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进入壁垒垒和退出壁垒

2008年钢铁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导读]钢铁行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对于企业的初始投资和运行投资都需要上亿的资金,该行业的进入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在国家行业政策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限制。另外不同的生产产品定位,也存在不同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钢铁行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对于企业的初始投资和运行投资都需要上亿的资金,该行业的进入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在国家行业政策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限制。另外不同的生产产品定位,也存在不同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规划了钢铁行业的长远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企业内部进行附加值改造、企业间进行产业布局改造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国家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
一、长线材进出壁垒分析
国内长线材一直是我国钢铁产业的主要投资品种,由于其具有投资规模小、技术要求低、市场广阔等诸多优点,同时其进入生产的行业壁垒和退出壁垒都很低,成为民营资本和国有中小钢铁企业投资的重点品种。但自2005年以来随着国内钢铁供需发生转变,以钢筋、线材为代表的普通长线材总体饱和,已经不具有太多的投资空间和扩展市场。因此即使目前长线材的进入、退出壁垒仍然较低,但由于本身的发展空间已经饱和,再进入该领域进行投资生产一般情况下可行性是不高的或者说收益水平是较低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这些不利因素,个别地区个别品种或者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还是具有投资长线材的优势的。
二、板带材进出壁垒分析
与长线材相比,板带材的投资至少都在10多亿甚至数十亿左右,如果配上铁前工序、冶炼则投资额将高达百亿元以上,因此板带材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是较高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板带材处于紧缺状况,因此近年来国内的投资基本上都集中在板材领域,到2006年底为止,我国热轧生产线高达40条;2007年有12条热轧生产线投产,设计总产能为3700万吨,其中设计产能在300万吨以上的大型热轧生产线有5条,2007年底中国热轧总产能达到1.4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投资热连轧生产线必须与大型高炉(1000立方米以上)和大型转炉(80吨以上)相配套,而且一般还需要配套相应的精炼和联铸设备。因此我国目前绝大部分钢铁企业进行的板材投资实际是一个综合的投资,在板材投资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和装备方面的需要,钢铁企业实际对高炉、转炉乃至焦化、烧结系统都必须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更新,这就使得板材投资的综合投资额较高。到2006年为止,我国累计的板材生产能力,除少数品种外,绝大部分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有部分过剩,年还将是我国板材产能释放的一个高峰时期,产能供过于求的矛盾还有继续激化的可能。
网友评论:
黑龙江某白钨矿属以矽卡岩型为主的白钨矿石,矿石中白钨的品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6页
案例名称:“氖灯”小巨人的成功之道
案例适用:进入壁垒
案例来源:薛家骥:“氖灯”小巨人和市场进入壁垒——“扬州现象”透视之五,
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8期,部分修改后引用。
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扬州灯泡集团(原为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集团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从1991年到1993年,产量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截至2003年,资本收益率已经连续10年达到100%。1993年扬州灯泡集团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覆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氖灯销售的“单打冠军”。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集团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有50%以上直接出口, 销往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子线路和仪器仪表中作指示用或电路元件用。
扬州灯泡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氖灯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实属不易。扬州灯泡集团的做大做强,虽说部分得益于市场容量的迅速膨胀,但更主要的是其在经营过程中所成功构筑的一道行业进入壁垒。灯泡生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成熟,工艺稳定,初始投资规模小,少量投入即可新建生产线。氖灯生产与灯泡生产类似。因此,扬州灯泡集团不仅面临着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等地原有灯泡生产厂家的强有力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还需顶住新进入企业的步步紧逼。扬州灯泡集团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在全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棉纺、毛纺、乳胶手套、灯泡、节能灯、电风扇等等,都曾遇到这种风浪。从其它行业的发展经历和惨痛教训使得扬州灯泡集团深深体会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浪潮会把许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冲得七零八落。它们更加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在我国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滞后、地方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等诸多主客观因素作用下,许多产业发展过程中又往往会走向过度竞争,最后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停滞,甚至于毁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扬州灯泡集团学到了许多保护自己的办法,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构筑市场进入壁垒这个武器。它所构筑的这一壁垒,不仅使得扬州灯泡集团在近十年内保住“单打冠军”的头衔,而且也引领着整个氖灯生产行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产业进入壁垒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但这一关于进入壁垒的论述过于笼统。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进入壁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个:1.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行业”。2.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厂商无须负担的”。对此,克拉克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原有厂商多成承担的生产成本。3.我国学者杨治认为,当新企业与原有企业竞争时与原有企业竞争时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阻碍了新企业进入,则这种障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就叫做进入壁垒,即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
从以上的讨论可见,无论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生产成本,还是更广泛地,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都会阻碍新企业进入产业,构成进入壁垒。因此,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壁垒。根据上述定义,进入壁垒可以具体化为多种形式。一般来说,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比潜在的或新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
第1页/共6页
寻找更多 ""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_百度文库
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2010年第2期???????????山东教育学院学报?????????????总第138期?
