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很迷惘很颓废,我不知道道还能追求得到...

现在很迷惘,不知道每天忙碌为了什么,自己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什么奋斗_百度知道
现在很迷惘,不知道每天忙碌为了什么,自己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什么奋斗
不知道明天还要怎么办。我想做导演!很傻的想法吧!我想在这45年里让自己做些什么事情让自己没有白活一辈子,但是现实却是我没有能力及金钱让我去往这方面发展、7十岁的时候要靠别人喂水喂饭,更不想默默无闻的死去,我可不想到6,不想再中年甚至是在老了以后悔恨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努力奋斗,呵呵RT!我的一生假如只有45年,也想当个漫画家,日复一日的循环
提问者采纳
我和您有过同样的感受!我认为:天无绝人之路,我的高考志愿在一月内连续四次被“砍”从二本报到专科才被学校破格录取,在此期间女朋友嫌我太冷淡把我给蹬了!可我还是挺过来了!当时对我来说可以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可以看出您很自强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你好,我也有过你一样的疑问,原本准备通过“知道”来寻找我心中很近又觉得很远的的答案,但刚刚看了很多答案,一直没有找的那个——和我心中一致的。。。
没错!这个问题很蛋疼,后来我仔细的想了想,我是这样理解的:
其实这世界上最痛苦的就是人。。
人第一声啼哭开始,来到了这个世界,其实是很纠结的——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世上是为了得到什么?知道什么?追求什么?但是,即使我得到了、知道了、追求到了,又能这样呢?可能有很多人会骄傲地说——我是为了理想而活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的理想又建立在什么之上?如果你再没有弄清楚之前只知道一味的去追求。。。有什么意义呢?
到了成年之后,又开始拼命赚钱、工作...
用心做好每件想做的事情。
奋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2:54:00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人忽然感觉很迷惘!没目标理想的活着!很没意思!我该怎么办?”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人忽然感觉很迷惘!没目标理想的活着!很没意思!我该怎么办?”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人忽然感觉很迷惘!没目标理想的活着!很没意思!我该怎么办?,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连上班都没劲!一天就那样子静静的做着,一直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解决方案2:人是要不断改变的..(今天不改变 明天等待死亡) 无论你愿意是否 世界都会一直向前..
因为这个社会都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听命于你是因为他没能力 没资本 没有到吃你的程度!!
走进社会之后人与人之间已经分了等级 要想别人看得起你 你必须建立社会地位.
现在的人都是狗眼看人低的 在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欺善怕恶的..人是自私的 你必须清楚你这个本性
所有的人都是在为自己在做事
做人要有基本的原则 首先要对的起自己做人的原则 然后就要对的起别人 人无论走到哪一步 一个没有感情人的 如同一只畜生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是强者了 睁开眼睛 发现你脚下有无数别人的尸体 不要怕 昂着头 踩着脚下的尸体继续前进 那些尸体会把我们带去成功的地方.
你要记住 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
难道你要把你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么? 要生存 要自尊 只能靠自己!
时刻告诉自己 "我是王 我能赢"
老生常谈 这个世界上谁最可靠?除了自己就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了!
因为害你的人往往是你最信任的人.友谊 爱情 都是没有永恒的 今天你认为(他)她是你最好的朋友或爱人
但有一天你或许遇到一个比这个更适合你的朋友或爱人 你就会发觉他已经不是你当初的最好了 能够捉住的只有现在
为了自己好 为了爱你的人也好 为了你爱的人也好 所以人必须奋斗.成为强者你才能保护自己的东西! ..
比如说 人死后 会去哪. 上天堂不定 掉进地狱也不定..谁也没去过 哪会知道?
为什么人不多看看前面 ..我们身边不是有很美好的东西吗.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与自己爱慕的人相遇...
只要一天还活在世上就有无限的可能性...也许你以后会有了不起的人生!
人活着就是要令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得到快乐和安全....@ ]
最后提醒你一句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遇到很到问题 贫穷本来就不是罪过 但因为贫穷而放弃自己的尊严这就是罪过.
