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是gay   或者说有同志倾向失眠怎么办办

百度经验——实用生活指南
每逢佳节胖三斤,还不快来一起瘦身!
春天已到来,小伙伴们一起来咬春吧!
每逢佳节胖三斤,还不快来一起瘦身!
春天已到来,小伙伴们一起来咬春吧!
红红火火,来年一切红火兴旺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蒜来一口
有暖气的地方养水仙,再适合不过
一秒变清新,你值得拥有
上帝把她给我吧
识别假盐,让生活更健康
chaplinlong
上帝把她给我吧
孔雀开屏,带孩子一起diy
度娘菜园和厨房
度娘菜园和厨房
摄影细节,为你的宝贝加分
来来去去的龙猫
阿兹猫cecilia
时尚新锋思晨
新手上路,更要考虑汽车功能
名字取长才霸气
haiguifurong1
7大问题,hold住面试
避免电脑突然罢工,日常保养不能少
分享学习交流
经济适用_00> 国家级专业心理咨询师在线为您解答
请在此输入您的问题,即有国家级专业心理咨询师在线为您解答...
心理案例推荐
请在此输入您的问题,即有国家级专业心理咨询师在线为您解答...
正在加载数据...
正在加载数据...
大家在看什么心理案例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以,的内容可能會被而移除。
本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適合的人士。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您可以关注您所擅长领域的专家关注分类。
男同性戀或男同性戀者是指具有的。男同性戀者的與構造與其他性取向無異,惟和上受到同性所吸引。在很多情況下,「同性戀」被用來指代「男同性戀」,這是起因於忽略或者未意識到也是同性戀群體的一部分。
在法律定義上,「男同性戀」一詞傾向歸於男性之間的性關係。男同性戀的身份認同過程因人而異,有些在就已察覺自己被男性所吸引,而有人在青春期過後(如:投入社會工作後)才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甚至有些人於跟女性交往後或後,才發現自己不被女性吸引。
在中國古代,對於男性同性戀有數種委婉說法:
:出自《·魏策》,其中記載為魏王拂枕席。
:出自《·佞幸傳》,與共寢,董賢壓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不忍驚醒他,用小刀割斷半截袖子而起。今仍有「斷袖之癖」一詞。
:與分桃而食。
《》中也屢次談及同性戀。第九回「戀風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頑童鬧學堂」中,寶玉與秦鐘的關係親厚就引起書房內他人的詬誶謠諑,而渾人薛蟠更只是為了結交些契弟而假來上學讀書。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薛蟠誤認柳湘蓮作風月子弟,被湘蓮騙至葦塘一頓好打。
在現代,對於男性的同性戀人士,中文的規範說法為男同性戀者,而一般口語中則常以男同志称呼之。也可以稱之為男侗、同男。
在中,通常會用來源於英文「gay」的音譯「基」或「基佬」來指稱男同性戀者。通常「基佬」一詞帶有貶損色彩。
一對裔男同志戀人在教堂舉行婚禮
英文中,代表「同性戀」的用語「gay」也通常被用來指代男同性戀者(雖然女同性戀者也會在很少場合被稱為gay)。「Gay」一詞原本用於表示「快樂」、「開心」或「明亮」。到了19世紀開始,並在20世紀開始逐漸被大眾使用。
到了20世紀末,「gay」一詞被主要的LGBT群體推薦用來指稱同性戀者,以取代具有醫學意味的「homosexual」一詞。在同一時間,該詞也開始被附帶出一些貶義的用法,並在某些英語國家流行起來。在這種情況下,gay用來表達「愚蠢的」、「垃圾」的含義,比如「That's so gay.(那太蠢了)」。
此外還有帶有冒犯含義的「queer」(,通常用於指稱一切非異性戀的性取向人士)、「faggot」(變態)或醫學上使用的homosexuals。
對男同性戀者在人口中所佔比例的統計不同立場的群體,根據不同的統計方式會得出差別很大的統計數字。統計男同性戀者在人口中的比例有困難的原因,一個是調查者調查的本質,比如是根據發生同性性行為來定義同性戀或是根據對同性的性吸引力來定義同性戀。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些統計很大部分都是根據受訪者自己的報告,在同性戀者受到法律迫害或社會歧視或其他因素影響而對於承認自身為同性戀有風險的地區,同性戀者並不會真實報告自己的性取向,這也影響了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金賽博士最著名的於1948年發表的關於男性性行為的研究《人類男性性行為》中,根據來統計,總結出美國37%的男子在成年後通過與另一名男子的接觸達致
澳洲2001年-2002年的一份調查,電話訪問了19,307人,其中1.6%的人士自我定義為男同性戀者。其中有8.6%的男性說他們對同性感覺吸引力或發生過同性性行為。總體而言,5.9%的男性說他們一生當中經歷過同性性行為。一半發生過同性性行為的男性自我認為是異性戀者。
丹麥1992年的一份隨機調查中發現1,373名受訪者當中有2.7%報告說他們曾經有同性性行為的經歷。
法國一份1992年的調查發現,受訪的20,055人當中,4.1%的男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同性性行為的經驗。
英國一份1992年的調查發現,受訪的8,337名英國男性中,6.1%有過「同性戀經驗」,以及3.6%的人曾有「一名或以上同性伴侶」。
在中文男同性戀社區,有不少社區內使用而外界並不熟知的術語。表列如下:
男同志的标志
此章節没有。
猴:体形瘦小,脂肪比較少。包括结实的肌肉猴和缺少力量的瘦弱猴两种;
狼:男同志中體態比較結實精壯且成熟者;
狒狒:普通体形,不胖不瘦,体型比较匀者;
熊:体形壮硕,虎背熊腰,部分胖中带有肌肉,包括毛毛熊(有胸毛等体毛者)、黑熊、肌肉熊、小熊;
狸、猫:男同志中體態比較圓圓可愛者;
豬:男同志中體態過胖者;
直男、異男:异性恋男性;
(Money Boy):为男同性戀者提供性服务的男性(部分为直男)。
:男同性戀之間和的合稱
風臀:古詞彙。意指男子同性做愛時的,也指男子同性做愛時被動的一方。
飄飄:男同志(四川語)。
一间位于美国的男同志酒吧
男同性戀者在意識到自己對同性感到吸引力、認識自己同性性取向到接受並認同的過程是男同性戀自我身份認同和建立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在同性戀與主流價值觀有衝突的社會,同性戀者因為受到社會和大眾壓力的影響,造成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的主要障礙,同時帶來了一些家庭和社會問題。
認同自己同性戀身份並向他人透露的過程稱為。個人根據自身家庭情況、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等因素而對與自己關係親疏的人士進行出櫃。有人只在尋找伴侶時出櫃,有人會選擇告訴自己的朋友甚至家人,也有人會完全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同時也有一些男同性戀者一輩子也不願公開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在中国内地,因传宗接代思想的影響,很多男同性戀者不敢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有些外出打工的人士每到过年回家被家人催促婚事时都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部分人担心家人不能接受其同性戀取向。很多男同性恋会与的女性结婚,這些男同性戀者的妻子被称。亦有男同性戀者在网上相约、等回家见父母,甚至进行。
主条目:和
目前全球有15個國家在全國性的法律中設有同性婚姻制度,4個國家的部分州或省份有此制度。在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男同性戀者可以註冊結婚。在,同性戀婚姻不受認可,因此很多男同性戀者迫於社會文化傳宗接代的壓力,而與異性戀女性結婚。也有男同性戀者與女同性戀者進行協商,之後進行只有結婚名義的。雖然這種婚姻受到法律的實際認可,但是夫妻雙方通常不發生性行為。
在柏林的一对同志恋人
