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领导人有名的诗歌作家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讲座教授
&&&&解说: 30多年前,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下了这首《乡愁》,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从大陆这头跨过海峡,顶着正强烈的台风去拜访已经满头银发的诗人。可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此时的诗人正在为诗文之外的事情奔走。
&&&&记者:这次回到台湾的时候,又迅速看到两处跟您有关系的,一处是去诚品书店的畅销榜,您散文的那本书还在畅销榜上,第二就是看到您跟很多的教授在提抗议,就是关于国文教育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举动?
专访余光中
&&&&余光中:近年来,我们这边中学的课本,比如说高中的《史地》,当然都牵涉到意识形态,《史地》有一点压缩中国的背景,比较集中在所谓本土化,这是一点,然后国文因为有方言台语的,注意力要分到那边去,另外一方面,比如英文是全球化,对内对外这么一分,那中间这一大块,本来是最重要的普通话,国语、中文,反而就受冷落了
&&&&解说:在余光中看来,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中文的不重视使台湾学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这让他非常痛心。为了扭转这一现象,余光中和台湾的一些学者成立了“抢救国文联盟”,呼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重视这个现象。
&&&&记者:这个呼吁已经得到什么样一种回应没有,还是……
&&&&余光中:民间回应是非常强烈的,我写这个宣言已经有一万多人签名了,尤其关注的就是高中教员本身,他们是第一线嘛,最早受到冲击,另外学术界、文坛,也有很多人响应,
&&&&记者:因为您是学英文的,但是一直认为中文是最美的,包括这儿还有一个美摘中华,在我看来项一个感叹号,也像一个笔,可能在说汉字之美,我读出这样的意思,很多人都想问您,您一直认为汉字美在哪儿?
&&&&余光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象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象有一个哭的脸,所以鲁迅可以打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个字,是什么字呢,就是两两三三的两,因为雨是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来领略的///我们整个中国那么多省,那么多方言,幸好有一样东西是完全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写下去就是一样,所以这个是很大的象形,要没有这个国文,没有这个形象,没有这个文字,那就差得太多了。
&&&&解说:诗人对文字的热爱与生俱来。1928年,余光中在重阳节这个充满诗意的日子出生,他与诗的缘分似乎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余光中在南京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离开大陆迁到台湾,从此他的心里埋下了思乡的种子。
&&&&字幕:那时的江南少年,幼稚而又无知,怎料得到他的后半辈子,竟然更在南国以南。――《春来半岛》
&&&&记者:我看过您的一句话非常有感慨,我觉得这不是用文字写的,这是用感情写的,说您的血管里头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吧,当时怎么会有这么美的文字出现在您的诗里?
&&&&余光中:我喜欢地理,所以对于中国的河山有很深的认同感,/// 我说黄河就在我们的旧小说里,《七侠武义》里,《三国演义》里,这个《二十四史》翻的时候,里面都是黄河波浪的声音,长江的声音,这是我们等于一种胎记了,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
&&&&解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余光中血液中黄河的澎湃更加汹涌,他的思乡之苦也越来越浓,越来越烈。1972年,在离开家乡20年后,余光中长久积蓄的乡情终于凝结成一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阿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记者:当时之所以写“乡愁”,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在于说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
&&&&余光中:当时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迹象,还可以回到故乡去,当时情况看来是蛮伤心的。
&&&&记者:“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到人们脑子里和心里头已经不只20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是这样吗?