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进入与退出壁垒是衡量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侧重于从新企业进入市场与原有企业退出市场的角度来
考察现有市场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市场中潜在竞争程度与沉淀成本的大小,从而与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一起共同描述了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我们从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壁垒、政策法律壁垒和沉淀成本壁垒等方面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以推进银行业管制的放松,促进银行业效率的提高和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银行业进入壁垒;政策法律壁垒;市场退出壁垒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118-03
??从银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很多,除了一般的经济性壁垒之外,突出的表现为政策法律壁垒,这包括了最低资本金要求、营业执照的数量控制和机构设立审批等等。虽然中国的银行业政策性壁垒仍然较为严格,由于市场准入管制的不断放松,这种壁垒也在削弱。市场退出壁垒则主要体现在现有银行退出市场时面临的沉淀成本和相关的安置费用等。
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又称为进入门槛,是阻止新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内部企业进行竞争的因素。如果说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侧重于反映现实中市场的竞争程度的话,那么进入壁垒则是度量了该市场中潜在的竞争程度,它们结合起来就能大致勾勒出整个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进入壁垒有两个最经典的定义:一个是1956年贝恩在 对新竞争者的壁垒!中,把它定义为?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续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另一个是施蒂格勒在 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和厂商规模!中把它定义为?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因而,施蒂格勒的定义较为狭窄,本文采用贝恩的进入壁垒概念。所以对银行业来说,银行业进入壁垒是指阻止银行业市场外部的银行进入并与原有的在位银行进行竞争的因素,它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以及政策性法律制度等方面,大体分为结构性壁垒、策略性壁垒和政府规制壁垒三种类型。
1、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壁垒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总体的市场规模;二是商业银行的最优经济规模。当市场规模一定时,最优经济规模约束越大,则规模经济壁
?,垒越高。规模经济壁垒是一种客观性的壁垒,衡量它的最常用方法是规模障碍指数,即最优经济规模与市场总体规模之比。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规模障碍指数大约在14.5%-16.5%之间,因而中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当高,符合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它使得潜在竞争者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小规模生产则缺乏竞争能力;按经济规模生产则又会受到行业市场容量的限制。因而两种情形都造成了进入市场的得不偿失。从规模经济壁垒来看,中国新兴的商业银行由于选择了小规模进入,逐步成长的竞争战略,因此它们必然要承担到达规模经济之前较高的营运成本,以及为达到经济规模而付出的较高的扩张成本。
2、产品差异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在于主观的消费偏好以及客观的产品供给的差别。在位银行在行业中经营的时间越长,消费者的偏好越稳定、认可程度越深。新进入银行要试图转移这种偏好,它所花费的成本必然会很高。在银行业中,它的产品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关系型产品的特点,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的偏好,从而造成了新进入银行的较高的争夺客户成本。
从中国银行业的现状看,由于五家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传统上的业务优势和丰富而稳定的客户资源,以及它们的网点分布密度高、支付网络发达,从而使得新兴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相形见绌,无法从根本上与之比拟和竞争。尽管各家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相互之间差别较小、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但由于客户资源本身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惯性依赖和对于新兴商业银行存在的认知盲点,造成了他们在选择产品过程中呈现出的明显偏好倾向。这种?先入为主#的产品忠诚度,
贡献者:安静叶s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其他企业相关
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 是影响的重要因素,是指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进入壁垒具有保护内已有企业的作用,也是潜在进入者成为现实进入者时必须首先克服的困难。
外文名称 Barriers to entry
定义 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
形成原因 规模经济、客户忠诚度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指出,进入壁垒可以理解为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而非已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一种额外的。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可以说,进入壁垒的高低是影响该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的直接反映。