從社會學角度看,同性戀是一種自我身份的認同,即男同性戀者認同自己是男人並傾慕同性的傾向。同性性行為不直接等同於同性戀,例如士兵服役時因環境缺乏女性,為發洩性慾會與同行男性發生,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是同性戀。雖然某些社會群體認為男同性戀者更傾向於濫交,但男同性戀者也可以與伴侶保持。
因為男性沒有,因此男同性戀之間無法進行。
是在男同性戀人群性行為方式的一種。在中文的同性戀群體中,進行插入的一方稱為「1」(號),接受插入的一方被稱為「0」(號)。由於肛交較陰道性交危險,為了避免各種的傳染,有許多男同性戀者與其他性傾向者一樣會在發生性行為時會選擇戴上,避免交換,以達到。然而也有些人進行,以免去保險套阻礙性行為的不便。
除了肛交之外,男同性戀者還會進行或的方式來達到。
有部分男同性戀者對於特定事物有著特殊的偏好,譬如特別迷戀、靴子、袜子等。個別男同性戀者甚至會進行、等。應當注意這些偏好與性取向無關。
男同性戀者在選擇伴侶時,會有特定的喜好。很多的男同性戀者认同自己的男性性別身份,並喜愛具有陽剛氣質和健碩外型的伴侶,例如運動選手外型的男性或是。也有男同性戀者喜歡具有的外型,例如長相較白晢、斯文的男性。
男同性戀者也會聚集在,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相比起不太在意男性肌肉的女性,部分男同性戀者喜欢拥有健硕、、身材强壮的「」,这点与異性戀男性喜欢較豐滿的女性类似。
部分男性對穿着制服、西装等的男性比較感覺吸引力,被稱為「正装控」男同性戀者。
除了與自己年紀相約的人,部分男同性戀者也會打破年齡介限,喜歡跟或是較年輕的男性(每國的不同)發生性行為。
因為男同性戀者無法進行陰道性交,而替代的肛門性交,由於直腸較陰道狹窄且缺乏延展性,即使在肛交時使用安全套和潤滑劑也有很大機會出現安全套破裂、脫落和直腸、陽物出血的情況,因此肛交行為依然是容易感染HIV病毒的高風險行為。然而這仍然不能做出因為男同志間普遍以肛交行為作為性交的模式,所以男同性戀者較異性戀者有較高罹患愛滋病的機率之結論;異性戀者普遍缺乏篩檢意識,某些潛在的經由異性性交而傳染愛滋的案例會因此被忽略。
2013年很多國家的艾滋病控管機構發表當年的統計,發現艾滋病的感染率在男同性戀者當中有上升的趨勢。並總結原因為不使用安全套肛交行為的增加,以及沒有進行適時的艾滋病病毒檢測。
根據美國2013年的報告顯示,2005年到2011年間,美國男男性行為者在過去12個月中不使用安全套的肛門性交行為增加了20%。2011年,全美48個州中,一半的新感染案例都是通過男男性行為發生的。其中1/3的HIV陽性男男性行為者不知道他們的HIV狀態。
英國公眾健康部門2013年發布的統計發現,2012年共有3,250名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感染HIV,為英國有記錄以來最高的數字。
世界的幾大宗教,例如、、犹太教均不接受同性恋行为,但同性恋教徒正在影响宗教进行改变。佛教持禁欲立场,不支持异性或同性间的性行为。
在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教義中,均有可以被解釋為明確反對男同性戀者性行為的章節。
在基督教中,創世紀第十九章1至28節、利未記第十八章22節、利未記二十章13節、羅馬書一章26至27節、哥林多前書六章9節、提摩太前書一章10節都提及男同性戀性行為。例如在中《利未記》中提到:
《利未記》18:22:「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
《利未記》20:13:「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
在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記載了魯特的故事(亦被稱為所多瑪與蛾摩拉),內容是真主安拉對該城的人沉迷於男性之間的肉慾而感到憤怒,而將該城市毀滅。
此外,男同性戀者間的行为也不为很多传统社会所接受。在世界主要传统文化里面,用器物侵犯他人肛门是带有凌辱性质的行为,通常只会出现在虐待和酷刑中;目的是侵犯受刑者的人格尊严,并使受刑者剧痛和失禁。在很多人的体验中,便秘以及痔疮是很痛苦的,而肛交可能造成肛裂和失禁,因此无法跟性行为的欢愉联系起来。公众普遍对排泄物持反感态度,肛门作为单纯的排泄口容易使人直接联想到排泄物,因此容易引起反感。相比之下,者比较容易被社会接纳。
對比社會普遍對女同性戀者的接受程度,男同性戀者往往比較受到壓迫。一直以來,在電影、電視媒體和刊物中,男同志的形象經常被描繪成女性化的形象,令大眾潛移默化認為大部份男同志都有違社會對於男子氣概的要求。
历史上是美国最早确认是新型疾病,最開始的病例大部分是男性,而男同性戀之間的無套性交行為感染愛滋病的危險性較高。美国曾有宗教团体将艾滋病视为上帝对男同性恋者的惩罚。一些个人和团体视男同性恋者为艾滋病的祸首。在宣传艾滋病预防和宣传时不可避免地将截断的传播途径作为重点。这加深公众对男同性恋者的反感。粤语地区部分人称男同性恋者为“爱滋基魔”,可反映这部分人对男同性恋者的厌恶和反感。
心理学家(George Weinberg)在他的书《社会和健康的同性恋》(1972年)中認為对男同性恋反感的人是,是思想顽固者或心理有问题。
男男之間的肛交行為在歷史上曾被很多國家所禁止,違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即使在今天,兩名成人之間自願的肛交行為仍然在全球70個國家被入罪。
在歷史上有不少著名的男同性戀人士,當中有受到迫害而死的、計算機之父等。隨著西方世界對同性戀態度越趨寬容,越來越多的男同性戀者開始公開自己的身份,如苹果公司CEO,並保持自己事業的成功。
外媒称,对409对同性恋双胞胎所做的基因分析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同性恋生来就是同性恋。该研究将喜欢男人的性取向和人类基因组的两个区域(一个在X染色体上,一个在8号染色体上)明确地联系到一起。
  据《新科学家》报道,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生物学因素而非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上述研究对这一结论有重大贡献。在乌干达等一些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为犯罪,而一些宗教团体则认为同性恋者可以在接受“治疗”后变成异性恋。
  研究带头人、美国北岸研究所的艾伦·桑德斯说:“这动摇了性取向是一种选择的观念。”
  该研究在X染色体上挑出的区域被称为Xq28,最先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迪安·哈默于1993年识别出来,但在那之后,试图证明这一发现的研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果。该研究挑出的另一区域位于8号染色体中心的扭转处。被称为8q12的这个区域在2005年首次被标示出来。
  这项最新研究的参与人数约是此前最大研究的3倍,意味着从统计学角度看,它要稳妥得多。
  在过去5年中,桑德斯从384个家庭的409对同性恋异卵双胞胎处提取了血液和唾液样本。而哈默的研究只招募了40对双胞胎。
  桑德斯的团队梳理了这些样本,观察了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标记的位置,并测量了研究中的男子共同享有每个SNP的程度。
  全部818名男子唯一明确共有的特征是,他们都是同性恋。由于这些双胞胎是异卵双胞胎,基因并不相同,因此一对双胞胎中的个体之间、双胞胎与双胞胎之间的发色、身高、智力等其他特征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同一遗传位置全部发现的任何SNP极有可能与性取向有关。
  只有5个SNP比较突出,其中最常见的是位于X染色体的Xq28区域和位于8号染色体的8q12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发现了两个“同性恋基因”。这两个区域都包含许多基因,下一步就是集中注意力找到哪些可能对性取向有影响。(来源:《参考消息》)
  原文网址:
.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The Kinsey Institute . Published online.
