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我是谁?

加载中....
& 我是谁?
适合年龄:3岁-6岁
出版日期:<font color="#06年05月
宝宝地带频道只提供在线试读,请支持正版。
By 12-11-27 15:15 我是谁?
猜猜我是谁,一本翻过来可以看,翻过去也可以看,从前往后翻可以,从后往前翻也可以
这样看是这种动物,180度后,另一种动物,很奇特的设计,少量的文字,靠的是图,让孩子学会去观察,从多角度观察世物,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不一样,很不错的一本书
By 12-11-08 18:30 我是谁?
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象还是天鹅,翻一翻,看一看,我是大象,我是天鹅
是马还是企鹅,是蜗牛还是小丑,是蛇还是鄂鱼
一本有趣味的书,从头看到尾,在翻过来从尾开到头
两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动物
每面上图案,正面看是这种动物,翻个180度,换成了另一种动物
下面还有英文注解,小点当看图识物,大点还可以当英语教材
一本简单的书,孩子就可以自己看,锻炼孩子想象力,眼力
猜猜我是谁,仔细看,翻翻看,很神奇,很好玩
这书萌看到现在都连翻都不翻,看下图利马说,这是大象,这是天鹅
这故事也不用我去讲,让孩子去观察,去看
By 12-11-01 03:35 我是谁?
这是一本适合婴幼宝贝翻看的书。是一本特别有趣的书,通过宝贝自己翻翻,然后看看,宝贝们会发现原来这样看是一个动物,反过来那样看又是不同的动物。作者的含义告诉我们观看东西的方法不止一种。小开本的书很适合妈妈们随身携带,随时拿出来让宝贝感受书里带来的那么乐趣。
因为书中是双语配图,儿子虽然已经不是小宝宝了,但书中形象的图案同样吸引着儿子想去翻翻看,再猜猜看。每一页数的上下都会有一句话:牙齿多多嘴巴大!我是谁?下面配有英语。一句话将每个动物的特征来给孩子一些提示,宝贝通过观察图案,再根据提示应该会知道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动物。
让牛拿到了幼儿园,老师拿出书来立刻就吸引了全班的孩子们,纷纷抢着说自己看到的动物,而且有非常强的愿望想翻看下一页,继续来猜动物。
一本看似简单的书,却是一本神奇的书。
我要点评(* 为必填选项)
*总体评价:
(点击星星为此书打分)
*点评:(10-512个字节)
最新试读试用
试读:【试读】《小鸡快跑系列绘本 第4辑》()
试读:【试用】阿卡邦儿童专用纳米级防雾霾口罩o圣诞快乐()
试读:【试读】《蚂蚁和蜜蜂:儿童色彩单词故事书系列》()
微信扫描,会有惊喜哦!我是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我是谁 - 真理造就 - 基督教讲道视频|基督教电影|基督教见证|圣经|福音|十字架|灵修|基督徒|基督网|讲道集|赞美|基督教讲章|牧师讲道|中国基督教|基督分享网|传福音|
||||||||||||&&
10 秒后将自动跳转到新主页,你可以通过搜索功能找到这篇文章。
分类:| 发布:| 查看: | 发表时间:&&&&&&&&
&从看&我是谁&&&& 我们在圣经里看到,上帝创造天地之前的景况乃是这样的:&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1:2)。接着我们看到&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创:2:1)。但在这个万物齐备的世界里还缺少一样,且是最不可缺少的一样,那就是人。没有人,世界只是一片洪荒,有了人,世界才成为被意识到的存在,才有了目的和意义。&&& 接着我们又看到,第一个人在世界上出现了,他被赋予&生气&&&就是生的气息,灵的力量,高于物质的良知、良能,于是他从物质状态里觉醒了,发现自己出于泥土,但高于泥土。他是一个&有灵&的存在,因为他内部有上帝的形象。创世记1章26节,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世记9章6节:&因为上帝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因为这灵,人会试图了解他自己。他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圣经的描述是简洁的,说他&名叫亚当&,意思是&人&,且是第一人。&&&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而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人不仅活着,而且意识到自己活着,还要求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自我意识&的最基本话题是:&我是谁?&人有自我意识,因而有宗教。亚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会问:&我是谁?&他还会把目光从自身投向那位神圣的他者&&上帝,会问:&你是谁?&他需要了解自己(&我是谁&),还需要知道他者(&你是谁&)。