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敢于质疑好的作文题目目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3各地高三模考作文题导写与例文(五题)
&&&&&&&&&&&&&&&&&&&&&&&&&&&&&&&&&&&&&&&&&
&&&&“”“”“”“”“”“”“”“”“”“”“”“”
&&&&“”“”
&&&&————
&&&&“”42
&&&&“……”
&&&&……2020116?――“13”……“”
&&&&&&&&&&&&&&&&&&&&&&&&&&&&&&&&&&&&&&&&&&&&&&&&&·48
&&&&“”“”
&&&&&&&&&&&&&&&&&&&&&&&&&&&&&&&&&&&&&&&&48
&&&&“”““””14……
&&&&“”“”
&&&&““”“”“””
&&&&&&&&&&&&&&&&&&&&&&&&&&&&&&&&&&&&&&&48
&&&&“”“”……
&&&&“”“”“”48“”……“”48“”“”“”“”“”27“”48“”“”38·
“”“”38“”“”““·”
30“”——“”“”“”“”“”“”“”
&&&&“”“……”
&&&&&“”“”“”
&&&&&&&&&&&&&&&&&&&&&&&&&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材料作文“勇于质疑与挑战权威”例文-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材料作文“勇于质疑与挑战权威”例文
导读:但若没有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只有具备勇于质疑的精神,勇于质疑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数不胜数,袁隆平是个质疑者,大胆质疑上帝造人说,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两个铁球先后落地遭人诽谤,哥白尼质疑教会的地心说而被软禁,这些伟人都有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这是因为服从权威的观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已丧失了去质疑的习惯和勇气,现在我们不可能做出一些能够改变社会的质疑,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去质疑,我们可以院颁发的奖项。他的获奖,固然取决于他所取得的成就,但若没有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即便有所发现,也可能湮没乡野,一生无名。由此看来,只有具备勇于质疑的精神,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才有可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古今中外,勇于质疑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数不胜数。袁隆平是个质疑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给世界带来福音。达尔文这个被宗教界称为怪物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大胆质疑上帝造人说,他认为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是由更古老的物种演变而来的。他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并勇敢地发表出来,终于使人们从教会的谎言中走了出来,为后世的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发现被马克思称作“十九世纪三大发现之一”。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两个铁球先后落地遭人诽谤,哥白尼质疑教会的地心说而被软禁,布鲁诺坚持地心说的真理为罗马宗教所活活烧死,这些伟人都有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并为推翻错误理念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作出了牺牲,从而为科学乃至全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将与天地并存。菲涅尔的行为还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敢说真话的孩童。当成人们因为害怕别人耻笑自己愚笨而随声附和骗子的谎言时,只有一个孩子敢于说真话,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悲哀。一个连年幼孩子都能看出来的错误难道成人们看不出来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服从权威的观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已丧失了去质疑的习惯和勇气。受所学知识的限制,现在我们不可能做出一些能够改变社会的质疑,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去质疑,我们可以从质疑身边的事物开始,比如陈旧的观点,过时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当你认定自己的观点正确时,要勇敢地向权威说不。敢于挑战权威“砰----”缸被砸破了,水流涌了出来,于是,小孩得救了!这就是人们历来赞颂的“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彰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这正与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创造思维”若合一契。时光不停地流逝,没有回头。过去的新,已变成了如今的旧;如今的新,也将变成未来的旧,世界就是在这新旧不断嬗变中不断前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春秋代序”的流年中,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创造、超越,才能走在前沿,成为时代的领跑者。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第一次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哥白尼是勇敢的,第一次完成全球航行的麦哲伦是勇敢的?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武则天开创了“自荐制度”,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钟繇是楷书的始者,颜真卿是“颜体”的始者,苏轼是“豪放派”的始者??他们、她们,都是时代的伟人,站在风口浪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所以,被铭记,所以,被称颂。