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挨、背、圈”,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2.质疑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3.课件出示孙中山头像,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说说:你知道这是谁吗?(孙中山)

简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被后人称为国父。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谈话过渡: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更多地放手学生自学,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阅读能力。】

3.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梳理主要问题:

①“照例”是什么意思?

⑤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⑥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自学课文,找到自己学习中的的困难,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锻炼了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背诵 照例 圈出 一段 练习 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重点指导生字“诵”为平舌音,“楚”为翘舌音;前鼻音“圈、段、练”,后鼻音“诵”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动作的词语:背诵 圈出 练习

练读句子,找发现: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āi (1)依次,顺次:挨门逐户;(2)靠近:挨近、肩挨着肩。

ái (1)遭受:挨打、挨骂;(2)拖延:挨时间、挨延。

bèi(1)身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2)物体的后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后、背景;(3)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背光;(4)向相反的方向:背道而驰;(5)避开,离开:背地、背井离乡;(6)凭记忆读出:背书、背诵;(7)违反:违背。

bēi人用背驮东西,引申为负担:背负、背包。

    ③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quān (1)环形,环形的东西:圆圈、花圈、圈套、画圈;(2)周,周遭:跑了一圈儿;(3)画环形:圈阅、圈点、圈定。

juàn 养家畜的棚栏:圈舍、圈养、圈牢、猪圈。

juān关闭起来,用栅栏等围起来:把鸡圈起来。

①妹妹挨(ái)打了,她很委屈,跑过来挨(āi)着我坐下。

②放学路上,弟弟背着背(bēi)包,一边走着,一边背(bèi)诵古诗。

    ③王小明用红笔在书上圈(quān)出了一个不懂得词语:羊圈(juàn)。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糊里糊涂】    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摇头晃脑】    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②看插图分别对应了故事中的哪些内容。

③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

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③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孙中山“不懂就问”反映了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方法指导(一):(从孙中山的角度思考)

①私塾先生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

②当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的时候,孙中山害怕吗?

③从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的回答中能感受到什么?

方法指导(二):(从同学们、私塾先生的角度思考)

①同学们被孙中山的提问吓呆了,他们会怎样想?

②先生为什么会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时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2)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读课文,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2)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读句子,说说从中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从“从来不讲”我了解到当时先生是怎样教书的。)(板书:私塾读书   从来不讲)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你也来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我像小蜜蜂从花丛中采蜜一样从读书中获取知识。)

    (2)孙中山小时后的学习怎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读句子,说说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

    (3)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你了解到什么?(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呢!)(板书:糊里糊涂背  没用  壮着胆子  讲讲)

    (4)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同学们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说说读句子后了解到什么?(“摇头晃脑”写出了同学们读书时的状态。“吓呆了”写出了当时同学们表情的变化,从“鸦雀无声”可以感受到当时问题的严重性。)

拓展交流: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写什么?(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板书:同学们  吓呆)

(5)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先生有什么表现?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先生的表现说明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表示了赞扬与肯定,并耐心地讲解。)(板书:先生  讲得认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文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5.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看法是(A)

A.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值得我学习。

B.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敢于去问。

C.孙中山不尊重老师。

6.教师小结: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设计意图:有感情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三年级学生应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班交流)

    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和勤学好问的精神,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板书:不懂就问  勤学好问)

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好品质。我们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学习孙先生“不懂就问”这一良好的习惯。

1.提出问题:读了本文,我们懂得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敢于去问。此时,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写在下面,然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教师小结: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2.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1)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3)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4)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6)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7)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一)阅读《童年的问号》思考:

1.文章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有兴趣,查阅资料,了解: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壶盖为什么要跳舞?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二)阅读《童年的问号》思考:

1.你要向列宁学习什么?

2.你读懂了吗: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

私塾读书  从来不讲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2

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要挨打,还是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品质。其中,第三至七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全文所写内容虽然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但学习孙中山先生的敢于质疑、主动学习的精神品质依然有着必要的现实意义。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1.教师:搜集课文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看到题目有质疑,能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主动养成查字典解开字词疑惑的好习惯,这是都是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渗透。初读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交流对孙中山先生事迹的了解,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感悟。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设计意图】在精读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来相互解疑,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和体验着孙中山身上的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的精神品质。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设计意图】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将前一个环节的品读和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落实和巩固,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设计意图】在对人物身上的品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进行内化。

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当学生问到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结合学生们查阅的孙中山的相关资料,再适时补充当时的历史背景,当研读到相关的内容时,引导学生紧抓文本中的有关学生的表情、先生的态度前后变化等来进行探究和交流,加深学生对于这一难点问题的突破性学习。同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不要害怕被责备,不懂就要大胆地问,学生也就能切身地体会到这种精神的难得可贵之处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