形成壁垒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客户忠诚度资本金投入转换成本必要资本量及埋没绝对政策法律既存企业的战略性阻止行为等等。
企业在取得一定前,不能以生产。单位产品成本最低时的最小最佳规模(单位最低时的最小产量)占(产业量)比重很大的产业,往往集中度很高,也是垄断程度较高的产业。新企业的进入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较高的起始规模,而且难于站稳脚跟。
必要的资本量是指企业进入某一产业时最低限度的资本数量。必要资本量越大,筹措越困难,壁垒就越高。
如果在企业能够筹集资金进入,并且在进入早期遭到失败后,能够将设备、厂房按接近于原值的价格卖给其他企业,那么必要资本量的巨额化不能成为强大的壁垒。但如果按比较低的价格出售,或只能转卖一部分设备,剩下的不可能回收的资金称为&埋没&,因此,埋没费用的大小成为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
产品差别对企业产品的销路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影响,当由产品差别(设计、等)形成的成本对新厂商更高时,产品差别才成为进入壁垒。消费者对差别化产品的心理上的认同感颇深。对于原有企业来说,他们在宣传上只保持原有的力度或稍加改变即可,无需花费巨额的支出。但对于新企业,万事需从头做起,在解决了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难点之后,还要想方法使公众相信新企业的产品与众不同,这无疑要比原有企业花费更多的和设计。例如在汽车和家用电器里,原有企业建立了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推销网和服务网,新企业要建立与之相匹敌的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因此原有企业的产品差别程度便成为一道进入壁垒。
既存企业一般都已占有一些稀缺的要素和资源,购买这些要素和资源所付是很大的,这就是绝对费用。相对于新企业,既存企业在绝对和资源占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包括对资源的占有、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以及对本的专家和技术工人的拥有等各个方面,因而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的成本相对比较低。
所谓法律、行政进入壁垒是指为了保证资源有效配置,采取立法形式指导和干预企业进入行为,调整企业关系的公共政策。从现象上看,无论行政性壁垒还是法规性壁垒都要使用一定的强制手段,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在某些内存在的实业许可制、认可制,使得其他企业进入的可能性变得很小。例如煤、电、水等的垄断性经营就属于此类,而、这些由国家制度形成的贸易障碍是难以用降低成本或增加等促销的办法来克服的。
原有企业为了巩固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采取各种对策以阻止和威慑新企业的进入。在卖方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产业中,原有企业互相协调,把限制到自己产业中相当于进入壁垒高度的程度,采取有效的阻止进入政策,并相应地采取一些阻止进入的行动,如一次性降低价格,重新获得或强化绝对壁垒中原有企业的优势。进入壁垒是由多个因素结合而成。但即使进入壁垒很高,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该产业的和成长率都很高,那么也会诱发进入。
按照进入壁垒的成因把它划分为两类: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 。
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资源供给条件、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壁垒
即进入阻挠,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和等。
壁垒是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在的市场有限 ,同时存在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最小有效规模进行生产并获得,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 业都可能亏损。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新企业筹措资金越困难,其资本就比在位企业高,因此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就越大,这就是必要资本量壁垒。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在位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可能源于以下因素:在位企业通过专利或技术秘诀控制了最新的生产工艺。在位企业可能控制了高质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应渠道。在位企业可能控制了产品的。在位企业拥有具有特殊经营能力和其他技术专长的人才。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壁垒或(network externality):是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直接的&:于消费某一产品的增加而直接导致的网络价值的增大就属于&直接的&。&间接的&:随着某一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该产品的数量增多、价格降低而产生的价值,这种网络效应主要是由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形成的。&& :在硬件/软件系统中,一种硬件的用户基数越大,就意味着与这种硬件产品相兼容的软件产品的越大,因而会吸引软件产品生产商来生产兼容软件,软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就会增加,软件产品的就会越低,这又会吸引大量的用户购买这种硬件产品,使这种硬件产品的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而这又促使大量的软件开发商为这种硬件产品提供配套软件,这就是网络产品的&正反馈效应&。的作用机制使潜在进入者,在存在直接的产品市场上可能很难获得消费者和用户的支持,因此,用户基数的不对称就成为上的进入壁垒。在间接中,在位企业的硬件产品可能已经拥有大量的配套软件产品,在的作用下,在位企业与进入企业在辅助软件产品上的数量差异会迅速扩大。