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国九江提出的本色与激情所指的是什么

[转载]关于雷夫
2013年3月27日上午,在洪山礼堂,面对上千粉丝,雷夫以一句中西合璧的“你好哈罗”开始了他的演讲。他的主题是《没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成为优秀教师》。他一开始便坦率地说:“其实,非常著名确实一件好事,我曾获准受到总统接见,这挺好的;我也曾受到英国女王接见,也挺好的。但是在这一切之外,只有一件让我非常自豪,那就是历经三十年之后我仍然是一名教师,这是我最自豪兴奋的事情。”
是的,用中国现在非常热门的词说,雷夫的确也算是“名师”了,而且是“世界名师”——他是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和“全美最佳教师奖”的老师。但我敬佩的,还不是他有这么多的光环,而是如他所说,他现在“依然是一名教师”。因为“依然是一名教师”,所以他依然纯真,依然直率,依然放松而充满幽默感。他在台上激情澎湃,大幅度地做着手势,表达着他对教育的理解——
如果我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必须成为那样的人。我希望他们举止优雅,我也必须非常优雅,每时每刻,即使我想对他们发火的时候,也必须非常优雅,即使他们气得我想扔他们到窗外,我也必须保持优雅。我想让孩子们努力,我自己就必须成为我孩子从没见过的那么努力工作的人。
这话“击中”了我,因为我感觉雷夫用他的嘴巴说出了我曾经多次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对老师们说的话:“如果我们能够用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就非常了不起!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
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中,雷夫还表达了他的教育智慧——如何让特别糟糕的孩子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学习?如何让成绩不好的孩子最后却考出很棒的分数?如何利用班级经济制度引导孩子学会处理金钱?如何让本来没有凝聚力的教室却充满了摇滚乐的活力和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56号教室其实是一间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屋子,在很多年的时光里,这间屋子甚至还不停漏水。但这间朴素的教师,却成了雷夫的学生心目中最温馨的家。
雷夫是以一位过去学生写的信结束他的演讲的。他解释说:“我曾收到一封女孩的信,她叫珍妮。她在我班里时,我没有感到她在倾听我。许多孩子和我亲昵,但珍妮却不和我说话,从不和我打招呼。但八年之后,她上大学了,她入读的大学非常有名,那所大学要求入学者写童年成长的文章,这女孩也从没告诉我她写过这封信,但那大学给我打来电话,说世界上每个老师都应该听听珍妮写了什么?她写的是关于56好教室里的童年生活。”
然后雷夫充满感情地开始了朗读——
当我回首我童年岁月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如此可怕的艰难的岁月,我的学校的孩子根本不会说英语,甚至也有老师也不会英语,几乎每周都有警察造访学校,看到某个孩子受到强奸了,有的父母因虐待孩子被捕……但五年级我走进56号教室,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教室里外面的世界消失了,不再有战斗,不再有饥饿。取而代之的是,我开始上音乐课,弹奏吉他,学莎士比亚,我再不害怕,我很快乐。56号教室是我的家。我的同学,就是我的亲人。我所有的成长都是在56号教室里完成的,是我成为现在的我的原因,即使在外面的世界有这么多可怕的事情发生,尽管有着一切不如意,但所有问题都可以在56号得到解决。当我家里有问题,我总是回到56号教室。即使到今天,我仍然需要找到一个没有愤怒的地方,没有仇恨的地方,一个只有幸福和欢乐的地方。我知道我仍然会回到56号教室。
全场鸦雀无声,只有雷夫充满魅力的声音在礼堂回荡。每个人都被感动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当翻译翻完最后一句话,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下午,在和雷夫对话时,我从雷夫上午的演讲主题开始说起:“上午雷夫演讲的的主题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成为优秀教师,在我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的确没有谁能够阻挡我们优秀,谁能阻挡呢?如果一定要说有谁能够阻挡,那只有我们自己。”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自己阻挡我们自己优秀呢?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优秀?我说:“优秀的标志是什么?是荣誉证书吗?是高考成绩吗?是家长好评吗?是学生爱戴吗?这些当然都是,但绝不是优秀的全部标志,甚至我认为还不是优秀的主要标志。很多人都问雷夫,你为何三十年如一日地保持激情?我个人这个让许多教师迷惑不解的问题,对雷夫来说,却太简单了,因为在雷夫那里,快乐,是持续不断坚持做教师唯一的动力。优秀不是外在的评价,而是内心的幸福!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我不知道当时会场的老师们是否理解我这话的意思,我想说,真正的优秀同时意味着内心的快乐,而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让我们不快乐——心态不好自然不快乐,所以只有我们才能阻挡我们优秀。
我说:“因此,我想把这句话改改——没什么能够阻挡我们享受快乐!”