&&&&余光中:对,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有那么深厚的感觉,所以到时候不怕言之无物,我只要把架子打好了,一段段写下去自然就出来了。
&&&&解说:《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但是余光中生平所作的900首诗中不止于乡愁,他所著上百部的作品也不止于诗歌。余光中通晓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他的译著《梵高传》影响了台湾文艺界的几代人。他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也在海峡两岸赢得了众多的知音。在高雄,人们甚至把他的诗印在茶杯或者纪念品上。不过文坛的成功并不能代替他对家乡的眷恋。为解乡愁,1974年余光中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从此11年“每依北斗望京华”。
&&&&记者:在您心中最美的故乡或者说最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余光中:因为我是南方人,生于南京,然后我的妻子,母亲都是乌镇人,所以我少年时候想象的故乡就是江南,多水多桥,多藕多莲的江南,所以纯粹是一个南方的一种回忆。
&&&&解说:诗人没有想到,写下《乡愁》后,他又苦苦等了22年才终于得偿所愿。1992年余光中的双脚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这一天,他阔别祖国大陆已经42年了。
&&&&字幕:还认得出我来么,还认得出久别了,这远游的龙孙――《还乡》
&&&&记者:有人说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贵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您可以多次的,非常非常多的频率,很高的回到故乡的时候,会不会故乡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和珍贵了?
&&&&余光中:恐怕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了,比如说上海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记忆也改变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有乡愁。
&&&&解说:现在,和余光中同时代的不少诗人已经沉寂,可是余光中手中那支用了一辈子的笔依然神奇。他说,他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让诗能与永恒拔河,让自己在文字中老得漂亮。
&&&&记者:在您的这么多年的文字方面的一个问题,中国这二字在您的心目中一直是什么样的概念,您会想到它的时候会想到的是什么?
&&&&余光中: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余光中(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生于中国江苏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祖籍福建永春。国立中山大学光华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出版著译凡50种,其中散文有10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教科书。坊间也有不少余光中作品评析。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曾自言:“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编辑] 散文理论
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说:“现代散文要讲究弹性、密度与质料。”
弹性是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蓄、融合无间的适应能力,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基础,在情境所需时,也不妨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或是穿插典故。在《我的四个假想敌》“靓仔”和“叻仔”是粤语,这让读者更真实的如临其境,在其他作品之中,更不时会采用年轻人经常在同侪间,谈话所用非正式,在语法上可能也不正确的字句,也是同样的效果。而谈到欧化句法,就不得不提及文坛上采用欧语书写方式,曾经在文坛上掀起一股小小的浪潮,尽管至今许多的学者对这样对中文来说拗口的造句方式并不鼓励,许多教师也反对学生以此为学习榜样,但是运用得宜者,却不得不承认紧凑的有机组织和伸缩自如的节奏是值得效法的技巧。
与物理上所言之密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密度的要求,则是认为在一定的篇幅中,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份量,其中有几个主要的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其一是运用文字的稠密,也就是利用一些特别精选的字眼,来达成特别的意境,像是“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也可以透过时空的压缩和景象的映衬、重叠、交替,让意象变得繁复,例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著,而李贺自唐朝醒来”;或是小孩学习作文经常被强调,结构的首尾呼应,也能因为强化了文字的对读者的印象,达成密度的增加
至于余光中先生提及的第三个讲究点,质料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词的品质,几乎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境界高低。只是写作散文的材料,需配合弹性、密度的运用才会显出光芒,能够借由刻意的培养达成进步的,其实还是密度和弹性最可能,质料比较因作者本身生活经历和思想透露出来,一旦人生经历有了大的转变,通常也容易在文字中表现。
余光中的散文特色
这个条目或段落的语调被认为不适合百科全书。
请协助改写条目,或前往讨论页讨论修改办法。请您阅读维基百科的更优秀条目写作指南。
他从故乡来,仍带著故乡的记忆;他曾涵泳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读过强调中国美的作品,加深他对故乡的美感;他从旧大陆漂到台湾,成长,又飘到新大陆的异域去。以至于经常会流露出对中国缠绵的情感,有时是直接的颂扬,有时却透过对其他文化未必是否定的非正面叙述来烘托出明显的中国意识。
