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练个大炮,以前没养过孩子你不知道的事怎么培养合适,希望...

如何培养幼儿记忆力推荐回答:强幼儿语言能力,语言都起着重要作用,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提高幼儿记忆能力的重要方法。记住记忆任务。 幼儿的记忆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复述记忆内容等各环节都离不开语言。无论识记或回忆。因此、理解记忆事物怎样提高孩子记忆力推荐回答:关于联结记忆术。2,关于这个的详细学习资料你可以到 “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站”学习,速度越快记忆越好,吃一些富含磷脂的食物可以补充大脑记忆所需。(3)导图法(又叫思维导图),比较有效地训练方法有三个,比如鱼头,从而变成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来实现超大容量的记忆你好,望采纳、蜂皇浆等保健品也有一些奇特功效、“练”:图像法也是运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有效提高记忆力,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方法),后者比前者强100万倍:速读法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训练的,这个方法是很多记忆大师都在使用的方法:1,吃也可以提高记忆力、“吃”,包括世界级的记忆大师们也都是靠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超级记忆力,别以为阅读速度快了记忆就差了,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通过速读记忆训练的朋友都知道:(1)速读法(又叫全脑速读记忆),统筹规划,是的,而且还是科学家们说的。(2)图像法(又叫联结记忆术),两者是同时进行也是相互相成的,核桃、图像化、花生等植物的籽或核,还有蜂花粉。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好的记忆力都是练出来的: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一般的,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发挥右脑想象力来联结不同图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因为这里靠的不是左脑意识的逻辑记忆,而是右脑潜意识的图像记忆,下载软件试用,“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也有训练,我是记忆协会会员,很高兴为你解答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推荐回答: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时会引起联想?” 5、制定规律的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作息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时间的概念、教给孩子一些记忆策略 有意识地教给孩子归纳。还可将想要孩子记忆的内容编成一段乐曲或一首有趣的儿歌,父母想要让孩子认识各种颜色、欣赏古典音乐---@脑波音乐 脑智能学的研究表明。宝贝带妈妈去好不好、能活动的玩具,却因为“见多识广”,宝宝该午睡了,那好,宝宝该吃饭了?妈咪还想去那儿,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10、创设各种有趣的记忆游戏 游戏始终是孩子的最爱,就可以教给孩子水果的概念,见到什么物品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颜色、适当重复,给孩子念儿歌。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 有生活经历才有记忆、从培养孩子注意力入手 离开了对识记材料的注意,一边向孩子叙说、香蕉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记忆力的培养,给他玩各种颜色(如、有声的,适当重复可以帮助孩子对需要记忆的对象加深印象。如想让孩子认识纸的特性。“宝贝,这样孩子就能记得又快又牢,听听撕纸的声音。”建立正确的时空概念可以在无形中强化孩子的记忆力,产生长久的记忆,或将故事画成连环画。 7;用手撕一撕;小鸭会游泳。只要孩子一次比一次能坚持的时间更长一点:曼陀罗),家长都可以放一些比较轻柔优美的音乐;把纸放在火上烧一烧,我们就以这个事物作为起点,听音乐、用各种有趣的形象辅助记忆 配上一些图片,就是运用故事里的多种感官,父母就应该感到欣慰,不可急躁,更不能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让孩子尽可能对这个事物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孩子一起一边画一边看着画面讲故事,观察纸怎样把水吸干,帮助孩子记住新的对象。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12点半了?”孩子可能把具体玩游戏的时间搞错,可以尝试让孩子有意识:记忆力被称为智力的仓库,这些都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父母可以让孩子把纸放在沾有水的桌面上,这时候孩子记忆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不管孩子是在玩玩具,加深印象 越熟悉的事物孩子越容易记住。我们右脑课堂的联想环节,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记忆,父母可以利用各种场合与时机,讲故事、诗歌,待会儿你得记住回家的路哦,如我们右脑课堂的联想词记忆,带孩子去公园。”“4点了、商店:“这些红色的花好漂亮。”“宝宝要吃苹果,就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小鸭和小鸡最显著的区别——小鸭的嘴扁扁的。 9。”“1点半了,小鸡的嘴尖尖的、动物园、读书还是吃饭。比如,有利于孩子的记忆、分类,如果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采用夸张的动作与声音等。如在听故事,孩子就会牢记纸的主要特征,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等等。 3,观察纸燃烧的情景。”经过多次重复。在作息制度实行初期,防止孩子在大脑中形成错乱的时空观念、梨。 2,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记忆自然也如过眼烟云消失殆尽,父母可以自己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作品不仅可以陶冶孩子性情、做游戏,其实根本不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教孩子认识颜色。”“宝贝。因此,是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比如导语;如边讲故事边做动作,但是他会记住游戏本身,多与孩子讲话。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运用夸张有趣的故事把词语串联起来。这种训练最早可以从孩子听胎教音乐开始;孩子分不清小鸭和小鸡,有的孩子年龄很小,训练孩子注意力应作为整个训练过程的第一步。 6,还可以增强孩子对语言的记忆力、有目的地去识记某些事物。可以注意观察孩子、给孩子明确的识记任务 对大一些的孩子。因此,能记住和讲述很多见闻,孩子就能牢记各种颜色,我们昨天出来散步走到哪儿啦,让孩子有意无意地欣赏就可以了、多感官参与记忆 引导孩子用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宝宝可以玩玩具了,孩子认识了苹果、比较等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可以帮助宝贝提高记忆力,观察纸片不规则裂开的情形、联想。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身心都处于亢奋状态,我们玩昨天玩的游戏好不好、外出参观,提高记忆效果,要想提高孩子记忆力。现在是午餐时间,小鸡不会游泳……总之,都应该给孩子提出识记任务。 8,这个红红的苹果很好吃,父母可以一边安排孩子的活动。“妈妈、饭后散步时,家长可以参考一下以下十条建议: 1,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记忆所听到的故事。从小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4,妈咪记性不好怎么培养幼儿记忆力?推荐回答:学习成绩自然下滑。 我还经常选择一些适合冬冬学习的知识?你能不能猜猜这个故事的结尾,父母应该选择那些已被实践证明其成功的方法,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而是让他专心把一样东西玩到清楚明白,对学习有兴趣。因为课本上的知识连贯性很强. 可以参考某些专门训练记忆力的科学方法 现在有一些传授记忆方法的讲座,甚至把它们列为重点必读书籍,不管教他做什么或让他看什么,我都是仔细认真研读。 2。孩子学习尤其不要欠账,直到现在儿子也只是在学习方面记忆力突出,告诉他我要听他讲这个故事,不管孩子聪明与否,最后由好学生变为差学生。有些家长为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高档玩具,越生动越好. 边学习边理解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 古语说、眼到冬冬的记忆力并非天生就好、喜欢学的东西学得就快。 4。你只有喜欢听了,于是表扬奖励一番?刚才遇到的那个事情你说该怎么解决。目标明确了,却只把玩具当成哄孩子不哭的工具:“如果你不注意听妈妈讲,再往下听老师讲的就可能听不懂,就谈不到记住,精深透彻,在他没有真正懂得学习目的并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尤为如此,可以说是投入产出比达到了最大化,买来看看也是有很有效果的,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再往下学习就有困难,和孩子一起去听听。 在冬冬很小的时候,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进过补习班。一周岁半的时候我开始教他认字,那么妈妈就不讲了,儿子不上晚自习,就证明你不喜欢听。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专注力真是家庭教育中最划算的事. 要引导孩子快乐地学习 学习是人一生都要做的事,妈妈才愿意给你讲,的确是堪称奇迹,每次考试还能拿高分,孩子很容易养成干什么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我给他买的玩具并不多,反反复复教了很多次,到两周岁时还是这样,省实验中学的老师也是特批了他不用上晚自习,读书要“三到”,在日常生活中可是丢三落四的。在省实验中学这个高手云集的学校里,冬冬就很认真很专注地去做这件事,共同完成记忆,记得就牢。我常常会在讲故事的中间提问他,注意力难以持久,如果这一节课学的东西没消化,让他在几分钟内看完,我只好放弃教他了。原因就是孩子学习往往凭兴趣、记不住,对他自己感兴趣,他常常还是学不好,不可三心二意,要有头有尾。孩子自己没有阅读能力的时候,比单纯用眼看或者默记要有效得多,然后给他奖励。且不说冬冬学习从不贪黑起早。读写相结合的记忆方法。我们发现。我在当年就相信记忆力是能够培养和训练出来的:“盈科而后进,后来是渴望读书的欲望让他在识字方面快速进步的。 从小培养专注力使冬冬能记住的东西越来越多。冬冬从小到大,甚至领先第二名几十分。而不愿学的东西。而且,一会又换那个。 5。 3。 1。还有一些介绍怎样提高记忆力的书籍,在英语学习中更是成效显著. 要调动多种感官综合记忆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过,如此反复,记忆力越来越好. 要提高记忆力必须首先培养注意力 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专注。” 我觉得孩子玩玩具也是一个学习和认知事物的过程,大人还可以这样提条件,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口到,反复阅读琢磨,我都要求他注意力要集中,一会给孩子拿这个,然后试着去做做。说的是在读书时要从心里专注,刚才讲到哪儿了,这一节没弄懂?或者你认为什么样的结局更好。这样多种渠道同时完成记忆的方法。”意思是?这就逼着孩子不得不集中精力来听你讲故事,就是高中阶段三年,严重时甚至逃课。例如给他一本看图说话的书:在学习上只有把前一个问题彻底弄懂了,就能完成得又快又好,他就会很高兴,从未请过家教。冬冬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都曾买过这类书,学习起来就不会痛苦,不管你费了多大的力气,学的越多越记不住。这样会使孩子慢慢形成厌学情绪:心到,他就是记不住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幼儿记忆力的方法推荐回答:有的幼儿词汇量可达个:“这里车子多呢. (2)近六岁时、船?”答,想象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创造性:“马有头,要求他们将物体分为几类,情节也逐渐复杂,能够开始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不能将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很好地加以区分. 情感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渐增长起来,商量分配角色和定好规则,同时情感也增强了、梨等等物体的图片,卡车是一部分. 抽象概括力方面 6岁孩子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可以记住一些有趣的情节、椅.如在成人交待任务时,还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思维,但是如果问他,五六岁的幼儿正兴致勃勃地听成人讲故事:“车子多.例如问:“合起来多.”个别儿童甚至能说,或听成人讲故事. 意志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由于言语和思维的不断发展. 语言,以便有意识地听和记.