他问&我是谁&的时候,是在寻找自己;他问&你是谁&的时候,是在寻找关系。关系在&我与你&(马丁&布伯的词汇)之间。人类&我与你&的关系原型是&我与上帝&,由此延伸出&我与环境&、&我与他人&的关系。这时,我们又在圣经里看到,上帝把许多动物带到亚当面前,他叫出它们的名字,跟它们建立了关系。上帝把一个女人领到亚当面前,他给她起名叫夏娃,并深情地称她为&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自此跟她建立了更为深密的关系。&&& 圣经里的智慧之一,就是上帝会给名字赋予深层的意义,在它里面寄托一种愿望,一种祝福,一种提醒和激励,让人由此走到更深处去确认&我是谁&,从而在现实生活里去努力成为那个被确认的自己。常言道:性格即命运。我们读到,圣经里的名字总是用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从他的名字衍绎出一条生命更新的路。上帝是一个伟大的辅导者,他用各样的方式&&包括改变名字,来促成一个人的自我觉醒与生命改变。例如,上帝对亚伯兰说:&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做多国的父。&(创:17:3-5)再如,&雅各从巴旦亚兰回来,上帝又向他显现,赐福与他,且对他说:&你的名原是雅各,从今以后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这样,他就改名叫以色列。&(创:35:9-10)&&& 在许多情况下,生命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当内部更新的资源积累到足够的量之后,一个人会在一瞬间发生质变或突变。我们最熟悉的例子是扫罗变成了保罗。扫罗是一个残害教会的人,圣经描述说他&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到监里&(徒:8:3),&向主的门徒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徒:1-2)。但在大马士革的路上,这位扫罗经验到与遭遇的异象,即刻发生了突变,从一个迫害耶稣门徒的人一下子变成了耶稣的使徒,这个突变如此之快,以至当时的们一时里无法适应。圣经记载说,&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徒:9:26)。我们可以想像,在扫罗长期迫害基督徒的过程中,他可能也同时经验到基督徒的信仰与人格,他的内部可能已经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只是他没有意识到,直到出现大马士革的特殊经验,从而导致了突变,使扫罗(一个旧的&我是谁&)变成了保罗(一个新的&我是谁&)。&&& 我们再来看彼得与耶稣的关系。耶稣看到了彼得内部的真实自我,因而对他说&你要称为矶法&。在现实生活中,当彼得不能确认这个内在的矶法自我,他就会在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出现角色混乱,做了一个逃避的彼得。但当他认定了那个内在的矶法自我,他可以在现实生活去努力,成了初期教会的基石。耶稣这里所使用的辅导方式就是激励的方式。法律用惩罚,而耶稣用激励。当罪大恶极的罪犯能够发出最深的忏悔,我们看到的是从深切的体谅与激励里发出来的感化力。在辅导中,我们可以激励一个人去成为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在我们的教会里,有一个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骄傲是罪。骄傲是罪,但我们不要把不是骄傲的东西,也理解成了骄傲,这样会造成压抑和伤害。例如,基督鼓励彼得成为矶法,是不是在鼓励他成为一个骄傲的人呢?不是。如果我们不是学习去激励自己和他人,反而总是贬低自己或他人,这才是罪。巴克莱说:&若是要一个人有优异的表现,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他一点称赞。要是称赞的话出自一个意见受大家尊重的人,不会引起骄气,反会让对方更谦卑。&&&& 我们似乎不会赞赏他人,因为我们总在担心赞赏会让别人骄傲。如果我们永远都不会激励他人,总是指责别人,反而可能培养出自义和伪善,不知不觉之间就成了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当耶稣说&你要称为矶法&的时候,他没有担心彼得会变得骄傲,它的话在彼得内部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就象树立了一个标竿,让彼得努力奔路,去成为那样的人。在孩子教育中,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作出消极评价,这等于在孩子内部塑造了一个消极的自我形象,好像是说:看,这就是你。这会给孩子的自我成长造成误导。在成长中确认&我是谁&&&&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给他起一个名字,甚至当他还在母腹之中的时候,父母就为他起好了名字,他带着自己的名字进入了世界。