而散文虽由文字构成,余光中不希望作品仅能够单纯由眼睛看到字,然后在脑海中构出图像,而希望透过人类本有的感官,具体的随著文字的描绘感生出似乎是真实在读者身边发生的感觉性,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各种感官似乎完全的在感受著外在的变化,细心地带领我们去感觉那微妙又精准的意象
比喻和比拟在余先生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不同凡响的新潮,富于变化,节奏感强,富于动态特征,完全的颠覆传统静态比拟,也不满足于单纯的明喻,更欣赏用隐喻,其中我们举我的四个假想敌中,树上的果子和路人内神通外鬼来看,显然一般状况下对家中的女性跟树木之间的比喻,就是那莫名背了黑锅的红杏,可是先生跳脱出来,用树上的果子形容“余”家有女初长成已创新意,又摆脱果子的静态刻板印象,把它们描绘得活蹦乱跳,内神通外鬼,也因此展现余光中作品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特色──幽默感,那是一种让人慧心一笑的娱弄笔法,而不是像一般默剧滑稽愚蠢荒谬的可笑把戏。
余光中的诗文
另外值得一提是同以“创作”为行文的先决条件的诗文,在散文理论中能够看到的特色,也能在许多余光中的新诗作品中窥其一二。余是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四十年来的一个走向,在社会追求进步的西化过程之后,回归到兰花的根,一种中国意识的表现。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七十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那是很强烈的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也在一段时间经常被称做台湾诗坛“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尽管有的评论者批判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诗风也是因题材而风向紊乱,事实上极不统一的字面下之意思,也是反映了他真实的给了文字无垠的“弹性”,紊乱也可能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忽略了一位作家最难能可贵的特质──风貌的多元性。尽管有著多采多姿的呈现方式,大体上能然可以发现,在众多的诗篇,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多彩的文风,俨然是在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正如同余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纪录了自己对文学的价值看法(见下文)
余光中的文学观(余光中原文摘录)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散文有如地球,诗有如月亮:月球被地球所吸引,绕地球旋转,成为卫星,但地球也不能把月球吸得更近,力的平衡便长此维持;另一方面,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也形成了海潮。 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诗,是一切艺术的入场券。 散文可以向诗学一点生动的意象,活泼的节奏,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然而散文毕竟非诗。旗可以迎风而舞,却不可随风而去,更不能变成风。把散文写成诗,正如把诗写成散文,都不是好事。
对余光中的评论黄维梁:用紫色笔写诗,用金色笔写散文,用黑色笔写评论,用红色笔编辑文学作品,用蓝色笔翻译……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余光中的散文,则‘精新郁趣、博丽豪雄’八字当可称职。把他的散文放在中国历代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中,余光中的毫不失色。他的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璀璨的奇葩。这是对他散文最稳重最保守的评价……他的散文,通体洋溢著一股堂堂正正之气。那是一种自给自足、绰有余裕的才能,原无须借助外力、事件或经历的成全。我以为,一旦具备了余光中的才能,那麽无论生在何时,长于何方,他都必然会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大显峥嵘。 陈义芝:余光中不需要推荐,四方都传诵他的诗文。他引领读者在人文情思的路上观奇涉险,在想像力的锻链与世事的认知上获得多重惊喜。
获奖纪录1962年 台湾,获中国文艺协会新诗奖 1966年 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1982年 台湾,〈传说〉获台北市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1984年 台湾,第七届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小木屐〉获台北市新闻局金鼎奖之歌词奖 1989年 台湾,国家文艺奖新诗奖、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获得金鼎奖 1994年 台湾,《从徐霞客到梵高》获得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年 中国,中国诗歌艺术学会致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年 台湾,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并以散文集《日不落家》获得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国际传播奖章 1999年 台湾,以《日不落家》获得吴鲁芹散文奖 2000年 台湾,高雄市文艺奖;以诗集《高楼对海》获得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年 中国,深圳版散文选《大美为美》列入《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丛书;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生平年表1928年 出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小时居住南京,亦随父母返回永春、武进,并经常来往于杭州。 1937年 对日抗战开始,流亡江苏、安徽沦陷区。 1938年 随母亲逃往上海,居住半年,后经由船只经过香港抵达安南,又经过昆明、贵阳,抵达重庆与父亲相聚。 