花凋零的。这片土地不仅养育了他的身体,更是他富足的精神家园,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正如他在《流淌在记忆里的洛河》一文中所写:“一个人,一生也许会在异域他乡见识很多的奇山异水,经历数不清的大风大浪,但令他一生回味念念不忘的,很可能是故乡的山与水。那是一个游子的根系与血脉。在外漂泊多年,走了不少地方,看了很多河流,曾惊叹过大河大江的浩瀚雄浑,也痴迷过小湖小溪的婉约清丽,然而最终令我魂牵梦萦的却是故乡的洛河--那条流淌在我记忆里的小小的河流。”一个游子因为有着对故土深深的眷恋,才会写出如此深情的文字。

  三、对丑恶的鞭挞。小瑛的写作路子相对是宽泛的,在《孤独的骑士》中,作者涉猎到散文、杂文二个领域,而且样样写得精彩,但我更喜欢第二辑杂文《随笔驰骋》。正如他自己在《苦心觅知音,杂文伴我行》中所言:“开始与杂文相处的日子,总觉得像与一位快言快语的西北汉子畅谈,总觉得像与一位幽默风趣的智者交流,总觉得在与一双冷峻犀利的目光对峙,总觉得在为良知、道义、公正正本清源。那种短兵相接的痛快,那种酣畅淋漓的抒写,让人少却了动笔前的瞻前顾后与拐弯抹角,多了关公单刀赴会的果敢与神勇。”的确,他的杂文幽默风趣中不乏冷峻犀利,酣畅淋漓中多了几分愤懑与辛酸。透过他的杂文,你可以看到一介文弱书生,面对强大的社会浊流,倒竖双眉毫无惧色露出铮铮铁骨。他如鲁迅一般以笔为刀,面对社会上一些化脓腐烂的痼疾毫不留情地横刀挥去,哪怕鲜血淋淋也绝不心慈手软。他认为“原则性、正义性是杂文的灵魂”,所以,他站在正义的肩头,在嬉笑怒骂中针砭时弊,在激浊扬清中铁肩担道义,而且义无反顾地执着:“如果说,小说是波澜壮阔滔滔不息的大海,散文是叮叮淙淙清新流淌的小河,那么杂文便是悬挂峭壁的瀑布,它来得奔放热烈直接爽快。我甘愿做那悬挂峭壁的一袭瀑布,轰轰烈烈地去爱去恨,壮烈地去奔腾泼洒。”第二辑中的《“美人计”照出男人丑陋相》、《牛皮哄哄牛皮客》、《死亡面前,制度不过一张纸 》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光听听这些名字就叫人耳目一新。他的犀利与豪爽的为文风格可见一斑。

  如果把小瑛的每篇作品比作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那这部书就是一串精美的、价值不菲的珍珠项链,无论从语言文字到写作技巧都无可厚非。但我仍有种隐隐的感受,觉得这串项链过于精巧了,虽漂亮精致却少了几分大气。他的作品,大多是写个人情感及感悟的,有点拘泥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而自吟自唱的意思,有些地方就显得琐碎了。希望他今后能拓宽题材,多表现一些大的东西。当然,瑕不掩瑜,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最后,真心祝福他今后能敲开文学殿堂的大门,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张胜荣,女,70后,现居甘肃庄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爱好文学,有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苍石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