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雷军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原标题:雷军的雷军「鸡汤」,喂得饱「小米汽车」吗?

最开始在社交网络上看到雷军的米汽演讲预计长达 3 个小时,那一刻我从心底里是雷军拒绝的。

自 2020 年的米汽「相信自己,一往无前」开始,雷军经历了 2021 年的米汽「我的梦想,我的雷军选择」,到今年「穿越人生低谷的米汽感悟」,已入天命之年的雷军雷军,创立至今已经 12 年的米汽小米,似乎总有讲不完的雷军故事。

把听播客当做最大爱好的米汽这些年,已经听了太多人讲过太多的雷军故事。所以,米汽晚上这会儿只想早点儿看到秋季新品如约而至,雷军然后决定是否花钱。

只要在京东 618 抄过一拨底价,就会明白不首发立省一大笔的道理。

所幸演讲开始之前,雷军没有忘记在微博上按头安利这次的「One more thing」,以至于没有让汽车媒体老师们反向成为漏网之鱼。

除了自动驾驶路测视频的播片,雷军口述了小米造车的进展:

从 2021 年 3 月 30 日官宣造车至今,小米进军汽车行业已经 500 天。

「义无反顾」地选了自动驾驶,作为小米电动汽车的第一个突破方向。

小米从最开始就下决心全栈自研——顺带点了一拨儿同行们:「今天其实没有几家主机厂,有这个决心全栈自研」。

小米按规划首期将投入 33 亿元研发费用,而且已经组建了规模超过 500 人的专属团队,同时还有小米人工智能实验室、小爱同学团队、手机相机部等团队和部门的协力。

至于全国各地被目击到的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正是第一阶段规划中的 140 辆测试车的一部分。

以及小米自动驾驶的第一个目标: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两年,在 2024 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如果不是心里对雷老师的语言模式有点儿数儿,多少会让人以为那句「做车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是在开玩笑。对于小米造车这事儿第一次公布进展,我们也有些自己的看法。

「2024 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也许是扛过了 L3 艰难落地的 2021 年,最近关于自动驾驶的「狂言」不少。

周一,李彦宏刚说,在自动驾驶方面,「集度领先特斯拉一代」;周四,雷军就说,小米自动驾驶的目标是 「2024 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一年前,当雷军宣布小米造车时,网友高呼「用户型企业鼻祖来下场教学了」,没想到小米汽车的软实力还没得以展现,就一头扎在了自动驾驶这个最硬的骨头上。

如果说李彦宏放话的底气,多多少少来自百度 Apollo 过去 7 年的积累,那雷军的底气是谁给的呢?

在年度演讲上,雷军播放了一段长达 8 分钟的自动驾驶测试视频。高速、城市道路、泊车,上下匝道、跟车、掉头、避障、自主泊车,基本涵盖了目前自动驾驶测试的标准场景。简洁明了的故事线,清晰稳定的点云图像,为了让网友理解功能,甚至通过上帝视角来直观的展示操作效果.....至少从传播效果上雷军赢了。

不过,从这个精心剪辑的视频中,我们很难看出小米自动驾驶的真实实力,整体的策略比较「谨慎」,跟车距离较远,以至于路上多次被加塞儿;礼让行人和红绿灯时,出于安全考虑刹车也比较猛。

「属于行业入门水平,算法有点粗糙。」——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我们采访了几位自动驾驶行业从业者对于这段 demo 视频的看法后,得到了这样的评价。

这个「粗糙」体现跟车距离较远、容易被加塞,无保护掉头没有礼让行人,礼让行人和红绿灯时,刹车也比较猛等等细节上。这些在测试中似乎无关大雅的瑕疵,就是实车测试甚至量产中难以突破的关卡。

在发布会上,雷军讲了个「一个促销员七天速成」的故事。

雷军作为技术研发人员,7 天体验站店卖货,了解用户需求,不仅速成了销冠,也帮助他打造出更接近用户的产品。接近用户,体察用户需求,是雷军,也是小米过往产品成功的秘诀之一,更是小米造车能否弯道超车走捷径的关键。

不过很可惜,自动驾驶没有捷径。能够在测试车上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只做了 60%、70%的早期工作;要让功能上车、实车测试、量产、让消费者接受,需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测试,0.1%、0.01%的点滴积累,真金白银投入的反复打磨。就像郭德纲形容说相声,「门槛在门里边」,进了门才看到漫无边际的天梯要爬,自动驾驶也一样。