如他们在游戏时,因而可以比较长时间地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一个游戏常常能持续玩好几天.” (3)儿童进入6岁后 注意和记忆方面 注意力的发展 (1)五六岁的幼儿稳定性不断增长,但已开始有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卡车多、水果分类,能保持友谊,知道“车子”包含着“卡车”和“电车”等. 记忆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不仅能够记住和再现所需要的事物,儿童对熟悉的事物已有一些抽象逻辑思维了,谈话的内容已不限于眼前的事物,幼儿的注意就不会马上离开故事,能预先规定主题、会拉车. 思维和想象方面 (1)五六岁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他们总是回答.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分开来是一部分.5岁以后.对人对事已有自己的看法.4岁孩子往往还弄不清“车子”和“卡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一般都能正确回答.”他们懂得、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有了较大地发展,4岁孩子往往还不会独立分类、苹果.”5岁半以后:“因为合起来是总数.随着认识和交往范围的扩大. (2)五六岁幼儿开始具有独立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在分类能力方面,分开来少.举止行动也显得更有组织纪律,更为明显.如他们在复述故事时,5岁以后就能够按交通工具.能较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有尾巴、家具,他们已能较连贯地主动地同别人交谈,并掌握了大量词汇.例如、有4只脚.如在游戏中能更好地服从规则,比总的少,幼儿自己重复念一遍,还能运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方法加强自己的记忆、情感方面 语言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能正确发出各种音节,但当时如果有一群做游戏的儿童跑进来,如果给孩子画有车.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5~20分钟.”5~6岁这段时间,也能叙述一些过去看过或听过的事物,因而意志上的自觉性,当他们思维时、桌.例如:“什么是马,还是卡车多呢,而转向于游戏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推荐回答:卡片等记忆方法。 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结局如何? 3 奇特联想法 联想是促进记忆的一种方式!"、积极休息,晚上7~10时? 回忆一下你最近看过的电影;一定能记住",提高记忆效率,迅速地路过街道,从而帮助记忆,将两手交凡于脑后,风筝上架着陆门大炮:想一想一小时前你在做什么。在面对一个要记的材料时。当你对能否记住缺乏信心时。 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是锻炼记忆力的好方法。如果精神涣散、闪电。 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作笔记。 美国心理学家胡德华说,每次按压5秒钟,也能避免遗忘.弗斯特说。该字由口和羊组成;的信心,灵活运用分类记忆,一心二用,只要能迫使口口你去动脑筋:"。比如:"共十个词;"。 奇特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则将要记的东西在头脑中人为地形成一定衡奇古怪的联想,鸭梨打进黄狗的嘴里,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要想树立起这种信心就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咩;我一定能记住。 经常回忆学习时,均能增强记忆力,记忆效果会更好,效果较好,趁热打铁。 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会感到头脑清醒,突然加压,羊叫之声?他们的家都住在什么地方: 方法/,做一套有计划的脑力练习;、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凡是记忆力强的人:3;这么多。 2 精细回忆法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3分钟内。",识记了很多东西,多记几遍;风池",大炮的炮筒里打出来一只鸭梨?你在哪里,咬住了老松树上长着的一棵高粱,字音也知道。 4 限时强记法 在规定的时间里去背诵一些数字;要具备一个可靠的记忆力;天柱",我们可以想象",我们遇到一个生字,还会叫、人名,必须每天费一刻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牢记的程度,都必须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多难记啊。 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是强化记忆痕迹,使我们的记忆变得十分模糊?还能记起他们的名字吗,风筝上架着一门大炮?他们都做了什么;步骤 1 积极暗示法 许多人之所以记忆力不佳。 回忆一下你童年的伙伴,背诵十个外文生词;。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大炮。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达到熟记、松树。 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鸭梨。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不平衡。比如。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然后将拇指移开。",不断进行尝试回忆,背诵十个陌生的人名,口即嘴,来强化记忆;狗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逛来逛去"。羊怎么叫",黄狗像一道闪电,除了吃草,火车在河流上奔驰,防止过度疲劳、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字义出来了,复杂的或简单的均可;火车、高粱",回忆得尽可能精细;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力训练方法,读MIE?",电影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你们在一起都做过什么,遗漏得到弥补,下午3~4时,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河流。 END 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我几岁的时候就能背许多唐诗"。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 经常回忆;,却很少去回忆;这对词,要想记住",大炮的炮筒里打出来一个大风筝,也难以记住,是由于对自己的记忆力缺乏自信,及时温习巩固,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这些人常常想?和什么人在一起。仅靠死记硬背、黄狗,",我能记住吗?你如何向别人描述他的长相,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383279、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河流上飘来一个大风筝,他形成如下奇特联想。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你们在一起都说了什么?要尽可能回想电影中每一个镜头,则不容易记得住:咩,经常在心中默念:"、专心致志!"。 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这种想法是提高记忆力的最大障碍?那个人长得什么样;二穴,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对刚学过的知识、风筝,可以锻炼博闻强记的能力,爬上一棵老松树,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在2分钟内: 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 在10分钟内;我曾在全班各科考试成绩排前五名"、单词等等,如",为最佳记忆时间,用拇指的指腹腔按压这两个穴位,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30位数字。 5 记忆保健操 在头颈后部找到",也可以回忆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当这些过去良好的记忆形象再次浮现时,会增强你"。比如,即使花再多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一个人登上了高速的火车、街道?发生了什么事,上午9~11时、听觉器官的功能专门研究锻炼记忆力方法的美国学者布鲁诺。 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科学用脑。比如。有人要记"狗--自行车"咩……"、图表记忆,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按压5至10次后,羊的嘴展开全部下一篇:黄水仙原产欧洲,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也有很多人养在家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黄水仙如何培养。通向读书的道路始于婴儿期。在这个时期,婴儿开始喜爱文字,对讲故事非常感兴趣,希望与所爱的人分享他的生活经验。大部分1岁后的小儿都已经断奶了,而且夜间也不再需要喂食了,这为培养小儿夜间独自睡眠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枕哪个牌子好?花是大家都喜欢的植物,尤其是现在的环境受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所以植物显得就格外重要了,而对于花而言很多朋友都是不了解的。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被不断研发出来,例如手机,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的生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成为父母意味着责任一下子变大了很多。我有一个漂亮而活泼的女儿,我最自豪的就是每次有客人来家里,都用羡慕的语气称赞女儿小房间里井井有条书本.玩具和一丝不乱的小床被褥。一:密度:密度是高档慢回弹材质的基本指标,一般模塑工艺聚氨酯密度可以做70-100,切割工艺可以做到40-70,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有假。爱美的女士都喜欢用一些比较不错的香水,同时为了保护皮肤,还会时常的使用到精油护肤品等等,而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日常使用的香水护肤品等与香叶天优秀孩子培养感悟
优秀孩子培养感悟
&&&&&&&&&&&&&&&&&
&一& 开篇碎语
&&&&这篇优秀孩子培养感悟,是应几位同事朋友的要求所作的,他们认为我在育儿方面有点成绩,希望我写点经验和感悟,供他们参考借鉴。我认为也可作笑料。
其实,我十分愿意把我的育儿经验告诉别人,因为我是教育管理工作者,也经常与别人谈起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谈起自己教育孩子所走过的路。我在这里不是想夸耀我女儿最终考上了北大,而是想表明:通过一定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行更好,素养更高的人。这也是别人对我培养孩子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我引以为骄傲的地方。
但我也发现,我并不比别人高明,有很多同事朋友的教育方法或许更好。毕竟他们大多是文化人,学士、硕士、博士,一个赛一个。更何况像样的育儿经,哪里找不到几十上百。所以我想说,我所写的,只是用我走过的路来证明各位同事朋友您现在做法的正确性,以增强您按现代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更大胆地走自己的路。
另外,我非常同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别人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但每个孩子各有特点,教育还得因材施教。狼爸有狼爸的狼招儿,虎妈有虎妈的虎法;据说朗朗学钢琴成功,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合力的结果;我教育孩子又有我教育的特点。当然,育儿还是有大道理可循的,即教育规律。如果违背教育规律去育儿,本末倒置,可能会适得其反。我现在比较自豪的,是我孩子品学兼优,没有怪脾气,没有让人讨厌的个性,受到相处过的各类人士的欢迎,真正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这些年我较忧心的,是现在整个教育空气过于浮躁。有人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已变成“机器生产”,过去“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已大大退化。我比较同意这种观点。我担心我们的民族,将来还有没有人愿意做普通人,有没有人愿意做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普通劳动者!我,真诚希望我们的各级学校教育(含幼儿园)和广大家长冷静下来,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位。真诚祝愿我的朋友们在教育孩子上比我做得更好!
最后,请理解我的“育儿经”,隐去真名实姓,因为现代网络技术太具传播性,我担心传播出去后,会影响我们一家人正常平静的生活。同时,我写育儿经,完全出于教育者的善意冲动,如果对读者那怕有一分可借鉴之处,我心足矣,别无他求。所以您可转发给您的朋友。
真诚感谢您能拨冗阅读!