时代前进的动力是无法阻挡的:正如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是必然的,那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残余在苟延残喘,狰狞地做着无畏的挣扎;正如红军的胜利是必然的,那是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勃发,所以,不必惊异,星星之火可燎原。既然如此,只有也成为这一动力,才能不朽。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未来便是最好安身之法。曾经的“小脚闺秀”已不复存在,或许,当初的娘不会意料,风靡几千年的“Y足”最终长眠,三从四德已不再是“真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早已腐烂。新时代的人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商鞅说:“治世不以一道,便国不依古法”。只有让思维尽情地沐浴阳光,尽情地开放,才能让世界馥郁芬芳。八股文的时代渐行渐远,文字狱中的幽魂游向远方,在繁忙的世界中一切都在更新。 我只听见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更响起,是伴随的思维之声。(743字)挑战权威,忠于事实一个蜡做的苹果,一群学生看后,却有多种不同的结论,因为他们对待事物不同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想法,由此观之,一个人只有敢于挑战权威,忠于事实,说出真相,才有可能将人生之路越走越平稳,越走越宽阔??”挑战权威是一种敢于说出真相的态度。第一个学生勇敢地说出他没有闻到苹果的味道,然而其他学生却只是附和老师的声音。正如我们在课堂中一样,当老师不小心写错了答案,我们发现了却也选择了得过且过。美国一位音乐家在一次比赛中勇敢地说出乐谱错了的事实为他赢得了比赛,也因此,为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篇章!挑战权威是一种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第二个学生大胆地问哲学家:“这个苹果是什么做的。”相比之下,我们在明知有的参考答案是错误的情况下仍照搬无误。正如巴甫洛夫的感慨,在沃泰默发现了错误的结论后没有提出质疑,斯塔林和贝利却没有放弃探索的道路,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结论,巴甫洛夫只能遗憾地错过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由此可见,只有敢于提出质疑,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理的天堂。挑战权威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哥白尼在“地心说”盛行的情况下,发表了有悖于宗教界主流认为的“日心说”,在事实面前,他选择了坚持真理,并把真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当卢瑟福选择提出核式结构,他选择了坚持真理。事实证明了:挑战权威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是一种不畏牺牲的勇气。在真理面前,还有什么是最可贵的呢?有的话,就是坚持真理的精神,令人敬畏。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正是人生十六七的花季,即将跨人人生的雨季,在我们的面前,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两难选择,我们怎么办呢?更应该有这种挑战感,忠于事实,不盲从,不跟风的精神。让我们以勇气做船,以科学的态度做风帆,用事实做船桨,扬帆起航直达成功的彼岸吧!【阅卷组意见】评卷组认为,此文短小精悍,说理透彻,语言简练,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只是字数不够,仅737字。阅卷老师认为,文章的题目“挑战权威,忠于事实”,准确地揭示了材料的中心。三个分论点:“挑战权威是一种敢于说出真相的态度”“挑战权威是一种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挑战权威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结尾联系青年学生的实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需要的是质疑还是别的“怀疑论者是社会前进的力量”美国国父华盛顿如是说华中科大校长鼓励学生质疑管理者,引来舆论的一片赞誉所言者无不慨叹当今青年对当局的言听计从,缺乏质疑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否!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三千年前,孟子“民贵,社稷次之,君轻”的观点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如学;清时康梁党人敢于质疑数千年面绵绝的封建制度,开启了清廷垮台的序幕,自五四以降,青年学生组建党派,抨击政府,质疑权威,直接促成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后亦有勇者,梁思成质疑北京市政府改造城市方案:他们都被称为“国家的良心”,难道这些不都是响当当地质疑者吗?那为什么我们学生现在缺乏了先辈的精神,竟沦落到要让被质疑者呼吁质疑的地步呢?究其原因,在中国,质疑者太难当了太多的压制质疑的力量充斥在我们周围我们一旦说出什么,迎来的往往是被批判,被调查,怀疑你居心叵测,怀疑你图谋不轨,马寅初在提出人口计划生育时遭到严厉批判时曾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时间过去四十年,我们周围还有相当多的人是以力压服的批判者他们不但听不见质疑声音,而且千方百计消弭这种声音另一方面,纵是有人勇于质疑,不畏强权,他也会发现自己的质疑仿佛是一记记打向空气的老拳鲁迅说过,战士最怕的不是千军万马,而是无物之阵你的质疑不是被强有力地反驳,而是被冷漠地搁置;你的发帖不是被凶狠地删除,而是被一片赞誉声淹没;你的批判、发难不是被严厉地压制,而是被几个无聊甚至庸俗的笑话取代,这些时候,作为质疑者的你又会何去何从呢?你被淹没在笑声中,嘲笑、嬉笑、玩笑??艾略特说:“这就是这个世界结束的方式,不是巨响,而是一片呜咽”试问,若每次质疑到头来都是这样的结果,那又有谁还会愿意质疑,然后让自己从一个英雄变为一个小丑呢?质疑?质疑!这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不缺少有勇气的质疑者,但缺少有勇气的聆听者!西哲有句名言:“当政府烧书时必须起来阻止,否则下一步他们就会烧人”保护或创造良好的质疑环境,对社会进步意义重大那么,那些反对质疑的人们,张开你们的耳朵,收起你们的棍棒,撕下你们的伪善,质疑之声不用呼吁,自会到来!简评:文章优势有三1.炫美旁征博引彰显杭高学子人文素养;2. 巧妙对比技巧的成功运用,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使文章增色不少3.深刻对“质疑者不被善待”作如是分情况阐述,主席,你太有才了!