从 2021 年 4 月宣布造车,到如今自动驾驶 demo 亮相,只经历了 500 天。如果从 500 天这个纬度来衡量自动驾驶的水平,从 0 开始打造,那小米的速度的确算是速成了。不过,去年七月小米收购了 DeepMotion 深动科技,深动科技在 2018 年时就对外宣称,「较复杂的中心城区道路的高精地图自动化程度,已经能达到 90%」。如今小米展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也建立在

你看,就算是做到如今的效果,也不是短短 500 天能达到的,自动驾驶不仅没有捷径,连速成班都没有。

这样看来,雷军要实现「2024 年第一梯队」的目标,2 年的时间从现在的效果打磨到实车量 demo 再到量产,小米还有得赶。

不知道 2024 年是雷军「第一梯队」的目标先实现呢?还是小鹏「飞行汽车量产」的目标先实现呢?

从「雷布斯」到「雷斯克」?

原以为自动驾驶这是重头戏了,没想到最后雷军还亮出了「王炸」——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 CyberOne

初见这个 CyberOne 我有点恍然,这个场景,好像在一年前大洋彼岸的 AI Day 上似曾相识这个相似度,你告诉我 CyberOne 是在特斯拉 Optimus 发布后灵感突现,一年内立项打造出来的,我都相信。

像的何止这个场景,自动驾驶、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自动泊车的机械臂自动充电桩…… 如果只看这几个词,我还以为是特斯拉的 AI Day 提前了。

CyberOne 这个高 177cm,体重 52kg 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身上,集成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空间感知能力,小爱同学的认知能力,以及机械层面的协同难题。

说到这儿突然发现,有段时间没听到「雷布斯」的说法了。从「雷布斯」到「雷斯克」,小米的重心也从手机上转移到了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身上。

雷军说,「哪里有用户的痛点,哪里就有创业者的机会。」现在看到哪里最「痛」了吧。

当然说到痛点,不得不说一个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机械臂充电桩共同的痛点:如何商业化?

去年在特斯拉发布机器人时,就有如何商业化的质疑,马斯克甚至要把机器人投放到自家工厂,用它代替生产线的工人自己创造需求空间。那对于小米的人形机器人,它的商业化落地需求在哪里呢?

从机器狗,到机器人,到自动驾驶;从「雷布斯」到「雷斯克」,如果说前几年小米被调侃为「轻研发」,对研发的投入不够,那最近几年在这些创新技术上的投入,似乎代表着小米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上的加码。去年小米研发投入 132 亿,预计今年将达到 170 亿,增长了近 30%。终于赶上华为研发投入的十分之一了,恭喜恭喜。

而未来五年,小米研发将投入 1000 亿。当然,这些不只是汽车的预算,对于准备全栈自研、自建工厂的小米造车来说,这个投入也并不夸张。

过去的 500 天,雷军都在干嘛?

昨晚的演讲,雷军谈及对互联网的初印象,「真是一个疯狂的时代,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与互联网的开端失之交臂或许让雷军后悔不已,后来那些事先让雷军看不懂的事,他也会尽量参与其中。即便认为「李斌是个骗子」,他还是站在了蔚来的身边。

前有「七日速成销冠」后有「百天学习造车」。小米于 2021 年 3 月官宣造车,最初的一百天里,雷军来了一次中国汽车产业链深度游,陆续走访了多家车企,包括长安、上汽、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等等,还有博世和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商。

此番动作之后,圈内因猜测小米造车而划分出的众多阵营逐渐合并,整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径。造车模式上会更倾向蔚小理的模式,更多的人认为小米会以「找代工」或「收购已有工厂」的方式让实车落地。对于下场造车的 IT 或互联网企业来说,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生态,选择以更「轻」的方式解决造车问题无疑是最有利的。

除此之外,大家还在猜测,以供应链见长的小米在造车逻辑上会与威马类似,威马的高管团队中,多位出身于供应链的工作,所以采取依托供应链「攒车」的方式。

越往后发展,我们发现小米汽车完全偏离了我们最初的猜测。

2021 年 9 月 1 日,小米成立小米汽车公司,随后也爆出多位资深汽车从业者加入小米的消息。有趣的是,小米汽车的核心人物比小米汽车更出圈。前有与车主对线的前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后有与理想公关对线的前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从一家初创车企招贤纳士的节奏中就能看出他们是认真还是儿戏。

