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说文笔好故事情节严谨的小说合理吗?为什么?


为了助力即将中考的同学们,老师们给同学们整理了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复习知识点,分三期为大家讲解,分别为小说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以及议论文阅读,今天是第一期—— 小说阅读。
(一)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 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 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 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
1. 一般结尾
(1)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2)主题上,点明(深化、升华)主旨
(3)丰富人物形象
2. 悲剧结尾
(1)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
(2)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深思
3. 大团圆结尾
(1)主题上,表达美好人性
(2)表达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二)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有的同学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总爱丢分,不是他们分析的不对,往往丢分是因为人物形象分析得不够丰富、饱满、全面。
知识点解析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答题技巧
(一)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1.常见考查题型
(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 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思路导航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 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② 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
③ 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
④ 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
⑤ 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3.思路步骤: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答案组织模式:(常用3种)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例1:(2018年安徽高考《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试题解析】蒙铁尔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表现也不多,但性格鲜明,尤其是吝啬、粗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非常明显。关键是要抓住蒙铁尔自己的言行正面分析,以及其妻子、儿子的言行的侧面分析。
例2:(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②单句下定义型
例:(《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例1:(2011全国新课标卷)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例2:(十月月考)根据小说内容,概括癞子脑壳的形象特点。(6分)
答:①对生活有计划,办事干净利落;②勤劳乐观,不张扬,不斤斤计较,敢于改变现状;③顺从政府指令,不善于为自己争取合理利益。
(二) 小说人物形象作用类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思路导航
①人物作用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类: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类: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类: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例1:(《想起母亲》)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
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
(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例2:(《铁公鸡施粥》)
“小儿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析。(6分)
答案示例:
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第一次为粥的质量同父亲据理力争,第二次为父亲遣走家里的佣工表示担心,认为父亲心狠。其作用有:①衬托主要人物。小儿子是陪衬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的形象。(指向人物)②丰富了情节、内容。使小说在情节方面不显得单一,在内容方面更趋饱满。(指向情节、内容)
(三)综合提示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认真审题,定向扫描,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题目的命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形象作用”题:
①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折射的社会现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例如(《想起母亲》里的老太婆)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例如(《铁公鸡施粥》里的小儿子)
③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具象征意义,揭示深化主题;若反复出现,起线索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
例:小说中的“渡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示例:
“渡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代表着一种衰败落后但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是旧思想、旧传统、旧事物的象征。对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④景象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突出季节特征;渲染烘托氛围,为情节的展开铺设合理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主题性质,为主题解读提供背景途径。
例:(《洗澡》)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答案示例: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目标:
1.环境描写内容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
1.什么是环境描写?
答: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 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如何区分?
答: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鸟虫鱼等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分为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 自然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
(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社会背景
(2)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3)烘托人物...性格、...心情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结构上,为……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既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又有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作用。
(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目标:(1)掌握小说标题的双重含义。
(2)掌握小说标题的作用
一、小说标题的含义
1.小说的双重含义如何把握?
答: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说小说标题字面上的意思,深层含义是指标题的“潜台词”,根据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主题进行分析。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
1. 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学生答:包括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7)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8)运用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某道理,意蕴丰富
(五)词句赏析
目标:掌握小说词句赏析的答题技巧
一、词句赏析的角度
词句的赏析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从词性的角度赏析
(4)从精彩动词、形容词的角度赏析
二、词句赏析的答题模板
词句赏析类型题如何作答?
(1)点明艺术手法
(2)指出所写的内容
(3)分析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hello,小伙伴们。今天团长给大家整理了小说的答题思路,赶快学起来吧!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
1.小说情节概括
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
2.小说结构特点
(1)单线结构
(2)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6)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7)横断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8)意识流式。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3.小说结构技巧
(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
(7)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4.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5.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6.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
(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7.小说标题的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或者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
(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点睛、揭示……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
(4)标题的意蕴探究:先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拟人、反讽、引用等),再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8、小说情节的作用
(1)从情节方面说: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做下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留下现象等。
(2)从人物方面说: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等。
(3)从环境方面说: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主题方面说:丰富、深化和突出主题等。
(5)从读者方面说: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等。
二、小说的人物形象
1. 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
(1)把握人物形象
①概括情节,点明性格特征。
②概括主人公对他人的举动、关系后,点明性格特征。
③分析人物正面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④分析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
⑤借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的评价,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⑥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和间接(侧面)描写(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
例如《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
(2)答题模式
概括人物形象(如:××是一个外貌特征+品格、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人,注意:形象特点大于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注意分点答题,每点尽量在一条横线内完成。
2.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结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内容作用:
A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B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真实性。比如《祝福》中的“我”。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的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内容的作用。
3. 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贯穿情节始终的、着墨最多的、标题有所暗示的、最能表现主题的那个人物。
