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散热铜管主板有个正方形元件发热烫手大家帮看看是什么元件?

    提到Alienware的台式游戏主机,大家首先联想到的估计就是那款超大的三角形主机——Area-51。但Area-51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游戏玩家都只能望而却步。现在,Dell为了让更多的游戏玩家能够体验到Alienware游戏产品的独特魅力,推出了一款价格更加亲民的Aurora系列游戏主机。


    这款Aurora R5几乎保留了所有来自Area-51的设计元素,但体积比主流的箱还要小巧。并且还可容纳双显卡,采用液冷和风冷技术,并且还能实现免工具拆装,极大的方便了有升级配置需求的玩家。那么这台小巧的游戏主机是如何做到实现免工具快速拆装的?他的内部设计究竟如何?一起来看看本期的拆解吧。

● 外观秉承外星人三角灯条设计

    Aurora R5两侧的的三角形灯条与近两年来的Alienware产品线设计风格保持一致,够通过内置的AlienFX对灯条色彩进行调节,拥有3个独特的可编程区域,提供多达20种不同的颜色,实现超过八千种照明组合。但仅有右侧的盖板具有进风格栅,为电源以及显卡提供进风通道。

    在Aurora R5的顶部,非常人性化的提供了多达四个前置USB 3.0接口,还提供了耳机以及麦克风插孔,方便游戏玩家快速驳接各种外设。另外在顶盖的上方也设置了大面积的出风口格栅,在这下方藏着一体式CPU水冷的散热风扇。而在提手的两侧,其实藏着一对WiFi天线。

    而在Aurora R5的后部,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该机的电源是直接安装在主板上方的,这样就使得该机的空间利用率相对较高,这也就有效的控制了整机的体积。而在电源的下方,还能够看到3条空余的机箱PCIE插槽,支持扩展第二块独立显卡。

● 快拆右侧侧盖板


快拆右侧盖板的释放把手 默认有螺丝保护

    Aurora R5背面电源接口的上方,有一个快拆右侧盖板的释放把手,这个把手默认是有一颗螺丝保护的,防止机器在运输的过程中,侧盖板意外脱落。同时,该机的防盗锁孔也被设置在这个把手上,有效保护内部元件,设计十分合理。


向外拉把手即可快速取下右侧盖板

    在取下右侧盖板后,我们在盖板的右上方看到了几个金属触点,这里正是右侧盖板三角灯条的排线位置。排线采用金属触点的连接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拆除盖板的过程中拉扯到排线,极大的降低了拆卸的难易度。


侧盖板的灯条排线采用金属触点连接

    右侧的盖板内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进风口的分配,上方正方形的为电源风扇的进风区域,而下方长方形的为显卡的进风通道。

● 奇妙的电源托架设计

    前面在后部接口时我们已经说到,Aurora R5的电源直接覆盖在主板上方。在拆除侧盖板后,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内部结构。但由于这样的设计使得内部空间十分的紧凑,要想对内部的设备进行检修或者是升级,就必须先拆除电源才能进行,十分的麻烦。为此,Alienware在这台Aurora主机上设计了可移动电源托架。


取下侧盖板后的内部结构

    按照电源右侧的拆解示意图,仅需解锁后部中间以及下方的两个锁定装置,就可以将电源托架进行最大90°旋转,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支架固定较紧,需要注意多使一些力气。另外,在移动电源托架的同时,也同时解除了对显卡PCIE挡板的固定。与此同时,在完成电源的移动后就露出了下方的主板,很巧妙的做到了在无需取下电源的情况下(甚至无需拔除任何排线的情况下)就可以对CPU、GPU、或者内存进行更换升级。


预留升级时需用到的电源接口

     在移动电源支架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不要夹到后方转轴处的电源连接线。Aurora R5还贴心的预留了第二块显卡的电源连接线,以及下方两块硬盘电源线。