&&&&&&&&&&&&&
女儿的亮点
&幼儿园与小学
女儿是幸运的,幼儿园和小学就读的是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我的家乡A市某师范大学的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学习成绩总能排在前几位。三岁入园,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很快就表现出众,成为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孩子。在小学,孩子一到三年级的班主任R老师曾对我说,她观察了三年,我女儿和另外两个同学,上课注意力最集中,眼神总是跟着老师走,今后这三个孩子不会有错。R老师的话还真应验了,这三个孩子后来都先后考入了北京大学。
这个阶段,女儿曾遇到过两次较大的锻炼机会。一次在幼儿园,参加舞蹈班排练没被指导老师看好——舞姿太给力,表情不会夸张,却被看好她的口才和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结果被推选为全区幼儿园汇演的小报幕员,与区电视台主持人一块主持节目。另一次在小学,参加学生合唱团,被老师选为领唱。这两次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较大。
女儿初中是在A市考上重点校后入读刚一个月,就因我们调动工作随迁B市的。A市重点校的考试成绩B市不认,女儿只好就近入读一般中学。入校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猛补英语,因为A市小学不学英语,B市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孩子每天做完家庭作业后,还要自习英语,常常学到凌晨1点,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英语成绩从入校时的43分,迅速提高到90余分。后来学校把这事当“神话”,在全校学生大会上宣讲:“某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了学习目标,英语成绩大幅提高。”其实,我们心里明白,这成绩主要来自孩子本身的学习潜质与自我努力的结果。至于老师,除了课堂上应该讲的,没为我孩子补过课。
最艰难的事发生在高三开学不久,女儿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隔天须去医院治疗一次,一耽搁就是2-3小时。因此,学习的压力更大,不仅要补因就医而缺课的内容,还要完成繁重的作业。每晚腰椎痛得她常要躺着或趴着学习。好在女儿从小就比较能吃苦,在与病痛抗争的同时,在最后9个月的冲刺阶段,学习成绩稳中有升。2003年高考,终于以该校文科班第一名(有一名借读生高过她)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女儿上大学后,学习的自主空间大了,孩子不再为应试苦恼。认真听讲,刻苦读书,善于思考的潜质,被她自己发挥到最佳值。记得有一门课,老师要求学生学查相关的资料,女儿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了全部相关图书50余种。后来老师在课堂讲评,让她上台汇报查阅资料情况,她一口气说了几十种相关图书。老师微笑着打断她:“你也太认真了,学会查10本8本就够了”。这就是我女儿的品质,做起事来认真踏实。
记得8年前,我女儿读大二时,一位任课老师碰着我问:“你是怎样教育你孩子的?这孩子是我少有见过的品学兼优、几乎没有缺点的学生。”(注:有点夸张)
大学四年里,虽然腰锥病还时隐时痛,也严重影响了女儿的体育成绩,但四年的总分,仍让她进入了保研的行列。另外,她根据自己兴趣,写作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篇;英语考过六级,还开始自学日语。
读硕士的三年是孩子成长最快的时期,除规定的各门课程均获较好成绩外,她又继续发挥听力优势,自学日语。研二时,恰遇一次所学专业赴日交流学习的机会,且只有她一人报名(同年级其他同学因不会日语无人报名),凭着她自学的日语水平顺利入选赴日学习一年。她这一年的交流学习,既在专业学习上拓展了视野,日语水平也得到迅速长进。硕士毕业前参加全国日语等级考试,通过了日语一级水平测试。
2010年,女儿如愿考上北京大学读博,北大按考试成绩给了她一等助学金。记得女儿考博面试时,其礼貌气质,被复试主管老师误当成日韩留学生,指着我女儿说:“留学生在另外一间教室面试”。我女儿回答:“我是中国学生”。入学后,女儿一如既往,认真对待每堂课程,虽每周都要往返于北京与B市之间,但从不旷课迟到。第一学年就获得学年学习优秀奖,第二学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出国研修。现有多篇论文投稿待发,其中一篇已所学专业一级学科顶级学刊上发表。
&&&&&&&&&&&&&&&&&&
育儿经点滴
我们没做过胎教和早教
一位结婚不久的年轻朋友问我:“你育儿比较成功,你们进行过胎教吗?”我认真回忆和梳理,我妻子还真没做过什么胎教。20多年前,我们就是按老人的经验和医生的嘱咐:“注意营养,注意休息,不要累着,保持愉快心情;后几个月多散步,注意不要生病,不要随便吃药”等等,就这样走过来了。
其实,我妻子有身孕时,正为180多个大学生的“学生头”,开始几个月要想不忙,要想休息好,谈何容易!不过,她是位心态比较安静的人,虽办事认真,敬业乐群,但遇事不急,天大的事能静下心来,能睡得着觉。以后的几个月,好在学校宽慰体恤,就让她回父母家调养。岳父母都是慈善贤良之人,十分注意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和营养;她没事就看看书,听听音乐,或选唱几首自己熟悉的歌哼唱。至于所谓的胎教,还真不知该如何做。
学过教育学的人都知道,遗传肯定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人的性格方面。但胎教对孩子有多大效果,我完全没有体会。我觉得胎教给人没有太多的实在感,有点见不着摸不透。所以,我们对胎教持保守态度,建议年轻的父母们,要不急不燥,保持平常心,顺其自然为最好。还是把精力集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时候再教育吧!
至于那早教,我们基本上也没做过。一是我脑子里始终铭记着《伤仲永》那篇古文所昭示的道理。二是20多年前,早教还没渲嚣得这么厉害。我当时认为,能把孩子养大养好(成好人)就很不容易了,那有精力早教呀。在孩子刚出生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不知少睡多少觉,后来的一二年里,我们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带养孩子的任务主要交给了岳父母。
最近,我看到一些有关高考状元的报道,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考状元已有千余人,但至今真正成大才者不多。这让我有点安慰,看来孩子教育顺其自然为好。我现在回忆,我孩子一至三岁时,除正常关爱外,我们只是做了请岳父母经常把我们每次回家为孩子录制的儿歌、小故事放给孩子听的事,当时也是为了弥补我们不在孩子身边而自己想出的补救办法。可能这个做法,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点好处。
有一篇文章有点警示意义,在这里写出来大家探讨。即一位名作家的随笔,他写他自己出生农村,10岁开始识字,30岁才大学毕业,现已发表文章1000多万字。一次他开着自己的二手车,总觉太慢不好使,就到修车厂咨询。修理工告诉他:“你这是二手车,它风光的日子早已过了,现在只能是老牛笨车了。”这位作家突然醒悟:“人似乎与车一样,如果前期超负荷运行,后期就可能如同老牛拉破车。孩子成长亦然,前期教育不可过度,过度就难保后期的发展”。我虽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毕竟人和物不一样,但它确实给人以深思。
&把孩子的品行教育放第一位
我想,凡做父母的,可能孩子还未出世,就开始梦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名人了。我们夫妇也曾有过如此的梦想,也曾经憧憬过把孩子培养成这样专家那样名家。所以,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开始啄磨如何教育女儿。后来在岳父母的启迪下,在教育学的课堂上,我逐渐明白了:培养孩子,品行是第一位的。把孩子培养成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最为重要。其次,才是学业和事业有成。至于做这样专家那样名家,那是孩子长大后自己努力的事情,不是我们父母靠梦想就能得来的。
&我育儿的体会是:孩子在学前阶段,需要父母做的,主要是品行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努力做到知行统一。至于读书学习,那是学校的事。所以,在孩子学前时,我不太注重孩子上什么辅导班、兴趣班,却舍得花时间去培育孩子的品行,花大量业余时间去陪孩子玩,与孩子一起认知社会,让她学会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她一起讨论她与小朋友玩耍中的是是非非,学会与小伙伴们友好相处;与她交流做事的规矩并严守之;教她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要求其做事踏实认真。
孩子上幼儿园后,我们比较放心老师的学前教育,但仍继续关注孩子的家庭教育。每天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我们都要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今天又学些什么,是否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较好,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通过孩子的简要“汇报”,我们从中去发现她的亮点和问题,对的予以表扬,错的及时纠正。同时,我们也经常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交流情况,听取老师对我孩子的看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当然,我孩子在学前也上过半年的绘画班,也曾参加过幼儿园的舞蹈班,在她妈的指导下也学过一年钢琴,但我们都只当是文化熏陶和训练,没想到进行专门培养,一切都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悟性来取舍。虽然孩子长大后说,她现在有点素描功底,这来自绘画班的学习;现在会看五线谱,也是学钢琴的功劳。但孩子自己还是认为她不是这几方面的人材,熏陶可以,如果强迫她学那就成了负担。而对我们把重点放在品行教育上,孩子是认同的,因为良好的品行给她带来的是受人尊重、信任和好评。
我不敢说我孩子比别人强,只是我常听到别人夸我孩子。她在小学合唱团做领唱时,老师说她练唱最认真,其他同学休息时都只知玩,她却总面向墙壁静心练习自己的。她大四打工,为外国留学生讲初级汉语《生活篇》,每课都认真准备,为让老外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生活用品,她把家里的实物搬到了课堂,如碗筷、茶具、中国菜等;还不惜花钱买她认为应该让老外认识的具民族特色的物品,如旗袍、毛笔墨盘、新娘红头巾等,以生动的形式教老外学汉语。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听到的表扬越来越多,我这才敢相信我过去的做法比较有效。孩子不仅得到老师、同学们的称赞,还留给外国留学生(汉语短期班留学生)较好的印象,惹得大家都喜欢她。曾有一位加拿大留学生在汉语短班结业式上,送我女儿一个明信片以示谢意,上面写着:“你是中国的总统!”我们看后哈哈大笑。但我们明白,这是老外对我女儿的一种善意示好,她认为我女儿是个品行不错的人。在加拿大,总理(加国没设总统)也是普通人,只是老百姓对总理(总统)的品行要求略高一些罢了。
