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颌和司马懿之间既然没有过节 司马懿最后为何要弄死他

2018-05-20 22:12
来源:
文史掠影
太和五年,也就是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魏明帝曹叡遣司马懿率领张郃、郭淮阻击诸葛亮,司马懿坐镇长安。在一次战斗中蜀军溃败,张郃追击蜀军而阵亡。
剧中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追击诸葛亮,张郃追击时被诸葛亮诱至木门道
张郃之死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三国志-张郃传》中,张郃追击蜀军,在木门道遭遇诸葛亮,阵亡。
《三国志-张郃传》记载张郃之死就一段话,原文如下:“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子雄嗣。合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合户,封合四子列侯。”
这里并没有明确说明这次战役张郃是主动追击蜀军,还是被迫追击,但从文意看似乎张郃是主动追击。也没有说谁下的追击命令,但这次出击略阳的大部署是皇帝曹叡下的命令,从“诏”这个字可以看出。略阳在汉中,“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略阳距离司马懿坐镇的长安很远。
木门道剧照
另外《三国志》的记载传达一个重要信息:张郃跟诸葛亮打的是阵地战中的遭遇战,并非遭遇伏击,而且是被流箭误伤,所伤并非致命位置,或许后来伤口感染而死,并非当场死亡。如果张郃心有委屈,是有机会向皇帝陈说的。
第二,《魏略》中却记载是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追击蜀军,“宣王(司马懿)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魏略》为三国时代记载魏国的史书,据说系魏朝郎中鱼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但书中称司马懿为“宣王”,显然是司马炎代魏后的称呼,距离张郃之死已经几十年了,不可能完全真实。又因为是私写的史书,所以观点肯定带有感情色彩,为了贬低司马懿,而不知不觉露出了漏洞:第1,张郃是不会身先士卒追击蜀军的,他的身份是三军副总指挥,并非一般将军。退一万步说如果遭遇一般埋伏,张郃也极有可能生存下来。第2,如果情况严重到箭如雨下,又岂只有大腿中箭?还不成刺猬了,所以自相矛盾。《虎啸龙吟》中张郃被射成刺猬,符合遭遇严重伏击的特征。第3,略阳和长安距离遥远,通讯落后,司马懿送信给张郃,后张郃送信给司马懿,司马懿再送信给张郃,这样反复折腾,诸葛亮早跑了,还追什么。所以《魏略》记载存疑。
《虎啸龙吟》中张郃身中百箭
第三,袁希之在《汉表传》中记载:“张郃追击诸葛亮,诸葛把一棵大树削掉皮,在上面题曰:张郃死此树下。并夹道埋伏数千强弩。张郃追到此树下,亲眼看到这个题字,忽然千驽俱发,射死张郃。” 这显然是克隆庞涓之死,袁希之是东晋人,肯定为司马氏美言,所以把张郃写的就跟一个大蠢货一样自寻死路。此种说法完全不用考虑。
另外,不管是《虎啸龙吟》里,或者其他主流观点,都以“阴谋论”认为司马懿借刀杀人,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郃,原因可能有:第一,司马懿老谋深算,心狠手辣,人品也不佳。第二,《三国志》对张郃的军事才能评价极高,“合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显然,张郃是曹叡时期仅次于司马懿的能与诸葛亮过招的将领。张郃一死,曹魏集团最大受益者是司马懿,从此司马懿成为对付诸葛亮的不二人选,朝廷不得不倚重他。
曹叡得知张郃阵亡,恨死司马懿了
综合以上历史记载,总结一下,对张郃之死,大概有三种立场:第一,张郃主动追击蜀军才死亡。第二,司马懿指挥失误导致张郃阵亡。第三,司马懿借刀杀人,以“指挥失误”的名义除掉张郃。
《三国志》虽然是西晋人陈寿所写,但陈寿严谨的态度,并不会完全参考《魏略》,既没有贬低张郃,也没有偏袒司马氏。只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魏略》中张郃死因引用了一下。整体来看陈、裴二人都不赞同司马懿计杀张郃的观点。