    在电源支架移动完成后,显卡支撑杆也可以顺利取下。这个支架可以保护整机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晃动造成硬件损坏。


3.5英寸机械硬盘托架支持快拆

    在电源支架转轴的中间,还塞入了一块3.5英寸的机械硬盘,空间利用的十分的巧妙,并且还支持快速拆卸。在拔除电源线以及数据线后,搬动硬盘托架卡扣即可轻松的取出硬盘。可以看到,这块3.5英寸的机械硬盘来自希捷,容量达到2TB,硬盘转速为7200转。

    至此、以上部分全面展示了免工具拆卸得全过程,也充分表现了这款台式游戏主机易于升级、换件的整体表现,属于业界内比较强势的地位。当然,为了能够很好的表现主机在设计和配置上的优势,我们也使用螺丝刀,将内部的电源、网卡等核心部件拆下,为用户展示其优秀的做工。

    采用了由Dell自家出品的标准ATX模组电源,并且有80 Plus铜牌的节能认证,电源功率达到850W,支持双显卡供电。而模组电源的采用有利于机箱内部线材的整理,不至于太凌乱。而在Aurora R5模组线缆上还有对应插口的标识,十分的贴心。


模组线缆上有对应插口的标识

模组电源内置120mm大风量风扇,保证电源散热

    公版GTX1070供电仅需要单8pin接口,显示输出为3个DP、1个HDMI以及1个DVI接口,可以满足各种多屏输出。但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一代开始NVIDIA已经完全放弃了模拟信号输出,即使你接上DVI-VGA的转换插头,也是无法显示的。

    采用公版显卡的好处就是有封闭的散热风道设计,有利于在封闭的机箱内,保持高效的散热效率,不会在机箱能形成热量堆积。另外,公版显卡还有十分扎实的金属背板,保护显卡的整块电路板安全。

    本来接下来应该先拆卸CPU水冷散热器,但我发现在拧下所有固定螺丝后,由于上面的风扇加上冷排实在是太厚,会被主板挡住无法顺利取出,只好先把主板拆除。


一体式水冷无法优先取出


WiFi天线有理线器固定


网卡天线接头有保护盖保护,防止脱落


Killer无线网卡有效控制无线网络延迟

● 取下整块主板


两条8GB的镁光内存条 没有散热马甲.


移除所有元件后的主板正面

    整个主板的背面没有任何的元件,但有几个绝缘脚垫将主板垫高,防止背面与金属机箱接触造成短路危险。

    在取下主板后,终于可以取出CPU的水冷散热器。从水冷头上的外星人LOGO来看,这个水冷散热器也是由外星人独家定制,120mm规格的冷排也完全能够满足散热效果。不过,如果能够采用双120mm风扇冷排的话,相信会更加的完美。


外星人定制一体式CPU水冷散热器

● 左侧板和上盖

    下面继续拆解机箱部分,首先我们需要从左侧板继续开始。


拆解左侧板时注意内部的排线

    之前先行发布的拆机图赏中,有网友问道这块的左侧板如何拆卸?其实直接掰开就行了,就是内部的固定卡扣比较多,需要一点一点的慢慢掰开。另外还需注意里面的光条的排线,小心的从连接处断开即可。

    取下左侧的盖板后,拧下左右侧的固定螺丝,即可取下上盖板。但上盖板的卡口可能会比较紧,拆解的时候也需要多些耐心。

    在上盖的内部,除了大面积的格栅外,前部还有一个Alienware的开机按钮。从居多的排线不难看出,这个开机LOGO是支持自定义颜色的。

    取下上盖板后,我们还发现WiFi天线也藏在这块塑料盖板下方。占据着整机最高的位置,十分有利于WiFi信号的接收传输。


藏在上盖板内的WiFi天线

● 前置散热风扇

    最后在机箱的前部,还有一个120mm的前置风扇。整个机箱的散热通道就是从这里进风,最后从上方的水冷排出风。

    通过本次对的拆解,我们不难发现整机的创新点就在于那个可以90°翻折的电源托架。非常巧妙的做到了在无需取下电源,甚至无需拔除任何排线的情况下,就可以对CPU、GPU、或者内存进行更换升级,并且有效提高了整机的内部空间使用率,从而控制了整机的体积小于我们常见的标准机箱。