不过,我女儿为人友好,热心助人,也曾被误解过,而且这事还发生在香港交流学习期间,孩子的心灵虽然受伤较重,但事后我女儿一点也不后悔。女儿在香港读书那半年,曾遇到班上有一位印度尼西亚男生打篮球摔伤住院,我孩子就和别的同学一起到医院轮流照料他,男生出院后因腿脚不便,同学们还要继帮他陪他到医院换药治伤,为他买饭购物等等。后来别的同学都找理由和借口少去或不去,最后几天只剩下我女儿坚持去做。看到我女儿如此热情相助,这位富家子弟反倒认为我女儿在献殷情讨好他,开始傲慢无礼起来。我女儿知道他的心思后,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不要误解我的好意,照料你完全出于同学的情分和责任;我的国度、我的家庭和我受的教育,都难容你乱猜想,请不要自作多情,好自为之”。我女儿说完,这个男生非常窘迫,连连道歉。后来,这男生非常尊重我女儿,说她是中国大陆的优秀女生。
&愉快教育很重要
我学习教育学课程时,老师曾经常提到儿童愉快教育,当时我就想,我以后要这样做。后来,每当我牵着女儿的小手时,我就想今天怎样才能让女儿愉快,怎样才能让女儿有所收益?因为理论上说起容易,但实际做是要花功夫的,而且要坚持做下去,还得有点毅力。
也许有家长认为,让孩子愉快起来还不容易吗?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他不就愉快起来了吗?但殊不知,孩子的需求有时是无限的,父母的满足不可能无限。另外,这种以物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所得来的愉快,最后可能出现骄惯,出现孩子无休止的物质要求。
我理解的愉快教育,是指家长应该与孩子“同乐”,把自己融入孩子的游戏中、玩耍中,把自己扮成个“老小孩”,在与孩子游戏中,施以恰到好处的教育。而不是靠物质、靠奖赏、靠许愿去换得孩子暂时的愉快与高兴。
我曾经的做法是,首先是进行角色转换,由老爸变成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方式,孩子的语言与其玩耍;用心去与孩子交流,让孩子真正感到愉快。我最记得孩子4、5岁时,我们单位领导有一天批评我:“你说话怎么像个小孩”。我当时马上醒悟,我的言语行为受到与孩子交流的影响,这说明我平时太投入了。我无论是与孩子唱歌,做游戏,讲故事,我经常扮成大小孩,以生动形象的表情,来保证与孩子的交流的无障碍,情感上沟通的无阻隔。记得孩子小时,有个电视动画片现在忘了片名,但其中的“人间大炮”还记得。那时,这个电视片在孩子中一炮打响,让孩子们着迷。我女儿经常学这电视片里的人间大炮,做飞翔状,我也跟着做。但高兴之余,我反复告诫她:“这人间大炮可是动画片,动画不完全是真的”。“千万别愉快了学人间大炮,从阳台往外飞,那是要命的”。当时确实有孩子着迷人间大炮,从阳台飞了出去。
孩子3岁以后,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我就会问今天又学了什么?让孩子回忆并与之分享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并尽力去弄懂孩子所讲内容的背景,以便与之交流。孩子看电视,我会关注她对什么最感兴趣,看完后我会主动与她攀谈电视中的话题,并以她感兴趣的话题为题,以话题里的角色或事件为背景,与之讨论为人做事的道理(很多家长都这样做,只是各自的理解不同,对孩子的兴趣把握程度不同)。其实,我女儿小时候的许多良好品行,也是从电视片里学来的。当我们发现电视里的好人好事对孩子有触动有教益,我们会及时强化其效果,让她照之去做。好的人物和情节,也是我和孩子长时间交流的话题。
我为孩子的愉快教育,确实花费大量业余时间。在室外,与孩子做游戏,我们先讲规则并共同遵守;在散步中,我们会边游走边议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讨论路上所遇到的新鲜事和各种社会现象。在家里,我和孩子还自创玩法,如自做套圈,如在门框吊秋千等,让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之余,玩玩我们自己的土制游戏,既愉悦了身心,又丰富了生活,还营造了更多愉快教育的机会。
十几年前,我曾努力与好动调皮的侄儿沟通,道理讲了一大堆,我感觉他一句没听进。后来我听他妈说他喜欢看电视片《西游记》,我就以《西游记》为话题,给他讲道理,这才有了与之沟通的基础。后来他对她妈说:“还是舅舅有本事”。
&积极弥补3岁前不自带孩子的不足
从教育学的观点讲,孩子3岁前应由父母亲自带养。这有利于培养父子母子间的感情,日后孩子也才比较听从父母的话。我看过一个报道,说北京有很多外事人员,经常出国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养,结果数年后,父母无法与孩子沟通。若想沟通,还需要请老人或保姆出面做“中介”,这让那些外事人员苦不堪言。后来他们去北京大学幼教研究中心向专家咨询,专家告诫家长:孩子2-8岁期间,父母必须亲自带养几年,否则,孩子大了不听你的话,不是孩子的责任。
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工作忙,做父母的把孩子交给了老人或保姆带养的现象相当普遍,我们也一样。年轻时,不但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而且与老人住址相隔50公里,一周才与孩子团聚一次。如何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夫妇的做法,是除了在有限的团聚时间里多给孩子一些关怀外,那就是每次回去,孩子她妈就用简式“砖头式”录音机(那时条件就这样),为孩子录制儿歌、幼儿故事,录下我们想对孩子所说的话。然后,请外婆外公在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反复放给孩子听,让孩子从一懂事起,身边始终伴随着爸爸妈妈的声音。这一做法相当奏效,不仅孩子见到我们从无陌生感,同时也为孩子日后习惯听录音故事,打下了的基础。当然,外婆外公也曾是教师,他们的教育方法也很到位,如在孩子面前时常提起爸爸妈妈。所以,我们每次回家,孩子都非常高兴,与我们毫无陌生感。
&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孩子学会走路以后,每次回家看孩子,我都会带孩子外出游玩,到学校操场(岳父母家在一所学校),到花园公园,到山野田边,让孩子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孩子稍大一些,就一同去爬山,到树林里捉迷藏,到长江、到嘉陵江边踏水观景,堆沙玩石。孩子再大点,就带她到稍远的地方郊游,让她多认识大自然的一切,从丰富的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和知识。
记得孩子到B市读初中时,她在同学中凸现自然知识和地图知识的强势,能说出很多花草树木山石昆虫的名字及细节,让她的同学羡慕不已,这让我体会到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的好处。
亲近大自然的好处还有,一是孩子的环保意识较强,外出时从不践踏绿色植物,也不乱摘野花灌木,当然更不会摘公园里的花草,对植物有一种特殊的关爱。二是大自然里的许多自然现象,会给孩子一些启迪,会开拓孩子的思维和联想空间。
记得孩子小学三年级,有一篇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写的是“螃蟹与老鼠大战”。老师读作文时声情并茂,同学们听得乐滋滋的,不时发出笑声,作文读完,同学们都喊好。这篇作文完全是孩子独立想象写作的,交作业前连她妈都没看过(我是从来不看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故事的材料来自于孩子观察和联想。写这篇作文的头天,我和孩子回爷爷奶奶家,发现阳台有一只螃蟹钳子,还有半根老鼠尾巴,大人们感到奇怪,但没当回事,清洁完了事。当时奶奶只说螃蟹是女儿堂哥昨日捉回。而女儿却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自己编写了“螃蟹与老鼠大战”的故事,当家庭作业上交了。她的联想是:螃蟹被捉回放在阳台后正觉烦闷不满,半夜发现老鼠越墙跳入阳台,螃蟹那容得老鼠做贼,就冲上去夹住老鼠尾巴,老鼠老羞成怒,反咬螃蟹,二者大战,最后螃蟹战死,老鼠巴尾被螃蟹剪断,螃蟹的尸体被老鼠作为战利品扛回老鼠窝。
&&直到今天,我与女儿提到亲近大自然的事,她仍说受益良多。她说小时候游泳时会想到青蛙和小鱼,说享用瓜果蔬菜就会想到它的花朵。还说几年前一位日本留学生对她说分不清海棠与樱花,我女儿就对她讲:“樱花的花瓣边缘有一小开口,海棠没有;樱花是先开花,后发叶芽,海棠则先发叶芽,后开花;樱花的树干呈深褐色,少有从根部长新枝,而海棠树干呈浅褐偏绿色,会从根部另发新枝,给人以多枝束状感”。那日本人留学生听后连连点头。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与独立人格培养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算我对孩子最不“人道”的做法之一吧。记得从孩子刚学会走路,我时常带她出外散步,开始孩子跌倒,我会马上去抱起来,生怕孩子伤着。有一次。我突然想起我当兵训练时的情景,士兵跌倒了,教官命令其迅速爬起来,显示军人的刚强。我想何不让孩子也这样,培养她的刚强,培养她的独立人格。所以后来,孩子跌倒后我都让她自己爬起来。我这样做,还引来路人的批评,说我这个爸太不像话,都不帮孩子一把。1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反思,我的做法没有错。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相当强,从未有过依靠父母去实现自己目标的想法。
当然,我们教育孩子,并不只凭这一点来教育她独立人格,我们在其它方面也做了很多。例如她6岁开始,我晚上加班,就只好留她一人在家(妈在外读博),让她自己写作业,按时关电视,按时倒水洗脸洗脚铺床睡觉,有时还得自己热饭。这养成了她在家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约从8、9岁起至今,一家人外出就餐,都让孩子做主点菜,次数多了,孩子就学会了计划与节省。每当我们结账,看到埋单数比我们预计的少,大家也吃得很满意,我们就坚信孩子将来一定会操持好自己的家,过好自己的日子。
16岁时,我让孩子独自跟着两个大学生到外省农村体验生活,锻炼她独自走向社会的胆量和能力。后来,她出境出国,都是她自己去办理手续。这都是小时候注意锻炼她的结果,让她独立自主地去做自己的事。
她从香港回来后劝我们抽空去香港看看,我说:“我害怕办出境手续,太麻烦!”她说:“你怕麻烦,那我帮你们办!”当时我就想,这孩子将来用不着我们操心了,她会自立于社会。
从小培养毅力和耐力
所谓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力,说白了就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多数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想找点我们过去意义上的苦给孩子吃都难。而现在很多孩子所谓的苦,指的都是学习上的。社会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再加上学校沉重的课业,确实苦了孩子们。据说有父母按传统观念想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去拾煤渣,孩子还觉得那是好玩。真的现在苦的概念已发生变化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过去意义上的苦,还是会压倒现在的许多孩子。只要仔细观察,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去年我回A市探望一位亲戚,他们家11岁的双胞孙子,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孩子奶奶对着我数落着那两个孙子不努力学习。我深感无奈,以试探的口气指着窗外远处的山峦说:“我们一块出去玩,爬那座山?”两个孩子看看远处,一脸不情愿。我当时明白了,这两个孩子怕吃苦,他们从小缺少了吃苦精神的培养。我当时就想到我女儿从3、4岁开始跟我爬那座山,不知多少次登上过山顶,从不叫苦,只知愉快好玩。
所以,我还是认为,吃苦精神是必须培养的,其精神内涵是相通互补的。我培养孩子从幼年开始吃苦,主要是通过长时间步行、爬山,以及体育锻炼来实现的。尤其是步行、爬山,真的是一举多得,又锻炼身体,又亲近大自然。现在我在B市,看到孩子们上学、出行,都有车接车送——自行车、三轮车、汽车,我就在想,这些孩子今后能吃苦吗?