(如果以后你在人生当中有什么问题 你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对答.我会一直的支持你和帮助你)
注释:以上本人独家回答 抄袭是一件十分可耻 低劣的事 请大家洁身自爱
3个回答7个回答27个回答1个回答9个回答10个回答8个回答8个回答1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2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什么是文学?如何追求文学?(中)
(承接上文)&&&
在文学作品中会发现内向性一般倾向于浪漫主义,外向性一般相当于现实主义,所以英国有一个评论家戴维·洛奇说过:文学总是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摇摆。文学就像钟摆,总是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摆动。当然这种摆动是摆向浪漫主义还是摆向现实主义,还是两者融合得比较好,一方面由文学自身的艺术特性决定,当文学受到束缚,没有办法突破的时候,比如像唐诗已经到达了高峰没有办法突破,这时候就出现了词,由艺术自身的特性来决定。另外还有由文学外部的历史来决定。唐代是中国最浪漫、最繁荣的年代,我们之所以现在以唐代为背景拍了很多的影视剧,是因为中国人的剑、舞、字、画、诗都是来源于唐代,它是历史来决定的,因为唐代的国家繁荣决定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变化。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两方面的基本关系,一个是它与文学自身的关系,你看文学作品好坏的时候,必须看文学与自身的关系。我给研究生讲问题的时候,就主要启示他们从这两个方面回答。比如说韩少功的《乡土人物》,这个作品你从来没见过,让你写评论,你可能手足无措。其实很简单,首先看它与文学自身有什么关系,自身的结构、语言、技巧一整理就出来了,这是从文学内部来看;另外从外部关系来看,它反映什么现实,与现实关系怎么样,是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的好坏等,就把外向性弹出来了;第三把内向性和外向性结合起来,这就谈得很完整了,老师会很满意。我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反复强调抓住这两个基本点:一是文学自身的完成,二是与现实的关系,这既是作家要考虑的,也是批评家要考虑的。当你们创作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两方面的关系。
你想写今天上课的情景,可能会很懵懂,怎么去写不知道,必须要抓一个点,可能抓一个同学,或者抓讲课的人,成为作品的起始点。即使有了起始点,怎么形成一个故事、一个小说?必须知道怎么写同学和老师、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构思什么样情节、用什么样的技巧,抓了内向性就出来了。下一步,要反映什么主题,今天的课跟现实有什么样的联系,外向性的主体意识就出来了。内向性和外向性对创作和批评都很重要,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面对任何现实和任何作品,只要同时抓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文学的基本切入点。
当然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平衡的。任何作品和作家都有自己的偏重,我刚才说了,女性有女性的偏重,男性有男性的偏重,而每个作家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工作都有自己的偏重或者倾向性,这就是风格。不可能在这两者之间完全平衡,反而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关系,抓住两者来突出你的特长。一般来说,女性擅长诗意、散文化的叙事,而男性擅长理性化叙事、可以把故事形成严谨的结构,当然要突出自己的特长。所以海明威说:打自己的井;而你作品露出来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他的意思是说,你的风格全来源于你的基础和风格的联系,露出来的风格特点来源于你的基础,而你的基础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融合好,这就是风格性。
所以作家总是以某一个特意的东西为起点形成风格。比如说海明威,一生只写了两样东西:冒险与女人,要不就是在非洲里面冒险,要不就在西班牙共和国的战场上冒险,这两者都离不开女人,这是他根本的内容特点,由此出发有电报式的简洁字句、非常清晰的故事结构和含蓄的故事内容,这些东西形成了他的风格。最好的作品是两方面相互恰当平衡,过度的倾向或者趋于极端会形成实验性,过度倾向于作品的内容会形成平庸性,过度倾向于作品的技巧性,也会形成实验性。比如余华被大家称为先锋作家,我认为他一直不是先锋作家,因为余华是靠他血淋淋的内容起家,他总是写那些非常刺激,让人感觉有一些残忍、冷僻、怪僻的东西和内容来吸引读者。而另外的先锋作家比如说苏童,则是靠非常华丽、流畅的叙事风格,这种叙事风格一反以往的传统风格。比如先锋小说作家格非是非常讲究博尔豪斯式迷宫一样的结构,他特别追求形式化,这样追求形式化的人称为先锋作家。当过度倾向于一端的时候,要么形成实验性的结果,要么就形成平庸的作品。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方向来看,从价值上看,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型或者三种范本。
第一就是经典文学,什么叫经典文学?对经典文学我是这样认为:经典文学是给人可以反复阅读研究的文本。如果一个文学作品不能给人反复阅读研究,肯定不是经典文学。同时,经典文学是给后人提供模仿、参照、启示、改写的文本。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的文本都是有基本的范本,比如说西方的电影大片,它基本上概括了文学的三要素。如果你注意西方电影大片,有三个要素使它成为经典好莱坞文本:第一是灾难;第二是爱情;第三是历史。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不是经典文本,因为他不具备这些经典要素。西方文学发展到今天,形成了这几个基本的经典要素。我刚才讲了海明威的“冒险与女人”主题,实际上这个主题在荷马史诗中就有了,两国为一个女人打了十年的仗,它是非常浪漫的。