    而整机的体积虽然减小,但Alienware巧妙的利用一体式水冷散热器,在狭小的机箱空间内还形成了一条散热通道。这台Aurora R5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如果非要找一个,那可能就是由于机箱的特殊结构,造成本机实在是有些沉了一点。 

本文由来自 GeekLogic(极客逻辑)的老朋友 Wells 授权转载。原文地址:link,略有修改。

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新兴的个人电脑市场百家争鸣。在芸芸众生之中,收购了 MOS,坐拥 6502 CPU 的康懋达(Commodore)、成功研发 Apple II 的苹果(Apple)、依靠庞大销售网络成功推出 TRS-80 的 TANDY Radioshack、以及另辟蹊径靠着电子游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雅达利(Atari)成为了业界几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如何翻越这些山峰,走出他们的影子成为了其他厂商不断尝试挑战的目标。

在所有竞争者中,有这么一家欧洲厂商,凭借自己对市场独特的见解,用一款不那么靠谱甚至可以说是反人类设计的产品成功的占据了大部分入门市场的份额。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八位电脑世界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这就是辛克莱(Sinclair),一个在八位时代,甚至整个计算机时代不得不提的品牌。

日)在今年与世长辞。在我看来,那个年代的辛克莱在业界的地位绝对可以和后来的乔布斯、现在的马斯克相提并论。他的产品非常具有前瞻性(例如 70 年代的电子腕表、80 年代初研制的个人电动汽车 C5),传奇的一生起起伏伏。虽然辛克莱未能凭借其开创性的计算机及其他产品创造一个持久的英国成功故事,但是他的经历和成功的电脑产品激励了后来的大批工程师、企业家,甚至像埃隆·马斯克(Elon

克莱夫·马勒斯·辛克莱爵士

原人像照片版权:公开使用,来源于 Arpingstone

Sinclair ZX81 是由辛克莱研究(Sinclair Research)设计,通过天美时(Timex)在苏格兰邓迪的工厂生产的家用电脑。它于 1981 年 3 月在英国推出,作为 Sinclair ZX80 的继任者,旨在为大众提供低成本的家庭计算产品。它非常成功,销量超过 150 万台。在美国,辛克莱最初授权给天美时以 ZX81 名义出售。天美时后来生产了自己的 ZX81

为了降低成本,赢得与 Apple II、Commodore PET 这样的对手的竞争,ZX81 被设计得简单、紧凑,最重要的是,组件尽可能少。它仅使用了四颗集成芯片,也只有可怜的 1 KB 的内存。除了某些型号有电视频道选择开关外,没有电源开关或任何移动部件。键盘也被设计成了廉价到不能再廉价的压敏薄膜键盘(非常反人类)。不过,为了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带来的局限性反而促使了增加其功能的第三方外设市场的繁荣。此外,其独特的外壳设计使设计师里克·迪金森 (Rick Dickinson)获得了 Design Council 奖。

谈到 ZX81 诞生的背景就不能不提辛克莱研究(Sinclair Research)。克莱夫·辛克莱传奇的一生创办了许多公司,但最成功的,莫过于辛克莱研究(Sinclair Research)了。第一款问鼎欧洲的电脑 ZX81、以及获得全球市场成功的 ZX Spectrum 系列电脑都是在辛克莱研究推出的。

克莱夫·辛克莱在上学时候就展现出了数学方面的天赋,跟苹果的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一样,在中学时期,辛克莱就去了多家电子公司做假期兼职。在 Mullard 公司假期实习期间,他还参与了一项电路设计。1958 年,辛克莱离开学校后,设计了一个无线电套件 Model Mark I,并通过邮寄的方式开始售卖。从 1959 年到 1962