我以雷夫为例:“上午,雷夫演讲过程中给我们看了一段小影片,我注意到,当主持人问雷夫‘你才四万两千美元的年收入怎么不换个工作’时,雷夫平静地回答:‘我现在干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了,我没有必要换工作。’这就是幸福,也是真正的优秀。”
我又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雷夫是不可学的,更是不可复制的,且不说每个人都是“唯一”,单说中美文化差异,比如远比中国自由的氛围,对个性的宽容,还有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比如雷夫居然可以自己决定课程乃至作息时间,等等,这些就会让许多读者在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时候,除了感动,也只有感动。
我提高了声音说:“但雷夫依然对中国教师依然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今天的中国教师如何学雷夫?”
在雷夫那里,我们看不到所谓“职业倦怠”,他对教育始终充满热诚,这与其说是源于一种责任感,不如说是源于一种宗教般的情怀。我们不知道雷夫是否是基督徒,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着宗教一般的教育情怀。因为这种情怀,他因此而快乐,当然也就无所谓倦怠。因此,我认为对于教育者来说,比敬业更重要的是使命,比使命更重要的是快乐。
我说,毫无疑问雷夫是伟大的,我们不必讳言雷夫的伟大,他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就这是“伟大”。当然,所谓“伟大”是我们的评价,而雷夫本人并没有自我崇高感,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雷夫的确又是平凡的。因此,他的“伟大”是一种真实的伟大。比如说,他也承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他,他在书中还写了过去教过的学生回学校干坏事,他还说他不家访,因为没时间,等等,这都是展示了他的真实。
我感觉雷夫有一颗自由的心,他的教育很潇洒,甚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带学生出去玩,组织学生排练莎士比亚戏剧,和学生一起打棒球,等等,这固然与美国的教育体制相对宽松有关,但实际上根据雷夫所说,他同样有不少羁绊,而且也有考试压力,但他能够看淡名利,超越功利,追求一种自由的境界,最后也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在中国,许多老师教了几年或十几年的书,个性慢慢就泯灭了,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和创造的欲望,可雷夫,三十年的教育生涯,并没有磨灭他的个性,他依然保持着参加工作第一天的热情,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的教育风格。不要说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宽松,其实美国的考试也很严酷的,我认为“保持个性”是雷夫对人生态度的自觉选择,甚至是他人生价值的自觉追求。
所以,我对雷夫的评价是,他一个享受快乐的老师,保持真实的老师,追求自由的老师,富有个性的老师!而快乐、真实、自由和个性,正是我们中国许多教师所缺少的,也是我们最应该向雷夫学习的!如果我们拥有了这几点,我们就不但能够保持十年二十年三十激情,而且这种激情将伴随我们终身,成为我们人生的幸福源泉!
我说这话的时候,也知道可能有的老师会不以为然:我难道不想快乐、真实、自由和富有个性吗?问题是这哪是我能做主的?教育体制、考试方法、学校管理,还有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我们教师种种不近人情的要求甚至苛求,都让我喘不过气来,哪敢有什么“自由”,更遑论“快乐”了!他们还可能认为,你说得轻巧!你现在是名师了,是专家了,当然可以“站着说话腰不疼”了!
