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成就为什么这么高?

学习不好的人在社会上反而混得比学习好的人好,貌似挺普遍的一个现象

看到数据处理,发现情况的确复杂。我觉得可以替自己和几位朋友做个现身说法供大家分析。我们的成绩都不错,可能都不算成功。

一好友,中文系,现在法国学习人文,信教,专事人文研究。我对其评价是超凡脱俗。

一好友,新闻系,后进入媒体,目前为止都不做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专门写文化报道。

另有两位熟人。一位北大哲学后转法国高师哲学,另一位交大电信后转高师语言学。两位和很多留法学生一样,蜗居在一个小房间里,都在专心学术。

认识一人,中文系,弹得一手好古筝。毕业后放弃所有优厚工作,在苏州某小学教书。

同学数理的朋友若干,成绩最好的几位多在研究领域,而其他很多同学都已转投金融。

老婆学生化,成绩优异,决然放弃已经熟悉的课题,转物理领域,从头学习。

本人目前也在研究领域。家人常问何时得以安定,答曰正是年轻闯荡时。亲戚常问是否有房,答曰四海为家。

无房无车,无三年以上固定住所,收入低。这兴许就是失败吧。但过得很惬意。

这个问题中支持率最高的几个回答都认为,lz的问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事实可能更加复杂。

请从pdf的37页读至41页,你可以发现,Low GPA的工资水平,竟然高于High GPA那么多。当然,收入高不能完全代表lz问题中的“混得好”,但说他是最关键变量也不过分。

这个数据是清华数据中心收集的,覆盖100个高等院校,并在2010至2011年进行了两次调查,我相信这个数据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去年年底,李宏彬在Stanford做了一场报告,提到了这个数据,也就是以上pdf。这只是一个初步报告,我记得高低GPA都是在每个学校内划分的(谁听了那场讲座请帮忙确认),因此控制住了学校质量和打分松紧的相关性(越好的学校可能打分越严格,会造成GPA低与收入高的现象),但没有控制分学科的打分松紧和平均工资,也许会造成一定的问题。

但无论他对数据的初步处理到了什么程度,这仍然是很惊人的现象,在一个学校中,GPA更低的那批人竟然收入更高!经济学研究中,特别是劳动经济学研究领域内,拿GPA做能力的代理变量来研究收入的研究不少见,正相关,很正常;相关性很弱,也好解释;但相关性显著为负,只好瞠目结舌了,感慨中国奇迹多呀。

看到有答案质疑数据来源,可以参考这个网页  

造成反例的特殊情况是的确存在的,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个现象仅在中国出现,可谓独一无二。这时任何特殊反例的效果都会减弱,因为需要证明这些特殊反例,包括成绩好的都去做研究了,或者女生成绩显著高于男生等,在别的国家不存在,否则必定会出现和中国一样的例子。

【陈思荣的回答(68票)】:

首先针对chenqin回答中给出的一份PPT,给一下我的看法。

chenqin答案中: “GPA和工资相关性显著为负”,指的就是上图左半部分,但这个图中的数据是月工资的平均数,得不出之GPA和工资之间相关性的关系。我不知道chenqin是不是知道数据处理者是具体怎么处理数据的,可能他有更详细的信息来源,但光靠这个图得不出负相关性这个结论。

是否存在隐含参数?比如PPT中43页提到,女性平均工资比男性平均工资低400,远高于GPA参数导致的250工资差。

那么如下情况会不会发生呢,比如High GPA部分的大部分是女性,Low GPA里大部分是男性?

虽然总体来看或许是GPA和Wage负相关,但若将数据按照性别分类,说不定GPA和Wage在男性分组和女性分组中就都是正相关的了。

这里感谢@chenqin在留言及答案中给的一个““中国学习与发展”调研报告”的网页:,其中第六页的第一段中明确提到了: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教育仍然是“实现平等与发展目标”的重要、可信赖的工具。例如,不论在何种类型院校中学习,女生的GPA(平均学分绩点)都显著高于男生; 

也就是说,该假设的确成立了,High GPA中很多是女生,Low GPA很多是男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会有那张Low GPA比High GPA平均工资多的柱状图。

所以,首先,从那份报告中无法得出GPA与毕业收入负相关,第二,即使负相关,那很可能只是性别差异造成的数据误读。我们该反思的并非中国教育的奇葩,而是当下中国社会,为什么女性工资普遍比男性低那么多?这个是另一个大议题。

那么,上述统计数据推不出“GPA越高,工资越低”,怎么来解释 “学习不好的人在社会上反而混得比学习好的人好,貌似挺普遍的一个现象” 呢?(有人说成功的定义很多,这里不谈,因为题主的重点是似乎在金钱上。)

假设世界上一共100个人,学习好的20人,学习不好的80人(一般我们也确实这么分吧),那么在20人中有10个人成功了,成功率50%,学习不好的80人中有20个人成功了,成功率25%。我们看到30个成功人士,其中10个读书好的,20个读书不好的。于是就出现了提问中的现象。综上,学习好的人成功率高不等于学习好的人群中成功总人数多,基数本身就不一样。

如果题主是想问个例,那么任何理由都有可能,比如:成功有家庭背景关系;学习能力只代表单打独斗能力而成功要合作(弱问一句...大学里不是有需要做team project的课吗?).....