辛克莱通过 ZX80 这款电脑来跟进 MK14 的成功,这是当时是世界上最小、最便宜的计算机,于 1980 年 1 月推出,售价为

事实上,ZX81 的开发甚至在 ZX80 推出之前就已经开始。为了能以更低的价格来屏蔽竞争对手的竞争,ZX81 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如何降低,且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Sinclair Research 的总工程师 Jim Westwood 接到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改进 ZX80 的硬件,以减少组件数量,从而降低成本。最终,Westwood 成功的使用了一个单一的 Ferranti 公司制造的未提交逻辑阵列 (ULA,Uncommitted Logic Array,又被称为门阵列 Gate Array 芯片,是一种预制的硅芯片,其中大多数晶体管没有预定功能。这些晶体管可以通过金属层连接以形成标准的 NAND 或 NOR 逻辑门。这些逻辑门可以在相同或稍后的金属层上进一步互连成完整的电路)替换了 ZX80 的 18 个逻辑芯片,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但是这也带来了副作用。一般来说,一个 ULA 芯片同时工作的逻辑门数量不会超过 70%,但是 Sinclair 的设计却使用了全部的逻辑门。这导致了芯片巨大的发热量,使这块芯片的寿命大大缩短,很容易被烧毁。现在爱好者收藏的很多无法显示或无法输入的 ZX81 大多是因为 ULA 芯片故障导致的。

除了应用 ULA 芯片,ZX81 还在许多地方向低价作了妥协。其中吐槽最多的就是和 ZX80 一样的反人类设计的薄膜触摸键盘。此外,ZX81 没有开关,省去了一个开关元件,插上电就能使用;有些版本还有电视频道选择开关,但欧洲的大部分版本这一开关也被省去;扩展插槽也就是 PCB 电路板上做出来的金手指,这样可以省去一个插槽母座的成本;ZX81 还没有任何声音支持,是一台沉默的电脑;也没有独立的显示芯片,所有的显示工作都是靠 Z80 CPU 负责的。和 ZX80 一样,ZX81 只有 1KB 的内存,这使得它如果不使用 16KB 的内存扩展模块的话,几乎无法运行任何商业软件。

里克·迪金森的模块化设计稿,ZX81 和扩展部件可以拼接扩展

有意思的是,在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结构中都出现了一排分隔电阻。这也是 ZX81 取巧的地方。在一般的电脑设计中,总线上往往有很多 I/O 设备,要让总线里的数据流向或者流出哪一个设备一般都会由一个总线控制器来控制。而 ZX81 为了降低成本,去除了总线控制器的设计,转而在内存、ROM、外设和 CPU 之间加了一个电阻,这样当 ULA 需要控制时,它可以直接覆盖总线中的数据信号,这时电阻就会起到隔离的作用(两端可以产生压差),不会影响到 ROM 和 RAM 中的数据。电阻的成本非常低,这个设计非常巧妙。

拆开 ZX81 时一定要小心,连接薄膜键盘和主板的柔性电路板经过近 40 年的岁月一般都会老化的特别脆,很容易就断裂了。如果断了,这个键盘就没法使用了,eBay 上有卖家卖新做的替换件的,不过价格和运费都上百了。

ZX81 的主板常见的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初期的 ISSUE 1 和后来的 ISSUE 3 两个版本。ISSUE 1 版本可以明显看出电路板是手工画的。由于使用了 ULA 芯片,整个主板结构显得特别简单,ISSUE 1 版本的只有 4 个 IC 芯片,内存使用 1KB 的 4118 芯片,部分 ISSUE 3 版本的主板使用了两颗