这正是许多中国教师难以解开的死结,是一种难以自拔的沉沦——把什么都推给体制,推给社会,推给别人……唯独不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的确面临许多困难,但我们常常把这困难想象的过于严重。对有的老师来说,理想本来就不丰满,却又夸大的现实的骨感。而对那些心态平和、志向高远而又富有智慧的老师来说,他们戴着镣铐,依然能够跳出相对优雅的舞步。我想到我的年轻时代,那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原则,我和校长发生过冲突,但我依然“固执己见”,为了学生我豁出去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你不评我当先进嘛!大不了你不给我评高级职称嘛!我不要那些,我要教育本身的快乐!当我超越眼前的名利时,便更加专注于教育本身,更加沉醉于学生心灵,结果我的教育成果越来越丰硕,包括校长最看中的考试成绩也很突出。最后,校长和周围的人都认可我了。
不过,这些想法我并没在台上说,不只是时间不允许,更主要的是我没想过在这样的场合靠几句话就改变某些老师的观念,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雷夫不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吗?他自己是这样说的——
我刚开始教学时,那时校长对我大喊大叫,他们说你不能读那样的书,你不能那么早的到学校,你不能晚上还留孩子们在学校里补习,你根本不知道你做什么。我说,谢谢校长帮助我,有你做我的校长,真是太幸运了。我总是在倾听,但我依然我行我素。一些年之后,我获得了全美最佳教师奖,那个校长认为我真是个好老师,然后他们对外界说雷夫之所以成功,是我的功劳。我对外界说,是的,我正是因为他们而成功。我特别感谢他们!这种方式使我能够在当前这种体制下存活的方式。
接下来,针对老师们的提问,雷夫讲了他的对考试的看法,讲了他的妻子和孩子,讲了他如何对待顽劣学生,讲了如何对待嫉妒,讲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高效课堂教育学(13)学校的服务
学校是谁的?对于那些“人本”教育者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无需思考的问题,他们会回答是学生的学校。但是,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或者说从“上行下效”的控制到基于人本的引出和导出,学校教育思想的演变实在艰难。研究美国教育的当代趋势,你会发现,中国现下的教育现实令人忧心如焚。在国际教育者的观念里,教育被认为是攸关国家存亡的根本。他们还认为,教育必须敢于从旧体系中突围,以学生为中心,顺其本性,任其自然成长、学习,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采取民主而放任的方式,在开放和自由的氛围里,让学生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本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尼尔,在他所创办的夏山学校甚至可以准许学生如果不想来学校,就可以给自己放一天假,这所学校的管理是由全员会议来主导,这个会议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采取民主作风,人人平权,即便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也享有投票权。
学校是谁的呢?如果回答是学生的,那么,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要思考我们能为学生做些什么,以此真正凸显和落实学校的主体。在我看来,学校如果是学生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就必须着手回答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谁?第二,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生态;第三,学生的权益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满足和促进他们的发展。
实际上,我们有必要探讨人本进步教育者的一些理念实证,从中借鉴和吸纳对我们有益的营养。
1、全语言教育。这是一套教导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主要特色是让孩子一开始就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和语意,而不是先了解作者是谁。当学习阅读时就真的那书本、杂志去读;当学习写作时,就真的让他们去写故事,甚至是写一本书。它强调让学生自由表达独立的想法和感受,虽然还是会教拼音、标点符号、文章结构等,但都是次要的。全语言教育被誉为语言教学的革命,他们的经典做法是:一旦孩子学会了造句,教师就会鼓励他们写作,“鼓励他们付诸文字表达”,“将真实的生活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全语言课程里,文法、标点、拼写等不会被拆成单独的学科,教师会在写作的过程中附带着教,就算孩子们不能确定是否能正确地拼出这个字,教师还是鼓励他们大胆地用,即便是无法正确地使用,教师还是鼓励孩子们造句和写作。其基本理念是,教师过多的纠正会让孩子们紧张,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扼杀创造力的发挥。