Smith AM, Rissel CE, Richters J, Grulich AE, de Visser RO. Sex in Australia: the rationale and methods of the Australian Study of Health and Relationships. Aust N Z J Public Health. 2003, 27 (2): 106–17. :.  .
Melbye M, Biggar RJ. . Am. J. Epidemiol. 1992-03, 135 (6): 593–602.  .
AIDS and sexual behaviour in France. Mostly Indian Girls are affected from France girls .ACSF investigators. Nature. 1992-12, 360 (6403): 407–9. :.  .
Johnson AM, Wadsworth J, Wellings K, Bradshaw S, Field J. Sexual lifestyles and HIV risk. Nature. 1992-12, 360 (6403): 410–2. :.  .
石汝杰:〈《綴白裘》的語言〉,《明清吳語和現代方言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頁209。
中的相关内容
:隐藏分类:进化心理学或者进化论会怎么解释同性恋这种生物现象呢?
如此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怎么没有选择淘汰“同性恋”呢?buss在《进化心理学》中说“没有一种独立理论能完整解释这一现象”,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男人体内的 ‘同性恋基因’ 就是女人体内的 ‘超级异性恋基因’ ”。如果一个基因没有被淘汰,那么你就不得不开始考虑,肯定有某种原因支持它保持一定的遗传频率。一种可能是,在生物个体达到生育年龄之前,这些基因不会产生影响。比如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在40岁之前完全正常,该生孩子的都已经生了。一种可能是这个基因位点上的另一种基因具有更大的坏处(视环境而定)。比如疟疾—镰状细胞贫血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决定你容易感染疟疾,另一个决定你会得镰状细胞贫血;在疟原虫猖獗的非洲,镰状细胞基因被保留,携带者不易感染疟疾,在疟原虫少见的其他地区,镰状细胞基因频率降低,因为镰状细胞病会在生育年龄之前杀死你;如果是杂合子,两种病都不会威胁你。还有一种可能(跟前一种可能有联系)是这些基因具有某些好处,这种情况的例子很多,同性恋可能是其中之一。【本自然段是回答的主要部分】但是首先要确认同性恋确实存在遗传因素,然后才能讨论进化的问题。目前有科学家认为,同性恋可能受到 X 染色体上的逆罕见隐性基因控制。如果是这样的话,携带同性恋基因的女性可以是杂合子,因而可以是异性恋,她们有可能生出同性恋男孩(男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只能是纯合子)。同性恋基因的已知好处是,女性的生育能力更强:男同性恋的母亲平均拥有 2.7 个孩子,而异性恋男人的母亲平均只拥有 2.3 个。这意味着同一个基因,在男性身上会降低生育能力,在女性身上却会提高生育能力。简单总结原因,就是杂合子优势+女性多产。其他假说及其评价可以看看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精神分裂症,已知对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是受基因控制的,然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却高达 1%,如果自然选择已经淘汰了精神分裂症,那么这个频率就会比 1% 低得多。这说明这些基因不可能是完全有害的,它们一定有着补偿性的优势,或者在与其他基因的合作中有着益处。或许这些基因增加了人对事物的创造力和直觉。或许这些基因可使带有它的人免受某些疾病之苦(译注:1997 年在冷泉港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尼斯博士提出如果将来有一天诸如引起躁狂抑郁症的基因能够被剔除的话,那对人类社会可能会是一个危险)。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多疑本身的倾向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弥补精神分裂症的短处。上述这些观点的证据是零散的,但是它们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正常亲属具极高的成就的事实支持了上述观点。-------------《我们为什么生病》 其他遗传性生理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以及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也必定有相似的问题。同性恋的发生率远远高于精神分裂症的 1%,这也许暗示着同性恋基因带来的好处也更多。
谈谈亲缘选择假设有个gay基因1、这使得男人变得比较“女人”,那他的亲缘姐妹如果携带了该基因的话,那会使自己更有女性魅力,从而获得更多繁衍机会,那么这个gay不生殖的遗传劣势就被他的姐妹弥补了;2、一个男人如果只喜欢男人而不生产后代,那他可以帮助自己的兄弟姐妹抚养孩子,使自己的后辈获得生存优势,于是这个基因还是能够流传下去;所以,简单来说,同性恋虽然自身存在繁衍劣势,但是同性恋基因却不必然如此,既然如此,同性恋的持续存在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解释不了!以上为唯一正确、科学,且负责任的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要相信所有有关同性恋产生原因的答案!!!甭管它写的多么专业,多么可信,都不是正确的!!!之所以buss的书里关于同性恋部分写得如此驴唇不对马嘴,是因为他本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不仅他本人,目前还没有学者发现同性恋形成及得以进化的真正原因。因此,在没有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之前,还是不要讨论这个问题了。
