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部外星人电影大全入侵的电影名字?

预警:本篇较长,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左右。1968——2018。整整半个世纪,距离斯坦利·库布里克所遥想的未来,已然过去17年。不同领域,各有堪称神话的代表。虽自有对神话一词不同理解,但针对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没人可否认它的高度。正如伍迪·艾伦所言,“在导演的万神殿中,最高的两个位子属于奥逊·威尔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德彪西厅中,诺兰与华纳合作修复的《2001太空漫游》70mm初版,正式重映。缘起于一次意外收获的重映,仅修复了原始胶片上的损伤,未做任何其他改动。大师杰作以最贴近原初的方式,重新回到世人面前。谈论这部电影,小十君也犹豫再三。我们是否有资格有能力,揣测真正无愧于大师称号的库布里克,实在令人为难。所以今天,小十君并不打算如其他影迷一般,或以全景视角概述,或以微观探头深入,全方位乃至系统地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只想谈谈——《2001太空漫游》到底在科幻类型片领域,开辟了怎样一片疆土,供各色信徒顶礼膜拜,成就后世诸多五彩斑斓。什么是科幻?只有五个字的问题,足以让无数人抓耳挠腮。无论学者、影人还是影迷,都曾连篇累牍,试图为其提供通行定义,用以涵盖已然存在或即将出生的种种样本,但往往都因科幻内在的混杂与多变,陷入各自的死结。但无可否认,科幻与“变化”二字息息相关。无论这场人间之戏伴随笑容亦或苦痛,都不曾垂青那些死气沉沉的静止状态。上世纪60年代,是一段随时处在变化中的岁月。当时成就的种种科学事实,可轻松超越仅数十年前,那些异想天开的头脑中,最为疯狂的幻梦。太空竞赛,核子阴影,两个超级大国间剑拔弩张的比拼,让肯尼迪总统向NASA承诺,他们的预算将不设上限。那时库布里克也刚好完成了《奇爱博士》,正与一位名叫亚瑟·克拉克的英国人,共同构思一部新作品——《2001太空漫游》。但此前,或者说仅二十年前,科幻这一术语还不曾存在。60年代之前所谓科幻电影,大多只是借科技发展之势,向观众卖弄奇巧淫技的圈钱之作。通常以外星人入侵,疯狂科学家等如今看来烂俗至极的面目出现。冷战阴影与对共产阵营的恐慌,也让当时主流评论,把诸如《世界大战》《天外魔花》《怪人》等片,看作一种政治寓言。换句话说,要么是为满足在太空冒险漫画书里泡大的少年;要么就是撩拨在冷战隐喻中惴惴不安的中产。没人在意,也没人有能力改变现状,直到《2001太空漫游》出现。出于政治理想与宣传考量,被登月搅得焦头烂额的NASA找来了库布里克。许以重金支持,要求影片能尽可能写实,向观众展现登月的真实情况。还派专家加入制片,甚至如通用电气与波音等品牌设备也任其选用。由此,这部前后花费四年时间,投资过千万,在当时已算天价的作品,真正初露端倪。而摆在库布里克面前,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他到底要把这部电影,拍成一个怎样的故事?就像所有真正对类型起到推动作用的伟大作品一样,一个仅在小银幕就能完整展现的故事,即使足够精致自洽,也无法比拟真正的庞然巨著。于是,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一起,把目光投向宇宙。但作为历史上最伟大导演与最伟大科幻作家的两人,他们从未打算重复前人传唱的旧戏。他们在意的是人类的终极命运,及在如今看来依然前沿的命题,人类起源、生命进化、智能AI等一系列哲学思辩。正是如此,那些嫁接于地摊文学与幻想杂志,用低劣特效和胶皮玩偶,巨型怪兽与大头外星人,如同在钢丝绳上拉来拉去的宇宙飞船,来糊弄与娱乐观众的幼稚幻想,对比之下就如梦幻泡影一般。开头整整五分钟黑场,在很多版本中都被删减,恰好模拟出了一种进入未知空间的沉浸体验。《2001太空漫游》出现之前,人们很难想象古典乐能与科幻融汇到珠联璧合的境界。