如果题主是问说普遍现象,并觉得学习能力和成功能力有直接的负关系,那么这可能只是个数字上的错觉。

我觉得这道题的问法非常严谨,各位没有注意到“一些”吗?也就是个个别现象啊,个别现象是什么呢?可以是小概率事件啊,小概率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什么呢?大样本空间啊。

【伏地猫的回答(27票)】:

在一个很烂的教育体系里,如果一个人能做的很出色有两种可能:

毕业后,很烂的那些被你发现了

首先,这不一定是个普遍的现象。

然后,混得好的定义是赚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还是取得更好的学术成就?不同的评价系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其实老师常说,学习中等的同学可能以后比学习好的同学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这是一个历史现象,其本质并不是学习高低,而是能力差异。但我们不能说所有学习成绩好的能力一定差,但确实有差的。

【钱文斌的回答(17票)】:

同意陈然。很久以前(出处已不可考)看过一篇文章,专门研究这种说法的。结果统计表明,那些成绩越好的学生往往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所谓“年级第一工作平平”只是大家的意淫或只存在于个别人身上并因其巨大的反差被人“津津乐道”聊以自慰罢了。所以第一,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获得高GPA、高奖学金、高荣誉的人,同样懂得利用环境获得各种成功,拥有“第一”的,也并不像个别人一样拥有太大压力,反而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好的资源,比如家庭教育,也将继续拥有更多。当然了,如果认为创业挣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些不愿守规则的人大多不是学习最好的人,我们不应该拿一个群体的最差与另一个群体的最优去比(例如,成绩好,出来做研究,大多在中上等,成绩中,出来踏踏实实,各种分布都有,成绩差,有多少是因为思想独立而不是“连学习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他们之中出了若干企业老板,能填补更多人城市最低工资的差距么?)。第二,还有一篇文章,说了很多人辛苦的极限到什么地步,我们所有人都说相比之下我们太慵懒了。所以,与其以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奋斗吧!即使是那些工作平平但成绩好的人,也至少有他的学问可钻!

【李水的回答(13票)】:

人是群居动物,你成功程度不取决于你“个体力量”,取决于“你能支配的力量”,学校成绩往往反映的是“单个个体的力量”。

好些人单打独斗很强,但不能搭建一个庞大系统。

不同的评价体系,很正常。

【丁棘的回答(9票)】:

而成功包含的要素要远多于成绩。

在学校,作业按时做、上课按时去、听老师话、论文多写字、考试认真准备基本就能弄个高分。但成功没那么简单吧~

【大雨的回答(10票)】:

中国现有的教育,对人的摧残远远大于培养。表面上灌输了一些知识,但实际上损失的更多。

无论做任何事情,根本都是身体机能以及身心运作模式。但中国的应试教育下,得高分、取得好名次的学生,往往是以极大的身体损耗为代价的。十年寒窗之后,基本已是强弩之末,身体机能被破坏的已经差不多了,身心气机运作模式和能量水平都会大打折扣。而那些不怎么把全副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学生,自己的“有生力量”反而得到极大的保存,参加工作后的后发能力更强,因此成功率更高。

其实,真正成功率高,混的好的,应该是中上等学生。因为他们在保存自己能量的同时,能够轻易取得不错的成绩,智商悟性肯定也不俗。身体好,能量足,悟性高,自然成功率更高。一些“差生”,要么是过人的胆识魄力取胜,要么是走歪门邪道,在当前中国的现实环境下,成功率可能也稍微高一些。只不过,一些“李云龙”式的人物成功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轰动效果。

学生时代,主要和核心应该是身体的正常成长,其次是心智的成熟,而现在的教育,起不到根本的启蒙和开智……

看看吧,现在乱七八糟的各种特长培训,双语幼儿园,其实,都是在摧残……不让开心的玩,不让安心的吃饭睡觉,脏腑机体得不到机会充分的生长,气血自小就亏损,还盲目的被比这比那,身心俱损……这如果不是摧残,是什么……跟法西斯有的一比了……

看看我们这一代吧,十年,每天的白天时间,多长时间是坐着的,多少人的颈椎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健康……过了三四十岁,应该井喷了吧……医院赚钱……

【曾迪的回答(8票)】:

提供一份个人在大四的反思:最近写ps,觉得自己无话可写,只有一点奖学金和一点社团活动。反而是寝室成绩最不好的女生,她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实习,去牛津、去上海贸仲、参加国际比赛、去支教等等。突然觉得自己很失败。成绩比我还好的那个同学就更失败了,只有一个个奖学金,没有任何其他的课外活动。

要保持高GPA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如果你去国外交流一段时间,那么回来转换GPA,会发现很难看。比如你怕老师点名导致你得分不高,你要每堂课都去,即使你觉得老师讲得是一坨狗屎。安安稳稳的性格可以给你一个高GPA,但是要成功,这种性格反而是缺点。成功需要执行力,想到什么就去做,但是很多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而其中GPA高的人一般会有“这会不会影响我的GPA”这种顾虑。

我提供我的一点想法,我想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车三七的回答(7票)】:

有许多人拿这个做借口,经过我仔细研究发现:所谓成功人士更多的定义是商业上的成功,名校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最终都走了搞学术的路,所以在商业上成就不明显。

而“成功人士”即使在校成绩一般或很差,也是上的名校。所以初中学历、高中学历、普通本科学历,最好不要被这话忽悠。还是要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才能跟名校的中等学生竞争。

拿马云和史玉柱来说,都说史玉柱是粗人但他学历是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微软科学硕士。马云虽然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但他是学生会主席及杭州学联主席。

这是我最近的出来的结论,总觉得可以适用在这个问题上!

我觉得吧,在学校成绩好的人,他的近期很中期目标肯定就是GPA。

而压力也源于GPA,在种种繁忙和被标签好的目标让他忘了以后人生的走向和自己的兴趣。

当然也有些是牛逼的人那种就不多说了,兴趣学习两不误,而且还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清晰。

在学校里面那些成绩不好的人,总归在某天意识到自己的弱处,就是成绩不好,慢慢的他开始发现他的压力源于生活。

在这种压力之下他可能就会对自己未来看得更重要,分析好自己的未来想要走哪条路,然后再针对性的去实施,其实成功率会比只知道学习而对未来盲目的人要高很多。

【刘宏程的回答(4票)】:

如果成绩优异的学生占所有学生比例的十分之一。那么成绩一般或者成绩差的学生就占了十分之九。

如果一个人的成功跟成绩没有一丁点关系,那么毫无疑问,十分之九的人中成功的人更多。

如果一个人的成功跟成功有一点点关系,在校的成绩占了一定权重,那么成绩优异的人中有更大比例的人获得成功,而成绩一般或者成绩差的人中有稍低比例的人获得成功。

但是,毕竟成绩优异的人只是少数,所以产生成功的人也是少数中的一部分。而依靠“人数的优势”,成绩一般跟成绩差的同学产生了更多的成功人士。

我们揪住个别在校优等生的落魄职业生涯来对比吊车尾的逆袭,这仅仅是个例的对比。没读懂概率跟数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先定义一下混得好吧,也许差的觉得他比好的混得好,好的觉得他比差的混得好,因为每个人追求的生活和价值不一样。

如果提到的好是赚钱多,那我觉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我还是喜欢更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虽然有些弯路子挣了更多钱,但是活得很没自尊

【邱轶信的回答(2票)】:

学习好只是一个方面,毕业后的能力不只是学习,还有别的好多方面

一个人在任何方面做得出色了,都值得尊敬。无论是善于学习,还是善于考试,抑或善于经商赚钱。

不应见到一些读书很普通而事业仕途一帆风顺的人,而立即归纳出读书无用论。

需要包容,需要多角度的审视自己。

少一点浮躁,多一分沉着。

1. 是不是学习好的只知道学习?

2. 只知道学习又有什么不好呢?学术成就高。

3. 学术成就高难道就不是一种出色吗?

不要进行无限制的比较。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社会也是多元的。你以为的成功和出色可能在他人眼里就是shit。

【袁祖庆的回答(2票)】:

很多人成绩好是因为家里环境不行,必须要好好学习,但家里环境不行已经成为了出来社会竞争的坏基因,往往竞争不过那些家里环境好而不用必须好好读书的同学了。

【潘欣的回答(1票)】:

普遍吗?我估计没人真正计算过,只是刻意突出了学习不好的事业更好的一些人,然后就得出了一个未经调查的结论。学习好事业好的人的例子也有很多很多。

简单说,人有很多种能力,学习是一方面能力。学习好坏和事业好坏没有绝对的充要关系。

【吕卓斌的回答(1票)】:

如果这两类人的等级是高中的话,或许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高中更多是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一些偏才漏网不出奇,不过这也不会是普遍现象。到了大学,评价体系就不会那么单一了,除了学习成绩,还得有社会成就,例如投稿、参加志愿工作等等。这样下来,没有学生单靠学习可以出色的。