据业内人士透露,与胡峥楠一同出走的还有部分吉利「联电帮」的核心成员,他们主导搭建了吉利的 SEA 浩瀚架构,在架构方面有着极强的战斗力。失去心腹的吉利也「造手机」这件事上对小米还以颜色,互换核心团队的两家企业进一步加快了抵达目标的步伐。

2020 年,雷军在年度演讲中提到,在小米创办的第一年,他 80%的时间都花在了招人上面。今天的小米相较于十多年前,对人才有着更高的吸引力,也不再需要「三十次顾茅庐」。不过,从 3 月立项到 9 月确定核心团队,雷军还是花费了半年时间在招贤纳士上。

从种种动作中也不难发现,小米并不准备在整车领域完全出让灵魂,在电子电气化架构趋向域融合的时代,具备核心架构的研发能力能够进一步强化智能化优势。

时间来到 2021 年 11 月 27 日,小米汽车与北京亦庄开发区签订合作,小米智能汽车项目将涵盖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 30 万辆的整车工厂。这也打破了我们对小米会找代工的猜测。

自建工厂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更强的成本控制,不过,压过多重资产在制造上会带来更多压力。如果小米汽车短期内无法独立上市,那么对小米的现金流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当然,雷军在花钱这件事上还是比较谨慎的,毕竟上一个背负重债造车的是贾跃亭,大家懂得都懂,因此分两期搭建制造体系尽可能的分摊压力。

相比于 2024 年自动驾驶技术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小米在造车上的布局更加务实。

今天看到很多人说,雷军讲自己的故事是在给大家灌鸡汤。

我们倒觉得,要是能给疲惫不堪的心灵带来力量,纵然是碗鸡汤又何妨。

纵然身边没有了作为营销圣手的肱股之臣「阿黎」黎万强,小米的故事依然可以讲下去,雷军自己亦然。当看到新品礼盒 13999 元的价格时,我们就知道,讲讲如何从最开始的 1999 元一路走来,相信也会是个不错的故事。

小米手机「冲击高端」之路并不平坦,用户换机周期越来越长、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整体缩水的大环境下,「以机养车」策略是否能够走远,也还是个问号。

自动驾驶不相信鸡汤,正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如果说非要讲一个全部从零开始、努力刻苦就能实现的成功学故事,不知道在全国各地的路上玩儿命刷着里程的百度 Apollo 和小马智行们怎么想。

喜欢小米的人很多,不喜欢小米的人也很多。对于小米在做的事情,倒不一定要看衰。

毕竟 500 天对一门崭新的生意来说,也才刚刚开始。一如方才在线上书城上架、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前言中所说的:

「就像我年轻时听过的鲍勃·迪伦的歌里说的那样,『答案在风中飘荡』。」

不知道各位同学还记不记得自己用过的第一款杀毒软件,年轻的朋友可能用的是 360 或者腾讯电脑管家,网龄长点的朋友大概率用的是江民、瑞星或者金山毒霸。

记得胖虎还在上小学那会儿,每台电脑上都挂着那只名叫卡卡的小狮子,它会在 Windows XP 的桌面上闲逛,睡觉,打呼噜,也是我玩过的第一个电子宠物。

之后我还陆续用过卡巴斯基、金山毒霸、360、火绒等等。

仔细想想,那只小狮子也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虽然现在很多人装机的时候还保留了 “ 先下个杀毒软件 ” 的习惯,但我们好像很久都没见过电脑病毒了,而那个病毒肆虐的时代似乎也已经过去。

那我们现在还需要杀毒软件吗?用它的人越来越少,是不是意味着网络世界越来越安全了呢?