4.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1)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活动”),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在主人公与……(人、命运、疾病、战争……)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典型环境(时代、社会、生活、法律、阶级、习俗等)的描写,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
(5)通过环境(此处特指主人公所在的景物环境、场景)来暗示主人公……的心情。
(6)通过他人的态度、评价、反应,或者通过作者的介绍、评价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小说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1)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2)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三、小说的环境描写
1.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作用:
(1)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的气氛,奠定……的基调。
(2)人物形象上: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情节结构上: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上: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 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悲剧(或喜剧)的命运。
(5)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
3、对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的简单梳理就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奠定全篇的基调;
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
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
作为象征,突出深化主题。
【注意】注意区分 “分析环境特点”和“分析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求答描写环境的技巧和手法。
四、小说的表达技巧
【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1. 叙事视角(即人称)
(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
(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
(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
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
3. 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
(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五、小说的语言赏析
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
2.揭示内涵+分析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作用+指出手法、句式特征+语言风格+抒情效果、阅读效果。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蕴藉)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
⑤叠字叠词,押韵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鲁迅)、调侃戏谑……
六、探究小说的主题
模式:小说通过写……(什么年代、什么时间、哪类人、什么事件或行为),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问题(现象、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人、什么精神、什么现象、什么行为)的……(讴歌、同情、感叹、感伤、讽刺、揭露、批判等),从而启发读者对……思考(反思、反省、关注、重视等)
七、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
(1)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
(2)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
(3)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
(4)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5)真实性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八、小说答题的五大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题和读者,即构成小说答题的五大要素。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制,大体要归溯到这五大答题点。
比如,安徽高考卷《蓑衣》第14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还可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现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
(2)情节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的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3)环境描写上,景物特点安谧温馨,与开篇的环境描写氛围一致,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4)思想内容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5)读者感受上,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九、典型题例
1、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1年武汉高三起点考试《老樊的烦恼》)
1)悬念。小说开头写老樊决定去周健家是为了“散散心,消消火”,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老樊心中冒“火”的原因。制造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得情节更加紧凑。
2)误会。周健请老樊吃“香辣酸菜鱼”,没有老樊最爱的乌鱼片,用的是胖头鱼片。老樊认为周健故意轻怠自己,后来才知道误会了好友。这样的设置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3)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和周健对老樊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樊退休前后老汪等人对老樊的态度也存在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老樊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2、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2021年武汉高三起点考试《老樊的烦恼》)
答案一:老樊。首先,老樊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标题与老樊有关,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老樊的烦恼展开的。其次,老樊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二:周健。首先,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是最多的,但小说正是通过对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其次小说写老汪、小魏和郑局长也是为了衬托周健。
3、小说以“春风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21年湖北八校联考卷《春风夜》)
1)以“春风夜”为题,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点明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在春风旅馆。
2)春风夜,本应是美满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明明是一对夫妻,而外在的一些因素却让他们的相会充满苦涩和悲哀,以“春风夜”为题,具有讽刺味道。
4、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2020年重点中学质检卷《水润大泽》)
可从内容、手法、语言、结构等方面思考
1)手法巧妙。用“催眠曲”比喻湖水拍打船帮发出的声响,照应“打盹”“安然入梦”,生动贴切;水声哗哗,湖水干净,白鹭盘旋,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2)借景抒情。描写美丽景色,渲染安宁、温馨的氛围,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景美情真,意境深沉。
3)突出主旨。景色优美、静谧,令“我”赞叹可“安然入梦”,与前文生态遭到破坏,令黄老叹息的情形形成对比,肯定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可喜变化。(2019年博雅闻道衡水金卷《水润大泽》)
5、小说采用穿越的形式,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处理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21年九师卷《画者的悲哀》)
1)打破时空的限制,便于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使读者觉得自然合理。
2)虚实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内涵。画者的实际困境为实,穿越到过去,变为成功人士,画作拍出高价为虚。由虚到实,虚实转化,内容及内涵都变得丰富。
3)虚实两相对比,小说主旨表现得更加突出。画作得到认可,是在虚拟世界中,是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后,虚拟的成功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集中地揭示了题旨。
6、“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2021年周考卷《最后的电波》)
1)侧面描写。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术高超的神秘形象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
2)作为暗线。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的命运作为北线情节发展的隐线展开,不仅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展。
3)深化主题。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引领作用。
7、小说结尾的视角为什么由老邓变为其他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21年衡中同卷三《戏》)
1)深化主题:由老邓到其他人,突出了作品意义的普遍性。不是老邓一人对戏曲的眷念,而是广大戏迷对戏曲深深的留恋,从而使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为广泛。
2)补充作品的情节:通过他人的角度,补充交代了老邓独自唱戏的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角度更别致。
3)增添作品的亮色:以好多人听见澎湃的叫好声的幻觉,表现出人们对戏曲复兴的美好愿望,为作品增添了亮色。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卷《马兰花》)
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还款的过程。
2)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9、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3全国卷《古渡头》)
1)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2)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4)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10、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年全国卷《战争》)
观点一: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2)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来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3)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2)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3)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11、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8年全国卷《微纪元》)
1)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2)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系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12、(2021·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答: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13、(2021·全国乙卷)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答: 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14、(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15、(2021·浙江卷)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答: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主编:肖文
责编:张剑 校对:吴峰
文章来源: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渠道。
声明:以上图文,均来自公开渠道,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END——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作文精准备考》
热售中!
阅读原文”,即可订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作文精准备考》。
戳下面的
原文阅读,进入商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笔好故事情节严谨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