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发现》记录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官印是官员的身份证明,更是官员权力的象征。古代对官印的保管、使用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但是丢失官印的事情也不时发生。那官印丢了怎么办呢?我们来看几则古代官员丢失官印及如何处理的记载,从中我们能渐渐古代的官场文化。一、宰相裴度、吕夷简、蔡京都曾丢失过相印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唐敬宗时期,著名宰相裴度丢失相印的事情。“(宝历二年)二月,丁未,以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度在中书,左右忽白失印,闻者失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正月,在党争中被外放的名臣被唐敬宗重新启用,回到朝廷再度为相。裴度回朝前,曾被李逢吉及其党羽编造“绯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的图谶进行阻挠。好在唐敬宗“虽年少,悉察其诬谤”,没有听信奸臣的谗言,重新启用了裴度。但是刚拜相不久,裴度正“张宴举乐”,就发生了丢失中书省大印的事情。这无疑会给政敌把柄,难怪“闻者失色”。名臣裴度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裴度“饮酒自如”,不急不慢,毫不在意,还告诫大家不要泄露此事,“戒勿言”。结果如何呢?“顷之,左右白复于故处得印”。“夜半宴酣”之际,左右下属来报告说找到了大印,裴度仍旧不理不睬。中书省大印丢失了,身为宰相的裴度为何不急呢?“或问其故,度曰:‘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券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服其识量。”原来是裴度深知当时的官场道理,知道相印丢失是中书省的官吏偷偷拿出去盖章去了,若是急着搜捕,偷拿官印的人可能会毁掉官印,官印就再也找不到了。给点时间,他们就会还回官印。听完裴度的话,大家皆“服其识量”。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北宋名相吕夷简身上。宋人高晦叟《珍席放谈》曾记载吕夷简失印一事。“一日归自中书,欲发奏牍,令子弟开堂,印莫知所在,家人骇顾,公默然,但命缄扃如故而已。翌日至政事堂用印,印在如故,盖主吏时或窃用,自是防察谨严,奸勿能措。若即暴扬穷治,则非惟贻中外讯笑,而牵连抵罪者亦多矣。”吕夷简失印这事和裴度极为相似,处理的方式也是类似。不声张,不搜捕,等着盗印的主动还回去。结果吕夷简也受到时人的赞誉,“世皆服公之识度绝人远甚也。”这样的事宋徽宗时宰相蔡京也遇到过。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录》记载道:“蔡元长秉政,一日秤匣颇轻,疑之,摇撼无声。吏以白元长,元长曰:“不须启封。今日不用印。”复携以归私第。翌日入省,秤之如常日,开匣则印在焉。或以询元长,元长曰:‘是必省吏有私用者,偶仓猝不能入。倘失措急索,则不可复得,徒张皇耳。’”蔡京遇到的情况几乎就是前辈裴度和吕夷简的翻版,他处理方式和所说的道理也如同一辙。不过《挥麈录》提到蔡京“验印”的方式倒是给后人留下一段宝贵的记载。“宰相入省,必先以秤秤印匣而后开”。蔡京验印的方法是是“秤匣”,拿秤秤装印的匣子看轻重如何。这一次蔡京秤匣发现印匣轻了便起了疑心,摇晃匣没有听到晃动的声音便知道官印不在里面。蔡京当即决定不“启封”印匣。二、名相们为何如此处理呢?裴度、吕夷简、蔡京都是宰相,堂堂一朝宰相都常丢失相印,那一般官员丢失官印的现象也就可想而知了。裴度等处理相印丢失的方式,透露出一种官场生态环境,那就是有吏员私用相印,如“印书券”,公器私用。这样的时期也多发生在吏治不良时期。官印丢失除了可见吏员私用官印的官场生态环境外,还透露出另一种官场生态环境。我们不妨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一起北宋官员失印和处理方式的事迹。“司勋员外郎何洵直特展二年磨勘,以亡失司勋印及告身故也。初,议重责洵直,吕公著曰:‘洵直失本部印诚有罪,若加重责,则自今猾吏皆有以制主司矣。’乃因赦宥,量展叙迁岁月而已。”郎官何洵直丢失了本部官印,宋哲宗“欲重其罪”,执政的吕公著为他开脱,说了一句话。“若加重责,则自今猾吏皆有以制主司矣。”这说明有“猾吏”私自盗拿官印来报复要挟主官。这说明官场的另一种文化:某下属可能悄悄把官印藏起来或毁掉,来报复主官。吕公著是前面提到的名相吕夷简的儿子,他自然也是深谙官场之道的。何洵直丢失官印被处罚,是因为他的官印没有找到,不像裴度等宰相那样失而复得。这说明他的官印不是被吏员私用的,而是真的丢了。在吕公著建议下,何洵直最终被“薄其罪”,只是把考核提拔的时间延长而已。丢失官印无疑大重大过失,何洵直被从轻处罚无疑是幸运的。但是要论幸运,明代的胡濙绝对是古今第一了。