首先,我们必须先假定“存在遗传的、先天的同性恋者”,如此才能在进化心理学上对它做出解释。在进化论中,有一种【基于频率的适应性策略】:在某种情况下,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遗传变异可以同时存在的现象。比如生物的性别,在有性生殖的物种当中,两性往往表现出依赖频率的适应性共变模式——当一种性别在数量上比另一种性别要少时,该性别成员繁衍的成功率就会提高(因性选择压力的减小,同性竞争激烈度的锐减)。因此,群体中的两性比例总在频率选择的作用下维持在一个大致相当的水平(在1:1中上下波动)。但频率选择不仅仅适用于描述性别比例(生殖策略:精子型、卵子型),它还可以涉及其他,如备选的适应性策略。一种生存于密西西比河的太阳鱼,它有三种择偶策略:(1)守护巢穴的“抚养”策略;(2)成长为较小体型的“潜藏”策略;(3)模仿雌性太阳鱼外形的“拟态”策略。显然可见,后两种择偶策略都是“欺骗性质”的,它们的收益依赖于群体中的老实者的数量。因为当群体中欺骗者的比率增加时,欺骗者的成功率就会减小,它们的生存与择偶压力就会增加。基于这种频率选择过程,采取三种策略的太阳鱼各自在群体中的稳定比率总会维持在某个恰当的水平(即三者的数量比例趋于某种稳定)。上面是生物界的,回归到人类身上。进化心理学家Linda Mealey根据频率选择的思想提出了精神病态理论:精神病态也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通常表现为:不负责任与不可靠、自我中心主义、冲动、不能形成长久的关系、表面上极富吸引力,以及缺乏诸如爱、害羞、愧疚和同情等社会性情绪。他们是社会交往中的“欺骗者”的主要人士,因此他们与老实者也会存在频率选择过程,最终使群体中只有少部分比例的人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Linda Mealey的理论主要是说,精神病态不一定是病,也可能是正常的、基于频率选择过程而存在的适应性策略)这下可以真正进入正题了:基于同性恋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同样不多,而且同性恋显然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异性恋(起码,他们主要是由异性恋者生下来的),所以同性恋也可能如精神病态一样是备选的适应性策略,通过频率选择过程而留存下来。精神病态者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他们对其他人的互惠机制的利用(欺骗老实人的资源),同性恋的繁殖收益则可能是通过亲缘式互惠机制(提供帮助给亲人亲戚)来完成的。这是饱受争议的亲缘选择假说。同性恋基因的另一些可能进化基础是:1、他们的性取向恰好提升了他们对异性的吸引力,他们的后代数量甚至可能超过异性恋者的平均水平。这需要一些统计事实的论证。2、同性恋者的爱慕对象是有选择的,他们通过同性恋行为减小亲人的择偶压力。这得用心理实验证明,同性恋者更容易爱上自己兄弟或姐妹的情敌。3、根据多水平选择理论,同性恋基因可能是群体选择的结果。
反过来问一下,同性恋为什么会被淘汰呢?从进化论的角度上来说,喜欢异性、追求异性,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不然。因为进化筛选的本质并不是 喜不喜欢 ,而是……交配与否,基因是否会留下来。可能又有人要吼我了,不喜欢怎么可能交配呢!!!???可根据我对同性恋的了解,同性恋群体和异性发生关系的情况是有着很高的存在概率的一方面,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同性恋和异性婚配的情况都是有的而且因为已婚同性恋群体以及拥有异性床伴的同性恋群体的性活动,导致了艾滋病向异性恋人群的转移。这点在一些关于艾滋病的综述里面都提到过。所以喜欢同性,对异性缺乏兴趣,并不和想象中那样是个典型的劣势性状,至少不是那么显著。同性恋行为恰恰给同性恋群体带来了一种有别于其他雄性的结盟方式。而团结,无论在体力社会还是脑力社会都是竞争力的源泉。而同性恋群体对异性而言所具有的吸引力也并不比非同性恋群体弱,甚至更强,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懂女人,又因为高竞争力,更讨异性欢心。所以生殖价的期望值,有时候比其他人更高,起码,不是一个绝对的劣势。这里的描述能涵盖的肯定不是同性恋群体的所有人,而且根据金赛性学报告的调研结果,30%以上的美国男性存在过同性性行为,每个人的性取向也是连续而非两点离散的。所以即使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也没有很确切的结论,可以证明同性恋是劣势性状。至于别的论据,期待其他人可以提出~谢谢。
转自科学松鼠会:
“基”因恒久远 好多年前,天神头目宙斯凭栏眺望人间的特洛伊城,看到貌美如花的王子伽倪墨得斯裸泳,倾慕不已。爱是自私的,神的爱更自私,他化作苍鹰,含情脉脉地把伽伽叼上去了。宙斯真是性爱大全,姐弟恋,哥弟恋都搞;而且这可是赤裸裸的绑架。话说伽伽到了天庭,不仅上了宙斯的床,还得了侍酒童的美差,可以和众神寻欢作乐。一般情况下,宙斯诱骗美女的绝招是让她们怀孕,然后抛弃之;可伽伽无法怀孕,宙斯便许诺他长生不老,就是天上永恒的水瓶座。可怜老父亲还在地上以泪洗面,殊不知儿子名字早有隐喻,其中蕴含了“使欢愉”和“男性外生殖器”双重含义。名字怎么起的……希腊神话往往是为了让人间习俗合理化,相传克里特(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腊的第一大岛)确有偷小美男子进山,让他体验成人欢愉,过一阵再送还的传统。看来同性相恋在古代还曾更加堂而皇之过。实际上在如今的人间,男性中2%-5%的人是纯粹的同性恋,女性也有1%-2%,算上有倾向或自己没意识到的,就更多了。“天”生同性恋不仅人,类人猿也有同性爱抚行为,这不稀奇,后面再说。然而亲缘关系同我们很远的果蝇都有男男相好。科学家已经在这个物种的近乎袖珍的基因组中发现了不止一个性取向相关基因。在同性恋现象较少发生的黑腹果蝇里有个基因叫“斯芬克斯”,若把它去掉,尽管男还是会喜欢女,但它们也开始喜欢男了!把一帮雄果蝇放在一起,和谐的NP现象出现了!【动作也差不多,只是5步前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雌性;♂:雄性)】用昆虫举例的原因不光在于不用打码,而是你不可能随随便便把一帮人基因敲除。当然要解释人的同性恋也有人的办法。科学家分析过同样性别的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性取向,要知道同卵双胞胎即使微观层次也几乎完全一样,而异卵双胞胎平均来说只有50%的基因相同。结果同卵双胞胎双双同性恋的概率高于异卵双胞胎双双同性恋的概率——基因更相同的人性取向越容易相同,能体会到基因的作用吧。别忙着点头,也有人不同意上面的推理方式,他们说,同卵双胞胎还不是因为从小性格喜好相似,一直选择相似的生活方式,才更容易性取向相同么?于是他们用了好多时间,先询问,再给愿意参与的双胞胎们发放问卷。性取向终究是隐私问题,有人一口回绝,有人中途反悔,有的一个同意另一个不同意,这是“有双胞胎特色”的问题。好在还有半数完成了问卷,总数上千。问题大致是,你小时候喜欢玩女孩游戏还是男孩游戏呢,你小时候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男是女呢。统计结果一出来,科学家发现,可遗传的(别忘了这是双胞胎实验)童年性别转换是症结所在(统计的意思就是……不要套用自己然后告诉我不一致):基因决定的那部分性格和喜好,决定孩子更喜欢玩男孩还是女孩的游戏,有的男孩永远选择和女孩一起玩,这样,当其他男孩接近他,他反而觉得是异性了。如此这般循环往复,长大之后,他的性取向、职业、爱好就可能都和真正的同性不一样。上面两种双胞胎实验,诠释不同,归根结底都在说,除了发育过程中的激素作用、成长经历、文化等人们时常探讨的非基因的因素,基因对性取向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这些基因还真有人找到,大部分给定位在X染色体,另外的研究结果七七八八散落在若干染色体上。