依我看,《三国志》的记载最符合常识,常理。张郃虽然军事才能杰出,但也不会每次军事决定都是正确的,一时大意,做出追击诸葛亮的决定也是可能的。张郃是乘胜追击,扩大效果,应该也是主动出击,跟司马懿没有关系。司马懿在长安坐镇指挥,而且张郃也是帅才,比司马懿资格都老,司马懿不会具体指挥每次战斗的,甚至张郃的大的行动由皇帝曹叡直接管理,或者说张郃接受曹叡和司马懿双重管理,这也说明张郃的所作所为跟司马懿可能没关系。世人习惯把张郃之死赖在司马懿头上,是让司马懿黑者更黑罢了,跟黑曹操是一个道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造成张颌死亡的原因就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诸葛亮撤退时,张郃率军追击,结果被诸葛亮的伏兵射中了膝盖,张颌不治而死,当时没有抗生素,再加上张郃年龄大了,被箭射中膝盖后去世也很正常,周瑜36岁去世也是被箭射中后病死的。从张郃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露面,到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算起来张颌在战场上被记载的时间就达到了31年,张颌在袁绍手下是个军官,至少也有三四十岁上下,因此张颌去世的年龄大概是六七十岁左右。张郃关于张颌之死有一个说法,是说诸葛亮撤退时,司马懿派张颌率军追击诸葛亮,张颌建议诸葛亮已经是撤退了,肯定做好了断后准备,因此不能追,但司马懿是主帅,张颌得听从命令,因为司马懿一意坚持要张颌追,张颌如果不追,就是军法处置,司马懿有假节权力,能直接斩杀不听从命令的将领,张郃追了之后,却死于诸葛亮箭下,张郃追或不追横竖都是个死,因此是司马懿害死了张郃。
其实这种说法也没错,确实是司马懿害了张颌,而且还另有隐情。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公元231年,当时曹魏西线军事总指挥是曹真,偏偏曹真在这一年病逝,又遇到诸葛亮北伐出祁山,于是魏明帝曹睿便从中部荆州军区空降司马懿到西线关中战区担任临时主帅,这是司马懿第一次到西线,并且与诸葛亮交手。司马懿在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中,都是曹真为西线主帅,第一次也是张颌在街亭击败马谡,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第二次是郝昭在陈仓阻挡了诸葛亮,第三次是诸葛亮派兵攻取了远离关中的武都和阴平,第四次就是231年诸葛亮出祁山攻打曹魏。曹真虽说西线主帅,但他的手下有不少精兵强将,比如张颌、郭淮、费曜等将领,这些人是一直在西线跟随曹真的,曹真去世后,司马懿被从荆州空降到西线关中,空降领导本来就是有个毛病,就是与原来那帮手下的磨合,而司马懿根本没有时间磨合,直接上了战场。在整个诸葛亮第四次期间,张颌有三次意见与司马懿不一样:张郃第一次:张颌建议司马懿分兵到雍、郿等地,防止诸葛亮声东击西攻击这两地,但是司马懿明确拒绝了张颌的建议。从后来的事实证明,张颌的建议是对的,因为诸葛亮确实有打击雍、郿的计划,只是诸葛亮的搭档李严没有实施,如果李严按诸葛亮的计划实施的话,司马懿后方的雍、郿等地很有可能被蜀军攻下,这一点张颌是对的。第二次:张颌建议诸葛亮军远道而来,对方有利在速战,而我方有利在拖战,只需要派出军队切断蜀军的粮道,蜀军就能不战而败了,司马懿又拒绝了张颌的建议,而是率领大军紧跟着诸葛亮大军,既不战也不走,就这么跟着,从后来的情况的看,这一次张颌又是正确的,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还抢收了魏军的麦子,而其他粮食要从汉中运过来,非常远,而且随时有被魏军切断粮道可能,但司马懿选择了紧贴诸葛亮大军,这也是司马懿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张郃与司马懿第三次: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就是卤城之战,被诸葛亮击败,诸葛亮撤退时,司马懿派张颌追击诸葛亮,张颌建议不要追,司马懿坚持要追,张郃没有办法,就率军追击诸葛亮,结果就中箭而死。司马懿在三国时期是一流领军主帅,看看司马懿平定孟达的叛乱,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一面写信忽悠孟达,然后就是干净利索地斩杀孟达,再看看司马懿平定辽东,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和平定淮南一叛,都是非常迅速地拿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张颌的建议是对的,司马懿不会不知道,明明就是装作不知道,为什么司马懿正确的建议不采纳,宁愿战败也要拒绝张颌的建议呢?能解释得通的理由,只有司马懿对张颌不满,想害张颌,故意给张颌穿小鞋,这本来就是司马懿一贯的作风。司马懿与张郃另外,司马懿畏蜀如畏虎的名声就是在这次战争中得来的,身为曹魏帝国西部军区总司令的司马懿,居然被手下人嘲笑为“畏蜀如畏虎”,这个事情不觉得奇怪吗?