大家好,我是胖虎,今天跟大家聊聊曾经的装机必备 ——杀毒软件

1.病毒和杀毒软件的开始

从微软的 DOS 操作系统开始,电脑病毒就出现了。

到了 1988 年,麦卡菲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杀软 McAfee VirusScan,这才标志着商业化杀毒软件的开始。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由于互联网发展的还比较落后,大家普遍用一种叫 “ 防病毒卡 ” 的硬件来对付病毒。

这种卡可以插在主机的任何一个扩展槽上,不占内存空间。它会在电脑上电自检的时候把程序挂在系统上,就可以对病毒实时检测了。

1991年,刚刚成立的瑞星公司研发出一款全新的防病毒卡,并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拿下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到了 93 年,瑞星的防病毒卡日销量已经接近 1000 套,毛利润达 20 万,这个数字对于当时年销售量只有 45 万台的国内计算机市场来说,还是非常震撼的。

但 “ 防病毒卡 ” 这种硬件不能及时升级病毒库,要是出了新病毒,你还得把卡寄回去,非常麻烦。

这时候已经有人开始自研国产的杀毒软件了,那就是江民公司的 KV 系列。

KV 系列最早只能消灭六种病毒,所以叫 KV 6,但随着病毒不停出现变种,KV 6 肯定是不够用了。

于是王江民发明了一种叫做 “ 广谱特征码 ” 的技术,通过添加病毒特征码来查杀变种病毒。

不过这还是不能解决杀毒软件的滞后性,当时网络并不是很发达,很多使用杀毒软件的人都不能及时更新。

于是王江民想了一个方法,他把病毒特征码登在《软件报》上,跟着报纸每周更新,用户就可以手动添加特征码了。

就这样,KV 系列杀毒软件越卖越好,从 1996 年到 1998 年,KV 系列一度占据了市场 80% 的份额,将同时代的其他软件厂商远远抛在后头。

在那个盗版泛滥的年代,KV 系列还能拥有 100 万的用户,堪称是软件界的奇迹。

2.从装机必备的黄金时代到广告泛滥后的日薄西山

而另一边,当瑞星反应过来的时候,防病毒卡早就大势已去,自家产品被王江民吊起来打,于是他们也开始转型做杀毒软件。

但这时候再想打入市场已经非常困难,瑞星的老大王莘想到想到个好办法,跟联想、方正这些牛逼的硬件厂商合作,把瑞星作为预装软件放在电脑里,用这种 “ 蹭热度 ” 的方式来打广告。

要光有这种手段,也很难让瑞星站稳,杀毒能力不行的话,估计下场就跟 IE 差不多。

所以瑞星急切的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实力。而这个机会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

1999 年的 4 月 26 日,全球各地的 6000 万台电脑开始陆续瘫痪,那些中毒的电脑,会被不断写入垃圾信息,覆盖硬盘,直到 BIOS 被破坏,电脑崩溃,这就是当时最恐怖的病毒,CIH。

CIH 只有 1 kb 大小,却造成了 10 亿美元的损失。而瑞星之所以迅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是当时国内第一家清除了 CIH 病毒的公司。

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瑞星的销量极速回升,月销量轻松超过十万套。

直到 2003 年,瑞星都一直占据着 60% 的市场份额,他们的年销量超过 7 个亿,可以说,只要你在国内上网,就不可能不知道瑞星。

但与此同时,瑞星的竞争对手也出现了,那就是雷军的金山毒霸。

为了抢市场,金山毒霸推出了免费测试和降价的策略,一度把价格干到50元,宣传自己是 “ 人人都买得起的高品质反病毒软件 ”。

要知道 KV 300 的零售价是 260 元,98 版瑞星的零售价是 230 元,而 98 年浙江省的人均月收入仅有 771 元。

所以雷军这张降价牌打的非常成功,不到三年,就在市场占有率上超过了老大哥江民,仅次于瑞星。

于是,付费杀毒软件市场陷入了一场持续的价格战。

在 2000 年初的这段时间,国内的瑞星,金山,江民三足鼎立,国外的卡巴斯基,诺顿,麦咖啡群雄争霸,估计不少小伙伴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用杀毒软件的,那是属于杀毒软件的黄金时代。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

周鸿祎和360安全卫士的横空出世

2008 年 7 月,一个叫奇虎 360 的公司横空出世,宣布自己的杀毒软件永久免费。

在此之前,业内再怎么打价格战都还是有自己的底线的,但 360 这个搅局者完全不讲武德,直接甩出一张免费卡,降维打击了属于是。

5 年后,时任瑞星市场总监的唐威跟媒体坦白:“ 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模式的颠覆性,因为看不清楚免费模式要怎么生存。”

看不懂的不光瑞星,当时几乎所有同行都不理解这种做法,大家觉得周鸿祎就是来做慈善的,也都没把他放在眼里。

但 360 的商业模式压根就跟同行不一样,他用免费杀毒给自己的浏览器,导航等等产品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用广告变现的方式来支撑杀毒软件的研发和维护。