上图是 ISSUE 1 版本的主板。得益于 ULA 芯片的使用,整个主板的布局看上去非常清爽。四个芯片中,左侧上部的就是取代了 ZX80 中的 18 颗逻辑 IC 芯片的 ULA 芯片。ZX81 的定制 ULA 芯片实现了其他竞争对手的电脑需要多个芯片才能实现的以下功能: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国人无论对于什么事物都抱有一种“以大为美”的想法。房子要买大的,车要买加长款,连吃饭都被叫做是“吃大餐”。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多么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作为消费者有这种想法,让商家反倒是乐此不疲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大,并不是一个缺点,它意味着从容、意味着气派、意味着有很多的余量。人们之所以喜欢“大”的事物,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在如今,更多人可能更喜爱小巧玲珑的东西。小,意味着精巧、意味着简练、意味着专一。人们的价值观在逐渐地改变,所以紧凑设计的产品也是非常受人追捧。

    我们都知道,现在产品主要分为两种板型,一种是标准的ATX大板板型,还有一种就是尺寸稍小的m-ATX小板板型。相比于ATX主板,m-ATX主板规格并不会有多少落后,但是在灵活性上就要比m-ATX主板要高很多,并且能够兼容更多不同尺寸的机箱,这种实用主义的板型很快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作为目前主板市场中最为耀眼的品牌,(ROG)系列主板已经成为了众多发烧玩家梦寐以求的装备。其“只为超越”的口号让每一代产品都有所创新,以满足不同玩家的需求。作为已经非常完善的ROG家族,自然少不了m-ATX板型的产品,而华缩将其命名为“Gene”。

    Intel 8系列芯片组的推出,也预示着华硕新一代ROG系列主板的推出。同样的,全新一代的Maximus VI Gene主板(简称M6G)也是如期来到我们的面前。主板仍然保持了华硕ROG一贯的风格,同时在有限的PCB下囊括了ROG系列主板全部的特性,这样让这款主板成为了家族中一个闪耀的新星。

    那么首先,我们还是要先来看一看的基本规格。作为最顶级主板系列的一员,Maximus VI Gene主板没有理由在规格上有任何不足。许多人可能认为ROG系列主板拥有着非常多的功能,那么在小尺寸的m-ATX板型主板上,真的能够将如此多的功能以及较高的规格布置在上面么?Maximus VI Gene主板给你的答案是:绝对可以!

    主板板型采用的是标准的m-ATX板型,尺寸为24.4cm*24.4cm。这种正方形的PCB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m-ATX板型。有些主板产品虽然标注的m-ATX板型,但是实际上却是尺寸更小的μ-ATX板型,这样让主板PCB难以容纳更多的元器件。而M6G主板的标准板型让主板小尺寸和高规格之间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供电部分,主板采用了8相供电设计,在Haswell处理器对供电模块输出不高的现在,8相供电应付超频都是绰绰有余的。另外,主板供电模块采用了Extreme Engine Digi+ III技术,第三代的智能数字供电设计包含了NexFET、黑翼电感以及固态电容,这让M6G主板的供电精度以及稳定性有了很好的保证。


内存插槽、磁盘接口以及扩展插槽

    背部接口方面,主板拥有一个mPCIe Combo II扩展坞、4个USB2.0接口、6个USB3.0接口、HDMI视频输出、网络接口、模拟音频输出以及光纤输出。虽然主板尺寸不大,但是在扩展能力上可以说做到了最好,即使是要求最为苛刻的玩家,主板也能够提供足够所的接口供大家使用。

    说完了的基本规格,我们再来看看主板的板载芯片。我们都知道,主板上的许多功能都是由板载芯片负责的,而一些扩展接口也是板载芯片提供的。抛开原生规格不说,板载芯片的好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板的性能以及品质。所以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主板上板载芯片的配置。

    首先在网络芯片方面,主板采用的是来自Intel的WGI217V千兆网络芯片,这款芯片在之前主板上很少见,是Intel目前的主力型号之一。Intel网络芯片的品质从很早之前就已经非常有名了,所以这颗芯片的性能也是让人放心。