从此以后,西方的骑士抒情诗一直延续着这种注重爱情的浪漫传统,我们现在讲的沙龙就是客厅里面的聚会,是在西方古典时期贵妇人的客厅里。西方的骑士文学是由贵夫人形成的,这跟西方人的浪漫特性有关系。中国人永远认为女人是红颜祸水,一个帝王从来不会真正爱女人,因为他要爱女人必定丢国、败家、丧江山。比如唐明皇,再比如说封神榜里面的纣王,没有西方的那种浪漫。我这里是提醒大家,如果极端地说,中国在古典时代没有浪漫、没有爱情,你仔细回忆是不是这样?比如我们的古典诗歌里有多少是描写爱情的?即使描写爱情也肯定是支流,而不作为主流。比如李白、杜甫就是主流,而李商隐就是支流,而且温李在中国诗歌上的地位太可怜了,我们常讲的是辛弃疾、苏轼、杜甫、李白,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中爱情不占重要地位。但是,文学最主要的主题是:爱与死是永恒的,当我们没有浪漫、没有爱情的时候就没有文学。这意味着我们在二十世纪必须进行大的突破,所以有二十世纪新文学先驱们进行了一次对过去文学的彻底改革。这里简单说,起码从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学有三要素,从文学要素中可以看出来文学的基本品质,我们从电影大片来看,西方的电影大片的要素第一是灾难;第二是爱情;第三是历史。
我们来看西方获奖的奥斯卡电影大片,一些被看重的大片:《珍珠港》没有获奖是特殊原因的,因为一些老兵说它不够真实。珍珠港具备了历史、爱情、灾难、灾难有人为之手和上帝之手的区别,这里有战争、有灾难。再我们看《泰坦尼克号》:历史有了、爱情有了、灾难也有了,它是自然的灾难,正好跟《珍珠港》不同。我们看《英国病人》:历史有了,战争、灾难有了,爱情也有了。你会发现这些片子当中,除了《珍珠港》是老兵说拍得不够真实,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好莱坞大片凡是具备这三个要素的,一定会获奖,如果不具备这个要素,相对获奖就少。比如说《拯救大兵瑞恩》,有历史和灾难,但是缺少了爱情。这三者合起来是为了追求人性。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文学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性描写,当我们没有浪漫、爱情的时候有人性吗?回首翻中国文学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文学对于人性的描写太少了。这也是张艺谋失败的原因,所以他在嘎纳电影节上没有获奖的时候,很轻蔑地说了一句:这不过是描写安乐死的作品,当时获奖的是《深海长眠》。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关注安乐死话题,在现代社会中这个话题很被重视,当然我们中国文学中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个作家写了这个话题但写得并不好,但他抓了一个重要的话题,这个作家就成名了,张艺谋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人家《深海长眠》获奖是因为它描写了人性。
这三个经典文学的要素都是为了追求人性,因为诺贝尔奖有一个基本的要求:第一描写了人类的理想主义;第二对于人类有伟大的同情和怜悯。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基本要求,就是人性跟理想主义。中国文学最缺的就是这两个,如果你要从事文学,提升自己的文学品质,就不要跟时尚走,就从两个角度出发,注意读经典要素,越是跟着时尚走就越失败。这三个要素会让我们看到,为什么说它是追求人性的,会发现所有的大片都归结到人性上去,不管哪个要素。比如说《泰坦尼克号》,从一开始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悠远回忆的感受,当整个轮船要沉的时候,所有的船员、男人首先考虑的是妇女和儿童,这就是人性;当一个男人不顾老人、妇女和儿童,自己抢先上救生艇的时候,受到大家的鄙视;当轮船快沉没的时候,轮船上的乐队队员们,安定地在轮船上给正在下沉的轮船奏响安魂曲;当船长可以逃生的时候,不肯逃生,因为他觉得自己对整个轮船负有责任;当那个女孩沉入水下的时候,男孩用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爱人托起来,这就是人性。
然后你再看,比如说荷马史诗讲的就是一种人性,当阿卡琉斯不肯出战的时候,是因为阿伽门农把美丽的女囚从他那里抢去了,最后他愿意出战,是因为他的战友被赫克托尔杀死了,这些原因激发了他生命中的本性。古希腊文学有一个特点,它对人性的伟大、怜悯和同情还没有完全产生,但是它已经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出战?为什么为一个女人打了十年的战争?这个时候文学作品产生了人性的深度,一个文学作品没有人性深度是不行的,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当他能够求生的时候,马特尔已经给他求来各种办法,能够使他逃生,但是他说不,他自己要走上断头台,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人去死,而不是作为没有尊严的人活下来。
《深海长眠》讲一个喜欢潜水的西班牙人在一次潜水中撞到了海底的石头上,全身瘫痪,只有大脑才可以运动。在他此后的20年中,他周围的人:亲戚、朋友、兄弟以及政府都对他非常好,他一直在活着。从一个方面讲他很幸运,可是他要自杀,作品就围绕着是否让他自杀、他为什么要自杀,展开了对人性的探讨。而作品的主题是“为尊严而生存”。这是西方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的特点,它很早就开始发展,比如古典的时代,英国有一个谚语叫“国王的马蹄不可踏进我的家园”,我们看到英国和德国有很多小城堡,小城堡里面的主人有责任保护自己的人,不像中国的地主只是顾自己。直到现在,我们中国社会基本上还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阶层。你回到单位就是被单位的领导所领导,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因为几乎从小农时代一下子跨进了市场化。