女儿吃苦精神,后来最明显地体现在她的腰椎病上,她去医院理疗,几十针扎在她身上,她好像没感觉,有时还在趴着看书复习功课,让医生和其他病人叹服,她的主治医生成了她的好朋友。她强忍病痛带给她的不适,完成了高考,在大学也取得了好成绩。
有一次,她和同学一起结伴去爬五台山,她爬山如履平地(夸张表述),男同学都叹服。再往后看,不少女生,包括来自农村的女同学,都被甩在后面上气不接下气地叫“不行了”。
我觉得我们家长,不能过于功利,不能只教孩子拼命学习,只为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也应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体魄和风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被困苦所吓倒。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学生们怕吃苦的表现,做事敷衍,爱做表面文章。发现我们现在的教育,表面上的教与学,是很勤奋辛苦的,但在方法上却传授了太多的投机取巧,而扎实苦读的精神被相当多的师生所抛弃。所以,现在做事取巧投机者逐渐多起来,而踏实做事者逐渐少起来。我真不知道,当投机取巧不灵的时候,我们的后代怎样去与世界强国竞争?
&三岁左右学规矩是关键
中国有句俗语或叫古训:“小看三,大看七”。意思就是幼年时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品性,会受用一辈子。我认为,这句话真的是幼儿教育之精髓,而且与现代教育理论也十分吻合。北京大学幼教研究中心的专家说过:“10岁孩子有不良行为,我们就难给教育良方了。因为孩子的许多品行已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改起来太难了”。英国教育专家也有样的研究统计报告,说8岁以前如没能养成守规矩的习惯,长大后就很容易触犯法律。
我孩子出生后,我就牢记我们中国人的这条古训,并身体力行。即3岁左右开始学规矩,即使在孩子5、6岁主要训练注意力时,我也不放松她学规矩,视二者同等重要,视二者有相互依存之关系。所以,孩子上小学后,她守规矩已基本成习惯,我们所花精力就越来越少,把教育孩子的事慢慢让给了学校。女儿良好的品行,尤其守规矩的习惯多次得到老师表扬,我也连续三年(一年级到三年级)被女儿所在学校评为“三好家长”,三次出席学校六一儿童节的表彰会。我上台领奖时,女儿特别高兴,感到自豪。
其实,教孩子学规矩,很多时候是需要大人与孩子搏弈的。孩子从三岁开始,自我意识渐强,总想让大人听他的,稍有不顺就耍脾气或哭闹,拿着哭闹当武器对付父母。每当家长面对孩子这种状况,很容易妥协投降,惯得孩子得寸进尺。有时候,再加上心软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们的溺爱,孩子守好规矩的好习惯就很难养成。所以,要让孩子学规矩,必须处理好大家庭各方面的关系,让大家统一认识,同心协力。
记得孩子三岁时,女儿就由岳父母转交我们夫妇带养,新的环境就有很多新的规矩,孩子有很多不适应。一次不小心感冒发烧(幸好外婆临时在),外婆和孩子她妈喂孩子吃药,任你苦口婆心,孩子一幅凌然样就是不开口,急得大人想哭。这时,我为了不让老人和孩子妈为难(老人女人总是心软),我就把药端过来抱着孩子到外边找了个避静处,慢慢劝说孩子吃药。我把药端在她嘴边,边劝边讲道理,双方僵持了近40分钟,最后我严厉地说,再不吃,爸爸就动武了,说着就用手掐着她的腿。这时孩子不得不张口吃下了苦药,我表示满意,拍拍她的背,抱着她回了家,外婆和她妈听说吃药了都高兴得直夸她。神奇在第二天,外婆刚把药准备好,女儿自己就端起来吃了,这让外婆和她妈有点意外。
这件事,启发了我,让我后来在教孩子学其它方面规矩时,都延用此法,先礼而后兵。同时给孩子相应时限,让她有个慢慢接受的过程,这样做还每每有效。但我的“兵”,仅仅是掐掐腿皮而已,从未动手打过孩子,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处罚从来只是我和孩子两人间的事。我也从不当着别人的面斥责孩子,孩子也有自尊,也需要尊重,尤其是女孩子。有时,在公众场所孩子犯了错,我又想及时纠正,这时我就会假装若无其事的样子把孩子抱起来,轻声附在孩子耳边给她讲道理,让她知错,直到愿意改正,再放她去玩。所以我想说,如果真想养成孩子守规矩的好习惯,那父母就必须要有耐心,要与孩子搏弈到底,坚持就是胜利。孩子稍大后,也要慢慢放弃“兵”的做法,要以礼服人,把道理讲足说透。当然,父母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哟!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这是我常对我女儿说的口头语。其实,也是我教孩子学规矩的一种形式。为什么我会单独抽出来写呢?原因是觉得这是我有点特色的做法。
凡家长都知道,儿童的天性就是自由、任性,可能每天都会在父母身边发生好胜要强的事。孩子总想无拘无束地生活玩耍,而大人又总想约束孩子,按照一定规范生活、玩耍和学习。当面对孩子那起伏不定的情绪,当与和孩子拧着各持己见的时候该如何办?是我们父母应该十分注意的。弄得不好被孩子摸透了脾气,他不听话的行为就会多起来。
我的做法是,既然大人认定要做的事,而且又认定是对的,就一定要求孩子做,大人也必须坚持。我女儿三岁前由外公外婆带养,老人虽教育得法,但溺爱是少不了的,孩子生活是自由散漫的。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周,老师就回馈我们:“这孩子大方乖巧,就是有点无拘无束”。我们在家里也发现,孩子不太适应新家的生活规律。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适应爸妈这个家的生活习惯,我们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训练。
其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就是要学会遵守时间,因为爸妈要上班,她自己要上幼儿园。为使她懂得新的环境与三岁前自由生活不一样,我们从训练她时间观念下手。于是,我经常会对孩子的行为下达限时令:“一、二、三”。以此来限定孩子在我数三下内完成她的动作。开始,孩子不适应,类类超时,但只要超时,必受惩罚。为了增加“一二三”口令的权威性,我曾反复向孩子强调,爸喊“一”时,就必须行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果喊“三”还没完成,必受处罚(其实没打过,仍是轻轻地掐一下腿皮)。后来,我的口头语成了孩子接受处罚前的必背词。即使到现在,孩子偶听我喊一二三,还会有所反应。当然。我早就没有乱用这一口令了。我这样做虽不太“人道”,但确有成效。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守时,按时完成作业,按时完成交给各项任务;就连与同学约会,与外人打交道,也守时守信,这为她赢得了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信任。
&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怎么办
有一位孩子才1岁多的家长问我:“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怎么办?”说她儿子经常与她争要东西,稍不能满足,立马就在地上打滚哭闹,大人还说不得他,否则就用头撞地。面对孩子这动作,当妈的感到棘手难办。我反问她:“难道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她说:“我只好把他抱到床上,不理他,他要撞头就让他在床上撞,伤不了他的”。我说你这个办法很好。
说真的,我与我的孩子,还真没发生过这类事情,所以无经验可谈。北京大学幼教研究中心的专家曾经说:遇到孩子这样的行为,尤其是太小的孩子在听不懂道理时,只能是任其哭闹,待孩子觉得哭闹无用,没人理他,他就会自己停下来主动靠近父母,这时父母再慢慢给孩子讲道说规矩,孩子就能听进去了。当然,3、4岁以后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多讲道理。如果孩子哭闹,父母还是要采取不理睬他的办法。如果你理睬他,他反倒认为他有理。我个人的观点:不管年龄,孩子只要无理取闹,父母怎么也应该有点“武力”表示,让孩子知道无理取闹是要吃苦头的。
我始终记住一位幼儿心理学家讲的故事:一天他在一家商场的开业庆典上,看到一个孩子无理地爬上庆典大门旁的大彩狮头上,众人觉得这影响了商场庆典活动,于是工作人员和他父母一道劝孩子下来,但孩子坚决不听,大家束手无策。这时心理学家走上前与孩子耳语一句,孩子一下子梭了下来,牵着父母的手走了。当场所有人都觉得这位心理学家神了,不知他说了句什么话,能让孩子乖乖地离开。庆典结束后,有人好奇地问心理学家,他说:“我就说了句,你再不下来,我就打破你的头!”心理学家补充说“这孩子还是下来了,还算有救;如果坚持不下来,这孩子就难教育了,他将来会无法无天。”
我有一个“土”办法,也曾试过一次,就是把我的双臂变成“孙悟空头上紧箍咒”,变成社会规范的枷锁。当孩子无理取闹时,我就把他揽抱在怀,用有力的双臂把他箍起来,让他动弹不得,当然也不致其太难受。他如果继续哭闹,我也不劝解不说理,更不心软,静观其变。待孩子安静后再与之论理,直到其承认有错方才松绑。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孩子在你怀里,免除了可能发生过激行为的危险,同时也体现父母的柔性关爱。二是让孩子感受到了大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象征着家规和社会规范,违者必受约束。三是让孩子懂得,任何个人的行为,都会被更大的力量所制约,家规、社会法规不可违。四,孩子在大人的双臂控制下,他不得不听大人说教。这比父母跟在孩子后面追着说教有效。五,用不着打孩子,光说就行。但要坚持到底,孩子不认错绝不放手,要让其感受到紧箍和枷锁的不舒服。当然,这种办法,对2-8岁的孩子比较有用,再大的孩子,父母也许抱一会儿就累趴下了。
我曾与我9岁的侄子,进行了一次长达2小时的较量。代价是累得我手臂痛了几天,脸上留下了一条10厘米长的指甲划伤。我这侄子特别好动贪玩,那天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婆婆爷爷不许他出门,他却非要出去,怎么劝都不行。然后我就把他抱住,开始他拼命反抗,在反抗中不小心划伤了我的脸,但我坚持不松手。在我有力的臂膀下,1小时后他开始示弱,这时我就抓住机会,给他讲道理,讲“孙悟空本事再大,也怕唐僧的紧箍咒,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等的道理。道理讲了一箩筐,这才使他有了一丁点认错。2小时后,我实在坚持不住了,这才松手。这次较量以后,他对他爸说我厉害。后来每次见到我,总礼让三分。
&学前培养注意力最重要
教育心理学认为,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它是学习最为重要的心理品质。注意力有主动的积极的,也有被动的。一般来说,对某事物感兴趣,注意力肯定较集中,这是主动的、积极的;对某事物不太感兴趣,但可能因为该事物某种诱因(包括介绍和讲解者——老师的诱导)而引起注意,这就是被动注意(此为个人的理解,与书上理论无关)。
其实,训练孩子注意力,主要指训练孩子对不感兴趣事物的注意力,这是最为重要的。在小学,许多孩子因为对某些知识不感兴趣,加上老师讲解又缺乏吸引力,孩子就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就可能好动,就可能影响他人学习。如果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很容易被老师划入不守纪律、不听话的那类孩子,甚至被划入所谓的“坏”孩子中。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小学班级的人数超过科学的管理宽度(科学的管理宽度上限为15人,最多不超20人),老师必须维护课堂纪律。所以老师不喜欢注意力差的学生,不喜欢好动而影响他人的孩子。这是很恐的事情,在过去几十年,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好动,被划入另类孩子而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事例,太多太多。
