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的那个年代》的结局?

你的描述让我以为咱俩看的不是一本书,建议你回去重新好好读一遍,下面是解释。我现在手里没有实体书,所以随便找了本电子书,凑活着看一下。首先波洛提出了两种情况,并说明让董事判断哪一种是对的。注意看过波洛系列的都知道波洛喜欢在最后揭示真相的时候说好几种可能的想法,但除了最后一种前面的想法往往是错误的。波洛提出凶手在车厢。但说凶手在车厢是说凶手中途上车杀完人后跑了,这一种解释是建立在相信这12个人证词的基础上的,这12个人的证词为彼此提供不在场证明,所以不可能会怀疑到这12个人身上。(如果有细节不对评论区说一下,我可能记得不准确)但第一个说法明显漏洞百出,医生提出强烈反对。具体漏洞波洛在探案的时候已经说过。波洛接下来提出第二种可能,也就是正确结果。提出12个人一人一刀接下来是12个人痛苦的回忆我就不上图了。总之就是说凶手逍遥法外留下死者的亲朋好友痛苦,所以他们手刃仇人以解心头之恨。然后波洛问董事你接受哪一个说法,董事选择第一个错误的,医生接着附和说会做医学上的帮忙。因为只有第一种解释是可以帮12个脱罪且不被怀疑的,但细节对不上所以医生说会帮忙做一些医学上的帮助,通俗点说就是帮忙造假。波洛其实没有说哪一个解释一定是正确的,他只是说我提供两种可能你们自己选,也就是帮这12个人隐瞒还是揭露你们自己选。董事和医生一致选择隐瞒,包括波洛其实也是这么想的,否则他不会说让别人选。以上就是全部内容。结论是波洛选择第一种解释帮助这12个人逃脱罪名,没有选择揭发他们。ps:《死亡约会》里有《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彩蛋,里面明确提到波洛没有揭发这12个人。具体情节是一个嫌疑人的妻子(她本身也是嫌疑人之一)和波洛说:"我知道你在东方快车的案子中放过了凶手,让他们制裁了罪大恶极的人。你这次不能也这样做吗?"波洛问:"你怎么知道东方快车的事情的?这次不行,这俩案子是不一样的。"(大概情节就是这个,具体字句不对就不要纠正我了)还是说你把不懂得地方再去多读几遍,自己就明白了,这个剧情并不是多难理解。刚看完波洛已经推导出了真相12个人全都是复仇者但是他最终讲出了两个版本的故事故事一,凶手已经下车,车上的人都没有嫌疑故事二,凶手就是车上的每一个人列车长和医生听完了之后选择隐藏真相,向警察讲述故事一所以算是帮12位凶手逃脱了
如果说要推举一个阿婆最最最出圈的推理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大概是稳坐前三。它开创性的、极富想象力的诡计在那个时代令读者震惊、欣喜若狂。但对于以诡计谜底震惊世人的推理小说来说,知名度过于离谱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我阅读本书时就痛苦地感受到,谜底占据了超过八成的阅读快感时,提前知晓答案,实在太令人难受了!由于《东方快车谋杀案》那众所周知的不复杂的谜底,我不再详述整个文章的故事结构,而是直接拉出文中,作者已经替我们写好的嫌疑人动线,同时配合可疑线索,展示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侦探破解密不透风的疑问的。当然,未了解故事真相的人请不要观看此文。故事梗概大侦探『波洛』在旅行过程中,和好友『布克』——列车公司的董事一同登上了东方快车,列车罕见地聚集了一群身份、地位、行装完全不同的乘客。行车过程中,他们所在的列车发生意外,困在大雪中无法前进,而车上也出现了一名死状怪异的死者。嫌疑人的姓名&所住位置住在车厢正中央,2号铺位的雷切特为死者。(死者死亡前,波洛已经搬出车厢了)人物身份雷切特:原名卡塞蒂,是美国阿姆斯特朗惨案中,杀害了黛西·阿姆斯特朗,并间接害死她的保姆的冷血杀手,本案死者。德拉戈米罗夫公主:阿姆斯特朗太太——黛西的母亲的教母阿巴斯诺特上校:英国驻印度军人,阿姆斯特朗家男人的朋友。其他人的身份都为伪装,伪装成了公主的女仆、死者的秘书、死者的男仆、旅客等,而实际身份则是阿姆斯特朗家曾经的厨娘、司机、家庭教师、小姨、外婆、护工、女管家、死去保姆的父亲和恋人,阿姆斯特朗太太的粉丝。案件现场凌晨一点差23分,波洛听到死者房间传来声音,并有法语讲话声。现场有一个坏掉的怀表,显示一点一刻。现场有一根烟斗通条,只有上校抽这种东西。尸体身中十二刀,有深有浅死者房间通往哈巴特太太房间的门闩,是打开的死者枕头下放了一把枪死者桌边有安眠药泡水一块绣了H的手帕一封没全烧掉的恐吓信,提到了阿姆斯特朗案件嫌疑作为一篇小结,嫌疑人的动线不需要详细描述,因为就证词而言,每一个人都同时为其他人做了不在场证明。