通俗点说,有人是X染色体同性恋,有人是第7号染色体同性恋,有人是第8号染色体同性恋,有人是很多染色体加起来的同性恋……天“生”同性恋除了基因作用之外,几个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匪夷所思却特别确凿的规律,:同性恋男子比异性恋男子亲哥哥数多,弟弟妹妹就无所谓啦。他们猜,晚出现的弟弟有更大的可能和哥哥们发生性接触。不过这次心理学家似乎得输给生物学家,因为这是胡扯的,已经被人证伪了。生物学家也猜,可能和妈妈的免疫反应有关。妈妈怀孕时的免疫反应会针对男胎脑细胞上的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非常关键,于是妈妈的免疫反应就会改变胎儿的大脑功能。如果这种蛋白质恰好是Y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免疫反应就会随着怀男孩次数增加而变得强,也就解释了后出生的孩子同性恋概率大。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Y染色体编码的、能引起怀孕妈妈免疫反应的蛋白质,只是这些蛋白质和性取向之间还没建立起必然联系。如今还处在假说阶段,可免疫反应听起来可比乱伦的性骚扰靠谱多了。天生同性恋必有用生物学家要问的问题,除了How(分子机制),还有Why(演化机制)。如果达尔文他老人家在世,也一定会为这个问题大伤脑筋。只在男性统计,同性恋产生后代仅为异性恋的20%,明显这个性状降低了生殖力,那同性恋基因(们)为什么没有被残酷的自然选择所淘汰呢?它看来违背了达老的金科玉律,“自然选择,其实就是选那些能生的”嘛。最早的猜测是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而最早提出亲缘选择的又是达老。他说,某些情况下自然选择选的不是个人,而是彼此有亲缘关系的群体。如今信息时代,连生物都信息化了,就更容易理解,生物由基因编码,个体在照顾亲人的同时,其实是在照顾和自己一样的基因,也算“间接”产生下一代了。为了丰富这个观点,有人说,同性恋也可以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嘛,捕个猎啦,做牧师拯救亲人精神世界啦;有人抓住“出生顺序关乎性取向”的现象,说前面出生的哥哥反正已经把家里资源瓜分完毕,那么小儿子不生育也不会造成多大的额外损失;还有人说,同性恋男子一般做事更为他人着想,然而别忘了,胸怀天下不顶事,只有对自己亲戚好才有演化意义。后来有人认真做了一把实验,结果发现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冷酷无情,非但没给家里更多钱,对照顾兄弟姐妹的小孩也没太迫切的兴趣(他们也有个人私生活啊),往往和家庭还有那么一点点疏远……既然同性恋自己并没有特意照顾自己的基因好好传递,那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同性恋基因传递下去是权宜之计:在纯合的极端状况下降低生殖能力;但如果适度,比如当这个基因杂合时,或者当携带一系列同性恋基因中的几个时,反而能提高基因携带者的生殖力(和镰状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效果似的,纯和会影响供血,然而杂合却能帮人对抗疟疾)。于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同性恋基因(们)对传宗接代起的坏作用就被好作用抵消了。生物学上确实有这样的概念来描述这个现象,那就是平衡多态现象。还是始于观察,接着是一通问卷统计,当然问卷是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发的,最后发现同性恋的母系那边通常是大家庭,也就是说生育力旺盛(这个现象和前面说的同性恋关键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是相符合的。X和Y是性染色体,XX组合是女性,XY是男性,父系的男子和主人公有共同的Y染色体,X染色体却不同,于是就和这个故事不搭嘎了),相比来说,异性恋的母系那边就逊多了。于是科学家推测,X染色体上的同性恋基因(们)导致男性同性恋,但它在女性基因组中是杂合的,可能反而让她们更有生育力,不管是因为更能生,还是因为这些携带了同性恋基因的女性更诱人。如此这般,同性恋基因影响了某些人生育,但利于另一些人生育后代,总的效果在人群中得到平衡,基因就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源远流长了。有人发现了另一种“平衡”方式。不管是男是女,同性恋基因携带者一生中性伴侣数目较多。比如,双胞胎中一个是同性恋而另一个是异性恋的情况,同双胞胎中俩都是异性恋的情况相比,前面一对(异-同)里异性恋的这位,就比后面一对(异-异)里的异性恋更讨异性欢迎。只是这种平衡方式也还有待商榷,至少异-同组合下,家里肯定会给这位异施加更多压力,让他传宗接代……那为什么同性恋基因携带者可能更讨人喜欢呢?有人给出了试探性的猜测,如果男性携带同性恋基因,不到同性恋的程度,却带有一些同性恋男人的优点,比如细心、敏感、温柔、不那么强势。他们可能不是一个床上功夫和丛林战斗力了得的猛男,却是一个好丈夫——毕竟天下大多数孩子肯定是这样的爸爸照顾出来的。而且有调查表明,超级阳刚的脸孔其实并不是最吸引一般女性的,受欢迎的往往是带点女人味儿的。于是在女人的选择下,同性恋基因(们)就传递下去了。相反,自然界中的雌性往往要独自承担哺育后代的责任,稍微有点强势的就比较有生殖优势了。想象一下,有点娘的男生,或者有点帅的女生,是不是更招人喜欢?那最开始呢?前面的假说都只解释了流传,却没有回答“肇始”。类人猿能帮我们回溯历史,它们的群体里并不少见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特别明智的举动。有人推测,这些动物野性难驯,群体内部的同性之间都大打出手。这可不好。此时恰好突变出一个同性恋基因,于是就化干戈为玉帛了。离我们最近的倭黑猩猩,各个都是亲善标兵,从不打架,没事就爱抚一下,你高兴我高兴,什么都好说。而那些因为携带了同性恋基因而变得温柔的雄性,可比凶猛的杀婴雄性可爱多了……于是,在自然界中,并不是谁最凶谁笑到最后;于是,温柔的同性恋基因就诞生和被选择下来了。结语世人多疑,尤其喜欢栽赃科学家,说他们研究同性恋基因就是为了让同性恋合理化;说要再这么研究下去,总有一天人能随便改变性取向。其实管好科学家还不如管好自己。科学才不管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研究有什么,为什么。还是那句话,真的爱情,不分贫富贵贱、年龄差距、性别组合,都是伟大的。参考文献伽伽的名字:克里特传统:
... -zeus-ganymede.html果蝇:Dai, H., etal. (2008). The evolution of courtship behaviors through the origination of a new gene in Drosophila. PNAS, 105, .双胞胎: Bailey, J. M., Pillard, R. C., Neale, M. C., & Agyei, Y. (1993). Heritable factors influence sexual orientation in wome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0, 217–223.