小议质疑精神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人、群体、社会,只有在质疑声中才能不断前进质疑精神乃是照亮人类文明的自由之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便会如同衰草般一日日枯竭下去;一个群体没有了质疑精神,只会在历史长河中裹足不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没有了质疑精神,必将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像死水一般永无生机,渐渐变质、发臭我们的社会真得需要质疑之声,需要一个不一样的声音打破这潭死水细细回想,哪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不是由于质疑精神的推动?正是达尔文大胆地质疑了神创论,才揭开了人类起源的奥秘;正是爱因斯坦勇敢地质疑了经典力学,才开创了相对论的新世界;正是一个世纪前北平学生猛烈质疑了政府的腐败,才开辟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质疑者无不对权威发出了最猛烈的炮火,以微薄之躯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此时的质疑者已不只是为了捍卫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更是为了捍卫真理不由得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位伟大的哲人敢于批判老师柏拉图的理论,这位哲人才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质疑精神,乃是一种不屈服权威的坚持,它彰显了人性的高贵与伟大而历史的进步,正需要我们千千万万质疑者的力量网络的发达,使当下质疑之路走得更为深远当看到网上对躲猫猫的质疑,网民要求公开政府财务,网友对权威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想中华民族正在从过去的俯首称包含总结汇报、资格考试、word文档、党团工作、工作范文、办公文档、考试资料、教学教材以及材料作文“勇于质疑与挑战权威”例文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说不”的中国人
&&&&发布时间:
——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晓晴&&&&
本刊记者 黄 鑫&
   编者按:随着2014年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再次将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燃烧起来。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设立的奖项,主要表彰那些对科学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悠悠110余载,诺贝尔科学奖已然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顶级、最权威、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其权威性和神圣性不可侵犯。&&&&
   但就在2013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南开大学教授朱晓晴连发三篇科学论文,否定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给那些至今还在盲目追求迷信学术权威的人一声响亮的警钟。&&&&
   为了弘扬这种敢于和权威“说不”的勇敢精神,鼓舞国人永攀科技高峰,本刊记者黄鑫日前专访了南开大学朱晓晴教授。以下是记者的采访录摘要(经过本人审阅)。&&&&
   本刊记者:朱教授,你是世界上第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说不”的中国人,成果背后必有耐人寻味的成长过程,首先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人生简历?&&&&
   朱晓晴教授:我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1977年考取安庆师范学院化学系,1982年春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原安徽劳动大学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工作,四年后调回母校安庆师范学院继续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工作。1991年被推荐到兰州大学主办的全国有机化学骨干教师进修班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学习,1993年考入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刘有成院士,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并于1996年获得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我以博士后的身份到南开大学程津培院士课题组从事一氧化氮物理有机化学研究,1998年博士后出站并留在南开大学从事物理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至今。我现在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本刊记者:朱教授,听完您的简历介绍,我们深感这是一条拾级而上的奋发之路。那么,您是如何以这样平凡的学业背景和科研经历来获取而今的成就的?凭什么天赋能够挑战诺贝尔化学奖权威?&&&&
   朱晓晴教授:首先必须肯定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天赋。当然,要质疑诺贝尔奖成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学术实力是不行的。我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和科研经历与很多有国外留学背景的著名学者相比,看上去很平凡、很普通,甚至可以说很“山寨”,值得比较的地方很少,但实际上我的学业背景和科研经历是艰辛的、踏实的、很不平凡的。&&&&
   我1965年开始进入小学,不料,“文化之旅”刚刚开启的第二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与当时全国大多数学校一样,我所在的安徽省怀宁县永林小学当时基本上处于一种半上课半休课的无序状态。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能参加“革命活动”,因此那时我只能是学校有课时我就去学校上课,学校没课时我得与农民伯伯妈妈一起下田干农活。由于那时我年纪小与大人一起在农田间干同样的农活实在太累,我无奈只好经常以学校有课为由躲避劳动,并利用说谎骗来的时间躲在上学途中一个大桥下的涵洞里看语文书、做算术题。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养成了一种独立思考的秉性。在我的记忆中,孩童时自己一个人躲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看书、写字、做算术题是我那时唯一的希望和快乐。&&&&