就在所有人还等着 360 垮台的时候,它的用户数很快就突破了 3 亿,以坐火箭的速度拿下了中国杀软届的头把交椅。那段时间,360 把广告甚至打到了央视。

他身后的瑞星和金山也被迫跟着一块跑。

金山在 2010 年宣布永久免费,而瑞星苦苦撑到 2011 年也彻底放弃了收费模式。

到此,昔日的杀毒软件霸主接连退场,杀软的付费模式也彻底宣告落幕。

3.杀毒软件到底怎么了?

再后来,国内互联网开始了残酷而又无序的竞争。

盗版,抄袭,低俗,吃相难看,没有对用户的尊重,也没有规则可言。

杀毒软件也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杀毒,变成了啥都能干的 “ 网管 ”。里面到处是页游广告和垃圾新闻,这些玩意甚至比病毒还恶心。

要是你装了好几个杀毒软件,你就能看到真正的流氓打架:不打招呼就上全家桶,随便篡改你的主页,不断用 “ 警告、危险 ” 等弹窗对你连哄带吓。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争夺你电脑的主控权。

所以有人说,是 360 毁了中国的杀毒软件行业。因为在 360 出道之前,大家起码看上去都是 “ 正人君子 ”。

其实这种说法我也很难认同,因为在 360 破局前,杀软界就已经是浑水一坛了。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还记得当年的 “ 微点案 ”,这个中国杀毒软件史上最大的丑闻可以说把行业问题暴露无遗。

先给不了解这事儿的小伙伴简单讲讲。

2005 年,瑞星公司通过贿赂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处长于兵,来陷害竞争对手,而这个对手是一家名叫 “ 东方微点 ” 的初创公司,公司创始人叫刘旭,他就是瑞星杀毒软件的设计师和发明者,也曾是瑞星的总经理,我们前面提到的 CIH 病毒就是他第一个解决的。

在两年前,也就是 2003 年,刘旭辞职离开瑞星,随后研发了颠覆行业的主动防御技术,并创立了东方微点。

而两年后,在微点公司的新产品即将上市之际,公司的副总裁却因 “ 涉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 ” 的罪名被逮捕,非法羁押长达11个月。

事后,于兵竟然还对外宣布 “ 破获了国内首例防病毒公司传播病毒案 ”。

他还指使办案民警把装有微点核心技术的计算机直接送到了瑞星公司。

这波操作下来让东方微点几乎 “ 家破人亡 ”,损失超过 3000 万。

而在这之后,刘旭维权了三年,直到 2008 年 9 月,潜逃到南非的于兵才被捕归案。

最终因贪污受贿和徇私枉法罪被判处死缓。

整事儿看上去像是两个公司之间的恩怨情仇,其实不然。

周鸿祎曾在微博爆料,微点案中,有多家软件公司都参与做了伪证。

其中也包括一向高举 “ 民族软件企业旗帜 ” 的金山公司,以及业界先驱江民公司。

用教主的话说,“ 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需要的只是在火坑边上推微点一把,做个小小的伪证。”

可以说为了排挤竞争对手,这些公司已经不择手段。

现在你知道我为啥说这行业本身就是一坛浑水了吧......

二: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再需要杀毒软件了?

现如今用杀毒软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以前隔三差五总会出现一些新的电脑病毒,但最近几年好像都没听说,但如果聊起杀毒软件,评论区指定能吵起来。

装不装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到底有没有用,这些十年前就存在争议的话题似乎从来没有停止,一边是杀毒软件在PC上逐渐销声匿迹,而另一边却接连不断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游戏服务器、企业网站甚至政府部门的计算机都被病毒攻击过。

那为什么杀毒软件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了呢?

难道电脑病毒真的变少了吗?

1.为什么我们的电脑都不再装杀毒软件了?