但名字本身并不能真正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名字是一个符号,是它所代表的生命个体内部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表达&我是谁&。&我是谁&反映个体生命的多个层面。最外在的层面是&我&的生理条件,如我的形体与长相,以及与之配套的表情、声调、动作、衣饰等。另一个层面是我的社会角色,如&我是张家的孩子&,&我是某校的教师&等等。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我是谁&反映的是我的个性特质,如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的独特方面。最深的层面是人的精神,它反映人的终极价值需求,涉及个体生命在最深远的背景里与神圣上帝相关联和遭遇的那一层面,我们可以称之为&灵魂&的部分,也是上帝存放了自己的形象的那一部分。因为我们的灵魂里有这样一个&形象&,人就有了宗教的需求,就要按图索骥,沿着这个内在的形象去寻找灵魂意义上的宗亲。&&& 初生的婴儿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生物的存在,主要是靠本能对周遭环境作出反应,但它内部有智力、心理和精神的潜能,有自我意识的种子,有长成自己的渴望,这些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出生意味着一个生命个体进入了一个文化环境,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个体与文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发生互动,从而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内在潜质。成长就从这里开始。随着婴儿渐渐长大,它的自我意识萌芽了,它开始理解自己,问自己&我是谁&,开始理解他置身的环境,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走到最深处,是他与上帝的关系。人生成长有一个本质的部分,就是寻找和确认&我是谁&,发展心理学中把它称为&角色认定&。艾瑞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把生命成长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正负两方的力量在进行激烈竞争。正方赢了,生命得以顺利成长;负方赢了,生命成长受到阻碍。在12岁到20岁的这个阶段,比赛是自我确认与角色混乱之间进行,也就是个体在寻找和确认&我是谁&,但这个过程里又伴随着自我迷失的惶惑。有一个故事这样说:有一只小老虎出生之后,独自到山林里去玩耍,它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新鲜,就在那里跑来跑去,后来迷了路,离家越来越远了。有一天,四处游逛的小老虎心里突然冒出一个疑问:我是谁?它看到一群山羊在草地上玩耍,就走过去问它们:你们是谁?小山羊们回答说:我们是山羊。小老虎想:那我一定是一只山羊。然后就跟小山羊们一起玩耍。小老虎虽然很努力,但它的叫声听起来很古怪,动作看起来也很笨拙,它受到小山羊们的嘲笑,感到很惶惑和沮丧。小老虎去问山羊妈妈:我是谁呢?山羊妈妈说:孩子,你继续去找吧,慢慢就知道你是谁了。此后,小老虎经历了同样的情形,时而以为自己是小猴子,时而以为自己是小鹿。后来,它回到原来的山林,跟一群小老虎在一起玩耍,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老虎。就这样,小老虎找到了它自己。&&& 在我们很幼小的时候,我们就很想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希望别人告诉我们&我是谁&,甚至,我们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以为别人眼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如果别人认为我们很糟,我们可能也会认为自己很糟,甚至会做出一些很糟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真的很糟。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和确认&我是谁&。我常常举的一个例子是拿破仑&希尔。他是一个美国人,写过许多激励人成长的书,这与他的个人经验颇有关系。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兄弟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坏蛋,一些不好的事情本来与希尔毫无关系,但他们总说:这一定是希尔干的。例如,村庄上有一头牛挣脱缰绳跑掉了,他们说:这是希尔干的。甚至有一天,田野上有一棵树被雷劈裂了,他们也说:这是希尔干的。受到太多的不良评价之后,希尔自己都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东西,以至会有意去做一些坏事来证明自己就是一个坏蛋。