   步入中学时代,特别是1971年“913事件”后,学校有一段不太长的时期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的“诱惑”下,我开始痴迷于数理化,因而在这段时间里,我的数理化知识得到了飞跃式地提高。记得那时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生病或有别的事不能上课时,我经常代替他们给同年级的同学上数学和物理辅导课。有许多同学当时还称我为“小老师”,我为此兴奋极了。&&&&
   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当了两年农民,终在1977年迎来了全国恢复统一高考这一让人兴奋的消息。挤过“千军万马”,1977年我幸运地被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后改为安庆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录取,从此开启了我新的人生。大学时期,虽然学习条件不好,不仅没有正规的教科书,甚至有些专业课的老师还要从外校临时借聘,但这一切一点也没有影响我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热情。通过4年痴迷玩命似的学习,我汲取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
   1982年元月,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安徽劳动大学从事化学基础课教学工作。由于刚刚工作,教学任务不重,我有很多课余时间去学校图书馆学习。那时安徽劳动大学学校图书馆里化学类的书籍和文献很少,但哲学、逻辑学、科学史、名人思想史等书籍和杂志却很多。开始时,我偶尔翻看这些哲学、逻辑学、科学史、名人思想史等书籍和杂志来调节头脑,没想到看着看着自己就喜爱上了哲学。经过4年的“哲海翻腾”,我不仅哲学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还养成了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1993年,我考入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刘有成教授。刘有成教授是一位资深的化学家,他给我的研究课题是“生命体内烟酰胺辅酶负氢转移机理研究”,这一课题涉及到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期间由于导师没有给我施加快出论文的压力,我可以无忧无虑地根据认识的客观规律一心一意地深入探索。经过3年的苦战,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进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使我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动力学基础,而且还为我后来深入研究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埋下了伏笔。&&&&
   1996年至1998年,我在南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参与了程津培教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NO生理功能热力学基础”研究。在化学热力学研究方面,南开大学程津培教授课题组可以说是国际上当时最好的一个研究化学热力学的课题组。两年多的博士后研究经历为我后来质疑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打下了坚实的不可缺少的热力学基础。&&&&
   总之,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我的人生中,虽然每一个时段受教育的环境都很“土”,每一个阶段做科研的条件都很有限,但每一个时段的学习和每一个课题的研究我都很幸运地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指点和帮助,他们对我的影响,如影,相伴相随;如灯,照亮前路。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热爱科学,对学习和工作不仅十分投入,而且刻苦钻研。几十年的坚持才使我这个很平凡的化学工作者有能力、有水平质疑诺贝尔奖成果。&&&&
   本刊记者:朱教授,您质疑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依据是什么?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自1956年提出至今已50多年了,研究应用的人应该很多吧?为什么他们都没有提出质疑,原因何在?&&&&
   朱晓晴教授:由于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能够逻辑地推导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其过渡态(一个中间态)的位置(坐标)在空间上可以不在始态与终态之间,即所谓的化学反应“反转区”,显然这一结论完全不符合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科学逻辑。事实上,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自1956年提出到1984年间其科学性一直有人质疑,只不过那时人们质疑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科学性的理由是该理论能够逻辑地演绎出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反应热力学驱动力间存在反比例的函数关系。是的,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自1956年提出至今已50多年了,研究应用的人很多很多。据瑞典一位科学家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差不多有两万多人从事过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研究和应用。至于为什么至今没有被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是在利毕(Libby)电子转移思想基础上根据双球模型,利用连续介质理论经过繁琐复杂而又十分“严密”的数理推导而来的,该理论的有关原始文献非常难懂,不花大气力是很难从中拨开“迷雾”直击“痛处”的。(2)事实上,Marcus理论从1956年提出起一直受到质疑,但到1984年,由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J. R. Miller教授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G. L. Closs教授两位科学家在美国著名化学刊物JACS上发文报道说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25年前Marcus根据Marcus理论做出的科学预言,即化学反应反转区的存在,从而证实了Marcus理论的科学性。源于人们对美国著名科学家、美国著名大学、美国著名刊物的过度信任,没有人对Miller和Closs发表的实验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样,Marcus理论的科学性就得到了实验证实,从此再也没有人公开怀疑Marcus理论科学性了。(3)众所周知,诺贝尔科学奖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顶级、最权威的,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成果的权威性已成为人们不可侵犯的事实。由于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获得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桂冠,人们就自然放弃了对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科学性的怀疑。&&&&