这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上的数据,全年共截获 234211 个新病毒,当年的毒王就是 “ 熊猫烧香 ”。

而到了 2020 年,仅仅是勒索病毒一种,就已经有 78.1 万个(P 20.),而恶意程序的数量是 4298 万余个(P 124.)。

这样的数量放在当年是不敢想象的。

其实近几年也不是没有大规模的爆发过电脑病毒,比如 17 年爆发的 WannaCry 勒索病毒,就让一百五十多个国家,超过三十万台电脑都中招了,甚至咱们国内多个高校的校内网,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网站也遭到勒索。

18 年爆发过大规模的挖矿病毒,这种病毒悄无声息的就把你的电脑变成矿机。

所以说,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危害性上,电脑病毒一点都没少,甚至上网环境要比之前更恶劣。

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病毒的猖獗了?

那可能有同学就要问了,既然病毒没有减少,那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那些能让你觉察到的病毒,基本都不赚钱,所以自然就没人做了。

早期的病毒基本都是这种 “ 损人不利己 ” 类型的,像 CIH、彩虹猫这种,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为了炫技,出风头,其实做这种病毒还不如搞外挂赚得多。

就算是大名鼎鼎的熊猫烧香,它的作者李俊也才 “ 不法获利 14 万 ”,而他后来搞网上赌场,俩月就赚了几百万。

想象一下,要是当年 “ 熊猫烧香 ” 隐秘发作,偷偷把你的手机号、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等传到服务器,再卖出去,是不是要比单纯搞破坏赚的多?

所以你就知道了,很多情况下,你感受不到病毒,并不是因为没病毒了,而是它越来越隐蔽,从破坏到勒索,以偷取隐私,流量劫持为主,对软硬件损害小了,但危害一点没小。

而它们的目标也从个人 PC 变成了公司、企业这类更有价值的对象,这些机构的设备可比你的电脑值钱多了。

其次,杀毒软件的技术也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传统杀毒软件用的基本都是特征码+人工杀毒的技术,运用程序中某一段或几段 64 字节以下的代码作为判别程序病毒的主要依据,但如果出现变种病毒和未知病毒,那病毒的特征码就很难描述,所以及时更新病毒库就非常重要。

但现在出现了主动防御,白名单,智能码标识之类的技术,对病毒都是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说白了其实是方法论的转变,以前是先找到病毒再查杀。现在是没有 “ 身份 ” 的一律拘留,然后再去辨别好坏。

当然这种技术也有一些副作用,就是稍微有点问题的灰色软件也会被查杀,比如修改器啊,鼠标宏之类的。

另外,系统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从 DOS 时代到 Win11,权限管理越来越严格,一般的病毒如果没有权限,根本就没办法在硬盘上写入任何不良信息,除非有能力绕过权限机制,比如利用 0 day 漏洞之类的。

但一个 0 day 漏洞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一台电脑,在黑市上,可以卖到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不等,而 0 day 一旦暴露,很快就会被厂商修复了。

如果你是黑客,你舍得拿一个几十万美金的漏洞去攻击普通人的电脑么

当然了,尽管现在个人电脑的安全性已经大大提高,大家已经不需要在桌面上养好几个悬浮球,但保持在网络上的安全意识还是依旧重要的。

打开奇怪网站和下一些奇怪软件这些事儿,还是少干点儿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们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就是在手机上,在底层安全已经相对完善的条件下,确实比起早期的 PC 时代好上太多,起码你的账号不会突然被盗、钱不会无故消失,遇到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但实际上网络世界一点都 不太平,我们被各家 app “ 合法 ” 的收集数据,被网络诈骗团团包围,就像我们曾经历过的那个混乱的互联网时代,一样的野蛮,一样的毫无尊重。

这和真正的病毒相比,哪个更危险呢?说说你的看法~

撰文:杨子视频制作:B站差评君美编:焕妍

初中学历,38岁开始自学计算机,他做出了中国第一款杀毒软件 -谛听科技

杀毒软件「消亡史」 —— 腾讯研究院

26岁的狮子瑞星过得可好,还有机会吗?—— 浅黑科技

杀毒软件工作原理 及 现在主要杀毒技术——CSDN

他炫技致6000万电脑瘫痪,损失10亿多美元,还为他设立节日 —— 差评

为什么这两年没再听说有什么大规模的电脑病毒爆发?—— 知乎用户invalids

“ 微点案 ” 爆杀毒业险恶纷争:多公司做伪证 —— 搜狐IT

《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互联网安全报告 —— 瑞星

《2020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防病毒卡的软硬件设计》—— 张研

《欣欣向荣的中国计算机市场 — 1 9 9 3 年市场现状与今年需求预测》—— 张绍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军的优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