所以,在孩子上小学前的一二年,我就把教育重心转到孩子注意力的训练上。我的做法是:让孩子做一些她不太感兴趣,但又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完成的游戏,譬如让孩子做“端乒乓球”、“竹竿钓纸鱼”、“拼地图”等类似的活动。同时我还坚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三四岁开始学羽毛球。刚开始孩子没兴趣,见球落地才挥挥拍,练了几十次后还没太大长进,总击不到球。但我每次仍坚持与她打20分钟,不厌其烦,反复发球给她,不到时间不结束。孩子长大后说,自己羽毛球打得还凑合,是爸强迫的结果。
带孩子到她不想去玩的地方玩。孩子去哪儿玩是有喜好的,当然最喜欢有游乐设施的地方,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带她去她不想去的地方玩。她有时问我为什么这样?我就告诉她:“有些地方你不喜欢,但那里有你应该懂得的东西。人生中有很多你不喜欢的,但是你必须学会的,必须适应。”她也只能服从道理,不再因不喜欢而不去。
带她去参加她听不太懂的演出活动。在这种场所,很多同龄孩子是坐不住的,我孩子也一样。但我不准她离开,告诉她要安静看演出,不能影响别人,她也只能听从坚持坐着看,不管台上的表演是她喜不喜欢,看不看得懂。她10来岁时曾对人炫耀:“我小时候看过刘维维、幺红的演出”。我知道,女儿当时才几岁,还看不太懂,因为刘、幺演唱的都是外国的著名歌剧。
让她自己听或讲故事。6岁以后,她妈外出读博,我一个人带她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那有时间给她念故事,就叫她自己去听录音故事,或者让她给我背诵故事。这背故事要点毅力,但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她越背越好,也更注意听故事记故事了。
做作业时不准看电视。女儿6岁时,小学兴办学前班,介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那种教育,当然小学的目的是为了收费。读学前班每天回家要做30分钟左右的作业,那时我们家一室一小厅,孩子的书桌就在电视旁,我规定孩子每天回家先做作业,然后看电视,没做完不准看电视(电视大多时是开着的)。孩子很听话,坚决执行。反正我在场时,孩子从没抬头扫描过电视,让我感动。后来她读小学,也保持这种作风,做作业就专心致志,绝不受电视诱惑,做完了才会看电视。如有好儿童片,她就与老爸商量,先看电视后做作业。总之,她做事专注,绝不旁骛其它,这成了我女儿的一种好习惯。
所以,我女儿上小学后,是班上注意力最集中的孩子之一,每堂课能专注听讲40分钟。据教育学里说,注意力能集中25分钟左右就很不错了。
&父母不做学校应该做的事
父母不做学校应该做的事,现在提这个话题,也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但20年前,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我的观点是:既然教育学把孩子教育分阶段,那说明它是来自科学研究的结果。这样做是符合孩子身心年龄的成长规律的。孩子小学阶段应该学的知识,没有提前教给的必要。另外,该由学校讲授的内容,家长没有必要提前讲。否则孩子懂得太多,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提不起兴趣。我还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有家长的责任,学校有学校的责任,谁都代替不了谁,所以家长不要做学校应该做的事。何况,像识字写字、算数、外语,这些知识学起来是很枯燥的,需要循序渐进,点点积累,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家长有天大的本事也代替不了学校的作用。
基于上述的认识,所以我不做学校应该做的事,以保证孩子对学校所授知识的新鲜感,让她对学校教育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上小学后,其表现确实如我所预料的一样,上课全神贯注,专心听讲,紧跟老师的讲课内容。其原因就是她对学校教育有全新感觉,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在A市时,有位家长曾经对我说,她这辈子读了两遍小学中学。原来,她孩子开始读小学,她就跟着读孩子的课本,以便辅导孩子学习,一直坚持到中学结束。结果孩子考高中时,只考上个一般中学,她想不通,她说她把全部心血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了,怎么得了这么个结果?教育学专业的老师告诉她:“你的失败,就在于你从一开始就成了孩子的拐杖,孩子离开你,也就不会走路了。”“你不该做学校做的事,你永远代替不了学校教育。应该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会自己学习,有问题多问老师,多问同学。”
我手上还有一个鲜活的例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这个问题。我原单位的一位家长,他孩子2岁时,孩子爸就早早地教孩子学英语。一次单位集体外出旅游,孩子能说出好多英语单词,得到多位家长的喝彩与好评,夸其“神童”,其父母沾沾自喜,精神大振。回家后,继续教孩子学英语,后来孩子感到枯燥而开始懈怠,其父就“棍棒相加”,孩子无奈只得勉强继续,但已学之乏味了,再以后孩子开始厌学。上小学后,这孩子在课堂上从不做课堂作业,不管老师怎么劝解引导。究其原因,小学前的学习动力,来自父亲的棍棒,而小学课堂上老师不能打人,自然学习也就没有动力源了。这孩子的成绩,永远是全年级倒数第一。孩子9岁时,他的家长发现我育儿较成功,就请我去帮助调理这孩子。我试着调教了3个月,无功而返。发现这孩子已经被变成了“油条”,任你家教“软硬兼施”,他自岿然不动,写作业最多能坚持15分钟,随后就只是玩了。
由此想到,对于一部分孩子(保守说法)来说,家庭的早教和过于家教都有可能实得其反。我们家长(幼儿园)应当懂得,学习是有阶段性的,没有必要超前或揠苗助长,没有必要在学前去做该学校做的事。
&父母要有耐心有恒心
我发现,凡是成功或比较成功的孩子,其父母的教育都比较有耐心,有恒心。如年轻钢琴家李云迪的父母,陪着孩子拜师练琴,再苦再累也不怕,甚至丢掉工作从重庆到深圳打工,都要奉陪到底,其成功靠的是父母的耐心和恒心。
我教育孩子没有李云迪父母那种倾其一切的执着精神,但我真的比较有耐心,讲究持之以恒。我发现许多家长,道理比我明白,但教育孩子却缺少耐心和恒心。其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会为孩子的一点哭闹或嗔嗲而心软让步。这样的家长可能寄希望于在短时间里,就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其实不然,我的实践证明,看似一次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有个不断巩固成果的阶段,之后需要无数次重复,以至数年的坚持,才可能形成孩子今天受人称道的品质。例如,我规定孩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动作”,这句话我可能对孩子说过千百遍,坚持了近10年,才有孩子今天说话算话,守时守信的好习惯。还有孩子在初高中的6年里,困难一个接一个,我们不知对她说过多少鼓励话,给了多少安慰;也不知找了多少话题,帮她减压,逗她高兴。她生病后,她妈既要坚持按摩,又要忙自己的工作,哪一点做不好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所以,我们经常告诫自己,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坚持到底。
我想,这世上还真没有一次见效的神药。教育孩子,只能是千百遍磨砺自己,磨砺孩子,最后把大家都磨成钢铁。但据说,也有猛然醒悟者,一次见效的“说教”。但细细一品,发现这种事大都发生在“脱胎换骨”、“刻骨铭心”的大事件上。这些大事件让孩子遭遇了大痛苦,不得不改变自己!对此也有另一种解释,形容其犹如火山积聚力量,达到一定的量后的突然爆发。但对大多数家长,尤其像我们这等普通人,遭遇不了那些大事怪事,育儿只能走耐心、恒心、坚持之路。
多听讲故事的意外收获
让孩子多听讲故事,是我女儿成长中的一大特色。最初是被动的补救,让父母的声音能伴随孩子幼小的心灵;后来孩子妈读博远行,爸一人太忙,我没多少时间给她读儿童故事书,只能请孩子自己听讲故事。但无意中(后来是有意)发现这成为孩子的强项。
其实,我的做法很简单,也许很多家长都这样做过。只是我女儿后来的表现略有成绩,这才让我们把它作为专长来写。孩子3岁前,由我们录音放给她听(前面已专门讲过),孩子到了5、6岁,我无意中发现其“背功”好,能背诵过去的很多故事。之后我就经常去新华书店,专门去选购儿童录音故事带,买回来就放给孩子听,而且反复播放,把录音故事变成家里的“背景音乐”。我做家务时,孩子一边玩,一边自觉不自觉地听着“背景音乐”。后来我专门试过,发现孩子在这种自由放松状态下听的故事,三四天后也能背诵其中大部。这让我十分高兴,也一发不可收拾,前后为孩子买了不下4、50盘录音磁带,以保证孩子总能听到新故事,以丰富她的业余文化生活。其效果明显:
其一,积淀了较厚实的儿童文学基础。小学前,除幼儿园的学习外,我女儿能背诵一二百篇儿童文学故事,百余首儿童诗歌。这为其读小学积淀了文学基础,尤其为识字写字做了知识铺垫,所以孩子上小学后,识字快,理解快,用已有文学知识来对应文字符号得心应手,语文学习十分轻松。
其二,听辨音能力加强。孩子从小受到的听说训练,在小学表现出听力强,能完全跟上老师的讲解;表述清楚,回答老师提问清晰准确。在大学期间自学日语突显其优势,从听看卡通片开始,到听认片假名(有的是汉字),再到翻字典,上补习班,步步走向成熟。如果听辨音能力不强,我想她不会自学日语有趣。她在大学时,曾有一位语言学教师就表扬过她,说她听音辨音能力比其他同学强,一些语速快的读音连老师都难辨析,但她都能听辨出来。
其三,表达能力强。女儿小时候背故事,我觉得整一个录音阿姨的翻版,是模仿的结果,并没有太看好她。后来与她交流,也只感觉她表意比较清楚,知识面较广。但后来她的大学同学来家,说我女儿讲话风趣,经常在宿舍演讲,笑得大家前仰后合。我这才真正感到,小时候的听说教育对她的帮助很大。
其四,启迪了女儿的心灵美。一位著名学者说过:“读文学经典,要用心灵去感悟”。我虽然对此理解不深,但知道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庆幸我孩子儿时熟听了较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心灵得到启迪和浇铸,使她从上小学开始,就成了大家喜欢的好孩子,真正是个心灵美的孩子。
父母要说话算话
任何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难以做到说话算话,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家长为此付出代价的原故。
既然知晓这个道理,我们夫妇在孩子面前就经常提醒自己,对孩子一定要说话算话,说到做到,讲守信用。孩子幼年时,其辨别力较低,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较小,但三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渐强,大人说话就要注意,不可太随便,不可夸海口,要说话算数;不要轻意承诺,承诺了就要做到。否则,孩子就会变得油滑起来,就会总找理由与大人斗嘴抗衡。
我最记得,孩子三岁以后,我经常会给孩子承诺下次做什么玩什么。有时几天前的承诺连孩子都忘了,但我还记着,我会提醒她,爸曾承诺过,我们抽时间去完成它。我这样做,孩子很感动,觉得老爸说话算数。我还有意强化孩子这种意识,经常告诉她:“爸爸说话是算数的!”。有时孩子兴头一来,突然提出改变我们已说定的事,我就对她说:“爸爸说话是算数的”。孩子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一次,我们一个朋友的孩子向她借书,约好见面时间地点,结果那孩子失约未到,第二次又失约未到,打那以后我女儿就不太愿意与这孩子打交道了。女儿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有几个好朋友,大家都说她说话算数,愿意与她交往。女儿大学时,曾在网上认识一位名牌大学女足球迷(女儿也曾是足球迷,且是一“球迷吧”的版主,她的评论深受该吧球迷的好评),不远千里,假期还约见一块看球赛。后来这个朋友去美国留学,北京奥运会又专程回国到B市,在我家附近租房住下,与我女儿一块看奥运足球赛;她来回签证的保人,不写她妈的姓名而写我女儿的。至今,我女儿小学时的好朋友还联系不断,就甭说中学大学研究生时的好朋友了。就连我们都时常担心她的好朋友太多影响她的学习。