胡濙曾奉明成祖命令秘密察访建文帝踪迹多年,可见深受皇帝的信任,他历仕六朝,任礼部尚书三十余年,“其荣遇古今所少”。但是胡濙在此期间,曾“失去本部印者凡三度”,他三次丢失礼部大印。若是旁人早就被撸职议罪了。但是他毕竟是前朝老臣,明英宗并没有怪罪他,“诏弗问,命改铸”。胡濙第三次丢失官印的时候,明英宗有些生气了,“又失,被劾下狱”,把他投进大牢,好在“未几,印获,复职。”胡濙三次丢失官印,这里面就能说明一些问题。第三次丢印案告破是“而印偶获,则部吏所盗也”,仍是被手下吏员盗取的,是拿去私用还是故意报复很难说清楚。三、明代内阁失印,始终没有找到与裴度、吕夷简等宰相失印很快就失而复得相比,明代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就悲催很多了。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万历年间,内阁曾丢失了大印。“文渊阁印一颗,用银铸,玉箸篆文,乃宣宗所赐,止许阁臣用以进奏,不得施于外廷,历世相传珍护,至万历十四年四月廿六夜,忽为何人连箧盗去。大学士申时行等上疏请罪,上命穷追严治,竟杳无踪迹,上不得已重铸以赐,今所用者是也。”明成祖时,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文渊阁遂被称为内阁,内阁制度正式建立。现在“阁臣用以进奏”的文渊阁大印丢失,这事情闹大发了。内阁首辅申时行率领一众内阁成员“上疏请罪”,万历皇帝也下令“穷追严治”。然而“杳无踪迹”,毫无线索,最后不得已重新铸造一枚。估计这枚大印被人毁掉了。“当失印时,典籍吴果司其事,仅夺俸两月而已,识者以为罚太轻。”万历皇帝对这事的处理也有争议,他处罚的太轻了,保管阁印的官员吴果仅仅是被夺俸两个月。此外,申时行丢失文渊阁印一事,是很值得玩味的。一般来说,官衙重地,寻常盗贼是很难进入的。官印丢失官印,多是官吏们监守自盗,很少有被盗贼有意盗窃的。万历十四年文渊阁印丢失,最大的可能仍是阁中书吏所为,可能是万历皇帝“穷追严治”,使得偷印的人索性销毁大印。从裴度、吕夷简等一系列的丢失相印官印的事情中,我们能看到古代的官场文化或官场生态环境。这其实也就是官和吏的关系角力。官是长官主官,有身份。吏是衙门里做事的在服役人员,身份上仍旧是百姓。“铁打衙门流水的官”,官是流动的,而吏则是长期扎根一地,专司一职。吏熟悉风土人情世故,可以上下其手,营私舞弊,甚至蒙蔽操控主官。正是深谙这样的官场文化,当裴度、吕夷简、蔡京知道相印丢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下面的吏员私自拿走相印谋私去了,而不是大肆搜索。也正是深知这样的官场文化,吕公著为丢失官印的何洵直说情,以防那些猾吏效仿偷藏官印来掣肘、刁难主官。
吃蛤蜊。这典故的意思类似现在的“啊哈哈哈”,表示懒得听你说话。这典故是出在《南史·王融传》,讲王融自视甚高,给不认识他的人讲自己有多出名,然后对面人说:“不知道你说的啥,咱还是吃蛤蜊吧。”融躁于名利,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初为司徒法曹,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旸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后来吃蛤蜊就成了一个典故,比如钟嗣成《录鬼簿序》说“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说“公子听得这话有些扎耳朵,便端起杯来又饮了一口,道且食蛤蜊”,等等。

最佳答案
蓝起网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非常有趣的野史故事,正史里面看不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历史的小辫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有趣的隋唐野史故事有哪些1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历史资料,好多并不是官方记载的,而是一些民间的史学爱好者所编写的。这些资料的来源大多数是道听途说或者说代代相传下来的一些故事。由于缺乏一定的考证性,所以就被称之为野史。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野史都是虚假历史。也有很多是对于正史的补充。同时有时候的一些正事也会受到当权者的干扰,从而记录的与真正所发生的故事有所不同。但是野史在记载的时候并不会受到这方面的干扰,从而其真实性也就高了一点。有些野史也是以娱乐搞笑为主,比如说今天咱们所介绍的这几个也是,你认为有几个是真的呢?弄权的“发明家”曾经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太监为人特别的圆润,和当时的皇后关系走的非常的近,并且帮助皇后弄死那些影响到皇后权力和地位的人。因此也就受到了皇后的信任,同时皇上也对他非常的喜欢。所以他在皇宫中混得也是风生水起,同时也将后宫其他的妃子基本上给得罪了个遍。但是当时皇后并不是很长命,后来又不小心得了一场大病也就挂掉了。