最后,他的继母改变了他&&方式听起来很简单,就是告诉希尔:&他们所说的那个你,不是真正的你&&。&此后,希尔沿着这个方向,去寻找、确认和实现一个真正的自己。&&& 心理症状往往反映一个本质,就是当事人的自我太弱,不能确认&我是谁&,在面对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与冲突的时候,这个自我会无所适从。追根溯源,这与一个人的成长经验有很大关系。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他的自我没有受到足够的激励,反而总是受到打击,就会导致自我萎弱的情况。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话本来是不错的,但是,用得不适当的时候,就会产生许多损害。我们时而会接触到这样一些家长,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他们心里窃喜,但表面上装着无动于衷,因为担心赞扬孩子会使孩子骄傲,他们在孩子做得不错的时候,也会说孩子&做得不够&,甚至还要训导一番。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观念,使孩子觉得自己不管做得怎样好,都是&不够&。甚至,他们会内化父母的苛求,让自己成为完美主义者,以至把生活变成一场永远都&不够&的劳役。&&&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迷路的时候,不能自我确认的时候,像圣经里所说的那样,仿佛对着镜子观看,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到&模糊不清&,但我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自我肯定,活出真正的自己来。我们年幼的时候,别人说我们是怎样的,我们后来发现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我们就成长了。还有些时候,我们自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但后来也发现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我们又一次成长了。有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压抑的自己,但到了另一个自在的环境里,我们可能会变得轻松活泼起来。有时候,别人怎样看我们,我们就会表现出别人看我们的样子,就象我们不受自己的控制一样。这说明我们的自我还不够真实,不够确定,因而我们不能够坚持。生活中总有人对我们做出各样的评价,有些是很糟的评价,我们需要鉴别,然后确认&我是谁&。鲁迅有两句诗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时候我们真的会面临&千夫所指&的境况,就更需要认定自己和坚持自己。在圣经里我们看到,耶稣被捕之后,许多人都在那里狂喊:钉死他。被钉在上的耶稣祷告说:&父啊,饶恕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没有确认的自我发出来的行为是盲目的,用耶稣的话说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深入了解人性,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许多恶行并非出自&有意为恶&,而是出于&无知&或&虚妄&,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作恶的时候,反以为是在行善,而这导致的结果是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因此,寻求自我认定,找到真正的&我是谁&,其实是一个人终生要去探索和成长的方面。教牧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启发人在生命成长的意义上,在信仰的背景里,在与神圣上帝的关系里,怎样去寻找自己和确认自己,去对抗人生经历中一切会导致我们角色混乱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确认了&我是谁&,他才敢去行动,去承担,才敢真实地活出&我是谁&。在关系里建立&我是谁&&&& 哲学说,它关注人的根本问题,例如,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要到何处去?当一个人问&我是谁&的时候,他也在探求&我从何处来&和&我要到何处去&。&我从何处来&是关系的发问&&我需要知道我生命的本源关系。答案不是归结到我的生身父母,而是伸展到我灵魂的原始关联。&我到何处去&是价值的发问&&我需要知道我活着的终极目的。如果死亡不是它的终结,价值的归处将在何方?&&& 哲学关注这些问题,圣经对它们作出回答。圣经是上帝向人类讲述他自己,以及他与人类的关系。上帝是神圣的他者,面向上帝,人类会问:&你是谁?&面向自己,人类也有一个发问:&我是谁?&人在寻找&我是谁&的时候,发现了关系的神圣一端:&你是谁&。人类需要确认上帝是谁,又确认自己是谁,然后这个最根本的关系才建立起来,然后在这最根本的关系里到了自己的生命定位。