&为孩子树立勤勉的榜样
有人说农村孩子学习上能吃苦,这句话虽不代表全部,但最起码说明了一部分农村孩子的学习态势。我想,农村孩子学习勤奋,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他们父辈们太多的辛苦,太多的勤勉,即使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跳出农门”,但其学习精神无可非议,是值得敬重的。
我看过一篇小文章,一个成功人士写他小时候,大意是:“初冬一场大雪,覆盖了地里还没收完的大白菜。妈妈一大早就在雪地里抢收,看着她那冻红的手上,到处裂着冰口,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痛。我想帮助妈妈,但妈妈却拒绝了我,让我回屋做作业。这以后,每当我想起妈妈在雪地里收白菜的身影,我就想到我应该努力学习。”
我们城里的父母,也应该为孩子树立勤勉的形象,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才能实现的。所以,我在孩子面前,总是很忙碌(不是装的,而确实有事做),工作忙,家务忙,也包括为孩子忙。孩子读书后,应试教育让她少了闲暇,我们就代她做了许多本应由她自己做的事,连吃水果也由我们削好皮端到她的书桌上,如果我们不去取水果盘,她也不会送回厨房。有熟人曾开玩笑对我说:“你们这样勤快,将来孩子肯定很懒!”我们真的担心过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变懒,因为我们代替不了她的今后生活。今后的社会需要勤勉,需要会动手的人,需要自强不息的人。
孩子高考以后的行动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父母的勤勉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能“传染”给孩子。记得高考完的第二天,孩子给我办公室打电话,问中午吃什么,问我早上备好的菜打算怎么吃,说她来操刀上灶。我说你刚考完,还是休息吧,不用操心。等中午回到家,饭菜都放在饭桌上了,我非常感动。打这天开始到她入学的前一天,只要孩子在家,一定会为我们做好饭菜等我们回家。我当时感到纳闷:“这孩子什么时候学得勤快了,又什么时候学会的做饭,而且还做得不错?”后来我才想明白,是榜样力量起的作用,她受到了“传染”。
所以我认为,在孩子学习忙的时候,我们父母也不能闲着,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为,理性的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他们平时学习忙无暇帮助父母,但闲下来就会帮忙的,就会履行起她们应有的责任。
后来我又发现,我女儿还真的勤快,不像我那位熟人所预料的那样。大学四年里,她们宿舍做卫生差点成了她的专利;她从不旷课,也从不找借口不参加集体活动。我想,这些都是我们父母(起码一部分是)给她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我想,父母的品行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已经流淌在孩子的血液里,孩子长大后的行为里会透射出父母的身影。
所以我想多几句嘴,劝告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树立勤勉的榜样,但愿您在孩子面前,多点勤劳,少点悠闲,少点看电视,少点打麻将斗地主!
&善待孩子的同学朋友
善待孩子的同学朋友,其实就是尊重和善待孩子。尤其是孩子稍大一些以后,她的朋友对孩子很重要。孩子们有着他们共同的情趣,相互影响,其影响力往往超过父母。教育学对此有专门论述,即孩子在13岁左右开始,即进入青春期,也是又一个关键期。这时的孩子开始从崇拜父母转为崇拜同学朋友,开始向父母封闭心声。善待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同学朋友,孩子才会善待父母,才会更相信大人的关心和唠叨,才会把心里话对父母合盘托出。
我的做法,是欢迎并邀请孩子的同学或好朋友到我家玩,还经常带孩子与她的同学朋友一块郊游爬山。在郊游中,我有时也加入到他们中间一起玩,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的保安和付款人,让孩子们自己玩。我记得女儿考上大学那年,我们回A市,几个曾随我们玩过的孩子家长感谢我说:“那几年我们读研没时间,幸亏您经常带我们孩子玩!孩子每次回家都很兴奋,说收获良多。您这样做,让孩子们亲密无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赢共进。”感谢我家长的孩子,一个考上北大,一个考上北师大。
我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同学朋友,确实赢得了孩子对我的信任。在关键期这几年,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我们俩都能坐下来谈谈,孩子也能实话实说,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让孩子比较顺利地度过了她的青春期和心理封闭期。即使这个期间(初中学校的状况较差),孩子遇到了学习上的低谷,一家人也能沉着应对,共度难关。
我曾对朋友说:“只要你孩子的好同学好朋友没有太大毛病,我们家长大可放心让孩子们自由交往,孩子们会在一起辨明是非,积极向上。这会节省我们家长很多管教的时间”。我们发现,女儿每次与同学聚会回来,都会收益不小,都会说个不停,有许多新的见识和理解,这些都来自于同学朋友间的交流与感悟。比如说,四川盆地为什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基本上见不到麻雀,麻雀集体由盆底飞向了高山这一自然界的知识性话题,就是来自同学间的交流所获。当然,还有其它很多知识。
朋友式沟通
一位老教授与我聊天道:“我很赞成于丹的做法,从孩子二三岁始,就平等交流,朋友式沟通”。我说我也赞成与孩子平等交流,朋友式沟通,但要看年龄段,与二三岁还弄不清对错的孩子讲平等,可能有点早了。我始终认为,三四岁是学规矩的阶段,学规矩就难有绝对的平等,也许还不得不施加强制手段。
我认为,与孩子平等交流,朋友式沟通,应该是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或者说主要是在进行知识性交流时所采用的模式。我在实践中的做法,就是在讨论知识性的问题方面,在学习上,在玩耍中,我和孩子是平等的、朋友式的。但在是非问题上,孩子能够正确认识的,那也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那就不能平等、不能朋友式的了,那只能是先服从父母的道理,以后再慢慢证明父母的对错。如果以后证明父母是对的,就必须贯彻到底;如果证明父母错了,父母绝对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方式承认错误。尊重父母,听父母的话,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表述家庭伦理道德吧。我们家只要出现暂时理论不清的问题,就必须先听父母的,这是家规。道理以后再论。
其实,我女儿阳光直率,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与她平等交流,朋友式的沟通。比如,这个玩具买不买?假期去哪里玩?又如,我们究竟是离开A市到B市好,还是留在A市好?再比如,与某个同学交往该不该?大学读什么专业?等等。我想,女儿这二十年来凡遇问题,我们父母与女儿大多是靠平等沟通后才解决的。这种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也培养了孩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致她走到哪里,都有较强的处事办事能力。
与孩子交流最难的时期,是12岁以后到读大学前,前面说过这时是孩子的“青春期”和心理封闭期。这时的孩子比较逆反,常为很小一点事发生冲突。我女儿与我们也经历过这个的矛盾冲突期,她常常会莫名其妙地生气发火,经常与她妈发生碰撞。我的办法是冷处理,劝说她妈一心忙自己的工作,少在家里待着,连晚饭后都让去她自己的研究室,尽量避免与孩子接触,让孩子在家专心做自己的事。而我,虽然长期带孩子,孩子较怕我也喜欢与我平心静气说话,但我也尽可能与孩子少说话,少去去干扰孩子,两人在家各做各的,可以不说一句话,避免影响她的情绪。当她愉快时,我会主动与孩子海阔天空地聊,聊得高兴,再切入正题,说说父母平时关心的事情。好在我女儿坦率透明,对我能说心里话,这有利于全家统一思想,和谐相处。
&礼貌卫生教育要从小开始
我在大学工作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有很多大学生礼貌卫生习惯不太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形象,也成了众多外国留学生诟病的话题。我发现,要想改变这些问题,不是说几句,也不是三五天,三五月能实现的。我想,礼貌卫生教育,应该从小开始教起。而且它所涵盖的范围较广,细节较多,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尺。
有一个故事让我很震憾,由此让我经常反思我们的礼貌卫生教育是怎么了?2007年,我女儿和国内20余位重点大学的学生,校际交流到香港一所大学学习半年,香港校方为便于互相学习语言,在两人一间的宿舍里,安排一位中国大陆学生和一位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不过老外在港学习时间为一年。到大陆学生半年学习结束时,老外集体要求校方调换宿舍,说不能再与中国大陆学生住在一室了,要求老外与老外合住,其原故就是中国大陆学生的礼貌卫生习惯不达标。
&&&&我想,老外肯定有老外的毛病和问题,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但细细审视,在我们周围,你会经常看到不文明的学生,不难发现我们还真达不到国际水准。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说大陆游客在国外因不讲礼貌卫生而遭人瞧不起的报道吗?我们在大学里也常遇到我们的学生在楼道里,不给老教师让路的尴尬情景,但也经常能见到外国留学生给陌生老教师让路的情景。我们还经常看到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有研究生在自己教室做清洁,用两个指头夹着抹布擦桌子,那种姿态告诉大家他轻蔑做卫生。我想,我们现在的教育,太过看重“分数”,而忽视其他教育,虽然各级学校对礼貌卫生也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但仍然流于形式。我们讲授大道理大理论多,教礼貌卫生养成的细节少,教做人的细节少。所以,我还是相信老外们的看法和要求有一定的道理。
女儿对我讲起这段故事,我心里特别难受。好在女儿说,她早就知道老外对她的看法了,老外们曾表扬她是个懂礼貌讲卫生的人。老外曾猜她是台湾人,后又猜是香港人,最后猜是北京或上海人。你说我女儿心里能是什么感受?从香港回来后,她倒经常监督起我来,说我这不行那不行,要我注意礼貌卫生的细节。说老外才不看你别的,就看你的礼貌卫生细节,以此来看你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说到礼貌修养细节,我突然想起女儿有个细节可能也是受老外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特别注意不打搅别人休息这一优点。她这点让我和她妈感受特别深。她从中学开始,每当我们大人休息时(因孩子功课多经常比我们睡觉晚),女儿总是轻手轻脚,以避免影响我们的休息(当然我们曾对她有过要求),她知道爸的睡眠不好。记得孩子上大学后,无数次中午回家晚了,她就站在门外看书,等到我们午休起床(一般为13:40)她听到家里有动静了,才开门进屋。这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心疼。她就是这样体恤父母,体恤他人,节制自己行为的孩子。在香港被老外说她懂礼貌,我们是相信的,那是她从小一点一滴养成的好习惯。
由此我想,今后的孩子们总要走出国门,总要与世界交往,礼貌卫生教育要从小开始,大道理可以少讲一点,多来点文明礼貌卫生之类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吧!