随着第一抹阳光出现在黑暗天体上方,由理查·施特劳斯谱写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乐章,让其象征意味格外凸显。一曲终了,迎来开篇“人类黎明”。一群南方古猿,我们的老祖先,茹毛饮血愚昧野蛮。黑色石碑的出现,让这群猿猴心智初开。狠狠挥下的骨棒,象征着智慧曙光渐明,一次次敲击,一次次进化,最终被扔向天空。于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蒙太奇之一就此诞生。骨头跳切飞船,天空化作苍穹。仅数秒镜头,简洁到极致却不乏优雅,浓缩了数万年文明史。有人说这部电影节奏太慢,恰恰相反,如果只把目光投射在镜头外部时间上,自然难以体会其内在跨度之猛烈。时间跳跃到太空时代。《蓝色多瑙河》搭配现在看来也足够精致的场景,观众也第一次以肉眼欣赏到,如此逼真的视觉奇观。如今司空见惯的失重场景,对于展现太空环境至关重要。但当时技术条件下想实现则需要一些奇思妙想。特效部门找来一大块圆形玻璃,再用刚发明不久的双面胶粘住笔,慢慢转动玻璃,便成就了这一著名镜头。接下来,全片首次展现地球外的世界——登月。从登月舱设计到整个登月流程实现,所有细节都与未来的真实登月计划环环相接。某种意义上来说,1968年的观众,提前整整一年看到了人类最伟大一步的预演。借助克拉克的人脉,库布里克得以在前期大量参考真实的设备图纸,甚至包括处于绝密状态的登月装置原型,由此让电影中展现的细节真实可信。在库布里克还没确定要把镜头对向哪里之前,主要道具就已设计成熟。太空船各个模组,都需通过科学家检查才得以通过。更具戏剧性的是,因为影片“过于真实”,从电影上映开始,就有阴谋论者声称——库布里克拍过两部科幻片,一部《2001太空漫游》,另一部就是《阿波罗11号登月》。他们认为,在美国政府威逼利诱之下,库布里克在影棚中为其拍摄了足以以假乱真的登月录影。更有甚者根据《闪灵》的幕后纪录片,声称自己找到了隐藏其中的暗示:丹尼穿着阿波罗11号毛衣。登月本身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人类第二次接触黑色石碑。突破了重力束缚的地球人,终于跑完一程,面对新的起点。第二章“木星任务”,全片的重头戏,人工智能“哈尔9000”正式出场。这个只以机械声线与红灯示人的AI,成为历史上首个被重点塑造的他者形象。也提出科幻电影史上最主要母题之一——对“后人类”的忧虑。本质上说,科幻作品都以赞美理性的姿态登场,但对理性失控风险的担忧无处不在。哈尔9000的出现,提醒了一个人类无法忽视的问题——被替代。当心智精神等一切定义人之为人的概念,都被没有人类形体的东西继承,传统的“人”的概念便有过时的风险。回想触手可及的当代景观中,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正愈发模糊。在其后的《银翼杀手》《霹雳五号》与《人工智能》等作品中,这一追问也得到进一步呈现。飞行途中,哈尔9000意外发生预测错误。惊讶于这个永不出错的电脑,居然生变的船员,私下计划关闭哈尔9000。没想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哈尔看在眼里。已经拥有了部分人性的它,在自保冲动驱使下,设计杀害了其他船员,只留下了飞行员大卫·鲍曼。这一幕中,库布里克创造性地使用了宽屏画幅。呈现飞行员于太空中的工作状态。这种宽银幕技术运用,也让本片成为之后科幻电影的技术准绳。恰如其分地展现空间感,将抽象的空旷无际,具象为银幕上的浩瀚苍穹。只剩底噪与喘息声的画面,营造出无人深空的幽邃压抑。惨白航天设备对衬漆黑背景,让观众意识到,看似无限空间,也能成为逼仄囚牢。当宇航员离开飞船正式进入宇宙时,我们方才真切体验到,狭窄闭塞的太空舱,实则稳固安全。同时,电影中的星空场景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典范。制图部门人员一边呼吸着涂料的余韵,一边一格一格在胶片上画出星辰,每颗星星都必须完美无缺,能够经得过天文学家的检验,而不像是随意挥洒的涂鸦般混乱。在表演上,《2001太空漫游》也有独到之处。为体现人物精神层面的机械化,库布里克要求演员尽可能收敛自己的表演。这也为后来许多科幻电影所借鉴,如《太空运输》中,长期处于钢铁囚牢中的主角,行走坐卧僵硬虬结,只有转动的眼球尚存一丝人气。