Bailey, J. M., Dunne, M. P., & Martin, N. G. (2000).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its correlates in an Australian twin sam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524–536.很多基因作用的同性恋: Bocklandt, S., etal. (2006). Extreme skewing of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in mothers of homosexual men. Human Genetics, 118, 691-694.
Miller, E.M. (2000). Homosexuality, birth order, and evolution: toward an equilibrium reproductive economics of homosexual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9, 691-694.出生顺序: Bogaert, A.F., Skorska, M. (2011) Sexual orientation, fraternal birth order, and the maternal immune hypothesis: a review. Front Neuroendocrinol, 32, 247-254.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具有较低的生殖率: Bell,A. P.,&Weinberg,M. (1978).Homosexualities: A study of diversity among men and wome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亲缘选择: Salais, D., & Fischer, R.B. (1995). Sexual preference and altruism.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28, 185-196.
Rahman, Q., & Hull, M.S. (2005).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Kin Selection Hypothesis for Male Homosexuall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4, 461-467.增加女性生育力: Camperio-Ciani, et al. (2004). Evidence for maternally inherited factors favouring male homosexuality and promoting female fecundity. The Royal Society, 271, .增加对异性的吸引力: Zietsch, B.P., et al. (2008). Genetic factors predisposing to homosexuality may increase mating success in heterosexual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9, 424-433.雌性带点雄性气质的好处: Campbell, A. (1999). Staying alive: evolution, culture, and women’s intrasexual aggress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2, 203-252.题图出处:
转自网易毒舌的批评家们一直以来就认为,进化生物学这门学问说得再高深,充其量也就是“乱猜”——不过事实却恰好与此相反。最近,一批进化生物学者才确定了之前大量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如何参与到人类进化的进程中的——从解剖学,生理机能,胚胎学和行为学等角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被解决了,就目前而言,仍然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就是“同性恋的起源”(Origins of Homosexuality)。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是它却难倒了世界上该领域内中最杰出的头脑。首先说说这个问题本身。对于任何一个特性,要参与到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因素就是要和繁殖过程产生关联,更详细地说,就是成功地让相关基因流传到下一代。所以,如果说同性恋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并且它确实是——那么和同性相互吸引相关的遗传因素必定会从人对同性的偏爱中获得某种生殖上的益处。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明显了:众所周知,同性恋比异性恋的后代要少,并且技术上来说,同性恋是无法进行繁殖的,那么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将同性恋从进化中“抹去”呢?而这个悖论在那些性向独一(exclusive)的同性恋人群身上显得尤其矛盾;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异性恋倾向。同样,就算是在双性恋身上,这个悖论仍然是奏效的,因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潜在的进化进程变化。种群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J.B.S.Haldane)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该理论假设有两种交替性存在的基因,其中一种可以在99.9%的人口身上找到,而另一种则在剩下的0.01%身上找到。之后他又计算到,如果这种罕见的基因仅有1%的遗传优势,那么在4,000代之后 ——这个数字在整个进化过程中可以说不值一提——这种微弱的优势或许能够“反转”。就像收取“复利”的道理一样,在人种间互相交配几千代之后,这种基因在遗传苦中已经不再罕见。从人类利益的角度考虑,这一点的意义相当重大。举个例子,男同性恋与数量相同的男异性恋相比,生育率只有后者的20%。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可靠的女同性恋的相关数据,不过我想结果应该也是类似的。除此之外,和坚决的异性恋者相比,双性恋的“繁殖产出率”也应该会低一些。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甚至不能争论说同性恋是一种后天习得行为(learned behavior)。科学界所达成共识的是,“同性偏好”是深深扎根于生物学中的。不仅是人类,数年来,科学家们也搜集到了其它野生动物中出现的同性偏好的证据。并且就算不说动物,光是这一点跨人类种族跨文化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上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一位遗传学家带头进行了一次研究,研究报告指出存在一种叫做“Xq28” 的等位基因(allele),这种基因存在于 x染色体上,它决定了男性的性取向。不过后续的研究证明它的机能并不是一些人(主要为同性恋,人权主义者等)希望的那么简单,并且部分研究还让一些人(那些坚持“同性恋是后天的,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的人群)对此产生了恐惧心理。很多试图确认 Xq28 在同性恋行为中的必要性的研究都没有取得成功,不过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种基因的确对男性的同性恋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Xq28 和女性同性恋并没有什么关联。所以比较科学的总结是,在男同性恋当中,如果过不是绝对的控制,至少同性恋取向是受到这一种或者集中等位基因所影响的。和男同性恋同理,女同性恋的发生机制应该类似,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女版”的 Xq28。除了那些直接寻找具体的,性向决定基因之外,还有一些遗传学证据也浮现了出来。一堆从研究双胞胎和亲生兄弟姐妹中所得出的数据显示,这些影响性向的基因,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要彻底了解它们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被收养的小孩(即无血缘关系的亲人)成为同性恋的概率要比同胞兄弟姐妹共同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小,而后者发生的概率又比孪生兄弟姐妹共同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小。