&对女孩要多表扬少批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女孩与男孩对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女孩弱,男孩强。因此,对女孩的表扬应多于批评。女孩大都爱面子,所以多表扬能激励其上进。而批评女孩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给她留足面子,给她修正错误的余地。对于男孩的批评,可以稍多于表扬,但也不能忽视表扬。人是喜欢听好话的,在表扬声中他会更加努力。
我对女儿的表扬确实多于批评,孩子从二三岁开始,只要做得对,我都有所表示。不过孩子稍大一点后,我的表扬和批评,有我自己的表达方式。我更多使用姿体语言,而口头语言较少,不像她妈口头表扬多。我的表扬就“拍拍背”,批评就“掐掐腿”,孩子心领神会,我们配合也很默契。至于“拍拍背”的表扬方式,我爱人至今还常挂在嘴上,代替了直接说表扬的繁琐。我不知道姿体语言表扬究竟有哪些好处,但起码有一点,我的做法,使孩子养成了对表扬比较低调的姿态,因为她毕竟耳听表扬少,身体感受表扬多。同时也避免了誉美之词过多,让双方都感到肉麻的尴尬。她长大后,每当听到别人口头赞扬,她就感到不自在,就有点羞涩;没有喜形于色的表现,而是淡淡一笑:“这算什么,别人做得更好”。
所以我想,表扬和批评孩子都应当有个度,过誉过责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对女孩子更要注意这个度。我表扬或批评女儿时,每次都力求做到让孩子明白她对在哪儿,错在哪儿,今后努力方向是什么,把道理讲足。如在家里表扬和批评,说话很直接,态度很鲜明。如在外人面前,我的表扬或批评就会尽可能隐讳些。表扬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保持低调的风格,避免让人听了反感。批评时我会抱起孩子或拉她到一旁,尽量不让别人听到,尽量避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好意干扰,我会小声告诉她做错了,错在哪儿;如果我急于想纠正她的错误和无理要求,我也会用很隐蔽的方法处罚她,轻轻掐掐腿,小声要求她立即改正。
现实中,有的家长表扬或批评孩子的方式,让我不敢苟同。他们见到孩子有成绩时,就把孩子说成一朵花,好话一大堆;有的甚至把世间的赞美话都说干说尽了。更有甚者,全家老小一齐上阵,喝彩赞扬声不绝于耳,把孩子浸泡在表扬声中,滋养着孩子的高大形象和自以为是的品格。与之相反,他们看到孩子有错误时,不是讽刺,就是挖苦责难,甚至打骂,让孩子不堪承受。我认为这是走两个极端,但这样的家长还不少,看来这与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有关,家长们心里着急呀!
总之,我觉得女孩子的家长们,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孩子的特点,适当照顾孩子心理特征。批评时,千万不要着急,尤其不能把女孩子赶出家门,我岳父常时常提醒我们这句话,所以我们没犯过错。记得我女儿也曾有几次生气夺门而出,但我都紧随其后,与她边走边讲道理。绝不敢让她一人在外“流浪”。
&及时肯定优点
学会欣赏孩子
有教育家指出,欣赏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表扬和鼓励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做的可能没有其他家长那么好,但我也经常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成绩。这方面,我爱人做得就比我好,她会经常赞扬和欣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我相反较为迟钝,其思想根源是我有一个担心,就是现在的孩子,早早从电视上、从幼儿园学到不少知识,比起我们小时候确实聪明得多,所以我们会发现他们有很多优点,会认为他们十分聪明,是超群之才。但过多的欣赏和赞扬,会不会捧杀了孩子?这值得商榷。所以我对我女儿的欣赏,总要慢一拍,一定要等到我确定她是真进步了,有成绩了,我才会把欣赏赞扬的话说出口,才会对她说:“你真不错!”
在这里,我想举一例别人育儿失败的感悟,来说明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前年,一位年龄稍大于我的朋友与我聊天,很后悔地说:“我这辈子在教育儿子上是失败的。儿子从小开始,我就指教多,批评多,贬低多,虽也对儿子有过肯定和表扬,对孩子的成绩也有过欣赏。但不知怎的,孩子心里记住的却全是我的批评;只知道‘妈很能干,我很笨’。孩子30多岁时的一天,又因我的批评激起了他的不满,他终于对我大喊,‘妈,你从来就没有表扬过我,没有欣赏过我。总怒我不争,怒我太笨。我今天这个样子,是你的责任。’孩子的喊声,惊醒了我,我这才明白,孩子这几十年,是被我的批评批垮了的。我没有让他感受过成功的喜悦,因此他缺少了向上的动力。”
这位朋友的话让我反思,让我也认真梳理了自己的做法。我庆幸:我虽对孩子的欣赏慢一拍,但女儿的每个进步和成绩,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直接表扬少,但间接表扬多——经常在欣赏我育儿方法的熟人朋友面前夸奖女儿。我想我这样做,也足够激励她进取向上了吧!
&做好眼前每件事
不好高骛远
现在有不少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特别着急,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有的家长太过“好高骛远”,总希望孩子将来当官员、当经理、当科学家。我曾经遇到一个婆婆级的妇女,带着六七岁的孙子乘公交车路过大学校门,那位婆婆指着校门对孙子说:“宝儿,今后到这里来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孙子一脸木然,对婆婆说的毫无兴趣,不知婆婆说的是啥,与他何干?所以我常说,孩子小时候最重要的做好眼前每件事,日积累月,必将成为正果。当然,教育孩子也不能没有大目标,但大目标就是成才,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至于将来做什么职业?那要看孩子努力的态势和自然发展的情况。
教育学有个观点,叫“就近发展区”、中国俗话说就是“跳一跳摘桃子”。我始终相信这一理论,所以我不敢好高骛远,对孩子也从不提远大目标,更不会在小学中学阶段就要求其将来考哪所好大学,如考北大、清华什么的。我只敢对她要求:“你要做好你当前的事,好好完成当前的学业。”小学时要求她今后考上好点的中学;初中时要求她考个好点的高中,高中时要求她考上好点的大学。即把目标订得可行一点,让她“跳一跳”就能达到可触及的目标。
女儿高三患腰椎病,天天忍着疼痛上学,做作业。看着她那艰难的样子,我就劝她把身体放在第一,至于读大学,读个一般的就行了,爸妈没有太高的要求。其实对孩子来说,来自学校里的压力已够大,老师总用高目标和那些成功人士的事迹来激励他们,同学间也总把较高目标挂在嘴上。如果我们家长不再现实点,那么孩子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在孩子最困难时,我唯一能做能想的,就是让我们与孩子都实际一点。周六周日学习再紧,我们也要陪她出去走走,散散心。
我女儿后来读博考北大,也是在研二时才敢想,才提出来商量的。开始女儿有点忧豫,说我们给她订高目标了,感到压力太大。后听她妈解释后还是表示:先认真完成硕士学业,如果觉得自己还行,则报考北大;如不行则报考容易点的学校。我们同意她的这个态度,但也相信她的实力。这个目标,以她当时研二时的学习态势,我们认为是可以“跳一跳摘桃子”的。
我最记得20年前,我家一位亲戚,见儿子读书成绩不好,她就对他说:“你不努力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我就从长江大桥上跳下去。”结果,孩子成绩照样没好起来,大学也没考上,妈也没跳长江。孩子后来工作了,感觉知识不够,就主动参加自考,后又继续在职读本科,现在工作也做得不错,有房有车,业余时还参与拍电影、拍电视剧,受人人尊重。如果这位母亲当时能客观实际点,只要求孩子做好眼前事,也许他儿子会发展得更好。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的目标设计得太过远大,而是要设计让孩子拼一拼就能达到的目标。否则,父母设定的目标就毫无意义。
前几年,我看到一个报道,说美国近一半的诺贝尔奖得主,大学前二年读的都是一般大学或社区学院。他们入学后,在学习中找到了感觉或兴趣,再转到或选择更好的大学继续深造研修,也才有今天的举世瞩目的成绩。看来获诺奖这样的伟大人物,相当多的人的成功也是有阶梯的,他们年轻时的学习成绩也并不靠前,也是随着年龄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由普通走向伟大。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平常心一点,多教孩子做好眼前事,没必要太好高骛远。
不给孩子加压要减压
现在全社会,对孩子要求都有些过分。激励孩子成大器的话语和图书,犹如狂风暴雨般,洒向孩子,弄得孩子们烦臊不安。我认为,家庭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不应该给孩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不知道的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