因此,问题中所述的现象,前提是要十分单一的评价体系,才有可能发生。感觉是普遍,也只是因为接触到的媒介传递这样的个别案例。

【尹欣的回答(1票)】:

如果不存在这种现象,那就必然存在“毕业后发展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在校时的成绩”,这显然是荒谬的,所以必然存在“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以往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这种现象。

至于有人觉得学业好坏与事业好坏完全无关、甚至完全相反,那只能说是把个例放大了,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学习好事业应该也好”的观念,所以与之相反的个例显得尤为突兀,甚至被当做了普遍现象。简单地说,中学学历群体和研究生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后者相对前者的优势是巨大的,并不会因为部分相反的个例而改变。

中国也确确实实存在大量的低学历富豪,这一方面是社会多样性的必然结果,学业并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因素;另一方面与中国社会转型时的利益分配方式有关,性格、胆略、关系等等与学业无关的因素作用暂时性地被放大了。当然,中国僵化的教育模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因为与教育模式的不匹配而被错误地判定为了“差”,然后社会又重新证明了他们的优秀。

个人认为接受教育水平、学业能力与个人整体能力、事业发展是具有很大正相关性的,虽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良好的教育对个人的成功存在不可否认的帮助。因为个人能力限制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能力的缺乏,而不是用来自慰“学业不成事业必成”的借口,虽然这并不足以在成功之路上给人判死刑,但毫无疑问是一种先天不良。

【陈昱全的回答(1票)】:

这个问题问的太不严谨了,反而顺应了众多普通大众们集体鄙视学习好的童鞋们的偏嫉妒心理(包括我),这个问题就和骂党仇富一样,如果你有个案的话比如某某某,大家会集体而批斗之,进而变成批判教育的问题了。

具体到这个问题上,首先我觉得没有数据支持,你的结论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另外某一些成绩好的混的差有以下几个原因:

2、迈不出文化人的尊严观,好多事情不敢做比如拍马屁,送礼等

3、情商较低,很多时候自视颇高,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基本和身边的人合不来

4、确实只会读死书,很多东西除了死记硬背木有啥能力体现

【谭希晨的回答(1票)】:

其实这是个辩证的问题。有多方面原因

其实绝大部分成绩好的人还是比成绩不好的人混的好。一个,起点更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平台。第二,成绩好的人更努力,比成绩稍微差点的人成熟更早,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第三,学习好的人往往更高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可能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

再者,学习好的人也有比学习不好的人过得差。1.中国这样教育体质下很多学习好的人并没有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往往只是简单的累积时间,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2.很多学习好的人往往更加清高,在我们这个大背景下往往许多“聪明人”更能获取机会。。。

其实这个问题也有可说之处。往往学习好=有前途这个等式在我们的思维里面是个定式。突然有某个别或者少部分例子有“学习好不如学习不好的情况发生,我们会更有印象。况且人天性有“懒”的一面,觉得学习更前途不划等号就更有不学习的理由了!

做人处事比考试成绩重要多了。

【黄轶明的回答(1票)】:

身边的两个高中同学,小Z是二本的CS本科生,大学时候酷爱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知识,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普通的游戏公司工作半年,之后去到腾讯做游戏安全,当年获得腾讯优秀员工。之后,虽有几次起伏,但是现在的收入,比起大多数同辈,已然是非常丰厚。

另外一个同学小M,高中毕业后考取中科大,然后在中科大读研究生,中间换过两次专业,毕业之后,工作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虽然底子好,且很努力,但是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科班训练,曾向我抱怨,有些知识,比不上我们这些科班出身。

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想说“为什么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以往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而是,小Z,在大学的时候就找到了,他想要的;而小M可能并没有(当然也可能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妥协了,毕竟要吃饭),所以,现在看起来,小Z的生活和收入是好于小M的。

大学是培养“三观”的重要阶段,这个时间,你成绩好,成绩坏,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不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毕业等待就业。

介是反智文化虚构的结论吧...   成绩不优异的绝对是大多数,成绩优异出路不好也能找到例子,大家原本对成绩好的同学期待是出路也不错,但一旦出现反差反而就更易让大家惊讶、注意以致流传   从小学开始我就注意到成绩优秀可能是贬义词~另外,成绩优秀?是指什么时候的成绩呢?小学?中学or大学?又是什么层次教育的成绩呢?中专?博士后?