   本刊记者:朱教授,您是什么时候接触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为什么要质疑Marcus理论?质疑Marcus理论有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质疑的?&&&&
   朱晓晴教授:Marcus1992年10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我正在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实验室进修物理有机化学。因为我们研究的领域与Marcus所研究的领域相接近,导师要求我们学习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并应用于科研。组内的郭庆祥教授为此还专门用中文写了一篇介绍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文章。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接触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看了不少相关文献资料。然而,通过仔细分析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中化学反应态与反应坐标的变化关系,我发现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有原则性问题。因为该理论认为物质状态在空间上发生变化时,它的过渡态(一个中间态)的位置(坐标)在空间上可以不在始态与终态之间(这显然违背了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科学逻辑)。&&&&
   机会在2001年降临,在南开大学工作了两年的我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当时基金课题是“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目的是要解决有机负氢转移反应中两大基础科学问题:一个是热力学问题,即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比较完整的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数据库。人们利用我们建立的热力学数据库,就可以判断有机负氢转移反应方向、中间体和机理等;另一个是动力学问题,即建立一个普适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有关的反应物动力学参数数据库。人们利用我们建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有关的反应物动力学参数,就可以估算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的速度。&&&&
   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数据库的建立,我们课题组花了6年多的时间,即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期间,我们测定了数千个重要的有机负氢供体和数千个重要的有机负氢受体热力学数据。根据我们建立的热力学数据库,上百万个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驱动力和机理等得到了可靠的预测。&&&&
   因为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问题到2007年已获得了基本解决,所以从2007年起,我们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有机负氢离子转移反应动力学问题,即如何科学地预测有机负氢离子转移反应的速度。对于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1956年Marcus提出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用来描述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后来该理论经过Marcus和其他许多量子化学家和计算化学家50多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其中包括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如美国Minnesota大学Kreevoy教授差不多一辈子应用Marcus理论从事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动力学研究。由于Marcus理论能够逻辑地推断出化学反应过渡态的位置可以不在反应始态位置和终态位置之间(这一推断明显与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过程的逻辑不一),我总认为Marcus理论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用一个具有被质疑理论来解决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动力学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2007年后,“寻找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建立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成为我们课题组的中心课题和任务。&&&&
