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火的电影有推荐的么,《智能表妹》好像挺火的,是关于机器人的,有人看过么?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其他真实有依据的价格;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有两种类型的能力:技能与智能。

搬砖是一种典型的技能。技能的提升通常比较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熟练度上去,你的效果也就会上去。所以对于技能提升,努力常常容易看到直接的、明显的效果。

而智能这个东西,努力和能力提升的关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所谓的智能,它的基础是对规律的把握、问题的分析判断、策略的制定、高质量的决策。衡量智能的核心标准,不是熟练度,而是对本质的把握。

例如人际关系能力,你需要知道面对什么人,他是什么状态,现在他想要什么,你讲什么会激发对方的兴趣,能让人舒服。这些背后需要对人性的了解、对心理的阅读、对需求的把握、沟通的策略等等。不是你每天都跟人打交道,就能自然的更上一层楼。所以很多人跟人打交道一辈子,水平还是非常低。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是基于技能之上的。例如你要有出色的人际关系,至少你讲话发音要能让人听懂把。讲话发音是技能驱动的,通常熟练度上去就好了。

在历史研究中,有一种看法是将牛顿三定律的发现,作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开始。

这三大定律,将人类智能提升到了新的阶段:对于我们的物理世界,有了更为本质的把握。基于这些发现,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世界的能力。

如果你不知道这三大定律,可能你非常非常努力的想飞出地球,但方向完全不对。

掌握了牛顿3定律的人,相比没有掌握的人,在物理上层次上是不同的。前者很容易看出后者的问题,而后者却难以做到这一点。这些事情如果你一开始没有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也没有渠道去一窥真相,可能终其一生,无论怎么努力还是在原来的高度。

托勒密,古希腊伟大的天文学家,在公元二世纪,已经比较精确的计算了月球和其它行星的轨道。他当时建构了一个模型,通过三十二个的圆的计算来推导出了天体轨迹,可以说是奇迹。

今天,任何具备基本物理知识和工具(牛顿运动定律、微积分等)的人,都可以比托勒密更快更精准的计算天体运动规律。但说实话,我们大多数人对天文的热情比不上托勒密、智商恐怕也未必有他高,但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智能这个东西,并不是简单的说靠个人的努力,你的起点在什么层次,是超级的重要。

我们常常看到聪明的人,却很少看到有智慧的人。这里一个关键的差异,就是聪明往往一个人头脑灵活就能达成。而智慧,很多时候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而是还要取决于他站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思想的肩上。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位同学学习很努力,每天晚上熬夜读书,英语背不动就继续背,数学错了就工工整整的重新抄一遍,甚至生病了都还在学习。

家长拿她作为榜样,我就觉得这事明显不对,这个感觉已经是把学习当成了搬砖了。

流水线体系擅长培养工人,而工人的核心训练方向就是技能熟练。比如上车间你要学会这么几个操作,知道啥时候做什么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好啦可能就差不多了。

但是反过来,这货本来就不是为了帮助人们升级智能设计的。你让他们培养人的智慧,那也太为难了把。

例如数学,本来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就是培养数理逻辑智能。但是在教育流水线中,更多的就自然的用技能方式来做教育啦。技能思维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几乎任何问题,最后归纳的改进方式都是“多练习、多做题”。

曹振镛是道光皇帝时代,最得宠的人之一。

“曹文正公(指曹振镛)晚年恩遇日隆,声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多磕头、少说话“,的确是他的经验之谈,但是这事到其他人那里是不是就可以用了呢?

如果是技能,那基本上就可以直接套了。但问题是,少说话,那到底什么时候该说话呢,该说什么话呢?