&&& 每个人现在都可以问自己一声:&我是谁?&这不是说我们要求得到一个新的名字,而是说,我们试图确认自己在人生旅程中的位置与角色,确认自己活着的性质、目的、意义或价值。基督徒不只是一个名字,它表明我们在认真地问自己:&我是谁?&也在认真地问上帝:&你是谁?&以及,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在问:&我与你有什么关系?&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来寻找和确认&我是谁&,还要从生命的源头上寻找和确认&我是谁&--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了&我与上帝&的关系。当我们确定了自己与上帝的关系,确定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了这些关系都是&我与你&的关系,而它们本质都是爱与尊重,这时候我们称自己为基督徒。&&& 我想到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大帝是古代马其顿帝国的国王,他曾指挥马其顿与波斯之间的战争。有一天,一位逃兵被押到他面前来听候发落。他问这个逃兵: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士兵的名字恰好也叫&亚历山大&,但他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亚历山大大帝要求士兵:声音大一点。士兵声音抬高了一点:我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大帝道:大声讲出你的名字!那个士兵只得大声说:我的名字叫亚历山大。这时,亚历山大大帝对士兵命令道:你现在回去,要么改掉你的名字,要么改掉你的性格。后来发生的情况是:这位士兵没有改换他的名字,他变成了一个勇敢的战士。&&& 我们做基督徒,也要成为勇敢的战士,也要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犯了什么错误,或者有什么缺陷,富有或者贫穷,美貌或者不好看&&这一切外在的特征都不能真正说明&我是谁&,更不能决定&我是谁&。就象那位叫亚力山大的士兵一样,他找到了自己认同的对象&&亚力山大大帝。我们在寻找&我是谁&的过程中,也需要找到自我认同的对象。我们这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为我们的生命找到的认同对象就是基督。基督是道,道通过人落实到世界上,叫&道成肉身&,这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基督道成肉身的载体。&我&是载体,基督的道可以通过我落实到生活中去。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也不知道耶稣是谁,也难以承受基督的道。&&& &我是谁&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角色,它需要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的关系里得到确认。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破坏性的因素贬抑了人,摧残了人,存在着人的尊严被践踏的无数事实,损害了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失掉了尊严,失掉了自信,失掉了平等的心,失掉了爱的能力。当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中确认和建立&我是谁&,我们就会看到自己内部本来有着上帝的形象,这是人类建立自我尊严与自我形象的神圣基础。在耶稣的年代,有许多被歧视的人,被践踏的人,被社会抛弃的人,他们在自我确认上也存在着困难。他们不仅贫穷,还有因为贫穷而导致的各样问题,他们不仅被人看不起,甚至他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他们的自我形象非常之低。这时候,耶稣走进他们中间,跟他们建立了关系,对他们说:我是为罪人而来,并且告诉他们,在上帝眼中他们被看为尊贵和独特,并且激励那真实的自我从他们内部走出来,去跟他人、跟上帝建立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里确认和活出&我是谁&。&&& 我们还看到生活中有许多人,他们觉得上帝并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不够完美,他们犯了一点错误,就会生活在恐惧里,好象上帝总是盯着他们的问题不放,随时都要惩罚他们。他们还会以自己的问题为理由,拒绝上帝的呼召。我们需要知道,上帝呼召我们并不因为我们是完美的人,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完美而推辞和自责。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完美,他要么是一个没有自知能力的人,要么就是一个伪善的人。