喜欢看笑话是社会的心态,自然会出现楼主所说的“普遍现象”。

【左城熏的回答(0票)】:

读了这么多年书,其实要把成绩弄好,下点苦功夫,每天保持足够量的学习时间加上一般水平的智商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工作以后,事情远远没这么简单吧,要考虑权衡的东西太多了,情商更重要吧~

【吕伟强的回答(0票)】:

“钱赚得多少”或“职位的高低”可以作为一个量化的指标,但“好”与“不好”是你的标准还是隔壁三宫六婆的标准?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

【张鹏的回答(0票)】:

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成绩优异者,总是沉浸在曾经过去的辉煌当中,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高,把自己在学校取得的那些荣誉看的很重。

  当他们觉得被冷落的时候,就会像刺猬把自己保护起来。慢慢的他们也就不再为这样的处境奋斗了,没有了斗志,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还有一些人是真的只会死读书  ,会学习但不会做事。这样的人多半是应试教育给害的 ,给人太多的假象

【夏晨的回答(0票)】:

假设这个现象是成立的,那么可以分析下原因。

上什么学校是分数决定的,上同一学校的同学间必然存在着学习勤奋和不勤奋两种人。既然上同一学校那么也就是说在高考时分数接近,那么不可否认不勤奋的那部分学生无疑天赋更高。上了大学之后学习没什么压力不勤奋的学生很可能更加不认真学习,则成绩就会有差距。

而在社会上其实是看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也就是说多数是分数不能考核的。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天赋的体现。

所以这一现象并不是成绩好的混得差,而是很简单的天赋更好的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已。

【蔡肖英的回答(0票)】:

会学习知识,不代表涉世能力高。

会学习知识,不代表处事能力高。

会学习知识,不代表运气一定好。

会学习知识,不代表你能狠拼爹。

会学习知识,往往会陷入知识给予的精神满足感,而降低自身对物质和名利的需求,可能会变成主流认为的“不成功”。

现代主流价值观成谓的“成功”需要各种客观主观因素一起揉和才能造就,并不是单单一个“成绩优异”的单一因素能完成的。运气、情商、对成功的向往、涉世能力、解决事情的思维、甚至家庭背景啥啥的,都可能会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独独不会是“在校成绩好”,这个在国内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沈杰的回答(0票)】:

这应该纯属个别现象,另外,判断一个人混的好与不好的依据不一定非得是赚钱的多少,一个人有稳定的收入,拥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知识水平,我习惯于把这类人归位成功人士,最典型的就是国外的大学教授。比尔盖茨可能是最富裕的人,但是个人观点,他还是没有那些获得诺贝尔,菲尔兹,图灵奖的人成功。

在校学习好的人当然不一定混的比学习差的人好,但我相信在一个正常的知识形社会,这应该是个别现象。

【克雷多的回答(0票)】:

因为成绩优秀的人出路比较多,而一般的选择是最稳定的那一条,所以成绩优秀的人一般是高级打工仔,创业者很少。

成绩不佳的人则必须要自己到社会上打拼,混不出来的自然是默默无名,混出来的一般都当了老板。别看老板在校成绩都不好,在校成绩都不好的人可不都是老板。

【姜吉超的回答(0票)】:

为什么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以往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

 我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在校成绩优秀,如何理解,是指成绩吗?

然后毕业后的成绩你是指的什么呢?

是工资,还是资产,还是对生活的评价。

貌似在国内现在真的只能以金钱去评价一个人存活在世界的价值观吗?人生仅仅只有短暂的数十年,如果你生活追求的是什么都没搞懂,那才是最彻底的失败。

所以生活的抉择便是,其实活的有存在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自我,那便是成功。

这真的成绩不优秀,在我的眼里只是等你在老时,回头一望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一辈子在胡思乱想,以及定制目标后又偷懒这不去行动。

另外如果说到社会金钱的话,我任然相信,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在校成绩优秀,而且没在学校虚度光阴的人,金钱会比普通学校出来的人高.至于为什么提问者为什么有这个观点,要么是问的人不多,自己看到的不够全,还有就是中国的"媒"体.但是在就业3-5年之后,会出现变化,因为真正书本上的东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真用的不多,毕竟你是进入了另外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更为重要的是 对做事的态度,以及人及关系.公司企业不会因为你一个人而去放弃团队里面其他人.这点企业,和学校是有差距的.

不知道这答案和这问题相符不。=_=!!! 我就一俗人,如果有和议论可以评价,欢迎评价.!!!

【简单的回答(0票)】:

学校和社会的竞争机制不一样,所需要的特长自然也不一样。很多时候,胜负是游戏规则决定的,你让姚明去踢足球,他也不见得能赢是吧。

【蝙蝠的回答(0票)】:

好与坏的评价方法不同。

学习好,是指成绩好,这些人更善于学习书本知识。

社会中运用的书本知识有多少?

【何荷的回答(0票)】:

信息,知识,技能。三者互相转化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能够产生的。

只有掌握了技能并且应用才能够生存。分数高或许可以说明知识学得好(充分不必要条件。)

【赵飞林的回答(0票)】:

个人觉得还是如何评价“混得好”这标准  如果只是以商业上的成功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岂非太片面了?