人类对抗人工智能,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切断能源。鲍曼通过紧急密封舱来到哈尔9000的中枢,哈尔居然有如垂死之人般求饶,还向他唱起了歌。由此,一个比人更像人的人工智能,正式定格在电影史。此前,大多数人都认为电脑只是依命令行事的机器,其复杂性只体现在其能够处理工作的难度上,不会也不曾想象到,它们也能发展出自我意识。同时,电脑合成语音也成为后来电影营造科技感的必备要素。由贝尔语音实验室创造的合成声音,被引入了哈尔9000的设计理念中。在哈尔9000即将被拆除时,它唱起的“小雏菊”,也正是第一首由电脑合成语音造就的歌曲。第三章“木星与超越无限”。哈尔彻底偃旗息鼓,飞行员也发现自己抵达了任务目的地。黑色石碑再次出现,带领飞行员穿过布满奇异色彩的时空隧道。这条能引人超越无限的通道,如今只需电脑特效便可轻松实现。而50年前,没有任何特技可用,其难度可想而知。库布里克在加拿大找到两位动画师,他们制作的太空题材纪录片《月球之外》吸引了库布里克的注意。于是,年仅23岁的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成为本片的特效总监。他们原本计划只在片场待上半年,最后却足足待了3年。片中大名鼎鼎的隧道场景,就出自其手,其学名为“栅缝扫描”。此后,这位特效总监,又凭借《第三类接触》《星际旅行1》与《银翼杀手》拿下奥斯卡奖。甚至50年后,在布拉德·皮特主演电影《生命之树》中,也用了同样方式打造视觉景观。穿过隧道的飞行员,发现自己置身于一间明显出自地球人之手的房间。随即,他如早衰症儿童般迅速老去。濒死之际,黑色石碑再次出现。想要伸手触碰的飞行员,突然转化为一名胎儿,也有了一个新名字——“星孩”。库布里克曾专程请教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对方认为以人类形象描绘外星人,是出于人类中心论的傲慢与一厢情愿。库布里克接纳了他的建议,只在情节中暗示外星人存在,但绝不具体呈现。于是便有了最后的镜头,人类面对真实的地外文明,就像我们给动物园里的猴子修建猴山让它们感到安全一样。飞行员所经历的一系列幻象,也是同理。最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再次奏响。最终乐章的映衬下,不知能否称为人类的星孩,注视着宇宙与银幕前的观众,良久无言。一直拒绝解释自身的库布里克,从未对这个结局给出任何明示。这个划时代且造价昂贵的奇观之作,把科幻作品的主题重新拉回群星,给出具体的太空旅行与未来图景。但也因其神秘主义倾向与晦涩哲思,让它成为一座孤立的丰碑,为后人敬仰,而难以超越。我们这里就不对结尾做过多解读,有机会单拎一篇从头讲来。如此不明所以的剧情,也让本片在公映第一天就饱受争议。影评人斥之为充满假道学且冗长失控的催眠曲,甚至影片成名还有赖抽嗨了叶子的嬉皮士慕名前来。但不消多时,《2001太空漫游》的价值便为认可,最有力的声音赞其——让电影这一载体,终于有资格站在与文学、戏剧等前辈同一高度,来探讨任何深刻与未然。我们可以说,《2001太空漫游》的出现,直接造就了未来《星球大战》等一批票房奇迹。即使争论《星球大战》到底是否为科幻到脸红脖粗的人,也无法否认,正是丰厚的票房潜力赢得了好莱坞的垂青,带动了大批作品涌现,让科幻电影在经历了随后的“百家争鸣”,才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如果说之前的好莱坞是一种流水线,用以提供可预期的愉悦,与大量动作场面,以及重复使用的科幻元素拼凑的产物。那么在50年前,横空出世的《2001太空漫游》,则是有意设计的超感官体验。它突破了传统叙事的一切框架,毫不留情驳斥了人类的有限认知,把诗意与深沉,投影到了未来。只可惜事到如今,虽有人依然仰望星空,但没人敢再冒险。ps:微信后台输入指令 2001 ,我们的特邀嘉宾哈尔9000会为你送上一份惊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星人电影大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