因此我将描述一下每一个人受到波洛怀疑的线索:住在10铺的玛丽-德贝纳姆——列车发车前,曾非常焦急地担忧赶不上东方快车,而在东方快车上被大雪困住后却很平静,因此怀疑其赶车目的不在终点,而就在东方快车上。同时其与阿巴斯诺特上校在站台上显得较为亲密,不符合他们是陌生人的人设。1、赫克托·麦奎因:曾经两次刻意提醒波洛死者雷切特不会法语。同时,案发现场指向一点一刻的表放在死者不易拿到的口袋,显得刻意作假,因此波洛怀疑,他想引导自己首先怀疑一点一刻的时间,然后结合一点差23分在死者房间听到的法语,从而推导出死者死得更早,说法语的已经是凶手。但实际上,死者服用了安眠药不会打扰凶手的操作,完全有可能再晚一些被杀。2、希尔德嘉德·施密特:公主的女仆,被波洛用做饭的话题诈出来她原来是个厨娘,而女仆和厨娘完全是两个工种,于是引起怀疑。3、安德雷尼伯爵夫人:案发现场有一张绣了H名贵手帕,首先对应哈伯特太太、施密特女仆和玛丽·德贝纳姆三人,但安德雷妮伯爵夫人交给波洛的护照上名字是艾伦娜,而在字头处刚好出现了油渍,同时她的旅行箱标签也有处理的痕迹,波洛当即怀疑不是『艾伦娜』,而是多了一个H字母的『海伦娜』,而海伦娜,正是黛西·阿姆斯特朗的小姨。4、哈德曼先生:睡在列车厢尽头,号称有人路过一定会发现——换一个角度,他如果是共谋的话,就可以为其他人做假口供。他声称被雷切特雇佣保护他,但是他偏偏睡到了远离雷切特的车厢,这不合逻辑的行为变得相当可疑。5、玛丽·德贝纳姆:声称自己从没去过美国,却说出了『长途电话』这个美国人惯用的词汇。同时,海伦娜的口误让波洛从心理学角度认出了德贝纳姆是一个假名字。6、哈巴特太太:她的证词说,有一个凶手通过她的房间打开门闩过去杀死了雷切特,还说她睡觉之前已经躺上床了,看不到门闩有没有闩。但是车厢中,单号房间门闩在把手下面,所以会被挂在把手上的包遮挡,但双号房间门闩在把手上面,应该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波洛认为哈巴特太太说谎了。7、玛斯特曼·福特卡累利:死者的男仆,声称死者睡之前主动吃了安眠药。但是死者枕头下放了个手枪,明显是为了警惕自保的,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主动服用安眠药,必然是被人下药的,撒谎的男仆因此很可疑。以『海伦娜』的身份为起始,波洛开始怀疑到阿姆斯特朗案件的关联性上,将这些人一个个与阿姆斯特朗家的人做了联系猜测。同时,『同一车厢出现了许多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人』,这种罕见的事情,非常符合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特点,而和欧洲所有国家都格格不入。阿姆斯特朗案件正是美国发生的。当怀疑范围扩大到所有人,那么证词就变得全部不可信了,而案件的发生也变得更为合理。作案还原一车人原计划在夜里男仆下了安眠药后,通过哈巴特太太的房间过去,一人一刀刺死卡塞蒂,然后互相作证,把嫌疑推给某给偷偷上了火车的不存在的人。但是当晚列车困于风雪,不可能有人偷偷上车,计划遭变。作案的人于是在案发现场扔下阿巴斯诺特上校的烟斗通条,增加他的嫌疑,因为他是整车里与阿姆斯特朗关系最隐秘的人,不易被发觉他们做案的动机。手表是麦奎因设置,和夜晚的法语配合,用来误导真实杀人时间的。手帕是用来栽赃给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因为H在俄语中对应N,那正是公主教名『娜塔莉亚』的首字母,公主是俄国人,地位高贵,身体羸弱也是最不可能犯下凶案的人。同时,有人装了一个身穿红色睡衣的女人,在案发时间跑过车厢,所有人的证词都证明有这个人,但波洛找不到这件睡衣和这个人,成为一个大误导。小结这篇小结不是很有章法,因为这不是传统的以作案手法为核心诡计的凶案,而是以作案动机为核诡,侦探破解谜题的方式,靠从小细节中发现证人撒谎,以及通过小细节的试探猜测证人的身份。动机类型的诡计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红大紫之后,无法重复使用。因为动机不是一张复杂的网,而是一个藏匿在层层伪装之下的点,一旦被瞬间锁定,一切都会不攻自破。所以本书既是开创性的,也可以说是扼杀性的。我不敢想象从未了解过的人阅读本书会获得多大的震撼,我忌妒他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方快车谋杀案讲的那个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