 王小波您觉得成功么?但他同样没房没车,但他的思想确实影响了许多人。

   就如同我佩服乔布斯的地方绝不是他的性格其他什么,而是他为人类做创新产品的信念。

  无论在体育、学术、科研、商业获得成就的成功都是值得赞赏的。现代社会确实金钱利益心太重了,这也是为何现在中国大学普遍重商而不重学的原因。

  读过无数伟人的自传证明,成功的道路许多种,但凡能帮助到身边的人,或是影响一批人,帮助一些人的那类人,我都会把他归类为成功人,无论是哪一职业,哪一学历,这都是值得我敬仰的人,因为他们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

【吉祥的回答(0票)】:

嗯 我毕业3年 也发现这样的现象 学习好真的不能代表什么 出了社会你就知道了  本来学校教育环境就会说好好学习 结果大多数普通的家庭教育也仅仅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 结果就造成很多学习好的人杯具了,迷茫了。

【江南刀客的回答(0票)】:

大学里只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自修就能拿高分,特别是文科专业用我一个女学霸同学的经验就是背多分,只要啃书对智力的要求比高中低。为了拿奖学金保研出国的每一门课都很认真。

专业课一般差距都不大,我总排名很后面,但专业课分数比最好的差距也就十分左右。但毛概之类差距就海得去了。我也不热衷与参加有道德加分的活动,也不献血。

因此专业能力未必最强的就是拿一等奖学金的那几个。我有个同学没拿过奖学金,但专业课很强。最后工作找的比拿一等的都好。

成绩太优异的人太过于专业或者说过于执着,想问题时有时反而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而成绩一般的人或者说很差的人通常会情商高些或者说想问题通达些。另外,成绩优秀者有时做学问只是为了做学问,他们走过的地方较少,经历的事情较单一,思路较窄,而成绩一般的人经历的事情多,思路宽,反而能做自己喜欢与有特长的事情,从而做出独特的贡献来。

【老宫的回答(0票)】:

如果说高GPA意味着专业化很强,而低GPA意味着比较多面手的话。

其实可以套用我最近看的一猎鹿博弈模型来看。

“猎鹿博弈”源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一个故事。古代的一个村庄有两个猎人。当地的猎物主要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一个猎人单兵作战,一天最多只能打到4只兔子。只有两个猎人一起去才能猎获一只鹿。从填饱肚子的角度来说,4只兔子能保证一个人4天不挨饿,而1只鹿却能使两个人吃上10天。这样,两个人的行为决策就可以形成两个博弈结局: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合作,每人得10。 

这个模型说明,在专业性很强的人互补合作的条件下,会使得其获得的收益要大于单干的人的收益,拿到这个案例里也就是说,按道理来讲,专业化强的人在合作的条件下是要比单干的人的所获得的收益大,但事实是相反的,这也是为什么当结果出现相反的条件下时人们会有那么大的诧异。

但这里其实是有条件的,因为当专业化强的人在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收益是10,但是一旦联系不到一起,那么收益就成为了0,如果说某一个行业中某一专业化的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提下,也就说合作的成本比较低,相对机率就比较高,那么这样人的收入应该是很高的,但是如果说某一专业供求关系不是那么的紧张,那么寻找合作的成本就很高,相对机率就比较低,所以这样人专业化越强的人,实际上在初期的获得合作的可能性越低,有可能逐渐的向多面手靠拢,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

不过还应该考虑的是,合作机会(机率)很有可能大部分掌握在公司手里的,另外由于我国人才并不是那么的流通,很多时候是被户口栓在了土地上的,工会也不大有真正的实力,从而使得公司可以以稳定和低工资与普通劳动者进行产品收益上的博弈。这里有个猜测是不知国企是否是这样的?

【严重的回答(1票)】:

先不说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我先说一下我的看法,未必切合本题目:

1、历史上能给人类留下价值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共同点,不是在现有规则下拿100分,而是打破现有规则。

2、打破现有规则,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注定只能考分很低。

3、在中国,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符合好学生的标准,只不过是符合现有的高校老师们的"私有标准",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是没有标准的。

4、在中国,尊师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在中国传承比创新更重要,老师比真理更重要,所以经常有关门子弟之说,这牵涉到利益。

5、中国的学生从小习惯了老师认可的对错标准,形成了应激性思维,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品,十几年的僵化思维训练,削弱了创新能力。

6、创新才是一个人和国家长远的价值,而成绩,只是代表一个人快速学习的能力。

7、截止目前的观察可以负责任和有资格来讲,看到的是中国教育极大的失败。

【赵必玉的回答(0票)】:

成绩和能力是两码事。或许就像人们说的,书呆子不灵活。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国家的那些考试啥的成绩好不代表真的好。

【李小二的回答(0票)】:

荒谬'好大学出来的人才多还是垃圾大学出来的人才多?好大学出人才多不就是靠成绩么'至少中国如此'你不能说北大有个卖肉的北大学生就干得不好吧?