1940年 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 1947年 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已迁回南京),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因北方动荡,选择金陵大学外文系 1949年 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七月随父母迁居香港 1950年 移居台湾,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以榜首考进联勤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 1953年 入国防部(台湾,中华民国)总连络官室服役,任少尉编译官 1954年 诗集《蓝色的羽毛》出版,与覃子豪、钟鼎文、夏菁、邓禹平共同创立蓝星诗社1956年 与范我存结婚 1957年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兼课,授英文,《梵高传》《老人和大海》中文翻译本出版,主编《蓝星周刊》 1958年 六月长女珊珊出生,母亲亡,十月赴美国进修,作品受到现代艺术影响 1959年 取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国任教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次女幼珊生,参加现代诗论战
1960年 诗集《万圣节》翻译诗集《英诗译注》在台湾出版,诗集《钟乳石》在香港出版,主编《中外》画刊之文艺版
1961年 英译《New Chinese Poetry》出版,美国驻华大使馆酒会庆祝,胡适致词,罗家伦亦出席。长诗〈天狼星〉刊于《现代文学》引发洛夫的论战,发表〈再见,虚无!〉作品风格渐渐回归中国古典之传统。与林以亮等人合译《美国诗选》在香港出版,与国语派作家展开文白之争(文言文、白话文),同年去菲律宾讲学,并在东海大学、东吴大学、淡江大学兼职,三女佩珊出生
1962年 参加菲律宾亚洲作家会议,〈书袋〉中译本连载于《联合报》副刊
1963年 散文集《左手的缪思》、评论集《掌上雨》出版,〈缪思在地中海〉中文翻译连载《联合报》副刊
1964年 诗集《莲的联想》出版,举办纪念莎士比亚诞生四百周年现代诗朗诵会于耕莘文教院,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至美国讲学一年
1965年 散文集《消遥游》出版,西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四女儿季珊出生
1966年 回台湾任师大副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政治大学、淡江大学兼课,当选当年十大杰出青年
1967年 诗集《五陵少年》出版
1968年 散文集《望乡的牧神》在台湾、香港出版,《英美现代诗选》中文翻译本两册出版,主编“蓝星丛书”五种,“近代文学译丛”十种
1969年 《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天国的夜市》出版,主编《现代文学》月刊,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讨会宣读论文,并且在崇基学院和浸信会书院演说,应美国教育部之聘,第三次赴美国,去科罗拉多州,任州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和寺钟学院客座教授
1970年 中文翻译《巴托比》英文翻译《满田的铁丝网》
1971年 英译《满田的铁丝网》和德译《莲的联想》分别在台湾和西德出版,回国主持寺钟学院留华中心以及台湾的中国电视公司“世界之窗”,任师范大学教授介绍摇滚乐,并且在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兼课
1972年 散文集《焚鹤人》和中译本《录事巴托比》出版,获得澳洲政府文化奖金,夏天访问澳洲两个月,十一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邀请,至香港演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系主任
1974年 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听听那冷雨》出版,主编《中外文学》诗专号,主持复兴文艺营,任教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5年 《余光中散文选》在香港出版,任“青年文学奖”评判,开始在《今日世界》写每月专栏,六月回国参加“民谣演唱会”,杨弦谱曲的《中国现代民歌集》唱片出版,七月出席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八月出席香港中英翻译会议,兼任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任香港学校朗诵节评判
1976年 出席伦敦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并宣读〈想像之真〉,任香港学校朗诵节评判,出版《天狼星》
1977年 出版《青青边愁》,并且于联合报副刊提出&狼来了&一文,指控台湾乡土文学为工农兵文学
1978年 《梵高传》新译本出版,五月出席瑞典国际笔会第43届大会,并游历丹麦和西德
1979年《与永恒拔河》出版,任香港市政局主办“中文文学奖”评判
1980年,担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任英语研究所所长。
1981年 出席法国里昂的国际笔会,发表〈试为辛笛看手相〉。出版《余光中诗选》、评论集《分水岭上》、以及主编的《文学的沙田》
1982年 发表〈巴黎看画记〉和一系列山水游记的论文
1983年 参加委内瑞拉国际笔会,翻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出版,出版诗集《隔水观音》
1984年 参加东京国际笔会,《不可儿戏》由香港话剧团演出,中译本《土耳其现代诗选》出版
1985年 移居台湾高雄西子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986年 发表新诗〈控诉一支烟囱〉并且为高雄市木棉花文艺季写诗〈让春天从高雄出发〉,出版诗集《紫荆赋》
1987年 出版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1988年 出版散文集《凭一张地图》
1989年 出版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
1990年 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
1994年 出版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高》,黄维梁编撰出版各家对余光中作品论述之选集《璀璨的五彩笔》
1995年 出版《井然有序》
2000年至今
2006年,余光中公开批评教育部长杜正胜的“删减文言文”政策:
“杜正胜如果读好文言文,就不会把挽联‘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
“我能当千年的作家,后人会继续读他的文章,但部长可以当多久呢?”