按道理来说,此时他在宫中已经树立了很多敌人,应该活不下去才对。但是他又用最快的时间傍上了新的皇后,并且两人的关系也发展的非常的亲密。因此也看出来,此人的圆滑度非常之高。但从这些事情来看的话,这种人肯定是觉得这是一个坏透了的太监,人品肯定不怎么样。但是这个人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播所做的贡献非常之大,因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蔡伦。爱杀人的“诗人”乾隆在众人认知中的印象就是特别明事理,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好皇帝。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中他并非这样。他做皇帝时间非常的残暴,而且为人特别的奢侈。他可能会因为随便一个事情发怒就会杀人。他也是清朝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皇帝,尽管当年雍正在治理贪官的时候手段已经比较残忍,但是和乾隆比起来好像还差了点。而且乾隆并非像电视剧中所表演的那般好脾气。如果他要是看谁稍微有点不顺眼,都会受到相关的惩罚。由于他当年的生活太过于奢侈,所以内务府所能够给他的钱财过少,于是他就自己也参与到了国家的贪污体系之中,用各种手段让大臣给他送钱送礼。其中有一个制度就叫做议罪银,可能单听名字大家不明白怎么回事,如果上网搜一下的话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此也导致了整个清朝政府贪腐的形成以及后来衰败的形式。也就是由于他的统治清朝才开始有盛世向衰世慢慢的转变,最后一直到灭亡。还有就是他虽然说一生之中写了很多的诗写了很多的词,而且经常读各种文学大家的经典,但是他却是一个假学问人。他写出来的作品还不如街头所唱的打油诗,而且有时候为了押韵,他什么字都敢往上面填。尽管他写的诗比唐朝时期的所有的诗人写的还要多,但是目前来说能够被写到教材上供小孩子们学习的可能也只有一首,但是这一首也只是作为课外阅读,从来不要求背诵。当年因为文字狱他几乎将之前所有的一些文字书籍全部给尽数烧毁,反而编制了一些新的文化典籍,其目的就是为了美化清朝的统治。后来那些之前的典籍烧到一半的时候,他觉得这些古书的确也有点用,应该留着。所以他就挑了很多有名的字画,还有书籍在上面乱写的话到处签名。至于现在所剩下来的很多名贵字画上面都有他的笔迹,因此让整幅画的价值大打折扣,给中国的文化界带来的损失也是没办法估计的。被冤枉的“负心汉”而第3个人则是陈世美,在历史上的确有陈世美这个人,但是他并非像戏曲中所表演的那样的薄情寡义,而且对家人极为的残忍。相反陈世美还是一个难得的好清官,为人特别的耿直和善良,和自己妻子的感情非常的好。之所以他会有这样的坏名声,就是因为他当年太过于耿直,得罪了他的一个老乡。陈世美老家是湖北的,有一个他的老乡听说他在城里面混的不错,于是也就去投靠他,希望能够走个后门,混个小官做做。但是陈世美这个人太过于耿直了,拒绝了他老乡的这个请求,并且给他点钱让他回家了。他这个老乡因此也就对他记恨在心,就凭借着自己肚子里的那点学问回家编写了陈世美各种不好的故事。而由于陈世美多年没有回老家,所以当地的老百姓也都相信了,于是后来更有一些戏班子将她的故事改编成的戏剧,所以他的臭名声也就这样流露出来了,其实陈世美还是挺冤的。有趣的隋唐野史故事有哪些2杨贵妃杨玉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作为强大盛唐的强大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人们往往只记得她和李隆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会记得燕瘦环肥的美轮美奂,但谁又能想到这样的一个美人,居然与又白又胖又丑的安禄山,还有那么一段情呢,女人的选择有时候你是猜不透的,接下来让我带你来了解这段历史!研究野史的好处就是很多正史中不敢讲或者不愿意讲的事情都能从野史中找到答案,而这些往往是正是历史的真相,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题记让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来开场公元751年,世界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历史上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逻斯战役,此战役历经千年一直被津津乐道,虽然大唐军队以失败告终,丧失了中亚统治权,但虽败犹荣,唐朝虽战败但仍然控制着西域。而在这一年的唐朝,国内有一件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在发生,而这个小事也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更成为我们今天所探讨的这一话题的一个发展和佐证。