   虽然我认为Marcus理论明显存在科学性问题,但是要质疑Marcus理论并非易事。主要困难有:(1)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是利用连续介质理论根据双球模型,经过繁琐复杂而又十分严密的数理推导而来的,该理论的原始文献非常难懂,不花大气力是很难发现。(2)Marcus理论的可靠性得到了许多实验结果的支持,特别是Marcus理论的预言(化学反应反转区的存在)1984年后获得许多实验观察证实。显然要质疑Marcus理论还必须要质疑Marcus理论的所有实验证据。(3)1992年瑞典皇家学会因Marcus理论在化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授予Marcus诺贝尔化学奖。众所周知,诺贝尔科学奖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顶级最权威的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成果的权威性已成为人们不可侵犯的事实。(4)Marcus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50多年了,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应用过Marcus理论,有很多科学家因此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励。我们要想否定Marcus理论,他们显然是不会答应的。(5)国内各高校现阶段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基本是以文章篇数和影响因子为依据,研究生毕业均需要有一定要求的文章,若研究生参与质疑Marcus理论的课题研究,该如何毕业?&&&&
   尽管质疑Marcus理论建立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困难很多,但是我也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如(1)改革开放后,国家富起来了,国家基金委对我的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2)南开大学化学科研实力很强而且历来有重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和优势,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和浓厚的学术气氛。(3)程津培院士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他对我的研究工作不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同时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4)我有很多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优秀研究生。由于具备上述有利条件,2007年,我们下决心正式启动了“寻找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建立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项目。&&&&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集中了我所有研究生的力量,对他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工:(1)一部分研究生协助我研究Marcus理论的原始文献,仔细分析和考察Marcus理论的来源及每一步数理推导中的科学逻辑。(2)一部分研究生协助我搜集文献中支持Marcus理论的所有实验证据,并分析研究文献中支持Marcus理论的所有实验证据的可靠性。(3)大部分研究生从事实验化学研究,用实验进一步考察和验证Marcus理论及文献中支持Marcus理论的关键实验证据的可靠性。经过近5年多痴迷玩命似的钻研,2011年我终于发现了根源,即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我兴奋得几夜没有合眼,感谢上帝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我们连发三篇科学论文来质疑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第一篇文章主要是用科学原理即用能量守恒定律仔细考察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每一个基本假设的科学性,从而为我们的质疑提供了科学依据(Direct conflict of Marcus theory with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X.-Q. Zhu, J.-D. Yang J. Phys. Org. Chem. 1-273);第二篇文章主要是用科学逻辑和实验仔细考察文献中支持Marcus理论的所有实验证据的可靠性,发现文章中所有支持Marcus理论的实验证据都是值得质疑的,因为文章作者都犯了形式逻辑中循环论证的错误(Fundamental flaw of Marcus theory, X.-Q. Zhu, J.-D. Yang Chem. J. Chinese Univ. 47-2253);第三篇文章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普适的化学动力学理论方程,该理论方程不仅取代了Marcus的理论方程,而且实现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与化学反应热力学方程在形式上的完美统一(A classical but new kinetic equation for hydride transfer reactions, X.-Q. Zhu, F.-H. Deng, J.-D Yang, X.-T. Li, Q. Chen, N.-P. Nan, F.-K. Meng, X.-P. Zhao, S.-H. Han, E.-J. Hao, Y.-Y. Mu, Org. Biomol. Chem. 71-6089)。&&&&
   本刊记者:朱教授,听完您的科研介绍,您的科研精神令我敬佩和感动。最后,请您用简短的几句话总结您做科研的成功经验和体会。&&&&
   朱晓晴教授:谢谢您的鼓励!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做科研我有一点体会,就是那两句老话:一句话是“战略上要藐视一切,战术上要重视一切”。没有“藐视”只做“奴隶”是没有希望的。二句话是“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也是我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目。苦战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我的科研体会用公式表达就是:痴迷+玩命=成功。痴迷就是集中全部的智慧干事,玩命就是要舍得一切去干事。只有舍得一切,才能得到一切。谢谢您的采访!&&
   由于杂志社通讯设备及线路变更,本社对外联系的电话号码和传真号...
   除了重新合成DNA核苷酸外,细胞还会利用正在死亡的细胞再生循环得...
   聚合物电介质重量轻,从“功率-重量比”角度来讲很具有吸引力,但...
   对102个群组和超过35万个体进行的这项联合元分析,通过观察连续纯...
   当前的微型光谱仪大多都依赖于干涉滤光片和干涉仪类光学系统,这限...
   (本站讯)6月26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
Copyright & 2013 China Rubber Industry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的作文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