写了一大篇觉得这问题太大不好回答,就说几点想说的,不代表赞同题目的假设,而且有点偏:

世俗的假定一下:混的好以赚钱多少来衡量,以在企业工作为例。

1 体制内优秀的人趋向于满足体制规定的优秀标准。往往有一个看似合理的KPI让你朝着努力,但是往往只考虑这个KPI会让事情跑偏。有些体制内的聪明人知道这一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往偏了跑。这个大家应该多少都有所体会吧,没体会过的可以参考经济追求GDP。

2 体制内优秀的人有能力在体制内低风险享受不错的收益,这个收益是体制规定的,一般而言不会带给你跳出体制的能力,但是它又有足够吸引力让你舍不得丢掉。

3 体制内不优秀的人就好说了,创新性、主观能动性都强,要么所谓”成功”,要么混死了再回到体制内。

什么是“体制”? 我觉得是资本主义(用词可能不准)、私有制、自利性、人与人之间平衡对金钱和权力欲望的规则

【夏寅的回答(0票)】:

上帝是公平的,他们风头出够了…

【齐伟的回答(1票)】:

首先,不能认为问题所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不能作为一个什么规律来运用。

第二,学校的学习和后来的工作(或者说社会生活)所运用的是不同的个人能力。学校学习,主要是应付考试中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是有固定答案的,并且问题的环境比较单一,而且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以自己的智能为主。后来的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是开放的无固定标准答案的,甚至是无法预知可能结果的。并且,也不是简单以智能就可以解决的。比如个人环境/机遇等等。比学校学习复杂了很多。一个官二代,学校学习可能不好,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他的环境和机遇会弥补很多自己在学习上曾经的不足。

推荐希望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同学去看看《异类》这本书,就基本上明白,成功(问题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考虑成功的问题,谁能成功或者成功有什么条件?),是多项因素的集合。哪个因素有决定作用,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不知道,只有等候上帝的安排。

【林沁尧的回答(0票)】:

其实,这个问题要分类讨论就很清楚了,如果一个人某几个成绩在校非常优秀,其他成绩平平,那他基本上以后会混得很好,而在大学中,基本所有学科都能优秀的,这类人在社会上混的会很一般,因为他没有真正认识到读书是为了什么,在他们这类人的眼里,成绩好,就是读书的目标,这在学校里是成立的,但是,在社会中确并非如此,在踏上社会成长的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对事情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往往任何成绩都优秀的这类人正是缺乏主见的一种表现,但是他们又非常想得到别人的认可,继而在踏上社会中处于非常被动的阶段,或许,在入职阶段他们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他如果们还是以“分数”的思想来面对工作,那提高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唐彭壮的回答(0票)】:

应该是对比上造成的心理差异,放大了这样的结果。宏观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靠的还是成功的精英人才。总体趋势来看,还是成绩优异的同学发展到成功的机会比较大。只是大家都认为成绩优异,又走向成功,是理所当然,所以心理上的预期导致了我们有时候会发生误判。至于一些个案,我们都可以做很有逻辑的原因分析,但最终,形势强于人,像雷军老师分享的:在台风口上,一头猪都能飞起来。就是这个道理。把握好形式,顺势而为,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祝文祥的回答(0票)】:

简单来说,不具备拼爹条件的人转而去求GPA高,拼爹的人根本不在乎,而这正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第1-10名成功的概率是50%,第11-100名成功的概率是20%。最后前者期望有5人成功,后者会有18人成功。然后你就会有这个错觉了。

【方博睿的回答(0票)】: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分析,成绩好的部分同学,他们只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得到了高分.而这样的高分无法代表他们综合能力拔尖.有时候反而是适得其反,因为应试能力这个社会在很多地方并不需要.

对于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发展的好,我认为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找准了发展方向.因此反而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发展自己.

【陆元泽的回答(1票)】:

1、自视甚高,择业挑剔性大。

2、情商低,自我为中心。

3、经验匮乏,实践能力弱。长期埋头于书本造成思维定势。

【席韩的回答(7票)】:

让我告诉你一个现实,中国教育体质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具有以下特点:

7)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从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太差

8)受党多年教育,多少沾染党的一些恶习,比如虚伪,钻营

很多学习好的人,只是应付考试的技能强而已,进入社会以后,社会不是考试,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强的人(不一定学习不好的人,就一定综合能力强,这是胡说。不过有趣的是,学习不好,很多再其他方面素质就高,貌似上帝真的是公平的),所以到了社会这所学校,才能真正检验学习成果。当然,在这所学校,我们依然可以继续学习然后成长。Day's not over.