公元751年的某日,安禄山49岁生日,这时的安禄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混混了,他现在是唐朝的节度使,是国之重臣,也是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倚重的边关重将,而他的这次生日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这是别人谁都没有体会过的!那就是李隆基最宠爱的杨贵妃杨玉环亲自为他主持洗儿礼。宫女们把安禄山像婴儿一样扔进华清池洗刷,然后用巨大的襁褓包起来,用彩轿抬着,招摇过市,大肆张扬。从此,安禄山被杨贵妃和玄宗等人,呼为“禄儿”。杨贵妃可不简单杨玉环(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是李隆基最钟爱的妃子,除去妃子的身份,杨贵妃还是唐朝时的宫廷音乐家、舞蹈家,显然是一个除了美貌还多才多艺的女人。杨玉环嫁给寿王李瑁为妃后唐玄宗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公公娶了自己的亲儿媳。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安禄山更是不简单对中华民族而言,安禄山是个罪人,由他发起的安史之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强大的唐王朝也是由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从这一点说,安禄山是个罪人!但是抛开这些,单纯说这个人而言,又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而且他通过安史之乱还建立了自己的伪燕政权,年号圣武,从这一点上说,他又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人!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严格说是个胡人,天宝十四载(755年),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与杨贵妃杨玉环的国色天香正相反的是,安禄山生的又矮又胖又丑,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这一个又矮又胖又丑的人与杨贵妃这样一个大家所有人心目中的美人联系到一起,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贵妃三日洗禄儿我们刚才已经大概提到了杨贵妃为安禄山“洗三”的故事,“洗三”是古代的一个习俗,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日,便举行沐浴仪式,召集亲友为婴儿祝吉,也称“三朝洗儿”,意在“洗污免难、祈祥图吉”。先交代一个背景,就是安禄山为了讨好李隆基和杨贵妃,专门提出给李隆基和杨贵妃做干儿子,也就是说名义上杨贵妃是安禄山的干妈,虽然安禄山比杨贵妃还大了整整20多岁。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十载(751年)正月初一,是安禄山的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赐给安禄山丰厚的生日礼物。过罢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特召安禄山进见,替他这个“大儿子”举行洗三仪式。杨贵妃让人把安禄山当做婴儿放在大澡盆中,为他洗澡,洗完澡后,又用锦绣料子特制的大襁褓,包裹住安禄山,让宫女们把他放在一个彩轿上抬着,在后宫花园中转来转去,口呼“禄儿、禄儿”嬉戏取乐。而这段故事还见于《资治通鉴》中,说杨玉环用锦绣做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禄山,让宫女用彩轿抬起在宫中游行。唐玄宗还亲自去观看“洗儿”并予赏赐。又说“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我们今天来研究安禄山和杨贵妃的事情,就不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当成一个笑话来看,安禄山除了有讨好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初衷外,他是不是可以隐藏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而通过这个洗三这个仪式杨玉环杨贵妃又发现了什么呢?安禄山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大家慢慢体会!安禄山和杨贵妃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公元743年,安禄山第一次见到了大唐皇帝,同时被长安的华丽气派和宏伟气势所折服,当然一同被他折服的还有具有倾国倾城容貌的杨玉环,那是不曾有过的美,更是安禄山这种级别不可能接触到的美,更是不染尘世的美,是雍容华贵的美。