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的教育运动中最主要的两员主将的一对约翰逊兄弟——罗杰和大卫,他们的主张是孩子在小团体中彼此学习,而不是竞争。在约翰逊兄弟看来,在竞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会专注于输赢之争。然而,只有少数人会赢,大多数都是输家,竞争让孩子们其实只学会了一件事——想尽办法战胜对手!如果他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机会赢时,他可能干脆就放弃了。竞争教学有几种假设:一是竞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其二是竞争能促人奋发;再其次,竞争是有趣的。在约翰逊兄弟看来,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同学之间要密切合作、相互讨论、分享成果。它包含以下五个要素:相互依赖、各自负责、互相鼓舞、团队行动、集思广益。
&3、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教育者认为,弱势群体的孩子之所以会在学校里表现不佳,是由于体制的因素,而非天生的资质较差。基本上所有的美国孩子都读到了非洲裔美国人、希伯来人和原住民在美国历史上的角色和经历,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弱势文化的种族在他们自己的历史、过往及当代文化中,找回了他们的自尊。多元教育者还认为,学校必须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协助他们在这个社会上出人头地。他们以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享有公平的待遇,以便能做好参与这个多元社会的准备。
&4、社会课程教育。社会课程教育是一系列以教师为导向的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安排着重于行为与社会的互动,强调民主、做决策时的共识,以及处理冲突时的技巧。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协助孩子发展出有用的社会技能,同是在课堂上营造出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开会规则”中,规定:(1)、只要人来参与就好,其他的东西都不要带;(2)、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3)、要先举手才能发言;(4)、当别人发言时就先把人放下来;(5)别人在讲话时要专心听、身体打直。但并非所有的学校都赞成这样做。
5、适性发展的教育。这套理论的假设是孩子会依照特定的发展阶段成长,但每个人的进度却不尽相同。较小的孩子将赋予更大的自由度去探索和游戏,而不应该强调他们去参与课堂上的活动,如果学童在没做好充分准备之前就让他们介入教育,机会阻碍他们健全而完美的发展。教室里的小团体包括不同年龄的孩子。适性教育其实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教育批判意义。它的着眼点在于,认为小孩子绝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好像植物会从种子开始,发芽然后长出幼苗,进而开花结果的过程一样,孩子会依照他们自己特定的发展模式及时间表来成长。强迫学生来学习那些他们还没准备好的东西,只会害了他们。皮亚杰认为,每个孩子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天赋本能、基因模式决定的。从12岁,皮亚杰称为的“形式运算时期”阶段,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创造力,使之来建构具体事物的模式,推论更高深的观念,使心智达到一定的发展。
6、开放教室。教室的空间呗划分为几个分开的区域或者学习中心,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个区域活动,以及他们想要参与什么活动,也可以在各个区域空间自由活动。孩子会很少坐在一排排的教室里听老师上课,甚至是从来就没有过。在越来越开放的教育观念中,教室的概念越来越淡化,与此,学校正逐渐变为一个学习的时空概念,“改造教室”或者说“改变课堂”已成为直击传统教育学的前沿阵地,“传统课堂”已成为传统教育最后的堡垒。
7、多元评价。到底用一把还是多把尺子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旗帜鲜明地纠正教育质量这个词汇的传统教育学内涵,它实在不该是指仅仅靠纸笔和数据统计出来的升学率,而应指向于发展的过程。1983年,一项由总统里根所赞助的一个基金会发布了关于美国教育的报告——《危机中的国家》,这篇文章声称当今的公立教育令人伤心落泪: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中学毕业生不会阅读和写作,更别提在社会上会有什么生产力……我在想,中国的众多教育机构,在每年发布的报告里,有几个敢于这样忧患国家、心系孩子?
& 学校理应为孩子的生存、生活、生命负责,理应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在一所学校,假如校长的教育思想不是利用学校来控制学生,利用教师来囚禁学生自学和自身天然的创造力,那么,就必须对学生的权益、成长、能力和智慧负责任。我们必须学会自问:在我们学校,我们帮助学生营建了什么样的学习和成长生态?我们用什么样的文化来滋养他们?我们给与了他们什么样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方法方法是否依然简单、粗暴、不近人情?