但是西方社会不同的层次太多,他们产生了社会复杂的结构以后才渐渐发展市场化。西方贵族有基本准则是保护人民,他们的盾牌都有家族的徽记,这标志着尊严和荣誉,因为西方人很注重家族的传统。西方的议会制限制帝王,是从英国贵族限制君王的做法开始的。君王要打仗,必须要告诉我们:各个庄园给你交钱,所以必须告诉我们,这就是英国的大宪章。你必须告诉我们钱为什么要用、用来干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审计局要做的事情。这样的传统表达的是人的尊严和权利,一个人不仅为自己活着,也要为其他人活着。到美国的南方时代,大家知道福克纳是美国重要的南方小说家,他描写的南方黑奴和庄园主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的教科书上说的那样简单,似乎美国南方的黑奴和庄园主之间只是充满了冲突和仇恨。实际上,在很多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黑奴对主人非常忠诚,因为主人和黑奴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这就是古典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
这种东西延续到现在,就产生了刚才说的:人为尊严而生存,因此西方认为我不能给别人做什么,我就没有做人的尊严。还有,比如说2005年北京诺贝尔高峰论坛,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马科斯·弗农,他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在让别人得好处的同时自己得好处。要先为别人做好事,再为自己做好事。中国人不是这样,而是在自己得到好处之后再给别人,正好相反。如果我们写《深海长眠》这个话题就会写成这样:一个人残废了之后,被大家供养,我们会歌颂社会的美德,写社会主义时代多么好,大家对残疾人多么亲切,多么无私地养着他,这样写会缺少人性的深度。所以张艺谋那样轻蔑人家。但是西方从人性的深度想,别人对你是这样,你怎么对别人?中国人不考虑两方面,只考虑单方面,所以缺失人性的深度。
你会发现我们所说的三个基本的文学要点都围绕着人性,这就是你写出文学大气的要点,是人性需要这三个方面。
第二种是实验文学。实验文学是对已有的文学进行颠覆、突破、改写的文本。真正的文学突破都具有实验性,但不一定是实验作品。对已有文学进行颠复、突破、改写的文本也会有经典性,这样的例证可以看到。
比如西方戏仿小说的最早来源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刚才说的骑士文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后来衰落了,是因为当时的西方社会发生变化,因为文学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上升力量,就像唐代晚期社会开始衰落的时候,文学也发生衰落。但骑士文学最早是重要的文学,我们现代讲的爱情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的推动。骑士文学非常重要,骑士有几个基本的前提:忠君、护教、行侠、保护贵夫人。你会看到基本的特点跟现在的文学作品依然很相象,好的电影都是好的小说改编的,自从人类发明了电影,人类就有了一样好玩的东西,也有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人类艺术形式的东西,你会发现好的小说被反复改编。这里面你会发现,忠君爱国在《真实的谎言》里,就是对国家的真诚,只不过这里面君王没有了。
请大家注意西方的君王和中国的君王不一样,中国的君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是谁就是谁。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简单地看,中国的君王,封建的国家是封建君主说了算,帝王说了算。更复杂地看,中国古代是文人说了算,你看所有的帝王只要不听文人的话,肯定会丧国败家丢江山。比如年羹尧做了很多坏事,他是雍正皇帝的家奴,雍正本来不想杀他,但是众士人皆说要杀,他就得杀。比如说魏征给唐太宗提建议,他必须要听,不听国家就要倒霉。中国古代的象棋,车马炮都在边上,其次就是相,最贴近将帅是仕。你发现“仕”多了一个单人旁,就是指文人。中国古代的文人叫仕人,比如洋务运动是李鸿章出的力,打败太平天国是曾国藩出的力,戊戌运动是文人出的力。
中国是很奇特的国家,当我们需要铁甲护卫和大炮轰鸣的时候,还是响起中国文人的救国声,最后救我们国家的是文人。当然二十世纪发生了变化,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中国的文人是文人与官吏不分家的状态,现在还是如此,现在这个传统又开始发扬光大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跟当官是不分家的,所以有成就的知识分子,比如说我们当代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一定的官位。在西方不同,从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开始,从很古老的时候开始,西方知识分子就跟官员是分开的、独立的,所以这是中国没有独立的审美和独立的文学的原因之一。西方为什么能发展独立的审美和独立的文学是有原因的。
我们的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的文体都来源于西方。过去是章回体小说,现代小说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过去没有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周作人创造的,他把它叫做美文;过去没有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是从胡适和郭沫若先生开始创作的。我们现在享有的一切文学形式都是模仿西方的,因为西方的艺术是独立的,不受政治的钳制,因此可以独立发展艺术。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以及中国的国家含义和西方不太一样,所以我刚才讲西方的忠君、护教、行侠、保护贵夫人的骑士准则。英国的谚语“国王的马蹄不准踏进我的家园”,意思就是你即使是国王,我不过是小郡主,但你不能不守规矩到我家里来,你到我家里来就要守我家里的规矩。所以“君”和“国”在西方跟在中国不一样。对忠君、护教、行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国家精神,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比如一系列获奖的亚裔国家和欧洲国家的作家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描写了新的国家精神、民族精神。