“我就是创造台湾文学,我自己就是台湾的文学家。我想,他(杜正胜)对这件事情所知太少;希望他好好读台湾文学以后,再来跟我们的所长请教。”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呵呵。。支持一下。。。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一路上诉不尽的亲切话语,道不完的两岸深情!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大师的眼睛看穿了世间的假丑恶,发现了人间的真善美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半夜再来支持一下。。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过去经常阅读余光中先生的作品。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我很喜欢他的上面那首乡愁诗――多年了一直记得!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聚精会神的余老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我和余老师有合影啊,放领导的,师兄知道我不喜欢抛头露面的.
北海市委副书记韩元利和余光中夫妇合影
北海市人大副主任顾乃峰和余老师夫妇合影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记录难忘的时刻
从台湾到大陆,一路走来的是炎黄子孙的亲情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 台湾著名诗人到防城港金滩,这样的事情应该进一步扩大宣传。
&& 何况楼主的PP和文字也努力跟进,次贴应该加精了。
&& 如果是首发防城港论坛的话。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沧海的精神值得一顶.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那首乡愁,写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
& 向老人问好:)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知道余老,是从他那首《乡愁》开始的。
好喜欢楼主的这个帖子!!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谢谢版主加精!我不追求金豆的数量,只是对大师大敬仰才发这张帖子,在台海关系微妙的时候,余光中老师和夫人到大陆来了,这就是他对中国的一个贡献!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re: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师: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PP)&
这位老先生是姓国的吗?
所有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现在的时间是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有名的豪放派诗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10月19日听著名作家谈诗歌与散文_新华网河北频道
10月19日听著名作家谈诗歌与散文
新闻热线:7
来源: 新华网河北频道
10月19日(星期日)上午9点半至11点半,石家庄市图书馆石图讲堂将与燕赵青春诗社共同邀请国家一级作家、原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尧山壁先生为大家精彩讲述《诗歌与散文》。
主讲人:尧山壁,国家一级作家,原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河北大学教授,河北省散文学会会长、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著有诗集《山水新歌》《渡江曲》《金翅歌》等,评论集《带露赏花》,剧本《掏鸡》《小白菜》等。作品曾获华北地区文艺评论一等奖、河北省文艺评奖优秀作品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散文名作奖、中国首届旅游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庄重文文学奖、河北省政府奖、冰心文学奖等。其作品《壶口瀑布》被收录为鄂教版语文六年级课文。
主要内容:讲座嘉宾在数十年的诗歌与散文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当前诗歌及散文创作的看法。他认为,朴素是文学语言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语言的美。讲座中,尧先生将主要讲述诗歌与散文语言的运用区别,并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和提炼语言。
讲座地点:石家庄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公益讲座,免票入场。
作 者:  责任编辑: 樊小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地区选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