自从见识过杨贵妃的美以后,安禄山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仿佛自己前些年都白活了,真是虚度光阴,而自己以前那些所谓美人在杨玉环面前,简直是不值得一提!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从这时起,安禄山就开始琢磨着如何能接近杨贵妃!通过几个方面,安禄山逐渐获得了杨玉环的好感:(1)跳舞我们知道安禄山是个湖人,而湖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擅长跳舞,而偏偏杨玉环又是这么一个文艺女青年,并擅长音乐和舞蹈,从兴趣爱好方面来讲,二人是吻合的!玄宗时期,极为流行胡旋舞。安禄山作为粟特人后裔,跳胡旋舞是其家常,而杨玉环也极善跳胡旋舞。作为梨园鼻祖的唐玄宗亲自为杨玉环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舞》。臃肿肥胖的安禄山,跟随着杨玉环,就像陀螺一样,在大殿上跳起了胡旋舞,史书说他“作胡旋舞帝(唐玄宗)前,乃疾如风”。安禄山圆润的身材惹得众人哄堂大笑,自然也博得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好感。(2)放低身段为了进一步讨好和接近杨玉环,安禄山使出了第2招,就是认杨贵妃为干妈,这实在是一石二鸟之计,一方面讨好了皇帝李隆基,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更好的,更明目张胆地接近杨玉环的机会,而正是在这些细节中,杨玉环或多或少地明白了安禄山的心思,逐渐的安禄山开始在她心目中占据一定的位置(3)展示自己的优势安禄山作为一个湖人,虽然身材肥胖,又矮又丑,但是他有自己的优势,他深知自己的优势,并且要适当的时机也要展现这种优势,而“洗三”这个传统习俗就给了安禄山表现自己的机会,名义上安禄山获得了大家的取笑,但实际上既讨得了皇帝和贵妃的欢心,更让贵妃对自己多了一层喜爱,所以安禄山才是最大的赢家,至于是什么优势,大家自行脑补吧!(4)展示自己的强势我们知道安禄山虽然在皇宫内极力讨好李隆基和杨贵妃,但实际上安禄山是一个极其强势的人,他从最基层做起,从小混混做起,做到了节度使时的位置,绝非碌碌无为之辈,相反,安禄山有极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有他男人强势的一面,而这种强势的荷尔蒙会让女人为之着迷和疯狂,而这也是安禄山吸引杨贵妃最大的一面!综上所述,通过这些手段,通过自身的这些优势,那路上成功地吸引了杨玉环的注意,而且还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给李隆基戴了一顶绿帽子,两人在皇宫里利用干亲关系长期幽会,而李隆基却被蒙在鼓里,自己娶了儿子的媳妇,而自己的媳妇却瞒着自己和自己的干儿子幽会,正所谓一报还一报啊!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这确实事实在《神雕侠侣》中,尹志平对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做了不该做的事,而小龙女还以为是杨过,相信这个桥段让很多人心里极其不舒服,极其不希望有这种事情发生,可事实上他就真实的发生了。而安禄山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人希望一个又矮又挫又胖又丑的湖人和我们所有人心目中的完美女神杨玉环能发生什么,那样所有人心目中的期望,心目中的美好都会打了折扣,但事实就是这么无情,就像神雕侠侣中的故事一样。安禄山与杨贵妃爱情的另一种解释在野史中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的幽会,其实李隆基是知情的,他知情之所以不点破,一方面是他对杨玉环也有腻的时候,另一方面他对安禄山还是比较看重也有所忌惮,所以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唐朝本来就开明,尤其是在男女关系上,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并不让人感到太过惊讶,毕竟李隆基本人不就是娶了自己的儿媳妇!----------------------------参考文献:1.《开元天宝遗事》2.《杨太真外传》3.《唐史演义》4.《梧桐雨》5.旧唐书6.新唐书7.资治通鉴8.明皇杂录有趣的隋唐野史故事有哪些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时候赫赫有名的皇帝,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话说李世民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殊不知,就算是这样一个被后人歌颂着的明君竟然也犯下了一生的错误,制造了四大冤案。李世民制造的四大冤案是什么? 