传统学校学显然是以专制为目的来建构学校的管理体制的,学校的一切部门采取的所有考核手段说穿了就是控制和囚禁,那里没有激发、唤醒、点燃。如果从激发、唤醒、点燃、引导、辅助这样的教育意图出发,学校的部门设置是否应该变一变呢?如何变?我的建议是,学校至少应该成立“四个学生中心”:情感指导中心、生活指导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业评价中心。四个中心基本涵括了学生在校学生生活的全部,至于如何具体实施,或者说是否还可以以不同的词语替代,全凭自主。其实,当校长原本就没那么复杂,在我看来,这个角色的意义在于,必须围绕“学生”来研究和建构学校体系,并且敢于向深处开掘,甚至敢于做到“极致”,做到了学校也便有了特色!学校真正的特色,不是特在校长和管理者们的“你以为”上,而是特在学生们的“他需要”和“自成长”上。须记住:再好的学校、再厉害的角色、再怎么声称对他负责,都不可能替学生学习和成长。你必须敢于把学习、生活、成长等等原本属于他的一切还回他,这就是教育,否则,你便超越了你的“角色”了,你便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屠杀!
学校的一切管理者都必须清楚,教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就是从“角色”出发,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我甚至以为,一切“有为”其实仍然属于“人为”范畴,而“不为”比较接近于“自然生长”。当然,你不可对立地看待我所倡导的有为和不为,不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该做该做的事,比如前面提到的营建生态、提供条件、创造文化等等。记住:学校的强势群体不可越俎代庖,肆意侵占和开发儿童神圣的领地,我们必须以自己的角色去捍卫“儿童专属区”,&让学生生活在自己的角色和“专属区”了。我很欣赏这样的概述,角色即教育。“角色”一词,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与角色比较相近的词汇应包含本色、本分、本职。
那么,基于一所学校,它最主要的角色是校长(管理者)、教师(课程实施者)、学生(学习者),教育就是如何协调和处理这三对关系。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把学校办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他们才智的屠宰场”(夸美纽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回答教研员几个问题
在这个社会,有些时候,说真话等同于说笑话,因此我特别欣赏季羡林的“真话不说全,假话全不说”。
课改,不管是什么样的典型经验,也不能全盘照搬。我的主张是,革弊创新,扬长避短,拿来主义。
教育的目的何在?简单地说就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我认同卢梭的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过于功利性,“考试唯大,分数至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我们的升学率(包括大学)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修养)却令人不敢恭维。
学校教育过度注重知识传授,无形中“挤占”了道德修养的时空;部分教师心态浮躁,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加之社会拜金主义、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功利化心态。严重的功利心使得孩子们的天性与兴趣被无情地扼杀,变得现实、麻木、虚伪,我们的教育正在失去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梦想、激情、真诚,这显然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解,是对人性的不尊重。&
社会民众面对教育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加重了教育功利化的程度——所谓你不能改变现实,只好去适应现实,哪怕是不合理乃至荒谬的现实。谁家没有上学的孩子?谁不对此有切肤之痛!谁都能指陈教育功利化之害。可惜“知易行难”,教育功利化之弊已形成共识,而反教育功利化之举则步履维艰。在教育这个近乎残酷的“竞技场”中,人们推波助澜互相施虐,比着给名校送赞助费、择校费,比着抓分数抓出血来,比着摧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哲人有言,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时的清醒。教育功利化正是在人们的清醒中,甚至是在全社会的共谋下,一步步走向深水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教育弊病并非朝夕积累起来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深。经济建设的畸形发展,社会极度物质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沉疴,仅靠给教育吃药打针是不能见效的,需要整个社会为之努力。改变教育中存在的这些乱象,需要尊重教育规律,重新让“育人”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让那些真正尊重教育、理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家来主导学校的发展,让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人类进步的引擎,而不是受到社会价值利益的同化和羁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占据道德高地 成就企业非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6页¥3.009页免费3页免费6页¥3.001页¥0.502页¥3.002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
占据道德高地 成就企业非凡|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立国九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