    音效芯片方面,主板沿用了ROG系列主板的SupremeFX音效技术,而音效芯片也是被屏蔽罩牢牢地盖上。不过,经过笔者的测试,知道了这枚芯片芯片来自于的ALC1150音效芯片,这也是目前高端主板常用的音效芯片,能够提供不错的回放质量。

USB3.0集线器主控芯片

    由此可以看出,主板的芯片配置还是非常高端的,这也没有辜负大家对于华硕ROG系列主板的期待。虽然受限于板型,但是M6G并没有因此而降低配置以及自己的定位,这在这对于玩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儿,玩家可以从中尽情地享受主板带来的性能快感。

    好了,前面说了那么多的规格,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真正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主板的一些特色功能。前面笔者已经提到了Extreme Engine Digi+ III数字供电技术,但是主板上的特色远远不值如此。作为一款体积小巧,功能强大,专为玩家设计的主板产品,Maximus VI Gene主板的强大之处或许真的会让你感到惊讶。

    笔者前面提到了主板的背部接口位置有一个mPCIe Combo II扩展坞,这个其实就是ROG主板的一大特色。mPCIe Combo扩展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我们在之前的ROG主板中也是能够看到其身影的,那么进化到第二代让这个扩展功能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mPCIe Combo II通过定制的接口,让一张扩展子卡能够安装在这上面,而扩展子卡能够同时扩展出一个mSATA插槽以及一个mPCI-E插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主板上有限的空间。而第二代的mPCIe Combo,在接口速度上有了很大的升级,以适应目前的高速设备。

    能够实现高速传输,还要得益于主板上专门配置的板载芯片。主板板载了一枚来自于Asmedia的ASM1467双路高速界面芯片,这颗芯片完整支持最新的NGFF标准,所以能够为提供mPCIe Combo II扩展坞高速的规格。

    对玩家来说,磨练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好技术,我们才能够在游戏中驰骋沙场。但是在顶级玩家的较量中,技术已经不能轻易地拉开档次。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使用的装备就成为了一个要点。

    就像游戏中人物等级一样的情况下,往往装备更好的一方会占得优势。玩家也是希望自己的游戏设备能够足够强大,让自己在竞技中占得先机。那么Maximus VI Gene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玩家双眼面对着屏幕,以捕捉对手的动作。但是在玩家看不到的地方,更多地就需要用声音去感知对方的方位。精准的声音定位,需要电脑的声卡拥有高保真的回放质量以及开阔的声场,M6G的SupremeFX技术在规格上就非常出色,可以成为玩家游戏过程中的好武器。


声卡部分良好的接地以及屏蔽处理

    SupremeFX技术在硬件以及方面都非常讲究。为了能够让声卡表现达到最好状态,SupremeFX在屏蔽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无论是整个声卡线路还是音效芯片,M6G都是做了非常完善的屏蔽措施,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周边电路的高频信号对声卡的影响,从而提升声卡的信噪比。

 板载运放芯片以及专业音频电容

    另外在用料上,板载声卡采用了由日本著名电容厂商ENLA定制的音频电容,能够提供自然且真实的声音。而声卡还提供了一枚运放芯片,这样可以保证声卡能够更高阻抗的耳机,让声卡能够适应更多的耳机产品。

    当然,前面SupremeFX技术虽然非常不错,但是这毕竟不是最新的技术。在ROG的世界里,一切没有不可能,于是,我们看到了华硕在声音方面的另一项技术,那就是Sonic Radar。

    许多人都会说自己的耳朵可能无法准确分辨声音的定位,或者耳机等设备的失真程度较大。没关系,有了Sonic Radar,这些问题将会变得不再重要。

    Sonic Radar秉承的理念很简单,那就是“将声音变得可以用双眼看到”。Sonic Radar可以将游戏中的声音使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即使玩家对声音不够敏感,也可以直接看到自己想要的声音信息,非常有趣。