“保护贵夫人”有一个特点:把我的爱情献给贵夫人,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这就是爱与美、爱与死永存的原因。我们中国人不同,传统的女人是被男人所用的,跟西方有不一样的传统,当然到了现代发生很重要的变化,中国人这样的意识越来越少了。传统会决定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然后是行侠仗义,基本的传统就是为正义而战,这在骑士文学得到奠定,在后来的西方文学中得到发扬光大,但是我们中国有一些文学就不这样写。
骑士文学从塞万提斯开始变了,他写了最后一部骑士文学《唐·吉珂德》,写了一个瘦弱的、没有任何能力的人(所谓的能力也是武士的能力)唐·吉珂德,他读了很多骑士的书,他要行侠仗义,保护贵夫人,他出去发生了很多的笑话,穿着祖上留下来的老旧的盔甲,骑着一匹老马,带着一个好象很聪明但世俗的农民桑丘,或者我们可以把唐·吉珂德看成有书呆子气的人,带着非常懂得世事的仆人。他为了一个养猪的胖女人而要去建立功勋,他把这个女人当成贵夫人,把绵羊当成军队,把水车当成魔鬼,发生很多错误的事情。这就叫戏仿小说,他用骑士小说的形式跟内容彻底颠覆了骑士小说的内容,比如说他的忠君、护教、爱情、行侠仗义都是虚空的东西,不是真正存在的,把骑士文学原来的东西颠覆掉了。
为什么这个作品反而比当时其他的骑士文学更加有名?请大家注意一个特点,所有的实验性作品必定有新的主题、新的思想和新的形式,这个文学作品表达了新的理想主义。在中国,一般不太懂文学而看过这个文学作品的人,会觉得唐·吉珂德非常可笑,在我知道的圈子里面,我们的一些知识分子不懂文学,他不懂文学的时候,比如搞经济的会把生活看得非常功利和实用,文学是没有用的东西,因此他把唐·吉珂德看成傻瓜。我们今天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形象,为什么说他是理想主义的形象?人类的理想主义有一个特点:人类永远不能战胜邪恶,但是人类的伟大在于永远追求去战胜邪恶。假设说我们的课堂当中有一个坏人,谁都不知道他是谁,谁都不会防备他,一定是他先出来伤害我们,我们才知道他,才会压制、抵御、制裁他。总是邪恶先出来,正义才出现,所以你不可能最终战胜它。但是只要他出来我们就会去战胜他,不会因为战胜不了他,就不去追求战胜他,这就是人类伟大的地方。人类的伟大在这部作品当中得到了体现,它表现了人类不可实现的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的最大特点是不能实现。比如说你们想做一个很纯洁的人,就像我刚才介绍的,“在给别人好处的时候自己得到好处”,你追求做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做到,就是要追求去做。
一方面,《唐·吉珂德》提出了新的理想主义,跟过去的理想不一样,它必定有新的东西出现。另一方面,它与被它颠覆掉的经典文本必定有内在联系,肯定跟原来的经典原本有联系,塞万提斯的作品肯定跟骑士文学有联系。
再比如说,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梅有著名的作品是《白雪公主》,还有一个著名的作品叫《玻璃山》。《玻璃山》写在美国几条大街的交界处有座玻璃山,玻璃山上有一个中了魔法的公主,很多人都想上玻璃山,但是上不去,山下面躺着很多想上玻璃山但没有成功的人的尸体。一个纽约的青年借着通下水道的橡皮拔,凭借它的吸力,爬到了玻璃山的半山腰,看到一只老鹰,他抓住老鹰的双脚到了玻璃山的山顶,然后砍断了老鹰的双脚掉在了玻璃山上。他一摸玻璃山上那个中了魔法的东西,它就变成了公主,他就把公主倒提起来扔给山下面叫嚣的人群。大家知道,这个作品跟童话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第一,这里面表达了人类攀登理想主义的艰难;第二,人类的理想主义被玷污了,山下啸叫的人群是非常世俗的,嚷成一片,完全是看热闹的人群,根本不理解理想主义。另一方面,它表达在理想主义艰难生存、理想主义被玷污的情况下,艺术家的劳动是不被承认的。在主人公攀上玻璃山的时候,看到了公主,但是公主已经没有价值,因为已经被山下的人群玷污了,所以他把公主倒提起来,扔给了山下的人群,他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我们大家知道,这是跟西方的一个勇士解救公主的童话模式一模一样,因此有深刻的联系,同时表面形式和内容跟传统文学不一样了,勇士寻找公主的童话形式跟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它的主题意韵不一样。
再比如,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约瑟夫·海勒,他的典范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在我们普通观念看来是乱写。它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在地中海小岛上的一支美军的空军部队。有一个飞行员叫尤索林,他时时刻刻想逃跑,但是这个部队中规定,飞行员必须飞够50架次才能够回国,当你每当飞够50架次申请回国的时候,架次又被提高成60架次,飞够60架次又被提高成70架次。是什么东西在提高?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谁也不知道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什么,但是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飞行架次在不断提高。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一个飞行员只有在成为神经病人的时候才可以回国。作品中讲,所有的美军飞行员就像活在飞行的金属棺材里面一样,每天在地面上炮火不断隆隆轰响中飞行,随时可能被打下来,空中的歼击机不断在身边擦过。尤索林在随时被打下来的恐慌当中渡过,他把飞机叫做飞行的金属棺材。