另外,转换成本、培训和学习成本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在位企业相对于进入者处于明显的优势,建立在用户基数之上的辅助软件数量上的不对称成为存在间接市场上的主要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产品差异:指产业内相互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之间替代程度的不完全性。在位企业的产品差异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位企业以专利或技术秘诀形式拥有在优良产品设计方面的有效控制权,使消费者把控制权与优良的产品等同化,企业成了高品质产品的象征,增加了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偏好度。在位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在定价和销售服务等方面树立了良好声誉,增加了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偏好度。在位企业通过以往的宣传而建立的消费者忠诚以及对的控制,使得新进入企业在销售成本上处于劣势。在位企业和新进入企业的产品质量的信息对消费者存在着不对称性。由于消费者已经了解在位企业的产品质量,而新进入企业的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来说是未知的,因此新企业就必须向消费者提供更高的销售折扣率或比在位企业支付更高的单位营销费用来吸引消费者试用自己的产品,新企业在生产和上处于劣势,从而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引起的,政府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策略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行为是寡占市场中企业通过对影响选择的资源进行投资从而改变竞争环境的行为。常见的进入阻挠策略过度生产能力投资在很多产业中,企业调整产量是要花费成本的。为提高产出,企业可能需要增加新的设备,投入必要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在位企业可在潜在进入者进入前进行过度生产能力投资,这些生产能力在进入发生之前是闲置的。一旦进入者进入,在位企业可利用已投资的闲置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产量,实施斗争策略,使进入者蒙受损失。潜在进入者在观察到在位企业所作的过度生产能力投资后,理性预期到自己进入后将招致在位者激烈的,自己无法从进入中获利,因此会放弃进入。干中学:随着企业所生产的累计产量的增加,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经验的积累使企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提高的成本。在位企业采取策略性行为提高的成本可以使自己获得成本上的优势,达到阻止进入的目的。影响未来的,在位企业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策略性行为主要有三种:产品扩散策略提高转换成本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
从长期看进入壁垒对社会福利有双重效应:一方面,进入壁垒是与相联系的。进入壁垒限制了潜在进入者进入,从而减少了中厂商的数目,提高了这一产业的和增强了该产业内大企业的市场权力,从而易于生成垄断性的,这一结果倾向于减少社会总福利。另一方面进入壁垒的存在又具有正面作用,一定高度的进入壁垒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其实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增加许多额外成本。对于显著的来说,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可以阻止低效率的原子型小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使社会获得。
进入壁垒与的关系矩阵,它也是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利润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情况是进入壁垒较高而低,在这种情况下,新进入者将受到抵制,而在本行业经营不成功的企业会离开本行业。反之,进入壁垒低而高是最不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某的吸引力较大时,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当该行业不景气时,过剩的生产能力仍然留在该行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相当多的企业会因竞争不利而陷入困境。
从经济上分析,进入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入壁垒的存在引起,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另一方面进入壁垒存在又具有正效应。进入无壁垒的、原子型的结构,尽管从理论说可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极大化,但它却是以的牺牲和产品的损失为其代价的,而具有一定高度的进入壁垒,则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产品效用,这表现为:(1)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产品具有均质性。这种均质产品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具有多样化的,造成社会产品的损失。在一般的情况下,壁垒越高,产品越具有多样化的异质性,所实现的社会就越多。(2)无进入壁垒的的另一个前提是以原子型的小企业为主体,而原子型企业是与相冲突的。特别是对于显著的部门来说,相互竞争性的小企业充斥市场,其结果往往只会降低生产的效率。因此进入壁垒的存在,可以阻止低效率小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使社会获得收益。(3)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其实质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方式。在其它条件(如资源转移的空间跨度、时间长度和埋没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源配置成本与资源转移频率呈正相关关系。进入壁垒的提高,潜在进入企业进入市场难度随之增大,只有实力强大、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才有能力进入市场,而一旦进入后就在经营活动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大大降低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