基督不是为他们而来,因为他们讳疾忌医,他们不需要医生。当上帝呼召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求自己完美,而是要求自己从内心里回应他:&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还要归从谁呢?&&& &我是谁&不是飘浮在云端里,它在现实里扎根,在关系里成长,在真实里得到确认,在价值里体现出来。&我在做什么&与&我是谁&二者之间颇有关联。当一个人在现实里受到压抑,关系受到隔绝,资源中断,需求被剥夺,他本来有一千两、三千两或五千两的恩赐,但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他找不到&我是谁&,也不敢确认&我是谁&,更不能活出&我是谁&。他会在无价值感里变得抑郁。或者,有些人头脑里有一个完美自我,但在现实里无所作为,他又无法放弃那个完美自我的目标,就会通过虚幻的方式寻求自我安慰,严重者会出现妄想症状,认为自己是爱因斯坦,耶稣基督,亚力山大,或中国古代的某个皇帝。它反映的情况是,一个人的头脑里的有一个完美的自我理想,但在现实里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定位,没有确认一个真实的&我是谁&,以至跑到一个虚幻的&我是谁&那里去了。从辅导看&我是谁&&&& &我是谁&是每位个体一生都在探索和学习的课题。我是做辅导工作的,发现人会面对许多的问题,但探索到了深处,都会关涉到一个&我是谁&的问题。不管是对辅导者还是对被辅导者来说,这都是一个不能轻易忽略的问题,值得去问。&&& 辅导的目的是助人成长,而助人成长有多种方式,辅导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唯一&;辅导是&万事互相效力&中的一事,一事须效一事之力,而不是要取代&万事&。因此,从事辅导,辅导者需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处理自身可能存在的一种救世主情结。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都为他们负担了去&。说这话的是耶稣基督,也只有耶稣基督可以说这话。关于我们自己,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我们是有限的人;二,我们虽然有限,但可以尽力而为。新加坡三一神学院的刘毓江博士讲的一个非常形象而又有启发性的比喻。他这样说:森林失火了,我是一只小鸟,在天空上飞来飞去,不停地衔水来浇在火上。你们不要嘲笑我所做的有限,我是一只小鸟,我在尽力而为。森林是我的家园,是我的兄弟姐妹的生命家园,那里起火了,我不停地去衔水来浇在火上,而不是坐等一场大雨。&&& 辅导需要处理当事人的生命经验,找到&我是谁&与其经验的关联。当上帝呼唤摩西的时候,摩西说:&我是谁,敢去见法老,对他说,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呢?&这时候,我们发现,他与上帝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我们需要弄明白,摩西所说的这些话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我们发现,这可能是从他宫庭生活的经验里出来的,他是一个被法老的女儿拾来收养的孩子,而这种经验里可能会长出的一个自卑的自我,一个情绪化的自我来,可能就是这个自我在对上帝做出回应,说&我是谁,敢去见法老?&因此,寻找和确认&我是谁&需要了解一个人的生命经验,帮助他处理这种经验,使他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建立有一个支持性的经验基础。&&& 如果&我是谁&扎根在挫败的经验上,它会说:我是一个失败者;如果&我是谁&扎根在受伤害的创伤经验上,它会说:我总是很倒霉,别人总是有意要伤害我。&我是谁&所扎根的经验不应该只是片断的经验(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片断的经验需要被意识到,被分析和理解,从而成为被整合的经验,在这种经验里,万事可以互相效力,要求成长的人才会得到益处。从被整合的全面经验里长出来的自我,是一个成长的自我,一个不断更新的自我,一个坚持但不狭隘的自我,一个独立而又具有关系能力的自我,一个整全的自我,一个独特的自我。当我们进入到上帝的团契里,我们不是同一型号的产品,每一个人都以自我的独特,丰富了上帝的团契。
更多精彩见证:
上一篇:&&| 下一篇: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全球基督徒见证分享网 
本文链接:
我要信耶稣我是谁 这个哲理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我是谁 这个哲理是什么意思