他在万般无奈之下就想提出自己是神经病,想回国。可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当中又有另一项规定:假如一个人提出自己是精神病人,那说明他不是精神病人,他不能回国。还有很荒唐的东西在作品里面:里面有一个后勤事务长,他用军用飞机赚私人钱,而且有不少的部队军官都加入他的托拉斯私人集团,他到非洲去运棉花、到意大利去运蔬菜,在两边商业倒腾。这个事情被发现以后,军官到了机场要去逮捕他,他居然说根据美国宪法规定,你们不能没收私人财产,他在机场咆哮:你们都践踏宪法,怎么能侵犯私人权利,没收私人财产”?因为财产每一份都是私人集资的,听起来振振有辞,使得要逮捕他的军官们怯怯懦懦,不敢说话了。最后他发展到什么程度——他向美国空军承包,把德国的大桥炸掉;又向德国承包,把美国来炸你们飞机全部打下来。这都是很荒唐的事情,甚至发展到民间,变成了这样的事情:飞行员们到意大利的妓院去寻欢作乐,放松自己。有一次尤索林发现所有的妓女都不见了,就问这些女孩子到哪里去了?有人告诉他说,人全都被戴着大盖帽的人赶走了,他又问:“凭什么可以赶走她们”?“他们说凭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我们可以这样做”。你没让他们拿第22条军规给你们看?“他们说第22条军规规定可以不让你们看”。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正义战争变得一团混乱,作品想借此表达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制度化的疯狂和有理性的混乱。
因此这个作品非常深刻,什么叫黑色幽默,真正的黑色幽默是什么?按照弗里德曼的解释,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尼格特给自己画了自画像,代表了黑色幽默:这个人眼睛里流着泪,鼻子里冒烟,他对社会的不公正、不正义现象非常愤怒,但是对人充满了同情和怜悯。现在的中国社会中把黑色幽默变成是搞笑的东西,本来并不是这样。所以还有一个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他曾经说过,什么是黑色幽默,当一个人来到绞索架下的时候,他会问这个玩意可靠吗?这叫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什么意思,除了我刚才讲的社会的批判、对人的同情,还有悲剧性的感受。黑色幽默是文学实验文本,它们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单方面的颠覆,也可能进行全面的颠覆。
比如说后来的中国作家李冯是个戏仿作家,张艺谋借李冯的作品拍了《英雄》。张艺谋是很狡猾、聪明的导演,他利用中国的先锋作家的作品,他利用了跨先锋的作品,比如莫言,莫言是介于先锋和传统之间的作家,利用了莫言的《红高粱》、利用了苏童的《妻妾成群》,利用了余华的《活着》去拍电影,这是中国文学非常奇怪的地方,这跟整个世界文学都不一样,中国的高级文学要用恶俗的、通俗的大众媒体传送给大家,而我们的大众接受这些作品是通过张艺谋的,是通过张艺谋才知道《妻妾成群》、《活着》等作品,当然这样的大众媒体必然歪曲了高级文本的风格、意向和主题,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在中国进行实验文学要非常小心。我给李冯写过评论,是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第一个对李冯进行全面地正式的评论,我当时认为李冯的主要特点是“戏仿”,我对他的批评当时是最得当的,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这个特点一直延续到现在。1997年我认为他是“戏仿”作家,他的很多作品你们都看到了,比如现在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的文本最初都是李冯写的,张艺谋改写了,而且张艺谋犯了一个错误,他让王斌去改写李冯的作品,把李冯的文学性去掉了,但是不知道李冯为什么让他改写。李冯最早的文本是文学文本,那时候中国没有这样的作家。比如他写《牛郎织女》,他是南京大学的古典文学研究生,对古典文学非常熟悉,他写了牛郎在七夕那天下到人间找织女,发现男女两个人搂在一起,玫瑰花在他们脚下踏了一地。但织女不愿意见他,织女告诉他我现在活得很好,因为织女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纺织公司的模范,老板给她奖了20万元,牛郎通过门口看到一个魁梧的男人背影站在窗户前,织女不让他进门,于是他悲哀地回到天上,这显然是戏仿小说。再比如写武松跟潘金莲,写武松喝可口可乐,看赛,翻着杂七杂八现代期刊;写孙悟空不是勇敢的勇士,而是非常懦弱、懒惰的猴子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实验作品,文学有几种不同的文学,李冯的作品不会成为经典的作品,但它会成为实验文本,而且在我们的时代是有新意的。
第三个就是职业文学。如果需要,我们要分经典文学、实验文学和职业文学。职业文学作品大多缺乏独特的创意内容,也缺少对文学的超越性价值,他们往往是照搬类型、模仿他人、模式化的写作方式,但是这些作品中具备了一般的、流行的、常见的文学元素,这就是职业写作。这些作者是以文学为职业的,以文学为工具而求生存去写作的,写作者出于职业需要而写作,这种作品不是为了创作艺术作品而产生的,而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个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而生产的产品,它已经是产品而不是艺术品了,这些作品大多是文从字顺,符和现成的文学要求,必须概念化和类型化,当然这种作品不是没有好作品。
这种作品往往有两种,有的作品矫揉造作,没有文学的生命真诚,但是好作品往往是有生命真诚的。举例说明,比如50、60年代的老歌曲,包括80年代的老歌,现在依然能唱,曲调虽然落后,但依然很亲切,听上去让你感觉到一种触动,因为它有一股纯朴、真诚在里边。90年代以后,几乎没有能流传下来的歌曲,因为失去了真诚。90年代以后很难有大家称道的文学作品,因为我们失去了生命的真诚,失去生命真诚之后就不可能有文学的真诚,而文学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所以一些矫揉造作成为职业写作的特点。另一方面,有时候这些职业作品包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总体上说,由于作者长期从事的工匠式写作,他长期的写作经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水平,写作本身又是出于职业的需要,这种固定格式的限制,就很难产生艺术突破和艺术独特性。