1、武将盛彦师之死盛彦师是一员武将,他剿灭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难得的军事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那他可就是门外汉了。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有意选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让徐圆朗束手就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彦师话还没说上两句,就被徐圆朗活捉。据《旧唐书·盛彦师传》记载,盛彦师被俘后,面对徐圆朗的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的耿耿忠心。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盛彦师落入敌手,有辱使命,罪过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准,用人不当,其罪更甚。李世民赐死盛彦师,与其说是为了发泄对盛彦师的不满,倒不如说是为了推脱自身责任,掩盖自身失误。2、战功赫赫的李君羡之死李君羡本是唐朝将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授其为左卫府中郎将。贞观二十二年,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谣言遭到贬官,随即被御史罗织罪名弹劾,被唐太宗以“欺君压民”的罪名下令处决。《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对大臣们的猜疑。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其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等一系列封号官职中皆带有“武”字,正好与“女主武王”暗合时,李君羡的霉运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深恶之”,接着被调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弹劾“与妖人交通谋不轨”,最后李世民连审都不审,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厄运来得如此迅速,如此连贯,恐怕李君羡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得罪了李世民。3、刑部尚书张亮被杀刑部尚书张亮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因为他私下里与几个江湖术士谈论了这些敏感话题,因为其老婆喜欢巫术进而干预政事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这位农民出身的凌烟阁功臣成员,很快就被推上了“谋反”的风口浪尖。“谋反”,是皇帝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后快。正当李世民为找不到过硬的证据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突然又听到张亮私下里畜养500壮士为义子的事,总算是一个现成的把柄。于是,李世民就来了个主观推断,于是,这位当年辅佐李世民争夺帝位的死党,这位刚刚从高丽战场返回长安的沧海道行军大总管,这位临死前还在苦苦哀求宽大处理的刑部尚书,被“下诏处斩,籍没其家”。 4、忠心之臣刘洎之死刘洎是唐朝的宰相,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命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刘洎被任命为检校民部尚书,兼任太子左庶子,与高士廉、马周一同辅佐太子。同年十二月(646年1月),唐太宗班师,返回定州,在途中患病,刘洎与中书令马周前去探视。褚遂良传问太宗起居时,刘洎哭着道:“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褚遂良却向唐太宗诬奏道:“刘洎曾说:‘朝延大事不足忧虑,只要依循伊尹、霍光的故事,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不久,唐太宗病愈,并向刘洎询问此事。刘洎据实回答,而马周也为他作证,但褚遂良却坚持自己的说法。唐太宗遂赐死刘洎,让他自尽。尽管李世民犯了错,制造了四大冤案,但是他在位期间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他在位的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所以他还是功大于过的,人嘛谁不会犯错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方尚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