而且还明确记载了两个将领的名字,就是魏平与贾栩,这两个人在劝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时说道:身为主帅的司马懿居然什么也没有做,甚至还装病,要知道古代的军队军纪是非常严明的,尤其是像司马懿这样的雄主,如果手下的将领都敢嘲笑司马懿的话,那司马懿在军中还有何威信?张郃之死说的没错,司马懿在西部军区就是没有威信,因为他是从荆州军区空降过来的,空降领导本来是为了防止领导专权的,但司马懿却是因为前任司令曹真去世而被上的,再加上没有与西线军队及将领共同作过战,所以没有威信,不仅连魏平与贾栩这样的将领都敢嘲笑司马懿,估计军中高级将领更是不把司马懿放在眼中,也许还有张颌。但是司马懿没有对付公然嘲笑他的魏平与贾栩,反而把矛头指向了张颌,说明司马懿是想拿张颌杀鸡骇猴,想要镇住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立威,杀的人级别越高,立威的效果越好,从诸多方面来看,司马懿的目的就是害死张颌,然后在西部军区立威,这便是司马懿害死张颌的原因了。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兴兵北伐,出祁山攻打陇右。由于大司马曹真此时病重,所以魏明帝曹叡命大将军司马懿前往长安,都督雍凉魏军迎击蜀军。不久蜀军因为粮草不济撤军,司马懿命张郃率军追击。张郃认为兵法有云“归军勿追”,不宜追击蜀军。但是司马懿却固执己见,强行命令张郃出兵。结果张郃果然中计,在木门道遭到蜀军伏击,中箭而死。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司马懿其实是已经预料到蜀军有埋伏,让张郃去追是想借刀杀人,故意害死忠于曹魏的张郃,为日后夺取曹魏江山做准备。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有些想当然了。司马懿不可能预见到自己有夺取曹魏军政大权的机会。司马懿后来确实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顾命大臣曹爽,控制了曹魏军政大权。而他的孙子司马炎更是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夺取了曹魏江山。然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前提条件是魏明帝曹叡死太早,死的时候只有35岁,太子曹芳还年幼,所以司马懿和曹爽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朝政。如果魏明帝多活几年,那么未必需要顾命大臣辅政,有也未必是司马懿和曹爽。曹叡死于公元239年,比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足足晚了八年。张郃死的时候,曹叡只有2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司马懿比曹叡足足大了25岁,正常情况下司马懿不可能想到曹叡会死在自己前面,更不会想到曹叡会在八年以后就英年早逝,自己还有机会出任顾命大臣。所以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不可能为自己夺取曹魏军政大权做准备,自然也不会因此杀死张郃。张郃之死,单纯只是司马懿误判。司马懿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了,不过和诸葛亮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是屡战屡败。司马懿到了长安以后,留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卫上邽,自己率大军前去救援祁山。张郃认为要分兵驻守雍州、郿县等要地,司马懿不听。结果诸葛亮留下部分部队包围祁山,自己率军攻打上邽,击败郭淮、费曜等部,夺取了上邽的粮草。司马懿匆匆率军回援,诸葛亮引军后退到卤城,两军对峙。张郃建议派军袭击蜀军后路,司马懿还是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兵分两路和蜀军决战,结果再次被诸葛亮击败,损失惨重。蜀军“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大败而回,坚守营寨不敢再战。司马懿第一次都督雍凉两战两败,自然是脸上无光。所以在蜀军粮尽退兵时他自然想扳回一城,以建立自己的威信。只是没想到诸葛亮这个时候还能用计反杀,司马懿又败了一次。所以张郃之死的原因很单纯,只是司马懿玩不过诸葛亮而已,不用找其他理由给他粉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懿哭张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