说到雷军,大家应该都知道他是小米公司的创始人。而且,小米即将上市,外界普遍预估雷军会因此变成千亿富翁。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来自小城市的年轻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雷军是一个有梦想、有野心而且不甘于平凡的人

“一本书、一个人改变了我一辈子,这使得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想建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雷军说。

那本书是《硅谷之火》,那个人是乔布斯。

“那是80年代的一本书,印得很粗糙,翻译也跟今天不太一样,但我看的激动得不行。《硅谷之火》给了我这样一个启迪:你要是有梦想不妨一试,那样你也许真能办成一家世界级公司。”

大学一年级时,雷军在武大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一打开便爱不释手,“我在大学里几天几夜都没睡觉看这本书,那时就梦想做一家世界性的企业,这是我在40岁时下定决心再创业的原因。”。

这本书让雷军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中国做出一番事业来。

有梦想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说起勤奋,圈内人都知道,雷军是著名的IT劳模。

早在大学时期,雷军就以一个勤奋的学霸形象而著称。他每天早上七点钟去教室占座位,总要坐在最好的位置上听课。他原本有午睡的习惯,但看到有同学不睡午觉看书的时候,怕自己落后,就把午睡的习惯改掉了。

他把这种勤奋的习惯带到了后来的工作中,在金山软件时候总是工作到半夜,会趁着诸如坐电梯这样的时间闭目养神。在金山,他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每周工作七天。

可以说,雷军能有今天的成绩,和他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是绝对分不开的。

雷军一直是一个勤奋的人,但是后来,他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

“在金山后期我就觉得不对了,当你坚信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像坦克车一样,逢山开路,过河架桥,披荆斩棘。但是当你杀下来以后,遍体鳞伤,累得要死,你在想,别人成功咋就那么容易?”雷军曾这样对《南方人物周刊》坦诚。

从金山离职后的近3年,雷军几乎天天都在反思。2010年中,他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过去金山的事,鲜有我没有掺和的,二十二岁的金山没有大成,有我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日梦醒才明白:要想大成,光靠勤奋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他想明白了,“金山就像是在盐碱地里种草。为什么不在台风口放风筝呢?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所谓运气,就是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要顺势而为。他提出了风口论,认为创业要跟随互联网大势。“创业要大成,一定要找到能让猪飞上天的台风口。”一时间,众多创业者纷纷以做“风口上的猪”为目标。

雷军知道,最大的用户群和潜在用户群,就是和他一样出身的小城镇“进城”年轻人。

城市里房价高,“6个钱包”攒起来付完首付,所剩余钱无几,价格低廉、性能不错的小米系产品就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于是,很多“城一代”的新家、长租房,装上了小米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电视机等等。

他们需要归属感,而雷军的个人号召力和小米的广告强化了他们的归宿感——年轻、时尚,低价不掉价。

雷军不愧为“小城镇青年们的领袖”,深深懂得他们想要实惠也想要面子。这是很多败于他的企业家没想明白的。

2015年全年,小米的销量只有7000万台,未达到预期目标。

而到了2016年,更是连续几个季度的数字都不好,全球出货量跌出了前五。

负面报道很多,甚至还有评论说,“世界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售下滑后能够成功逆转的,小米前途堪忧。”

过去两年,小米到底遇到什么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线上市场遭遇恶性竞争。

第二个困难,专注线上,但错过了县乡市场的线下换机潮。电商其实只占商品零售总额的10%,到今天为止90%的人买东西还是在线下买,所以小米最痛苦的是如何高效率做线下。

第三个困难,高速成长带来的管理挑战。

从2016年开始,小米的全员动员会就提了两个字:补课,包括组织结构对标,尊重行业规律,向同行学习。在手机部、供应链、小米网销售团队分别组建专门的参谋规划协调部门,一年里从0开始建立起超过100人的协同团队。

雷军跟一些企业家交流的时候说到四个字:守正出奇。”雷军说,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希望用奇招来逆转,其实这是错的。遇到困难一定是某个基本功出了问题,因此,守正比出奇更重要。只有守正了,立住之后再想奇招怎么胜出。

2018年3月27日,小米全面屏手机Mix2s发布会上,雷军再次表示:2017,是小米逆势成长的一年,成功扭转了过去几年的颓势,重回舞台中央。这一年,营收破千亿,也是全球第一个成立七年就营收过千亿的制造业公司。

现在的雷军经常会说:”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是的,一个企业想要永葆青春,一定不能忘却初心,更不要辜负那些曾经和现在支持你的“进城的小城镇年轻人”。

破案1101起查缴财物6.9亿元!江苏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战果显著

破案1101起查缴财物6.9亿元!江苏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战果显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军说错过的成本更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