这种就涉及到对心理把握、局面判断,也就是”智能“所在了。没有这些可能磕了几年的头,说了一句话就被砍啦。

据说通用电器一个机器坏了,导致停工。工程师们找不出原因,于是请了一位专家。

专家到机器旁边观察了一会,偶尔敲打一下机器,然后指着一个地方说:“这个地方的螺丝再上紧一圈”。

然后机器就照做了,专家收费1万美金。

有人问他为什么就是上了个螺钉,为什么要收一万块。

专家说:上螺钉免费,知道在这里上一圈1万。

有次放假,我帮高中的表妹补数学。

家长的困惑是,平时作业也在做,也找了补习,但是成绩总是提不上去。

那几天她在做试卷,我就让她把错题重新做一遍,在旁边观察她怎么做的。

在做题的时候我留意到,她在一些地方会有比较长的犹豫、停顿。其中在方程等式两边移项的时候,以及分数通分、加减和化简的时候,几次她都停下来,有时候会涂改刚才的操作,而对最后的结果也拿不定注意,另外也出现了移项和分数的错误。

在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让她停下来,问她觉得自己问题在哪里。

她拿着试卷,跟我说最开始她在哪一步错了。

我在问她“你都是怎么处理错题的”。

她说重做一遍,就像刚才那样从头到尾做一遍。

然后我问“补习都做什么”,她说做试卷,然后老师讲。

其实在我看来,别的不说,她在移项和分式加减这两个基本操作上,并没有充分掌握。而这两个点尽管是初中的内容,但后续的数学往往是依赖这些基础知识的,所以如果掌握不牢靠,后面就各种随机会出现问题。

我就跟她说,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就是把初中的教材找出来,先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他的都放在一边。看上去她每天你都在做试卷,但是平均用力,这里敷一下那里敷一下,关键性的问题都没有突破。本来学数学是应该提升智能,现在已经变成了刷试卷这个技能活动。

前面我们讨论了技能-挑战-情感图。这种平均用力的方式,很多时候她在处理已经很熟练的问题,这时候可能难度太低容易厌倦;而另外当遇到自己的弱点时,有可能因为缺乏能力,其实还是搞不定,最后体现在成绩上,就是重复劳动没有效果,于是容易焦虑。所以看上去尽管天天在努力,但是情感体验并不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上。

在现实中,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对特定领域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而流水线教育体系的特点是,管你怎么样我都照常运转。

哪怕一个人在初二考试打了一百分,也不代表他真正掌握了关键的知识,更不用说如果本身当时成绩就差。今天这里拖欠一些,明天那里拖欠一些,然后流水线又在继续走,可能有些时候就一路一直赶不上了。

经常有家长甚至小孩,在特定科目比如数学,努力缺乏效果,就认为是天赋问题,其实以我的经验,就中小学那些东西,掌握绝大部分不需要什么特殊天赋。问题在于,很多人哪怕是努力在学习,也可能会卡在某个某些特定的点上,然后就被流水线拖死。

很多家长困惑我家小孩小时候成绩不错,怎么到了初高中突然间就下来了。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学科比较初级简单的时候,你可以用技能性的方式来学,比如各种解法,再比如可能添加辅助线的位置就那么几个,那就记下来挨个尝试呗。但是问题复杂性越高,情况千变万化,这种方式最后会崩盘。

这种硬怼的学生,简单的特征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几个为什么就哑火了,做对了一道题目,变换一下条件,或者换一下马甲就不认识了。反过来,真正把握了学科本质的,对于千变万化的题目,在他们看来往往是那么一些简单事物的组合。

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哪怕学生最终上了看上去如雷贯耳的学校,可能很大程度上也是高强度优化训练的结果,但是并没有培养出对于他们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智能,例如战略规划能力、学习能力、关系与沟通能力。所以哪怕在学校体制里面不错,一到社会上就可能大幅度下滑甚至崩盘。相比于学校,社会复杂度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这种看上去忙碌,但是没有抓住重点的重复性学习方式,我称之为打卡式学习。这一点上,流水线体系在工厂、公司和学校,往往都有大量相同的”员工“,关注工作形式甚于关注工作本质。

学习是一种智能,而教育也是一种智能,而且教育还是要基于学习的。如果一个人不是一流的学习者,很难想象他会是一流的老师。

很不幸的是,今天教育体系的老师,本来一开始也是教育流水线的产品,然后又是教育流水线的员工。这个体系中出现高智能的教育者是一种异常,出现熟练工倒是一种正常的结果。

本文是“如何打造一流家庭教育”第三篇,关注公众号“父范学堂”获取后续内容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上人工智能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