一、行政性垄断壁垒以电信业为例,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该条例共制定了8项重要管理制度:电信业务、电信网间互联调节制度、电信资费管理制度、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电信建设管理制度、电信设备进网制度和电信安全保障制度。该条例虽然首次允许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电信增值业务,但又规定: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不少于 51%。该条例不仅规定了电信业进入的门槛,还规定了电信资费的价格。这种带有色彩的行政型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很大。据估计,一张IP电话卡即使对折出售,电信部门还能赚到15倍的利润。中国电信IP电话国内长途仅为0.08元,实收0.3元;国际长途实际成本为0.6元,但按 4.8元收取。这种高利润,从的角度来看,会吸引很多的其他低利润的企业转到电信行业中来,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由于国家对该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其形成了较高的行业行政壁垒,使其他企业和社会力量难以进入这一领域进行,结果必然会造成产品质次价高,并限制行业的发展,对整个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二、壁垒规模经济是影响的重要变量,规模经济的产量与的相对规模决定了一个市场所能容纳的厂商数量。越大,则在一定的市场下,能容纳的厂商就越少,市场的就越高。测量高低的规模性指标,主要包括:与市场总规模的比例、必要资本量、产业和企业专利特许数量、销售金额占经济总成本的比重等。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植草益提出了利用经济规模障碍高低来测量进入壁垒的方法:规模障碍系数d=(最优规模/)×100%植草益提出的测量标准是:当d=10%25%时,该产业为高度障碍;当d=5%9%时,该产业为较高规模经济障碍;当d&5%时,该产业为中等或较低程度规模经济障碍。第二种测量方法是利润率水平。贝恩提出的测量分类标准是:当销售价格比平均高10%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是高壁垒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6%8%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行业,是较高壁垒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4%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行业,是中壁垒产业;销售价格高于平均费用1%2%,新企业就容易进入的行业,是低壁垒产业。从黑龙江省服务业来看,壁垒在垄断型服务的表现较为突出;在当前中,一个地区仅靠发展传统的餐饮娱乐性,是很难对经济发展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一些新兴因经营特点,本来就需要一定的,如果政策上对各种的进入加以限制,将加剧这种壁垒的作用,阻碍其本身及整个经济的发展。三、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是新企业进入市场所必须投入的资本。不同的必要资本量因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要求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必要资本量越大,筹集资本的难度也越大,新企业进入的资本&门槛&也越高。以黑龙江省金融保险业为例,金融保险业以资金作为资本,该需要的资金数目远远大于其他行业。能进入该的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才能够运作。表1.2002年黑龙江省资产状况表 单位:万元资料来源:2002年《黑龙江金融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资产额全部超过10亿元,工商银行的资产额更是超过100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其他企业要想进入该,资产总额至少要达到过亿元。这么高的资本量壁垒可能是中小企业所望尘莫及的。而电信业本身属于和知识密集型,决定了其拥有较高的资本壁垒的同时也拥有较高的。如宽带接入技术实用化以ADSL为代表的XDSL技术,以其客观理性、低成本,并依托国内现有的庞大固定电话用户线资源,成为主要运营企业主推的宽带接入方式。采用以太网承载技术的VSDL技术,是用于为用户相对密集的地区提供短距离的高速数据介入业务,已逐渐引起业界的重视。为了挖掘现有网络的潜力,更好地提供增值业务应用,各大电信运营企业都在积极进行各类增值业务的开发或应用,如IP视频、MPLSVPN、浏览媒体等。可以说,在这个中,谁率先拥有了最新的、最优的技术,谁就拥有了竞争的法宝。而其他企业若要进入该,这些专利、技术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而相对于上述,社区服务业、餐饮娱乐业等等,这些行业所需的资金、技术都相对较少,因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壁垒就相对较小。四、区域壁垒区域壁垒是指,由于所在的、教育文化程度、交通条件、历史原因等外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所造成的。相对来说,直辖市、省会城市、同其周围的市县相比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一些,也相对较为齐全,行业转型的机会较多,相对的进入壁垒也比经济落后地区低。下面以黑龙江省保险业为例,进一步说明区域壁垒对的影响。 表22003年下半年各寿险会员公司网点统计表 单位:个 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哈尔滨544178206326174齐齐哈尔340444810887牡丹江40119698190 佳木斯1844062100 大 庆2144698 85鸡 西3991847
鹤 岗10196
双鸭山37164
七台河3814
绥 化179144 48 黑 河21724
伊 春21028
大兴安岭139
从表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保险业在各地区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哈、齐、牡、佳等大城市占据了黑龙江寿险的大部分,而经济相对落后的鸡西、鹤岗、双鸭山、黑河等地区,不仅市场占有的份额少,甚至新华、泰康的保险公司在该地区都没有设网点。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