Sonic技术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声音

    Sonic Radar本身的表现形式其实并不复杂,它会在游戏中显示出一个雷达,这个雷达可以360°显示游戏中各个方向传来的声音,而声音强度则通过指示计伸缩表示。除此之外,Sonic Radar还可以自动识别不同的声音,比如脚步声、枪声、手雷声等等,然后通过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来。让玩家可以更好地分辨声音的细节。

    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Sonic Radar的确能够做到辅助我们的听觉的作用。在游戏中,或许我们的耳朵经常会遗漏一些声音的细节,从而让战机转瞬即逝,但是有了Sonic Radar之后,我们就可以抓住游戏中声音的每一个细节,让玩家在游戏中占得先机。

    GameFirst技术在上一代ROG中已经见过,其原理非常简单,但很高效:它将网络游戏使用网络的优先级提升,使得网络游戏可以分配到更多的资源。现在Maximus VI Gene主板上,GameFirst技术已经升级到第二代,不仅拥有更高的性能,同时对于网络资源的分配管理也做得更加完善。

    新的GameFirst II技术在整体思路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其对入门玩家以及高级玩家设计了两套不同的调整方案。在EZ Mode中,GameFirst II可以列出网络游戏以及其他网络应用的优先级,并允许用户进行调教。而在Advanced Mode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网络性能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将网络资源分配调整到自己最为满意的状态下。经过GameFirst II的优化,即使在的环境中,游戏也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在速度以及相应方面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最后,笔者再来介绍两个磁盘方面的技术。现在使用SSD的用户越来越多,尤其是游戏玩家,SSD不仅仅能够带来更短的启动时间,同时也可以大大游戏的读取时间。但是SSD在使用一段时间过后,就会感觉SSD的性能越来越差,其实这是因为SSD内部数据频繁的读写导致垃圾资源不能及时被主控回收。而用户出来起来往往会非常麻烦。

    现在使用大容量内存的用户非常多,而这些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其实是用不到如此大容量的内存的。那么花钱买的大容量内存,真的就毫无用武之地了么?Maximus VI Gene主板这里使用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将你的内存变成硬盘。

    通过ROG Ramdisk功能,你电脑的内存的空余容量可以被规划出来,然后制作成一个独立的高速,我们都知道内存的读写速度相比于硬盘要高数十倍,所以使用Ramdisk划分出来的内存空间,我们可以用来存放临时文件或者缓存文件用,这样可以让你的电脑有着非常大的性能提升。

    说了这么多特色技术,详细大家对Maximus VI Gene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功能多且实用的确是个好事儿,但是主板本身性能出色才是大家认可的硬道理。所以接下来,我们进入主板的性能测试环节。

    主板配置采用Intel Haswell处理器中最为高端的酷睿i7-4770K,同时内存使用威刚XPG DDR3-2133 4GB*2套装。主板测试全过程将会使用Haswell内置的核芯显卡进行,以考量处理器以及主板的全方位性能。最终测试结果如下:

测 试 平 台 软 硬 件 配 置 以 及 测 试 成 绩
失落的星球2 / 720p设置默认
Intel核芯显卡驱动

    从测试成绩上看,Maximus VI Gene主板的性能保持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人会认为小板的性能可能不会比大板强,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小板因为设计紧凑,所以在走线部分可能不会按照最优化线路设计,但是只要保证线路之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M6G的性能表现已经能够颠覆大家的普遍认知。在性能上来说,M6G的确有足够的和同类产品叫板的底气。

Gene主板完美继承了ROG主板的血统,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主板市场中,M6G主板并没有舍弃自己的特长,反而通过各种手段弥补了m-ATX板型主板的不足。目前ROG家族的产品越来越丰富,这也要求每一款产品的个性要越来越强,这样才能够让产品本身保持活力。不过作为这样一款体积不大,但是性能强悍的主板来说,绝大多数人还是抵御不了这红黑色的诱惑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记本电脑散热铜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