同样地,在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中,同性恋所占人口的比例大致都相同。这些都成为了同性恋具有遗传性的证据。 不过和同性恋相关的基因到底有怎样的偏好呢?什么样的人和家庭更容易带有这样的基因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下面是一些可能的解释:亲缘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科学家推测说,利他主义(altruism)或许可以遗传——如果和利他主义相关的基因获得了遗传优势的话。而同性恋也是一样。在同性恋中,生殖能力和排卵等功能要么被削弱,要么就无用。从进化的角度看,它可能的益处就是能够帮助他们的兄弟姐妹分担抚养后代的工作。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同性恋在协助亲人上花了更多时间。不过,研究者们所做的调查时基于问卷的,而非实地观察。并且,现代文明毕竟和几百万年前不一样,人类的社会属性比从前任何时期都要强,所以这也可能是同性恋在现代没有展现出更多协助家人,抚养后代的特性。近来一项在萨摩亚群岛所做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传统人口。男同性恋在当地被叫做“fa'afafine”,它们没有后代,但是完全被社会所接纳,也被家庭所接纳。他们在家庭中会花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侄子侄女——和他们自己有25%相同基因的亲人。有人类学研究的证据显示,在农业文明时期,男同性恋有更多的机会能成为牧师,萨满巫师等神职人员。他们比它们的异性恋同胞获得了额外的社会威望,而这种基因从他们的异性恋同胞身上开始向下一代流传。这样的家族中出现同性恋的概率也会增大。这个假设很吸引人,不过同样,它缺乏经验主义上的支持。虽然绝大部分生物学者都坚持自然选择更多发生在个体,家庭单位上而非群体之中,不过仍然有可能,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外。或许同性恋群体在某种分工中表现一直就比异性恋要出色,于是他们“保留”了这一“传统”。这一假设最近引起了不少争论,不过在赞同声中最中肯的说法来自人类学家 Sarah B. Hrdy。他、她说,在人类进化史上,抚养后代从来就不单单是父母双方(尤其是母亲)的职权。我们的祖先们很积极地参与到了家庭后代的抚养中——尤其是那些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后代的亲属在这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灵长类动物的族群中,新生婴儿出生后都非常需要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智人能将这一“共同抚养”的系统维持下来的原因。当这些抚养后代的助手都是同性恋时,族群的收益才能最大化,这也是群体选择的意义所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作为避免因过大密度使群体灭绝的密度调节机制,由群体选择而进化形成。同性恋作为一种遗传素质(genetic predisposition),当和某种特定基因相结合起作用时,可能会带来一种补偿性的利益,比如著名的地中海贫血症,其中的致病基因在特定的地区可以起到防止疟疾发病的作用。虽然目前导致同性恋的基因还没有被最终确定,但是这种可能性仍然存在。有无可能有这样一种或者多种基因,它预先就偏向于同性恋(或者偏向于更弱的繁育后代可能性)——但是仅仅在一个性别中——而在另一性别中,同样地基因又会提高繁育后代的能力?雌雄两性在进化过程中处于竞争的态势,他们永远不可能在进化中“皆大欢喜”,对雄性有力的基因往往会阻碍雌性同类相关的适应性。一项研究发现,男同性恋的女性亲属往往生育了更多的后代。这可能就证实这种基因的存在——他们对男性生育能力不利,但是可能增强了他们女性亲属的生育能力。同性恋行为可能既不是适应性行为,也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它可能是非适应性的。这就是说在进化过程中,它没有被“选中”,但是它仍然存留了下来。他们也在社会中寻求一种配对关系(pair bond),以及精神和生理上的满足。至于为什么这会存留下来,可能是因为那些擅长于和其他人类沟通,进行配对的人,生育后代的能力也更强。亲缘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科学家推测说,利他主义(altruism)或许可以遗传——如果和利他主义相关的基因获得了遗传优势的话。而同性恋也是一样。在同性恋中,生殖能力和排卵等功能要么被削弱,要么就无用。从进化的角度看,它可能的益处就是能够帮助他们的兄弟姐妹分担抚养后代的工作。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同性恋在协助亲人上花了更多时间。不过,研究者们所做的调查时基于问卷的,而非实地观察。并且,现代文明毕竟和几百万年前不一样,人类的社会属性比从前任何时期都要强,所以这也可能是同性恋在现代没有展现出更多协助家人,抚养后代的特性。近来一项在萨摩亚群岛所做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传统人口。男同性恋在当地被叫做“fa'afafine”,它们没有后代,但是完全被社会所接纳,也被家庭所接纳。他们在家庭中会花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侄子侄女——和他们自己有25%相同基因的亲人。社会威望(Social Prestige)有人类学研究的证据显示,在农业文明时期,男同性恋有更多的机会能成为牧师,萨满巫师等神职人员。他们比它们的异性恋同胞获得了额外的社会威望,而这种基因从他们的异性恋同胞身上开始向下一代流传。这样的家族中出现同性恋的概率也会增大。这个假设很吸引人,不过同样,它缺乏经验主义上的支持。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虽然绝大部分生物学者都坚持自然选择更多发生在个体,家庭单位上而非群体之中,不过仍然有可能,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外。或许同性恋群体在某种分工中表现一直就比异性恋要出色,于是他们“保留”了这一“传统”。这一假设最近引起了不少争论,不过在赞同声中最中肯的说法来自人类学家 Sarah B. Hrdy。他、她说,在人类进化史上,抚养后代从来就不单单是父母双方(尤其是母亲)的职权。我们的祖先们很积极地参与到了家庭后代的抚养中——尤其是那些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后代的亲属在这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灵长类动物的族群中,新生婴儿出生后都非常需要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智人能将这一“共同抚养”的系统维持下来的原因。当这些抚养后代的助手都是同性恋时,族群的收益才能最大化,这也是群体选择的意义所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作为避免因过大密度使群体灭绝的密度调节机制,由群体选择而进化形成。平衡多态性(Balanced Polymorphisms)同性恋作为一种遗传素质(genetic predisposition),当和某种特定基因相结合起作用时,可能会带来一种补偿性的利益,比如著名的地中海贫血症,其中的致病基因在特定的地区可以起到防止疟疾发病的作用。虽然目前导致同性恋的基因还没有被最终确定,但是这种可能性仍然存在。性对抗选择(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有无可能有这样一种或者多种基因,它预先就偏向于同性恋(或者偏向于更弱的繁育后代可能性)——但是仅仅在一个性别中——而在另一性别中,同样地基因又会提高繁育后代的能力?雌雄两性在进化过程中处于竞争的态势,他们永远不可能在进化中“皆大欢喜”,对雄性有力的基因往往会阻碍雌性同类相关的适应性。一项研究发现,男同性恋的女性亲属往往生育了更多的后代。这可能就证实这种基因的存在——他们对男性生育能力不利,但是可能增强了他们女性亲属的生育能力。非适应性的副产品(A nonadaptive byproduct)同性恋行为可能既不是适应性行为,也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它可能是非适应性的。这就是说在进化过程中,它没有被“选中”,但是它仍然存留了下来。他们也在社会中寻求一种配对关系(pair bond),以及精神和生理上的满足。至于为什么这会存留下来,可能是因为那些擅长于和其他人类沟通,进行配对的人,生育后代的能力也更强。
最近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对于进化的选择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进化的选择,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未来人类可以决定物种的生存或者灭亡,最终对人类有用的物种留存,没用的物种灭亡。同性恋是人类自己进化中的选择,如果不纠正的话以后也可能成为常态。