首先应该学会如何用“非我”来看待这个世界,然后再用“非我”来看待属于这个世界中的“我”。这是研究“我是谁?”的先决条件。所谓“非我”,你是要站在绝对公正和绝对“天道”(易经)的眼光看待一切事务,毫无自我意识存在、毫无个人功利个人品味得失等等。这一点在诸多宗教和中国的佛教、道教中都有这样一个“非我”的代名词。比如上帝、天道、佛祖等等。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假想出一个代表出来,作为你日常督促自己的一个象征符号,比如说毛主席。在研究“我是谁?”过程中,不要强迫自己研究这个谁?因为汉语中这个谁多数仍然代表一个人,只是这个人是未知数而已。你应该研究“我是什么?”这样更贴切,也不会把你引入歧途。这个“什么”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类似心灵、思想之类的意识流。当然,单纯从纯哲学角度研究“我”是很难的,最好配合以现代科学和古代哲学经典。比如说《道德经》《易经》《霍金的宇宙》《世间简史》《宇宙全息自律》等等,通泛地了解世界是什么,再来看看一看“我”到底是什么。“我非我” “我是谁”的“我”,是普遍意义上的“我”,可指任何一个人本身,因而实际上不过是“人”的代名词。 “我是谁”,是任何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对于他自己的一种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中,他成为他自己思考的对象,于是,他因这种思考把自己二重化为主体与客体——“我是谁”的思考者是作为主体的他,而“我”与“谁”都是他所思考的对象——客体,其中“我”是作为客体的他,“谁”是作为客体的他的未知的归属。 这意味着,“我是谁”中“我”与“谁”是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正因为是这样一种关系,“我是谁”才成其为一个可以被探究的问题。 由于“谁”是区别于“我”的,故“我是谁”是意味着它的思考者不满足于自我同一的自我意识——“我是我”,而是超越了这种“我是我”的意识,而达到了否定“我是我”而肯定“我不是我”的意识。 “我矛盾” 在“我不是我”这种自我意识中,“我”被异化为“非我”,只是这个异化是以“我是我”的自我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我不是我”应该被合理的理解为“我不仅仅是我”,或者更确切的说,就是,“我”是“我”与“非我”的对立统一。 这意味着“我是谁”这个问题,是表明思考者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矛盾体。在这个矛盾体中,“非我”是内在于“我”的一个部分或方面,这个方面相对于“我”,是内在地否定“我”的存在的方面,“我”则是肯定“我”的存在的方面。可见,“我是谁”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的存在问题,它蕴含着肯定人的存在乃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 “我变化” 人的存在的这种矛盾性,意味着人的存在是变化的。“我是谁”的问题是人对自己的存在的变化的一种自我意识,他意识到自己变了,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因此需要重新来自我确认已经变化了的自己的性质。 “我有什么?” 那末,怎样来自我确认已经变化了的自己的性质呢? “我是谁”的“是”,即有也。这个问题逻辑地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我是?”这是对我的有或无的一种怀疑,只是“我是谁”这个问题已经确认了我的有,因其自我确认了有,所以才有进一步的“我是谁”的问题; 其二,“我是谁?”这实际上是说“我有什么”? 由此可见,人是根据自己有什么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 “我将有什么?” 如果说“我是谁”就是“我有什么”的话,那末,相对于“我是我”,“我是谁”就是表明我之失的状态,“我是我”则是表明我之得的状态。换言之,“我是谁”是人对自己得失的一种自我意识,所谓患得患失是也。 但是,在这种患得患失的自我意识中,“我是谁”又是表达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关注——“我将有什么”?
“我决定我将有什么” 因“我是谁”是基于“我是我”,即订姬斥肯俪厩筹询船墨是在“我有我”的前提下来卜问“我将有什么”,故对于“我将有什么”的问题,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我将有什么”的根据在“我”,是“我决定我将有什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哲理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自我的一种审问
我是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我可以是地球人,也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我自己,不同角度不同解读,本质上我就是我自己,以上是我个人见解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谁的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