但是,每个人都很难逃脱职业限制,或多或少都有职业限制,问题在于你要意识到职业限制而尽力突破。如果不认识它,就要不搞文学了。不认识它的就是产品,是宣传部门的工作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限制,每个人既要生存,又要写作,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尽量从实际生存中逃脱得多一些。如果你要先活好了,再提供文学作品,那不会有真正好的作品。在职业写作中间,对每个人都有认可和底线,人们有不同的倾向性,这取决于文学价值观和生存价值观,如果你注重生存,就从这个角度入手,如果对文学的追求大于生存,就从文学入手。这两者是相互生成、不可分离的。如果你是为了挣钱而写作,你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有出息。
比如莫言就是例证,文学是需要有才气,但也需要对文学本身的认识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文学既是才气又是生命品质,如果没有生命品质就会失败。莫言最早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因很简单:我从乡下出来,我要在城里生存,就只能参军,参军之后不想回到乡下去只能提干,但又没有提干机会所以只好写东西,写了东西之后,没想到当时在石家庄写了东西,被河北的刊物发了之后,刚好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招生,于是他到了北京,于是就写了《透明的红萝卜》,然后就是《红高粱》,后来就不断地堕落了。所以尽管有一段时候他被呼吁为中国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是我认为不可能。有一个明显的例证,最近他用43天写了46万字的《生死疲劳》,海明威用10年写了一部《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有10万字。而莫言43天写了46万字,这可能是好的文学作品吗?他的生存价值观决定了他的写作观,这两者不可能分开。
严格地讲,怎样生存就是怎样写作,生存态度就是审美态度。一种生存方式跟审美方式既是统一的,就是一回事,不可能把两者分开。我前面讲过,文学本来就是创造另一种生活,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另一种生活,文学家跟别人不同在什么地方呢?文学家跟别人不一样,为别人,也为自己创造生活,这就是文学家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当我写批评文章的时候,如果我把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只是复述了一遍,或者平面化介绍了一遍,我肯定不是称职的批评家。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只是把现实搬到作品中来,这样的作品满地都是,怎么可能成为好的文学作品?如果你从内容上进行突破,你是独特的,可能会成功,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写,你不可能成功。因此你要对生活的整体思考和表现跟普通人不一样,文学家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文学家要跟别人不同,这个不同要为自己和别人创造生活,要有这样的主动意识、责任和使命感。文学家不是工匠,也不是用语言挣钱的人,而是创造、改变、提升生命品质和现实的人。
第三、我们简单地讲一些基本的想法。一个经典文学的基本判断在哪里?鲁迅、巴尔扎克、比如后现实主义的《洛丽塔》,我刚才讲了,托马斯的《万有引力之虹》是典范的后现代主义之作,而后现代的开山之作是《洛丽塔》,经典文学的基本判断,包括《红楼梦》,这些经典文学怎么判断?就看它超越了前人什么,它为后人提供了什么。首先是它超越了前人,《红楼梦》之前有《金瓶梅》,它超越了《金瓶梅》,所以超越了前人。巴尔扎克有《人间喜剧》,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官,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状况在《人间喜剧》中组织起来,没有人能这样做,所以它超越了前人,然后是它为后人提供了什么,如果超越了前人什么是经典作品,如果为后人提供了什么也是经典作品,当然最好是两者结合。比如说鲁迅的小说,他超越前人是因为我们没有现代小说。鲁迅的小说写到《离婚》时,实际上小说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小说的技巧非常成熟,但是鲁迅不再从事小说,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开始从事杂文,因为他觉得杂文能够救社会、救中国,要做匕首、做投枪。所以鲁迅没有继续写小说非常可惜,我们失掉了非常重要的小说家,鲁迅继续写可能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没有再写,他一定超越了前人,他启示了我们什么叫现代小说,他还告诉了我们:翻开中国历史,歪歪斜斜都写着“吃人”两个字,于是我们发现,今天没有走出这个怪圈,这就是他提醒我们的。一个作品要超越什么,或者给后人提供什么,如果两者都没有,就是平庸的作品,不会流传下去。