虽然说,进化心理学或者说进化论是科学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科学的一部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进化论解决的主要是那些有可遗传因子产生的问题,比如由基因产生的问题,比如可能的由mene产生的问题。既然有更好的引导,我没有必要重复别人的工作了有关进化论解释的注意:(虽然进化论很有用,但是用此来解释需要去查看是否有自然史的佐证)有关同性恋我比较认可的解释:
提供一个有趣的角度,可名「彩排假设」,来自郑也夫,末段有惊喜。灵长目动物大多都有同性恋和性自娱行为。68种灵长目动物中仅有11种实行一夫一妻制(人类是大部分一夫一妻制,小部分多偶制),23种实行多偶制,34种实行群婚制。多数学者共识,早期的婚配制度是群婚和多偶制。群婚中性资源的享受当然是不平等的,强者的机会更多。学者们观察到在野生狒狒的群体中,小狒狒在染指不到异性时大多发生同性恋,一旦能够得到异性马上就转变为异性恋。由此可以判断,同性恋是具有生存优势的。在多偶制乃至群婚制的群体中,很多雄性长期得不到异性,如果没有同性恋作替代,一方面内部的冲突将趋于白热化,另一方面雄性中的弱者的性能力将弱化(它们还将在郁闷中变态),而那又将导致该群体中的首领及其他少数强悍的雄性没有了替补和候选,那将是物种的灾难。进化没有淘汰这种品性,在于它具有实实在在的功能,可以帮助灵长目动物协调性资源,缓冲性压抑,锻炼性能力。借用NBA的话语来说,群婚或多偶制的动物世界中,同性恋者是「板凳队员」,他们鲜有上场的机会(即同异性交配的机会),但必须不停地操练(即在同性恋活动中操练性能力),这样他们才不致荒废了「球艺」,在机会降临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依据此观点,女同性恋的的性染色体必须是隐形纯和,那么根据遗传学定律,那条来自父亲的必须是纯和隐性的,那这个父亲也是同性恋,既然他是同性恋,如何会和异性产生后代?即使这些男同性恋会产生后代,那么另外从统计学来讲,只要母亲有隐性致病基因就可能产生男同性恋后代,只有父母亲都携带才可能产生女同性恋后代 ,依此概率,女同性恋远远多于男同性恋 ……
总之就是基因群体中出现的一个“异类”个体,相对短期内不能被natural or sexual selection。。。或者是这个基因个体在进行自我毁灭,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
又在知乎上看见一堆伪科学的高票。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一个被承认的实验可以证明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同性性行为是可以由后天选择的。最简单的,双性恋听说过吗?按这样的伪科学说法,双性恋就是遗传了一半同性恋基因了。作为一个专业人士,起码我说话是负责的。
存在即合理同性恋基因在漫漫进化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淘汰掉,一定是有其存在的原因的。既然它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掉,原因无非有两种可能:一、同性恋基因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一种有益的基因变异,被自然选择所钟爱而得以保存;二、同性恋基因对物种进化无害,可淘汰可不淘汰,如镰刀性贫血细胞等,所以自然选择就偷懒没有发挥作用。下面分点阐述理由1.同性恋基因对物种进化无害
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但同性恋者并没有丧失生育的能力,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个同性恋的女性被强奸了她还是会怀孕,并产下后代。
或者,同性恋本来就是少数,而大多数同性恋者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会和异性组成家庭并繁衍后代,并不会老而无子,所以同性恋基因从繁衍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2.同性恋基因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一种有益的基因变异
上文提到,大多数同性恋者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会和异性组成家庭并繁衍后代,而如果这这个同性恋者有自己的同性伴侣的话,这个孩子收到的关爱将会是三份,从而更利于这个个体的发展。
而同性恋者如果和自己同性伴侣在一起了的话,大多数会考虑收养一个孩子,那么也不影响繁衍。
更特殊的情况,同性恋者和自己伴侣均没有收养孩子的意愿的话,请参照第一点同性恋者并没有丧失生育能力。综上,同性恋者存在是符合进化的选择的。
进化心理学和经济学真的很像呢,应该是同一拨人生出来的。 同性恋的作用。。。嗯。。。。可能是资源环境压力大,人类社会自发产生的控制自身规模的机制。或者,就像其他人说的,帮助异性恋繁衍后代。但是这种说法姿态会不会太高,会不会有同性恋抗议?
同性恋是有某些好处的。1.如果一个男人想要获得孩子。他不一定要喜欢女人,只要可以和女人交配就可以了。2.并不是男人越喜欢女人就会获得越多的孩子。相比之下有钱可能更重要。(得能养得起)。3.同性恋可以导致男性之间产生超越友谊的关系。这在社会上可能体现出某种优势。(团结就是力量)4 如果这种优势能赚到更多的钱。他就能产生更多的孩子。于是同性恋基因就会被保留。古希腊人很多都是男同。尤其是战场上的士兵。
男同的定义包含不受外在环境影响,不发生趋向变化。男同的危险性在于不主动寻求基因的延续,那么它得以继续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以前想过为什么会有男同。我总结下个人的观点男同的定义包含不受外在环境影响,不发生趋向变化。男同的危险性在于不主动寻求基因的延续,男同的定义包含不受外在环境影响,不发生趋向变化。男同的危险性在于不主动寻求基因的延续,那么它得以继续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以前想过为什么会有男同。我总结下个人的观点1、也许是bug,人的基因系统巨复杂,生殖细胞变异组合 滋生出现bug是比较正常的。人身上有n多bug//病毒,病菌,毒品 除了这类还有很多2、男同不用追女生,也不去吸引女生注意,找也只找自己感兴趣的男生,大为节省掉了男人有限精力的一个开支,可以更好的自我心理或技能发展,也能更好的和其他男性合作创造出更大的蛋糕。(牛顿伯爵,一辈子处男)3、部落或统治高层,(如李世民双性恋,通吃)这样的领导(天天爱卿爱卿的,那种关怀的气质)带领一帮能臣有利于组织稳定,对种群也是很有好处的。这样的基因随着其身上的体力,体格,才华,免疫力等一块往下扩散。这样的人即使是男同(!双恋)也会有别的女生靠过去因为这样的领导身边的资源占有量和流通量,随便漏点,就比一般地方得到的生存价值大,而且这种基因还有市场。(很多男同女同据说很棒,多了去了!)第三条在以前和同事一次讨论中被否了,因为很多农村的也有男同(这些男同不一定是真男同,可能是在没有媳妇下的另外的一种学习和练习或满足,一旦条件满足。。。他们不一定是真男同) 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和地位下有(触发)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如说一个美国的一个牧师募捐演讲带着听众一起哭,然后回头把钱给吞了。比如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关于学习和练习,多说一句,很多热火的游戏就是满足了男生的练习的需求,如同小猫玩线球,[我们经过了漫长漫长的部落社会]各个部落男人就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关于男同,很久我看过别人的一个观点,就是女性化的男生,不便引起首领的注意,然而其一有机会。。 //这种心理机制有市场,但这不是男同!对于这个观点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先举几个栗子【黄鼠狼如果在一只带小鸡的母鸡面前俯着身子,装作小鸡"叽叽"的叫声,这只看这它的母鸡也会用翅膀去守护这只黄鼠狼。[怪诞心理学]】//我们也是动物亲奸商也知道去求领导办事带着一个美女秘书,电流在领导装逼的神经回路走一圈 ——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你们回去吧(高风亮节,恭喜领导装逼成功)!有些奸商在带着女友买东西的男生多要些价;售楼的销售员换成小姐——装作一种你买不起吧的态度; 连要饭的都知道在给女生面前的男生多要一些,很职业!首领看着自己的女人们和爱着自己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人比较像女人,身上的性状没有激发首领的竞争意识和决心,反而激发了首领的保护欲和疼爱),放心的走了。那么我想这个男的混在这些女人中间,这个男的即使是纯男同,难免会有什么结果。这个男同未必对首领没有实际作用。后来首领换思路了。。。但是还是出现了魏忠贤,李莲英劳模
仔细想想,人一生中做爱那么多次,用来繁衍后代的只不过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罢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眠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