《洛丽塔》为什么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为什么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因为它写了这样的东西:它写了一个40岁的大男人,在美国大学找到教职。他在寻找公寓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年纪相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女士,这位女士说可以租给的房间,但是他不太满意,这个时候他想走,但是他看到了房间里的一个12岁的小女孩,于是他为了这个小女孩就留在了这个女人家里。住在女人家里面之后,不久就跟这个女人结婚了。目的是为了得到这个小女孩,他结婚以后日思夜想把妻子杀掉,可是天随人愿,有一天妻子开车出去撞死了,他就成为了小女孩的监护人,这个时候小女孩13岁。很快和小女孩发生了性关系,这个小女孩19岁的时候被一个通俗作家诱拐了,小女孩就在外面过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美国青年那种垮掉的、吸毒、酗酒,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生活。有一天这个女孩给他打电话,说她现在落魄不羁。他一直得不到这个女孩子,听到这个消息他很高兴,他到这个女孩的家里面的时候,看到这个女孩的丈夫邋遢的、萎靡不振地蹲在房间的角落里,这个时候他很不高兴,觉得这个女孩被糟蹋了,他把女孩杀死了,后来他拎着枪把这个通俗作家也杀死了。这本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是他站在审判席上,面对12个评审员,“先生们、女士们,……”,开始陈述自己的故事,就形成了这么一本书。这部作品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被作为地摊文学处理。这是非常纯的文学作品,它讲了什么?不理解的,觉得它讲了一个变态的性关系,实际上这个男人在12岁的时候遇到了另一个小女孩,他非常喜欢这个小女孩,这个女孩对他代表着世界全部的美好,他全部的理想,可是这个小女孩13岁的时候,得了猩红热去世了,他心里面很迷惘,这个女孩作为人生全部的美好在他心里面扎了根,他永远没有办法忘却,最后要得到这个女小孩就是为了要满足自己。这表达了人类一直存在的理想主义,人类的纯洁被败坏、丧失了,怎么找到它?小说中讲了人类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电影改编得很好,小说的故事性不是很强,电影的故事性相当强,最后电影的结尾是他来到了一片山坡前,汽车停在绿茵茵的山坡上,山坡上有几颗树,有一些小白羊散布在山坡,他满含热泪,对着山坡大声喃喃地喊着:“洛丽塔,我的洛丽塔”。我们对这样的作品的判断就是:它完全跟以前的作品不一样,超越了前人。在美国有一段时间它是被禁的作品,怎么能够写大男人和小女孩畸形变态的关系呢?而且不能把这种东西宣扬出来,作为变态的文学大家很反感,可是他超越了前人,为后人提供了后人如何在现实中寻求生存跟理想主义,以及面对人性时一个大男人和小孩子的非人性东西,很矛盾交织在一起。西方文学明确地追求正义、追求理想主义,追求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但人性是什么,往往会提出很多思考。
再比如说后现代主义的典范之作《万有引力之虹》,他超越了前人什么、给后人提供了什么呢?西方有评论家称;假如我们要被放逐到地球之外,一个人只准带五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万有引力之虹》。大家可以注意这样一些话,当谈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时候,西方有评论家这么说:世界上没有五个人敢说读懂了《尤利西斯》,乔伊斯自己说要把它写成圣经式的书。不仅是经典作品,好书也是如此。我们大家到书店去,到图书馆去,一本文学作品看完之后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这本书就是好书。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你读不懂,那千万不要下断言。
文学作品往往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越是读不懂的书越是好书。《万有引力之虹》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在英国伦敦的情报部队发现了奇怪的现象,在他们这支驻扎英国的心理战术情报部队当中,一个军官头天晚上在伦敦发生性行为的地方,第二天德军的新式武器“V2飞弹”就会在那里落下,于是所有的英国、美国的科学家全部齐聚在伦敦,天体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战术家、情报学家、圆桌会议讨论这是怎么回事。后来他们发现在德国制造的“V2飞弹”的人是性变态者,男性。他把娈童关在狗窝里,每天把男孩从狗窝里放出来,让他用鞭子抽打自己,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给性心理实验的人,不停地尼龙布去刺激他幼小的阴茎,他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发现这个情况以后,就准备要对付V2飞弹,在他们讨论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结局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与此同时最后一颗V2飞弹上天,现在还在我们头上悬着没有落下来。作者借性来表达人类的文明进程。导弹、混乱的性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东西,我们知道人类起码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红种人,美国人、中国人等等,但基本上只有两种人:男人跟女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可以打架,那没关系,有一天可以再和谐正常,但假如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乱了,整个人类就毁灭了。它讲毁灭我们的性跟导弹具有一样的威力,它还讲了很多东西,比如“热寂说”,热寂说就是说地球原来是冰冷的石球,但是后来有了热能,有了人类,就变成一个鲜活的地球,生长了很多生物,但是我们人类正在不断地耗竭地球上的热能,终有一天地球会变成一个冷球。它表达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所以这也是一部超越前人、给后人提供思考的作品。这些经典作品常常是对文学自我与文学之外的现实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的作品,或者对两者之间可以平衡的作品,如果只是单方面处理得好,也可能会成为相当伟大的作品,但是会减弱作品的历史力量。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